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国有资产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国有资产法范文1
铁路国有资产会计监管方法,是在内部控制理论的指导下,由铁路国有资产管理者,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监管机制,并运用会计核算台账系统而对国有资产采用的一套监督管理方法。本文从监管国有资产重大经济事项角度,研究国有资产内部监管流程,并辅以登记国有资本会计监管台账,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了国有资产会计监管从静态到面向过程的动态监管, 维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从而达到国有资产会计监管的目的: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实现保值增值。
关键词:铁路 国有资产 会计监管
铁路国有资产涉及范围广,要做到面面俱到不现实。一方面现阶段铁路国资监管人员数量不多,部分单位国资监管人员是由财务人员兼职,没有设置专职人员,另一方面目前技术水平不足以支撑如此大范围监管工具。因此应重点关注可能导致企业权益变动的事项,规范改制改革行为,防止铁路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和实现铁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根据近几年铁路发展的状况,国有资产重大经济事项主要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处置、三年以上应收款项、对外担保四个方面内容。
一、对外投资会计监管
1、内部监管控制流程
(1)对外投资岗位设置
①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方可对外投资②对外投资岗位实行岗位分工责任制③对外投资履行法律文书审核制度和重大财务事项联签手续④对外投资建立报告制度、评价分析制度和风险预警系统。
⑵对外投资财务控制原则。对外投资业务应依法合规;对外投资的资产安全可控;对外投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
⑶对外投资控制流程
流程分为:投资项目立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投资项目决策;投资项目实施;投资业务记录与核算;投资资产处置。
⑷监督检查
为使企业对外投资经济事项有序可控,企业还应建立以下监督机制:对外投资事项的监督机制;内部财务会计控制的检查制度;合作方经济情况监督制度。
2、对外投资监管台账
⑴账面变动信息
账面变动信息来源于会计核算凭证数据,包括账面余额、账面价值、持股数量、计提减值、投资成本、增加、减少、收益、调整以前年度损益、当期现金分红派现、到期利息等会计信息内容。
⑵项目信息
①基础信息
基础信息反映账面信息以外的补充会计信息和较为重要的非会计信息,主要包括出资方式、交易对象类型、投资性质、决策类型等信息。
②补充信息
补充信息反映与投资项目产权关系、企业注册类型、经营状况盈亏年数、历史出资情况等有关的一般性非会计信息。
二、固定资产处置会计监管
1、内部监管控制流程
⑴固定资产处置岗位设置
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业务岗位责任制和内部牵制制度,对不相容岗位和人员职责必须加以适当分离。其中: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盘点人员岗位相分离;固定资产的处置申请与审批人员岗位相分离;固定资产的处置核算与经办固定资产残值回收人员岗位相分离。
⑵固定资产处置方式
固定资产处置方式分为路内、局内调出固定资产;转让、出售、置换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报废。
2、资产处置监管台账
资产处置台账反映企业(单位)以无偿划转、捐赠、出售、置换、非正常报损方式处置资产的基本过程和财务结果。
⑴账面信息
资产处置账面变动信息来源于会计核算凭证数据,包括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净值、已提减值等内容。
⑵项目信息
资产处置项目信息反映资产处置行为和资产处置对象的相关信息,以每笔会计分录中每个资产类别明细会计科目为一个资产处置项目。包括:评估备案信息、出售信息、非正常报损信息等。
三、债权会计监管
1、内部监管控制流程
⑴债权岗位设置
建立债权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债权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制约。主要分为:接受客户订单与批准赊销收款方式人员相分离;发票填制与复核、出库检查人员实行分离;管库、销售、账务记账人员之问相互分离;票据保管与接受、贴现批准人员实行分离。
⑵债权控制流程
①单位营销部门应建立对大客户的追踪分析系统,重点对大客户信用及财务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根据信用档案,进行风险评价,确定对客户是否采用赊销方式。
②单位应加强对债权确认环节的控制,保证债权的真实性。
③财务部门应根据确认的债权,及时、准确登记明细账。
④建立债权台账管理制度,按照客户设立债权台账,反映内部各业务部门以及客户应收债权的增减变动、余额及每笔账龄等信息。
⑤建立债权台账管理制度,建立以债权人为单位按账龄进行辅助管理,其他还应包含经办人、应收金额、逾期时间等信息的台账。
⑥建立债权催收责任制度。
⑦建立债权年度清查制度。
⑧建立坏账核销管理制度。
2、三年以上应收款项监管台账
台账反映、跟踪逾期三年以上未偿还应收款项的还款、核销、签认等情况。应收款项的逾期时间应当按笔确认。
⑴账面信息
账面变动信息包括账户期初余额,账户期末余额、已计提坏账准备,账户期末账面价值。
⑵项目信息
反映三年以上应收款项欠款单位、形成时间、欠款金额等基本信息。项目动态信息反映三年以上应收款项动态信息反映既有三年以上应收款项目的还款、核销、签认等信息。
四、对外担保会计监管
1、内部监管流程
⑴担保的监管要点
企业对外担保实际形成了或有负债,管理的要点有:①单位提供担保不论以何种形式,都应签订合同②已抵押、质押的资产不得再用于投资、产权转让、股权转让③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④充分考虑被担保单位资信及偿债能力,并由路局资产联席办公会议决定。⑤财务部门应建立担保明细台账,反映担保事项的相关内容,并进行跟踪监督,发生重大问题情况及时向上级汇报。⑥担保部门对担保责任尚未消除的担保事项,应在财务报告的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还应当在产权登记或产权登记年度检查及国资监管报告中填报。
⑵担保监管流程
首先进行担保业务申请,注明申请担保原因。然后进行担保业务审核,担保申请经路局财务部门核实后,对概算范围内的借款提供担保,报领导审批;对概算外的银行借款担保,须由路局向铁总上交担保函,审核通过后,按审批权限由路局相应领导审批。 然后是担保业务执行:①担保事项台账的维护。 财务部门负责录入担保业务台账,即《路局担保合同明细表》,用于期末担保业务信息的披露。②担保合同的变更。对于担保合同具体条款的变更,必须重新执行担保审批的流程,经铁总和路局局长审批后,重新签订合同后方能生效。③担保合同的保管。企法处负责担保合同的保管与归档。
2、对外担保监管台账
对外担保台账反映企业以保证形式对其他单位提供担保及代为履行还款义务的情况。
⑴项目基本信息
反映担保项目的项目定位、担保责任、债权人、借款人等基本信息。
企业国有资产法范文2
为了加强对企业工资总量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做好1998年市属国有企业实行成本列支工资总额包干办法和成本列支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工资基数核定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自1998年起,原则上不再增加成本列支工资总额包干办法和成本列支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企业。凡新建企业具备条件的可实行工资总额同效益挂钩办法,暂不具备挂钩条件的企业,应按市财政局、税务局的有关规定,实行计税工资办法。
二、1997年前已实行上述办法的企业,自1998年起,除复转军人和经市政府批准占地农转工按规定核增包干工资外,原则上不再核增其它项目的包干工资总额基数。
三、凡1997年实发人均工资在7920元以下(不含动用工资结余)的工资总额包干和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企业,从1998年开始原则上不再实行上述办法。应按市财政局、税务局的有关规定,实行计税工资办法。
四、根据京劳资发〔1997〕58号文件精神,1997年经市劳动局、市财政局批准在包干工资总额外据实列支的工资在1998年核定时,可核入包干工资总额基数。
