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拓展训练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拓展训练体会范文1
一、传递经典古诗“常读常新”之和美
毕淑敏在《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中写道:“在8岁的时候我绞尽脑汁要把结尾改得皆大欢喜,18岁的时候我从中读到了爱情,28岁的时候我开始担心人鱼公主的家人,38岁的时候我开始思考它的写作技巧,48岁的时候我认为人鱼公主是在严峻的考验中锻造高贵的灵魂……”可见,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阅读经典文章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与收获。古诗当是经典中的经典。好诗不厌百回读。盛老师课始一句“三年级我们就学过这首古诗了,古诗是需要重读的”为整堂课定下了基调,传递了“古诗需要常读常新”的理念。因为是重读,盛老师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默一默,只用了5分钟就完成了一首古诗的基本学习任务。
常读要做到很容易,常新则不易。五年级再读,要读出什么“新”呢?在接下来的课堂行进中,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缕缕新意:诗情感悟“新”,通过“寒”与“明”的两极对比,感悟诗人的情感变化;意境品味“新”,无论是 “梧桐”的忧伤、“一灯明”的意味深长,抑或是“月”的思念,都在这堂课里悠悠萦绕;方法领会“新”,盛老师领着学生走近古诗的表达方式――“特殊的景抒特殊的情,不同的景抒不同的情”并通过学习“_____送寒声”“_____动客情”的迁移写法,从中收获改诗仿写的乐趣。可见,重读不是重复,重读指向提升。
二、呈现古诗课堂“以练导学”之和美
怎样在古诗课堂中让学于生,为学生创设更多语言文字运用的时机,盛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以练导学”的古诗教学新模式,将传统课堂的“以练固学、以练测学”转化为“以练导学,以练促学”。
在整堂课中,盛老师把训练作为一种载体引导学生更高效地进行古诗学习。首先,整堂课按“读所见――画所见――抒所感――移写法”层层推进,训练板块清晰明了。其次训练内容指向语文,五个板块分别指向读、想、说、悟、写的能力训练。再者,训练方式整合灵动,无论是体会诗人心中的“寒”还是感悟诗人眼中的“明”,抑或是用其他景物来替换“________送寒声”,还是结合其他古诗仿写“________动客情”,都不是孤立、机械的训练,有其精心拓展的古诗作依托,加上巧妙引导,学生练得轻松而有成效。盛老师“以练导学”的古诗教学新模式既依循传统,又大胆创新,既是回归,又是前行,使教学走向高效、和美之境。
三、彰显古诗教学“组块拓展”之和美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的情感,学生要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就需要教师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盛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分展现了古诗拓展串联组块之美,其中三度拓展均可圈可点。
第一处学习“萧萧梧叶送寒声”一句时,盛老师让学生用“群雁南飞、秋菊摇曳、啾啾虫鸣、呼呼秋风”诸词替换,看似平常,实则非匠心独具者不可为之。何也?古诗中有不少意象,历经润泽,其所表达之意蕴,传递之情感,已有定数。盛老师扣住“梧叶”,拓展了韦应物的“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以及南宋诗人周紫芝的“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两句诗,帮助学生聚焦“梧叶”这一特殊的意象,体会到诗人那份孤寂忧伤的情感。此处宕开一笔,非独语文教学,乃是文化传承。
第二处拓展在理解“知有儿童挑促织”时,带出了同样是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村居》《所见》,这三首诗进一步展现了古代少年儿童的生活,丰满了学生对叶绍翁童年生活的想象。
第三处便是仿写诗句,迁移写法的时候,补充呈现《静夜思》《春日》《枫桥夜泊》三首古诗,参照这些古诗,学写“________动客情”,为学生提供了仿写的场景和“借景抒情”的写法。语言文字得到了运用,学生也变书本的为自己的,实现了语言的内化。
四、聚焦古诗情感“冲突对比”之和美
盛老师此课的浓墨重彩之处是锁定诗中的两个画面,聚焦一“寒”一“明”,体会诗人情感之变化。体会心中之“寒”,盛老师通过音乐画面造境,通过教师充满淡淡忧伤的含情描述,将学生带入了风高夜黑、寒意阵阵的江边,感受诗人的那份孤独伤感。体会心中之“明”,通过学生想象诗人可能玩过的游戏,帮助学生感受诗人心中的那份温暖与追忆。此时盛老师补充的其他描写童年游戏的古诗,借“追黄蝶”“放纸鸢”与“捕鸣蝉”的欢快,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的内心之寒,以及乍见“一灯明”时,内心之暖。此处,诗人本该落笔写乡愁,却偏偏关注“儿童挑促织”,笔意突转,似乎使人难以捉摸。经由“寒”与“明”对比,方才明了,诗人是在“一灯”之光照耀下,照见了自己的童年,也照见了遥远的故乡。“一灯”之“明”愈明,“梧叶”之“寒”愈甚。这种情感冲突对比之美在诗人笔下神奇呈现,也在盛老师的课堂中自然流淌。可谓诗人写得高明,盛老师教得高超,相得益彰!
