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养老机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养老机构范文1
一、高度重视我市老龄化现状,加快养老福利体系建设
目前,我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25.3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57%。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具有数量大、增长快、“未富先老”等特点;另一方面,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空巢老人”、高龄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不断增多,对社会福利的需求日益加大;同时,我市的老年福利设施数量少、功能单一,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的需求。截至20**年,我市共有各种类型的养老福利机构20家,入住老年人1560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0.62%,低于全国0.9%的水平。加快养老福利体系建设步伐刻不容缓。
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并将做好老龄和社会福利工作纳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通过加快发展养老事业,加强公共服务,体现以人为本、全民关怀,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有效减轻养老为家庭带来的负担。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扩大社会参与,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有利于解决下岗职工尤其是“4050”人员的再就业,实现不同群体的互利共赢,促进社会稳定。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动养老福利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总体发展目标
以国家兴办养老福利机构为示范,努力构建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养老福利机构为骨干的养老福利网络。目前,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9.6张,力争到2010年达到每千名老人拥有15张床位以上,之后以每年增加3—5张床位的速度增长。
三、鼓励和促进社会力量兴办养老福利机构的优惠政策
(一)对经市民政部门确认的非营利性养老福利机构,市国土部门可根据《划拨用地目录》的规定,以划拨方式供地、并减半征收城镇国有土地补偿费。对营利性养老福利机构,市国土部门应按照《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出让方式供地。
(二)对非营利性养老福利机构,市规划部门可给予减免5%—10%规划设计等费用的优惠。
(三)对非营利性养老福利机构,市建设部门可给予减免30%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供热基础设施配套费的优惠。
(四)经市民政部门批准设置的养老福利机构享受政府补贴,补贴资金包括开办经费和运营经费两部分,从市财政、福利彩票公益金和社会捐助款项中解决。
1.市民政部门根据养老福利机构的规模给予下列开办经费补贴:
(1)规模在30—80张床位的,给予一次性补贴1000元;
(2)规模在81—100张床位的,给予一次性补贴2000元;
(3)规模在101—1000张床位以上的,给予一次性补贴5000元;
(4)规模在1001张床位以上的,给予一次性补贴30000元。
开办经费补贴最高限额为30000元,补贴款项专款用于购买炊具、健康器材、文娱器材等养老服务设施。
2.符合下列条件的养老福利机构,可以申请运营经费补贴:
(1)有《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的;
(2)开业满半年以上的;
(3)床位利用率达到80%以上(含80%)的。
市民政部门根据养老福利机构核定的床位数,对床位利用率在80%以上(含80%)的,给予每名本市户籍人员每月10元的运营经费补贴;对床位利用率在90%以上(含90%)的,给予每名本市户籍人员每月20元的运营经费补贴。
养老福利机构于每年1月向市民政部门提出开办、运营经费补贴的书面申请。市民政部门对养老福利机构申请开办、运营经费补贴的书面申请进行审批。对同意给予补贴的,市民政部门应当与提出申请的养老福利机构签订补贴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养老福利机构在享受上述优惠政策的同时,仍可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2000〕19号)规定,享受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
四、工作要求
养老福利机构应当依法保护被收养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开展捐赠活动,不得接受任何带有政治性等附加条件的捐赠。
享受补贴的养老福利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市民政部门有权终止补贴,必要时可追回补贴资金:
(一)未经批准擅自变更养老福利机构名称、地址、主要负责人的;
(二)未经批准擅自合并、设立分支机构或解散养老福利机构的;
(三)补贴资金挪作他用的;
(四)年度检查业务考核不合格的;
(五)财务帐目混乱的;
(六)服务质量差,送养人意见较大的;
(七)违反《**市养老服务机构基本规范》,经批评教育不改正的。
养老机构范文2
李文晶(1992―),女,汉,山东泰安人,在读硕士,中国海洋大学,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
摘要:21 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对我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造成了极大影响。目前,全国已经形成养老市场的竞争趋势。如何增强养老院的市场竞争力,塑造养老院的品牌在养老服务行业中日益重要。本文对养老机构品牌树立进行策略研究。
关键词:养老机构;品牌策略;养老服务
21 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从20世纪末开始,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是发展中国家比较早步入老龄化社会国家中的一个。根据统计分析,到07年截止,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即将超过1.5亿,达到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老龄化人口对我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多方面造成了影响。随着时间的过去,庞大的老年群体将会对社会保障方面的需求逐渐增长。 目前,已出现各式各样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院。养老市场在全国形成了竞争趋势。因此,养老院如何才能更有竞争力,品牌效应在养老服务行业中日益重要。本文对养老机构品牌树立进行策略研究。
