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范文1
一、依据课本主题,丰富主题内容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它的取材十分广泛,学习主题随处可觅。语文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仅是给教师和学生的提示,有些主题本身就是学生的生活,是地方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主题,我们应该按课本的安排组织学生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丰富主题活动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上册《这就是我》,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开展的第一个主题,教材的编排意图在于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开展主题活动,我除了按教材的安排完成了自我介绍,求职表演等外,对主题进行了适当延伸:一是建立相册,让学生自己在每一位同学的页面下写上一段话,评出这位同学的特点,这一活动将学生的目光扩展到全体同学,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二是组织跨级对话,组织与八年级、九年级同学联谊会,促进了校内同学间的沟通;三是建立家庭和谐档案,要求学生每月为家庭成员提一项建议或解决一件家庭事务并记载下来。这样延伸,丰富了主题内容,扩大了活动空间,易于创造成果,达到了表达、交流的目的。同样应遵行的课本主题还有七年级上册《我爱我家》,七年级下册:《成长的烦恼》,八年级下册:《献给母亲的歌》等。
二、合并课本主题,扩大主题空间
有些课本主题比较单一,有的两个主题在操作上有重复之处,加上农村初中学生受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同时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不大可能频繁地让学生离家(校)活动,因此,有必要将课本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并为一个主题开展,这样会省时、有效。如八年级下册有《背起行囊走四方》和《到民间采风去》两次综合性学习,它们具有上述特征,于是我将这两个主题合并为《我爱家乡山和水》一个主题,将全班同学按居住村子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调查当地农作物种植种类,家畜家禽的饲养情况;另一组调查当地的矿藏分布和森林资源;第三组负责统计辖区内的河流及其受污染的程度。以上过程大致安排2—3周时间,然后各小组成员总结调查所得,再由组长执笔写出专题报告,最后举办一个《我爱家乡》主题成果展,这个展会,既有同学个人的独自成果,又有同学们集体智慧结晶,达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目的。
三、改变课本主题,催生主题资源
由于农村条件如前文所述,因此,课本中提到的有些综合性学习活动无法开展,如七年级上册的《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七年级下册的《戏曲大舞台》《马的世界》;八年级下册的《世界何时铸剑为梨》等,在无书、无网的农村初中是难以实现的,如果由老师代替又不能实现教材编写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只有改变课本主题,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如将《戏曲大舞台》改为《你歌没有我歌多》,让同学们到各村寨去收集山歌、民歌,并举行山歌、民歌演唱会,体会原汁原味的民众风采;将《探索月球的奥秘》改换成《山里的传说》,让学生收集本地的神话故事、地名由来,品味出家乡的每一处地方都具有浓郁的神奇;将《追寻人类起源》改为《家族的变迁》,去追寻家族中的交叉历史,如异姓通婚史,异族通婚史,异族继承史(异族过继儿子继承财产)等,从而让学生理解,我们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血管里都流动着对方的血液,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再如,将《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改为《家乡人物史略》,给家乡历史上的名人立传,由于它们来自老百姓亲口述说,学生更能从中发现历史人物的闪光点,激发起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范文2
【关键词】农村资源;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特点;优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诚然,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它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教学检测上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这对我们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回避它或者忽视它都是错误的选择,唯有迎难而上,啃掉这块“硬骨头”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拓展其综合素质。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得天独厚的城市不能比拟的条件,我们大可指导农村学生利用,提高语文素养。
一、立足学生薄弱特点,循序渐进地指导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农村学生不同于城市学生,他们大多来自深山,见识少,胆小害羞,语文素养不高,有的甚至连普通话都不大会说,要想一蹴而就地让他们像城市学生立刻积极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那是不大可能的,只能慢慢来,循序渐进地指导他们参与。其中,我们需要把握几点注意事项。
(一)解除学生的拘束,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农村学生的腼腆害羞是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障碍。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方法解除学生的拘束。比如训练学生单独大声读书,当众从容讲话,放开胆子,展示口才,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可以改变“金口难开”的习惯,变得活跃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农村学生的特点,比如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种甘蔗,收稻谷,将这些作为活动的话题,引导他们积极讨论。由于学生很熟悉这些农活,所以一般都会畅所欲言。“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开头做好了,后面就顺利了。
(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掌握活动的发展动向
