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文化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商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商文化论文

工商文化论文范文1

(一)企业财务绩效的衡量指标大多数文献在衡量企业财务绩效时,都从单一指标进行测度,这样就忽视了公司财务绩效的综合性,无法全面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绩效情况。可以选取净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增长率、资产总额增长率、负债比率、流动比率和全部资本化比率六个指标,参照我国评价较高的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对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的综合指数评价法来确定各个企业财务绩效板块的权重。每个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二)控制变量由于企业财务绩效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都会受企业规模大小以及行业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拟以石化行业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对象,因此把企业规模(Size)作为控制变量,用Ln作为测量指标。

二、样本数据与统计分析

本文以石化行业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石化行业19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除去数据不足的样本后,得到样本181家。选取样本企业2010—2012年的财务列报数据,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和锐思数据库,部分数据直接得到,有些根据披露的财务信息加工计算后取得。

(一)描述性统计通过Spss软件对181家石化行业上市公司2010—2012年的543组财务指标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每个指标最大和最小值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标准差最大的为净利润增长率指标645.88,反映出不同企业之间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及企业财务绩效有较大的差别,数据离散程度较大。从峰度和偏度可以看出,员工获利水平向右偏的幅度较大,所得税利润总额比指标向左偏幅度较大;除企业规模之外的各个指标的峰度数值都较大,说明指标都是尖顶峰,数值相对比较集中。

(二)相关性分析为避免不同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的问题,用Spss软件对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净资产增长率与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成本率,资产负债率和主营业务成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企业规模在0.01的水平上显著;净资产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等各指标在0.05的水平上显著,而且变量间相关系数最大的为0.345,都小于0.4,属于弱相关的变量,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三)回归分析根据建立的回归方程:由表4可见,调整后的R2为0.811,比较接近1,说明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较满意,回归方程对样本的解释性较好。Durbin-Watson检验用来说明残差的相关性,一般DW数值在2附近即可说明不存在自相关性。本例中DW=1.974,说明回归方程的残差独立性较好,自变量能较好地解释因变量。表5所示的回归系数检验表明,自变量净资产增长率和所得税利润总额比率的t值分别为0.085、-0.123,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932、0.902,说明这两个指标与因变量相关性不大,其他指标与因变量相关性都在0.05的水平上显著。因此可以把净资产增长率和所得税利润总额比两个变量剔除,再进行一次回归检验,得到结果如表6。

三、研究结论

回归结果表明企业财务绩效随着各个社会责任指标变动而变动,二者变动方向一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成本率越小,表明社会责任履行得越好,所以系数为负值。

(一)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方面员工获利水平越大,表明企业对内部利益相关者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有效,企业财务绩效也相应地增加,即企业对内部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与企业财务绩效呈正相关。

工商文化论文范文2

一、基层工商所在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1、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决策,必须依赖对市场信息精确、规范地了解和掌握,才能科学地制订。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政府主管市场的职能部门,责无旁贷地应承担收集整理市场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一神圣职责。基层工商所作为工商行政管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市场监管执法第一线,是整个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从信息渠道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说处在“源头”的位置。由此可见,基层工商所在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意义和作用十分重大。

2、科学的决策,则要从上到下的贯彻实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承担着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主要任务,基层工商所此时则是“总装车间”的角色,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只有通过这里才能得到体现。经济学有一所谓的“木桶理论”,木桶盛水容量的多少并不取决构造木桶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恰恰相反。

二、基层工商所在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的现状

1、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基层工商所工作人员在知识更新,提高自身素质这一方面,还远远跟不上信息化时展要求。

2、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过程必将是管理模式改革的过程,既然是改革,将牵动利益格局的改变。传统的监管模式、思维的历史惯性以及利益关系的牵制,其反作用力仍十分巨大。

3、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造成的经济落后、偏远地区,严重的缺乏人才、缺乏经费、缺乏“优惠政策”。

4、缺乏信息化建设的人文环境。信息化不是简单地为“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有人误认为购买计算机、研制或推广软件和建数据库是信息化的全部内容。确实,信息化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但是这些仅仅是信息化基础建设的一部分。更重要地是深刻理解信息化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国民经济的发展的重大意义,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运用方法、长远目标及规章制度。

三、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与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模式的改革

监管模式的改革,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反过来说,计算机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必须得到合理的运用,才能发挥其强大的功能。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传统的监管模式甚至不能适应这种技术要求。因此,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进展如何,直接关系到监管模式改革的进程。在这里,我想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探讨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与监管模式改革的相互关系。这是一个城区工商所,今年一月使用计算机管理,(仅仅是一个单机版的收费监控软件)结合监管模式的改革,收到了如下的效果:(注①)

