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软件开发培训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软件开发培训计划范文1
【关键词】动态模拟;仿真;培训;实践
动态模拟仿真培训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就是运用仿真原理在生产装置工艺改造时对工艺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对新建生产装置的工艺过程、控制系统、联锁系统和各类工艺设计的准确性进行检验;并且提供一套动态现场模拟环境来培训技术人员和生产操作人员,使之深入理解工艺机理、熟悉操作、预见事故和增长经验[1]。
在石油化工行业,上海石化运用动态模拟仿真培训系统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得到同行和企业科技人员的认同。参照上海石化创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愿景,汲取我国石油化工仿真技术20年成就与发展[2],结合企业6期工程建设和生产装置技术改造的需求,本文从员工培训的维度,探讨不断提高仿真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以满足上海石化科学发展的根本需要。
1.系统现状及分析
上海石化目前共有47套系统,大致可以分成3个类型。
1.1 机理型
该系统基于严格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机理模型,依托Aspen Plus软件,确立模拟各装置动态流程模拟系统的热力学方法和模型,并按照生产装置实际工艺流程搭接,由企业统一开发和管理的8套机理型动态模拟仿真培训系统构成。其中包括由状态方程求解化学平衡及相平衡,根据传热、传质、动量传递和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工热力学和自动控制等基本原理编写并具有完整的基本模型库。其特点是这类系统具有较强针对性,能够与生产装置基本吻合,适合装置操作人员日常技术演练需求。
1.2 通用型
该系统并不具有严格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机理模型,也没有依托Aspen Plus软件的仿真系统,由企业下属事业部或生产装置自行开发和管理的23套通用型动态模拟仿真培训系统构成。虽然这类仿真系统与生产装置匹配程度不高,但作为简单仿真模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1.3 竞赛考试型
主要由15套竞赛培训软件,以及1套网络化在线考试系统构成。
1.4 应用分析
(1)依据机理模型开发的系统应用效果好,普遍受到生产装置和操作人员的欢迎。目前这类系统主要用于新进员工、转岗人员、在岗人员的技能培训;部分仿真系统还用于技能鉴定、安全取证考试,以及新建和改扩建装置开、停车前后的培训和在岗人员的操作技能训练、技能竞赛等。
(2)由于技术进步的需要,生产装置及其工艺技术往往大都经过多次改造,现有的仿真培训系统无法很好地契合技术改选后生产装置的特征,匹配度不高;再者软件一次性采购回来之后,缺少专职软件开发队伍,与之配套的仿真培训系统无法更新和完善,无法发挥仿真培训系统应有的作用,也不能满足企业目前职业培训和岗位练兵的需要,培训的针对性降低,系统的使用率偏低。
2.系统构建的实践
基于前述的应用分析,上海石化成立由人力资源部、信息部、培训中心、相关单位技术专家组成的项目组,在充分调研、梳理现有模拟仿真系统应用现状的基础上,依据装置生产实际,以取优去劣的方式,整合系统资源。既对现有仿真培训系统进行升级完善,又重新构建新的动态模拟仿真培训系统。
2.1 重构系统分类
重新构建的动态模拟仿真培训系统的基本思路,即装置生产操作和仿真模拟实际,确定能够通过升级得以完善的系统,以及需要新建和替代的系统等2种不同的分类(见表1)。
2.2 重构系统目标
(1)加大动态模拟仿真培训系统建设力度。一是本着重构原则计划3-4年内完成公司主要生产装置系统重构,包括:根据装置规模、重要性、工艺特点等方面考虑选定建设装置;新建装置要优先建设;装置近期有技改计划放在技改完成后建设;装置近期有大修计划放在大修后建设;主要考虑技能操作人员技能培训,兼顾专业技术人员分析研究。
二是计划每年定制开发8-10套生产装置动态流程模拟仿真系统;完善1-2套现有在用系统;挑选1-2套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生产装置,建立三维场景模拟;挑选1-2套关键设备,建立三维拆装仿真、设备内部机械原理模拟和设备内部的物料流动模拟。
(2)加大动态模拟仿真培训系统应用力度。充分发挥系统功能,让技术人员在装置工艺改造时应用系统对工艺方案进行分析研究,让操作工熟悉装置工艺流程,实现对操作人员操作技能的考核,促进操作人员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为公司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技术骨干。
在装置开工后,应当督促培训中心系统管理员、装置技术人员留意、记录、保留装置运行一年内的实际数据,监控仿真公司按实际数据对软件模型进一步修改、完善,以达到最“真”的模拟效果。装置操作人员可以定期进行仿真培训,不断提升岗位操作技能和事故处理能力,真正体现软件的实用性和延续性。
(3)建立动态模拟仿真培训集成管理系统[4]。即把各单位在用模拟系统全部联接到公司服务器上,建立动态模拟仿真培训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仿真系统的集中管理和分散培训。各装置都可以建立一套或多套完整的仿真系统,按照培训计划自行组织培训和考试,所有的培训状况与结果信息都将通过网络自动记录到数据服务器上,培训管理部门以及培训中心都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来查询、统计和评估各个装置的仿真培训情况,进行集中管理,同时可以将培训计划下发给二级单位或装置。
(4)建立动态模拟仿真培训管理制度。建立仿真培训管理制度,有利于仿真培训工作更加规范化和有序化,对各培训站仿真培训设备统一管理,周期性对设备进行升级或更新,确保培训工作随时能顺利开展。
同时培训中心应当建立仿真培训系统管理员与软件开发队伍。利用培训中心现有专兼职教师资源,把仿真培训系统管理员与软件开发队伍建设纳入到培训中心总体规划中。培训系统管理员负责日常培训计划、组织参训人员、安排培训内容、组织考核检验培训效果;软件开发人员负责协同专业公司和相关装置进行仿真软件系统的开发,并负责现有培训系统的二次开发(一旦生产装置进行改造,及时对系统模型进行相应修改、升级和完善,保证系统模型与装置工况保持一致,确保系统的使用效果,延长其生命周期)。培训中心、二级单位、装置用2-3年的时间,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逐步优化三级专兼职教师机制。
3.系统重新构建的作用
3.1 有利于工艺和操作优化
(1)对新装置和新工艺的工艺过程和操作程序,以及工艺过程参数的正确性进行检验,缩短生产准备时间,减少开车成本。可以设计选择不同的开、停工等操作方案,在模拟仿真系统上进行试验,以寻求最佳的开、停工方案,使得整个开工或停工过程节省时间、降低能耗和原料消耗,实现在最短的时间、最低得能耗和原料消耗下顺利完成装置的开、停工,通过(下转第175页)(上接第173页)节省产生经济效益[5]。