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要预设好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也要预料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周全考虑相应的对策。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要发挥教师本身的主导作用,既不能把活动课堂塑造成“教师独大”的一言堂,也不能将活动课变成“学生独立”的自由散漫的课堂,要引导学生走向活动的目标,达到预定的目的。
(三)重视活动的评价,总结活动的经验成果
活动结束,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评价,以鼓励与表扬为主,对学生们的表现加以肯定,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争取下一个活动做得更好。同时,教师要善于总结思考活动的成败之处,形成经验,便于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根据农村学校的资源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校内综合性学习活动
农村学校校舍简陋,但绿树满园,放眼墙外可见山丘农田,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坐在操场就可以见到校外的农村美丽风景。笔者常常带领学生来到操场,坐在树下,畅谈理想,创造性地开展主题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综合性思考和探讨活动,一起探讨外面的世界怎么样,一起思考“外面的世界为什么又很无奈”问题,引发学生无限遐想的同时,又让他们对现实社会有清醒的认识。
正课之后,笔者时常带领学生来到校园一角,体验怎样种花植树。农村学校有很多泥土地块,m宜栽种鲜花或果树,是农村学校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天然基地。
农村学校富有特色的地方更是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好资源。笔者所在学校有百年历史,保留下了古老的大门,学校为其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称为“龙门”;又在另一角建有一个凉亭,称为“凤亭”。笔者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资源,组织学生开展“青春随想”活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带领学生走龙门,坐凤亭,让学生体会“鲤鱼跃龙门,展翅成金凤”的成功感,畅想成龙成凤的未来,激起学生奋斗的欲望。
三、发挥农村的自然资源优势,创造性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丰富,牛耕羊奔,山清水秀,果树飘香,稻穗沉坠,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天然条件。
在开展“感受自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和“寻觅春天的足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活动中,应把学生带到田间地头、山丘河岸,去感受并认识自然,引导他们把这种感受与认识表达出来。开展“马的世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活动,就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笔者直接把学生带到山坡上,近距离地观察马,马的形态、马的动作、马的劳作,一目了然,不需赘言,学生心领神会;再和农民聊天,聊聊马的脾性、马的作用,让学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绝大多数农村初中学生都参加过农事劳动,他们对农事劳动的过程与感受是城市学生无法比拟的。如七年级“我爱我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活动,可引导学生谈农家生活,说说从农事活动中获得的收获和体验到的快乐。
四、发挥农村的文化资源优势,创造性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农村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有些是城市无法比拟的,如农事诗、俗言俚语、农谚、古建筑等。笔者所在的农村就有几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一是嘹山歌,二是采茶戏,是老祖宗代代相传下来的,神奇而又渊博,不进行深入的学习是学不会的。我们完全可以充分挖掘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范文3
【关键词】 优化资源;创新教法;落实;思品活动;德育功能;策略
在2006年新课改进行时,初中思品课程增加了实践活动课,本课程结合思品课的某一教学任务和内容,以所学知识为工具,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趣味性、多样性、创造性的活动为载体,进行学生品德素养开发,全面提高学生生理、心理、品质、智能、技能等素质,对于学生情感、态度、能力、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落实德育功能具有很强针对性。她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焕发着蓬勃生机,以崭新的姿态展示在大家眼前,受到师生的欢迎。对于如何提高活动课实效性,落实好其德育功能,笔者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做法,与同行交流,以期指正。
一、优化课程资源落实德育功能
课程资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能否最优化,直接决定活动课的效果和德育功能落实。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除相关教材外,自然、社会、人文都能成为思品课程资源,要结合实际对资源进行整合,达到最优。
1.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资源
在实践活动材料和案例的选择上,要选取贴近学生年龄的人或故事主人公开展教学,做到迅速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想学”。如:在陕教版七年级思品下册十课《我来当回观察家》,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现实社会,感受生活的变化,体验生活的复杂和美好。课本上提供了:公园、街道、农贸市场等,我进行了认真分析:觉得公园、街道、农贸市场都在城里,农村观察这些事物并不容易,而且学生也不感兴趣。那什么是学生感兴趣,切近学生生活的呢?在和学生交流中,我确定了观察手机的变化。通过学生收集不同型号手机、了解功能、思考手机对学生的利弊,学生很快将学到的书本知识应用在活动中,形成了深刻的感悟、体验。选用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开展思品实践活动教学。
2.整合其他学科资源
思品实践活动教学不少内容和语文历史数学等学科交叉,教学中一些发人深思的小故事、一些小工具巧妙地应用到带到思品实践活动课堂,让学生感觉亲切、新奇,可以在用中学,在学中用,生成新的体验感受,实现课堂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如:八年级下册第十四课《我家的变迁》主要是为了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增强人文关怀。课程设计有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访谈提纲,调查问卷。我觉得不如就用学生现学的数学统计初步,手机家庭电器数量变化数据,制成统计图,来反映家庭变化更好。虽然我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但学生运用已有数学知识,“跳一跳”就能顺利的摘到果实,让学生在动脑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3.选用具有时代性的资源