1、适应了转变监管模式、实行市场巡查制的要求,解决了“轻管理、重收费”的矛盾;老实讲,收费问题一直是压在我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心头的大石头,收费工作占据了工商行政管理监管工作的大量时间和工作人员的大量精力。使用监管应用软件,结合实行监管模式的改革,就目前的运行状况来看,可以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矛盾。一是工商人员“上门收费”和经营户“上门交费”有着本质的区别。经营户到大厅交费,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法规政策所规定的交费义务,交费交的心服口服;二是力求做到定费的公平和准确,尤其着力于公平。“民不患寡,患之不匀”,避免定、收费的随意性。采取外勤巡查核定,所长把关,集体决定,然后录入计算机数据库的制度,杜绝了收人情费,尤其是用收费权与经营户做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发生,堵塞人为造成规费流失的漏洞。“公生明,廉生威”,提高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群众中的威望,树立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良好形象;三是市场巡查制的有效实施,全面了解掌握所辖范围的动态,及时合理制订对策,下大力气扫除死角。四是加强监管力度,打击非法经营活动,保护合法经营活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水养鱼”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则招来了更多的经营户,增加了费源。如此下来,仅统计这个所在今年一至四月份的规费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收了二十万元,增长了四十八个百分点…尤其有意义的是,对外勤巡查人员不下任何收费任务指标,而是强调在监督、管理、服务上多下功夫,收到了“重管理”,管理上层次;“轻收费”,规费收入大幅增长的良好效果。

2、解决了内部分工不匀,所谓的“工种”好坏的问题。传统的监管模式一般是根据“六管一打”的业务区分来安排设置人员分工,上级机关有多少科、股、室,工商所就设置对应的组、室和“专管员”,且不说因用工不合理造成的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等问题,单就谈完成上级下达的收费任务,工商所一般都要分解到各组,个别的甚至分解到个人所产生的弊端。如市管、个体有收费"阵地"的就可以轻松完成,为什么?有收费任务只要简单地往经营户头上加上去就行,甚至还会滋生腐败;而注册登记、商标、广告、合同有收费也是有硬性规定定死了的;而经济检查、消费者权益保护只出不进,只有打“游击”;还有些“工种”比较辛苦,有些比较轻松,大家谁都愿意分到好“工种”;还有业务交叉部分,有利大家抢,无利互相推,由此引发的矛盾牵制了所长相当大的精力,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市场巡查监管模式实行区域巡查、路段管理,同人同岗同责,责、权、利高度透明,不给“黑箱操作”留有余地。每一个同志因为要接触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各项业务,需要互通信息,互相协作,密切配合,同时又深感功力不足,自觉地充电加油,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法律知识,对提高自身执法水平,提高自身素质有深切的紧迫感。

3、效率的提高增强了监管力度,加强对违法现象的查处(尤其对公用事业的部门垄断、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和环境保护等密切关系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与切身利益的违法现象的查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合法经营活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样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也得到占大多数合法经营户的支持,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优良执法环境。尤其是在目前企业改制、下岗工人较多,国家需要安定团结的局面情况下,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来说,有着重要政治意义.

4、监管模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了工商所前沿指挥所的作用。市场巡查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使指挥员(所长)能全面掌握和及时处理市场上发生的各种情况,动态的对市场进行监管。保证执法的连续性和规范性。尤其对处理紧急突发事件,贯彻落实上级重要指令有快速反应能力。对消除“中梗阻”,保证政令畅通有重大的意义。

5、以上各方面的变化,计算机起了什么作用呢?一是实现信息共享,工商所电子经济户口管理薄建立,使我们能快捷、方便、准确地分析、处理监管对象的信息,使我们的监管和服务更加科学、合理、合法、规范,并消除了管理的“交叉盲区”;二是应用软件的运用,有效地遏制了办证、收费的说情风,制止了办人情照、收人情费的现象,加强了廉政建设。这里举一个办公电话费控制的例子加以说明,曾几何时,为了控制办公电话费过高的现象,把办公电话拆下,锁在抽屉里;也有用铁匣子锁起来,效果都不是很好,后来,用有微电脑程序的话机,每人发一电话卡,原有的问题迎刃而解;三是办公效率的提高,例如欠费统计,由于手工操作费时费力,尤其是电脑非常轻松就能解决的分区、分段、分行业等排序功能,手工操作出来后,因变更或歇业等原因,已是时过境迁,造成规费流失。使用计算机监控后己基本解决;四是对提高人员素质有极大的促动作用,尤其对基层工商所所长会有更高的要求;五是上级领导可随时调阅数据库中的数据,便于对工商所工作的准确指导和及时纠偏。加强了对基层工商所的领导。