(2)在系统上有目的地改变生产因素或设定不同的外界干扰,通过调整操作条件进行各种可能的试验,进行工艺过程分析,使生产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充分全面地了解装置适应能力和针对不同影响因素地应对方法,在受到不同的外界干扰时,能够采取合理、可行地调整方案,同时为装置下一步改造提供可行的方案依据。
(3)针对装置的改造方案,可预先在系统上进行研究测试,对不同的操作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其可行性和效果,为装置的改造提供充分的试验环境和条件,为装置改造提供科学的定性和定量依据及可行的方法[5]。
3.2 有利于系统与联锁优化
对装置控制系统,联锁逻辑系统进行确认和检查,检查控制逻辑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对控制系统参数进行调试,对特殊的控制系统进行修改后的确认和验证。
在系统上对局部控制系统重新设计或修改原设计方案,进行试验,寻求更好的控制方案,或为装置的先进控制提供定性和定量的依据。对装置已有控制系统的参数进行调试和整定,使装置的正常生产更加平稳和更具抗干扰能力。
3.3 有利于操作人员技能培训
动态流程模拟仿真系统可逼真地模拟工厂的开车、停车、正常运行和各种事故过程的现象和操作。因此和其它的培训方法相比,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培训效果,而且可以节省培训费用,缩短培训时间,是一种高效的培训手段。由于操作人员和工艺技术人员可以在系统对新装置的开停工进行预培训和研究,将为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奠定基础。在仿真系统对操作工进行集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s,简称DCS)培训,可使操作人员预先熟悉DCS操作,缩短操作习惯的适应期,保证生产装置的正常开车。
各个生产车间都希望能有更多的操作工人掌握多个岗位的操作技能(一人多岗的系统操作员)。但由于装置平稳生产的要求以及责任分工等因素,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很难培养一人多岗的操作技能。应用系统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一人多岗的操作技能,培养技术骨干。应用系统对企业转岗人员或新入厂的员工进行技能培训,比下厂实习获得更好的效果,实现转岗人员与新员工的技能培训。同时系统可作为操作工技能考核的重要手段,实现对操作人员的工艺模拟操作技能的考核。
3.4 有利于装置HSE管理
石化企业的生产特点,一是长周期运行(检修周期通常2-3年),二是生产过程也很少出现大的事故。这种“长”周期和“少”事故是一种好的现象,但也蕴藏着很大的风险。一旦出现突发的安全、环境事故,往往可能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生产人员的伤亡。所以需要定期地对操作人员进行实战化安全、环境、健康(Security、Environment、Health,简称HSE)操作培训。即利用系统重构提供的实战操作模拟,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应急预案演练,模拟实际操作中可能碰到的事故的组合;进而操作人员针对这些事故案例进行处理,可以提高操作人员的故障安全分析能力,提高操作人员的故障处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孟晓中,祝子强.石化装置仿真培训系统的开发[J].石化技术,2005(3):49-52.
[2]吴重光,夏迎春,纳永良等.我国石油化工仿真技术20年成就与发展[J].系统仿真学报,2009(21):6689-6696.
[3]宋为群.实时数据库及其在上海石化化工事业部的应用[C].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三届MES(制造执行系统)开发与应用专题研讨会,2004.
[4]岑科立,张贝克,夏迎春,等.乙苯装置工艺仿真培训系统开发[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7(11):1577-1580.
软件开发培训计划范文2
关键词 软件开发;软件过程;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20-01
一、软件过程管理的概述
(一)软件过程的概念
软件过程是指软件生命周期中一系列相关活动按照确定的次序演绎变化的过程。依据GB8566的相关规定,软件过程一般包括获取、供应、管理、开发、运作、维护、支持和裁剪八个部分。由于具体的软件系统是依据实际需要来配置相关过程的,因此它不一定会包含八个过程及其活动。软件过程的质量往往决定了软件产品的质量,科学、合理与高效的软件过程能够提升软件开发团队的合作精神,提高软件的可重复使用性与可维护性,增强团队的软件过程技术与管理技能。
(二)软件过程管理的概念
软件过程管理基于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采取可定义与可度量的工程实践手段对软件全过程进行管理与控制,是对软件的开发与维护实行的标准化、规范化与透明化的全过程管理。它关注的是软件组织进行软件开发时对需求、计划、合同、资源配置、项目跟踪与质量等采取的有效管理方式,不断提升软件生产的效率和软件产品的质量。
(三)软件过程管理的内容
软件过程管理依据PDCA方法包括过程的定义、执行、度量与控制、改进四个流程。其中,软件过程的定义是过程管理的基本任务,指依据软件的实际情况具体的规定过程的输入、输出、限制条件和通过准则等内容;软件过程的执行是过程管理的重要方面,指依据相关模型和规划开展的一些列目标明确的活动;软件过程的度量与控制是过程管理的重点环节,指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和度量数据分析过程性能,检测实际性能与可接受性能间的误差,分析并采取措施消除引起过程异常的关键因素,保障各项过程性能处于正常的范围之内;软件过程的改进是过程管理的关键环节,指通过分析现有过程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论证并实施改变过程的手段以使其更好地满足软件组织的发展需要与战略目标。
(四)软件过程管理的模型
1.软件生产能力成熟度模型
软件生产能力成熟度模型,简称CMM,是SEI提出的适用于软件的组织成熟度测评,它关注如何管理软件的开发过程以及如何提高和合理评估软件工程性能,可具体的划分为初始级、已管理级、已定义级、量化管理级和优化管理级五个级别。
2.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发的ISO9000标准质量管理体系之一是ISO9001质量体系,该体系从二十个方面具体规定了质量体系的构成要素,是有效保障软件设计、开发、生产、安装与维护质量的参考文件。
3.ISO/IEC12207标准