一、 实施品牌连锁经营
(一) 实施品牌连锁,形成养老机构“利益共同体”
目前,中国的养老机构大都存在以下问题: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较低、空置率较高等。应该对这类养老机构实施特许加盟、兼并、控股、收购等多种投资和合作方式,打造品牌、经营管理、服务模式。利用当今信息系统的强大力量,实行虚拟企业连锁的经营模式,基于养老机构互相形成强大的“共同利益体”。
(二) 推进电子商务建设推进电子商务建设,实施养老机构品牌连锁,可使内部的交流和治理更加简单化、增强和方便快捷;同时完美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互动、通过订购平台可以使双方更加深入的沟通和深入。可以帮助客户及时掌控品牌连锁机构的内部新动态,并在网络平台上服务的建议和要求。企业根据客户的建议和要求及时改善不足,能够让服务更加创新、完善,同时提高服务的附加值;相同,家属也可以了解到养老机构的状况和服务方向以及老人在养老院的生活状况,改进家属所提意见或建议的进度,让服务更长远。
二、用企业文化提升竞争力
(一)以先进的企业文化,打造自己的品牌以人为本才是当代先进的企业文化。“企业为人,企业靠人,企业造人”。不单是消费者需要物质和精神价值上的服务,同时养老服务机构也要为员工输出物质、精神价值。以最大限度的保证与外部市场实现最有效的对接、传递与共鸣。
(二)建立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
1、管理变合作的理念
将与员工的关系从管理的关系改变为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全员管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与能力的优势。同时,加快创造性机制的成立,充分展现员工无限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2、工作变学习的理念
要将员工工作的理念引导到学习的理念上来。不仅为老人提供优质服务,还使养老院变成一所能够教育人才的学校,制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引导级别层次不同的员工制定生涯规划,因材施教培养人才,创新方法,让每个人的优长处得到更大的发挥,给员工提供能够发挥自我、展现自我、成长自我的空间平台,塑造每个人,让他们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并使他们自身更具竞争力。这充分体现了深层次的“以人为本”的管理。
三、重视人力资本,倡导全员服务观念
(一) 职业化服务团队建设
注重加强职业化教育,使从业人员树立敬老为荣、爱老为荣、助老为荣的思想观念,塑造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职业化意识、奉献精神、工作上有责任心、事业心,让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步提升;塑立团结的企业文化,更加适合养老机构的文化和观念统一团队的思想行为,从而使团队的创新与奉献精神得以凝聚和激发。
(二) 专业化服务团队建设
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应该得到加强和开展,融入更多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如老人护理、生理、心理、常见病、营养学、康复方法,以及与老人沟通技巧等。还要积极开展医疗、康复、心理护理等,以满足各种层次老人不同档次的服务需求。
(三)使社会工作充分发挥价值
1、市场需求与学校专业发展相结合
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和教学内容,并注重其专业性还有不可替代性,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提高学生自我的能力水平,指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调整自己,符合社会的需要,促进其更好的就业。
2、养老机构培养职业化、专业化社工
通过在养老机构与学校之间达成协议,给就读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提供在养老机构中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并且从养老机构得到反馈,帮助制定合理的解决计划,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同时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切身去到到养老机构进行锻炼,将平时学到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养老机构也有义务根据情况,提供就业岗位给学校优秀的毕业生。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社会工作队伍也可逐步建立起来,缓解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才就业压力,使他们学有所用。
四、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养老服务过程
(一)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养老服务过程
1、建立健全基础管理机制、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监督激励机制
按照国家有关行业标准要求及养老工作的性质、服务特点,制定规范化的、全面服务于老人的服务标准和操作流程;使基础性管理工作得规章制度更加完备。
根据养老工作的自身特点并结合企业发展一般规律,组建权责合理、岗位分明、制约制衡、严于监管、高效服务的组织管理体系,使整个组织管理机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以健康和谐发展养老服务工作。
为使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各项监督、考评、奖惩激励机制还须建立健全。如选拔招聘职员、绩效考核、奖惩机制、以及老人、家属、员工、政府与社会代表等内外参与的监督。
2、 引入ISO9001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1 标准体系主要是“过程控制”,通过对事物的过程把握,因而掌控结果;实施“过程方法”,四大循环过程应体现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即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和测量、分析与改进,注重了解客户的要求,及时受理客户的满意度及意见的反馈,实现“事事有人做,事事有人管,事事有记录”。
