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实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教学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教学实践

美术教学实践范文1

关键词: 中学美术教育 美术创新 开放式教学 创造性思维

一、无主题美术教学内涵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无论是以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的科学,还是用形象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典型的艺术,都给人类文明带来质的飞跃,我们要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终身兴趣。从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们知道,学生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主要来源于他们的兴趣,而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同的,甚至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兴奋点和兴奋时间不同。所以,传统单一主题的实践课会导致学生学习暂无兴趣或兴奋点、兴奋时间不合拍,实践活动被动、消极和懈怠现象的时有发生,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和教育资源。为了改变和扭转这一现象,让美术实践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为了让教育资源更合理有效地得到应用和发挥,进行“无主题”美术实践课研究,展开一些较为具体的、作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试图探索出更加符合本地美术教育的新路。

这里的“无主题”并不是没有主题,而是不确定主题或多主题,是相对于单一主题而言的。传统的课堂教学由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课程计划、教材并结合专业特色设立单一主题而进行。“无主题”美术实践更多地体现为在学生自主选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开放式教学,更多地体现在教师教育、教学的服务性理念上。

二、无主题美术教学研究

在美术实践活动中,教师的作用绝不仅仅是照本宣科、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无主题”美术实践活动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识结构有选择性地实践学习。通过“无主题”美术实践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审美鉴赏力、个性等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得以体现,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着个体的个性潜能、资质和素养。在“无主题”美术实践课的学习过程中,侧重于引导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知识的实践性和相关课程之间的关联与共性、差别与个性,从而使美术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建构的舞台。

“无主题”美术实践研究建立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课堂教学,掌握第一手资料和信息,使每一项研究成果都来自于教学实际。在美术实践活动中进行小范围尝试,及时反馈,及时调整,范围选定为一个班,四十三位同学。

“无主题”实践活动研究过程中,首先根据美术学科总体培养目标及各发展方向的具体要求,制定《“无主题”美术实践课题手册》。并根据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参选范围,编撰出分册,包括《素描课题手册》、《折纸课题手册》、《卡通人物课题手册》、《简笔画课题手册》、《黑板报设计课题手册》等。《“无主题”美术实践课题手册》及分册的撰写都是各位参与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心得,这种来自日常实践的总结,反过来作用于教学,从而形成一种新模式。

在“无主题”实践过程中,试点班级的同学们依照自己的选题,参考《课题手册》的要求进行各自实践。教师对于同学们的提问予以解答,对于同学们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并且对完成情况作出评价。在实践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发掘专业教师的优势与特长,努力寻求学校方方面面对研究的支持与配合,营造出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无主题”实践深入课堂教学,掌握第一手资料和信息,使每一项研究成果都来自于教学实际。课题组成员采取分工合作的工作原则,这样既保证了各个分科项目的个性特征,又保证了各分科项目在整体意义上的协调与共性。在研究过程中,进行经常性的学术探讨与争鸣,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不断征求学生及其他学科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在交流中将课题研究引向纵深。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采取回避态度,对研究中蕴含的诸多未知因素做好思想准备,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在“无主题”美术实践中,学生翻阅《“无主题”美术实践课题实用手册》,以确定本堂实践课自己的实践内容,依照自己的选题、参考《课题手册》的要求进行各自实践。选择素描课题的学生有的在画几何形体,研讨透视规律,有的在画静物,研讨调子的处理和质感的表现;选择折纸课题的同学有的在折纸,有的通过对折好的作品进行装饰;选择黑板报课题的同学则进行着构图实践……学生的脸上洋溢着热情与自信,不时托腮思索,不时笑逐颜开;不时俩俩商谈,不时提疑发问。这和常规的美术实践课上,有的学生被动地跟着实践,有的学生表现出懈怠,部分学生干脆打着哈欠,甚至埋头大睡,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无主题”美术实践课上,教师阐述各课题间的共性与差异并游走于同学之间,对于同学们的发问及时予以解答。对于同学们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对优秀作业及时予以表扬。