分析这个个案的目的在于想说明,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对于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模式的改革事关重大!这个个案虽然只是大海中的一朵小小浪花,但从一滴海水可以看到大海,可以想象,按照省局的规划,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全面到位的时候,会是怎样的情景!展望未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效能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办事效率的提高。随着市场经济“小政府、大市场”趋势的发展,我们在工作中将越来越多地面对人员精简和任务加重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仅仅依靠热情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从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入手;二是加强内部制度建设。计算机是不讲人情世故的,它总是严格按照规定好的程序运行,这就给我们利用计算机程序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创造了条件;三是提高队伍素质。计算机、网络这些都是当今社会的科技精华所在,经常和这些先进的技术工具进行交流,学会利用它们更好地工作和学习,是提高我们干部知识水平、业务素质的捷径。工作职能是政府交给我们的任务,如果完成得好,甚至能够超额完成,那么就会赢得政府和群众的信任,就会把更多的任务交给我们,我们的职能和业务范围就会增加。要想不断地超额完成政府交托的任务,仅凭干劲、觉悟是不够的,还要努力掌握新技术,用科学的方法武装自己。有了现代化的办公手段,一个人就可以干以往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的工作,而且还能干得更好,这样我们才有精力去拓展职能。

特别要提到的是,计算机有这样的特性,可以把现实生活中合理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写进程序,固定成一种模板,(编制成应用软件)极易推广运用。推广技术的同时也推广了先进的管理经验。

把满足监管模式改革需求,功能强大的应用软件及时推广运用。换句话说,把监管模式改革的成功典型结合现代技术进行推广运用,将对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基层工商所应用软件的开发与运用

1、在工商行政管理应用软件的开发和运用方面,我们认为,在设计编制软件前,要充分考虑具体工作的需要,也就是说软件要在规范和合理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地贴近现实,即为,软件跟着现实走;软件编制后,具体工作则要根据软件来规范安排,则为,现实跟着软件走。在具体运用方面,-、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制度(比如系统的维护、操作人员的培训、管理权限的分配等);二、要有一套与软件设计的管理流程相适应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法;三、新的监管模式的实行,必将与旧有的管理模式及一部分人的惯性思维和观念相冲突。所以,应用软件投入运用本身就是一项改革,是一个以点带面、逐步实现的过程。需要逐步转变观念。更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软件的运用要比软件的编制艰巨的多。好的应用软件只有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得到合理的运用,才能真正发挥其强大的作用。

2、基层工商所软件开发人员,对工商所的工商行政管理日常业务自有切身体验,这对开发应用软件所必须做的前期工作(沟通客户需求的环节)是很大的优势。但是,也正因为身在基层,对上级关于开发应用软件有关精神和具体规定不能及时了解与掌握,对软件开发的终极目标不能很好地把握,难免是“游击队”的风格。软件的开发只能是“手工作坊”式的制作。应开拓思路,如采取课题研究之类的多种方法,会有更好的效果。

3、优化软件开发的外部环境,创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氛围。要大力培养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工商行政管理业务方面的人才,还要有一套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4、网络版的软件和单机版的软件的关系。毫无疑问,网络化是趋势,单机版是补充。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的,软件的研制亦是如此。网络化是目标和方向无需多说,只谈单机版的问题,因为各地还有这样那样的个案需求以及基层工商所需求变动较大等因素,单机版软件较容易提出好的解决方案。此外,还要考虑开发成本和运行成本。所以,要采取实事求是、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做好网络系统开发的同时,做好单机版软件的开发。

5、充分考虑以先进的监管模式为“模板”,开发工商行政管理应用软件。

五、结束语

历史大潮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场长远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把握机遇、齐心协力,为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建设努力奋斗。

注①详细情况见宜春市袁州区工商局城北工商所长张炜在江西省工商局第二期全省工商所长培训班上发言稿《转变观念,勇于实践监管模式改革创我所工作新特色》

参考文献:

工商文化论文范文3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证监会公布的《2013年4季度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结果》中门类代码为A的公司,因丰乐种业(000713)仅以种子育、繁、销为主营业务,相比受农业特殊性影响较小,故从样本中剔除,以剩下的39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其中包括农业公司13家、林业公司5家、畜牧业公司11家、渔业公司10家。数据的来源以各公司2012年年度财务报告为基础,参考和讯网公布的相关财务比率,数据的处理运用软件为SPSSStatisticsV20。多元化经营的测度采用最直观的基于SIC编码的业务单元法,通过统计企业产品涉及的业务单元判断其多元化程度以及多元化类型,将样本公司按照其经营的主营业务分为非多元化企业(定义为单一业务型企业)、相关多元化企业和非相关多元化企业三大类。其中非相关多元化企业按照其主营业务单位数按程度分为了三类:将经营的业务单位数为2个的企业定义为二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将经营的业务单位数为3个的企业定义为三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将经营的业务单位数为4个以上的企业定义为多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因相关多元化属于产业链的延伸,故将其归为一类,不再进行细分。

(一)多元化经营和企业营运能力比较分析。营运能力是指企业的经营运行能力,即企业运用各项资产以赚取利润的能力,它考察企业资金运营周转的情况,反映了企业对经济资源管理、运用的效率高低。本文依据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特点,选取存货周转率(IT)和总资产周转率(TAT)为考察对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考虑存货周转率,单一业务型和相关多元化类型企业平均值最高,但分布最不均匀,同时参考偏度和峰度值,相关多元化企业的情况好于单一业务型企业;二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分布最均匀,说明此类企业存货周转能力相近;而业务单一型企业偏度小于0且标准差值最大,结合它平均值最大可推测出可能是由于个别企业拥有较好的周转状况,提升了本类的水平。以总资产周转率作为衡量指标,相关多元化和三元非相关多元化这两类企业总资产赚取利润的能力最好,同样分布也最不均匀,但是该指标的值大于样本均值的企业占据多数。多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样本均值最低,而且仅此类企业偏度小于0,说明此类企业总资产赚取利润的能力较弱,而且是普遍较弱。

(二)多元化经营和企业盈利能力比较分析。盈利能力最直观的表现为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本文选取净资产利润率(ROE)和每股收益(EPS)两个指标。因云南景谷林业股份有限公司(*ST景谷)净资产收益率为-2.57%,与其他企业相差很大,故剔除此样本进行统计比较。统计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从净资产收益率均值来看,平均总绩效最低的多元非相关多元化经营企业业绩是最均匀的,这说明,多元化程度最高的企业平均表现都不甚理想,由此可知,并不是多元化程度越高,涉足越多的行业,带来的效益就越好。从偏度来看,单一业务型和二元非相关经营企业偏度大于0,说明大于样本均值的企业数多于小于均值的,结合样本均值,这两类企业的业绩表现是最好的。所有样本企业的峰度都小于3,说明样本企业资产收益率的次数分布比较均匀地分散在众数的两侧,分布曲线的顶峰较平缓,说明样本企业在总体上分布比较均匀。对于每股收益,同样也有单一业务型和二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的平均盈利能力好于其他企业。但是结合标准差和偏度考虑,二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大都分布在均值右侧即大于均值,相比之下此类企业的盈利状况要好于业务单一型企业。同时,三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的盈利状况差于单一业务型企业,但是好于相关多元化企业。情况最差的是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非多元化经营企业,不仅样本均值最低,而且大多都偏样本左边分布,即大多都小于样本均值。

(三)多元化经营和企业偿债能力比较分析。考察企业负债能力的指标有很多,本文选择有代表性的流动比率(CR)考察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选用资产负债率(DRA)考察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在统计单一业务的企业时,由于福建金森(002679)的流动比率高达13.29,高于同类型企业近6倍,故舍去不予考虑,其他指标统计正常,如表3所示。就短期偿债能力而言,各类型企业都较好,平均值最大的为二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其次为相关多元化经营企业和三元非相关多元化经营企业。这三类企业平均值最大,但是标准差也大,结合偏度考虑,流动比率位于平均值右侧的都比左侧多。多元化程度最大的非多元化经营企业流动比率平均值最小,在标准差最小的情况下偏度也小于0,说明此类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相比之下普遍较差。就长期偿债能力而言,各类型企业也都相差不大,分布情况也差不多,综合考虑,相关多元化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情况略微优于其他企业。