每个时代都有一些流行事物。当今的中学生关注的流行事物比如:明星、网络、QQ、动漫等,只要他们一有时间就想接触这些事物,这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教师可以借助初中生喜欢流行事物作为教育的一个契机,以真实的典型材料进行活生生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隐私权受保护》中,引入一段QQ聊天记录,记录中涉及了同学的隐私。从而结合如何正确QQ聊天、如何保护隐私,展开实践活动,学生交流起来无障碍,各执一词,争论纷纷,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活动总结中有新知识的把握也有旧知识的回顾,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而且最可贵的是学生自己生成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4.选取具有地域特色的资源
立足本地,从本地区的人文环境、地理条件、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具体的问题出发,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是对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的有效探索。笔者所在的学区谢村镇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资源有不少,但是“孝老敬亲”和“酒文化”最突出。在八年级学习孝敬父母的课程时,谢孙桥的故事探索就成为一个特色资源,参观谢孙桥-探访谢孙桥的故事-交流谢孙桥的心得,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在九年级学习弘扬传统文化时,探寻谢村黄酒的制作工艺也成为一个特色资源。当时开展这两个实践活动时,学生的激动和参与热情至今历历在目,地域特色的资源,极大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动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落实德育功能
1.角色互换,学生当老师
每个人都从经验中学习事物,而经验主要来源于“参与”,来源于“体验”。我在上八年级《防患于未然》加强自我防范这一内容时,发现书本上有不少案例,如果都让老师讲解,时间不够,也不科学,我又考虑到很多孩子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于是我大胆想到角色互换,学生当老师。由同学自主组队,选择案例,推荐小老师上台讲解。让学生们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受。任务一布置,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有的同学离开座位找自己的搭档;有的同学跑到教室后面认真排练。一幕幕险情,一步步化解困境,通过表演来体验孩子内心的思想斗争,展示自我保护技巧的掌握。这个活动开展后,每班都有好几组同学主动走上讲台,给大家展示成果,展示风采。借助自主活动,学生袒露了自己的心声,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同时通过双方的唇枪舌战,生生互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参与中落实了德育功能。
2.课堂大翻转,立足思品超越思品
思品课堂是否就是固定的模式呢?我尝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开展各种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动手、动嘴、动脑,达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实践能力,丰富学生思想情感,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目的。思品课堂变成了与音乐课、美术课……。如感悟青春-歌唱比赛、可贵的生命――图片展示、消费者的权利-小品编演、改革开放新变化-办主题小报、隐私的权利――开展模拟小法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寓教于乐,活跃气氛,还可以让生生之间的情感在活动中互相感染和沟通,以学生之情激发学生之情,产生感情上达到共鸣。
3.活动系列化,增强扩张力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范文4
有人把教师比作桥,桥的一端连着学生,另一端连着知识,学生要想达到知识的彼岸,那么这座"桥"就得发挥自身应有的功能。因此,教师应该采用何种最恰当、最科学、最有效益的教学方法来"传业、授道、解惑",以及更好地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也就是说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前提。如何把长期以来教师占据的"课堂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树立学生是历史课堂的主人呢?我在上历史课时,结合历史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谨此罗列,以求抛砖引玉。
1.“角色反串”法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都江堰》这一课时,由于区域条件的限制,学生没有办法亲身领略都江堰风采依旧的风光,如果单凭教师在舞台上独舞的话,那么整堂课肯定会枯燥无味的,如何让这堂课动起来呢?我就想出了一个角色换位法,我先把都江堰大概的形势图画在黑板上,让学生有一个最初的印象,然后让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把都江堰的各个结构画在黑板,并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老师,来讲解各个结构的特点和为什么要建成那样子及其功能,同学们反应都非常积极。为了能够当好"教师",他们仔细、认真地阅读课文,并能有见地提出一些问题来。在历史课上穿插这种"角色反串"的教法,既可使师生双方在相互体验的基础上达到心理上的互通、情感上的互融和教学上的互长,也可培养和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包括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等。
2.“历史短剧表演”法