三、无主题美术实践课优点总结

美术教学实践范文2

低年级油画棒渐变色的重要性

儿童色彩素养发展的内在需要 在系统学习色彩理论知识之前,低年级学生对色彩的使用是自发的、直接的、感性的――而非深思熟虑的。换而言之,他们对色彩的选择更倾向于依据自己对色彩的偏好。不过,少数低年级学生对色彩的选用已经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小学第一学段的学生常常能说出并认出原色和间色。此时,是开发他们多样性和创造性地绘画经验尤其是配色经验的黄金期。大号的画笔(如水粉笔)能够扩大学生的手臂活动范围,油画棒、彩色铅笔和水彩笔有助于开发学生对微小细节的表现能力。而长期的单色平涂式设色法过于呆板,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绘画欲望及能力发展的需要。另外,低年级学段也是学习积极性最强、接受能力较好的时期,这时他们像白纸般可塑性强,像海绵般吸收力好。

油画棒材质的优势 在小学生常用的绘画工具中,油画棒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与水彩笔相比,它既拥有更鲜艳的色泽,能涂出丰富的色彩变化,又有极强的覆盖力,既可擦,又耐保存,有些还水溶;与彩色铅笔相比,它远远环保耐用得多,色彩厚重又相对省力;与水粉颜料相比,它用起来轻巧便捷。更棒的是,能与水粉颜料巧妙结合使用,即油水分离。

渐变色技法的优越性 渐变色是柔和晕染开来的色彩,从明到暗,或由深转浅,或是从一个色彩过渡到另一个色彩,充满变幻无穷的神秘浪漫气息。渐变色技法较典型地运用于中国传统工笔,将其渲染的工质细腻唯美梦幻。油画棒渐变色技法,即用油画棒通过一定规律的排序涂出渐变色的效果的技法,也使笔者找到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画设色技法与小学低年级美术造型・表现课教学的一个契合点。工笔画繁复的三矾九染,显然不适用于尚缺乏耐心的低年级学生,而油画棒只需涂一层即可瞬时出现艳丽明快的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色彩对低年级学生绘画的意义 小学生作画的基本过程是先构思再打铅笔稿,然后用勾线笔勾线,最后涂颜色。如果说铅笔稿确定一幅画的骨架,勾线笔筑起血肉之躯,那么色彩则相当于最外面的皮肤,最终决定一幅画的视觉效果。漂亮的色彩可以拯救一张平庸的画,糟糕的设色也能毁掉一张出色的稿子。实际上,这里的油画棒渐变色技法突破了勾线框色的局限,直接用油画棒起稿,线面结合,同时培养了学生大胆自信果断画画的习惯。

油画棒渐变色教学实践与探索

体验色彩摸索技法 第一学期,学生的造型能力还较弱,他们的绘画方式仅限于勾线平涂。这一时期的色彩教学中,笔者没有限制绘画工具,也没用刻意传授色彩技法,而是放手让学生去大胆体验各种绘画材料,积累绘画经验,自行探索涂色方法。通过水彩笔、彩色铅笔、蜡笔、油画棒各种材料的比较运用,让学生们体验其各自的优劣。运用大量照片、绘画作品和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各类事物丰富的色彩,尝试用绘画形式去表现。