ISO9001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对养老机构在服务中的过程中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和提高。为更好的适应内部的管理需要,养老机构务必要建立起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以老人为中心的服务流程,提高质量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由于快速发展的养老服务市场,造成机构养老服务竞争日益激烈,建立起质量体系,积极达到甚至超越顾客的期待以提升满意度,扩大顾客网络,可以帮助树立良好的养老机构在社会上的形象,增加信誉度,从而利用非价格因素来提高养老机构在业界中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当今的养老机构社会化还处于襁褓,需得到国家、社会各界以及学术界的重视,为养老机构社会化提供生存与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本文通过实际调查并阅读文献,完成初步性的研究,期望能够帮助社会化养老机构的生存和发展。(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养老机构范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保障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2010年老年人口将达1.74亿,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进一步增至2.48亿,占17.2%,呈加速增长之势。并且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已达1619万,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3067万。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我国家庭的类型、规模、结构等都发生了变化,“4—2—1”的家庭结构难以担当居家养老的重任。
作为补充力量的老年机构服务体系,为满足老年人的福利需求和为年轻人解决照顾老人的后顾之忧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既弥补了国家和集体照顾的不足,也为社会上的热心人士搭建了一个回馈社会的平台,进一步造福老年人。然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和政府扶持政策的不到位,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多数民办养老机构处境艰难。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老年人不仅要求解决代养问题、医疗问题,同时还要求解决护理照料问题,对社会提出的特殊服务要求更加迫切。
一、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
据民政部统计:截止2005年底,全国城乡共有养老院、社会福利院、老年人乐园、养老公寓和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服务机构39546所,床位数达到了149.7万张,其中农村的仅在农村的乡镇敬老院就有29681所,总床位89.5万张[1]。但我国的家庭结构转型也很快,核心家庭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的同时,也对传统的养老方式提出了挑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今天已不适用,社会养老已成为必然,并且,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有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的意愿。所以,养老服务机构及其所能提供的床位远远不够。
另外,传统观念认为,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多是为那些无子女的孤寡老人或者子女不在时的空巢老人而设的。但是事实显示,我国这类老年人的收养比例也很低,甚至很多孤独老人,都因无人照看而导致死亡。国家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老年人社会性收养覆盖率只有78%,农村五保户由集体供养的占64%,敬老院供养的有13.6%,还有114万人即五分之一的五保户得不到供养,城镇的孤寡残幼约150万人,他们大部分靠低保救助,仅有13%左右由福利机构供养[2]。
这些现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养老服务机构的利用率不高,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住院老人达到5%—7%的社会供养比例,同时机构总量却没能满足社会需要。
(二)问题
造成以上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构自身问题。第一,养老服务机构本身属于微利行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造成很少有企业和个人愿意投资,而且在我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属于新兴事物,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第二,机构拥有者对社会福利、福利市场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国内有部分机构是由下岗失业人员兴办的,这与国外通常由社会热心人士承担民间慈善事业情况不同,动机和发展方向上的差别容易将举办人的社会公益精神置于危险境地;第三,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和偏好的灵活服务形式供给缺乏,尤以就近方便的、以居家养老为依托的社区养老服务严重匮乏,作为养老服务机构支柱的专业工作人员太少,截止2005年底,全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的专业工作人员不足2万人,相比较1400万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来说,这个数字相去甚远,并且志愿者随意性大,且绝大部分缺乏护理老年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志愿者在这些服务机构一般打扫卫生或者跟健康的老人聊天、娱乐,真正日常生活难以自理,需要帮助的老人需要的还是专业的工作人员。
2、社会观念原因。传统的养老观念仍旧为多数人信守,很多老人无法接受进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养老。随着“4—2—1” 家庭结构的到来,养老功能慢慢外移,社会养老已成为一种趋势,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也应当同步向社会养老转变,但是,现在中国很多老人甚至年轻人观念上还没有转变过来,不能接受进养老机构养老的行为。尤其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生活水平较低的老人,仍旧持有“养儿防老”的想法。他们认为进养老机构养老的老人是那些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自己有儿有女的,自然应该有子女们负责自己的晚年生活。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在农村,认为将自己的父母送进养老院是不孝顺的表现,这种行为在外人眼里可能与虐待老人的性质无异。还有一些老人,不相信养老机构里的服务质量,即使花了钱,也认为无亲无故的人不可能尽心尽力地照顾自己,因此,即便是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多数还是选择了自己独自待在家里,坚决不去社会上的养老服务机构。
