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产品创新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产品创新论文范文1
目前的研究成果和教育实践来看,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已得到各界共识,但尚缺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在金融学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被视为一个重要突破口。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必须打破传统教学体系,拓展教学内容、变更教学方法、改革考核制度,并提出通过金融实验、实习基地实习和模拟交易大赛等形式加强实践教学(于凤琴,2009)。利用金融实验教学平台,可启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倡导独立思考,加强技能训练,强化技能考核,促进创新能力培养(李琼,2008),尤其,应推广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张奇,2012)。诚然,实践性教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国内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已被广泛应用,但并非引入实践性教学就能完全实现金融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充分理解金融业发展形势和创新能力内涵及其拓展途径基础上,针对金融学专业创新教育存在的一般问题,有效构建和完善创新能力培养支持体系,完善金融学创新能力培养和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这是金融教育界正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结构及其培养途径
根据金融业发展形势及金融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时代特征,可将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分为创新意识、知识积累、市场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协调能力等六个组成部分(图1)。创新能力是创新实践的动力,创新实践促成创新成果的最终形成,创新成果对创新能力培养支持体系亦有正强化的作用,通过竞争交流、指导评价和激励转化等方式促进创新能力培养,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正反馈回路特征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图2)。值得指出的是,创新能力培养支持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创新能力培养活动平台及配套支持系统,该体系的完善程度是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能力提升的关键。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动机,是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创新意识属于非智力素质范畴,是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一种积极的人格形式,也是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及创新行为的出发点和内在驱动力。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不在于思想教育的塑造和磨炼,而是激发和释放,因此,提供一个群体性参与的平台,通过创新论坛、创新讲座、创新创业竞赛等素质拓展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可释放学生的创新兴趣。
(二)知识积累
知识积累是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构成。具备良好的知识积累基础,才能准确把握金融形势,发现金融新问题和新需求,进而驱动创新思维及行动,获取创新效果。知识积累并非在理论课堂教学中圆满实现,尚需通过与实践相结合以固化理论知识基础,强化实践认知和分析操作能力。因而,要通过创新能力培养支持平台,让学生接受金融经济发展最新资讯,深入实践领域调研学习、观察实践,加强知识积累,为创新行为及其效果的取得奠定良好基础。
(三)市场意识
创新的动力来源于新需求的产生和满足,市场意识正是强调对市场需求的重视。市场意识越强,则创新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强,创新成果更易于形成,因此,市场意识是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不太可能形成高新技术并产业化,但可以在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方案设计中开展创新,并通过市场化服务社会经济。因此,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市场意识的培养应该提供一定的成果转化平台和激励机制,真正实现市场化。
(四)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即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风格和取向,通常表现为富于想象,敢于尝试,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能力,使之在应用中得到提高。同时,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提供强有力的教师指导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制定多个金融问题解决方案。
(五)学习能力
知识积累是一种存量,增加存量则依赖于学习能力。快速汲取新知识,消化吸收并加以稳固,这对金融学专业本科生而言尤其重要,因为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市场瞬息万变。创新能力培养活动的重要作用在于让学生接触到日常课堂学习接触不到的很多新知识、新现象、新问题,有力带动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学习,深入领会金融业发展实际,迅速把握金融现实问题并研究解决之策。
(六)协调能力
协调能力,也即组织协调,指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协调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提高交际及沟通技巧。通过创新能力培养的活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可在群体性参与过程中培养观察力,积累相应的经验知识,个人对外的沟通或团队的内部协作切实增强协调能力。
三、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与难点
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以创新能力培养支持体系作为支撑,而这个支持体系的不完善及其与金融业发展趋势的脱节成了有待克服的障碍和难点。
(一)教育观念转变滞后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于20世纪70年代就成为美国教育界目标。创新不但成为国外大学发展的潮流,更是大学评价的重点之一。国内于上世纪末推广创新创业教育,但教育观念转变滞后使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能力提升遇到很大的障碍。首先,各学校创新教育发展程度不一,且适合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课程较少,创新能力培养仍然薄弱。其次,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体系难以将创新作为考评学生成绩的重要内容。最后,理论知识的传授难以将金融业演进的最新动向及时传递给学生,也难以让学生取得主动地位,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和创新思维的发挥。
(二)金融学实验实训平台建设水平不高
金融学实验实训的项目和内容因为总学分数的限制,通常只包括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证券投资模拟、外汇交易模拟、期货交易模拟、保险实务模拟、财务报表分析等。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软件系统不及时更新则不能反映银行新业务,实训效果更差。保险实务模拟亦然。证券、外汇、期货的投资交易模拟一般可借助免费的网络平台进行,但也局限于进行分析和模拟交易。综观现有的金融学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状况,不难发现,其建设水平远远不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层次,既不能反映金融混业经营的复杂形势,也不能展示金融产品的创新成果,更没有在金融产品设计方面有长足的发展,因而并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三)创新能力培养中学校、企业和社会联动性较弱
创新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是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但学校、企业和社会联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有较大的局限。现代金融业与科技融合加速,学校相关素质拓展活动只能望其项背;现代金融业国际化、混业化和规模化使其经营复杂度颇高,校企合作的空间较为狭小,不利于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深入金融企业并参与金融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金融企业政策准入门槛高,资金需求规模大,创新成果和创业方案难以获得创业激励基金的有效帮助,更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社会金融需求通常因为风险和收益的顾虑而诉诸更为专业的金融机构,创新能力培养也难以在满足社会需求中获得推动。
(四)创新能力培养活动组织方式不够丰富
金融学创新能力培养活动的组织方式具有一定缺陷。现代金融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处于本科学习阶段的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数学及计算机科学的掌控能力不强,围绕金融产品创新的素质拓展活动无从开展,创造性思维无从发挥。金融相关的创业计划竞赛通常和其他应用学科混杂,成为创新能力全面有效培养的制约;金融理财竞赛常限于理财方案设计或模拟投资竞赛,创新的空间较小。金融创新论坛、讲座和沙龙等活动也不能切实增加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综上,创新能力培养活动组织方式不能充分营造创新氛围,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其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发挥作用程度也较低。
(五)师资支持力量尚待加强
良好的师资团队可以给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引导,但创新能力培养活动独立于第一课堂,难以找到稳定的指导教师团队。师资队伍培养中,创新教育进修培训则成为易受忽略的方面,因此,教师创新教育指导能力的提升上并无通畅渠道。在引进金融企业和管理机构相关人员、高校学者进行讲座培训方面,“走出去”、“请进来”常找不到合适人选,无法有效提升教师的指导水平。此外,师资力量不足通常引发对学生指导的力度不够,造成学生的群体参与度下降,无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差别指导,对于原本就存在显著个体差异的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状况而言尤为不利。
四、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一)创新教育观念,强化创新能力教育导向
虽然教育法已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确定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等教育理念须围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全面更新。教育理念应以创新教育为先导,以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遵循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在以下三方面加以强化:其一,确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创新创业素质拓展的学分比重;其二,尊重创新,发展创新,鼓励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其三,加大创新能力培养活动组织及其支持平台建设投入,结合金融业新形势创新开展各种素质拓展活动。
(二)升级金融实验实训平台,保持创新教育硬件先进性
现有实验实训项目中,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证券投资模拟、外汇交易模拟、期货交易模拟和保险实务模拟等内容模块紧贴行业发展实际,如果没有良好硬环境支持,则会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很大制约。以商业银行业务模拟系统为例,应选取实力较强、服务优越的软件供货商,要求对银行业务管理系统具有高仿真模拟,并经常性更新,开发创新模块供学生发挥创新意识与思维。证券、外汇、期货等实验实训环节应该多从产品创新的角度引入相应实践教学软件系统,鼓励学生从金融工程的视角深入探索金融产品的创新设计和定价方案。
(三)推进学校和企业、社会协作,协同促进创新教育发展
如果单凭学校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建设进行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创新教育,投入消耗大,不能实现对金融业真实全面的模拟,也不能跟进金融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因此,加大学校和企业、社会的联系与合作尤为重要。首先,应争取和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企业通过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其次,应根据金融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的要求,开辟金融企业和管理机构等实习基地,为学生创新学习打开通道。再次,应该鼓励金融学专业教师对外开展咨询等服务,推动学生参与其中进行创新学习。最后,定期组织学生义务开展理财咨询活动,让学生接触第一手资料并创新进行理财方案设计。
(四)创新素质拓展活动形式,推动创新教育手段多元化
金融学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活动比工商管理和其他财经类专业形式相对单一,故应创新素质拓展活动形式。首先,根据学科交叉特点,联合信息管理、计算机、统计学等专业开展金融工程素质拓展活动,克服金融学专业不能单独完成的缺陷。其次,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组队参加创新素质拓展活动,让学生发挥专业特长,锻炼创新能力。再次,定期开展创新论坛、讲座和沙龙活动,围绕金融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又次,在创业计划和理财计划大赛中强化激励,引入创业基金,加强成果的市场化。然后,加强暑期“三下乡”、学生科研课题研究活动的组织开展,增加学生和社会的接触并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性调查研究。最后,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创业学分的数量,适当缩减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的学分数,改善创新能力培养考核方式。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创新教育水平
金融产品创新论文范文2
1.我国科技智能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其改进建议
2.浅谈智能科技与传统儿童玩具结合
3.智能科技生活化你准备好了吗?