对成建制划出(含新办企业划出、托管试点企业托管人员)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或发展多种经营安置富余人员而减少职工的企业,要主动提出申请,由主管部门认真审核,报经市劳动局、市财政局后按减少的人数乘以上年人均包干基数分别核减100%和50%的包干工资总额基数。
五、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和成本列支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企业,要严格按职工所在岗位正确进行工资核算,提取、列支工资费用。市劳动局、财政局将对企业工资核算进行抽查,凡不属于本企业成本费用中应负担的职工工资费用,以及对违反本通知有关规定超提、超发工资的企业,按市劳动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有关文件规定严肃处理。
六、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
(一)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和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企业,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表式和要求填报清算表,在规定时间内报主管局、总公司。
企业国有资产法范文3
关键词:人力资源资产 闲置资产和盘活途径
提升国家竞争力需要强大的企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需要强大的人才竞争力,人才竞争力需要强大的职工队伍,强大的职工队伍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队伍。只有盘活国企内部人力资源资产和闲置资产,才能实现人尽其才和物尽其用的完美统一,才能发挥企业整体品牌,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最有创造力的资产,是企业的“动态资产”,也是企业最大的资产;闲置资产是没有给企业带来效益的资产或者说效益极低的资产,是企业的“静态资产”。盘活人力资源资产和闲置资产不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现就盘活国有企业内部这两类资产探析如下:
一、两类资产闲置成因分析
1.闲置人力资源资产成因分析
本来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动态资产”,但是国有企业由于机制和体制的原因造成企业人力资源闲置,闲置的人力资源资产钝化成为企业的“静态资产”。 闲置人力资源资产成因简要分析:国有企业职工进来了就是企业的‘主人’,不管企业需要不需要,反正你得给我安排工作岗位,没有岗位也得给我发工资,久而久之,国企人浮于事,冗员沉重,形成人力资源闲置的现状。人力资源闲置主要变现形式:其一是企业重组整合后实际无岗的在岗人员,其二是未到退休年龄的“二线人员”,其三是企业或集团内部岗才不相符人员,其四是企业或集团内部部门的冗员。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讲,企业又急需大量的熟练技工和专业人才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要解决企业发展后劲不足问题,首先要从盘活国企内部闲置人力资源做起,最终形成人才能进能出、合理流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实现企业人才需求和供应的良性循环。
2.企业闲置资产成因分析
闲置资产是指已停用一年以上,且不需用的,或者是已被新购置具有同类用途资产替代的资产。主要指闲置固定资产,也包括闲置存货。对企业目前的经营者来说,闲置资产是利用率很低的资产,不一定“不良”,可能对另外一个行业来说,可能是“优质资产”。闲置资产未必是不良资产。企业闲置资产成因简要分析如下:①企业因改制或整合重组,造成了原有的设备闲置。企业改制是当前国企改革的主题,但是企业改制或重组过程中,分流、分离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大量资产闲置,也包括人员的闲置。② 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原设备不再适用,形成闲置资产。③ 产品滞销,市场份额缩小,企业自行决定某项设备停产,造成资产闲置。④管理部门决策失误,造成企业投资的固定资产闲置。
3. 盘活两类闲置资产的辩证关系
盘活人力资源资产是前提,盘活国企闲置资产是目的,二者看似无关,实则密不可分,二者互为促进互为补充。大家知道,企业人力资源是以员工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企业的一种特殊资源,是企业首要的能动性生产要素,生产资料、资金、技术等资源都被动的由人力资源使用与支配。如果国企内部人力资源真正盘活,国企内部人、财、物势必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机体,一个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势必向周围、上下游传递,那么机体内部一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和制度,也有防范闲置资产产生和解决闲置资产的一系列办法;如果国企内部人力资源未能真正盘活,则盘活其内部闲置资产的几率甚低或者说盘活其内部闲置资产的自我约束机制无法真正建立。
二、两类资产闲置给企业带来的危害
1.人力资源闲置给企业带来的危害
其最主要的危害莫过于不利于培育先进的国有企业文化。众所周知,企业文化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企业精神、企业制度、企业形象、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等。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良好的企业文化就是让员工有一种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培养一批敬业守信、忠诚奉献、开拓创新的企业生力军,提高国有企业在国内、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试想国企内部部分员工长期闲置后果如何?无岗可干的可能会抱怨领导不重视职工、不安排工作岗位;有岗工作的攀比无岗可干的,认为干与不干收入差距不大,不免私下牢骚满腹。久而久之,造成职工队伍人心不稳、工作散漫,甚至“内耗”现象不断产生,而员工素质则逐步下降,智者转平,平者转庸,庸者更庸。如果国企内部人力资源闲置现象不能得到根本扭转,任其发展蔓延,则造成“培育先进的国有企业文化”的口号成了一句空话,并且市场上国企被先进的企业超越或被市场无情淘汰的现象可能不断重复发生。
2.闲置资产给企业带来的危害
成本负担沉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就国有企业来说,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资金短缺和资源不足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两大因素。许多企业购置的设备因种种原因造成的闲置,无法给企业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势必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而折旧支出和贷款利息还减少企业效益。另外闲置资产维护还需企业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成本。有的闲置资产更新换代较快,如不及时盘活可能减值较大甚至报废,给企业带来更大损失。
三、盘活两类闲置资产的方法或具体途径
1.盘活闲置资产的具体处理途径
闲置资产处理方法较多,国企要结合该资产实际状况和经营发展战略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如该资产属于主业经营资产暂时闲置,可采取租赁方式,进行闲置资产的再利用; 如不属于主业资产,可实行资产置换或变现方式,节约或增加货币资金。如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且无变现价值的闲置资产,可进行申请报废,以减少人工费,场地费的支出等。另外对于企业集团来说,母公司应起到桥梁作用,把各子公司不适用、不需用的闲置资产在企业集团内部进行互相调剂,相互调拨,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充分利用企业资产,创造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企业集团整体的生产能力,以增强抗风险能力。
2.盘活闲置人力资源资产的具体处理途径
目前,人力资源不仅是企业最珍贵的资产,而且应该是唯一“动态的资产”。为此,盘活人力资源就是国有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关键。盘活人力资源资产的具体处理途径分析如下:
1. 要坚持“能岗匹配”原理,即人得其职,职得其人。根据不同员工的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调动起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2.根据国企和企业集团内部人力闲置状况,建立闲置人力资源档案,形成人才自觉合理流动机制。按档案中每个人的特点,让人才自动到能发挥其专长的公司发展,让需要人才的公司从人力资源档案中提取相应的人才,供需双方双向交流后形成最大合力,如此交流来的职工必然在公司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等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与公司高度一致,职工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职工队伍整体形成一种庸者转平、平者转勤转能、勤者和能者更勤更能的积极向上工作氛围,从而提高公司队伍的人才竞争力,并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国企内部合理地为员工设立职业生涯通道,真正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干部体制,打破论资排辈、干部能上不能下的现象。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员工提升存在论资排辈现象,干部上去了只要没有廉政等原则问题就很难下去的现象,员工的收入、升降与其绩效不能挂钩,企业内部不能为员工设立公开刚性的职业生涯通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建立公开刚性的职业生涯通道,能否建立与市场接轨的薪酬绩效体系,关系到国有企业能否吸引到优秀人才,留住内部优秀员工,关系到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克用,人力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企业国有资产法范文4
关键词:顾客资产;顾客维系;顾客资产经营
一、顾客资产的定义
顾客资产是所有顾客未来为企业带来的收入之和,减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营销成本,加上满意的顾客因向其他潜在顾客推荐而带来的利润。对企业而言,顾客资产不仅能反映物流企业当前的赢利能力,而且也反映物流企业未来的赢利能力,所以,顾客资产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营销效果,是指导营销的有效工具。
顾客资产(Customer Equity)由三个推动要素构成:价值资产,即顾客对物流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客观评价;品牌资产,即顾客对物流企业及物流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主观评价;维系资产,即顾客与物流企业之间关系的强弱程度。企业可采取措施作用于这三个主要推动要素来提升价值资产 (Value Equity)、品牌资产 (Brand Equity)和维系资产(Retention Equity),从而提升顾客资产 (Customer Equity)。
二、我国顾客资产管理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物流企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顾客资产对物流企业的重要性。他们认为顾客仅仅是流动的消费者,把顾客视为“漏斗中的沙子”,虽然有老顾客不断从漏斗底部流失,但是只要有大量新顾客不断从漏斗上部注入,物流企业的顾客总量便不会减少,市场也不会缩小,物流企业依然能有生存发展的空间。然而他们并未意识到,如果一味地让顾客流失,流失的顾客便会 “把自己不偷快的经历告诉20个人”,在市场上给物流企业造成不良影响,使招徕新顾客变得困难。
退而言之,即使流失的顾客并未给物流企业造成不良影响,但“获取一个新顾客的成本是留住一个老顾客的5倍”,巨大的成本压力,也会使物流企业不堪重负。再者,频繁地更换顾客,使顾客在企业中的生命周期缩短,顾客无法给物流企业创造长期价值,则顾客资产就无法达到最大化,就像苹果只咬了一口便丢弃了。还有,顾客的频繁流动,也反映了顾客对物流企业的忠诚度极低,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对手的任何促销手段,都会很容易使顾客 “变节”。
随着物流企业间的竞争由产品竞争转向顾客竞争,顾客已是各物流企业营销争夺的焦点,任何忽视顾客的企业,随时都会有被顾客抛弃的危险。所以,物流企业首先必须在观念上确立顾客资产导向,并把它付之于行动,顾客才能真正感受到物流企业对自己的尊重,才愿意与企业保持长期、友好的接触,对企业的忠诚度才能提高,物流企业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顾客资产。
三、我国物流企业如何发挥顾客资产的战略竞争优势
1.顾客维系是顾客资产管理的中心内容
美国营销学会的研究表明:开发一个新顾客的成本是留住一个老顾客的二到六倍,而流失一个顾客就是在减少企业的利润。通用汽车曾计算出一个忠诚的客户一生对通用的价值达40万美元。美国Tarp市场调查公司的格瑞纳 (Grainer)总裁计算出一个超市客户每年的价值约为3800美元。前提自然是,这个客户不被竞争对手挖走。根据赖克海德和萨瑟的理论,一个企业如果降低5%的顾客流失率,其利润会增加25%到85%。因此,如何有效维系顾客是所有企业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维系顾客的传统办法是提高顾客满意度,实现顾客“零流失目标”。但做到这点非常难,甚至是不可能的。资料表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顾客稍有不满就“跳槽”己是常事;其次,要求顾客长期忠诚一个产品品牌与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难以协调。那么,企业如何来建立和维系与顾客的良好关系呢?
顾客维系,是顾客资产管理的中心内容,为了有效进行顾客的维系,我们必须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顾客维系的主要对象是忠诚顾客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场大火烧光了运动袋公司所有的厂房和办公室。“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重整旗鼓,”经理说道,“然后是与所有顾客取得联系”。他们的顾客当时正等着他们供货,以满足新学年的需要。为此,他们给所有顾客打电话。公司在60天内搬进新厂房,买进新设备并恢复正常生产。尽管出现这次意外,大多数老顾客仍坚决追随该公司,使该公司的销量逐年上升。
上面这个例子充分表明:忠诚顾客是企业顾客资产 (Customer Equity)中最稳定、最优质的部分。忠诚顾客的多少,决定了物流企业生存与发展以及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拥有庞大的忠诚顾客群,不仅使企业获得规模经济的优势,并且其忠诚顾客营造的巨大转移成本形成对竞争对手的进入壁垒。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忠诚顾客的物流企业,或是对长期顾客不以为然的企业,如何有远见去挖掘顾客资产的价值,又如何有能力去引导、说服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
同时,非忠诚顾客占物流企业顾客总数的绝大部分,如果物流企业花大力气去维系此类顾客的话,不仅得不到最佳的维系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到企业对忠诚顾客维系的力量,使忠诚顾客得不到有效维系。所以,忠诚顾客是顾客维系的主要对象。但这并不是说非忠诚顾客就不需要维系,而是说二者维系的力度不能一样,要侧重于忠诚顾客。
(2)顾客维系的目标是实现三个最大化
顾客维系的目标是实现三个最大化,即忠诚顾客数量最大化、顾客转移成本最大化、顾客资产最大化。
①忠诚顾客数量最大化。通过顾客分级金字塔可以看出,在金字塔顶端的忠诚顾客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源泉,因而也是维系的重点。同时,忠诚顾客和非忠诚顾客之间的界限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时在调整,所以,努力促使非忠诚顾客向忠诚顾客的转变,是增加企业忠诚顾客数量的关键。
②顾客转移成本最大化。这是针对竞争对手而言的。随着产品导向向顾客导向的转变,顾客己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因此,如何防止顾客的流失是顾客维系的重点,通过各种方法增加顾客的转移成本,是有效维系顾客的方法,同时也对竞争对手造成了强大的进入壁垒。
③顾客资产最大化。这也是顾客资产管理的目标。顾客维系的好坏,可以通过顾客资产的升降表现出来,顾客资产是维系的标准。当顾客维系的效果突出时,顾客资产便会实现最大化。
(3)顾客维系的方法