学生拓展训练体会范文2
关键词:拓展训练;体育教学;优越性;措施
1拓展训练的类型
1.1挑战型训练
挑战型训练,是要求被训练者具有更高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一种训练方式。挑战型拓展训练主张超越身体固有极限,训练者在不断训练过程中逐渐弥补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比如,在拓展训练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存在恐高心理,挑战型拓展训练训练要求这些学生参加高空类型的训练,在不断练习过程中消除他们的恐高心理。
1.2团队型训练
团队型拓展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分工,使学生在集体氛围中完成独立个体完成不了的训练目标。团队型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品格,是新时期拓展训练的有效方法之一。
1.3趣味型训练
趣味性拓展训练的最大特点是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学生在训练时养成了信息共享的习惯,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趣味性拓展训练中训练氛围一般比较轻松愉悦,主要以培养学生对拓展训练的兴趣为主,与挑战型训练相比,趣味性训练具有较低的难度。
2初中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优越性分析
体育教学是受教学改革影响较大的学科之一。教学改革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体育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方式,受到教育工作人员的重视。所以,对体育学科的教学方法改革力度较大。在这种发展变化过程中,拓展训练因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了广泛应用。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拓展训练是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拓展训练教学必然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且教学内容枯燥,因此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比较片面化,而拓展训练改变了这种现状,如拓展训练中的挑战型训练能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3运用拓展训练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率的措施
3.1情景模拟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很难做到每节课都带领学生进行体育实践活动的拓展训练教学,所以教师就需要利用有限的资源通过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布置一个相对真实的场景,帮助学生完成拓展训练内容的学习。新时期,科学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辅助作用。比如,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攀岩拓展训练时,教师为学生布置一个模拟的攀岩场地,利用教学设备搭建攀岩设施,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攀岩的环境,如利用投影设备展示险峻的山脉等,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形成真实的体会,丰富初中生的主观感受,提高学生拓展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他们身体素质的提高。
3.2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初中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培养学生的品格,拓展训练中的合作型训练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使学生在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的同时达到提高集体意识的目的。所以,在初中体育课堂上,教师设置一定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相互沟通和交流。比如,进行攀岩训练教学时,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设置几个学生负责布置安全设施,与其他学生轮流进行攀岩训练。在完成训练项目之后,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学生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实现了更高的目标,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3实践教学
拓展训练教学中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训练方式是实践教学。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训练,在科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掌握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应使学生充分观察、练习和实践,根据自身的体育基本能力完成训练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新的技能,养了更好的习惯。实践教学在为学生提供实际的教学环境的同时,训练环境的变化还能帮助学生丰富人生阅历,形成更完善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在新时期下的初中体育拓展训练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户外活动中体会拓展训练内容。例如,在攀岩拓展训练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户外攀岩活动,为学生做好充分的安全措施后,带领学生前往附近的山地。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一次正确登山活动的示范,然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登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确保每一名学生的安全。学生在完成登山活动后,经过分析实践活动中的登山与情景模拟教学中的攀岩的不同之处,经过对比,丰富了学生的体育技能,还增加了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实践教学的拓展训练方式将初中体育学科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将学科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在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技能的同时,还能减少初中生因为紧张的学习活动而形成的压力,帮助初中生健康成长。
