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范文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双高普九”工作,把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办事处主任为组长的“双高普九”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明确“双高普九”工作部门责任的通知》将“双高普九”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各村、中小学、各有关站所,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同时,由分管领导牵头,组织街道纪工委、效能办督查落实“双高普九”工作,经过多次的督查、自查和整改,保障了“双高普九”工作的顺利进行。

积极组织入学、控辍保学。

控辍保学是“双高普九”工作中涉及乡镇街道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尤其重视,主要领导亲自上阵,并多次在村支书、村主任会议上安排布置此项工作,尤其是春节前后和暑假这二个时间段特别强调“控辍保学”。在面上,主要是通过宣传教育,如宣传《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惠民政策,从思想上提高村民的认识。在点上进村入户做动员,由各村挂点领导、工作队长、村干部和中小学教师深入辍学学生家中教育、动员家长和学生本人,劝说学生返校复学。对因贫辍学的学生,街道及时予以民政救济,促其返校。通过街、村两级和中小学的努力,近几年我街道中小学辍学率基本都保持在上级下达的指标之内。

拓宽渠道,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在干部职工工资还不能保证按时、全额发放的情况下,街道仍然每年挤出部分资金用于教育事业,如:周末中学生公交车接送补助,优秀教师、考上一中学生奖励等,无偿划拨土地用于中、小学教学楼建设,同时还努力通过各种关系,争取省、市对我街道教育工作的支持。如06年街道通过统战、计划等部门争取到54万元兴建中学综合教学楼。07年又通过省、市外侨办争取日本国政府无偿援助60万元兴建中心小学教学综合楼面积1020.85m2,(该教学综合楼总投资90多万元,除日本利民工程援助60万元外,街道向武夷山市政府争取配套资金30万元)。同时,也要求各村也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经济状况最差的溪洲、吴齐等村每年至少投入5000~6000元,经济状况好的村如公馆、角亭、天心等村年投入教育达50000元以上。

尊师重教,提高教师政治待遇。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经济待遇无能为力的情况下,街道努力在政治待遇上支持、倾斜中小学。一是每年教师节都表彰了一批先进教师,对先进教师和考上一中的学生进行适当奖励。各村也或多或少地给予完小教师一定的奖教金。二是每年年终全街道总结大会上,对中、小学单位或校长进行表彰。三是在市人大代表、党代表名额分配上予以倾斜,使中小学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全市的重大政治活动。

整治环境,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街道深知校园安全责任重大,不断地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努力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以办事处综治副主任为组长,综治办、派出所、卫生院、文化站、中小学等单位组成的整治小组。武夷中学、武夷中心小学还分别聘任了赤石派出所正、副所长担任治安副校长,从组织机构、人员上保障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在全街道各村、各单位组织开展“四五”普法教育,特别对《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了重点宣传教育。在中小学邀请了市法院、交警、司法局等单位人员来校授课,宣讲法律、法规和交通安全等知识。三是整治环境。对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和危害学校治安秩序的违法行为进行坚决的打击,对校园周边非法经营、占道的摊点,违章建筑依法予以取缔,清除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的“三室二厅”和网吧等娱乐场所。还对武夷中学的防洪堤进行了加固改造。四是开通了“周末公交车”。针对农村学生周末回家乘车不便和搭乘“病车”、超载车、人货混装车等安全隐患。年起街道积极协调,每年都与市公交公司达成协议,街道办每年补助12000元,各村分别补助1600元,由市公交公司每周末安排公交车接送学生。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范文2

陶行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也被看作是其师范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他主张师范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学生自身的需求,从教学方法上来说,要与社会生活实践和学校教育实践相一致,即实现教学做合一。

(一)教学内容。

陶行知倡导在师范教育中实现多元化的生活教育,以此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因为在他的理论中,认为课程应该来源于生活,因为全部的课程就是全部的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1]为此他主张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和育人的需要,在学校组织健康的生活教育、劳动的生活教育、科学的生活教育、艺术的生活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教育。[2]

(二)教学方法。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陶行知的办学原则。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3]也就是说对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要行思并重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由此来看,陶行知所说的做涵盖了思想、行动和创新的价值,也就是在教与学的基础上有所创造。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其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去学,因此教师应该去认识和发现学生,从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边教边学,教学相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师范教育的地位及作用