基于顾客资产评估的结果,物流企业掌握了企业顾客终身价值大小及企业顾客资产的主要推动要素和次要推动要素,掌握了企业顾客资产及其推动要素与竞争对手相比的相对优势,企业就可针对性地调整顾客经营资产战略,最优化地配置企业有限资源,更好地维系顾客,根据顾客资产推动要素相对重要程度,变一般顾客为潜在忠诚顾客,变潜在忠诚顾客为忠诚顾客,进一步提高顾客忠诚度;甚至通过联合销售、提供市场准入和转卖等经营方式提升物流企业顾客资产,让顾客资产最大化,为企业打造持续的竞争优势。具体方法有:
① 重视顾客的个性化特征,实现一对一营销
在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经济时代,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产品和服务的极大丰富,特别是信息工具和渠道的快速发展,顾客的需求呈现出显著的个性化的特征。从理论上讲,每一位顾客的需求都是唯一的,因此可以将其视为细分,针对每一位顾客,实行“一对一营销”,它要求企业建立一种学习型关系,尤其是那些对企业最有价值的“忠诚顾客”。 物流企业通过与顾客的交往不断加深对客户的了解,根据顾客提出的需求不断地改善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顾客满意的能力,进而不断提高顾客忠诚度。
在向顾客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之上,还要不断提供更多更新的附加利益,如更多的附加产品和更完善的附加服务等,让顾客感受到一种超值享受;提供个性化、人格化的服务,使顾客感到企业是在为自己量身订做的优越感。因此,顾客满意度越高,吸引力越强,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越紧密,顾客忠诚度也越高。
②建立与顾客之间特殊的感情纽带
物流企业要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来自于产品独特而准确的定位和品牌内涵,以满足顾客特殊的心理需要,而这种需要的满足离开了这个企业是无法得到的。物流企业的产品分核心产品、外在产品和附加产品三个层次,而顾客的需求或欲望也可分为使用需求、心理需求和潜在需求三个层次,企业必须把产品和顾客需求的层次对应起来,对应越准,关联性越强,物流企业与顾客之间特殊的感情纽带越牢固。如古典可口可乐的饮用者对古典可乐有着特殊的感情,当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推出新型可乐来替代古典可乐时,遭到了古典可乐饮用者的强烈抵制,并最终把古典可乐重新迎接到市场上。
③适当增加物流企业与顾客之间的相互约束
一方面,物流企业和顾客之间建立互惠承诺以及违约风险责任承诺;另一方面,建立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更多结构性纽带,以提高企业顾客转向竞争对手的转移成本。如戴尔公司开发出一种软件,它将其网上服务系统联到顾客自身的企业资源计划软件中。这样,当某个顾客向戴尔公司订货时,这位顾客不仅能使戴尔公司的内部及其供应商做出反映,同时还将启动顾客自身的经营系统,如审批、预算、库存等,从而使顾客的赢利能力大增。这时顾客再想转向另一家公司,因其转移成本太大,而不得不考虑再三。
所以,物流企业与顾客之间某些承诺以及良好和更多的结构性联系,犹如给顾客戴上了一个诱人的 “金手铐”,以达到挽留顾客的目的。即使由于物流企业的失误让顾客感到有些不满意,但顾客的 “金手铐”会给企业赢得弥补和调整的空间,从而增加营销中企业和顾客关系的“柔韧性”。
④为顾客提供更大的品牌选择空间
有时一味地靠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吸引”和增加转移成本的“挽留”来锁住顾客的心并不总是能奏效。因为顾客的需求是变化的,其天性中多少也含有 “喜新厌旧”的成分。无论多么忠诚品牌的顾客也会有想换换品牌的那一天。强留住顾客是困难的。
因此,一方面要培养顾客的品牌忠诚度,另一方面物流企业要开发和提供更多顾客需要的产品品牌作为侧翼保护,使顾客有更多的品牌选择空间。即使顾客由于其需求或偏好发生品牌改变的话,其转移也是在物流企业所拥有的品牌之间转换,而不是转移到另一个物流企业。所以,物流企业要开发较多顾客喜爱的各种品牌,以有效拦截和阻挡顾客转移,最大限度到减少顾客流失。尽管顾客有时不再忠诚企业的某一品牌,但却它是忠诚企业的。如手机生产企业最能体现这一点,他们并不是只开发生产一种型号或品牌的机型,而是一个庞大的产品系列,尽量使不同的消费者都能在本企业生产的手机中找到自己喜爱的一款。
⑤调整产品或服务策略,与顾客建立学习型关系
所谓学习型关系,就是每一次与顾客接触的过程中,都会对顾客多一分了解和认识。顾客提出要求,物流企业去改进产品或服务,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中,物流企业提高了产品或服务令顾客满意的能力,能够有效地提高顾客忠诚度。
物流企业与顾客业己建立的学习型关系增加了顾客的转移成本,也提高了竞争对手的进入障碍。原因在于,竞争对手与顾客接触时,必须对产品或服务做出调整,但是这时物流企业的顾客是不会轻易转移的。因为顾客必然要再对竞争对手上一遍同样的 “课”,而竞争对手跟进、模仿或复制需要时间,物流企业就可以及早调整策略、改进产品或服务,做得更快一步,更好一点,更能赢得顾客忠诚。
⑥让顾客关怀贯穿营销的全过程
顾客关怀是顾客资产管理中容易被忽视的过程。事实上,注重顾客关怀可以明显地增强企业服务的效果,提高顾客忠诚度,为企业带来更大的顾客资产。当前,顾客关怀可以说贯穿了市场营销的所有环节和过程,即从顾客购买前的宣传推介,到购买后的顾客消费体验的全部过程中。顾客关怀主要包括顾客服务、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前售中售后服务等几个方面。购买前的顾客关怀是建立公司与顾客之间建立关系的桥梁,它吸引、鼓励和促进顾客购买产品或服务;购买期间的顾客关怀则与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包括顾客需求的准确识别、订单的快速处理、合同变更的确认,交付状态等信息反馈等等,都将要让顾客满意,甚至超越顾客期望。购买后的顾客关怀活动则集中于圆满的完成产品的使用、维护和修理等相关技术服务,让物流企业产品或服务为顾客创造更大价值,使顾客能够重复购买,更加忠诚。总之,将顾客关怀贯穿营销的全过程,能有效地提高顾客忠诚度。
2.顾客资产经营是根本途径
之所以称顾客为资产而非资源,最大的原因就是资产能经营,资源只能使用而不能经营。经营顾客资产的目标就是对顾客资产进行投资和运营。
未来市场不仅要求物流企业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更要求企业将有限的营销费用直接花费到每一个不同的个体身上。因此企业要根据顾客价值的不同,确定给不同的顾客资产投资多少、怎样投资,又需通过什么方式从顾客身上把价值收回。经营顾客资产,一方面是培养忠诚顾客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充分利用顾客价值的过程。在对顾客资产进行投资和运营的操作模式上,海尔俱乐部的成立为我们提供了可参考的价值。海尔俱乐部依据顾客价值的不同,将会员分为准会员、会员、金卡会员,确定不同会员享有不同的权利,通过俱乐部这种特殊的情感渠道对顾客直接投资,如每年给产品过生日,以及对不同顾客进行投资组合和运营,如发展异业联盟,一方面可满足不同顾客所需,为海尔提供给顾客的整体价值增值,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自身的顾客资产在结盟的谈判中获利。事实表明,海尔俱乐部的这种顾客资产经营模式,增进了与顾客的感情交流,将企业文化与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不仅提高顾客的忠诚度,而且在促使准会员向会员发展的过程中使顾客资产增值。
此外,经营顾客资产还可通过自身产品创新、转卖、提供市场准入等方式开发和利用顾客潜在需求,以扩充顾客资产。TCL开发新的产品线,向原有的对其家电产品忠诚的顾客推荐它的电脑、手机等产品;柯达公司为进入南美市场,曾斥资500万美元在以色列出口到南美的鸡蛋上印上柯达的商标,鸡蛋公司通过转卖其顾客资产大赚了一笔:对于提供市场准入,在知名商场随处可见,即对新产品收取市场准入费。
综上所述,对顾客资产进行管理是物流企业获得并拥有忠诚顾客、在市场竞争中赢得顾客资产份额、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进行顾客资产管理,就是要获得顾客未来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化收益,使顾客资产得以保值增值。对顾客资产进行管理,企业也应遵循顾客资产管理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在对顾客资产评估的基础上把所有顾客盈利能力的大小进行分层,集中主要力量维系能给企业带来 80%利润的 20%的忠诚顾客,依靠这部分顾客,使之为企业带来长期的收益;同时,在管理过程中,根据顾客资料的变动,及时调整重点维系的对象和方法。通过对顾客资产的管理,使忠诚顾客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所提高,并以此为资本,进行顾客资产的经营,最终达到顾客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白长虹.西方的顾客价值研究及其实践启示[J]. 南开管理评论,2000,(4):51-65.