ISO/IEC12207中“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标准”全面的描述了MIS生存周期的过程,具体可划分为主要过程、支持过程和组织过程三类,其中主要过程是软件生命周期过程的原动力。
4.个体软件过程
个体软件过程简称为PSP,是一种包含软件开发表格、指南和规程来进行控制、管理和改善个人工作方式的自我改进过程,它注重对企业相关软件过程的微观优化。
5.群体软件过程
群体软件过程简称为TSP,它通过有机结合CMM实施的管理与PSP开发人员的技巧进行成本的控制和保证软件的高质量。TSP阐述了如何培养综合素养高和管理能力强的工程小组、如何有效指导工程小组成员以及如何创造良好的工程环境等。
6.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模型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模型,简称CMMI,是一套综合多学科的、可扩充的、适用于多种组织成熟度测评的产品集合,它是当前普遍采用的软件过程管理方法。它提供了一种渐进式的软件过程改进手段,为软件开发单位提供了更为成熟和更加规范化的过程框架。
二、新形势下有效实施软件过程管理的对策
当前普遍采用CMMI模型的软件过程管理方法是以过程域(PA)为主体,它不仅阐述了PA要实现的目标及实现该目标进行的实践过程,还分析了实践的效果。然而,企业不能照抄照搬CMMI模型,而应将其转换成与企业目标相匹配的体系。
(一)明确组织的发展目标,构建实施CMMI的组织机构
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有机融合市场和技术实现以市场强化技术和以技术占领市场的持续发展之路,要建立可量化的业务目标并分阶段进行具体的操作,进而具体规划实施CMMI以有效管理组织内部软件开发过程。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软件开发质量保证机构以强化对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与控制,要明确软件开发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与交流方式以提高软件过程管理的有效性。
(二)明确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和软件过程管理体系
一般地,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包括以下部分:首先,软件开发中心的项目经理依据软件需求计划起草软件开发计划书以明确开发团队的人员及其职责与培训计划、风险的识别与规避方法等内容;其次,邀请人资部、过程改进组与培训组进行项目开发仪式的启动并确定正式版的计划书;再次,项目的质量监察员依据开发软件计划书对项目的进度与质量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责令项目经理进行整改;最后,项目经理在项目最终完成时要对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解决方案进行总结分析和经验分享。此外,企业要依据改进的CMMI软件过程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体系以进一步规范各项目组执行的开发方法与流程。
(三)进行项目试点以保障体系的适用性,持续推进过程改进工作
企业通过选取覆盖一部分公司主营业务的项目作为试点项目,将制定好的过程文档和模板在试点项目中进行试运行,对试运行中不符合要求的地方进行进一步改进,对改进后的规范性过程管理体系进行认证和推广。
三、结语
软件过程管理是有效提升软件生产率与保障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企业要依据自身的发展愿景与组织目标,制定科学、适宜、有效地软件过程管理体系,实现软件开发的高效率与高质量。
参考文献:
[1]徐赛华.软件需求分析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1)
软件开发培训计划范文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speech evaluation system, and combined with SDDM technology, this paper proposes a process model of Chinese speech evaluation software development for foreign students, which has laid the technical foundation to realize the parallel execution of all aspects of Chinese speech evaluation software process cycle, realize automatic Chinese speech evaluations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peech evaluations.
关键词:汉语语音评价体系结构;SDDM技术;软件开发过程
Key words : Chinese speech evaluation architecture;SDDM technology;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中图分类号:H1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1-0170-02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与各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经济文化交流趋于频繁,汉语的应用范围在逐步扩大。东南亚各国的青少年更热衷于学习汉语,对于他而言,掌握汉语等同于具有更加明显的就业优势,学习汉语者越来越多,汉语教学也形成不断发展的态势[1]。发音在留学生汉语学习及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音评价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环节,而汉语发音数据则是语音评价的主体和前提,是语音库的重要来源。如何对留学生的发音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价一直是语音评价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对汉语语音识别、语音评价系统做了大量研究,主要成果如下:袁毅、吴晨[2]提出了柔性可扩展体系结构非特定人语音识别系统的框架模型,验证了在该模型指导下所开发出的语音识别系统的实用性和稳定性;施伟[3]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发音自动评价系统,通过分析输入语音数据,提取语音特征并与参考标准进行匹配比较,由评分机制根据相似程度大小给出相应的评价;陈展等[4]提出了Petri网原理在语音识别中的应用方法,并给出了汉语语音评价系统的形式化定义。