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宋金南北对峙》时,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岳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岳飞等人为了维护民族利益而英勇斗争的优良品质。我引导几个学生课前合作收集历史资料并编演历史短剧――《岳飞》。在短剧中同学们围绕岳母刺字、精忠报国、郾城大捷、十二道金牌、班师回朝等情节来编演,短剧表演后,我又让同学们进行"质疑他答,合作探究"活动,针对短剧内容,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感受或提出一些疑问,问题的提出让同学自己解答,不懂的地方再由教师来引导。为了激起学生对岳飞的尊敬和怀念,增强师生的关系和交流,我又建议师生集体演唱歌曲《满江红》,从而让歌声与情感交融,使知识在情感中传递、升华。在课堂上穿插历史短剧表演,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学生创作的能动性和想象力,抓住初中学生好于表现自己的特点,提供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锻炼了学生表演的能力,增强了胆量,也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同时,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历史课上,我经常采用这种教学,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学生表现得异常活跃,效果甚佳。
3.“创设历史情境、感悟历史真谛”法
给学生创设一种能激发起兴趣的历史情境,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竟相发表各自的意见。如在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同学表演完历史短剧《兵谏》后,我便创设了这么一个情境:假如你身处当时中国面临日本鬼子疯狂侵略,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历史环境下,你会如何处置呢?请说说理由。同学们兴致高涨,议论纷纷,有的主张把杀了,有的主张把扣押,有的主张把放了,有的主张逼迫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同学发表意见出现争执时,不要轻意否定任何一方,而应鼓励求异思维,让各方面的观点都摆出来,然后和学生一起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尽情地发挥他们思维的潜力,广泛地进行交流。经过师生共同探讨、交流和沟通后,使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看历史、判断历史切记勿以个人恩怨、个人主观态度出发,而要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重,为出发点。
4.“实践操作”法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如在讲七年级下册《雕版印刷术》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明白什么叫雕版印刷术,我让同学准备了橡皮泥、印泥、纸张等,当场根据你对雕版印刷术概念的理解,把你的名字雕刻出来,此活动可以几个人共同合作,也可单独完成。结果是同学刻出来的字:有的
是正的,有的却是反的,于是我让同学们再去寻找源由,让实践来印证科学。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雕版印刷术的理解,体会先人的聪明和智慧,激发学生好学、好探究、好动手实践,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含义。
5.“辩论交流法”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范文5
[关键词语] 注重学生 灵活多样 科学评价
历史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历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起着调控历史教学活动的作用。新课程历史教学,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可新课程进行这么多年,历史教学评价仍停留在“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考试方式上,过于单调、被动,过于关注学生成绩,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考查,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发展,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等。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学,我们应该改革历史教学评价,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应该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针对一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和课堂教学重点内容的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语言表达能力及对当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与措施,查漏补缺,比较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各种素质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此,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宗旨,采取小测验、作业、观察、座谈、交流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评价。
发挥小测验的优势,广泛评价课堂教学。小测验评价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考查全体学生对课堂教学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以评价教学效果。其题型要灵活多样、不能单调乏味;要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不能死记硬背、呆板重现。如,在教完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时,教师出示幻灯片,进行小测验。幻灯片的内容为: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回答出下列的各题:①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经过 洋和 洋。②你能说出本课三个第一吗?③你能把3用三次,1、0、4各用两次,5、7各用一次组成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一段话吗?④下列陈述的理由能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一史实的有( )。A、时间长,1405—1433年七次航海;B、航程远,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和红海沿岸;C、航史早,比欧洲开辟新航路早半个世界;D、规模大。”此小测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个性发展为本”这一宗旨。从其标题上看,既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我能行”,增强自信心,又可激发学生的竞争机制,积极上进;从其内容上看,概括了本课重点知识,精炼而不繁锁,不占用好多时间,不增加学生负担;从其形式上看,简便易行,灵活多样,不枯燥乏味,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再现历史知识,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改革课堂作业形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布置作业也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写做和批改来考查全体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获取教学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活动。