3、相关法规政策支持度不足和政府培育不到位。1999年12月民政部颁布和施行的《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第19至21条指出民办养老机构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应当是分离的。2004年由财政部通过并且于2005年施行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这些法律不仅限制了举办者对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所有权,而且对这些机构的责任和义务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却很少论及其应有的权利;即是说举办者既不能从组织运行活动中受益,也不能在组织解体时分得财产,一旦民办非企业单位出现了某些问题,这些举办者往往还要承担无限连带民事责任。现在我国政府扶持、税收优惠、社会捐助等外部因素对民办养老机构所起的作用还相当有限,个人出资、自我经营仍然是民间养老服务机构资金的主要来源。这样一来,私人力量推动下的民间养老机构的举办者为了逐利,有时营利性目的会不符合社会公益的精神,从而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很多时候会徘徊在营利与公益的性质之间。政府几乎不给予直接资助,间接资助刚刚进入起步阶段,除免税之外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养老服务机构在实际用途上类似于一个大家庭,住院老人及机构工作人员的生活需要很多社会资源,早在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第19号文件就明确规定了社会福利机构的水电和通信费要给予优惠,但有关部门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经常借口认识上的差异和工作中的互相推诿,导致政策没有落到实处,这笔开支虽然绝对数额并不大,但相对于整个机构运行的费用也不可小视。
二、发挥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保障功能的意义
随着社会和家庭结构转型的加快,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施加给社会的压力已经超出了家庭养老的可承受范围,因此,机构养老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潮流。促进老年群体与其它群体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老年养老服务业,建设一个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制的同时,还可拉动经济全面增长,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鉴于养老机构在分担年轻人压力和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政府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帮助等方面研究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最终点落脚于提高住院老人的福利服务水平,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意义明显。(一)可以有效地为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之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住院老人享受的福利水平,保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二)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法规提供参考建议。
三、发挥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保障功能的对策
随着家庭养老功能逐步转向社会后,人们对社会上各种层次的养老服务机构质和量的需求都会迅速增加。但现实是,无论是在人们的心理上,还是社会设施的设置和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的构件上都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较为薄弱,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上大规模的养老保障需要。
针对以上的困难,为了促进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发挥它们的养老保障作用,我们应积极采取以下的应对措施:
(一)大力培养职业工作者,稳固志愿者队伍。发展老年服务业应该首先吸纳更多的专业人士走进来。目前,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已经施行3年,方便了高效专业社会工作者和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福利服务机构工作,国家还通过多种形式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提高职业培训。我国志愿者队伍庞大,但考虑其随意性大,可以通过与高校相关专业建立合作关系,教学实习的方式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对长期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设置一些荣誉激励。
(二)政府积极制定民间养老机构的激励优惠政策并落到实处。作为社会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政府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社会化养老的主要责任,通过一些列的优惠政策,如土地划拨、资金支持、配套指标建设等,鼓励企业、组织和个人投资养老机构,鼓励民间养老机构的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合理制定民办养老机构资金补助政策。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按机构住院老人数量,对养老机构设施建设、实际收住老人的运营成本给予这些机构定量的资助。
(三)转变社会养老观念。发挥媒体以及一些文化程度较高水平人士的作用,向尚未转变养老观念的人介绍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在提供养老保障功能方面的作用。国家和政府利用自身渠道,普及养老机构养老保障功能的优势,打消人们对进养老院的猜忌和有色眼光。养老机构作为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应该以身作则,用优良的服务向老年人及年轻人展示进养老院也可以安享晚年,并且借助机构内老年人聚居的优势,宣传老年同龄人在一起生活的好处。
(四)政府对民间养老机构合理定位。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在社会作用上是公益服务的提供单位,但在资源投入上却是私人投资,在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民间养老机构也在经历着市场化运作,也就同企业一样面临着市场风险,为此,政府应该对机构举办者设置一些优惠政策,对养老机构的正社会外部效应做出相应的补偿。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z].2006.