[2]史丽萍.顾客满意目标的确定及测评[J]. 中国软科学,2002,(3):115-117.
[3]董大海.战略管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企业国有资产法范文5
关键词:工业煤矿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1
一、国有资产管理概述
国有资产是国家所有的并能为国家提供未来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国有资产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而为人熟知。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不够高,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已经给社会带来了一部分的不良影响,不利于企业自身发展和经济秩序的稳定。国有资产流失加大社会的贫富差距可能会引发各类社会问题。国有资产流失还可能造成寻租现象,掌握着国有资产转让审批权和处置权的国有企业受托管理层,有权利控制国有资产转让清算的全过程,也有权利对国有资产的成本和收益下定论,把国有资产或国有资产增值收益转化为私人所有。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堵塞国有资产的流失漏洞,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完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我们当前政策关注的侧重点。
煤炭企业作为国家能源基础产业,处于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在市场经济中占据重要份额,也影响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我国加入WTO已有10多年,工业煤矿企业也在寻求发展机遇,开拓更多渠道以适应时展的需求,加强我国工业煤矿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可以提高煤矿企业效率,防止权利寻租,促进煤矿企业自身的成长,为建立新时代的煤矿企业打好基础,推动我国煤矿企业从本土化到国际化的战略跨越。
二、我国煤矿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内控的现状
1.内控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工业煤矿企业规模大,机构多,国有资产管理内控客观上也不够完善。一些煤矿企业涉及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的授权审批制度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国有资产转让等重大事项不相容职务分离方面也需要加强关注力度,针对国有资产的内部审计制度流需要进一步落实。在具体的实物资产管理上,也出现管理水平不够高的情况。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不健全给我国工业煤矿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带来了一个难题,也是造成后续国有资产流失,权利寻租问题的根本原因。
2.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值得重视
当前,我国工业煤矿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值得关注。实际操作中主要表现在,在转让国有资产,企业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的估价不太符合市场公允。在一些煤矿企业转让国有资产时,可能与外部资产评估机构沟通不畅,导致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转让企业国有资产,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现阶段,我国工业煤矿企业在整合资源,进行企业合并重组的过程中,对于小型煤矿的国有资产清算价格也有一些问题,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因此,国有资产的流失已经成为我国工业煤矿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内控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得到各部门和企业全体员工的重视,以保证工业煤矿企业的良性运转,给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维护上游下游产业链的稳定,实现自身在市场经济中所应发挥的作用。
3.法人治理结构不够清晰
当前,我国工业煤矿企业存在规模大,分支机构多,法人治理结构也因为历史原因不够明晰的问题。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明晰必然会导致我国工业煤矿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完善。在我国的大型集团煤矿企业中,从集团总公司到最基层一般有多个层次,股东,受托管理层和各分支机构的权利义务界限有时会出现重叠现象,以至于对于同一事项,主责任机构和主责任人不够清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明晰,容易造成我国煤矿企业国有资产的流失,应当及时解决。
4.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意识较弱
当前我国工业煤矿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内控主要的关注点还是在控制国有资产流失方面,在国有资产投资保值增值方面的关注不够。现阶段,一部分工业煤矿企业存在一些闲置国有资产,堆放仓库,无形中降低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浪费。因此,国有资产管理内控不仅仅要“节流”,还需要“开源”,只有采取一定方式使企业的闲置国有资产进行投资保值增值,才能客观上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效率,全方位的提高我国工业煤矿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内控水平。
三、完善煤矿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内控的措施
1.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大型煤矿工业企业在实现企业改制的过程中,要明晰董事会,监事会和受托管理层的各项责任界限,使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形成企业内部制衡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明确以企业受托管理层为国有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由企业财务总监,会计主管,会计人员,实物保管员,修理维护人员等组成我国工业煤矿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内部控制力度。执行国有资产产权占有登记制度,使企业的产权权属更趋于明晰,明确国有资产管理目标。在市场经济的挑战下,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明确划分职责,规范各自行为,承担各自的责任,以杜绝因责任不明造成的互相推诿现象,保证用权不越位,履行义务不缺位,在职责范围内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提高企业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降低国有资产流失的概率,使各机构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为提高工业煤矿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打好基础。
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当前,我国工业煤矿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给国有资产管理违规操作者以制度上的威慑,防止国有资产的加剧流失。内部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生产要素的各主要环节及经营成果进行审计,通过审计可以发现国有资产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对国有资产受托管理者的监督力度,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在具体操作方面,企业要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定期对国有资产管理运营进行审计,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在人员管理方面,需要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确保工业煤矿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者以独立的姿态,高水平的技能进行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审工作,以切实保障国有资产的不再浪费,控制国有资产的流失,最终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而不受侵犯。
3.构建风险防范体系,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在当前形势下,需要构建一个国有资产风险防范体系,以完善我国煤矿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内控水平。在具体操作上,需要在财务控制,决策控制,资产清算等环节严格把关,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在财务控制方面,加强经营管理风险的财务防范措施,以保证国有资产完整安全。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需要接受广泛的监督,采取多次论证和民主决策的手段,并把决策过程和结果予以公开。同时要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健全规范的决策机制,有效地防范风险。在企业重组资产清算时,要对煤矿企业的资产清算全程监督,保证清算程序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明确企业资产清算责任人,在清算中涉及的资产评估也需要进行多方监督,防止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不在企业重组的过程中缩水。
4.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相关人员素质
提高我国工业煤矿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内控水平还需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培养,并且注意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组织工业煤矿企业管理层,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学习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提高管理层的思想觉悟和技能水平,鼓励管理层从战略角度对国有资产管理提出新构想,以实现国有资产的投资保值和增值。
对企业会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以规范国有资产账务处理,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要针对煤矿企业的具体情况,着重培训国有资产评估后的账务处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指标计算以及国有资产增值收入的分配管理核算。只有规范会计人员的国有资产管理账务处理,才能对我国工业煤矿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竖立第一道屏障,保证我国工业煤矿企业国有资产的健康运营和安全完整。
参考文献:
[1]张立军.论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03).