4.智能农业:“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前瞻
5.2017浙江华尔智能科技、医疗运动产品推荐会 智能科技让运动更健康
6.创新智能教育,培养时代需求的智能科技人才
7.让味蕾绽放的智能科技
8.智能科技概念股初显王者风范
9.领先装备带来非凡体验 新途安树立MPV智能科技新标杆
10.继续掘金智能科技潜力股
11.秦皇岛尼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介及产品介绍
12.惠而浦:绿色环保与智能科技的融合
13.智能科技在仪器仪表及测量中的应用
14.住宅智能科技的发展
15.智能科技簇拥下的G20峰会
16.秦皇岛富通尼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介及产品介绍(待续)
17.专访上海信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斌
18.做企业,我永远在路上——广州奥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19.深圳银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拓荒 铺路 登顶——江苏瑞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宏海与本刊执行主编谭雪清对话
21.上海大众汽车 领先装备带来非凡体验 新途安树立MPV智能科技新标杆
22.适应智能化应用发展趋势,培养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
23.当AI遇上VR智能科技或将开启全新产业布局
24.依托智能科技手段搭建高铁信号技能培训新平台
25.用卓越科技为安全护航——采访杭州安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周亮先生
26.智能科技对汽车安全性设计的影响
27.智能科技:推动虚拟仪器技术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28.期待智能家居市场曙光——专访科力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9.腾锦:吊挂输送行业先锋——专访上海腾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丽霞
30.民族品牌唱响数字音频市场主旋律——赴深圳市东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参观记
31.惠州市茂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32.秦皇岛尼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产品介绍
33.首届“萨驰杯”智能科技创新大赛决赛圆满落幕
34.为电梯生产提供轻劳化和高效率的生产方案 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5.上海延华 完美转型——上海延华智能科技集团发展记实
36.快仓:英雄史诗的初章——专访上海快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杨威
37.坚持行业定位 立足自身优势——访上海腾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爱良
38.投身大业 成就未来——专访北京清华泰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工兼楼控技术研究所总工钟衍
39.慧锐通,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生活——访慧锐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划经理钟燕
40.省人社厅与山东星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41.第18届晋江鞋博会智能科技风正劲
42.科博会:智能科技进我家
43.因为柏诚 冷暖皆知——专访广州柏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李孔政
44.用科技创新改变出行观念 访常州爱尔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左国刚
45.发展中国脑科学和智能科技的思考和建议
46.沃尔沃汽车Drive-E“E驱智能科技”
47.当现代服务遇上智能科技
48.超越数字化,智能科技人才的需求及培养——写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开创十年之际
49.立足技术创新 以精英团队打造璀璨未来——访常州明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景玉萍
51.大左的创业“经”——湖南旺佳环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儿童房·老人房硅藻泥
52.“上海臻和防雷”正式更名为“上海电科臻和智能科技”
53.“一家人”新塑 探索城市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新路径
54.南京大树智能科技推出智能化包装颗粒缺损在线检测装置
55.泛系资源泛通论:交通·通信·金融·数学——计算机·网络·智能·科技史新论识
56.记宁波迅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露 如花绽放的创业人生
57.北京集智达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58.山东冠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59.常州市鸥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60.惠州市超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61.世麦智能:谋“移动”定江山——访上海世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超然
62.“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专访泉州市博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子晴
63.佛山市安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64.云洲 创新领航——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新纪实
65.智能科技 教育为先 松下四款教育专用液晶投影机全新上市
66.机器人 智能科技 未来工厂——访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研发中心副总监、产品部经理周朔鹏
67.智能科技引领“e车生活”
68.中山达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9.厦门健康之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70.研祥:当创新成为生存的方式——访研祥集团董事、北京研祥兴业国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洪波
71.开拓纵深市场,打造DIY音乐空间——专访深圳市右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72.文创融合、互联网+、智能科技 宁波婴童企业玩转市场
73.汇泰龙智能科技五金陈鸿填:唯有专注与专业方能引领行业前行
74.BSH2000综合计费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广州柏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供热计费管理系统方案
75.科技推动节能——访广州柏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文胜
76.创新就是自我超越 访广州柏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文胜
77.全新奥迪A6L 以智能科技带来安全与便捷
78.抢占智能装备产业高地国机集团投资设立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79.西门子智能科技打造绿色节能典范——访西门子基础设施与城市业务领域亚太区总裁肖松博士
80.科技提升建筑价值——记上海延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1.在技术升级与创新中缔造企业实力——访深圳市东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及MIDIS系统总设计师曾维雄
82.智能科技 教育为先——松下四款教育专用液晶投影机全新上市
83.全新奥迪A6L 以智能科技带来安全与便捷
84.智能家居 隔靴挠痒几时休?——访弘柯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程青
85.宁波优尼博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86.浙江华尔智能科技与医疗运动
87.智能科技开启城市未来——访西门子基础设施与城市业务领域亚太区总裁肖松博士
88.柏诚的不变原则——访广州柏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孔政
89.中国煤矿智能开采科技创新与发展
90.绵阳卓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91.秦皇岛尼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介及产品介绍
92.设计更人性 科技再升级 全新朗逸带你体验智能新风尚
93.促进亚太地区智能科技发展
94.Honeywell 迈克.郎 智能科技是工程与IT的混搭艺术
95.科技提升建筑价值——访上海延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王东伟
96.攀永生:智能科技 与时俱进
97.上海高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楼控系统及其产品
98.智能家居不是雪中送炭,是锦上添花 对话广东瑞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姚长标
金融产品创新论文范文3
关键词:微型金融;小额信贷;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3-0004-04
一、微型金融理论与实践
微型金融是小额信贷的广义范畴,是小额信贷金融多样化和持续化的结果。因此研究微型金融的理论是在小额信贷理论基础上的。小额信贷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它的起源是受到金融深化论、金融创新等理论的启发。在这些理论的支持下,小额信贷理论乃至以后的微型金融理论才得以发展。
(一)金融深化理论
20世纪50年代格利和肖发表了三篇关于发展中国家金融问题的论文和著作:即发表于1955年9月号《美国经济评论》上的题为《经济发展的金融方面》一文、发表于1956年5月号《金融杂志》上的题为《金融中介体和储蓄――投资过程》一文和1960年由布鲁金斯学会出版的《金融理论中的货币》。在他们的这些开创性研究中,阐述了金融和经济的关系、各种金融中介体在储蓄――投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货币不是货币金融理论的唯一分析对象,除货币体系(包括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外,各种非货币金融中介体也在储蓄――投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金融的作用在于把储蓄者的储蓄转化为投资者的投资,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性投资水平。同时,他也从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本身落后的角度提出了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流动模型:该模型集中关注怎样将发展中国家一个部门的剩余储蓄(投资机会较少)向其他具有丰富企业家才能的部门转化。