它具有简便易行,参与评价对象多,了解信息全等特点。但目前还是老一套,题量多、单调呆板重现、学生抄袭严重,不能很好地反映出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为此,要实现新课程目标,就必须改革课堂作业形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一是布置开放性作业题,以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行为表现(态度、书面表达、应用能力等)。可以要求学生自制表格或编写知识纲要来考查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如教完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后,布置作业“请学生自制一个夏商西周三朝大事年表,其内容为重要年代、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三大项”。又如教完七年历史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后,布置作业“请以三个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为中心编写本课知识提纲”。这样的作业既可评价学习知识的状况,又可让学生理清基本线路,弄清各事物之间的联系,还可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可以布置有关重点内容的理解与迁移性作业,以掌握其共性和特性,发现规律,达到评价教学效果的目的。如教完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的布置作业,“请比较美国历史上两次资产阶段革命的异同”。还可以就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写小论文,以了解学生理解教材与综合分析归纳能力。如教完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布置学生以“我心中的外交家─”写篇小论文。二是自编作业,拓宽课堂教学评价思路。自编作业是一种融知识理解、巩固和教学评价于一体的创造性作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基础知识巩固的再现性习题和综合归纳或理解分析的应用性习题去编写。自编作业的完成分为自己完成和交换完成两种形式。自己完成,可以对自已历史学习作自我评价,对自己历史学习状况有个清楚的了解,有助于认识学习目标,以及控制学习进程,增强历史学习的责任感。交换完成,除上述作用外可以使学生互相督促,团结协作,使历史测评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通过批改或查验,了解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知识掌握情况,以及书面表达、理解归纳、应用创造等能力,从而切实评价教学效果。
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创新历史活动课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录音机、录相机、摄像机等现代化教育设备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记录学生在知识、技能、行为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成效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如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在调研汇报课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家乡发生的各种变化,来谈谈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变化和提高。教师深入到各组并录音,观察学生发言的涌跃程度、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所提问题是否符合主题,搜集的资料是否可靠、是否有其他文献资料相配合等等。最后对每位学生的表现写出书面评语,分析本课教学效果。
设计问题,座谈考评,创新评价机制。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座谈。教师在上完课后,请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座谈。其主内容可以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心里特征的情况下,设计有关问题调查了解:对教师讲解、提问、分析是否感兴趣,是否有利于理解知识,是否从心理上得到启发;或者课堂气氛是否有利 于学习,或者对老师提供的各种资料是否看得懂、是否有利于理解知识。还可以是提问本节课内容简单问题或略有发挥思维的创新开放题,还可以请学生谈谈本堂课的感想和启发、令人难忘之处或不成功之处,等等。总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畅所欲言,尽情地剖析本堂课。同时教师要做好记录,并给以学生当面或书面评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口语表达能力。过后,教师还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改进课堂教学。二是与教师交谈,重现课堂,全面评价。实录课堂或请教师听课,再请教师座谈交流,听取该教师的真实评价,看是否按《课标》要求去实施了教学,是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等等。有时教师还可以自己观看录相或听录音做个如实评价,及时得出建设性的结论,以调控和改进教学活动。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但要注重知识与能力,也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但要注重结果,也要注重过程;不但要注重学生今天,也要注重学生发展的可能。课堂教学评价就是这样,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让学生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评价过程;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协商学习任务,积极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建立档案,整理分析教学评价,认真总结得失与优劣,吸取经验,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寻求解决方法与措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实现课程目标。所以,历史课堂教学评价,就是要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为基本依据,紧密联系教学过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客观公正地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反馈教学信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朱汉国 王斯德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范文6