3.4探究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高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视。在初中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探究教学法是在学生养成充分的主动学习习惯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学生形成猜想和假设行为,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主动探究答案。这一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技能。并且在长期的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产生疑惑,不断寻找答案,还能丰富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形成完善的体育知识框架。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影响初中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探究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比如,在进行攀岩拓展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向学生提问:“当我们处于倾斜角大于90°的岩石上时,手用力还是脚用力能使身体感觉更加轻松?”在这种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进行攀岩训练时就会更加注意手脚用力与岩石地形的关系,得出结论后,学生在下次攀岩训练中会产生更好的训练成果。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真理,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拓展训练教学活动中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3.5自我评价
学生在训练与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些错误如果仅依靠教师指出和改正,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没有精力进行拓展训练的其他内容教学。所以,拓展训练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这种自我评价包括学生对自身拓展训练成果的总结和反思,也包括学生中其他成员对其行为的评价。在学生团体的意见中寻找其行为上的不足,能完善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靠游戏教学的方式实现学生间的自我评价。比如,在攀岩拓展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两两之间的比赛,当2名学生进行竞赛时其他学生负责鼓励和助威,比赛完成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对自身比赛成果进行评价,然后在鼓励其他学生对其行为进行评价。自我评价的方式能培养学生自省的习惯,使学生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完善自我,提高体育综合技能。
学生拓展训练体会范文3
关键词:拓展训练;体育教学;合作精神;进取意识
一、高校引入拓展训练的背景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时期的英国,经过50多年的发展,训练对象已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群体,训练目标也已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人格训练、管理训练、领导力训练等。虽然拓展训练以户外活动为主,但其训练目标以及训练手段,都与体育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具体表现在体育是以学生身体锻炼为核心目的,而拓展训练并不强调身体能力的储备与提升,经常会有身体条件并不好的学生成为一个团队领导者的故事发生;另外,从
训练手段而言,拓展训练通常以限时完成任务为标准,要求团队成员共同解决问题,而体育训练则主要以重复性强化训练为形式。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的有效手段,通过设定特定的场景和拓展项目进行体验式的学习和活动,让学生发现自己平时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拓展项目结束后进行思考,边活动边学习,达到锻炼身体、寓教于乐的双重目的。
二、已开展的拓展训练介绍
结合自身情况,我校已开展了部分拓展训练项目,其中大多数项目并不需要太复杂的道具,只需要几根竹竿、几条木板和粉笔、绳子就可以完成,已开展的部分项目如下。
1.动感颠球
一队学生(10~16人)利用道具,同时合力颠一个排球,几个队同时比赛,以持续时间最久或颠球次数最多为胜。项目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协调性、统一性与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育学生面对并适应变化、失败后及时调整心态的能力,使学生探索不同方法的尝试,明白先做后说比纸上谈兵重要得多。
2.信任背摔
背摔的学生两手反交叉握拢弯曲贴紧自胸前,两脚并拢,全身绷紧成一体,由两米左右的高台后倒,并注意头部内扣,两手不得向外打开。参加保护的队员,两腿成弓步且相互抵紧,两手搭于对方肩上,掌心向上,上体和头部尽量后仰,当实施队员倒落时,全身协力将实施队员平稳接住。项目主要为了营造学生间互相信任的环境,建立学生换位思考的意识,通过身体接触,实现情感的沟通,提高彼此的信任度与责任心。
3.同心竹竿
一队学生(8~15人)分别处于竹竿两侧,利用双手食指撑起竹竿,在教师的要求下将竹竿降低到一定高度,完成一个看似简单但却最容易出现失误的项目。项目主要是为了培育学生同心协力、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能力,提高在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找出正确办法来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告诉学生“统一的指挥+共同努力”对于一个团队成功的重要作用。
4.人椅
所有的学生排列成一行,并围成圆圈,要求脚尖碰到前面学员
的脚跟,举高双手慢慢坐到后面学生的双腿上,在完成后跟着教师的步伐,同迈步向前行走。项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会相互支持的力量、信任与被信任的关系、坚持与责任的联系,同时也是正式上课前让精神更加集中,精力更加充沛的良方。
5.有轨电车
两块木板就是基本工具,全组学生双脚分别站在两块木板上,双手抓住系于木板上的绳子,向指定的方向行进。项目行动之前的讨论和计划对于事情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项目是为了提高学生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和技巧、领导艺术和技巧,培养学生处理事情良好的计划性和条理性,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为团队勇于奉献的
精神。
三、拓展训练的全过程分析
高校体育教学引入的拓展训练具体分为前期准备、拓展训练实施、经验分享交流和拓展训练总结四个阶段。
在拓展训练的前期准备阶段,需要准备开展训练所需的简单
道具,并对训练项目进行前期分析,尽可能选择适合学校要求和最能表现拓展训练项目结果的课程,并结合学校环境、学生特点、男女生体力等因素对课程进行初步设计,确定拓展训练项目及每小
组的人数。
在拓展训练的实施阶段,需要学生参加拓展训练项目,并进行
实际体验,具体来说,以观察、表达和行动的形式进行,这种初始的体验是整个后续经验分享交流过程的基础。
拓展训练的经验分享交流阶段是整个过程最重要的环节,在这阶段中,首先让学生分享他们完成任务时的感受,观看别人完成任务的感想以及完成任务后的真实感受,并引导学生将各人分享
的东西结合起来,与其他人进行探讨、交流,为总结经验教训打下基础。
最后一步是拓展训练的总结阶段,这个阶段教师扮演的角色
相对重要,其任务是要从经历、学生的分享交流中总结出原则,并归纳提取出精华,再用某种方式去整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拓展训练的目的,了解拓展训练对团队协作、沟通信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领导力等能力的提升作用,并将这些体验应用在工作及生