另一名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在其著作《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提出了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概念,讨论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金融结构模式,并且通过对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开创了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基础。他认为金融结构是指一国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和相对规模,指出金融理论的职责是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量的主要经济因素,并阐明这些因素怎样通过互相作用而促成金融发展。
格利、肖、戈德史密斯的开创性研究为20世纪70年代产生金融深化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渊源和分析思路。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放弃了以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金融体系为对象的研究方法,转而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他们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该模型说明了凯恩斯主义低利率刺激投资的政策模式在发展中国家的不适用性:有管理的低利率必然会要求在有管理的贷款市场上进行信贷配给,而信贷配给将使低效率的投资获得廉价的贷款,从而阻碍了经济增长,即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欠发达归咎于金融抑制。在他们看来。由于利率扭曲的存在,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平均收益率偏低。因而,他们主张发展中国家应该取消上述金融抑制政策,通过放松利率管制、控制通货膨胀使利率反映市场对资金的需求水平,使实际利率为正,恢复金融体系集聚金融资源的能力,达到金融深化的目的。
从格利、肖以及戈德史密斯的金融发展理论到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然而前者并不专门以发展中国家作为分析对象。通过比较研究解释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金融发展的原因。后者专门以发展中国家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分析利率状况,重点考察金融发展的结果,关注金融市场的信贷配给机制,它将一般均衡利率运用到金融理论中,改变以往的主导性看法――金融部门和其他经济部门不同,金融部门的有效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干预,主张应当尽可能地减少政府对金融的干预。
(二)金融创新理论
金融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熊彼得(J.A.Schumpeter,1912)年提出的,用它来研究经济周期和社会过渡问题。他认为金融创新就是在金融领域中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各种金融要素的新的组合,是为了追求利润机会而形成的改革。自此之后,一些西方学者面对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金融领域大规模和全方位的创新活动,开始把创新理论引入金融研究中,提出了金融创新的概念,并把金融创新的原因、效果和对策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金融创新的重要性的论述和对金融创新的原因研究上。希克斯(1969)和尼汉斯(1983)从交易成本角度探讨金融创新问题,认为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内涵虽然复杂。但希克斯把交易成本和货币需求与金融创新联系起来考虑。得出了以下逻辑关系:交易成本是作用于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需求产生对不同类型金融工具的要求,交易成本高低使经济个体对需求预期发生变化。交易成本降低的发展趋势使货币向更为高级的形式演变和发展,产生新的交换媒介、新的金融工具。不断地降低交易成本就会刺激金融创新。改善金融服务。可以说金融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交易成本的降低又会不断地推动金融创新。西尔柏(1983)主要是从供给角度来探索金融创新的成因。建立了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研究中建立了一个线型模型对动因加以说明。西尔伯从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公司创新这个最积极的表象开始进行研究,由此归纳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寻求最大的利润,减轻外部对其产生的金融压制而采取的“自TJ"行为。西尔伯认为,金融压制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政府的控制管理,其二是内部强加的压制。为了保障资产具有流动性的同时还有一定的偿还率,以避免经营风险,保证资产营运的安全,金融企业采取了一系列资产负债管理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一方面虽然确保了金融企业的营运稳定,另一方面却形成了内部的金融压制。两个方面的金融压制,特别是外部条件变化所产生的金融压制会使实行最优化管理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机构寻求最大程度的金融创新。这就是微观金融组织金融创新行为的诱因。以T.H.Hannon和J.M.McDowell(1984)认为新技术的出现及其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为金融创新提供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保证,引发诸多以电子化、网络化为特征的金融创新,大大缩小了金融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这样金融创新使成本降低成为可能,并能使人们采用新的手段,更好地将风险分散在经济运行之中。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大量的文献研究了金融创新的效果。如Van Home(1985)指出过度创新会增加社会成本以及出现泡沫现象。A.Saundres(1987)提出金融创新会使风险转移,但并不消失且可能导致未来的经济危机。Peter Tufano等(1995)结合案例论证了金融创新对社会福利的改善。Michael I
Pawley等(1992)指出创新使广义货币总量难以确定,会削弱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还有一些学者从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一体化程度的加深。金融创新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化。德塞(Desai)和劳(Low)的特征需求论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解释对新的金融产生的需求,特别是由于环境的变化、风险增加和多样化,通过新金融工具的需求即对金融工具的新特征或传统特征进行新组合的需求来达到弥补由于各种变化所带来的损失。对新的特征的需求有两个动因:通货膨胀和名义利率飙升,提高了不附带利息的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新的金融产品将流动性和通常与市场利率接近的收益结合在一起:利率和汇率的易变性使投资和交易风险增加也刺激了金融创新。格利(J.Gurley)和肖(E.Show)认为,金融中介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金融创新是盈余或赤字企业的需求和偏好于金融部门提供的服务相匹配的结果。肖还认为,当旧的融资技术不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时,它表现为短期金融资产的实际需求静止不变,因此必须在相对自由的经济环境中,用新的融资技术对长期融资进行革新。事实上。经济增长本身又为长期融资创造了市场机会。而金融创新是对这种机会做出的反应。金融自由化或金融深化可以扩大金融机构满足需求或增强适应需求的能力。从而有利于金融创新的开展。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和管理成本理论
斯蒂格利茨等人认为,尽管金融机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这要取决于以下两个主要条件:一是储户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二是金融机构对借款人进行高效率且低成本的筛选与监督。金融机构要想高效率、低成本的筛选借款人。就必须对借款人的投资项目有充分的了解。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金融机构往往不会比借款人更容易了解投资项目的情况。金融机构通常会热衷于经济稳定条件下有着丰厚利润的项目,但恰恰就是这些项目,在经济出现波动时,造成的损失往往更大。此外,金融机构管理者在经营业绩的奖惩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性。
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诺斯的管理成本理论认为,政府管制需要耗费资源,是要花成本的。管制目标的确定以及管制措施的实施,应与管制的成本结合起来,管制的成本分为直接资源成本和间接效率损失两部分,直接资源成本主要是管制机构自行管制时所耗用的资源以及被管制者为遵守管制规定而消耗的资源。间接效率损失包括道德风险造成的效率损失、管制可能削弱竞争而导致的低效率、管制可能阻碍金融创新而导致的低效率、管制过于严格造成的低效率。
小额信贷由于其特殊性。客户贷款金额小、抵押品缺乏、客户一般无信用记录。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无法挑取优质的安全客户,为此银行会对所有客户收取较高的利率,从而使一些效益好有潜力的客户退出信贷市场,其结果导致信贷市场无效率。但在小组共同贷款下,安全的借款者会寻求安全的借款者,有风险的借款人只能寻求有风险的借款人。后者易于拖欠,因而小组成员有可能为其他成员的拖欠多付,而前者的可能性要小。尽管金融机构收取的是同一利率,但安全的借款人所付的实际利率要低,因为他们的预期成本较低,因而他们会更愿意贷款。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风险大的借款人的成本转移给这些借款人本人。从贷款人来讲,把优质客户拉回到信贷市场,提高了市场效率,降低了成本,而低成本有可能使金融机构进一步降低利率,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二、微型金融研究动态
(一)微型金融国外研究动态
