演示实验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演示实验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演示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教学范文1

关键词:演示实验;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46-001

一、教学背景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是在机械振动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的,从整体上看,形成波在空间的传播,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作为老师,都能做到利用好演示实验和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还是碰到不少的困难,所以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加以改良,让学生亲自感受实验,积极进行思考、归纳和总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下面以波的形成和传播为例,谈谈如何变通实验。

二、教学片段

1.呈现新鲜的事物,以“新”引入实验

片段一:1: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两个运动例子,最后让学生总结。

1.1让一学生抖动长绸,演示“长绸舞”;多媒体展示长绸舞的图片和动画过程。

1.2多媒体演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提出问题:波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总结:波在长绸上传播;波在五星红旗上传播。

评析:利用现代化电教手段模拟动画、通过精彩电影剪辑和精美图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加深了感知程度,能帮助学生的认识比较容易地进入概念,而且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勤动手、勤动脑,以“动”做成实验

片段二:选班级高矮差不多的学生,胳膊套着胳膊,站在教室内走道上,准备好就绪后,对每一位同学提出动作要求:如果感觉有同学把你向下拉或向上拉,你配合着就向下蹲或向上站起来,如果没有,就站着不动。最后让站在一排的首个学生反复做往下蹲的动作。同时让其它学生仔细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波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总结:波是由质元通过彼此间驱动力带动由近向远处传播的过程。

评析:学生直接参与波的形成,把每个学生看着质元,还能切身体会质元之间存在驱动力,感受颇深。通过直接参与实验来体验学习,能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同时,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感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3.层层诱导,以“思”深入实验

片段三:班级所有学生分为四组,让他们在走道里,或教室的前后重复刚才做的实验,体验并思考和解决问题。

并提出问题:

3.1每个同学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3.2每个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动起来

3.3每个学生开始动起来的动作是否都是下蹲或都是站起来,和第一位同学开始动起来有什么共同之处

3.4如果第一位同学停止振动,是否所有同学都立即停止振动。

学生总结:质元并没有发生向前迁移,在波传播到相应之处,质元开始振动,起振情况与振源起振情况一致。如果振元停止振动,波的形成继续向前传播,靠近振源的质元先停下来。

评析:机械波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主要是因为,它需要学生想象多个质点同时而又不同步的运动,从整体上看,形成波在空间的传播,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现以问题、任务驱动的方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加上学生全身心参与,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感性化,学生就较易理解了“波是怎样形成和传播的”,此时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4.迁移物理模型,以“变”演示实验

片段四: 实验仪器做演示实验“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以及“运动会中团体操的表演”。

评析:通过演示实验和多媒体模拟动画,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与学生共同分析,让学生理解机械波的概念以及机械波传播的是波源的振动形式而质点并不随波迁移;通过分析和举例(如声波、无线电波、光波等)让学生理解波是传递能量和信息的一种方式。一方面把问题生活化、灵活化,通过问题的具体分析和实际应用来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联系实际,拉近物理与现实生活和生产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在目前实施新课标、运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实验教学。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条件,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以真正主体的角色进行实验,在实验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在确定内容和教学方法时,注意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既注意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又提倡运用随手取材的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实验创设生动的实践情境,可以对课本上的演示实验略加改良,能使得实验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2]缪建新主编.高效课堂:模式与案例,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演示实验教学范文2

关键词:实验演示;演示策略;能力培养

现阶段,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演示实验教学不够重视。主要表现为:备课不充分,往往重结论过程和对结论的设问;在演示中常出现一些离散的、不规范的现象等等。这在无形中背离了教材和设置这些演示实验的初衷,降低了实验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演示实验的演示目标、演示策略、演示过程中的教师指导用语、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设计,使演示实验教学成为一项系统化、程序化的活动。

一、演示目标的确定

演示目标是演示实验准备、实施的根本依据,演示程序的设计、演示方法的选择都为达到“目标”服务。因此,确定针对性较强的演示目标是为了取得较好演示效果的先决条件。确定好每个实验的演示目标是化学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是准确确定演示目标的基础

确定实验的认知、操作目标,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正确领会教材中设置这一实验的目的,挖掘实验与知识间的联系以及所蕴含的化学方法,把握要领的形成、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形成。