(四)多元化经营和企业成长能力比较分析。企业成长能力是指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与发展速度,包括企业规模的扩大、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本文选取主营业务增长率(MBIRI)和净利润增长率(RPRI)作为衡量企业今后成长能力的指标,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国联水产由于国际环境影响,以及创立、合并国美公司和SSC公司产生较高费用,因而净利润同比下滑2024%,剔除不予考虑)。由表4中数据可以看到,两个指标所反映的情况是一致的,平均值最大的为二元和三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从偏度分析也是这两类企业情况最好,而且就净利润增长率而言,仅这两类的值为正,即有正的增长势头。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非多元化企业主营业务增长率都为负数,但并不能由此说明其成长性不好,因为一年的数据只能反映各企业成长能力的势头,而趋势分析需结合几年的数据才可得出。

(五)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各指标非参数检验。为进一步探究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多元化经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将这五类公司两两进行比较,检验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本文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进行U检验的结果最后都反映在P值上,即看P值是否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P值的计算结果统计如表5所示。从表5中数据可知,在盈利能力方面,相关多元化企业与二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U检验P值0.05,小于0.10,说明在给定0.10的显著水平下,相关多元化企业与二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有显著差异;二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与三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之间每股收益的P值为0.05,说明在给定0.10的显著水平下,二者也有显著差异;二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与多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之间每股收益的P值为0.029,说明在0.05的水平下两者差异显著,而且是较强的显著。在成长能力方面,如果以主营业务增长率作为衡量指标,同上分析,单一业务型与多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相关多元化与多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二元非相关多元化与多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在0.05的水平下差异显著,三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与多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更是在0.01的水平下高度显著;如果以净利润增长率作为衡量指标,相关多元化企业与三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在0.10的水平下差异显著。其他情况下的差异均不显著,尤其是营运能力与偿债能力下,五种类型的企业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研究结论

工商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公司治理;三会四权;股权结构;信息披露;股权激励

本文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度的分析,来探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带来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效应。

一、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

1、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股权结构的过度集中。据统计,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中的平均持股为32%,最高的达到60%,中小股东由于持股比例较低,根本没有话语权。二是大股东主体虚拟。由于大股东为地方政府,缺乏一个真正明确的、以利润为目标的股东主体,因此,很容易形成对经营者监督不力、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成本高企等公司治理问题。

2、“三会四权”形同虚设。

根据《城市合作银行管理规定》第二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前称城市合作银行)是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商业银行,根据本《规定》,每个城市商业银行内部都建立了所谓的“三会四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经营管理者)”的治理架构。但是,由于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政府干预和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时有发生,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股东大会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对中小股东进行保护;董事会基本上是通过听取行长报告来对银行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并不直接进行决策;由于行长是政府任命,常常出现董事会和监事会对高级管理人员无法制约的局面。从当前城市商业银行的普遍情况来看,其内部的三会四权的治理架构可以说是形同虚设。

3、信息披露不完善。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绝大部分尚不具备上市的条件,并且相关信息并不需要进行公开披露和接受公众监督,因此在信息披露工作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没有解决。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年报在内容和格式上存在不规范现象,对会计报表附注不够重视,有的甚至没有,在风险方面尤其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披露非常少,信息披露存在巨大“缺口”。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除了存在上述公司治理问题以外,还存在激励机制不足、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外部监督不足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除了在于城市商业银行产生时的先天性条件不足外,还与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制度基础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了解和完善其公司治理的制度性基础,对于改善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制度基础分析

1、关于股权结构。

《城市合作银行管理规定》第23条规定“城市合作银行股本由当地企业、个体工商户、城市居民和地方财政入股资金构成。其中,地方财政为最大股东,其入股比率不得超过城市合作银行股本总额的30%”。根据规定,城市商业银行的最大股东为地方财政,即地方政府,其他出资人除城市信用社原有的个体工商户、城市居民(两者加起来占股本的比例都很小)外,实际运作中基本上都是当地国有企业。

也就是说,国有成份占有绝对多数,而且出资人出于同一座城市。在这种股权结构下,地方政府表现出较强的金融控制力,从而使城市商业银行依附于地方政府,变成地方政府的准行政部门,导致盲目投资和金融风险积累。同时,由于地方政府作为大股东,这一虚拟主体对剩余索取权的追逐要求无形中被软化,因此,很难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董事会、经营班子形成约束机制,“三会四权”的制衡职能严重弱化。

应该说2002年后,随着民营资本进入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主体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股权结构开始逐渐分散,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地方政府的股权比例出现明显下降,民营资本参股比例有所提高。但是,随着民营资本投资比例增加并取得实际控制权后,在城市商业银行内外部制约机制原本就不到位的情况下,民营资本急功近利的逐利性特征显现出来,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治理问题开始凸现。