(一)师范教育与教育本身。

纵览陶行知关于师范教育的论著,多成文于1930年之前,其在晓庄进行的师范教育实践活动也处于这一时期,被称之为所谓的晓庄时代。他提出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4]可见师范教育承载着整个国家发展的责任,是立国之根本。从对整个教育的认识来看,陶行知深感师范教育的重要性,他曾说教育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能造国。贫者可以造福,弱者可以造强,若云教育造国,则精神中自有趣味生焉。[5]由此观之,陶行知认为教育更高的作用和价值不止体现在救国方面,更显现于能够造国。既然教育如此重要,那么在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师范教育更需着重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供给和活水。

(二)师范教育与重师观念。

陶行知非常提倡重师的观念,他说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6]值得指出的是,在其重师的观念中,特指的是小学教师。他认为国家之所以设立小学,就是要为全部的国民谋求幸福之所在,因此小学教师可谓是操纵着全民族命运。由此他指出办好小学很关键,要想办好小学,就要培养好的小学老师,就要首先办好师范学校,这样才能培养好教师的教师[7],这也是陶行知很有名的师范教育三段论,陶行知通过教育的表面需求看到了背后的本质需求,对于小学教师培养的重视,可以说是他师范教育思想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三、广义师范教育的提出

陶行知认为教育界需要的人才有四种:教育行政人员、指导员、校长和职员,以及各科教员,但由于人们从来都只关注培养专职教员业,为此他提出了广义师范教育这一概念,指出凡是教育界需要的人才,一律需要接受相应的培养与教育,同时他也提出了符合马克思教育者本人要受教育[8]著名论断的,关于广义师范教育的三条基本原则:

(一)学校要什么教员就该培养什么教员。

针对当时各级师范院校培养的教师类型没有区别这一问题,陶行知指出要按照不同的需要,根据学校等级、市乡情形、学科性质进行划分,即高等师范要有区分的培养中学和师范学校教员;初级师范为了使毕业生更好的服务乡村,要广泛地在农村设立,以应济需要;要有区别的对城市高等小学教员和城市初等小学教员进行培养等。

(二)教育界的人才要什么就该教她什么。

按照逆向推演的方法,从最终的需要推知现下要教授的知识,是陶行知关于师范教育功效问题的思考。从市教育局长到幼稚园教员,不同角色的需求不同,需要学习的知识就因人因时而异,把握住这一原则是,就能有针对的对不同性质的教育界人才进行有效的培养。

(三)谁在那里教就教谁。

陶行知认为,在各地把持着教育权的人,除去高等和初级师范的学生,几乎都没有受过特别的师范训练。然而现下他们在那里实施着教育,就有受训练的必要害人,由此陶行知主张在大学、中学、高等小学都要适当地引入师范教育训练。

四、培养标准和教学方法

师范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有相同之处即都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德智体兼得;但师范教育又有其独特之处即师范性,陶行知尤为看中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尤其是一个范字,高度概括了师范教育所培养人才的终极归宿。

(一)培养标准。

从培养标准上来说,在陶行知1925年刊载于《新教育评论》的文章《女师大与女大问题之讨论》中就有所提及。他指出的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知识之外还要具备的四个要项,概括为必须忠诚教育事业;必须懂得教育规律;学习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技能;必须具备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9]可以说,陶行知对于师范教育内在规律和师范性的把握精当准确,并且经受住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二)教学方法。

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陶行知对于师范教育方法的思考也秉承着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围绕着教育教学展开的问题,无外乎两个方面即学生如何学和教师如何教,在两者关系的问题上,推演到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就是师范生生活上需要什么,就要学什么,教什么。陶行知在旧有的师范教育体制框架下,尤其指出要对教育专业课程做出弹性设置。推演到师范教育的教学方法上,做的含义除了引导人们去行动外,还要教人去思想,也就是强调学思并重的观点。[10]

