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整改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整改原则范文1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
一、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分析
“行政管理”作为一个名词术语,在我国和其他国家,其使用范围都是很广泛的。无论是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还是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的管理,都被叫做行政管理。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科专有概念,我国理论界普遍把“行政管理”定义为“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一下三个方面:
首先,行政管理的实质是国家权力的运作过程。明确行政管理的实质,可以把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同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的管理活动明确的区分开来,有助于人们深刻地认识政府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行政管理的实质及其规律性;其次,行政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管理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组织活动。明确国家行政活动的管理属性,可以把行政管理同国家的立法活动、司法活动区别开来,突显行政管理的“执行”功能,这有助于更好地借鉴和吸收其他管理活动中的有益经验和作法,提高行政管理的操作和技术水平;再次,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有着明确的规定性。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1.精简原则。
所谓精简,就是各级政府的规模要适度,行政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少而精。新时期坚持精简原则,一是机构、层次、编制定多少,必须严格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凡属重叠和多余的机构、层次、人员,一律合并和撤销。二是随着行政工作的发展,应把某些事务交给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去管理。三是建立和健全各种工作制度,提倡科学方法,以降低国家行政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提高工作效率。
2.统一原则。
所谓统一,就是保持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过程的完整统一性。任何国家都只能有一个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权,因此,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无论是权力下放,还是分级管理,都不能破坏国家行政管理的完整统一性。遵循统一原则,首先是要坚持行政目标的统一性,各级政府必须以共同的总体行政目标为基础,进行目标同一的行政管理。在目标统一的前提下,分解政府职能,建立政府内部的各层次和各部门,并依此明确它们的职、权、责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次是要坚持行政领导的统一性,实行首长负责制,形成明确的上下级行政领导关系,防止政出多门,多头指挥现象,保证各个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3.效能原则。
所谓效能,就是各级政府应具有迅速回应社会需要,高效率地实现行政目标的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是通过各个行政部门的行政效率体现出来的,而政府的各级组织及所属部门只有通过整体才能表现自身的效能。因此,必须按整体效能原则组合各部门和各单位,做到组合紧凑、职责分明、运转自如、便于指挥,成为一个完整而严密的有机整体。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
1.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权限。
长期以来,中央与地方的权限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事权不清,导致权限不明,职能交叉,既影响了行政效率,也损害了行政职能的发挥。党的十六大提出按照既有利于国家政权的统一,又要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原则,依法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管理权限,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新思路。依法明确规定中央与地方的职责权限,包括中央政府的专省权、地方政府的专有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共有权,使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有法可依。
2.继续推进机构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逐步实现行政决策权与执行权相对分离,实行决策职能的核心化和集中化。通过科学规范部门职能,按综合职能设置政府机构,将相同或者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行政部门承担。同时要改革行政执行体制,建立综合执行机构,推行政府事务综合管理,将分散到部门的行政权原则上收归同级人民政府。改革行政执法体制,设置精干、统一的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
3.健全公务员制度。
当前,公务员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健全公务员制度要始终抓住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一出发点和根本点。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改革的难点问题,重点抓好考试录用、辞职辞退、竞争上岗、轮岗、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强化公务员队伍的思想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心愿和呼声,得到了人民的拥护,而广大群众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又支持了推行工作的顺利进行。积极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们于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4.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我国新世纪机构改革的重点。根据十六大的精神,政事分开必须以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和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为突破口,加快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步伐。要将承担部分行政管理职能或者行政执行职能的事业单位,改组为行政执行机构。对承担政府交办任务、提供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实行宏观调控。对一般带有开发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逐年裁减财政拨款,逐步推向杜会。同时,要加快机关后勤保障体制改革的步伐,把各部门所属的经营性后勤服务机构推向市场,依法改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参考文献
[1]崔彦,吴成钢,代中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政法学刊,2004(2)。
[2]李金波,《试论加入WOT后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延边党校学报,2004(2)。
[3]陈素江,《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转换》,载《南方经济》,2000(10)。
整改原则范文2