变体临摹深入学习 第二学期,学生的造型和审美能力都有了一定进步。前一学期涂色教学中,笔者只在第二课时语言中提到过几次渐变色,一些悟性好的同学自己尝试了很多次,积累了一定收获。这学期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一系列范画,进行系统的渐变色教学。首先,通过彩虹引入色相的渐变推移。红、橙、黄、绿、青、蓝、紫,彩虹大大方便了学生对渐变色的理解记忆:红黄蓝正好是三原色,而橙绿紫则是三间色,间色由原色两两混合而成,青则用蓝绿。最初是带着学生画,先引导他们观察分析老师在课前画好的范画,然后讲解画画步骤,再在投影仪或黑板上一步步教学生画。笔者示范第一个步骤,停一下让同学们在下面跟着画。很快,笔者便意识到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虽是看来很简单的几根线,但学生画的速度相差太大,只能让学生们灵活地调整画面。重点和难点是在彩笔中选出红、橙、黄、绿、青、蓝、紫,并涂完整均匀。依次用红色到紫色从左到右横向平行排线,油画棒绘画排线要齐,还得用力。接下来再通过引导学生变体临摹一些简单的植物、动物及风景来深入学习渐变色技法。以《茂密的花》为例,先让学生看老师完整地示范用油画棒画一件物品的过程,再让他们凭记忆画。首先还是出示范画,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让他们观察发现和指出作品中用到的的色彩,感受这种画法的好处,同时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要引导学生分析范画的难点,启发思维,使他们带着问题看老师示范,再运用教师示范的方式,临摹结合添画,选择多种颜色自由搭配,完成作品。

照片写生灵活运用 第三学期,孩子们升入三年级,教材中已出现了三原色的教学内容。有了一学年的教学铺垫,以《黄色和蓝色的画》为例,笔者把该课拆分为独立的两课,其中黄色的画选定了向日葵作为素材,画一幅以黄色为主的画。笔者精选丰富的照片和绘画作品制作课件,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由远到近、从多到少,全方位、多角度,将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时期的向日葵,以及花与花之间的关系,直观呈现给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观察分析引导、趣味的手势比划、精简的示范,使学生对向日葵有了较全面的认知。他们能发现娇嫩的向日葵花芯中心到花瓣外边缘有黄绿、柠檬黄、中黄、橘黄、桔红再回归橘黄、中黄、柠橡黄的微妙色彩推移,并用油画棒渐变磨色技法生动地表现出来。然而,照片是人为处理过的图像,摄影师已经设定了视角、构图和色调,它方便了教学操作过程,却非长久之计。照片写生只是过渡到对景写生的准备阶段,是为后面的实景写生创作服务的。

拓展迁移 迁移,既是面对绘画内容不同题材时在技法上的触类旁通,也是运用不同绘画工具时的举一反三。令人惊喜的是,《对印版画》这一课中,在老师还未提醒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已经能自觉地把油画棒渐变色技法迁移到水粉颜料的运用中。渐变色已深入人心可见一斑。

教学取得初步成效

渐变色提高了学生观察发现能力 通过渐变色的学习,学生们逐渐能观察出不同色彩间的区别与联系,使他们慢慢学会比较观察和深入发现。低年级学生已经能感受到事物色彩上微妙的变化,以绿葡萄为例,学生能发现阴影部位是深绿色,光泽部分的绿色明度高接近白色,甚至能看出明暗交界线的形状接近月牙形。通过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和示范,学生能够用渐变色塑造葡萄作为球体的体积感。在此色彩还起到了以色塑形的作用。

渐变色美化了学生画面效果 这是油画棒渐变色教学成效最直接的体现。学生画画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纯色平涂,而是大胆地尝试多种色彩的渐变色搭配,使造型更有生命,色彩更有张力,画面更加丰富灵动。

渐变色提升了学生画画兴趣和信心 刻板的勾线框色平涂画法使学生作品接近流水线上的加工品,消磨学生的绘画激情,埋没学生的创意和灵气,淹没绘画作品的生机与活力。而油画棒还可用平涂填色法、调和过渡法、重叠混色法、刮色法、单色薄画法、叠色薄法等丰富灵活的技巧,呈现有趣的肌理变化,令学生创作拥有更深广的挖掘空间。而正是由于渐变色美化了学生画面效果,他们获得进步的快乐,画画时内心更有成就感。周围同学、老师、家长的赞美,使他们更加自信,更加热爱画画。这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让每一个孩子在美术课堂活动中最大程度地受益,是美术教学的宗旨。色彩教学只是整个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个方面,而低年级油画棒渐变色教学是其中的一抹亮色。以此为窗,将这种开放的教学观迁移到整个学习阶段,让孩子们在大胆尝试中茁壮成长,在快乐的主动探索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美术教学实践范文3