五、当代价值

首先,陶行知对于师范教育重要性的思考和论断,具有着敏锐的眼光和时代的前瞻性,他最先看到了师范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作用并努力实践。我们深知,没有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就不会有教育事业整体的健康发展和教育质量的真正提高,要办好师范教育也必须从国家的长远利益来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必须根本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一方面提倡为人民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11]陶行知先生作为这种献身精神的光辉典范,不仅在理论上将师范教育的地位提到一个高度,也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了自己的主张,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价值和长远影响。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范文3

一、冷静分析所引发的教育思考

2008年,学校新班子上任以后,首要的任务是开展调研。通过对教师进修学校内部与外部的走访、座谈和查阅档案资料,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经过认真梳理我们认为,给我们工作带来困惑、制约学校发展的大问题不外乎是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一:教师进修学校的内部问题。长期以来,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科研和培训部门几乎都是相对独立的,总体上说是各行其是。长此以往,产生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教研跟着感觉走,科研高高在上头,培训就像大帮哄,实效不强缺真功”。基层学校不欢迎、学校老师不满意。随着这些问题的产生,教师进修学校的作用就会逐渐减弱,以至于有些时候出现了教师进修学校可有可无的局面。

问题二:城乡教育的反差问题。林甸是一个半农半牧的县份,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只争朝夕、奋发图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教育也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可是由于经济还比较脆弱,发展不可能齐头并进,城乡差距逐渐凸显。城乡教育的差别、城乡教师的差别随之显现,如何缩小城乡差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我们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

问题三:全县教育的整体问题。长期以来,林甸县一直是国贫县,林甸县的“普六”工作、“普九”工作都是全省最后一个通过验收的县份。这无疑是教育基础薄弱,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学水平与教育质量相对较低的原因所致。如何使林甸教育摆脱这个困境,走出低谷,缩小与周边县份的差别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大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如何采取对策,是我们必须认真冷静思考的重要课题。

二、科学应对所产生的积极变化

针对问题一,我们认真研究了问题出现的原因。从教科研工作来看,教研活动因学科间、领域间知识、思维、方法存在的差异较大,上级业务部门很难做出整齐划一的硬性规定,因此教研工作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严重。科研工作往往是上面常提、领导常说、下面很少做;从培训工作来看,上级培训部门要求的硬性任务较多,按照国家规定动作三五年来一遍,由于培训部门人力较少,对学科的针对性照顾不够,导致表面文章多、实际效果差。正基于此,我们通过整合学校内部资源,提出了“研(教研、科研)训(师训、干训)一体化,开展教师专业化培训系列活动”的主张。我们以基层学校为载体,在县第二小学、县第二中学、黎明小学和红旗中学相继开展了“科学利用每一天”、“关注成长 关注成才”、“用心经营,和谐高效”和“强化管理,争先创优”为活动主题的系列活动。每次活动我们都让培训部门牵头,中教、初教、艺体、信息、电教、科研和学会等多个部门科学分工,密切配合。做到活动之初有周密计划,活动之前有科学指导,活动之中有精彩互动,活动之后有认真总结。上述活动内容丰富、参与广泛、交流踊跃,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诠释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林甸县教育局的领导参加了活动,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些活动是教师专业化培训的成功范例。

研培一体应该有两个内涵:一是研培队伍的一体化,二是研培内容的一体化。上面的活动属于前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研究是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教师培训也能更好地促进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因此可以说教研既培训,培训为了更好的教研。我们的培训工作还有许多值得一提的内容,但是每项培训内容,我们都不是因培训而培训,而是融入了深化教学研究的内容,可以说达到了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可谓既风风火火、又扎扎实实,既有上级的规定动作,又有我们自身的自选动作。

几年来,全县的教师培训工作每年一个重点,一步一个台阶。相继进行了教师通识培训、教师专业培训和教师提高培训,东北师大教师教育创新林甸实验区校长高级研修班在东北师大隆重开班,创立了小学语文“慧智名师工作室”和初中语文“阳光名师工作室”,实施了“名师打造”工程,举办了“校长论坛”、“名师论坛”和“教师教育创新论坛”。除此之外,我们还上下总动员,实施了“国培”“计划”;稳扎稳打,完成了校本培训;把握入口,进行了新教师岗前培训;针对形势,开展了特岗教师培训;把握机遇,迎来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提高水平,进行了学历提高培训等等。研培一体的培训开阔了校长、教师们的眼界,丰富了专业知识,增强了自身素质,提高了实践能力。