“行政管理”作为一个名词术语,在我国和其他国家,其使用范围都是很广泛的。无论是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还是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的管理,都被叫做行政管理。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科专有概念,我国理论界普遍把“行政管理”定义为“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一下三个方面:
首先,行政管理的实质是国家权力的运作过程。明确行政管理的实质,可以把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同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的管理活动明确的区分开来,有助于人们深刻地认识政府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行政管理的实质及其规律性;其次,行政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管理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组织活动。明确国家行政活动的管理属性,可以把行政管理同国家的立法活动、司法活动区别开来,突显行政管理的“执行”功能,这有助于更好地借鉴和吸收其他管理活动中的有益经验和作法,提高行政管理的操作和技术水平;再次,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有着明确的规定性。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1.精简原则。
所谓精简,就是各级政府的规模要适度,行政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少而精。新时期坚持精简原则,一是机构、层次、编制定多少,必须严格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凡属重叠和多余的机构、层次、人员,一律合并和撤销。二是随着行政工作的发展,应把某些事务交给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去管理。三是建立和健全各种工作制度,提倡科学方法,以降低国家行政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提高工作效率。
2.统一原则。
所谓统一,就是保持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过程的完整统一性。任何国家都只能有一个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权,因此,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无论是权力下放,还是分级管理,都不能破坏国家行政管理的完整统一性。遵循统一原则,首先是要坚持行政目标的统一性,各级政府必须以共同的总体行政目标为基础,进行目标同一的行政管理。在目标统一的前提下,分解政府职能,建立政府内部的各层次和各部门,并依此明确它们的职、权、责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次是要坚持行政领导的统一性,实行首长负责制,形成明确的上下级行政领导关系,防止政出多门,多头指挥现象,保证各个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3.效能原则。
整改原则范文3
一、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
1.政府职能不完善。政府转变职能还不到位,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导致了对微观经济领域的干涉较多,同时使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等方面处于薄弱状态。政府的越位主要表现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如有些地方行政审批事项依然过多,地方政府仍然存在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现象,代替企业招商引资等,从而影响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发挥。政府管理的缺位主要表现在对国有资产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对市场监管体制还要不完善,行政垄断、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较为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建立。
2.政府运行的透明度不高,监督不到位。这些年来,在行政民主化浪潮的推动下,各级政府也采取了行政公开、增强政府运行透明度的举措,如政务公开、决策公开、价格听证等。
然而,这些做法目前只停留在形式层面,尚未制度化,在实际操作上,人为影响的因素很大。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公开与否往往取决于政府官员的主观意志,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封锁、截留、蚕食信息,漠视、剥夺公民的知情权,以及利用手中掌握的信息资源寻租等非正常现象并不少见。而对政府的监督却缺少有效办法,监督渠道单一,监督手段有限。人大、政协监督缺乏刚性,公民、新闻舆论监督缺乏途径、制度、法律的保障。
3.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由于政府职能定位的不清晰,因此承担职能的相应部门机构也存在职责交叉、责权脱节、效率低下和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府之间的关系即块块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强调上下对口,造成上下一般粗,下级机构臃肿是政府机构臃肿的重要原因。二是政府部门之间即条条之间的关系,也没有理顺,政府职能互相交叉,宏观管理不利的状况依然存在,部门分割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再者,政府部门既负责公共服务决策也负责公共服务的执行,这就造成决策与执行的一体化,从而引发政府管理中部门权力化,权力利益化,利益法制化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政府部门的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1.精简原则。所谓精简,就是各级政府的规模要适度,行政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少而精。新时期坚持精简原则,一是机构、层次、编制定多少,必须严格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凡属重叠和多余的机构、层次、人员,一律合并和撤销。二是随着行政工作的发展,应把某些事务交给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去管理。三是建立和健全各种工作制度,提倡科学方法,以降低国家行政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提高工作效率。
2.统一原则。所谓统一,就是保持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过程的完整统一性。任何国家都只能有一个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权,因此,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无论是权力下放,还是分级管理,都不能破坏国家行政管理的完整统一性。遵循统一原则,首先是要坚持行政目标的统一性,各级政府必须以共同的总体行政目标为基础,进行目标同一的行政管理。在目标统一的前提下,分解政府职能,建立政府内部的各层次和各部门,并依此明确它们的职、权、责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次是要坚持行政领导的统一性,实行首长负责制,形成明确的上下级行政领导关系,防止政出多门,多头指挥现象,保证各个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3.效能原则。所谓效能,就是各级政府应具有迅速回应社会需要,高效率地实现行政目标的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是通过各个行政部门的行政效率体现出来的,而政府的各级组织及所属部门只有通过整体才能表现自身的效能。因此,必须按整体效能原则组合各部门和各单位,做到组合紧凑、职责分明、运转自如、便于指挥,成为一个完整而严密的有机整体。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
1.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权限。长期以来,中央与地方的权限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事权不清,导致权限不明,职能交叉,既影响了行政效率,也损害了行政职能的发挥。党的十六大提出按照既有利于国家政权的统一,又要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原则,依法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管理权限,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新思路。依法明确规定中央与地方的职责权限,包括中央政府的专省权、地方政府的专有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共有权,使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有法可依。