二战结束后,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建立了独立国家,这些国家基本上都面临着经济相对落后、农业为主要经济产业、缺乏工业技术、贫困人口比例较大,以及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等问题。在当时的古典假设下――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发展经济学家W.A.刘易斯、B.H.莱本斯坦得出结论。这些国家的“农民需要的资本远超过他们能够进行的储蓄”:“信贷对于一些领域,特别是小农业和小工业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由于当时的普遍认识是穷人因为缺乏担保,借贷的风险较高,而且农村人口分布十分分散,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交易成本较高等原因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失灵,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无法通过金融机构的借贷服务获得足够生产所需的资金。因此。这一阶段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该承担起直接提供农业信贷的重要责任,建立国家所有的专门的农业发展银行,为本国的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提供有补贴的贷款。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经济学者强调为低收入者提供低息贷款,并没有对贷款规模和还款期限进行规定。限制信贷规模是后来的研究在总结非正规金融市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意见。
20世纪60、70年代出现了一系列“短命的实验”,这些“实验”主要是政府或者国际组织通过项目的形式为穷人提供的信贷服务。虽然这些项目为发展中地区的困难农户、小手工业者提供了生产资金。不同程度上帮助他们摆脱了贫困。但是,由于当时的理论研究主张实施较低的贷款利率,所以项目实施时刻意压低了贷款利率,不能弥补项目的操作成本,必须依靠外部资金的不断注入来填补成本缺口。以至于当后期资金不继时,许多项目的持续发展陷入了困境。另外。这些项目在贷款手续和信贷产品的设计上仍然参照传统金融机构的模式,贷款规模较大、还款期限较长,不能贴近贫困人群的实际需要,致使大部分项目以失败告终。
20世纪70至80年代阶段的微型金融实践产生了一些非政府机构提供制度性微型金融服务的成功案例。如孟加拉乡村银行(由经济学教授尤努斯创办于1976年),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成立于1970年,借1983年印尼政府放松对利率管制的机会,在1984年调整小额信贷产品后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玻利维亚阳光银行(成立于1992年,前身是1987年成立的非盈利性组织PERDEM),国际社区资助基金会乡村银行(于1985年首先在拉丁美洲成立,其小额信贷项目后来还扩展到一些非洲国家)等等。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微型金融模式或者实践机构还可以根据其目标侧重上的不同,清楚的分为福利主义和制度主义两大“阵营”:一方更注重微型金融的扶贫效果,另一方则更侧重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随着信贷技术和金融产品的发展,两大“阵营”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微型金融实践开始追求“双赢”的目标,从而使微型金融成为研究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微型金融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看出微型金融从理论到实践再到追求可持续经营的发展曲线,在这期间国外学者针对微型金融的不同方面均有研究。
第一,利率问题。微型金融的衡量指标有存贷款利率、存贷款利差、风险指数、还款率、坏帐率以及
业务覆盖率等等,但是贷款利率是被学界普遍认为最重要的指标,关于微型金融利率的种类和有关利率设定的问题有以下研究。Femandof2006)详细解释了小额信贷的利率高于一般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是由于小额信贷业务本身的诸多特点决定的,认为将二者的贷款利率水平简单相比较是不合适的。他利用除中国以外的亚太地区开展小额信贷较多的国家的事例分析并指出强行人为的压低利率是不可取的,利率管制措施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会起到反面的作用,在最后他提出了政策制定者应如何帮助小额信贷机构提高运作效率等办法来降低利息率的具体措施。Aghion与Mordueh(2000)从小额信贷机构提高还款率的机制设计的角度讨论了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Helms和ReiUe(2004)分析了利率管制和小额信贷的关系与前者对后者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如何促进小额信贷实行较低利率而有效率的提供金融服务的政策措施。在俄罗斯小额信贷项目(theRussian Mierofinance Project)(2000)中的研究,他们分析了小额信贷项目的定价机制中决定利率水平的还款期限安排和价格条款、计息的不同方法对实际利息率水平的影响,以及小额信贷的定价与其可持续性的关系。并提出了如何提高实际有效利率(theEffective Interest Rate)方法设计。
第二,小额信贷的作用。小额信贷乃至日后的微型金融在帮助贫困和中低收入人口增加收入方面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亚洲银行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微型金融商业化将使贫困人口从中获益。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小额信贷年。可见小额信贷寄托着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期望。它的积极作用也逐渐突显体现在几个方面:针对改善收入分配,Gonzalea--Vega(1984)认为:信贷不仅改善资源配置,而且改善收入分配。由于生产者之间收入的差异是由生产机会的差异和初始禀赋的差异引起的,得到信贷作为可变投入的来源,使初始禀赋多样化,可以减少收入差异;若将信贷投资于物质和人力资本,改善生产机会,也可以减少收入差异。匹斯克(2002)认为:小额信贷的创新之一是以现金流为基础,提供了改善收入分配的可能性。以资产为基础的借贷中贷款额度与担保的价值相关。这样的关系强化了已经存在的财富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即:有产者可以得到信贷,而没有资产者得不到信贷。这限制了没有资产者的收入增长。现金流借贷中,贷款额度以他们贷款周期中预期经营可得到的现金为基础。这种方法能够使那些没有什么实物资产,而有良好的经营观念者得到信贷,改变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对于收入增加的这一作用。墨达克(2002)回顾以往研究小额信贷对反贫困影响的文献,得到的结论之一是,尽管许多研究的质量尚待改进,但大量的证据(Wright,2000:U,NICEF,1997;Khandker,2001)正在证实小额信贷具有增加信贷者收入的效果。Remenyi(20001发现:“得到信贷的家庭收入比没有得到信贷的家庭收入明显提高。在印度尼西亚。12.9%的贷款户年平均收入增加,来自非贷款户的数据只有3%增加(控制组);在孟加拉,29.3%的贷款户年平均收入有增加,非贷款户是22%增加;在斯里兰卡,贷款户是15.6%增加。非贷款户是9%增加:在印度的案例是贷款农户46%增加,非贷款户是24%增加。对刚刚低于贫困线的农户效果好些,而对最贫困户改进的最少。”还有改善福利和降低脆弱性的作用,墨达克(2002)同时还发现大量的研究(Wright,2000~Zaman。2000~McCulloch&Bauleh,2000)证实小额信贷具有降低脆弱性的作用。Elizabeth Littlefield(2003)指出:小额信贷能使贫困者保护、多元化和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这是他们摆脱贫困和饥饿的基本途径。借小额信贷捕捉商机、为孩子付学费或者是填补现金流的缺口是向打破贫困循环迈出的第一步。同样,贫困家庭会使用一个安全、便利的储蓄账户积累足够的现金,以便能使小商贩扩大进货,或者能够修理漏雨的屋顶,支付卫生保健费用,或送更多的孩子上学。
第三,可持续性问题。微型金融的可持续问题及如何实现可持续问题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目前对可持续发展的主流看法是一家微型金融机构能够通过其金融服务运营产生的收入来补偿它所有的成本项目。包括资本成本和营业成本,补偿对通货膨胀和补贴进行的调整,以及一个足够的以补偿可能要注销的坏帐的准备。国际学术界对微型金融可持续性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财务可持续研究为基点,通过对微型金融项目财务状况的分析,判断其是否达到操作可持续,或者经济可持续。然后再从收入和成本两个角度对影响机构实现财务可持续的各个组织管理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实现财务可持续性的途径。研究这个问题的代表人物有Yaron、Christen、Rhvne、Vogel和Morduc等。
在这些实践理论和时间研究的支持下,微型金融在一些国家已经取得了成功,如孟加拉国的Grameen银行、玻利维亚的Banco Sol银行和印度尼西亚的Unit Desa项目等。这些成功带给人们的启示是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和有效管理,以合理的利率向穷人贷款,小额信贷机构能够扩大目标客户的覆盖范围,帮助更多穷人建立自己的微型企业。增加收入;同时还可以克服小额信贷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抵押品缺乏等固有劣势,保持较高的贷款偿还率,并进而实现盈利、财务自立和稳定发展。因此。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观念在全世界迅速传播,遍及非洲、亚洲和东欧的发展中国家,甚至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挪威等,也出现了大量小额信贷服务机构。
(二)微型金融国内研究动态
相对国外对微型金融的研究,国内对微型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晚,参与研究的机构也较少。杜晓山、孙若梅、茅于轼等是在微型金融研究和实践方面比较突出的几位。
杜晓山根据微型金融的宗旨、目标、资金来源和组织机构,将其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主要是以探索我国微型金融服务和微型金融扶贫的可行性、操作模式及政策建议为宗旨,以国际机构捐助或软贷款为资金来源,以民间或半官半民组织形式为运作机构的微型金融试验项目。第二类,主要是借助微型金融服务这一金融工具,以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为资金来源,以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农业银行1为运作机构的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第三类,农村信用社根据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信贷扶持“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的要求,以农信社存款和央行再贷款为资金来源,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开展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并与孙若梅在全面系统回顾和分析中国小额信贷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发挥小额信贷的反贫困功能和金融服务功能:加强规范和监管:逐步实现灵活的利率政策:不断进行管理人员和基层人员的培