针对问题二,我们分析到,农村学校规模小、师资少,许多地方同一所学校同学科只有一个人,甚至几个学科只有一个人教,缺少研究场所、没有研究氛围。因此,教师的水平提高慢、学生的成绩比较低,城乡的教育质量差距逐渐拉大。怎么办?建立一种机制,把他们绑在一起。于是我们采取了“城乡中小学划片 开展联片教研”的活动方式。我们把城内4所小学分别穿插到农村8个乡镇,分成4个区域进行联片教研活动。全县9所初中,分成3个区域进行联片教研活动。为了能够及时分享优质资源,产生更好的效果,中小学的划片并不固定,隔几个学期就进行一次重新组合。联片教研活动以校际合作、区域联动、优势互补为行动策略,以教师发展为根本,以有效教学为主题,以高效课堂为突破口,深受基层学校的欢迎和好评。截至目前,中小学共展示教研课402节。联片教研活动的开展,拓展了教研领域,优化了教研力量,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种“城乡联动――示范引领――整体推进”的联片教研方法,促进了学科交流,提高了教学质量,推动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有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也是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手段。几年来,由于我们重视科研工作,并为科研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我们县的科研工作势头一直很好。我们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课题的全部研究工作,没有一个课题因故中断,流失率为0。52个各级各类课题均通过审查验收达到百分之百结题。“十二五”开局,我们教科所、教育学会的各级立项课题就多达80几个,我们教师进修学校提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实践研究》课题,这是一个能够统领全局工作的重大课题,并确定了五个一级子课题与七个二级子课题。2011年该课题被确定为大庆市“十二五”期间攻关课题,2012年该课题又被批准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重点课题。目前,这个课题进展良好,将对我们的研培工作和教师进修学校的整体工作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针对问题三,我们认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既要练内功,又要借外力。练内功就要肯于专研,同行之间就要多研究、多探讨;借外力就要走出去,请进来。都走出去学习培训不现实,人力不足、时间不够、经济不允许。有没有人在家中不走也能达到与走出去同样效果的办法呢?经过研究,我们选定了突破口――开展网络教研。我们的中小学网络教研工作经历了探索、尝试、实践到逐步完善的过程。总体上突出了六个字:一是高度重视、强化意识,在网络教研认识上突出一个“高”字;二是指导培训、健全制度,在网络教研管理上突出一个“严”字;三是面向实践、学以致用,在网络教研平台上突出一个“宽”字;四是细心研究、不断深化,在网络教研探索上突出一个“钻”字;五是全力组建、发挥作用,在网络教研团队上突出一个“优”字;六是促进提升、推动发展,在网络教研效果上突出一个“好”字。如今网络教研在林甸教学这片沃土上已遍地开花,全县已有6名教师被评为省级网络教研先进人个, 2所学校被评为省级网络教研先进学校。

对于借外力,我们县还有一个偏得的天赐良机。2008年,林甸县有幸成为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东北师大的宝贵资源可以为我所用,使得我们充分借助外力的思考变成可能。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就会对前面我们产生困惑的三个问题获得不同程度的破解。我们通过“雁过拔毛”即:东北师大来的领导和教师必须留下讲座、“追雁拔毛”即:派领导和教师去东北师大学习和“引雁拔毛”即:请东北师大专家到林甸讲学的方式,不断挖掘东北师大的宝贵资源。《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生活》、《生命教育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像教育家一样思考和实践》、《有效教学与高效课堂》等一大批精品讲座为林甸教师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各位专家站在教育的前沿,用一个个浅显易懂的生动实例,阐述了一个个经典深奥的道理;用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诠释了有效教学与高效课堂、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五年的时间,东北师大为林甸县培训教师近万人次,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力度,专题片《直挂云帆济沧海》就是教师教育创新工作的全面展示。

三、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可喜收获

重温我们的研培一体、教师发展轨迹,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迷茫困惑、探索出路为第一阶段;振奋精神、积极行动为第二阶段;初具特色、创新发展为第三阶段。