2.继续推进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逐步实现行政决策权与执行权相对分离,实行决策职能的核心化和集中化。通过科学规范部门职能,按综合职能设置政府机构,将相同或者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行政部门承担。同时要改革行政执行体制,建立综合执行机构,推行政府事务综合管理,将分散到部门的行政权原则上收归同级人民政府。改革行政执法体制,设置精干、统一的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
整改原则范文4
一、主体性原则的内涵
的主体性原则是人对世界(包括对自身)的实践改造原则,是从人的内在尺度出发来把握物的尺度的原则,是强调人的发展,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1]。它与唯心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因为如此,它是的唯物主义哲学形态的建构原则,也是者的行动原则,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讲,主体性原则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老师和学生)在认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原则。其核心是突出老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主要包括教与学的能动性、自主性、意识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具体而言,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哲学意义:
其一,把人看做价值主体,既重视人的理性因素,又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作用,以人的需要为主要出发点;其二,重视人的主体间性,突出强调人的社会性。从主体活动范围上说,每个社会主体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强调主体间性其实质是强调“大家”的主体性,打破单一的个人权威和话语主导权,突出双主体的作用;其三,应把实践看做是主体性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能动性角度去理解主体。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具有意识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的主体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是指在遵循课程教育教学规律及学生思想成长变化新特点的基础上,努力营造一个相对宽松、民主和务实的创新型学习环境,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探讨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实践的一种较为开放、灵活和追求实效的教学理念与模式。
1.研究型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研究型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创新思维,了解学生的知识诉求和价值追求,合理建构知识框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知识探索和运用空间。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两个主体”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创新教学方法,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以学生的需要为起点,以解决学生的问题为中点,以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为终点。
2.研究型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是学生自觉认同和接受价值观,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课程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觉察学生关心和困惑的问题,鼓励积极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分析问题,最后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此路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意义、学习的目的,以及理论的科学性,并能使他们产生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运用科学原理,在运用原理的过程中感受理论的科学性,以最终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3.研究型教学需要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所谓双向互动,即教学过程的主体间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研究型教学,不是简单的研究型“教”和研究型“学”,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加密切的沟通与交流。虽然要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要弱化教师对教学的主导地位,整个教学活动依然需要教师的宏观指导和微观切入。教师既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诉求和价值追求,又要全程引导学生在适当的框架内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学生也应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设计,多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4.研究型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研究型教学理念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更适用于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需要,尽可能设计实用性、针对性和现实性较强的实践课题,同时还必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实践结论,让其自觉地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通过实践结论加强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在研究型的实践教学中,学生的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示,其学习兴趣就更容易激发出来,认同和接受理论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
三、主体性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通过对主体性原则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内涵的理解,可以发现主体性原则有“为我性”、“能动性”、“受动性”、“互动性”等几个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任何实践活动(包括教学活动)的主体,无论是在接受外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还是在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都是围绕着自身发展和自身利益展开。主体意识越强烈,就越能激发主体的能动作用,主体参与和互动的积极性越大,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就更强烈,当然自身的发展也就越充分、越有持续性。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认真落实主体性原则,进行研究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主体性原则对实施研究型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思政课研究型教学的实施主要仰赖于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是保障研究型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时,一些老师总是认为某些学生不够重视。但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是一种非常荒谬的解释,学生其实对思政课课有着强烈的需求意识,比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国家政治发展和个人自由空间问题,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问题,等等,他们都有着极强的探知欲和参与欲。但是单调的“一言堂”和呆板的理论“填鸭式”教学模式,挫伤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出现了学生应付思政课学习的现象。因此找准学生切实关注和关心的点,将社会实践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然后把学生推到前台,才是解决思政课知识供需矛盾的关键。