训,对项目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实现从补贴性小额信贷到持续性小额信贷的转变其关键是经营策略和经营目标或宗旨的转变,要从政治目标为主导转变为以经济和政治社会目标并进,从政府行为转变为顺应市场行为。
社科院农发所孙若梅在她的论文中提出几点假设:第一,从乡村银行模式开始,中国对小额信贷首先接受了“小额信贷是有效的信贷扶贫工具”这一假设。在这种假设下,这一阶段开展的项目多在最贫困的地区,或一般贫困地区中强调到达最贫困户。将小额信贷作为改善公共部门提供公共产品效率的工具。第二,小额信贷能够在帮助穷人的同时,实现机构自身的持续发展的假设被广泛接受。随着先行项目规模的扩大和个别先行项目初期目标的实现,实现基层的自负盈亏目标似乎很快成为现实。项目在操作层面的持续性成为评价小额信贷成功的重要指标。在中国的小额信贷实践中,并没有出现这种“双赢”的案例。目前的状况是所有的试点都需要外部的技术支持、培训和资金资源。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是持续性的简单道理,但制约因素是:利率政策和市场特征都决定了机构没有增加收入的途经:压低成本要与保证贷款质量之间进行权衡。第三。“双赢”作为长期战略的假设。在中国的实践中,一些以扶贫为宗旨的项目,在同时追求持续性和扶贫两个目标时感到缺乏应对的策略。通过追求瞄准贫困和持续性目标,实践中暴露出一些不足。导致问题的原因有几方面:可能是项目管理能力有限造成的,可能是对小额信贷制度理解的偏差导致的,也可能受到中国经济社会背景下的制度和政策的影响。这样对金融持续性目标和服务于最贫困目标的理解清晰了一些。金融持续性目标是追求金融服务的完整性,遵循市场原则,需要有效地提供私人产品。服务于最贫困户目标,是社会公平目标,需要目标瞄准和来自公共部门或私人部门的外部支持,其中的共同点是效率原则。
汤敏通过对我国的小额信贷研究后提出,目前国内采用的小额信贷的形式主要是“扶贫小额贷款”和“农户小额信贷”两种。二者有一定的差别。首先是服务对象的不同。扶贫小额贷款的工作对象是农村中的贫困人口,而农户小额信贷的工作目标则是农村中有生产能力的一般农户,不一定是贫困户。第二,贷款的方式不同。扶贫小额贷款一般需要几户联保。多次还款,农户小额信贷则不需要联保,而通过信用评级给农户发信用证的方式给予贷款,一般采取一次还清的还款方式。第三,资金来源不同。扶贫小额贷款的资金一般来自国际组织与地方财政,扶贫资金等。而农户小额信贷资金来源主要是信用社吸收的存款和中央银行的再贷款,资金来源比较充裕,能较大规模地开展。最后,培训的要求不同。由非政府组织、扶贫办以及各级政府机构组织的扶贫小额贷款一般都配有较好的培训计划。有专门的经费。而信用社则没有培训农民的功能与经费,往往没有培训这项内容。
金融产品创新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文章从价值创造角度,探讨了我国商业模式的创新,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对我国企业发展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文章研究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背景,并给出创新商业模式的五个核心战略。
一、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背景
所谓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市场价值的实现模式。当今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激烈的变化。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传统的商业模式受到严重挑战,这就要求企业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以适应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
1.企业经营环境的第一个变化是信息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日益关注于企业在网络环境的生存与发展。很多现实中的经营活动正复制到虚拟世界中,例如网络银行、网络教育、网络购物、网络拍卖等等。这些以无店铺经营、与客户直接双向沟通等为特征的商业模式,将会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流通费用和经营成本,提高运作效率。
2.企业经营环境的第二个变化是市场化。当今市场已进入全方位的买方市场,顾客追求个性的张扬和标新立异的愿望得以实现,已成为新的趋势。仅仅依靠以往的价格优惠和单纯的质量优势已不够,消费者更加注意产品的设计、造型等方面的创新,消费者对商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产品本身符合标准,而且对各种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3.企业经营环境的第三个变化是全球化。近10年来,世界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生产经营的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使得技术、资金、劳务、专利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转让。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战略
1.商业模式以价值创新为灵魂。商业模式的灵魂在于价值创新。企业必须借助商业模式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商业模式应该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向什么顾客提供价值,向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价值,怎么样为顾客提供价值等。
(1)注重轻资产经营。追求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并不是要求企业的资产最大化,有效的资产必须能高效地创造价值,轻资产经营即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所谓轻资产经营,是在资源有限的基础上科学配置各种资源,以最少投入的商业模式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轻资产是知识经济时代奠定企业竞争基础的各种资产,包括企业的品牌、企业的经验、规范的流程管理、治理制度、与各方的关系资源、客户关系、人力资源等等。通过企业的优势资源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许多跨国企业把投资投向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分,而间接创造效益的土地、厂房、汽车、电脑甚至办公桌椅等都是租用。因此真正决定企业创造财富能力的,是企业资产经营水平的高低。以轻资产模式经营,可以获得更强的盈利能力,更快的速度和更持续的增长力。
(2)加强企业市值管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必须加强市值管理,以稳定和提升公司市值为出发点,提升自身价值水平,获得投资者认可,使股价充分地反映公司的价值。上市公司的一切经营行为,无论是投资、融资、再融资或是股利政策等等,都必须围绕以市值最大化这个核心的目标来进行。
(3)构造企业价值网。今后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是单一线性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企业正从独立创造价值走向合作创造价值,有多条价值链构造企业价值网。在价值网中,企业可将众多的合作商连在一起,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构成快速、可靠、便利的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价值网通过网络的弹性适应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增强价值创造方式来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4)为广义的客户创造价值。价值创造的目的是让企业价值链上的所有利益共同体受益。广义的客户包括顾客、股东、员工、社会。这就要求商业模式能创造四种价值:为顾客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为股东提供持续、稳定、高水平的价值回报;为员工创造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空间;回报社会。其中,创造顾客价值是创造其他价值的基础和保障。
2.商业模式以占领客户为中心。商业模式创新必须以客户为中心,由企业本位转向客户本位,由占领市场转向占领客户,必须立足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认真考虑顾客所期望获得的利益,只有把竞争的视角深入到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层面中,才能进入到游刃有余的竞争空间。
(1)精心研究客户需求。以客户为中心,就是要精心研究客户需求,要从客户角度出发,重要的不是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什么,而是客户希望得到什么。客户的期望值比产品本身更重要,提高满意度的关键是企业必须按照客户的要求,有效地满足客户对自己产品或服务的期望值。
(2)实施大客户管理。无论什么样的行业,大客户都具有收入贡献大和业务增长潜力大的特点,是企业的“黄金客户”,必须锁定大客户,建立客户经理制。对大客户由专人实施,定人服务、顾问服务、终生服务。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在实施大客户管理,最为典型的是电信行业,如中国移动针对年轻的客户群开发了移动梦网,中国电信开发了全球眼、新视通、会易通等产品,以满足特定大客户群的需求。
(3)实施客户互动管理。以客户为中心必须深化服务,实施客户互动管理。让顾客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将客户前置,让其参与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制作、定价等过程。企业可以运用因特网、电子邮件与顾客交流,让顾客提供意见、建议,参与产品开发。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新产品才能真正满足顾客的需求,有效提高顾客的忠诚度。
(4)创造新的附加值。一个产品的价格,实际上是由“产品成本+附加值”构成的。为什么同类型的产品,譬如手表,有的售价仅几十元,而有的却可以卖到数万元?这其中,“附加值”起着关键作用。当今企业,创新附加值已不在产品之中,而在产品之外。在实践中有三条途径:①文化附加值;②服务附加值;③附件附加值。
3.商业模式以经济联盟为载体。据统计,目前企业创造的价值曲线,1/3源于企业内部,2/3源于企业之间。新的商业模式不再是企业的孤军奋战,必须以联盟为载体,发展联盟经济。通过合作,聚合彼此价值链上的核心能力,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形成更强的群体竞争力。
企业发展联盟经济,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1)强化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由消费者的需求出发,经过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批发、零售、售后服务等环节,到最后把产品送到最终用户的各项制造和商业活动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提供的是一种新的思考方法和发展途径,它可使企业创新经营理念、再造业务流程。因此,打破区域、行业限制,强化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整体运作,尽快形成供应链,是当前企业必须共同解决的课题。