2、关于外资参股。

关于外资参股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合作银行管理规定》第23条规定的入股主体,仅仅包括当地企业、个体工商户、城市居民和地方财政,明确排除了外资参股的可能。在1994年的《关于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暂行规定》也明确禁止外资、合资金融机构和企业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应该说,这是和当时中国金融环境相适应的,但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和企业向中资金融机构逐渐有所开放。2003年颁布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第8条和第9条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非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不得超过25%。

随着对外资和合资金融机构入股中资商业银行的开放不断推进,许多城市商业银行逐渐被外来资本所关注。外资金融机构入股城市商业银行在带来股权结构多元化的同时,还在董事会层面强化了制衡关系。从上海银行、南京银行、西安商业银行和济南商业银行外资入股城市商业银行的情况来看,各行均为外资方提供董事会席位,增加外资话语权,强化双方合作与技术协助,对城市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但是,由于所占股权比例和董事会席位有限,外资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限,很难起到点石为金的效果。

3、关于信息披露和外部监督。

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原则、内容、方式和程序作出了整体规范,规定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包括财务会计报告、各类风险管理状况、公司治理、年度重大事项等信息。2004年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内容的通知》,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应当披露的内容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要求,包括主要财务信息、风险管理状况、股东关系及关联交易情况、公司治理和重大事项六个方面,涵盖了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整体状况。自2004年11月起,银监会多次下发文件、通知,针对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试点工作中的不足进一步分类明确了要求。

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审慎经营,加强自我约束,但由于所披露信息的关注主体主要是监管机构和股东等利益相关者,而且披露信息的详细程度还有待于加强,因此,很难对管理层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督压力。从目前来看,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受众群体十分有限,很难受到市场公众的监督,因此,其外部监督主要来自于监管部门的监督。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应接受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管

理、监督和稽核,并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

4、关于股权激励。

关于商业银行的股权激励问题,目前的商业银行法律法规并没有相关的条款或规定,对银行高管实施股权激励和薪酬制度改革,虽然许多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在进行尝试,但也只有部分上市银行才获得批准。在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形成之初,有部分员工持有公司股票,这种员工持股与资本形成过程有关,严格意义上不属于股权激励的范畴,确切地说是员工持股。

在公司资本形成过程中,员工和外部投资者出资取得股权,与通过股权激励获得股权有本质上的不同。而且,这种形式形成的部分员工持有公司股票的状况,能否在公司未来发展中体现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原则,是否能提高公司治理效率,还不能确定。

三、推进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推进符合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加快上市步伐,有效改善城商银行股权结构、信息披露和监督机制,以及完善公司高管激励体系,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优化公司股权结构,改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来看,在上市前体现出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虽然经历了2002年以来的增资扩股热潮,但股权结构集中的特征依然明显,而且体现出地方色彩。城市商业银行通过上市公开募集股份,根据《证券法》和《公司法》关于股票发行上市制度,投资主体范围得到广泛扩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的介入将使公司股权结构得到优化,对公司治理结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第9条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非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达到或超过25%的,对该非上市金融机构按照外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达到或超过25%的,对该上市金融机构仍按照中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根据本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后,境外金融机构通过资本市场向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投资比例将突破25%的限制,从而有利于境外机构加大股权投资比例,增加其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的话语权,有利于强化治理结构的内部制衡机制,提高治理效率。

2、有助于改善信息披露,强化外部监督。

虽然监管机构对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规范不断强化,但由于关心信息披露的利益主体仍然不够公众化和普遍化,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在上市前进行的信息披露并不能引起公众的注意和关心,信息披露不规范的情况仍然得不到纠正。而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崭新的市场主体上市后,这将会极大强化公司的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全面性,并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上市后,城市商业银行除了要遵循银行监管机构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关于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内容的通知》和相关财务制度,还要遵循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因此,将大大提高其披露质量和水平。

3、有助于建立有效的管理层长期激励机制。

2005年12月,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第2条规定,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进行的长期性激励,并对激励对象、数量、股票期权、信息披露、监管和处罚做出了详细规定。2006年9月,国资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作出了详细规定,包括股权激励方式、激励对象、激励条件、授予数量、授予价格及其确定的方式、行权时间限制或解锁期限、申报、考核和管理等具体内容。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前,由于缺乏相关法律基础,很难对管理层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政策作出重大突破。两个试行办法的出台,为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后开展长期股权激励,完善经理人长期激励机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廷科,张旭阳.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及其改革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2002;1