2.确定演示实验目标的原则

确定能力、情感、思想教育方面的目标,则需要弄清“培养什么能力,可以对学生进行什么样的思想教育”。演示目标的阐明应力求明确、具体,并且便于观察和测量。

二、演示策略的制订

演示策略是达成演示目标而采用的演示程序、方式、方法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它受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学校设备、老师个人经历与特长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情况,最好的演示策略就是在一定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体系。

1.要使学生做好学习准备,即做好预习工作

演示前要加强检查,这有利于演示目标的实现,避免把演示实验变为“玩魔术”。

2.教师的演示应严格按程序操作进行,做好示范

教师在演示过程中应表现出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如:实验用品整洁干燥,在台面上旋转井然,实验装置合理,操作规范、准确,使学生学到正确的操作技术,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要求教师要反复试验,不断总结,找出实验失败的关键,准确控制反应的条件和时间,起到示范效果。

3.注意改进演示方式、方法

一些演示实验,照课本中介绍的方法现象不明显或较麻烦,应进行一些改进,以使实验便于操作、直观明显。

4.结合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结合教学内容,改验证型实验为探索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随着学习程序的提高,其含量可逐渐提高。

5.改进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

可以打破演示实验“老师做、学生看,教师设计、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来安排演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心理让他们参与实验,最大限度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三、教师指导用语的设计

教师指导用语是指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并从观察中引起思考的设问语句。

1.教师指导用语要有启发性

教师指导语要具有启发性、揭示要点,诱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让学生去发现“为什么”,从探求中得到答案。

2.教师指导用语的设问还应有一定的梯度

此梯度设计要与学生学习发展水平相当,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过努力,克服障碍就能达到目标,从而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在动力,实现自我发展。

四、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1.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实验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在实验时,首先向学生讲清本节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从哪些方面观察?指出观察的目标和途径,以及观察的顺序。即:先看什么?后看什么。

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际上,在观察到实验现象后,学生必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所有物质都会这样吗?”教师应把握这个时机,积极引导学生根据已掌握的规律,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3.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实验的目的是经过直观的现象,使学生对书本的理论知识产生更深的印象,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实验现象的表达和分析,实验结果的总结和推论,必须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而这正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确切、简练、完整,具有条理性、准确性、逻辑性和科学性的机会。

总之,化学演示实验教学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化学教师应更新观念,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实效性的最优实验教学方案,并把它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整体设计中去,挖掘演示实验所蕴含的教育教学功能,力争达到认知、技能、能力、素质等全方位的目标与效果。

参考文献:

[1]俞远光.中学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

演示实验教学范文3

一 课前要做好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

教师做演示实验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要把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课前都考虑到。演示实验成功了,能使学生获得理性知识,形成一种美的感受;演示实验失败了,会使学生对科学持怀疑态度,形成一种误导。教师对于每一个演示实验,都应在课前做过。既然是示范性教学,就要确保万无一失。

例如,课本[实验6-4],点燃两支蜡烛,分别放在白铁皮架的两个阶梯上,把白铁皮架放在烧杯里,沿烧杯壁倾倒二氧化碳,实验现象应该是:二氧化碳使蜡烛熄灭,下层阶梯上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后熄灭。但实际做实验的时候,由于主观或客观方面的原因,可能会上层的蜡烛先熄灭或两支蜡烛同时熄灭或两支蜡烛都不会熄灭。所以做这个实验时要创设一个无风的环境,向上排气法收集的CO2浓度要足够,演示时动作要准确,快慢要适中。又如课本[实验11-2],向盛有少量碳酸钠溶液的试管里滴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这个实验要用碳酸钠的浓溶液,否则观察效果不明显。教师备课时要严格,应考虑全面周到,演示时哪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实验失败。

二 用科学的态度、规范的操作给学生示范

教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的榜样,无论是仪器的使用或是实验的基本操作,都要一丝不苟地、严格地按规范要求进行。

第一,使用仪器要整洁、规格。要教育学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实验,实验时使用的仪器一定要洁净,否则会造成实验效果不明显,甚至导致实验的失败。