(2)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并扩大优势的决定性的力量。供应链管理注重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为了赢得竞争优势,势必要把主要精力聚焦在主业上,集中在供应链中最具优势的环节上,把优势强化到最大,以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核心能力要素的价值潜力。
(3)外包非核心业务。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企业仅保留最为关键的核心业务,而将所有类似于枝叉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交由专业的公司打理。今后,凡是离市场较远的后台业务,凡是机械重复能数字化的业务,凡是可以离开现场在网络能运作的业务都可以外包。由此,将使企业更加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扩大企业支配资源的范围。
4.商业模式以应变能力为关键。如果说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应变能力则是商业模式成败的关键。应变能力是企业面对复杂多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策略,是竞争力的基础。(1)时间是第一成本。时间是第一成本,企业必须因时、因地,因竞争对手、因顾客消费心理的变化等作出快速调整,要在变化中把握方向和机遇加快发展自己。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企业搜集市场信息时要突出“早”和“全”,做应变决策时要突出“快”和“准”,这样才能争取主动,抢占先机。在实践中要把握以下五点:①灵敏信息;②准确判断;③正确决策;④快速行动;⑤敢冒风险
(2)JIT随需而变。JIT是一种应市场需求而变的“拉动式”管理体系,这一观念的确立可以促使企业按市场规律办事,要求企业在各个环节做到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提供准确的产品,达到消除浪费、节约时间、节约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目的。JIT从顾客的角度而不是从企业或职能部门的角度来研究什么可以产生价值;按整个价值流确定供应、生产和配送产品所有必须的步骤和活动;创造无中断、无绕道、无等待、无回流的增值活动流;及时创造仅由顾客拉动的价值;随市而变,不断消除浪费,追求完善。
(3)个性化定制。个性化最为典型的产物就是大规模定制。它集企业、客户、供应商和环境等于一体,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在系统思想指导下,用整体优化的观点,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各种资源,在现代设计方法学、模块化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的支持下,以大批量生产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提供定制的产品和服务。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全面考虑了制造运作系统控制的需求集合,包括:产品品种的迅速增加、批量变小和订单的随机性增大等。
5.商业模式以信息网络为平台。新的商业模式必须重视信息网络的力量,脱离信息网络平台,企业将无竞争力可言。
(1)构造虚拟经济的竞争力。信息社会,网络平台可以造就无数神话。企业必须具有敏锐的商业意识,抓住商机,驰骋在网络世界,同时很好地与现实相衔接。号称网络第一食品的“QQ能量枣”,以“虚拟+现实”的商业模式被业界广为称道。传统食品企业绿盛公司与天畅科技公司合作,首次在网络游戏中销售真实物品,游戏玩家可以在游戏中的虚拟食品店,下单购买真实物品,通过专门配送系统,可立即送到购买者手中,买家还可选择事前信用卡付款或货到再付款。这是国内首次将传统产业嵌进网游产业,形成网络内外的互动对接,在网络时代首次实现了“真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的对接。
(2)加快企业商务电子化。企业商务电子化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它将企业经营的全部商务活动,通过信息技术实行电子化、数字化运作,以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缩短周期,增强竞争能力。
(3)推动流程再造。重构企业组织结构的核心是实施流程再造:原有的塔型结构正在被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所取代。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监督协调成本,使市场信息与决策层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形成学习型组织,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以上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五条核心战略,这是创新商业模式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当然,在实践中应当因企制宜,灵活应用,结合实际进行创新。任何商业模式都有其适合的环境和生存的土壤。好的商业模式必须始终保持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只有具有动态匹配商业模式的企业才能获得成功。
三、商业模式创新是制胜关键
商业模式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和兴衰成败。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从制定成功的商业模式开始,新兴的新企业是这样,传统的老企业更是如此。未来企业的竞争,将是商业模式的竞争。
中国企业的发展经历了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两个阶段后,现在已经进入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必须以商业模式创新为先决条件,否则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将无法实现。现在,中国企业最缺的是成功的商业模式,因此商业模式的创新就已成为当今中国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PorterME.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吕本富,张鹏.77种网络经济创新模式.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3.丁乃鹏,黄丽华.电子商务模式及其对企业的影响.中国软科学,2005,(1):44-47.
4.(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竟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5.(美)大卫·波维特,约瑟夫·玛瑟,R·柯克·克雷默著.仲伟俊等译.价值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6.(美)哈维·汤普森.创造顾客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7.王雪梅,张凤环,无光耿编著.新经济中的商业模式.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金融产品创新论文范文5
关键词:江苏;老字号企业;技术创新
Abstract:As the hot topic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Time-honored brand corporate, this paper setting Jiangsu Time-honored brand corporate as the researching background, analyzes i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blems. Finally, it seeks the developing strateg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on Jiangsu Time-honored brand corporation.
Key words:Jiangsu; Time-honored brand corpor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面对全国中华老字号企业的70%惨淡经营现状,江苏除苏州外,其他各地区的老字号企业经营也有类似的命运:老字号经营状况好的、较好的、勉强维持的比例是1:2:7,各级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学术界都曾探索过或正在探索老字号复兴之路,一致认为创新是老字号复兴的关键。本文主要从江苏老字号企业技术方面的总体情况入手,来分析江苏老字号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策略。
一、 江苏老字号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
对30家经营得较好的江苏老字号企业进行调研,发现有70%的江苏老字号企业周期性地进行产品或服务创新,28%的江苏老字号企业偶尔进行创新,仅有2%的江苏老字号企业几乎没有产品或服务创新。经营状况良好的江苏老字号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普遍存在如下特点:(1)不断有新产品开发问世;(2)不断引进先进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经营规模。
江苏老字号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老字号企业缺乏商标、专利、技术秘密保护意识,无形资产管理有待规范。江苏老字号被侵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由于历史原因,老字号同名现象严重,商号、商标等知识产权纠纷也时有发生;(2)一些缺乏诚信的企业擅自使用与老字号相似或相近的字号来为自己企业冠名;(3)“移花接木”盗用老字号企业名称中的字号来为自己企业注册商标;(4)将老字号企业的字号在网络上抢先注册成自己的域名等。
目前,许多江苏老字号商标被别的企业抢注,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老字号的形象严重受损,导致众多江苏老字号企业在竞争中失利。江苏老字号企业产品的商业价值及其技术的完整性和成熟性,已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老字号企业的生产运作和市场营销过程所验证,为人们所喜欢,具有极其宝贵的财富价值。这些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它若被其它公司盗用,江苏老字号企业也就存在着生存危机。