一、活用材料,开阔教学视野
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初中语文课堂可以利用的材料以及方式也实现了丰富化、创新化、全面化。教师要积极开发材料、扩充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稳定的根基。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具备发展性、开拓性的眼光,不仅要从课本中发掘教学资料,更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为教学所用。
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中的古诗文教学为例。在教学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时,教师可以引入杜甫《三吏》、《三别》以及《登高》等诗篇,通过比较阅读与鉴赏,让学生深入了解杜诗的韵味与语言特征;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等文章时,笔者特别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进行了图片赏析,让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敬佩与欣赏之情,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本单元课程的学习中;而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则是围绕着中华民族各个传统节日进行教学,为了加深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印象,笔者在单元课程开始前就引入古代文献、绘画作品以及纪录片材料,凭借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了各个民族在节日上的差异,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关注点,这让学生在学习单元课程时更能够身临其境。但是材料的活用不仅需要笔者的引导,更需要学生自主性地探讨。因此,笔者在引入的同时,还注意灵活发问,例如在引入传统节日文化时,笔者会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请耐心观察:以下节日与我们的传统节日有什么区别?”这样就增加了学生思考、分析的主动性,提高了材料运用的灵活性与渗透性。从教师自身的发展而言,其必须要认识到不同内容的教学需要利用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因此自身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了解,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且要勇于打破教材的禁锢,从而为高效利用传统文化提供积极的帮助。
二、主动辨识,捕捉文化精髓
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以传统文化作为基础,但是可利用的中国文化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因此为了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利用水平,教师必须要提升辨别能力,摒弃糟粕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即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基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观念等多个角度捕捉文化精髓。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的教学为例,此次课程的安排是为了让学生感知中国传统诗歌在语言以及结构上的特点,借助诗歌来弘扬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与传统孝文化。但《木兰诗》与其它诗词相比,其中的文言词语居多,这为学习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受到了严重打击。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意引入了传统孝文化,从道德观念、情感体验入手发掘这篇课文潜在的深意,让学生能够透过课文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在解释“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孝道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学生揭示了在逐渐消失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而将《木兰诗》中所蕴藏的“孝”更加直观、全面地呈现于课堂上,也使得花木兰的形象更加鲜活突出。另外,《木兰诗》虽然歌颂了中国传统美德,但是从中也能看到中国传统制度等方面的弊端,为了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环境的认识,笔者亦从中国古代征战、国家征兵的实际历史情况入手,让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也对文化、习俗产生的背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但是教师需要认识到在利用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应该灵活捕捉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困难。从学生的难处入手、从教学的重难点入手,积极鼓励学生、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有效提高传统文化利用的整体效果。
三、开展专题,促进文化渗透
对传统文化的利用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工作,同样也是学生的学习任务。为了实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教师应该发挥其引导作用与规范作用,积极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掌握自、支配权,能够自行搜集传统文化材料,有效促进文化的全面渗透。