以上研究均采用了不同的软件技术和方法来实现汉语语音数据评价过程,取得了一些进步和成果。但始终未能实现语音评价的自动化和语音评价过程的高效执行。本文利用面向对象的软件过程模型表示工具SDDM(System Dynamic Development Model)[5],提出了构建留学生汉语语音评价软件开发过程模型的方法,提高了评价过程内、外模块间,阶段间的并行性,降低了汉语语音数据评价成本,提高了评价过程的效率,使整个汉语语音评价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具有动态性、并行性和一致性,进一步助推汉语语音评价系统的自动化实现。
2 理论基础
2.1 留学生汉语语音评价体系
留学生汉语语音评价体系[4][6]是根据留学生发音特征和汉语发音偏误建立的一个衡量和评价汉语语音习得程度和发音质量高低的智能化系统,使留学生能利用该系统对发音进行测评,该系统可在第一时间反馈汉语发音评价结果、错误类型和改进建议,能有效地提高留学生汉语发音的正确率,使其能更好地掌握汉语发音。根据留学生汉语发音特点以及现有语音识别技术,汉语语音评价体系由语音识别层、语音评价层及偏误分析层三大功能模块构成,在每一个功能模块下又设有子模块,如图1所示。
2.2 汉语语音软件开发过程
软件过程是指软件生存周期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相关过程,过程是活动的集合,活动是任务的集合,任务是把输入转换为输出的过程,如图1所示,留学生汉语语音评价体系是动态的,它动态的产生,推进、执行并最终动态地消亡。
在建立了留学生汉语语音体系结构之后,就要对该评价体系做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在此,需要说明,留学生汉语语音开发过程亦是软件过程之一,通过对软件的深入研究,不难发现,不同的软件开发项目应根据体系结构的特点,选择不同类型的过程框架,选择过程定义所需的活动和任务。
按图1的体系结构,可将留学生汉语语音评价软件开发过程归为组织过程类,此类过程是用来建立和实施一种动态的系统结构,并且不断改进该系统结构的过程(如改进语音评价层中习得等级评价测试过程),构建初期需要一些相关的程序和人员来组织和实施开发过程,具体有以下过程:
①全局过程。全局过程是协调和管理软件设计周期中各个环节按计划正常执行的过程,包括构建留学生汉语语音评价软件的项目管理,计划管理、监控管理及相关任务管理等。
②实施过程。实施过程包括确定和确保在语音评价模块开发过程中所需的所有硬件、软件、标准,技术、工具支持开发过程顺利实施,以及用于开发、设计和维护的所有设施的建立和维护。
③反馈过程。反馈过程包括对整个留学生汉语语音评价软件生存周期过程进行反馈、评价、度量和监控的过程,它由一些列的活动组成。
④培训过程。培训过程是为培训合格的语音评价系统“操作员”的过程,包括培训计划的编写、制定和实施,培训资料的传授与实施。
3 基于SDDM的留学生汉语语音软件过程模型
软件过程模型实际上是对留学生汉语语音评价软件过程的形式化描述,具抽象化,它是软件过程执行的基础,是实现留学生汉语语音评价系统生存周期中各功能模块协调一致、并行运行的关键。过程执行可以是全自动化的,也可以是半自动化的,因此过程模型可以形式化的,也可以半形式化的。本文中留学生汉语语音评价系统亦是如此,但基于该系统未来的拓展性和延续性,选用形式化的方法作为研究工具较为适宜。形式化的过程模型最大的优势是:有利于软件过程的自动执行、有利于留学生汉语语音评价软件开发实现自动化,有利于汉语语音评价过程的监控、分析和评估。
为了提高留学生汉语语音评价系统的运行效率,必须让其中各个模块有效地进行周期并行,同时把其中每一个执行子过程看作一个软件过程,每一个软件过程就是一个对象,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一边执行软件过程,一边细化汉语语音评价过程模型,有利于完成对整个留学生汉语语音评价过程的改进与优化,促进标准语音库和偏误语音库的形成和完善。让留学生汉语语音评价系统支持不同抽象级的过程描述,支持有高层抽象向底层详细描述的不嗲缶,这也是使用SDDM技术的根本原因。
按以上规则,建立的留学生汉语语音评价软件开发过程SDDM模型为:P=,其中:A={A1,A2,A23,A31,A32,A33,A4};A1=;A21=;A22=;A23=;B={B1,B21,B21,B23,B3};B1=T1T2;B2i=T3i,B=T4;T1=;T2=;T31=;T32=;T33=;T4=;M1=;M2=….M4={监管过程.进度管理.消息管理,“开发结束”}>;D={(A1,B1),(B1,A21),(B1,A22),(B1,A23),(A21,B21),(A22,B22),(A23,B23),(B21,A31),(B22,A32),(B23,A33),(A31,B3),(A32,B3),(A33,B3),(B3,A4)}I={A1};O={B4};M={A1}。
在建立了形式化的软件过程模型后,留学生汉语语音评价系统就能够有序、高效地执行,以上模型执行结果是一个六元组序列,全局调用、子模块的运行和模块间的调用均可以实现自动控、自动评估,因此,提高了留学生汉语语音评价系统的效率。
4 结语
对于研究人员来说,留学生汉语语音评价系统是由一系列复杂的活动组成的,对其开发过程进行形式化的设计是语言学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必然,本研究仅对初期建模做了相关研究,还需进行大量的测试和技术研发,希望能给业内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蒋重母.老挝汉语教学现状研究[J].东南亚研究,2010(6):84-92.
软件开发培训计划范文4
关键词 平板电脑;在线学习;学习模式;企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004-03
Probe into E-learning Model based on Tablet PCs//Yang Ming
Abstract Tablet PCs have gained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because of their abundant function and easy portability. Tablet PC-based learning possesses the features of autonomy and universality, so tablet PC is a useful tool for e-learning.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ses the features of Tablet PC-based learning and then demonstrates its feasibilities. In addition to a discussion on the basic forms of the tablet PC-based e-learning style, the author also introduces the environment for its application. Final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a recommendation aimed to apply this learning style to enterprise training.