[2]周亚军.我国国有资产治理现状及改革思路[J].北方交通,2007.
[3]杨友孝.企业国有资产产权评估与确认及国有资产流失防控指导手册[J].北京大学,2004.
企业国有资产法范文6
关键词: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流失,表现形式,原因,法律对策
国有资产是国家得以存在,国家机器得以运转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中国,国有资产更是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处于转轨中的中国一直面临着一个严酷和令人困惑的现实就是国有资产的流失。从生活经验和实际案例来看,这种流失是触目惊心的。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不仅会使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受到破坏,而且还会威胁到社会财富的积累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因此,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应当引起国家及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并从法律上探讨遏制和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概念分析
在我国,固然国有资产流失这个概念在很多文件中经常出现,但是有关文件并没有明确地界定其内涵。在学理上,有学者对其进行了解释,如“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占有者、出资者、管理者,出于故意或过失,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经营的规定,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或者使国有资产处于流失危险的危险行为”。遗憾的是这种解释混同了国有资产流失与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违法行为这两个概念。因为国有资产流失从法理学的角度上讲是一种结果或状态而不是一种行为,虽然违法行为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之一,但是它毕竟不是唯一的原因。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界定国有资产流失这一概念。
根据有关法律和通常的学理解释,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以各种投资及收益、接受馈赠形成的,或者是凭借国家权力取得的,或者是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种类型的财产和财产权利”。从一般经济学的意义来看,只有能带来效益的东西才能被称为资产。这个意义为法律所吸收而且被认为是具有主导性的内涵。但是又必须注意到,国有资产在法律上的范围更为广泛。在我国,国有资产一般分为经营性资产、行政事业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那么,何谓流失呢?从词义上看,“流失是指有用的物质如油脂、矿石、土壤自己散失或被风、水力带走。也指河水等白白地流掉”。最常用的是水土流失,如果从最广泛的意义上理解,水和土均是我国资源性的国有资产,水土流失也就是一种国有资产流失。但是实际上没有人会这样理解,也就是说,国有资产流失在借用“流失”的一般意义时是作了严格界定的。有的学者指出,“国有资产流失必须符合以下四要件:第一,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违法主体必须是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占有者、出资者和管理者;第二,违法主体必须对违法行为和国有资产流失的发生具有主观故意或过失,即具有过错;第三,必须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这是构成国有资产流失概念的核心条件;第四,必须有国有资产流失后果的发生,或者不加以制止必然产生国有资产流失的后果”。笔者以为这种解释把国有资产流失限定在人为造成的现象,而把政策、历史原因以及经营不善所带来的国有资产损失排除在国有资产流失之外,是值得商榷得。根据笔者的综合分析认为,从一般意义上说,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国有资产的损失或者减少。就其作为一种后果来讲,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产权上的问题又有体制上的问题,也有人为的原因。从法律上看,界定国有资产流失只能局限于人为原因导致的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将有关的法律责任落到实处。制度和体制上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法律的确显得无能为力。但是不能由此认定国有资产流失仅是人为导致的后果,否则就会使有关责任人将国有资产流失的故意归为制度或体制上的原因以推卸责任,使国家遭受损失。因此可以说上述学者的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如何给国有资产流失作一个科学的界定呢?结合以上分析,笔者以为,从法律上看,国有资产流失是指由于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占有者、出资者、管理者主观上的过错而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或者减少的状态或者结果。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本文对国有资产流失概念的界定仅仅具有分析意义。因为国有资产流失可以在不同的学科视野中进行审视,在实质上它不可能只是“法律”上的。正如前文所指出的,如果把国有资产流失只局限在法律范围内将会因我国法制状况而使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无法弥补。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不得不重申: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主体是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占有者、出资者、管理者;在主观方面,是由于有关责任主体主观上的过错即故意或过失;而从客观方面看,国有资产流失是有关责任人的违法行为造成的;在行为结果上,是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损失或减少。只有同时具备这些方面,才能在法律上构成国有资产流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由于自然原因如地震、台风等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国有资产作为物质的自然损耗,不能称之为国有资产流失。因政治经济体制原因而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在实践中相当严重,但从法律上看,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主体不明。如果要追究,这个责任更多地应由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来承担,因而也就没有多大的法律意义。还有一种属于因法制不健全出现的情况。我们一般认为,水土流失不属于国有资产流失的范畴,但仔细想想也不对。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的责任人类无法去追究,人为的结果又如何呢?从法理上看,“责任是义务为前提的,没有义务就无所谓责任。显然,我们目前还缺乏义务、责任主体和范围的明确、详备的保护水土流失的法律法规,这就使水土流失关系国人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只能停留在客观事实或者自然事实而不能上升为法律事实,也就无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这也就是说,立法不完备导致国有资产的损失不能或者至少目前还不能纳入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内涵中来。之所以这样认识国有资产流失,重要的理论依据在于,法律从功能上来说,只能规范和调整人们的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只能在“我的行为”中法律才有意义,离开“我的行为”法律是不存在的。因而,在寻求控制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时,我们就把焦点集中在人的行为因素上。固然这种行为因素有更为复杂的体制背景和制度背景。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表现
在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形式是很复杂的,有的表现为隐性,有的表现为显形。根据笔者的考察归纳出以下主要情形:
(一)在国有资产评估时,对国有资产进行不评估,低估,漏估所造成的资产流失
这种情况表现为:在应当进行评估时根本不评估,单纯依靠某些数据(如账面值)确定国有资产的价值量;国有资产占有单位故意压低评估值以获得好处;由于主观和技术上的原因,对企业占有的国有土地和无形资产漏估;对评估值进行部门行政干预,搞指定评估,规定评估值上限使资产评估中的资产流失合法化,这些资产流失的渠道不仅造成了国有资产现实利益的损失,而且国家在以后获取收益的权利也被流失掉了。
(二)实行股份制改造和国有产权交易中的国有资产流失
实行股份制改造时,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低价出售或者无偿分配给个人,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这种情况表现为:将企业的国有资产以低于市场合理价格折股;分配股利时国家股与其他个人股、法人股同股不同利,同股不同权,实行国家股不分红,不送股,不配股的歧视性政策;利用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机会,把好的车间、资产、技术人员组成新的经济实体,用完原有的资产,留下一个空壳和无人负责的债务,使银行和国家蒙受巨大的损失;在国有产权交易时,由于交易行为不规范,存在大量的私下交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在税收征收管理中,除国家政策、体制等因素外,因管理的漏洞使税收大量流失而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主要表现为:一是社会中一些不法分子违反国家税收政策和税收法律法规,偷税、漏税、骗税;二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出口退税的优惠政策与外商或者国内有关政府工作人员互相勾结,采取伪造出口产品,销售发票,开具假完税发票等手段,进行出口骗税;三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发票扣税的方法,把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作为偷税或发财的捷径,进行盗窃、伪造、贩卖增值税发票的违法犯罪的活动。