[关键词]高校 美术 大课堂 综合 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210-02

一、高校美术大课堂教育的必要性

在研究当中人们对于高校美术教育的价值曾经展开过不同角度的讨论,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背景以及需求的不同,人们对于美术教育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关于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不尽相同,有人强调美术是一种基础性的工具,是付诸于其他行业和专业的,另外一些人则强调美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类对于美的欣赏和感受,总之关于美术教育的需求众说纷纭,但是纵观美术教育对人类不同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美术对于人类智慧的发展,人类美术的起源应该早于文字,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是采用一些符号在记录事情并且表达情绪的,所以美术对于人类文明的源头作用要比文字更重要,经过实践也证明了美术的理论和实践教育能够提升个体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记忆力,促进个体智力的提升。另外,关于美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净化心灵的过程,因此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通过美的观察、想象以及对美的描绘,最终会影响到人的内心,从而提升个体的道德品质。

二、高校美术大课堂教学的目的

高校美术大课堂教育首先是从学生的基本审美理论和美术技能入手,希望通过教学的目的能够使得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而且能够很好地运用美术这一工具,使得美术在其他的学科当中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另外,作为大课堂的美术教育还具有强烈的德育性质,美术大课堂教育让学生从美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体验周围的生活,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在美术教学当中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提升学生们的美术心理素质。最后很多设计专业的学生不注重美术这一基础学科的学习,认为这种学习是枯燥乏味而且没有任何作用的。在个人的教学实践当中,需要让学生们摆脱这种狭隘的思想,美术虽然是一种基础性的教学,对学生们将来的就业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美术的关联学科却非常多,尤其是对于设计等相关专业而言,忽视了美术的学习,就等于是在建立空中楼阁一样。在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的同时,在个人的美术大课堂教学当中,通过丰富的教学知识,让学生们更多地接触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在丰富的感官体验之后,激发学生们的美学创作热情。

第二,在现代美术教育当中,应该将教学的内容进行不断地延伸,美术并不是一个纯粹而独立的学科,它不仅跟其他的艺术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美术本身是来源于文化和文明的,因此在大课堂教育过程中,应该从美术的教学延伸到文化和文明的教学当中,让学生从美术作品的鉴赏和描绘当中,了解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给了学生们一个开拓个人视野、了解世界文明和各民族文化的良好机会、

第三,美术大课堂教育同样应该遵从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目的,学生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和评论的阶段,同样需要利用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属于自己思维意识当中的美,通过美术行为的表述,才能够将美学的鉴赏内化的美转化成为一种外显的创造性成果,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当中,学生们就能够体会到欣赏美与创造美的心灵体验。

三、如何开展高校美术大课堂教育

(一)目前高校美术大课堂教育的现状

高校美术大课堂教育仍然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以及评价能力,而较少进行美术文化和文明教育的延伸。另外,因为大课堂教育条件的局限性导致大部分的课堂对于美术实践的忽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时间来完成美术实践,因此美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技术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我在个人的研究当中同样借鉴了国外的美术大课堂教育理念,在大部分的国外高校,美术大课堂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课堂教育以美术为核心,有着很强的综合性。美术教学延伸到了文学、历史、考古等多个领域,很好地实现了美术与其他多个学科门类的整合,引导学生将美融入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以及艺术实践当中,并且将美带到生活中,成就美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关联。