江苏总共只有南京中央商场、新百和镇江恒顺3家上市老字号企业,算是规模较大的老字号企业,其余的老字号企业均属于中小企业。一些江苏老字号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低下,工具、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盈利能力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同时负债水平整体偏高,信用级别低,因此贷款抵押担保难,造成了向银行金融机构融资困难的硬伤。资金不足又会引起人才、新技术、新设备引进难和技术创新难等一系列问题。比如说,由于经费拮据,南京云锦博物馆大量的云锦实物和资料的有效保护成为一大难题,一些传统云锦工艺的科研与复制攻关项目难以落实,这也是一些云锦手工工艺濒临失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如诸多学者所说,要进行技术创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科技经费的投入,即技术创新费用的支出,需要前述的融资来解决;(2)科技人员的投入,即技术创新人才的引进。江苏老字号企业技术创新的又一大难题也就是创新人才的匮乏,缺乏创新的潜力。江苏老字号企业员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均不高,技术人员数量少,科技人员严重缺乏。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影响因素:(1)大多江苏老字号企业大都是以家族企业的模式存在着,从基层管理人员到高层领导,体现权利的岗位均被企业高层的亲戚朋友所占据,而且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2)江苏老字号企业所谓的技术人员通常也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存在,涉及关系可靠的少数几个人,或是家族内部人员掌握着核心技术或配方,秘而不传。(3)江苏老字号企业大部分员工缺少工作所需的技能培训或职业培训教育,在与部分江苏老字号企业底层员工交谈时,发现他们几乎没有或很少会有学习培训的机会,从而老字号企业无从开展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技术条件创新等技术创新活动。(4)以前的老字号的员工,无论是诸如苏州稻香村、黄天源糕点等生产加工类,还是诸如南京绿柳居、镇江存仁堂等餐饮零售类的“师傅”, 都是经过“三年学徒,三年帮工”,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而如今的年轻人急于求成,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所以老字号的技艺难以找到真正的继承人。
江苏老字号企业产品缺乏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老字号企业在进行连锁经营扩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分店产品与总店产品味道、质量不一等诸多问题。诸如云锦、丝绸、玉器等类产品,因为产品本身种类、质量就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容易招致其他厂商仿制,又以低价倾销扰乱正规老字号的销售市场。不仅侵害了南京云锦的知识产权,给正规云锦生产企业带来了压力,影响了南京云锦的声誉。
二、 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老字号的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包括:品牌、商号、专利、版权、管理经验、技艺诀窍、广告用语等方面,老字号应提高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主动与知识产权等中介服务机构交流沟通,做好国内、国际市场的知识产权工作,并配合工商管理部门打击冒牌经营的行为。
江苏老字号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知识产权保护:(1)强化商标先行意识:秉承“自愿注册原则”和“申请在先原则”,企业应对已经在他国或其他地区进行交易的商标及时“补过”、尽快注册,对即将打入他国或其他地区市场的商标提前、及时注册。(2)适当构筑防御性注册:根据“一类商品一件商标一份申请”原则,老字号商标可在与该商标类似或非类似商品类别上分别进行防御注册,以免受职业商标炒家的侵害。现在就有许多浙江人在炒作商标。(3)加强国际市场的监测:企业应密切关注国家工商总局颁布的《商标公告》,如发现相同或近似商标,及时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异议;应委托商标组织进行市场追踪监测,及时反馈侵权信息。(4)及时注册老字号域名:在如今的网络时代,老字号企业不能忽视 “网络商标”——IP地址的注册,注册商标有时间限制,而域名可以归权利人终身使用。(5)及时对老字号商标进行延期续展:注册商标第一次有效期为10年或20年,到期就应续展。⑸老字号企业应与知悉企业技术秘密的员工签订“竞业限制协议”:被“竞业限制”的人员不得在生产同一核心技术产品,且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单位任职,或者自己从事与原老字号企业有竞争关系的同一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经营;同时,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还应该给被竞业限制的人员一定限制补偿费用。
相应的政府机构要加强老字号被侵权的证据管理和诉讼管理,对侵犯老字号权益的行为建立严格的惩戒制度。
2. 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经营规模。
江苏老字号企业可以着手改善的工作有:(1)老字号企业应集中于从一家融资机构贷款,进行关系型贷款。从多家融资机构的贷款行为显著影响贷款的可获得性和贷款利率,集中型贷款行为相比非集中性贷款行为利率更低、贷款数量更大、可获得性更强。(2)老字号企业要规范自身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特别是财务管理和长期规划,争取可能的融资机会,力争信息透明,解决内部账务混乱的现象,让投资者相信企业的确具有经营能力和发展前景,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贷款的管理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提高中小老字号企业信用。(3)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和合伙制老字号企业进行重组和改制,建立符合上市要求的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4)江苏老字号企业应该奉行开源节流的良好风气,通过留存利润、盘活存量、员工入股等方式进行内部融资。还可以通过商业承兑汇票、会员卡、促销等渠道融资。
政府需要做的工作:(1)培育区域性的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和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应借鉴美国的小型股权市场和国内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四地产权产易市场的经验。培育规范江苏甚至下属各地区产权交易市场,为大部分不能上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老字号企业提供一个产权交易、收购兼并、股权回购与风险资本退出的场所,有关方面还可以考虑组织发行老字号企业发展债券,所筹集的资金全部提供给符合条件的老字号企业使用并由其偿还。(2)可以创立江苏老字号创新发展基金。通过拨款资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扶持和引导老字号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培育一批具有浓厚江苏特色的老字号小企业。(3)江苏省政府可以对老字号企业进行财政支持,如对老字号进行贴息贷款,提供技术、设备支持,税收减免等等。
3.提高人员素质,创建创新团队。技术创新不仅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而且关键要靠全体企业员工来落实执行。老字号企业需要一个有创新精神和敏锐洞察力的企业家,企业家需对自身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有清楚认识,能识别不稳定市场中的获利机会,能利用各种方法带领员工把握住机会,将潜在机会转化为现实利润。
老字号企业不能忽视基层员工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工作。由有经验的老师傅轮流给基层员工授课,或者鼓励中低层员工定期进行经验交流,一来可以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同时可以提高员工素质。江苏高校众多,科技资源丰富,为老字号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优厚的技术资源条件。各种类型的老字号,只要找到匹配的相关专业院校进行技术研发合作,就会为其创新发展提供广泛的空间。老字号企业要致力于组建创新团队。技术创新活动需要一个创新团队,从企业家、管理人员、技术专家、营销人员、生产或服务人员和其他企业各部门人员组成,创新团队内各成员由各部门选取,并负责本部门内新创意的收集。企业人员目标一致,各部门人齐心协力,对各自的新思想、新创意相互反馈。
三、老字号应建立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
老字号产品制作严格的标准、程序与技艺,很难在短时间内继承与发扬,很多产品形似而神不备,老字号产品上的微弱差别,都瞒不过老顾客。一朝老字号产品因各种原因有品质上的欠缺,就会酿成美誉度的下降,造成信誉危机。因此,致力于扩大经营规模、进行连锁经营的江苏老字号企业,建立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1.企业的技术质量标准的编制要重视程序文件的可操作性,上下进行反复的论证和修改,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的沟通、征求多方面建议,使质量方针简洁、易记;质量目标尽可能量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为日后技术质量体系的贯彻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企业内控标准、工艺技术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和计划、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可执行性文件进行较为客观的界定,对企业内控标准和工艺操作规程进行重新修订,删除繁琐的条款,并将成熟的操作经验以简明的叙述融入其中,使其操作时易于执行。对质量记录尽量采用表格的方式,在设计表格时,突出重点,做到不漏项,无多余项,保证了在记录过程中便于操作。
3.有了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不能忽视按建好的标准进行严格的审核管理。像无锡三凤桥肉庄,一直采用传统作坊式生产,每天仅有10多吨产量,因为传统的烧制方式是低标准检测指标,无法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因此三凤桥肉庄投资了2 000多万元,按当前被认为是控制食品安全和风味品质最有效的管理体系———HACCP标准建设了生产基地,以及三条现代化流水线,从原料、辅料验收到生产加工、预煮、烧煮、包装灭菌、成品出库各个环节均进行严格的检验、检测、化验跟踪。现在日产正宗口味的“无锡排骨”可达60吨,改变了顾客排队买货的现象。
另外,诸如生产云锦、丝绸、玉器等富含中国文化特色产品的江苏老字号企业,由于产品本身种类、质量就参差不齐,易招仿制,无法从源头(建立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上根本控制假冒伪劣品的侵犯,则可以从产品进入市场时开始控制,只有特许经营权的商家才能销售自己的产品,其他的一律属于假冒品。就像正宗的奥运产品只有在授权经营的商家才能销售。关键一点是这一信息要让公众知晓。
参考文献
[1] 刘友金.企业技术创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 丘磐.产品创新实务[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3] 陈浩.传统食品的知识产权保护[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4] 贺爱忠,彭星闾.中华老字号企业复兴的关键: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动态统一[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7).
[5] 唐明,蔡东松.老字号面临的法律问题[J].知识产权、中小企业科技,2007(4).