值得高兴的是,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我们的名师群体逐渐凸显。如:小学英语教研员张迎春老师精心培养的英语名师韩伟,让第一小学成为英语特色学校,让小学英语走出了林甸,成为广西南宁“绿城之秋”的一个知名品牌;小学数学教研员王金玉老师指导的第二小学数学教师孙艳艳,被《北师大数学工作室》聘为“新世纪小学数学网络指导教师”,成为四川成都“第十二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的一个精品;幼教部王金玉、李娜老师的倾情打造,让旭日幼儿园的教师各个优秀,使旭日幼儿园成为林甸县乡村幼儿园的一座丰碑;师训部王芳老师的指导的第四中学教师孔令琴、实验小学教师谷丽娟,带领着“阳光名师工作室”和“慧智名师工作室”使之成为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与研究的高端阵地;五年来,全县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教师们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教学方法得到了改革,教学成绩得到了提高。在全省各项教学比赛、教学竞赛活动中,仅获得省级一等奖以上的获奖者就多达38人次,这是历史的突破。目前,全县教师重学术、谋发展的氛围浓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团队正在形成,必将成为林甸教育振兴发展的中流砥柱。

研培一体化活动的开展,彰显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特色,让培训者培训有了实践的舞台,让教师专业发展有了精品的展示。2009年3月,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工作会议在林甸召开,教育部、东北师范大学与东北三省教育厅及实验区的领导参加了会议,林甸的教师教育创新工作经验得以大面积推广;2010年《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第10期发表林甸教育的文章“研训一体 开创教师教育工作新篇章” ;2011年,黑龙江省教师进修学校校长联谊会在林甸召开,校长代表林甸县教师进修学校做了题为“科学完善自身功能 不断实现自身价值”的经验介绍。文章被收入《中国名校成功之路》;2012年,承蒙东北师范大学推荐,江西师范大学邀请,校长在江西师范大学做了题为《合作双赢之路》的报告。报告就几年来林甸县与东北师范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创新”工作进行了回顾和展望。“积极主动、高度负责、科学规划、整体安排、整合资源、不断创新”的林甸模式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评价和积极肯定。2013年,大庆市基础教育研培工作在林甸召开现场会,林甸县教师进修学校分别做了题为《创新培训工作,全面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同历网研艰辛,共享成长快乐》的研培工作汇报。校长做了《整合资源 研培一体 开辟教师特色发展之路》的经验介绍。林甸的研培工作经验得到了区域性的推广。2014年,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举办基础教育首届研培文化周活动,九个区县六项比赛,林甸县教师进修学校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范文4

一个人的一生,又有几个30年。当记者面对古仁谋时,看着他那布满沧桑的容颜,不禁唏嘘不已。30年转瞬即逝,但古仁谋无怨无悔,用一支粉笔抒写人生春秋,用一根教鞭催满天桃李芬芳,用一杯清茶品其中的酸甜苦辣。

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却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30年来,他为了贫困农村的教学事业,奉献了大半个青春年华,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即便甘苦寸心知,也是享之如饴。他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教书育人,以忘我拼搏的精神鼓励人,以独特的教学方法带动人,堪称育人的典范,师德的楷模,获得了上级领导、学校同事和当地百姓们的一致好评,也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和奖励,曾先后获得市、区、乡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今年,他又被评为全省师德标兵。荣誉既是对他的肯定,也是他人生的写照。面对记者,他显得很木讷、拙言,但能感觉到他内心那团对教育事业熊熊燃烧的烈火。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能在山区坚守30年时,他的回答简短而有力:“为了畲乡山区的孩子们,为了孩子们有一个灿烂美好的明天,总得有人来担起这个重担,既然命运选择了我,我就别无选择。”

为了孩子,我决定留下来

1980年3月,刚满20岁的小伙子古仁谋高中毕业,受当地村委会的聘请来到白云山小学当一名小学教师。白云山村地处吉、兴、泰三县交界处,是畲乡最边远的山村,距离乡政府20余公里,自然环境恶劣,交通极为不便。这里有陡峭如削的山崖,崎岖蜿蜒的山路,令许多老师都望而生畏,闻风而走。学校四面环山,建在一处高坡上,只有几间干打垒的破教室,四壁松散,到处透风。教室内课桌破烂,黑板是用一块门板改做的,教室里桌子挨墙的地方已磨去了三分之一,变成了一个个墙洞。屋顶的瓦片掉落,成了一个个“天窗”,地面积着一洼一洼的雨水。看着如此破败的情景,古老师眼里顿时流出泪水,学校条件这么差,怪不得没有多少老师愿意来,也怪不得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是的,有谁能够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安心工作呢?