(四)国有资产占用单位滥用经营权,管理不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第一,企业违反规定从事高风险性投机经营,盲目投资,出于不正当目的进行巨额赞助等造成资产流失;第二,企业职工收入分配超过生产经营效益,企业经营者违反规定超标准开支,擅自为全民单位和个人担保造成损失;第三,国有企业让集体和个人挂靠并以其名义进行经营造成损失,投资不收取收益,资金被非全民单位长期无偿占有;第四,企业承包中,发包人廉价发包,随意减少承包额,企业承包人非法转移利润;第五,企业违反财务制度,擅自冲减国家资本金,资金不入账,形成账外国有资产,公款私存,侵占国家权益造成的流失。
(五)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流失
这种状况主要表现为:为吸引外资促成合资合作项目,默认外商低价甚至无偿占用土地等中方资产及流动资金以致在企业创办时就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并直接影响到国有资产未来的收益权利及其他权利;外商往往利用投入设备的高报价、代购设备时转手加价、在资产运营时采取多样的转移定价手段,将企业利润转移出去,既逃避我国税收又减少国有资产的分享利润,侵犯了国有资产的权益。
(六)境外国有资产的流失
一是,境外人员挥霍、浪费、携款潜逃;二是,未经批准,在境外进行高风险投机经营造成巨额损失;第三,未经批准或未办理有关法律手续,将国有资产以个人名义在外注册;第四,任用外籍人员不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
此外,作为国有资产重要组成部分的资源性国有资产以及常常被人们忽略的大量隐性资产(如商标、企业信誉、专利等)的流失状况也是很严重的。面对以上种种流失现象,笔者以为当务之急就是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弄清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三、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分析
有学者以为,“当前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之所以如此严峻,它与我国正处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密切相关。转轨引起的制度、观念诸方面的摩擦和碰撞造成国有资产管理困难和漏洞,而国有资产流失的根子还在于国有资产或者国家所有权的基本特征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下是笔者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对国有资产流失具体原因的探讨:
(一)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缺位,管理体制滞后
国有资产流失有许多原因,但其根本原因是“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缺位、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建立起对国有资产起约束和监督作用并促使国有资产有效运营的机制”。国有资产按行业和行政区划由行政机关管理,国家的所有者职能和社会的经济管理职能也是合一的。按行业和行政区划来确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机构,一则形成国有资产宏观配置的条块分割,二则多个行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都承担了对所属企业的所有者职能和行业管理管理职能,使得国有资产的国家所有等于实际上的部门和地方所有,从而使国有资产实际上处于无人负责的状态,出现国有资产在改制等产权变动中严重流失的现象。1994年7月的《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确立了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分立的原则,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改革方面取得了进步。但是这个条例所创设的依然是所有权职能在组织形式上的“双重监护模式”,即国有资产专业管理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同时行使监督管理权,条例带有一定的过渡性和阶段性,只能实现有限目标并且其中的主管部门有关代行所有权权责规定明确,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行的所有权权责还很不明确。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未能以法律形式确定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机制,未能解决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缺位和国有产权虚置的问题。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滞后于国企改制的需要,成为国企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本原因。
(二)资产评估法律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
“虽然经过多年的法制建设,资产评估法律体系逐步完善,但是其中不健全、不完善的因素仍是国有资产流失的直接原因”。这些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行政干预、行业垄断影响评估的客观公正性。客观、公正是资产评估应体现和遵守的原则,但是在国有资产评估中,从评估操作程序到评估价值的确定,都有人为划出的杠杆,造成国有资产评估不实。此外,行业垄断和评估机构管理不严也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一些评估机构挂靠在行政管理部门,垄断评估市场,形成地区封锁、部门封锁。一些行业管理部门也设立评估机构,收取管理费,由此形成政出多门,影响评估的客观公正性。2、国有土地使用权等资产不严格统一作价入股。国有企业改制时,涉及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应当作价入股,由于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占用土地面积大,有的企业甚至地处“黄金”地段,地价很高,若将土地使用权全部折价入股,企业资产价值将会成倍增长,而资产利润率相应下降,不利于在股票发行时吸引社会投资。在具体工作中各地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有的不折股,仍收取土地占用费;有的折股,但折价太低;有的对工业企业不折股,而对商业企业折股。3、保护无形资产的观念单薄和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长期以来,人们对无形资产观念淡薄,忽视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或者草率评估,也由于无形资产的评估没有完善的法律措施,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完整、统一的无形资产评估管理法规;二是无形资产评估管理不统一。
(三)监督制度不健全,保护不力
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而在“我国国企的改革过程中,多年来只强调了形式上的改革:放权、让利、承包、租赁、改制、改造等等,这样一来,企业的自是扩大了,改革在形式上实现了,但企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却没有应有的约束与限制,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因而,当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一些工厂变成公司,经营方式由单一生产型向多元经贸型转变,使企业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出现了失控。特别是实行转让股份、兼并、租赁、承包、联营等经营机制后,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企业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约束效力大大削弱,再加上监管部门职责不明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分工关系未理顺,监管工作中相互推诿。审计监督制度不健全,对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仍存在未坚持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的现象,未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国有资产经营效益。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者的升迁未与其管理效益相挂钩,因而他们对资产的流失无承担风险之忧,保值、增值与流失都与己无关,对企业的管理缺乏严格的管理措施任其资产流失,甚至参与瓜分,这样必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四)司法部门执法不力、查处不严
执法部门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件及侵吞国有资产等违法犯罪行为查处不严,惩罚监督不力,管理监督手段软化,不利于保护国有资产权益。特别是在税收征收管理方面,尽管我国的税收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有法可依,但因管理手段缺乏科学性、执法不力,导致税收流失现象比较普遍。
(五)国有资产管理者素质偏低,拜金主义和腐败现象严重
国有资产管理者在对于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素质差、思想和业务水平低,缺乏组织管理能力,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对国有资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外,有些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拜金主义和腐败现象严重,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具体表现为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国有资产、贪污受贿、以公款请客送礼。在国有资产发生流动时,对国有资产的价值低估或少估,使自己或自己的亲友或者小团体从中牟利,从而使国有资产被侵蚀。
四、治理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对策