[2]朱庆芳.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特点、问题和对策[eb/ol].中国社会学网,2007,(10).
养老机构范文4
一、工作现状。
1.实现了养老保险费单基数征缴。我市从年月以来,一直按照双基数征缴,即参保单位按在职职工工资总额与离退休费之和为基数进行缴费。此办法虽然有利于增强基金实力,但没有体现出养老保险对于用人单位离退休费负担的均衡作用,没有真正解决各单位之间离退休费用负担畸轻畸重的问题。为此,我们经过严格测算,在确保养老保险费的征缴与发放保持平衡的基础上,从去年月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实行单基数征缴。即按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缴费,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不再纳入缴费基数。
2.实现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我市从××年元月起对所有财政全供的离退休人员及部分自收自支单位的离退休人员实行了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特别是对自收自支单位按照成熟一家实行一家的思路,逐渐扩大社会化发放范围。止目前,实现社会化发放的行政机关和自收自支单位的离退休人员已达到名,占全部离退休人员的。本文转载自网
3.建立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个人帐户。长期以来,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一直存在着缴费与待遇相脱节的问题,没有体现出养老保险制度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为了建立缴费与待遇挂钩机制,增强各用人单位和广大职工的缴费积极性,充分保障机关事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我市决定从××年元月起统一为机关事业单位建立职工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个人缴费部分全部计入个人帐户。建帐时间从年月起计算,年月以后参加工作的,按实际参加工作时间计算。
二、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和法律、法规依据。由于从国务院到省政府均没有出台有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规范性文件,缺乏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造成在制定具体办法时缺少政策依据。另外,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依据,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缺乏刚性,工作存在很大难度。同时,由于各地政策不统一,造成人员流动困难,养老保险衔接困难。
2.缴费基数没有真正反映出在职职工工资水平。按照规定,职工的缴费基数应按职工上年度工资文件所确定的工资计算。但相当部分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实际工资远不止这个水平,这样就造成了养老保险费没有应收尽收,影响了基金的积累,降低了基金抗风险能力。
3.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一是随着我市乡镇机构改革,郑煤集团原办学校转入事业性质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造成近几年退休人员急剧增加,养老金支付数额越来越大;二是离退休人员增资幅度较大。近几年,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的工资水平不断增高,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水平也随之增长,导致养老金支出加大;三是缴费人数逐步减少。由于受部分事业单位转制、乡镇机构改革及人事编制的限制等原因,参保人员呈减少趋势,长期以往,势必造成征集总额下降。
养老机构范文5
关键词:老龄化;医养结合;成本医养
结合机构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根据统计显示,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94亿,到2015年底,65岁及以上的老人将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0.5%。未备而老、未富先老、孤独终老是现阶段我国老龄化表现的三个特点。随着失能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构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已成为我国一些地区的养老产业的发展重点。
一、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的基本介绍
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对象是指全体老年人,而并非是指“需要长期专业医疗服务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医养结合”服务内容也并非指在老人已经失去自理能力下提供服务而是在于提前介入,增强老人对慢性病的预防,这远比治疗疾病更有意义,也能够合理的利用医疗资源。医养结合养老是指把医疗照顾和养老服务职能相结合,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为不同的老人提供固定的养老模式。当下推出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主要包含:在医疗机构中增设养老机构;将医疗结构转型为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在养老机构自办医疗机构;医疗与养老机构的整合。具体来说,医养结合的养老就是有病治病,未病疗养的养老模式。
二、医养结合机构的医养成本分析
本文以雅安市医养结合机构为参考,通过对2013年入住的305位入住老人来分析医养结合机构医疗养老的服务成本。
1.对社保分类和报销比例的分析
作为医保的定点单位,因为老人医疗保险的类别不同,所以也有不同的支付医疗费用方式。城镇职工医保报销是最为主要的方式。入院老人拥有此种医疗保险的占78%,12%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其他的6.6%是由不同地区的异地医保组成,其中包括异地农合、退休干部、以及其他外地医保等。余下的3.4%则自费。由此可以看出,本机构入住的老人以事业单位退休员工为主。就不同的医疗保险的报账比例而言,排在第一位的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报账比例高达91.24%,拥有此类医疗保险的老人每月只需自费304.9元。第二位的则是新农合持有老人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分别为79.58%和77.57%,其他的比例则为非拥有医疗保险的患者,具体的报销比例未知,在此不做赘述。