Key words tablet PCs; e-learning; learning style; enterprise training
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各类学校在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教育信息化未来10年的发展目标是: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创新,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让教育信息化惠及全民[1]。教育信息化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如何使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教育教学,未来工作重点之一应放在运用最新信息技术对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的更新,并使学习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然而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当前信息化终端学习设备没有突破性变化,以台式计算机为主的学习工具与移动学习工具相比较有一定的局限性[2],这使得在线学习受到限制。在线学习是学习者使用计算机、平板电脑或手机等终端设备,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学习的方式。由于现在的3G时代的来临以及WLAN无线网覆盖面的扩大,从而使在线学习不仅仅通过笨重的计算机,还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或手机,更方便地实现移动式企业培训。与台式计算机相比,平板电脑在学习理念、学习内容、学习模式和学习管理方法等方面都有其特点。
1.1 学习过程的随意性
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模式理论上讲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在线学习。与传统的网络学习模式不同,平板电脑由学习者随身携带,处于移动状态中,学习过程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可以随时随地中断,学习过程是间断性的。
1.2 学习动机的自主性
学习者无需教师的组织,无需在统一的教学计划下开展学习,甚至课程的选择和专业的选择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学习过程是在自动管理和自动评价中进行的,更充分地体现了学习者的自主性。
1.3 学习群体的广泛性
学习行为不再局限在学校围墙内的学生,可以将学习对象扩大到企业职工,扩大到社会学习者,成为企业培训的一种工具,并为现代社会终身学习提供技术条件。
2 基于平板电脑的在线学习模式的可行性
2.1 学习成本低
从个人投资角度看,运用平板电脑的学习投资要比运用台式计算机节省25%左右。平板电脑不需要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就够维护,系统安装过程简单,维护相对容易,维护成本低,安全性和防病毒方面的问题少。另外,平板电脑节能明显,电池续航时间长。
2.2 平板电脑更适合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
1)方便携代。平板电脑要比任何其他种类的计算机都轻便,方便各类人员携带。
一是因为是触摸屏,没有键盘和鼠标(如果需要也可以连接无线键盘和无线鼠标),没有硬盘和光驱。
二是因为处理器等芯片耗能低,发热量不大,机器无需占用空间布置散热系统,相对节能,电池容量相对小。
三是系统程序、应用程序以及它们所产生的数据文件容量很小,一般不需要结构复杂的硬盘,除了内存以外,大多数平板电脑使用高速存储卡作为外部存储介质。平板电脑质量仅有400克左右,很薄,很轻,启动迅速,比起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携带和使用都更为方便。
2)软件开发容易。以安卓系统为例,安卓系统架构采用了分层的架构。安卓系统的特点之一就是开放性,与之对应的软件开发的新产品很多,特别是教育培训类软件很容易推广和利用,加上采用后台数据支持,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现在已经开发基于安卓系统的Flash 11,与硬件兼容性和流畅性很好,视频运行流畅,稳定性相对好。
3)符合学习者的使用习惯。平板电脑系统启动快,用后不必“关机”,全天处于“待机”状态,非常适合移动条件下的学习。因为平板电脑使用触摸屏,加上安卓系统界面华丽,控制和设置相当简单和方便。各种软件的文字和图形在平板电脑在显示清晰生动。平板电脑重量轻,存储容易,可以取代书本,减轻书包的重量。平板电脑是触摸屏,加上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于安桌系统的界面,学生使用很方便。平板电脑可以手写输入,不但方便记录,还可以与书法、绘画、制图或美工设计等学习相结合,提高学习者的创作能力。
3 基于平板电脑的在线学习基本形式
3.1 基于及时通讯软件的培训形式
1)手机短消息。企业培训计划、培训内容介绍、课程安排、考试通知等都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来传播,还可以开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讨论等学习活动。其主要优点是时效性强,方便快捷,容易记忆,可靠性强等。
2)微信。微信要比短信具有更方便的信息传递功能,方便于问题求解,可以发送语音,也可以利用微信发送通知、布置工作。
3)腾讯QQ短消息。QQ短消息包括了手机短消息和微信的所有功能。QQ短消息可以利用QQ群的强大功能,实现小组讨论、传递文件(包括图片、音频和视频),利用群邮件和群相册等功能交流和共享学习文件。
4)微博。微博方便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以学习内容为类开通某个培训课程的微博。学生也可以利用微博征求问题的答案,能够引起更多的学习者的讨论,微博的影响力更大。
3.2 基于浏览器的学习形式
平板电脑用户使用无线终端,经过电信的网关后可接入互联网,访问企业培训服务器,并进行浏览、查询、实时交互,类似于普通的互联网用户。目前很多手机厂商都采用安卓操作系统,能很好地支持浏览器,加上3G通信协议的推出,在线学习在方便性以及服务质量上都将会发生空前变化。基于浏览器的学习形式,需要有针对性较强的Web资源,学习者能够方便地浏览相关的专业的培训网页,并且具有一定的交互和辅导功能,包括文本、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资源。有的浏览器还可以记录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成果,提出学习计划。
3.3 基于手机软件的“云计算”学习形式
这种学习形式需要开发与培训课程相对应的学习软件和“云”端数据资源。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使用不同的软件,并具有相应的评价功能。将大量培训资源和数据放在“分布式计算机”上,而不是平板电脑的终端上,这样降低了对平板电脑的技术要求,只要平板电脑在线,就可以轻松地开展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学习活动。
4 基于平板电脑在线学习环境
4.1 无线网络
平板电脑在线学习主要基于两种网络环境。
1)GSM网。现在3G网已经普及,中国联通运行的是WCDMA,中国移动运行的是TD-SCDMA,中国电信运行的是CDMA2000。不同的运营商使用的网络制式不同,对应不同的SIM卡,要注意平板电脑是否支持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制式。
2)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网络,又称Wi-Fi。一般平板电脑都有内置无线网卡,只要有Wi-Fi热点就具备上网条件。因此,开展平板电脑的企业培训的关键性工作是建立无线网络。
GSM网都是电信部门提供的。近年来,中国移动也加大了Wi-Fi热点的建设,好多地方已经能够使用中国移动公共Wi-Fi网,有的图书馆、酒店、车站、机场、商场等场所Wi-Fi是免费提供的。随着我国WLAN的推广和免费使用,平板电脑在线学习将会变得越来越方便。
4.2 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
基于平板电脑的在线学习主要有两个软件环境。
一是要有平板电脑终端学习软件,也就是平板电脑版的软件,或者开发基于系统浏览器的学习软件。在线学习的软件开发要根据企业培训规划,分析企业培训需求,设计软件模块,编写软件编码,最后运行测试。企业培训软件要按照职业或岗位培训包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开发。
二是要有后台数据支持,主要是学习资源管理和学习管理。学习资源是一个强大的系统,要对各类学习资源归类管理,不断丰富学习资源。
4.3 学习方法
依据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本质是以解决问题为学习导向。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手持平板电脑并组成学习小组,也可以运用QQ组成在线讨论组。学生担任的是积极的问题解决者,学生要通过触摸屏来明确问题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到哪里找学习资源?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设计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除了使学生掌握课本规定的知识,教师应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传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放在重要的位置。