活中。
四、结论
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能够很好地锻炼大学生果断、自信、敢作敢为的能力,能够激发学生体力、脑力上的潜能,并培养大学生从容面对困难、逐步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得到的体会也能运用到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另外,简单的拓展训练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让学生作为主角亲自参与,学
学生拓展训练体会范文4
1.1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根据企业需求的角度提出来的,是员工能够胜任企业岗位的基本素质要求。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产学研”一体化,学校和企业之间要无缝衔接,而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就是无缝连接的接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召开世界技术职业教育大会,大会主题工作文件指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构成主要有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
1.2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是培训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培训载体(项目),对受训者进行体验式的一种培训。这个培训的过程可以说是相当复杂,过程中受训者会遇到设定的种种困难和挫折,会感觉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不适,因此会暴露出隐藏在受训者身上的一些问题(如胆小恐惧、团队协作意识差、缺乏责任心等等),然后受训者会在培训师或者教练的引导、控制以及队友的帮助和鼓励下顺利完成挑战,克服困难和挫折。最后培训师通过对活动的评价和总结让受训者有深刻的体会和难忘的经历。1.2.1拓展训练课程对职业素质养成的作用拓展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团结协作的精神、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力;可培养大学生坚忍不拔、克服恐惧、勇于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沟通和社交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实践操作能力和果断、自信、敢为的优良品质;此外还能提高学生就业生存认识能力,以及感恩心理,从而减少对社会不满情绪等。而这些品质和能力基本上属于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范畴。1.2.2拓展训练课程在高校开设情况我国从1995年引进拓展训练以来,随着受训人数越来越多,各大城市素拓培训机构应运而生,拓展训练受训人群也从军队、企业、单位开始逐渐走入到学校当中。而高校开展拓展训练,最早进入课堂的是北京大学。2002年,北京大学开设了供本科生选修的以“体育综合素质训练”为名的拓展训练课程。目前开设的学校越来越多,但是仍然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以浙江省为例,目前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本科学校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计量学院和浙江科技学院6所,高职学校有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5所,一共11所,占据浙江省高校总数的1/5左右。
1.3高职院校拓展课程的设置2.3.1拓展训练课程项目的选定拓展课程项目的选择方面主要根据场地器材条件和培训师实际情况而定。设定过程中应当要以团队合作项目为主,个人挑战项目为辅。可以在高校开展的团队合作项目有很多,包括:“破冰”、“求生墙”、“盲人方阵”、“生死电网”、“七巧板”、“雷区取水”、“突破雷阵”、“无轨电车”、“风火轮”、“极速60秒”、“挑战五分钟”、“卓越圈”、“交通堵塞”、“过河”、“激情传递”等等;个人挑战项目包括:“信任背摔”、“攀岩”“、空中抓杠”等高空项目。以上团队协作项目中大多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操作也比较方便,可实施性强。2.3.2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实践以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拓展训练课程设置为例,上课年级为大一新生,上课周期为一学期9次课,每次课2课时,共18课时。课程内容、项目介绍以及教学目标见表2。2.3.3学生对拓展训练课程的体验和认知通过对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14个上完拓展模块的行政班级进行问卷调查,一共602名学生,其中男生260人,女生342人,对团队协作、沟通、责任感、创造力、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实践操作、集体感、感恩、积极进取十个维度的能力素质进行授课后的提升认可度的统计分析。每个维度最高得分为5分,最低为1分。发放问卷602份,回收问卷589份,回收率97.8%,其中有效问卷517份,有效率87.8%。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的14个班级学生在上完9次课的拓展模块课程后,对自身团队协作等十个能力素质方面提升的认可度最高值为集体感4.9,最低值为创造力3.9,平均值为4.46,均大于3,说明认可度高。
1.4拓展训练师资培训2.4.1拓展训练师资培训重点拓展训练师资培训的重点有三个环节:项目操作—过程控制—结果评价。在以往的培训中,受训者往往只重视项目是怎么操作的,因为他们认为应付上课这就足够了,至于过程的控制只要讲好规则就可以,而结果的评价大多都不会。其实拓展训练的这三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如果项目操作过程中,培训师不能控制住全场,对团队或者个人的一些情绪波动,甚至是一些突发的意外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可能整个项目将无法顺利完成。而结果评价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白和懂得这个项目的意义所在,引导学生们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将所感受到的,所学体会到的真正领悟进去。2.4.2拓展训练师资培训途径拓展训练师资的培训应该采用集体培训和个人培训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以及内部互相学习提升的模式。现在拓展培训师的培训有很多,机构也有很多,学校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地方和项目进行培训,同时也可以将外面的资深培训师请进学校进行培训,这样更具有针对性。
2结论与建议
学生拓展训练体会范文5
那么,如何让“回顾·拓展”承载本原,有效发挥其作用呢?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七”的“交流平台”为例,笔者谈以下几点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人教版语文五年级教材在“回顾·拓展”中新设“交流平台”这个栏目,就起着总结反思、方法习得、能力迁移、习惯养成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有些教师的眼里,“交流平台”食之无味,弃之不忍。因为它涉及的内容、情感、表达的方法都已经在课文的教学中理解品味过了,语言文字训练也已完成,此处再次出现比较乏味亦有重复之嫌。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常常平行推移而不能深入,以致收效甚微。