2.退休职工老人的收入及医养成本构成分析
由于老人在入住期间完全由护理人员照顾,因此本文的医养调查成本只包括直接成本,即老人每月的生活费(包括餐饮费和其他生活开销费用)、聘请护工费、和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不能报销的自费部分)。康复科实施护工代管制度,护工由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由于老人在入院检查时情况各有不同,所以护理标准也不一样,每月费用从300元到1500元不等。老人的平均护理费用为每月803元,生活费为580元(包含伙食费每月480元和其他开销每月100元)。通过对其疗养期间的医疗费用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老人每月需承担的医养成本为1688元,而目前雅安市退休老人的养老金为1443元。综合看来,退休老人仅靠退休金并不足以支付养老医养费用。其中护理费用高达48%,在所有支付费用中所占比例最高。
3.医疗费用分析
医疗费用是指老人在住院期间在检查、治疗、药物、医疗护理及其他项目上花费的总和。从比例来看,治疗费用是医疗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比重高达50%以上,其次为药品费用和检查费用,所占比例相对较低。
4.护理费用分析
护理费用是医养结合护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较少,又缺乏专业的护理人才,所以养老护理费用需要老人自己承担较大的比重。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平均护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60岁以下的老人每月费用为478元,90以上的老人护理费用则高达每月1333元。由于进入80岁以后失能程度进一步恶化导致护理费用越来越高。
三、提高养老服务质量,降低养老成本的措施
在积极研究“医养合作”的新形式下,大力推广医养结合模式的养老机构对提高养老服务质量,降低老人的生活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当前养老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水平低,且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以政府财政为主要支持力量,发展动力不足的现状,需要采取实际的措施来降低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成本构成,以此来提升对失能老人的服务水平。
1.构建完善的融资制度
根据实践调查发现,经济能力是影响老年人入住的最主要因素。因为失能老人无法独自承担医养机构所收取的费用,而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工资要求高,工作强度大的特点,导致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入住率低,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为此只有建立完善的融资制度,加强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对养老机构的支持,鼓励投资机构投资养老产业,也可以有效缓解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压力。
2.建立护理保险,缓解护理费用压力
医养结合养老结构的护理费用虽然与护理对象的特殊性有直接关系,但是由老人承担过高的护理费用,无疑会增加老人的经济负担,直接关联到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积极,造成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偏低。我国一直存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缺失,也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发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将护理费包含在医疗的报销项目中,对于符合条件的老人进行相应比例的补贴。
3.让医疗制度同步,实现异地报销
通过努力,我国已经在全国试点医疗制度的并轨,比如成都市,自实行了城乡一体化的治疗制度后就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但从全国范围看来,还有很多地方不仅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异,在不同保障类型上也有较大区别。
三、结语
虽然现在“医养结合”还在发展的初期阶段,面临着很多问题和考验,但解决失能老人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医疗养老相结合的一体化服务。规范发展和重点扶持医养结合型机构来解决失养老人的养老困难,探索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异地报销、护理保险等问题才能有效降低医养结合机构医疗养老服务的成本,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从而做到真正的老有所养。
参考文献
养老机构范文6
关键词:老年护理;医养融合;养老基地
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巳超过2亿,65岁以上老龄人口看病住院比例要超过青年人的2倍。面对这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式和来势迅猛的“银色浪潮”,如何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和照顾,延长其生活自理年限,实现老年健康化,老年护理专业化,养老事业社会化,已成为关系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和值得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特别是2013年9月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各地要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的要求,为本文的研究和项目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从老年护理和老年护理学的角度,依托医学院校和临床教学医院的优势,构建以老年健康护理为目的养老方式(模式)所进行的研究尚且不多。很多学者仅仅停留在理论性的研究并宏观地进行分析,缺乏专门细致的研究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结合当地实情的具体养老对策和实施办法。正是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缺,因此开展此论文的研究和实施,才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1.存在问题