“国有资产是国有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国有资产流失的社会危害性就不言而喻的。如果国有资产流失的社会现象的不到杜绝、根治,那么国企改革以及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都无从谈起”。笔者以为,国有资产流失是在我国转轨时期,在推进国企改革以实现经营机制转换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社会违法现象。制度及法制的不健全、法律不配套、调控力度不够等应该说是这一社会违法现象产生、存在的土壤。因此,针对我国当前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形式以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整治、防止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制定物权法,划清国有资产产权界限,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企业财产关系模糊,国有资产为国家所有。企业对其占有的国有资产不能独立行使权利,不为国有资产的完全完整负责,更不关心其保值、增值,流失实在难免。而“物权法规范财产归属关系,只有尽快制定物权法,真正划清产权界限,以物权法明确规定国家对企业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才能顺应物权的价值化趋势”。国家以收取代价或获取融资之价值利益,实现对企业国有资产的所有权,而丧失其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现实支配。企业依物权法上的占有制度占有国有资产,对其独立支配,经过物权登记具体落实每份企业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占有者。企业以支付国有资产价值为代价而获取对占有的国有资产独立支配权利;在经营中实现资产价值与企业自身利益密切结合,能有效地防止诸如与外方合资和股份制改革中无视国有资产价值等产权变动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物权法划清企业国有资产产权关系,形成稳定的国有资产归属秩序,终将维持稳定的国有资产流通秩序,防止国有资产因流通领域的混乱而流失。以物权法保护企业国有资产,无论企业国有资产展转流失到何处,依据物权法均可追回”。
(二)完善国有资产立法体系
完善国有资产立法是国有资产保护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首先,笔者以为应当尽快制定并出台《国有资产法》。作为国有资产管理基本法的《国有资产法》至今尚未出台,严重制约了国有资产管理法规的纵深发展,众多的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由于缺乏基本法的统帅多有重复和矛盾之处,不利于法的贯彻实施。因此,必须制定《国有资产法》使众多的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能在基本法的统帅下协调配套;其次,要制定一些与国有资产管理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产权交易法》、《国有资产流失案件查处办法》,改变实践中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局面。出台《国有资产流失案件查处办法》,就是要明确国有资产流失案件查处的机关,合理界定国有资产流失的概念,规定查处机关及工作人员的权利与义务,以及不行使查处权力应当承担的责任等。出台《产权交易法》明确规定产权交易主体、决定权与审批权、资产评估和产权交易的方式、程序等使产权交易遵循明确的法律规范,逐渐纳入法制化轨道;最后,要修改一些操作性不强的规范。我国目前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数量不少,但操作性较差,如《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都规定了造成资产流失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承担的行政和刑事责任,但由于在行为性质界定、违法犯罪数额等一系列问题上没有具体规定,操作性很差。因此,必须对已有的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法律规范进行清理和修改,提高可操作性,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发挥人民群众保护国有资产的作用
保护国有资产,除了要在物权法、刑法上做出努力外,笔者以为在诉讼法上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十分必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物权法、刑法的作用。此外“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国有资产所有人——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力量,使得任何组织或公民都可以成为公益诉讼的原告。根据侵害国有经济当事人的不同,适用行政诉讼法或民事诉讼法,建立相应的制度以防止滥用诉权,严把立案受理关并追究恶意滥用诉权者的法律责任”。在举证责任上不能单纯采用民事诉讼法中的“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而应当采取混合制原则,由人民检察院和公益诉讼原告共同承担。必要时,人民法院也可以进行证据的收集。
(四)完善并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刑法保护
“我国刑法对国有资产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侵犯财产罪、渎职罪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等三类罪中,明显存在三大缺陷。一是犯罪主体范围规定过窄,妨碍刑法的全面保护;二是对新出现的犯罪行为,刑法保护严重滞后;三是对国有资产的法律保护仅限于行政、经济手段,刑事手段运用明显不足,无助于对国有资产流失进行有效的控制”。为保护国家财产所有权这一重要的社会关系,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刑法对国有资产的保护机制:首先,在刑法调整的广度方面,第一,要适当扩大犯罪主体范围,特别是注重运用刑法规范法人的行为,有必要增设法人盗窃罪、法人诈骗罪、法人挪用公款罪和法人罪;第二,笔者以为、贪污罪主体范围也应扩大。《关于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将主体扩大到公司董事、监事、职工等非国家工作人员,这对于保护国有资产具有重要意义。除公司、企业以外,如中介服务机构等非国家工作人员也应通过相应的刑法调控手段,纳入调整范围。第三,我国刑法调控覆盖面要随着违法犯罪活动领域的扩大而适当扩大。刑法作为最后且最为强制的手段在法律上应得到体现。针对国有资产流失中新出现的违法犯罪行为,有必要增设虚假陈述罪、利用不实文件罪、侵犯商业秘密罪、破产欺诈罪等。其次,在刑法调控的力度方面,要针对各种犯罪的特性,考虑刑罚的有效性,有针对性地施加刑罚力度。对于惩治侵犯国有资产的犯罪,最为有效的武器是广泛地使用财产刑。一是应将罚金刑的范围扩大,对侵犯国有资产的犯罪均应附加适用罚金刑;二是保留、完善没收财产刑,对严重侵害国有资产的可以没收财产。
(五)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检查
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必须通过企业监事会和社会有关中介组织进行。即通过国有企业的监事会、财政、银行等部门进行监督。监事会应有经济、金融、法律、技术和经营管理的专家组成,以便对企业的经营效益与资产保值、增值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和正确的评价。银行、财政部门要密切配合,不断优化宏观调控措施,促进企业行为的制度化、合法化。必须有效地利用企业国有资产审计的法律手段。审计部门主要审查企业资产、负债、损益是否真实合法,国有资产是否保值、增值,有无资产转移与流失问题。如有必要,还应对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进行资产审计试点,着重检查国有资产评估是否准确,国有资产权益有无保证。此外,对企业经营者进行任期资产审计,对造成资产损坏及流失者,进行严肃处理,追究其经济、行政责任,直至刑事责任。
(六)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提高全民族保护国有资产的法律意识
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全民族保护国有资产的法律意识,这是控制和制止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中不可忽视的一条途径。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国有资产法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现代公民对保护国有资产所应承担的法律义务与责任,主动抵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违法犯罪行为,从而营造保护国有资产的法律文化氛围,使国有资产保护机制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加强国有资产的法律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产权、企业监督管理、各项法律保护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只有对国有资产流失的社会危害性有着充分的认识并采取有力的法律措施加以制止,才能有效地保护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地发展,从而维护改革开放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程德文:《试论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对策》,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2]王宗廷,何晓勇:《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对策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第12期。
[3]蔺翠牌:《国有资产的流失与法律对策》,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1996年第8期。
[4]郝未然:《制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对策》,改革新论,2001年第4期。
[5]汪振江,李静:《国企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分析及法律对策》,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6]曾二秀:《论国有资产流失与法律对策》,江海学刊,1998年第2期。
[7]田其云:《防止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对策》,辽宁经济,1998年第1期。
[8]周阳:《试论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法律对策》,社会科学家,1996年第5期。
[9]王艳宁:《遏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对策》,法学,1995年第6期。
[10]肖健明:《遏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对策》,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报,1999年第3期。
[11]王可侠:《国有资产流失渠道及治理途径》,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12]谢次昌:《国有资产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89-1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