第二,操作要严格规范,快慢适中。例如:演示制取气体时,对气密性检验、加热方法、气体收集、验纯、验满等操作,要严格规范,并充分提醒学生注意。对用天平称取药品时,取用砝码,不能图省事用手拿,要用镊子夹取,取时先大后小。以免学生实验时仿效教师不正确的操作方法。

演示实验的速度要快慢适中,每一个动作都要向学生说清楚,并能使每一个学生看清楚。如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要说明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容积的1/3,试管夹持方法、加热方法都要准确说明。

第三,演示实验中还要注意安全。教师设计演示实验时要考虑到安全问题。首先,教师应懂得初中化学常用药品的毒性及腐蚀性,以及可燃性物质的使用规则,要理解各种仪器使用性能,在演示实验中切实做好防火、防毒、防爆措施。其次,对于学生也要进行安全与危险的辩证关系的教育,使学生懂得实验时只要胆大心细,严格遵照操作规程,可确保实验的安全。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对于每一个操作都要准确示范,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三 引导学生从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思维

教师演示实验教学是直观教学,直观固然重要,但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也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发展思维。当然,这需要教师深入地体会教材,紧紧地把握教材内在的逻辑联系,配以深思熟虑和精心设计的讲授和演示实验,完全可以高度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教师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如何把演示与生动的讲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我认为有三种方法:(1)先演后讲。适于演示物质的性质,为学生形成物质的特征,概念提供真实、鲜明和生动的感性材料;(2)边演边讲。适于演示物质的制法和性质的教学,因它能以感性经验支持抽象思维的进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3)先讲后演。适用于较复杂难懂的实验,以通过先讲解,使实验内容具体化,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总之,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听好演示实验课的方法,做到会看、会听、会记、会分析总结,才能达到预期的演示实验效果。

演示实验教学范文4

一、化学课堂演示实验的现状

笔者所在学校所用的教材是新人教版,在初中化学新教材中,有较多的化学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其中各类演示实验65个。演示实验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有些甚至具有不可代替性,但是,目前在有演示实验的化学课中,在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方面,存在这么几个问题。

1.对于演示实验的教学态度问题――演示实验可不做就不做。笔者了解过一些教师,或多或少有“讲实验代替做实验”“看视频代替做实验”“看课件代替做实验”的经历。很明显,教师在思想上还不够重视演示实验。

2.对于演示实验的教学质量问题――做了也白做。笔者通过教研与日常交流发现,课本中许多实验是没有可见度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演示实验距离学生太远,影响坐后排的同学的观察;二是课本演示实验操作存在缺陷,实验的准备、演示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许多经验不足的教师容易出现这样关于实验教学质量的问题。

3.对于演示实验的教学观念问题――学生做不如教师做准确。据笔者与不少化学教师的交谈中发现老师包办演示实验的现象普遍存在。一部分化学教师认为,演示实验是规定给老师做的,不要学生做;还有一部分化学教师认为,学生做演示实验费时费事,易失败,怕出错影响课程的讲授,不如自己做准确。这样的教学观念在不少学校、不少化学教师中普遍存在。如此一来,本可以将演示实验的效果进一步升华,现在也只能戛然而止。

二、化学演示实验的作用

化学演示实验,如教师能够灵活科学地使用,在辅助教学方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1)通过演示实验使化学课更有魅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给学生“顿悟”的感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通过实验提供给学生鲜明、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引导刚接触化学的学生,从表象层面上去了解化学现象,从本质层面上去理解化学知识与原理,即从宏观维度向微观维度过渡,让化学概念与原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3)通过教师示范和指导,学生既可以学到规范化的操作方法,从小养成良好的实验求知习惯,还可以提高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4)通过演示实验一次次的成功积累,无形中使化学教师的地位更有分量。

三、改进操作实现演示实验最佳效果

化学课中的实验演示可以增强教学效果,但实验操作要准确,否则学生易受到先入为主的影响。实验的失败,学生对科学的真实性就会产生怀疑。改进实验操作可以把几率降到最低。

1.突出演示实验现象的鲜明性,从实验前准备的按部就班到精心布置

教材中的演示实验看似简单,一步一步做下去,实验却不是很成功,有些成功了,但效果却差强人意。经过实验过程反思,问题排查后,有些实验锁定在实验前的准备上。笔者发现课本一些实验想要取得最佳演示效果需要实验前精心布置,在准备药品、加工药品,甚至实验装置上下工夫。