[2]谭震.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1

工商文化论文范文5

一、实行工作目标差异化管理的意义

(一)差异化管理是服务和促进辖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南岸区几年来经济的发展定位来看,南岸区将以消费类电子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支撑,在茶园打造千亿级园区;以会展和物流为支撑,在南坪打造百亿商圈;实施“两心一带”、“北斗计划”,建设“五个南岸”等等。区委、区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不同定位,而在这些不同定位的经济区域,工商所要如何有效发挥职能,如何有效作为才能更好的服务辖区经济发展,这是需要工商部门思考的问题,也是实行差异化管理的初衷。

(二)差异化管理是体现工商部门工作特色的需要。市场主体不同,工商部门工作任务和特色就不相同。南岸区的市场主体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化特色:南坪片区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租赁及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占的比重较大,四公里、弹子石片区制造业比例较大,南山片区住宿、餐饮业比例较大,长生桥片区农林牧副渔业比例较大,而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中多数在茶园和弹子石片区。这些差异导致不同工商所辖区的工作对象、特点不同,监管任务不同,监管责任也不一样,因而工作重心和特色也不尽相同。只有实行不同的管理,其工作思路、方式、重点、着力点才能适应区域工作的需要。

(三)差异化管理是适应当前工商职能转型的需要。“两费”停收以后,工作重点逐渐转到加强监管执法服务上,工商转型提上了议事日程。南岸分局因势利导,引导工商所因地制宜,结合监管辖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工商工作需要,推进差异化管理,对各个工商所进行准确的职能定位,从而促进职能转型。

(四)差异化管理是为工商干部提供成长平台的需要。干部的成长在基层,但需要相应的平台,差异化管理无疑是调动干部工作激情的平台。差异化管理要求针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市场主体分布特点等因素进行监管。这要求工商所合理调配工作人员、工作任务和工作量等,对工商所所有人员特别是所长提出了考验,并迫使每个人去思考、探索、实践。同时,差异化管理由于没有固定模式,也要求干部去调研辖区经济发展情况,去思考问题监管服务问题,在奖勤罚懒机制建立的同时,也促使那些善于思考、勤于调研、精于工作的干部崭露头角。

二、工作目标差异化管理四种模式的运行及成效

南岸分局根据7个工商所的不同情况,分别实行“3+1”工作模式、监管执法办案所模式、农村(景区)工商所模式、园区工商所模式。

(一)“3+1”工作模式。以商贸中心工商所为代表,由于地处商贸繁华的中心地带,企业占全区的50%,个体工商户占全区的33%,12315申诉举报占全区的70%左右,重点行业、公共聚集行业占全区30%左右,大型市场商场占全区的44%,市场主体量大集中,12315消费调解数量多,监管任务重,维护稳定任务艰巨。工商所工作目标主要放在消费维权、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维护稳定上。因此工商所人数较多,历年来均在22-25人之间,职能定位综合全面,内部组织设置分工较细,内部管理采用“3+1”模式,即设内务登记组、消费维权组、监管服务组3个小组和1个经检中队。分设组长和中队长各1名,成员向组长、中队长负责,组长、中队长向所领导负责。实行该模式管理,在规范监管上出重拳,开展声势浩大的查处家庭旅馆、黑网吧等专项整治活动,并将有关情况上报政府,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将此纳入综合治理的内容,促使区政府出台《关于整治规范无证无照行为的实施意见》,将前置许可部门作为无照经营的第一责任人,成功地将“查无”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该所在行政执法上更是向电子商务新领域延伸,已经查处两起涉网案,罚没金额达32万元,实现历史突破。

(二)监管执法办案所模式。以四公里、弹子石、龙门浩工商所为代表,辖区家具、服装、皮革等制造加工业占较大比例,制假售假、无照经营的黑作坊、黑窝点较多,媒体关注度高;辖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经营者结构复杂且流动性强,辖区经营秩序不太规范,工商所工论文作目标主要放在规范监管和行政执法上。这些工商所规模适中,人数在13至20人,一般设置内务登记组、监管巡查组和经检中队,各组和中队不设负责人,直接向所领导负责,内部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这些所实行该模式管理,执法办案成效显著。四公里工商所2009年突破办理案件100件,罚没金额100万元,被市局评为全市工商系统“十佳办案单位”;龙门浩工商所办理了1件罚没金额超100万元的大要案件。同时,这些工商所端掉多个制假售假黑窝点,媒体广为宣传报道,百姓拍手称好,工商在经济领域的监管权威形象得以树立。