尽管古仁谋作了一番思想准备,但当他面对此情此景时,心里还是犯了难。他不敢保证自己就能坚持下来,自己就不会半途离开。站在教室门口,他久久也挪不动脚步,心中却基本已打消了当一名教师的念头。就在他准备离开时,看见几名家长带着几个孩子,头戴斗笠打着赤脚正朝学校迈步走来。一位家长说:“老师又要走了,我们又没有老师了。”另一名家长说:“我们家离学校有十多华里,如果这里又没有老师,我的小孩只能到30多里的学校去读书,山高路远,孩子这么小,叫我们做家长的怎么能放心呢?”古仁谋听着家长们的话,望着孩子清澈的眼睛,知道那是渴望知识的双眸,他的心立刻动摇了。他紧紧握着家长的手说:“那就请孩子们开始报名吧。”

因为是当地村委会聘请的教师,所以没有编制。而古仁谋当时的工资也只有30元一个月,并且要带两个年级,20多名学生。就这样,古仁谋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古仁谋家庭贫困,兄弟姐妹五人,他是家中的老大,父母本来希望他当了老师能接济一下家庭,谁知他把微薄的工资全用在了学校方方面面的建设上。有一次正逢天下雨,教室因为漏雨,地面全是水,孩子无法正常上课。趁着雨停,他返回家中拉出板车,去砖瓦厂买了一板车瓦。然后挽起裤脚,着雨水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学校拉。学校在山坡上,一路都是上坡,他费力地弓腰拉着,不时歇下喘口气,又接着往前拉,等到好不容易把屋瓦拉回学校后,他又爬上屋顶把瓦片盖好。看着孩子们又能正常地上课,古仁谋的心里别提多高兴,先前的疲累顿时烟消云散。因为学校条件的艰苦,古仁谋于是自己动手,学会了修理课桌板凳,抹泥盖瓦。

寒来暑往,冬去春又来。无数个夜晚,古仁谋在床上辗转反侧,心里一遍遍地问自己,是否值得坚守下去?然而山区的孩子需要他,他也早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孩子都是他的孩子,他这个做“家长”的责任把孩子引渡到知识的彼岸,如果半途撂担子,孩子们多半就要辍学。他仿佛看见孩子们稚嫩、纯洁的眼睛都在望着自己。问了无数遍后,古仁谋还是决定留下,把自己的一辈子交给山里的孩子。

一天,有个孩子在放学回家时,刚走出校门摔了一跤。孩子摔向地面后,脑袋正好碰在一块石头上,顿时鲜血直流,哇哇大哭起来。见此情形,古仁谋什么也顾不上,赶紧冲了过去,一只手紧紧捂住孩子流血的伤口,另一只手搂起孩子往村医疗站跑。等他跑到医疗站,谁知医生都下乡去了。古仁谋知道孩子情况很危险,忙打听到医生去了什么地方。然后背着孩子去乡下找医生,沿着崎岖的山路跑了近一个小时,终于找到了医生,古仁谋的心里才长长地吁了口气。事后,孩子的家长特意跑到学校感谢,古仁谋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如果我连这点也做不到,就不配做一名老师,你让孩子到学校来上课,剩下的日子我来照顾他。”为了避免今后发生这样的事件时束手无策,古仁谋干脆自己掏钱去医疗站买了很多药品,以备孩子们急用。同事孙家栋老师这样评价古仁谋:“30年来,古老师不但把心交给了学生,也把心交给了家长。他不仅是一位好老师,更是一位对学生无微不至关心的父亲。”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学生家长的心声。