2.突出演示实验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从实验的“热闹”看“门道”

一些课堂演示实验,多数学生在看“热闹”,不知道哪一环节需要思考。教师津津有味地操作,学生就像在看魔术一样,不去思考实验过程蕴含的原理“门道”。笔者在做演示实验时,适当增加或改变实验,使演示实验服务于教学。

如九年级化学上册P117实验6-15《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实验中装二氧化碳塑料瓶经过振荡很容易变扁,学生看热闹般来看实验,听不进老师引导。笔者教学中准备两个塑料瓶:一瓶装空气,一瓶装CO2,分别向两瓶内注入1/3的水,拧紧瓶盖后由学生提着快速振荡。同学们看到装空气的瓶无变化,而装CO2瓶扁了,在对比中学生明白CO2溶入了水。本实验虽添加了仪器,但从准备到操作都非常简单,还将实验所要验证的二氧化碳水溶性很好的诠释了,让学生看到了“门道”。

3.突出演示实验的的趣味性,从单一操作到多方优化

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应具有趣味性,有效吸引住学生。在实验药品选择上,尽量使用能给学生带来较强感官刺激。如“绪言”一课时,笔者设计了“清水变变变”实验。课前准备好4支试管,分别装入不等量的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一眼望去全部都是澄清透明的液体。课上,将第一支试管“清水”倒入第二支试管中,观察后,再倒入第三只试管,最后倒入第四只试管,如此以来,相应得到了“牛奶”“红果酱”“清汽水”,最终又变成了澄清透明的液体。新课一开始,学生就被这一系列奇妙的现象吸引住了,产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强烈愿望。实验的演示权尽量下放给学生,来感受实验成功带来的喜悦。教师在课前或课堂中稍作指导,多数化学实验均可请学生共同参与或直接由学生演示完成。如化学上册书中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涉及多种物质的燃烧。笔者会提前从班里选几位学生练习,再由这几位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保证了演示实验顺利成功地完成。

4.突出演示实验操作的环保性,从智商到情商的完美延伸

教材中不少演示实验要求在通风橱中进行,对药品的用量以及实验后的处理都做了要求,实际不断向学生渗透着绿色化学的概念。

演示实验教学范文5

【关键词】 演示实验;改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1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实验能力是物理学科重点考核的能力之一,近几年高考中实验考查的力度不断增大,我们在重视分组实验的同时还要加强演示实验,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为此需要不断改进演示实验教学。

一、增强演示实验的幽默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将幽默艺术融于演示实验之中,可以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到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及机械能守恒时,在黑板前悬挂一大铁球,有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课时,把铁球拉过来,从教师的鼻尖处释放,当球摆出去又荡回来,教师还站在原来的位置上不动,学生注视着球眼看着就要击中老师的鼻子时,都惊叫起来,以为球会把鼻子撞烂。然而球在鼻尖前一点点的地方停了停,又摆出去了。学生对于大铁球为何不能撞到鼻子上兴趣很大,在欢笑声中对规律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教师可以利用幽默性的语言、夸张性的动作、魔术化的表现增强实验的戏剧性。例如在热现象学习中,设计一个富有戏剧性的魔术表演――纸盒烧水,这一有趣、新奇、使学生感到意外的魔术般的表演迅速把学生引导到课堂上来。又如,在讲电磁感应时,给学生表演科拉顿于法拉第之前所进行的实验:将螺线管和电流计用长导线相连,分别放在讲台前的两侧,将磁铁插入线圈,然后飞快地奔到电流计前去观察,再遗憾地摇摇头。学生捧腹大笑,既为科拉顿感到惋惜,又加深了对电磁感应现象的暂态效应的理解,并且从中体会到了科学发现的道路是曲折的。