主体的能动性和实践性是实施研究型教学的现实基础。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承担者,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主体”。因此教师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主导,担当着有效组织教学任务的重任。研究型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创新,是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教学途径来完成的。它可以采取问题导入式、社会调研式、小组研讨式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建构多样的教学场景和教学思路。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能恰当地运用研究型教学,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充分调动学生探知问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是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充要条件。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把学生的知识追求和价值诉求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善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型和智慧型的启迪,总之要做到教师的“教”是辅助的、引导的;学生的“学”是主动的、探究的。当然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权威,完全听命于学生。教师要充当热心为学生服务的角色,而不是伺候上帝的奴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自己思想的主人。由此,能否成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是研究型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
融洽的主体间性是研究型教学的直接追求。人的主体间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社会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研究型教学要体现的融洽的主体间性就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和谐互动,它是一种良好的交往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的师生互动可以更好地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拥有和教师平等的话语权,有利于实现师生之间优势互补,促进教学相长。
2.主体性原则对实施研究型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型教学通过主体性原则的引导,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型教学不是盲目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活学活用理论,使其真正理解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培养大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是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目标,这与研究型教学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有着很好的契合点。
(2)研究型教学通过主体性原则的引导,可以更好地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民主和谐的教学平台,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新、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实现研究型教学的重要条件。在唯教师权威的“一言堂”中,学生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这不仅使得课堂死气沉沉,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因此,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控制课堂,增加课堂教学的活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求知和调动运用知识的积极性,这对培养学生自信、开放、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都有很大的作用。总之,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交往,合作学习,通过教师的启发、激励、调控,从中受到严格的基本训练,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塑造主体人格。[2]
整改原则范文5
【关键词】垄断行业;产业结构;市场结构
自2009年5月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入一个非常诡谲的时期。国家统计局发表的中国经济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经济前景不断向好的势头明显,但实体经济的增长并不显著,虚拟经济的快速膨胀却引人瞩目。国有企业在国家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中获得了最大份额的投资,但是中小企业得到的资金有限,反弹乏力;经济中的实体经济投资整体环境未得到根本改善,甚至恶化,而虚拟经济、特别是房地产价格和股市价格却逆向暴涨。以上情况表明大型国有垄断企业在新一轮宏观经济调控中的房地产价格和股市价格的调控中,没有起到良性积极的作用,相反在一个时期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结构的优化过程中起到了反向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此种现象足可以反映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改革攻坚任务还未完成,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一、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问题分析
1.产业组织结构
一方面,根据中国工业部门37个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分析可得,中国绝大多数工业产业的CR4都低于30%,甚至有64%的工业产业的CR4低于10%,这是一种低集中度的市场结构,①企业之间的生产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低,这不仅使大、中、小企业无法获得丰厚的分工效益,还引发了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争夺原材料以及市场的过度甚至是恶性竞争行为,其结果既造成了有限资源的浪费,又抑制了企业采取大规模、高效率的集约化生产方式,削弱了技术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某一行业内企业数量越少,市场垄断力量就越大,垄断企业在不存在市场竞争机制约束的状况下,就会放松内部管理和技术创新,从而导致生产低效率;垄断企业往往会制定垄断价格,从而导致社会分配低效率。