2)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就是依靠学习资源来促进个别化学习的实现。基于资源的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生使用平板电脑来完成信息查询,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并在此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3]。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则是资源的开发者或组织者。在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中,各种学习资源应尽可能丰富,否则这种学习模式不会有很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做好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对学生认知能力的了解,对学习内容的制定,对学习资源的建立,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3)基于协作的学习模式。在协作学习模式中,每个学习者手持平板电脑与小组中其他成员进行对话、讨论和辩论,学习成果要通过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共同承担责任才能取得。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容易进行空间分组和进行小组讨论,既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协作学习,方便发送各类文件,也可以通过语言进行协作学习,将自己屏幕上的内容展示给其他学生看。
4.4 学习和培训管理
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管理主要针对在线学习者的管理,也包括企业培训的在职人员。管理内容包括考试信息、课程信息、培训信息、学习资源信息等内容;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学习计划、学习评价、课件、问题反馈等内容。在建设学习管理的同时,应统筹考虑学员操作技能与职业能力领域的考评。操作技能与职业能力领域的考评是指按规定的步骤或按自己设计好的程序,使用一定的考试软件去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目标的考核。
5 运用平板电脑开展企业培训的几点建议
5.1 加速基础环境建设
基础环境建设包括无线网络建设、企业培训资源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要逐步形成适应移动学习的基础环境。制定相关法规,国家、地方、企业、教育机构和相关组织应各负其责,尽早完善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资源、管理制度和学习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建设,建立从企业培训计划到企业培训考评的全过程管理体系,研究企业培训对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作用,将基于平板电脑的企业培训逐步扩大到全社会的终生教育系统中。
5.2 加强基于平板电脑企业培训软件建设
普通网络培训与基于平板电脑的培训课程是有区别的,一是大多数平板电脑采用的屏幕分辨率与台式计算机不同,二是平板电脑需要使用触摸屏作为交互界面。因此,开发平板电脑培训软件主要有两个重要环节:电子培训教材开发和培训学习的服务。电子培训教材需要发挥行业和高校的作用,在政府的引导下,分工负责,也可以将电子培训教材建设任务安排给高等职业院校。在高等职业院校的主导下开发平板电脑终端教学软件和学习管理软件,发挥专业教学委员会或学科教学研究机构,开发各学科、各类学校的教学软件平台。还要重视推广利用,在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然后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企业培训软件应该免费向用户提供。
5.3 加强培训资源建设
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模式具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基本特点,因此,丰富的学习资源是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先决条件。要注重教学资源建设,建立适用于平板电脑的学习资源,以满足各专业各职业各工种需要。教师注意运用基于资源的教学模式,注意构建学生的信息素质和社会生存能力。要研究和开发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课件和网络课件,平板电脑的网络课程要考虑终端的技术特性,做好平板电脑的网络课程开发。学校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教学资源开发纳入常规工作,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为开发新的学习方式奠定基础。
5.4 注意开发基于平板电脑的培训方法
首先要提高管理者自身运用平板电脑的技能,特别是要掌握平板电脑的基本功能。其次要进行基于平板电脑的培训方法研究,通过大量的实践,研发出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法。要重视研发基于平板电脑的在线培训模式,提高在线学习对企业培训的支持。要用基于平板电脑的在线学习模式改变企业培训的管理方式,改变企业管理方式,改变人力资本的增值方式。
6 小结
基于平板电脑的在线学习模式具有自身的特点,适合于移动学习和企业培训。但是,目前的基础还是很薄弱,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等各方面的努力。笔者坚信,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基于平板电脑的在线学习对企业培训会发生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推动作用永远不会停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M].北京:2011-10-17.
软件开发培训计划范文5
关键词:企业;电力企业;电力;培训因素
作者简介:杨坤(1968-),男,江苏南京人,江苏省南京供电公司,工程师。(江苏 南京 21150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44-02
当前,随着电力市场的日益完善以及电力行业垄断的打破,极大地加剧了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企业之间的竞争也由传统竞争转变成为人才竞争。现阶段,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竞争中最为有效、最为重要、最为宝贵的资源,对于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已成为电力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电力企业只有通过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增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与教育,实现员工整体素质的有效提升,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电力企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一、电力企业员工培训影响因素
1.培训零散且无针对性
以往电力企业所采取的培训方式大都是以企业全部员工为“目标”进行培训,而培训的内容也缺乏一定差异性,即依据员工个人现状进行电力知识技能培训。员工往往会对这种单一的培训方式感到厌烦、枯燥,时间久了往往呈现出麻木、厌倦的状态。特别是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员工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以及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求企业应结合企业现状以及员工个人现状,采取相关措施和手段切实做好对员工的培训工作。但在当前电力企业培训过程中,部分企业会将某种技能以零散、模糊的方式传授给员工,根本发挥不出培训应有的效果。此外,在电力企业运行过程中,员工因业务基础以及个人能力存在差别,所以对于新知识、新技能的吸收和接受能力也有所不同。比如部分企业的老员工基本都是中专水平,而青年一代则有的为本科学历,有的甚至是硕士学位或者是博士学位,所以在对企业员工培训过程中,如果没有结合员工的个人能力而进行同等培训的话,是一种十分不明智的做法。
2.信息反馈不及时
现阶段,电力企业所使用的培训形式多为短期、传统的课堂培训,还有少数通过长期的远程学习方式进行培训。由于这种远程学习、培训的软件开发起来成本相对较高,而且对硬件资源、软件程序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所以这种培训方式也只在我国少数一些发达地区中使用。也正是因为资源受限、使用较少等诸多限制,致使使用这种远程教育培训的作业人员无法对软件进行及时、有效更新,甚至还会出现一段时间不更新或者漏更新等现象。而电力企业培训者由于对辅导信息无法及时更新,因此使得信息反馈相对滞后,再加上远程软件互动性本就差,所以很容易导致受培训员工逐渐对培训丧失兴趣、信心,甚至还会产生麻木、厌烦等心理,从而直接影响了培训效果。