一个也不能少

白云山地处最边远的山村,经济落后,百姓贫穷,有不少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被迫辍学。有一年,学校里只剩下十几名学生,仅占全村适龄上学儿童的50%。古仁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日日夜夜都睡不着,眼前不时浮现那些辍学孩子的面容。如果孩子们就此不再回到学校,那么他们的一生多半就毁了。一想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目光,他的心就如刀绞般疼痛。

事隔20多年后,古仁谋仍深情地对记者说:“我不能让孩子因为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而没书读,即便作出再大的牺牲也值。要知道那是个物质匮乏的时代,逢年过节,家长都会请他去家里吃饭,学生家长是那么的尊重我,我得对得起他们。”古仁谋的话虽然朴素,但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想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就必须有高擎文明火种的人。

那时候,古仁谋的工作繁忙,教两个年级的课,进行复式教学。每天早晨从6点开始,他就来到学校,亲手升国旗,然后站在国旗下等待学生。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中午吃午饭,路近的学生回家吃,路远的学生在学校吃。他还得先给路远的学生热好从家里带来的饭,再自己吃饭。下午放学后,他要把路远的学生一个个送回家去。无论是走过山洪暴发的河道,还是跋涉崇山峻岭,古仁谋没丝毫怨言,只有把孩子安全地送回到家中,他的心才会像一块石头一样落下。古仁谋家中有四亩多水田,数亩山林,平时节假日,他必须忙碌在田间地头。尽管工作繁忙,但他还是挤出时间,爬山越岭,走村串户,亲自登门动员学生重返学校读书。第一次动员不了,他又第二次登门。学生陈朝凤、陈朝送兄妹俩因母亲常年患有精神病,加上家中还有70多岁的患病老人,为了治病,家中已是负债累累,一贫如洗,兄妹俩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上学了。古仁谋每次上门来动员,每次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他知道兄妹俩渴望回到学校,回到小朋友们的中间。坐在陈家的堂屋里,古仁谋竭力劝说着,说了一大堆道理,但陈父仍不为所动。其实,古仁谋知道,面对这样的家庭,他的语言是苍白无力的。再次上门时,陈父终于说,他也想让孩子重新回到学校读书,只是根本拿不出那一笔学费。他还欠着学校一大笔学费,都不好意思再到学校说情了,总不能还欠下去吧。古仁谋却说:“欠着的那笔钱就欠着吧,你实在拿不出,我帮你垫上。”就这样,古仁谋硬是从自己民办教师微薄的工资中抠出900多元学费,使得陈朝凤与陈朝送兄妹俩重新走进课堂继续学习。多少次,他手中的手电筒照亮着崎岖的山道,半夜孤独地一个人走在回家的途中。他轻易不言放弃,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一个个家长,从而得以让一个个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

还有肖满秀、肖春苗、肖强三姐弟因父亲违法犯罪被劳改十几年,无钱交学费,只好辍学。但肖家三姐弟每天都到教室的窗户旁望来望去,站在外面听古老师上课,直到放学,三人也久久不肯离去。看着三个孩子求知的眼睛,古仁谋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于是有一天,当三姐弟再次来到学校时,古仁谋的眼泪掉了下来,只好让他们重新进教室上课。三年来,共为三姐弟垫付学费1200元。古仁谋只有一个信念:要让每一个辍学儿童都回到自己身边,一个也不能少。事后,有人说:“古老师傻啊!这样的劳改犯子女就不应该让他们上学,垫上的学费要到猴年马月才能还清呀!”可古仁谋这样回答:“他父亲犯法,孩子是无罪的,应该让他们上学,他们有上学的权利。将心比心,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该怎么办?难道说,你的孩子也是有罪的么?”正因为古仁谋的无私奉献,使得一个个面临失学的孩子完成了学业。

30年来,从最初的20多名学生,到后来的70多名学生,古仁谋共带了几百名学生。这些学生有些考上了外省大学,有些考上了本省大学。说起这些,古仁谋满脸的自豪,笑容绽放。由于生源的短缺,他曾经执教的白云山小学于今年下半年撤并,他现被调入了另一所学校执教,但他还是念念不忘白云山小学。记者跟随古仁谋来到白云山小学,学校还保留着原来的格局。打开教室的门,桌上还有他的备课本,有他买的那些药品,墙角处放着他亲手制作的简易教具。30年来,为了提高山区学生的文化素养,他一人教几门功课,利用周末查阅资料,出版黑板报,收集题趣,以多种形式,让孩子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他所带的学生有很多都走上了工作岗位,但他们没忘记古仁谋,经常打来电话,向老师汇报他们的工作与学习情况。古仁谋感慨地说,谢谢孩子们还记着我这个老师,在生活中,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到欣慰、感到开心和幸福的呢?