如图所示,横轴代表从垄断行业到竞争行业的变化,越靠近左边说明行业越适宜保持垄断性,以维持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越靠向右边说明行业越适宜保持竞争性,以维持资源配置的高效性。纵轴代表从竞争程度到垄断程度的变化,越往上越说明行业存在高程度的竞争,越往下说明行业存在高度垄断。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行业的竞争性越强,其应该具有的竞争程度也就越高,行业的垄断性越强,其应该保持的垄断程度也就越高。但无论何时,行业都应该根据自身行业的技术特点和市场特征合理的把持其应有的有利于其行业健康发展的竞争程度和垄断程度。即每个行业的集中度应当有一个合理的范围,如图中阴影部分所示。
2.市场结构
改革以来国有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已经有了显著的下降,但并没有完全改变国有经济比重过大的局面。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329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65.8%;实现营业收入23.4万亿元,占全部收入的84.69%;实现利润总额为1.2万亿元,占全部企业利润总额的86.6%。而500强中私营及私营控股企业有98家,较上年增加9家,占企业总数的9.2%。实现营业收入总计2万亿元,占全部企业的9.2%;实现利润总额为1055.6亿元,占全部企业利润总额的7.7%②。 这主要是因为在一些垄断行业中,国有企业仍占据垄断地位,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为各种制度不能得到顺利的发展。
二、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亟需调整
由此看来,我国的市场结构远未形成一个合理的集中度状况和所有制结构,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垄断行业改革的思路:一方面,促进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优化和升级必须以系统化的思路来面对垄断行业的改革问题。另一方面,反垄断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打破垄断格局来推动改革的步伐,而是要兼以充分发挥垄断行业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交易成本经济特性。最后,要进一步扩大非公有经济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具体如下:(1)继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竞争性行业退出或收缩。(2)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国有大型垄断企业应当扮演“基本依靠力量”的角色,引导经济发展方向。(3)中国的国有大型垄断企业应当利用自身的经济实力,在实体经济的创新性发展中做出表率,增强创新及核心竞争力。(4)中国国有企业应当在新能源和节能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加大投资力度。
另外,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迫切需要升级,那么我们如何在深化垄断行业改革的过程中推动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升级呢?综合分析来看,我们应遵循以下的战略指导思想。
三、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1.中国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必须寻求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平衡
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必然影响合理的市场结构的形成。反之,市场结构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对于产业政策和市场政策应保持一种比较平衡的观点,不能厚此而薄彼。深化垄断行业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隐含的结构性问题,牵涉到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甚至每个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所以深化垄断行业的改革是中国新阶段改革的攻坚战,关系到未来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高效的深入发展。
2.从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阶段出发,把中国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合理化放在重要位置上
中国经济迫切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和继续深入的市场化改革。由于过度竞争的市场结构不利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培育,因此中国应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充分考虑到现代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特点,充分利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交易成本经济,完成某些产业和部门的集中化甚至垄断进程。国有企业应集中在最有优势的部门和产业中,推动国有资本向支柱、优势、特色产业及行业的龙头企业集中。而在其他规模经济效果不显著的部门则应当放开市场、鼓励竞争,放大国有经济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支撑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3.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合理化的调整必须与过去的产业政策有所区别
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合理化进程必须有深刻的经济基础。(1)应依靠企业自身的能力来取得他们自身的地位,而不是设置“人为的”的障碍来限制市场机制的配置功能。(2)应建立在充分利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交易成本经济取得巨大的竞争优势的基础上。(3)应通过扩大在相应设施和技能上的投资来扩大市场份额和市场利润。所有这些要求政府既要有一个清晰的产业政策,又必须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和系统的规制政策。另外,还要注意到传统的自然垄断行业在某些生产环节和业务的自然垄断属性正在弱化或消失。
4.在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合理化进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规制理论
根据改革的需要和实际发展情况和不同阶段的特征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规制理论是十分必要的。在这套理论中,要建立一个在形成较大程度的集中和垄断的情况下,既能利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交易成本经济,又能提高效率,防止利用市场势力进行剥夺的前后一致的政府规制体系。规制的关键在于加强沉淀成本与风险管理,防止自然垄断行业利用自身垄断地位扩展其对市场控制能力,这对于体制转型时期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改革来说,其借鉴意义十分巨大。根据可竞争市场理论进行民营化和国有化之间的取舍,需要对价格制度及其以外的其非市场制度进行完善,同时需要政府相关的管制政策,创造出一个自由进入与自由退出的可竞争市场环境,使沉淀成本、产权和信息不完全管制之间形成互补关系,更好地应用于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实践中③,最终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规制理论。
总之,产业政策和市场政策,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市场结构的合理化的有机结合是我们进行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合理化进程中的主要指导思想,其中心在于政府的规制政策,在一个清晰的框架下深化国有大型垄断企业的治理结构和规制结构改革。
注释:
①贝恩最早运用绝对集中度指标对产业的竞争和垄断程度进行了分类研究,他根据前4位企业市场占有率(CR4)将集中类型分为六个等级,即极高寡占型(CR4>75%)、高集中寡占型(65%<CR4<75%)、中(上)集中寡占型(50%<CR4<65%)、中(下)集中寡占型(35%<CR4<50%)、低集中寡占型(30%<CR4<35%)、原子型(CR4<30%).