(二)确立课堂教学的几个基本目标

高校美术大课堂教育属于基础学科,首先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关于美术的基本理论和尝试。然后是关于美的欣赏和感知,在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们形成个人独特的美术欣赏角度和欣赏眼光,并且能够用相关的美术知识和美术理论去进行美的剖析和解释。另外,在美术作品欣赏的基础上延伸进行民族文化的学习,让学生们深刻的理解美术作品背后所承载的巨大文化力量。最后是关于美术教学实践问题,在理论学习的前提下,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实践当中去,根据自己的思路去重新创造美。这个过程是学生们将自己对美的欣赏和理解重新阐述和外化的过程,并在此期间学会运用美术这一工具去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整个成熟的美术教学过程让学生们完成美从内在的感知到外在的表现的全部过程,从而达到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进行综合性的美术大课堂教育

美术课程本身都属于基础性的课程,同时现在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艺术环境的复杂化使得一个问题不可能只依靠一个学科的知识来解决。所以,大学课堂教育越来越朝着综合性的方向发展,让学生能够将更多的知识进行整合运用来解决未来的趋势,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同时建构一种学科之间互通的联系是美术课堂教育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还是在美术实践当中,通过综合性的教学实现学生从思想道德情感到实际操作能力的共同提升,这样才能够提升一个人的综合基础素质。

作为以设计为主的专业而言,我个人认为在综合性美术教学的基础上面,应该加大对于美术大课堂的教育比重,同时将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在美术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以生活中的设计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美术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设定一个美术教学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可以展开美术理论探讨,历史和文化的讨论,同时美术作品绘画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让学生对某一类艺术形式产生整体性的理解和印象,并且个人能够在这一艺术风格当中获得启示,从而能够创造出自己的作品。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围绕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教学,比如某个获奖的设计作品,某个著名的雕塑,等等,围绕这个案例共同分析其在美术方面的价值,教师和学生处在同样的鉴赏者的位置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和评判,并且从中吸取创作者对美的表达方式,这样还有助于教师对于学生思维角度的理解。在案例教育中教师还能够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到的美术理论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提升学生的观察力。

四、结论

高校美术大课堂教育引入了一种模糊学科界限的教学理念,将美术看做是最基础和广泛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实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改进,对学生进行以美术为核心的综合性教学。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美的概念和意识,并且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美术知识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从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也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的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2]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聂振斌.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史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4]陈传席.中国绘画美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美术教学实践范文4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经验;审美品质

引言

儿童成长的一个重要体验是审美艺术体验,它将促进儿童欣赏美、感悟美、鉴赏美等多元化艺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1]。小学美术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艺术课程,要想进一步扩展美术教学效能,需要基于学生审美经验建构的视角不断优化小学美术教学,引领学生在美术课程实践中进行审美经验的自主建构。

一、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审美经验

儿童如一张白纸,需要我们唤醒他们的审美经验,使其自主在“生命”这张白纸上绘出最美丽的图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审美经验建构的视角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创设生动的情境,唤醒学生的审美经验,让学生以饱满的兴趣、高涨的热情主动参与到美术学习中,打开他们审美经验的建构之门[2]。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坚持激趣、适切等原则,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审美体验的兴趣,要与小学美术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创设的情境更加自然。例如,在《水墨画动物》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国画大师齐白石、徐悲鸿、黄胄等人的水墨画作品,并针对水墨画动物题材的作品采用聚焦重现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然后根据观察的结果概括了水墨画中动物表现的共同特点。这一环节意在利用国画大师的水墨画动物题材作品,让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及发现美的能力等,并对水墨画的艺术表现获得直观认识。交流观后的感环节初步引导了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水墨画的一般特点进行理性思考,从而唤醒了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他们始终能保持积极的情绪投入到《水墨画动物》一课的学习中,去感受美、创造美。