3.未考虑因人施教
依据培训机构的自身设置特点,部分电力企业大都在培训过程中选择上级指导下级的管理模式。换句话说,每个电力企业的HR部门基本都是遵循上级部门下达的指导计划来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并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员工个人能力开展、实施各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对企业员工进行适应性培训、常规性培训、考核培训等等。并对培训的实施情况进行及时、有效检查与考核。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电力企业所开展的培训工作其实就是最大限度地完成上级所制定的相应量化考核指标。虽然我国部分电力企业采取的培训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的计划性以及普适性,但因其缺乏相应的灵活应变能力、自主培训能力,所以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
4.缺乏综合培训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综合培训其实就是指企业采取科学、合理手段对员工进行全方位、整体化、多角度、多层次培训。但当前,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因其自身的培训规划不够合理、不够完善,再加上缺乏长远、完整性的培训方案、定位不够准确等,致使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虽然有些企业也已经开始认识到实施员工培训的有效性、重要性,但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却没有形成一套长期、有效的员工培训计划,而且已经开展的培训工作也没有呈现出战略性、长远性等特点。正是因为电力企业所开展的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计划与组织才会使得绝大多数的电力企业所开展、实施的培训计划处于一种“东一脚、西一脚”状态,根本无法得到应有的效果。甚至还有部分企业在培训过程中想通过一次性培训就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事实上,成年人的技能以及思想观念都是通过长期的实践、学习才慢慢积累形成,如果不进行长期、系统的培训与教育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改变和改善的。
另外,当前电力企业的管理层已经逐渐开始重视对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往往意识到了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有利于促进电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所以通常都会以企业内部拨款的方式来对该类管理人员进行有效培训,但因这种单一、固定的培训对象常会造成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呈现出相对不完整性以及局限性等缺点。基于这种模式之下,企业所开展的各种培训活动,因同内部其他部门及员工缺乏相互协调与配合,或者说缺少某种明确的目标,因此这种培训活动只能局限于企业的人事处理或者人力资源管理等活动中。在该种情况下,这种培训模式只是一种企业内部活动,并非一种长远性战略。
二、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的提升策略与途径
当前,为了能够使得电力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并结合上述所讲的影响培训效果的一些因素对如何提升企业培训效果提出一些策略与建议:
1.渐进式的网络培训
现阶段,网络课程对于部分电力企业来说并不陌生。企业开展网络培训式所选择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构建一个专业的电力企业网站,将企业所培训的内容以及科目以网络课件的形式摆放在内部网站上,并结合相应的培训内容开设一个专门的“答疑专区”来解答受培训职工在实际培训与实践过程中所碰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另外,为了设置出更为便捷、灵活的授课方式,电力企业还可以通过使用较为先进、系统的网络课程进行培训、教育。同时结合员工现状,为其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学习、培训计划。此外,通过使用各种相应的学习、培训工具,并融合传统学习与现代培训的E-Learning模式对员工进行有效培训,以实现培训效果与员工个人能力的有效提升。
2.学以致用,加强实践
所谓学以致用,是一种融合培训与反馈的先进培训模式。当前,为了能够确保电力企业所开展的培训活动能够长期、稳定开展下去,并取得一定成果,就要求企业多为员工提供一些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的机会。主要方法就是通过搭建各种有效的软件平台与硬件环境来开展多媒体网络教育,并营造一种信息化氛围。当企业员工培训结束之后,还可通过自我调节、自我练习进行更加细致的实践与学习。必要时还可以通过一些先进的电子设备或者向其他培训人员、受训者求助的方式进行交流与巩固。此外,还需要提高员工自身的自我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自我改善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培训模式只适用于工作年限相对较短的员工培训项目中。这主要是因为,该培训模式需要将企业所讲述的培训内容在短时间内全部讲述完毕,然后再依据标准留出一定时间,让员工进行自我消化和巩固,从而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员工切实地学习、掌握某种专业技能或知识,还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工作效率,从而在实现调动员工学习兴趣的同时增长了热情,提升了学生的整体能力。
3.不断施加驱动力
应该说,电力企业在培训过程中,让员工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学习那些专业的理论知识,阅读书籍、参加各种研讨会,是基本不可能的。一是员工不可能拥有这多实践,二是员工对于某些理论知识也没有太大的兴趣。所以如果采取这种培训方式是不可能取得一个好效果的。在实际培训过程中,企业应让员工带着任务、目的以及探究精神去积极自主地去接受培训,找寻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多与相应的培训人员、专家进行交流,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一些隐性的知识。另外,电力企业在培训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对员工进行不断驱动和激励来帮助员工接受培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4.进行综合培训
当前,电力企业在进行员工培训过程中应依据企业现状与员工个人能力实施全方位、多层级、整体化、多角度的培训。电力企业在开展培训活动时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与目的,并依据现状进行合理定位,进而形成一种长久性、系统化的培训计划。此外,在培训过程中需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培训模式,加强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与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实现对企业员工的综合培训,从而在开展员工培训过程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在提升其整体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同时,实现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
三、总结
文章主要结合当前电力企业培训过程中影响培训效果的几种因素对如何提升培训效果进行详细探究与讨论,为日后进一步研究电力企业员工的培训效果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赵小平.我国“十一五”电力工业发展的政策取向[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7,(3).
[2]侯丽,王建设.突破人力资源管理瓶颈[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7,(3).
[3]李效和.加强培训过程管理 不断提高培训效果[J].中国培训,
2006,(10).
[4]魏晓华,宋桂华.新形势下电力教育培训工作的挑战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6,(5).
[5]韩祖贵.关于深化我国电力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
2006,(29).