把爱献给教育

农村小学,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的小学,由于学生数量较少,师资力量薄弱,复式教学便成为课堂教学殊的教学组织形式。1999年,古仁谋所在的白云山小学,有三个年级,一间教室,只他一个教师。刚开始,古老师也曾手忙脚乱,觉得教三个年级十分辛苦,每天轮流给三个年级的孩子上课,有点顾此失彼。如何穿插教学内容?如何搭配课堂的动与静?如何把学生分层?……他的脑海中时时刻刻萦绕着这些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逐渐变得清晰了起来,又经过一次次的摸索与总结,终于取得了一套宝贵的经验。

慢慢地,他的课堂变得井然有序了,教学成绩也日益显著。但古仁谋并没就此满足,沾沾自喜,教学之余,他从高中知识到教育理论,从名师经验到具体案例,都进行认真细致的研读,然后把这些转化成自己的教学方法。于是,他不仅很快胜任了复式教学工作,而且还在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复式教学赛课中多次获奖。在每年乡里举行的教学调研测试中,他所带的班级总是名列前茅。

古仁谋对记者说:“山里的孩子,文化底子薄,视野也不开阔,教学时一定要有针对性,要因材施教。”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对古仁谋最多的评价都是认真热忱有爱心。学校的曾副校长说:“古老师对学生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不偏爱一位好学生,也不放弃一位差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古老师是用一颗朴实的心去爱每一位学生的。他所带的班级中有一些学生学习基础差,他就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无偿为他们补课。让每一位学生不仅懂得学习,更懂得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关心他人,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古仁谋眼里,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关心学生教育学生应是老师的天职。学校里,他集老师、炊事员、卫生员于一身。冬天,他每天都要为学生烧水热饭,对患病的学生更是关怀备至。他每年都要花几百元钱准备一些常用药品,以备学生头晕、肚痛、咳嗽、外伤等急用。

1998年秋,林孔慧同学患肺结核,在兴国治疗。古仁谋利用双休日几次去兴国医院看望,坐在学生的病床前,看着学生憔悴的面孔,心酸不已。他一边帮学生温习功课,一边鼓励学生战胜病痛。吃饭时,古仁谋给林孔慧打来饭菜,亲手一勺一勺喂了下去。临走时,古老师对林孔慧说,希望下次来时,能看到她好起来,也希望她能早日回到学校,回到同学们中间来。1999年的一天,陈路路同学患急性肺炎被送往医院,因为家里穷,药费不够,病情得不到及时治疗。古仁谋当时正在吃晚饭,得知情况后忙放下饭碗,决定连夜去医院。外面正在下雨,古仁谋撑着一把雨伞,打着手电筒,连夜冒雨步行三十里送钱去医院。陈路路的家长接过他送去的200元钱,热泪盈眶地说:“古老师,谢谢您!你真是我们父女贴心的老师啊!”

随着打工大潮的兴起,山区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留守儿童陈开军因从小父母就外出打工,家中只剩下爷爷与奶奶,所以缺乏管教,学习成绩也特别差。2009年的春天,陈开军突然病了,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行动十分不便,除了要照顾他,还要照顾另外三个孩子。古仁谋听说后,亲自把陈开军送去医院诊治,一检查发现是急性阑尾炎,需立即住院治疗。为了照顾陈开军,古老师在医院两天两夜没合眼。陈开军的家长回来后,非常感动,连忙包了个红包给古老师,却被他婉言谢绝。

郭老师说:“那些年,古老师几乎没有正常休息过,为学生为学校日夜操劳着,他的胃病就是那时落下的。胃病发作时,他经常强忍着疼痛,把肚子抵在桌子上,坚持把一堂课上完;有时实在忍不住了,就吃几片止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