金融产品创新论文范文6
Abstract: It's urgent and necessary to construct Practice Training Rooms suitable to specialties in International Shipping Business Management with territorial advantages, policy support and specialties development. With sufficient research and national funds input, we will plan an International Shipping Business Simulation Training Room on the basis of business procedure, a working environment structured by simulation working offices and an integrated platform of softwar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关键词: 国际航运;仿真;实训室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shipping;simulation;training room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242-03
0 引言
国际航运管理类专业属于优势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中的特色专业,符合国家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进一步适应国际物流、港口和航运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对国际航运业务的实际经营活动和运作流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理解,解决学生实习实训的困难,优化人才培养,强化学科专业的竞争优势和特色,其实习与实训改革和建设势在必行。
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1 研究背景 随着《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其补充协议的颁布和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这一指导珠江三角洲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的出台,兼具区域特色的国际航运管理类专业更是赶上了发展的好时代。
2010年4月7日粤港政府在北京签署了《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其发展定位之四明确表示,要“加快跨境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优化区域营商环境,促进区域人员、货物、信息、资金等要素往来流通便利,形成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国际航空枢纽、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构建现代流通经济圈”。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倡导“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模式和运作方式,积极探索香港高等学校在广东办学的新形式、新途径”,“支持双方高等学校合作办学,共建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扩大互招学生规模,联合培养本科或以上高层次人才”,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合作,支持粤港多方合作,“建立职业技能实习实训基地,优化职业技能培训资源配置,提供贴近企业需求的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项目”。
近几年来,上述优势学科专业都得到了中央与地方实验室共建项目的资金资助,因此,在外界环境一片大好的背景下,作为航运类院校更应抓住发展的机遇,积极探索和力行国际航运类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和方法,而当务之急就是进行高效率、低成本的国际航运业务实验室的构建和实现。
1.2 研究现状 从实训实践角度来看,对国际航运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构建和规划还处于研究与分析的阶段,具体的实施尚少,处于萌芽和起步时期,因而对之进行研究将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高伟、王瑞亮(2008)认为目前国航专业实习与实训优势不明显,校内实训明显不足,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他们倡导加强实习实训管理、教材建设和双师型教师建设;加强课程建设,增加实训课程,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实训条件,建立现代航运服务企业虚拟实训室;增加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等。
从理论角度来看,众多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以及中职院校都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和实践,本科院校突出培养“应用性”的人才为主,高职高专、中职院校致力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其实质都是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大力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1.2.1 姜大源的著作、论文和讲座等给职业教育及其课程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方向。他认为“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突破口……”,“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学科体系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而是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该是整合了职业实践与专业知识的工作过程的集合体……” 。
1.2.2 高林、鲍洁从本科层面对应用性高等教育课程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在研究借鉴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及台湾地区发展本科以上层次应用性高等教育和高等技职教育的经验,以及北京联合大学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本科应用性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的课程模式(NCM),涉及应用性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在已经试点的专业基础上,按照NCM的理念,经过改进给出了两个NCM专业课程方案案例。
1.2.3 高职高专、中职院校等根据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对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开发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2 实训室的构建
2.1 调研给实训室构建带来的启示
2.1.1 企业调研:广州中远国际货运公司(中远集装箱广州分公司)调研内容:公司组织结构、运作模式和环境、工作流程等。
科学高效的组织结构是企业实现跨国经营的保证。目前,为了实现全球范围的垂直一体化管理,提高集团整体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中远引进了先进的IRIS2系统和SAP全球财务信息系统,对海外模式重新进行了整合,确定了采用以产品(业务)为主的矩阵式管理模式,这一组织结构的改进提高了企业效益。
IRIS-2系统信息量丰富,包括询价、下单、发货、装箱、运输、到港、卸货、提箱、还箱等等,几乎包含了交易的整个流程。
IRIS-2系统在中远集运全球范围内的投入使用,实现网上货物跟踪、电子订舱、电子提单和网上询价。这套系统也使中远集运在全球范围内的经营管理,甚至是组织架构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全天候支撑中远集运全球的集装箱运输和物流业务,增强了同国际最先进班轮公司竞争的能力。
调研启示:①中远完整的船公司业务流程,值得我们借鉴,运用于国际航运业务的摸拟实训,让学生进行询价、下单、发货、装箱、运输、到港、卸货、提箱、还箱、索赔……等业务跟踪和学习。
②IRIS2系统信息化架构给我们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课程和信息系统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功能借鉴。IRIS2系统功能齐全、完善,便于信息的及时收集、交换、分析和评价。
③IRIS2全英文界面,给我们的“双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为“专业性、国际性”强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开发提供了更好的思路和依据。提升英文作为业务交际语言在课程学习中的地位和份量,应当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将英文学习和训练贯穿于整个业务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这一业务交际工具。
2.1.2 院校调研:广东商学院调研 调研内容: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调研,了解其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平台、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教学主要环节和教学成果等。
通过对广东商学院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EME)的参观和实地与实训教师和学生的交谈,得到如下启示。
调研启示:① 借鉴EME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完整的外贸运输业务仿真实训教学内容体系。②借鉴EME教学平台,将国际运输业务仿真实训的重点放在(跨)专业综合性实验教学、校内仿真实习、创新创业实践几个环节。③ 借鉴EME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构建外贸运输业务仿真实训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形成以领导小组进行统筹与协调,教师进行实验项目研发、设计、策划和实施指导,学生进行角色分工,组成模拟公司或市场组织的架构,进行全流程的外贸运输业务实训。④借鉴其实验教学管理系统、课程教学系统、辅助系统和技术管理系统,构建国际运输业务仿真实训信息平台。⑤构建恰当软件和营运环境,设计、策划、研发并实施外贸运输业务仿真实训项目。⑥借助实训中心平台进行项目研究。
2.1.3 多方合作开发:学校专业教师、企业业务管理人员与信息技术人员共同构建实训室,并开发所需教学软件。
2.2 实训室的构建
2.2.1 实训室构建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2.1.1 基本思路 该项目实训中心的构建主要参照“行政审批中心”的模式,把国际运输业务所涉及的各单位按业务流程顺序、以“仿真工作室”的形式集中在仿真实训中心内,通过服务器连成局域网,形成国际航运业务的仿真环境。各仿真工作室分别配置各自业务的子软件,通过局域网,与其他部门进行数据信息的传输、交换。各仿真工作室分别配置各自业务训练的内容、标准、计算机自动考评软件,对学生的实训进行自动测评。局域网控制中心输入外贸公司、银行、货运、保险、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港口、船公司等当期的实时信息,实训中心的局域网外接国际互连网。学生在给定的一笔模拟资金条件下,按照外贸运输业务流程顺序,分别到各仿真工作室办理业务手续,完成一笔国际航运业务全流程的操作训练。利用该实训平台,学生还可以进行专业课程训练、外贸运输业务流程的英语解说训练、考证技能训练等等。也可为许多涉外企业提供员工岗前培训平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会相当明显。从而在这个综合性、操作性、实用性强的国际航运业务仿真实训平台的基础上,开发一套基于工作过程,突显职业特色的国际航运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课程。
2.2.1.2 基本方法 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与实现相结合。既要对国际航运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模式进行理论探讨,进行理论模式的构建,更要对这一模式进行实践,使其能真正实现。②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性实训课程。③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通过深入企业调研、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和分析等,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和需求,从而进行国际航运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进行资源整合,节约实践教学成本。
2.2.2 实训室配置
2.2.2.1 实训室仿真环境的配置 ①国际运输业务流程运营环境配置。建成若干个实训单元、实训实体,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国际运输业务流程。②“企业+行政审批中心”的集成化运作配置。参照“企业+行政审批中心”的集成模式,把一笔业务所涉及的各单位、部门按业务流程顺序,以半隔断工作室的形式把若干个业务部集中在一个实训中心,通过网络联成局域网,并配有中央控制室。
2.2.2.2 实训室实训软件系统、信息系统配置 ①配置软件系统与信息系统一体化平台,实现全面的信息集成与互动。建立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可实现资源共享的应用平台。包括:一是按互联网技术架构与校园网相统一的网络平台;再一个是采用统一的应用平台。按协同集成的要求,实现各类的教学软件、管理的应用集成,把各个教学软件集成在一个平台上,用三层架构的技术,通过浏览器/服务器的方式来实现应用,在实现应用集成的前提下,使各个系统之间实现互连互通、功能互动、信息共享。②港口物流三维仿真系统的开发与建设。③配置对学生实训效果的智能化考评和业务训练的考评软件。该中心各工作室分别配置各自业务环节训练的内容、标准、计算机自动考评软件,从而能够对学生的实训情况进行自动测评。
3 实训室构建的意义与预期成果
实训室的构建,能够深化教学改革,对实训环境进行创新构思,对教学资源重新挖掘整合;解决“工学结合”流于形式的问题,解决职业资格考证中理论多、实践技能少的问题;实现校企结合、互动与共赢;规范学生技能考核;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等等。
通过实训室的构建与研究,以期:①将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训室——“外贸运输业务仿真实训中心”建成示范性实训室;②开发综合性的职业实训课程——外贸运输业务仿真实训;③实现跨专业综合性校内仿真实训和创新创业实践;④协助开发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或者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集装箱运输业务》、《物流市场营销》、《港口装卸工艺》、《航运英语》等;⑤ 申报相关课题,发表数篇研究论文,形成研究报告。
4 结语
以业务流程为主线的国际航运类管理专业的实训室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建设,虽然有财政资金作支撑,但是项目构建和项目实施的资金却配套不好,没有专门的资金进行资助,从而让项目构建和实施过程遭到很多不便,也延误了项目的具体建设。
另外,我校实验室建设方面的管理理念有待更新,没有一体化的管理理念,各实验室多是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从制度方面看,没有统一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从人员配备方面,实验员专业素质不高,广大教师也没有切实参与进来,使实验室的构建和运行缺乏既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知识又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的人才,在这方面,广东商学院的做法很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主编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2]姜大源.主编著.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3]姜大源.主编著.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4]高林,鲍洁等.应用性高等教育课程模式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1).
[5]高伟,王瑞亮.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实习与实训的改革与建设[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 VOL.29 NO.3,2008年第3期.
[6]许燕.中职院校商务外语实训模式研究..
[7]windy0829.外贸业务仿真实训的研究与实践.http:///f?kz=306173004.
[8]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http:///zwgk/2009-04/29/content_12994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