二、营造经验判断与实验事实的反差,透彻理解物理规律

教师有意识的营造一种经验判断与实验事实的刺激性反差,并且刺激性反差越大,学生的认识就越深刻。要想营造刺激性反差,应先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判断是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与学生的经验判断结果截然相反的演示实验。当生动的演示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认知的矛盾将上升为思维的动力。例如,如图1所示把刚刚从火焰上拿开,水已停止沸腾的烧瓶的瓶口用塞子塞紧,倒过来。问学生:向瓶底浇冷水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根据经验判断得出瓶中的水变凉。然后用准备好的冷水浇在瓶底上,会看到原来停止沸腾的水又重新沸腾起来。学生对这一意想不到的现象非常惊奇,教师趁热打铁告诉学生本质原因,学生的印象会非常深刻。又如在讲授“大气压强”时,为加深学生对大气压作用的理解,可取两只粗细相差不大的试管,向大试管里注满水,将小试管底朝下地放入大试管中(小试管有一半插入大试管即可),这时有一部分水被排挤出去。问学生:当把两试管一起倒过来并松开拿小试管的手时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小试管会下落。然后教师演示会看到小试管不仅没有下落,反而在大试管中上升。在学生的惊奇声中教师说明这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使学生对大气压有了透彻的理解。

三、演示时要把实验操作、观察与学生的思维有机结合

在实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把观察、思维、实验操作等紧密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验证;在演示实验的整个过程中,从现象到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对实验信息进行思维加工,概括出信息的本质属性。

从实验现象到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往往跨度很大,教师要重视教给学生如何通过分析物理现象而形成概念、规律的思路和方法:从分析现象的共同属性从而抽象概括出其本质以形成概念;从分析现象发生的条件与结果之间的依赖关系而归纳出共同规律,例如演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三组实验和形成楞次定律的系列实验等。另外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利用实验过程进行设疑,不仅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多向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只有使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用观察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又用思维指导观察活动的进行,才能逐步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发展观察和思维能力。

四、鼓励学生改进和设计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演示实验一般具有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的特点,但教材中有些演示实验往往并不是最佳方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验教学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对课本实验装置进行改进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运用掌握的物理规律,重新选择器材设计新的实验装置,这是一种开放性的设计实验,可以使学生逐步认识物理实验方法的一般特征,具备独立设计和进行简单实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最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补充演示实验,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理解疑难概念和规律

通过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逻辑思维等能力。因此教师应尽量补充课本没有的演示实验而使课堂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学生注意力集中,对物理现象获得深刻的印象。例如对水是热的不良导体这一结论学生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教师可设计一个演示实验:在一个大试管中注入大半试管凉水,放入一条小鱼或蝌蚪,用酒精灯给试管上部的水加热,上部的水沸腾了,而小鱼或蝌蚪却在试管下部自由游动。又如在演示断电自感现象后,为了避免学生得出:只要断电时,灯泡都会闪亮一下的结论,可在"断电自感演示"的基础上继续拓宽演示:

(1)线圈电阻比灯的电阻大时的断电自感现象;

(2)线圈电阻跟灯的电阻相等时的断电自感现象;

(3)线圈电阻比灯的电阻小时的断电自感现象。

演示实验教学范文6

一、重视演示实验教学,加强能力培养

目前,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教学中缺乏实验。而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非常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日本初中物理的课时数只有75课时,但安排的学生实验却有20个,演示实验有130个,并且绝大多数都是研究性实验,基本形成以实验为中心的课堂体系。可见,他们的学生在实验方面得到训练和能力培养比我国的学生多得多,他们学生的实验心理素质比我国中学生强。因此,在当前我国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为了研究好这些课题,教师必须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难,并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解决的方法,努力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同时在教学中引进近代物理学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新成就。例如:用激光演示光的干涉和衍射,用发光二极管演示电磁感应中机械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等。在实验教学中,可在规定的实验中,适当增加相关演示项目,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例如“分子间作用力”的演示,可在两只乒乓球间夹上一段弹簧,球的外侧套上橡皮筋,平衡时,引力等于斥力;增大球距时,引力大于斥力;缩小球距时,引力小于斥力。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参与

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

在演示实验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例如:在“楞次定律”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变原来的课堂演示实验为边做边讲实验,每两位学生发一套实验器材(干电池、电流表、原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实验中让学生首先观察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再观察原线圈的电流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把直观的材料作为培养学生知觉、观察力的材料,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进行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对比、总结出感生电流所引起的磁场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最后训练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并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从而顺理成章地写出楞次定律。可见,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不仅有显示学生实验技能的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