以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的教学为例。为了加深学生对故事发生背景、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的了解,笔者特意开展了“举人的荣耀与悲哀”这一专题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课下时间搜集与举人相关的资料。诸多学生都从中国传统科举制度、儒家文化的影响等多个角度,通过ppt制作、微课录制等不同方式呈现了所搜集的素材,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变迁进行了总结、展望,在课堂上活灵活现地描述了中国科举制度的由来与发展。随后,笔者又开展了辩论赛,让学生围绕“中国传统科举制度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利弊”进行讨论,在争论中树立合理的史观,并对中国文化制度有一个理性深入的认识。最后,笔者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走上台来说出对话题活动的看法,从而为下次专题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铺垫。这次专题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不仅鼓励了较多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从合作的角度入手,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促使学生勇于自主理清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的发展脉络,从而能够进一步地了解范进的悲哀以及当时社会的悲哀,也对《范进中举》全文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虽然专题活动的开展能够打破课堂的拘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教师仍然需要把握活动开展的度,既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看法,同时还需要协助学生理性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运用动态性、发展性的眼光去为文化渗透融入更多的活力。
四、倡导阅读,提升文化认识
相对而言,中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情感体验水平以及文字功底还有待提高。为了加深中学生的文化认识,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多读多看。这里的多读多看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强调“精”、“全”、“准”,即能够围绕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促使学生开展课外文本阅读,又要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学生对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例如,笔者结合七年级上下册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论语》、《唐诗三百首》、《山海经》等中国传统优秀作品,从而为相关文言文、诗词的教学做好准备;在八年级阶段,笔者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陶渊明的作品、杜甫的诗词,组织学生去详细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从而为本学期开展《桃花源记》、《杜甫诗三首》等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九年级阶段,笔者除了让学生阅读中国经典四大名著外,还让学生去主动探究中国的历史,从《史记》等作品中理清中国发展的整体历程,从而形成一种爱国情感。在一段时间之后,笔者会安排时间随机抽取学生在这段时期撰写的阅读读书笔记或者演讲稿,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会与其他同学分享,提升文化阅读与学习价值。这种课外性的阅读不仅能够加强传统文化的互通与交流,也能促进思想的传播与互动,为创设和谐稳定、合作友爱的班级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进一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但是,教师应该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不能过于强硬地要求学生去读书,而是通过游戏、竞赛等展示活动的举行,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阅读,更加主动地去领会与感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阅读倡导的目的,才能发挥课外阅读的积极作用,为语文教学提供全面的服务。
五、切入生活,凸显文化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是空中楼阁,其不仅与语文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更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直接性的关系。因此,在促进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突破语文教学课堂的局限,勇于发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语文、文化之间的距离,为继承、发展文化,深入挖掘语文教学的意义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笔者特意从生活入手,借助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引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例如,在《醉翁亭记》的教学中,笔者先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去找文中熟悉的成语,很多学生通过阅读,直接说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峰回路转、水落石出、觥筹交错、山肴野蔌等成语。这些成语相对于比较晦涩的文言文在理解上更加直接、轻松,因此笔者让学生自己通过上下文内容以及实际生活解释各个成语的含义,并且以小组比赛的形式,看谁能够解释得更加生动、精准。其次,笔者再次组织活动:先对文中关于景色描写的语句、词汇进行了细致地讲解,随后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一些与之类似的场景,拍摄成照片,让学生点出生活与文学之间的相似之处。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重新观察自己的周边,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在语句、词汇乃至深意上的认识。另外,笔者还鼓励学生借鉴文言文的叙事方式与描法对自己所观察的景物进行描述,提供机会让学生来展示自己的成果,有效调动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全面加强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深度。这种突破性的传统文化渗入方式将语文与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避免学生被动地学习语文知识、理解传统文化。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运用的经验,因此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与鼓励,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去发现、去运用,从而为初中语文教学注入更多鲜活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