二、融合学生生活,点燃审美兴趣

生活无处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确立生活化的教育思想,基于学生的美术学习经验及其审美经验不足的现状,将美术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借助他们的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在教学形式与方式的选择方面,要基于学生的生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形式与方法,点燃他们的审美兴趣,使学生将美术学习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开掘审美经验建构的源泉。例如,在教学《水墨画动物》一课时,笔者先引导学生交流了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并让其阐述了喜爱这种动物的理由。在方法选择上,笔者采取自由练笔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发挥,使他们可以进行无限的想象,画出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笔者打破了教师提供学内容的方式,给予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熟悉的小动物进行讨论,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审美兴趣,学生不需要再去细致观察所绘对象的特点,而是可以直接运用生活积淀去进行创作;在教学方式上,自由练笔释放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使他们可以灵活地选择重墨、淡墨、清墨进行艺术创造,并对重墨、淡墨、清墨等有了直观的认识,也为教师的课堂指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引领学生发现,擦亮寻美慧眼

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是以“发现”为前提的,只有发现美术学习中的美,他们才能有意识地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创造美,不断提升捕捉生活中美的能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领学生去发现,擦亮他们寻美的慧眼,从而使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进而产生审美经验建构的愿望,激活学生自主建构的内力,驱动学生进行美的创造活动。例如,在教学《水墨画动物》一课时,学生对自由创造对象的选择正是基于他们发现美的基础。在这节课上,笔者让学生去发现身边小动物所表现出来的美,从而留意和观察这些小动物。然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发现进行适度点拨。在学生自由创作的同时,教师要加强课堂观察,发现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艺术个性。笔者在整合学生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有的作品进行比较,让他们在比较中发现这些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美,进而增强了学生审美体验的互动。

四、引发思考探索,抽象审美经验

基于儿童审美经验建构的小学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围绕问题展开实践,使学生对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审美经验进行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让他们的审美经验得到质的飞跃,进而提高他们发现美、感悟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3]。例如,在《水墨画动物》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需要运用毛笔、墨汁、笔洗、调色盘、画毡等学习工具。如果教师只是从理论上进行指导,显然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实践探索,如对于墨汁的运用,根据调水的多寡可以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等。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笔者引导他们根据以下几种情形进行了探索:以同一动物为描绘对象,分别尝试对墨汁进行不加水、稍加水、再加水、多调水等处理。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焦、浓、重、淡、清等水墨的审美效果获得了直观体验,并在感性认识的支持下不断抽象,尝试运用不同的墨色进行审美创造,从而有效促进了学生审美经验的积淀。

五、优化学习评价,完善审美品质

学习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作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儿童审美经验的建构进一步优化学习评价,将审美教育建构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数,通过形式多样、主体多元的评价发展学生的审美经验,并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审美品质,从而将学生审美经验建构能力的发展有机融合在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例如,《水墨画动物》一课的学习评价,笔者打破了“师评”的单一主体评价方法,采用了对比评价法,有意识地选出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一种是具有启发性的作品,一种是具有借鉴价值的作品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美术教学实践范文5

关键词:幼儿 美术教学 图画书

图画书是幼儿教学阶段的重要读本,是融合自然、艺术、文学等于一体的、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幼儿读物。图画书与现阶段幼儿的认知规律、认知水平相吻合,更加贴近幼儿的心理想象与生活想象,容易引发幼儿共鸣,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满足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如果在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将图画书积极引入,通过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让幼儿逐渐感受美术的线条、色彩之美,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创造力与审美水平。

一、关注与筛选图画书中的美术内涵,增添美术教学动力

现阶段的儿童图画书,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在与美术教学相结合时,应该注重考虑图画书内容与幼儿经验之间的关系。幼儿已有生活经验是美术画面与幼儿之间的碰撞结合点,能够让幼儿在绘画中产生角色共鸣。通过共鸣产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会进一步促进幼儿爱上绘画,将绘画作为一种爱好,不再是一种心理负担。因此,应该注意筛选幼儿喜欢的图画书,最好是包含幼儿与动物方面的。