②数据来源于news.省略.
③汤吉军.可竞争市场理论及其对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启示[J].产业经济评论,2010,6(第9卷,第2辑).
整改原则范文6
结合民政工作实际,针对县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工作调查中反映出来的政风行风问题,制定如下整改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县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工作会议精神,紧密联系民政工作实际,针对查找出来的政风行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问题不整改到位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通过”的原则,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措施,扎实抓好集中整改,建立健全民政系统政风行风建设长效机制,努力实现“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核心理念,认真履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民政核心职责,按照“依法、规范、阳光、优质、高效”的要求,使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努力塑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高效型、和谐型、廉洁型民政良好形象,为建设和谐幸福新提供良好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举一反三、改进工作”的态度,严肃对待,认真梳理。确属民政工作存在的问题,积极加以整改;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耐心做好解释和说明工作。
(二)分类整改的原则。对民政方面政风行风问题,认真进行整改;对不属于政风行风问题的意见和建议,采取一定的形式向群众和有关方面做出反馈;对民政局职能职责解决不了的问题,积极向上级机关反映;对属于其它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及时函告相关部门并积极协调解决。
(三)纠建并举的原则。对能解决的问题,立即解决;对通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做到限时解决;对暂时无条件解决的问题,列出整改计划,尽快解决。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规定,从源头上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四)“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做到谁的问题谁整改。对涉及多个股室的问题,明确牵头股室总协调,其它股室积极配合。
(五)注重实效的原则。将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和部门自身存在的问题作为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落实整改措施,让广大群众真切感受到民政部门整改工作的力度和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责任领导、责任人及整改措施
1.存在的问题:有一些村里的福利,低保特别不公平问题。
2.推进措施:一是认真组织镇街民政干部、村(居)委会干部学习《省最低生活保障操作规程》和有关法律法规,提高法纪意识,增强自我约束力。二是进一步严肃有关纪律规定,严格执行低保对象的申请、受理、核定、审批等制度。三是加大对城乡低保对象排查核查力度,通过上户核查,及时清退不符合低保条件人员。四是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各镇(街)民政所务必提请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整改工作,督促村(居)委会,对新增、新申请人员低保户严格做好上户调查工作,对违规违纪违法问题,依法依规处理,确保低保工作公平、公正、公开。
3.责任领导:
4.责任股室:社会救助股;
5.完成时限:11月底前完成。
四、方法步骤
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为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整改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一)10月25日至11月25日,认真进行整改,狠抓落实。各科室要根据整改的内容,突出整改重点,落实责任,确保效果。
(二)11月26日至11月30日,完成建章立制,自查总结。一是继续坚持纠建并举的方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边整边改,边纠边建,制定出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强化内外监督制约机制,巩固整改成果,防止问题“反弹”。二是及时总结整改情况,对近期整改内容和中长期整改情况进行认真的自查,实事求是地做好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整改阶段工作小结。
五、有关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整改工作是整个社评工作的关键,关系到社评工作的成效,关系到民政改革发展目标的顺利完成。全局及各镇(街)民政所一定要统一思想,端正态度,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社评整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各项整改工作抓好抓实。
(二)强化领导,明确责任。为确保整改工作取得实效,成立以局局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责任股室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整改工作机制,各镇(街)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有关股室要将整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专人负责,落实整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