工商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工商管理;社会企业;问题与对策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受到国家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不仅是国家人才资源较高层次的一类,同时是企业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更牵动着学生和家长的心,因此,在国家、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就业形势有所缓和,但就业人数依旧有增无减,依然存在人职不匹配、供需结构矛盾、人才总量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主要问题具体如下。

(一)就业心理准备不足,择业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不难发现,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简单规律而有保障的生活,但这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在结束大学生活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的转换,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了解并融入社会,主动适应社会,正确地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

(二)专业知识杂却不精,竞争力不够强

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课程门类较多,学习内容也很繁杂,将许多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但并未深入研究,而是作为入门知识掌握,这使得该类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十分庞杂,但却不够精,在毕业应聘时,选择方向够多,却未能拥有足够的竞争力,反而不如一些单一技术专业就业好。

(三)职业实践能力不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当今社会需要的更多是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对综合技能水平要求较高,但大学生在实际择业中表现出了普遍职业实践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解决实际能力低等方面上。大学毕业生知识更多来自于书本,社会实践经验十分少,甚至于为零,知识结构很单一。

综上所述,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要想顺利就职、拥有满意的职业生涯,制定正确合理、完整全面、顺应时势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工商管理类专业高校职业规划俨然未能完全成熟,以下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其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层分析。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完善都需要一定的过程,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正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职业规划依然存在格局不完善、体系不健全、方式不规范、内容不科学等一系列问题,只有找出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一)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规划意识淡漠

虽然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然而大学生,尤其是低中年级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性质、内容、方式认识并不够充分,规划意识较淡漠,使得职业规划充满不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功利性强,以短暂的就业目标为终点,没有长远规划,以及自我意识过强,规划主要从自我出发,完全忽视了学校和社会的影响,规划不够详细全面,可行性与实用意义很低。

(二)缺乏专业的指导力量,教育落后

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起步较晚,虽然现已在全国各大高校普遍受到重视,但由于资源不足、支持不够、相关政策等原因,大学职业规划教育基本停留在就业这一具体问题上,目前并没有独立的课程体系形成。加之专业教育指导人员的缺乏,很多高校虽然成立了就业指导的专门机构,但是其办公人员基本还是以非专职教师为主,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队伍。

(三)自我认识不够客观,目标设定脱离实际

由于职业规划意识的薄弱、专业指导力量的匮乏,大学生对自我认识并不够客观,不能全方位正确地地进行自我定位,同时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一个与社会联系十分紧密的专业,并且路径与路径之间也缺乏内在联系,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不清势必导致在时机选择中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最终将使得职业规划失败。

以上三点是当下最主要、支持最多的职业规划现存问题,当然,作为起步阶段,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还存在诸如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学业规划模糊、指导方式手段单一以及宏观条件下的经济、国际、政策等其他问题。

三、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构想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该有自己的体系。经上文研究分析,笔者试图构建一个以社会企业为核心的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该体系中的各方主体角色如下:

(一)政府――倡导者、支持者

在这个体系中,政府作为积极的倡导者和支持者,应制定有利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并且相关研究人员应加强课程开发,以适应中国国情,适应中国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二)学校――合作者、实施者

各高校作为实施者和企业的合作者,应着力构建校院学生组织三级指导体系,加大重视力度,培养专业指导教师,开展专门课程,建立相应咨询机构,革新授课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方法提高学生兴趣等,做到科学、系统、专业、主动与一体。

(三)大学生――接受者、执行者

作为接受者的大学生,要使外因通过内因发挥总用,应改善心态,积极认识职业规划内容,培养自己的规划意识,客观地评价定位自己,以防止规划的盲目不合理,当然,制定好规划后,必须按时按之地执行,一步一步地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本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作,尤其工商管理类专业与社会紧密相连,属于实践性十分强的专业,只有学生和学校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它需要社会企业、政府、家长等共同努力。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职业规划指导体系,让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有发展的方向,有咨询的机构,有实践的场地,有实惠的政策。当然,一个合理完善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体系,也将十分有利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能力的提升和入职的顺利。(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旭凯,曾蕾,王雪梅.本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分析――基于对北京某高校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的调查[J].科技资讯,2008(29):146-148.

[2]马贤永.从企业人才需求角度谈大学生职业规划[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

[3]王俊.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1(15):242-242.

[4]黄敏.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0):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