“回顾·拓展七”中的“交流平台”编者安排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让学生结合本组课文谈谈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形象;二是让学生交流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方法的心得体会。
其实,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须从以下几方面有所考虑:
一、整体观照 明确目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从五年级上册开始,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每个单元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板块组成,每个板块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编排设计紧扣语文学习重点,追求语文学习的整体效益。因此,“回顾·拓展”的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单元教学目标,为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服务。
联系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在“阅读”方面提出的要求“体会表达效果”“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和在第七组课文的“导语”中点明的学习重点:感受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来看,“回顾·拓展七”中的“交流平台”提示的内容——交流文中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形象,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方法的心得体会,并不是孤立地出现的。编者是要求教师要结合单元教学重点和学段要求来确定“交流平台”的交流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交流平台”之前,要有一个整体意识,关注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让我们的教学有的放矢。
二、依托文本 回味品悟
“交流平台”是“回顾·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课文与读写实践的纽带,也是学生对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的一个过程。
因此,在“回顾·拓展七”“交流平台”的教学中,教师要找准起点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预设,品悟运用。例如:
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七”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本组课文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他会给你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 (生自由交流)
师:他给你的印象这么深刻,说明这个人的特点鲜明,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谁来说说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地方?
(生交流 教师相机出示预设的人物描写片断,学生再次入情入境品读体味)
师:大家读得如此有味道,可以看出作者把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运用的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深深地打动了你。想一想:这些描写方法是通过什么来刻画的?(生交流)
师:这组课文中有很多人物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文章运用了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浏览课文,自主交流,师相机点拨引导)
师:大家交流得不错。不过,我想考考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出示一个课外的人物描写的片断)请你认真读一读,仔细品味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生交流)
以上教学片断是围绕本单元的读写收获组织学生展开交流。采用“先放后收”的方法,先引导学生谈自己学习本组课文印象最深的人,老师及时鼓励点拨引导,接着把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交流平台”需交流的重点。让学生品读范例,引导学生回顾本组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使学生体会到这种表达的效果。所预设的生发点为,体会交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的好处,再引进一个课外的人物描写片断,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就将“交流平台”承载的读写知识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促进读写知识从陈述性向策略性转化,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拓展延伸 迁移运用
学生拓展训练体会范文6
第一,朱老师在教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时,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猫的性格写具体的?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一些体现矛盾的词语,先让学生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然后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接着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从而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比如“说它……可是……”等,从这一点来看,朱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
第二,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首先让学生说说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然后通过一组句子的比较,“脏脚印”与“小梅花”的比较,接着,从猫的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第三,朗读比较到位。《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黄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选择去读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然后紧紧抓住描写猫的特点的语句,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从而在读中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