1.1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我国老年护理教学与培训起步晚,发展滞后。高职高专老年护理专科护士的培养仍是一片空白。我国护理教育的最高学历是硕士,但至今尚无一人获得老年护理方面的硕士学位。从事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护士学历低、人数少,且大多没有接受过老年护理专业的系统教育,知识结构老化,在工作实践中他们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可以说,我国目前的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和老年护理人员的培养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是严重滞后,专业人才是严重短缺。相比之下,养老护理服务在国外目前已形成了中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
1.2“医养结合”矛盾大难题多
经调查发现,我国养老机构中仅两成老人能自理,其他都需要医疗护理服务。而养老机构都因条件所限,无法设置医疗机构,而医院有限的医疗床位不可能用于长期养老护理服务。再加之养老机构和医院又分属于民政和卫生两个不同的部门管理,职能、机制、政策及标准不同,导致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时,受阻于制度壁垒。特别是,医保政策瓶颈巳成为“医养结合”养老新摸式发展的最大阻碍:由于“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处于医院和普通养老院之间的“模糊地带”,未被纳入医疗机构范畴,老人在医院住院产生的费用可以报销,而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接受的护理、康复、医疗等服务无法享受医保报销政策。于是部分老人考虑到经济负担问题,还是选择长期在医院中“压床”不出院,不愿到养老院去。
1.3 养老机构和护理人员及床位数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约4.3万个,养老床位数达到493.7万,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24.4张。与前几年相比虽有较大增长,但按国际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50张测算,与发达国家每百人5-7张床位数相比较仍有巨大的差距和缺口。另外,按老年人口与护理人员配备比例3:1测算,我国还需要1000多万养老护理人员,而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员工也只有近30万人,其中取得老年护理职业资格的仅有2万多人。可以说,老年护理的供需矛盾是十分突出。
2.条件与优势
2.1 本论文作者所在单位,是一所面向全国统一招生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全国一百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一。现有教职员工1000多人,专职教师800多人,正高职称80多人,全日制在校生近2万人。学院护理系护理专业始建于1931年中美合办的普爱高级护校,至今已有80多年办学历史。学院护理系作为学院现有近7000名护理专业在校学生的一个龙头大系,曾获得 “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护理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全国高职高专国家示范性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高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湖南省护理‘双师’水平认证技能培训基地”、“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湖南省精品专业”等等荣誉称号。
2.2 本论文作者所在单位,占地面积3362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近20亿元。馆藏图书200多万册,教学、实验、实训设备和设施功能齐全,并有一所综合性的附属三级医院。特别是学院整体搬迁到新院本部办学后,原闲置的处在城市中心的老校区,紧邻附属医院,被用来改造为一个养老服务基地(中心),那将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2.3 养老服务事业(产业)已是国家的一个基本国策。加快完善社会化养老机制,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利用医学院校教学与人才优势,大力培养老年护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创建一个养老服务产业基地(中心),将会得到国家和政府以及当地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湖南省下发的《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永州市政府为支持鼓励民办和社会力量发展养老产业,最近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则是本论文项目研究的最大支持。
3.发展路径和对策
3.1 要把“养老专业”办成叫好又叫座的好专业。国家教育部门和民政部门要大力支持高等院校特别是中高职业院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老年医学、老年康复、老年护理人员、老年营养、老年心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积极开展老年护理方面的研究,努力构建符合养老服务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育、引导和鼓励养老专业方面的大中专毕业生积极投身养老服务产业中去就业和创业。
3.2 要在“医养融合”上取得新突破。卫生和民政部门要积极探索“医养融合”养老方式,力图破解养老机构中老人的医疗、康复和护理难题。经调查发现,我国养老机构中仅两成老人能自理,其他都需要医疗护理服务。而养老机构都因条件所限,无法设置医疗机构,而医院有限的医疗床位不可能用于长期养老护理服务。再加之养老机构和医院又分属于民政和卫生两个不同的部门管理,职能、机制、政策政策及标准不同,导致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时,受阻于制度壁垒。对此应做到“四个打破”:打破体制障碍,部门联手合作;打破政策壁垒,制度相互衔接;打破利益藩篱,服务老人需求;打破路径依赖,推进体系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姻”,做到医养结合,相辅相成,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通力合作。最终达到让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享受到“医院式”专业、周到的医疗保健服务,实现“医养融合一体化”的养老方式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