图画书的美术风格需要与幼儿的认知水平相吻合。比如说,对于小班的幼儿,横线、直线涂鸦,是幼儿作品中的涂鸦符号。可是,这是一种无法控制的涂鸦方式。如何才能在维持幼儿线条涂鸦积极性的同时,积极引导幼儿涂鸦转向有控涂鸦呢?这时候,就可以积极利用与发挥图画书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让幼儿阅读《方格子老虎》这一作品,一只小老虎来到世界上,爸爸妈妈为了让小老虎成为“独一无二”的小老虎,就想为小老虎画上“独一无二”的花纹。虎爸爸想为小老虎画上横条纹,虎妈妈想为小老虎画竖条纹,两人争执不休。为了让爸妈重归于好,不再吵架,小老虎画上了方格子条纹。在图画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直接将虎爸爸的横条纹与虎妈妈的竖条纹“拿”过来,作为小班线条教学的切入点。通过这种图画书与幼儿美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得枯燥、乏味的线条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同时,还能够激发幼儿进行线条画法的积极探索,将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探索学习,在提高美术教学乐趣与积极性的同时,提高了幼儿的创造力与审美能力。

二、以图画书中的绘画技巧为依托,增强幼儿创造力

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幼儿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幼儿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更好地帮助幼儿利用身边材料,美化、装饰自己的生活,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同时,在其中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图画书是一种画面美丽、丰富多彩的图书,各种装饰画、手印画、水彩画等等,应有尽有。正是这样的图画书,才能成为幼儿美术教学的重要辅助资料。

例如,在《小黑鱼》这篇读物中,海底世界中的多种生物画面是通过水彩拓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因此,可以直接将《小黑鱼》作为美术教学资源,一方面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小黑鱼为了拯救朋友所作出的努力与乐观态度,另一方面让幼儿在故事中感受拓印之美,并积极体验拓印之美,让幼儿以两两合作的形式,在纸上合印一条鱼,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学习到美术技能。

再比如说,在《好饿的小蛇》一文中,可以让幼儿一边感受故事内涵,一边想象花儿、蝴蝶是如何通过指印画出来的。在幼儿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七嘴八舌的讨论之后,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幼儿该如何去做,而是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积极鼓励幼儿去尝试如何手印图画,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尝试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将传统的美术教学转化成为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互相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创造性、探索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大大促进了幼儿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母鸡萝丝去散步》《花格子艾玛》《荡秋千》《老鼠嫁女儿》《彩色的花》等作品中,都包含着不同的绘画手法,在美术教学中,需要积极引导幼儿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真正将美术教学与图画书相融合,让幼儿在作品欣赏的基础上,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促进美术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美术教学与情感体验相融合

在传统的幼儿美术教学中,将重点更多地放在幼儿临摹范画上,培养幼儿绘画能力成为了美术教学的目的,评价儿童作品的标准也就简单归纳为“形象逼真”四个字。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容易扼杀幼儿的想象力与创作力,还会让美术教学变得枯燥乏味。随着图画书教学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将两者进行有机整合,进一步促进了美术教学与情感体验的相互融合,让幼儿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绘画,使情感得到升华与宣泄。

例如,在《方格子老虎》一文中,故事的开展是以虎爸爸与虎妈妈两个人的争吵、小老虎不开心所展开的。因此,在进行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幼儿:你们的爸爸妈妈吵架吗,他们吵架后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幼儿就会说,如果爸妈吵架了,自己很害怕、很想哭、很难过等。这时候,教师再积极引导幼儿回答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该怎么办?有的幼儿就会说不让他们吵架、唱歌让他们高兴等。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学习小老虎是怎样做的,让幼儿将自己的真实感情融入故事的欣赏中去,然后通过绘画的形式将真实感情表达出来。

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及图画书,是进行美术教学研究的源泉,教师的创新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接下来的幼儿美术教学中,应该积极发挥图画书的作用,创造性地引入新元素,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幼儿美术教学与图画书相结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开始入手分析,详细论述了美术教学与图画书相结合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江丽华.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工作[J].成功(教育),2010(12).

[2]索菲爸爸.发现图画书里的“秘密”[J].山东教育,2010(11).