软件开发培训计划范文6
论文摘 要:随着审计对象经营管理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内部审计由传统的手工查证逐步转变为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的方式,内部审计人员与审计对象的沟通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该文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方式下内部审计沟通的主要变化进行了分析,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方式下内部审计如何实施有效沟通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随着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经营和内部管理的全过程。面对审计资料无纸化、审计数据海量化的新挑战,内部审计对业务的监督逐步由现场手工查证的传统方式过渡到利用计算机进行远程监控与现场核实结合的新方式,内部审计人员与审计对象的沟通方式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情况简述
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和审计管理活动中,以计算机为工具,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改进审计作业和管理手段,全面、及时、有效地检查和监督经营管理信息,维护资产安全,更经济、有效地履行审计职能的活动过程。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推广有赖于企业内部网络化和计算机软、硬件投入程度的加大。近年来,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税务、财政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创建完善了财务收支和各种内部管理的网络系统。这些机构的内审部门也基本实现了与内部其他相关部门的网络互联,为实现信息交换网络化开辟了快速通道,为开展网络审计、实现实时监控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这些较大行业和系统积极推动计算机辅助审计建设,硬件投入和更新较为及时,软件开发也初见成效,使内部审计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引起沟通的主要变化
沟通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是审计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 号——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以及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等,均给出内部审计活动如何进行沟通的指引。审计沟通的技巧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审计方式对比,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沟通主要有以下变化。
(一)增加了与业务主管部门和一线业务人员的日常沟通。近十年来,各种业务电算化建设速度非常迅速,业务处理大集中模式已经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面对着繁多的平台模块、各不相同的数据表定义,内部审计师不可能具备业务主管部门和一线人员所具有的相关系统知识和技能。为深入了解和研究各类业务系统功能模块的具体用途和数据关系,有针对性地使用审计软件创建审计模型、查找审计疑点,内部审计师必须加强与业务主管部门和一线业务人员的日常沟通。
(二)增加了与审计软件开发人员的沟通环节。传统审计以现场作业为主,审计人员主要面向业务经办的一线业务人员及其管理者,通过审阅、核对、复算、盘点、观察、鉴定、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进行取证。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式下,对审计软件应用的需求逐步加大,开发适用的审计软件对提高审计效率和保证审计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参与设计审计软件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与技术开发人员进行良好沟通,才能将成熟的审计方法和技巧融入审计软件中,建立适用的查证疑点模型,有效建立业务系统与审计系统之间的关联,提高查找疑点的准确性。
(三)增加了远程沟通审计业务疑点的机会。受审计资源的限制,传统审计是在本系统内部选取某几个分支机构作为具体抽样对象开展现场审计,内部审计人员主要在审计对象的工作场所内进行查证。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式下,借助审计软件,运行适当的审计模型,可以广泛地发现系统内存在的重大风险以及普遍性问题,不受地理范围的限制,真正实现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审计软件的运行,可以得到几十条、几百条、甚至上万条需要核实的疑点,除少数存在重大风险的疑点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到现场进行重点核实外,对中等风险的疑点可以通过系统追查业务的具体流向以确定问题所在,其他大部分低风险的疑点可以通过远程沟通方式进行核实:如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询问疑点的情况,移交被审计单位的上级主管协助核实,对风险轻微的可以移交审计对象自查。由于远程沟通并非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审计对象可能会由于不了解审计工作而抗拒配合对问题的核实,又或是随便应付了事,因此,远程沟通需要审计人员更多的沟通技巧。
三、如何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有效沟通
(一)加强与管理人员和一线业务人员沟通,加深对业务系统的熟悉程度
在信息化时代,内部审计人员只有熟悉审计对象业务系统、了解审计客体信息的构造和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专用技术,实现应有的监督作用。首先,内部审计部门应以制度形式,制定与驻地审计对象的日常工作联系制度,要求审计对象定期将业务系统的发展状况、功能扩展、优化更新情况,以及新业务流程等文件报送审计机构。其次,日常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应关注业务系统发展的新动态,可以根据专业方向定期与业务管理人员联系讨论业务发展的新动态,参加业务主管部门的培训班,保持业务知识的更新。再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短期跟班工作等方式加深对系统实际操作的了解,实地向一线业务人员了解具体业务流程,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通过不断的知识更新与深入研究,内部审计人员才能尽快深入了解业务动态及相关系统功能,为有针对性地将审计技巧融入审计软件打好基础。
(二)加强与软件开发人员沟通,实现审计技巧与审计软件开发的有机结合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组成审计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结合的研发小组,开发合适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首先,需要高级管理层重视,以内部审计章程的形式,要求所有业务系统的开发必须留有审计系统的数据接口,为获取完整的业务数据提供条件。其次,内部审计专家应从审计实务出发,将审计原理和内部审计程序转变为流程图的形式,以便开发人员理解审计作业流程,编译出符合审计规范的软件。再次,内部审计专家应针对本机构业务系统的具体特点,研发各类查证和分析技巧,并与开发人员一同选用适当的统计工具和常用的审计函数,使软件开发人员开发出简明易懂、符合审计人员工作习惯的软件。
(三)增强远程沟通的公开性与透明度,顺利获得审计对象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帮助和支持
在进行远程沟通时,首先要取得沟通对象的信任,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注意将审计目的、测试的范围、疑点核实的反馈方法等具体事项向每个审计对象进行详细说明,并取得审计对象上级管理部门与审计对象机构负责人的配合,以消除双方的误解,提高沟通的层次。其次,必须与审计对象声明审计工作的严肃性,明确核实工作中的审计联系人和提供核实材料的责任人,避免审计对象敷衍了事、避重就轻、无端否认事实等情况。再次,必须要保证远程沟通过程的信息交流通畅,内部审计应公开查证人员名单、联系方式,定期公布审计工作进度,让审计对象理解和自觉配合审计工作,及时提供完整、真实的信息。
(四)重视内部审计软件应用的培训,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
目前,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依然秉承传统的审计技术,只会使用审计对象的管理系统进行简单查询,对审计软件的使用也只是处于查询、编制工作底稿的初级水平,远未达到掌握数据库和灵活使用审计软件进行模型编制、多纬度分析的高级水平。内部审计机构应注重加强对审计软件的培训,使所有内部审计人员熟练掌握操作知识与技巧,培养一批既精通审计业务,又了解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一是制定经常性的培训计划,编制从基础级到提高级的各等级培训教材,鼓励员工参与培训,逐步提高应用水平;二是推行应用水平等级考试,将考核成绩纳入内部审计职业准入的条件之一,并结合激励措施引导学习和应用的自觉性;三是要注重对业务查询、模型编制、疑点核实等使用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不断提高和加深对审计软件的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索耶.内部审计:现代内部审计实务(第五版)(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