[3]刘媛华.给小鸭子让路――告诉你一本经典图画书[J].父母必读,2012(13).

美术教学实践范文6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这种观念,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的未来与发展。

职中美术课程以艺术欣赏为主,更加关注学生人文意识的萌发与教学实践的融合,它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它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打破了学科知识的界限,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广泛的生活和人的身心发展的基础。应该说,美术欣赏课程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但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利用美术欣赏课作为进行渗透人文精神的阵地,在美术教学课堂内外,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实践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

一、创设自由和谐互动氛围,引导学生萌发人文意识

我校有很多学生社团,其中由我指导的小炒智囊团专门负责学校日常讲座及校园活动的广告宣传任务。社团中的成员多数是我在平时美术课上发现的、具有很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稳定、优异,又各有所长,把他们组织在一起活动,能让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尽情的发挥,同时也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艺术和日常生活的连接,可以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和感受,提高艺术感知能力,并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美的点滴;学会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美化生活,进而提高生活质量。任何艺术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则可以通过艺术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以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萌发自我人文意识的效果。

二、整合互动有效互动教学,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学科优势资源与美术相融合,我尝试通过课外活动来加强与补充职中美术课人文素养融合的实践研究,来帮助学生通过美术课堂的有限学习,挖掘自己的潜能,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乡土美术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人文元素。我们用标准的大纲、标准的教材、标准的评价、标准考试规范大家,使教学走入了模式化的怪圈。其实,任何一个人,要取得成就,他就必须有特色;每一个学校,要有影响,必须有特色;一个地区的教育,也只有特色鲜明,才能真正有立足之地。

美术教学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资源特色,季节气候、地理条件、科技水平、地方工艺等都不一样,各地完全可以因地制宜,根据本土资源来设计特色课程。美术欣赏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提升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借助多元思考互动元素,触发学生感悟人文内涵

美术欣赏课是一种人文课程,它不再把艺术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训练,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

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但对于职中美术欣赏课的教育目标,则需要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些标准和要求促使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性的生态型知识结构,使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能够得到潜在的提高。

针对这一点,我努力做过一些尝试。

一次,我在上高二年级的最后一节美术课时,我让学生以杜甫的《绝句》为题,完成一张创意作品。题目布置下来,同学们起初颇感惊奇,接着便兴奋起来,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有的同学开始在下面窃窃私语,多数同学则显示出跃跃欲试的表情。这时我便抓住时机,向同学提出具体要求:发挥创造性思维,展开想象,不受约束地去创作,并允许同学之间进行讨论,作业可带回家去做,第二天交上来。

从课堂情绪来看,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而当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被同学们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开阔的思路、丰富的想象、敏捷的灵感吸引住了。

一位同学结合最近报道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创作了一组漫画:第一幅的画面上,两幅丑恶的嘴脸正在交谈,他们是三鹿主管领导和黑心奶农,正在做金钱交易(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幅画面是一行白鹭把象征受害者的婴幼儿拉向天空,国家信誉遭受质疑(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三幅画面是震怒的全国人民的诉状像雪花一样飘向检察院的窗口(窗含西岭千秋雪);第四幅画面是一条孤船载着罪恶飘向死亡之门(门泊东吴万里船)。整幅画面简明、精练,巧妙地运用了诗意,体现出丰富的想象力,不失时机地与人们关注的事件结合起来。

其余同学的作品也都创意新颖,不拘一格,有的同学从地图的版块、围棋的攻守、环境的保护、祖国的统一、学校的生活等各个方面围绕这首诗展开想象,大胆地进行交换、延伸进行创作,既有情趣,又富寓意。从艺术角度看来,学生们的作品尽管还不够完美,甚至有些粗糙,但其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创意,确实令人叫好,也是最可贵的。在我评讲时,学生也对自己大胆想象的创作表示满意,流露出成功后的喜悦与得意,情绪非常高昂,似乎悟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