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篮球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篮球文化论文范文1
1.1橄榄球运动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1.1.1橄榄球运动在中国仍然寂寞
橄榄球因球形似橄榄,所以在中国人们都称之为橄榄球,在晚清时期,国内部分地区就已经出现了橄榄球运动。在高校,橄榄球运动已经有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不论从内部环境还是训练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一套高校橄榄球运动训练初步管理体系。但是总的来说橄榄球在中国仍然寂寞,据调查结果显示橄榄球队在高校建立成为提升学校知名度的幌子,在橄榄球队训练及总体目标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
1.1.2橄榄球在中国法流行的原因
从中国人的体制、收入、观念以及文化方面来看橄榄球不能在我国兴起也是需要时间的,中国人体制若比向西方人那么健壮,人均经济能力也不高,橄榄球装备贵,橄榄球运动是一个集体的运动不是一两个人能兴起的需要大家热爱同时才能火热发展,是需要时间的,另外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还是国家不支持不投入。
1.2我国开展橄榄球运动的优势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多民族国家,如今被视为中国式的橄榄球-“抢花炮”在民族地区以及一些学校都广为流行,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项目之一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和橄榄球运动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在动作上的假动作、掩护、传递、奔跑、搂抱、阻挡、等。当前部分地区及学校普及“抢花炮”运动表明我国有适合开展橄榄球运动的基本条件。另外我国高校橄榄球球队继续生存和发展存在一定的有利条件,首先此运动符合我国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对这项运动都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据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在橄榄球球队的教练员、场地设施、经费、政策等各个方面都在积极的揉入,重视橄榄球运动的开展。各方面研究证明我国橄榄球运动还处在初级阶段,还需要不断普及和提高主要表现专业化水平不高、训练条件没有保证,其成员的来源少。
2.发展橄榄球运动的对策
2.1把橄榄球运动作为一种体育产业来进行开发和推广
市场是任何一个体育运动的兴起的根本,市场开发对我国橄榄球运动的普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体育事业也在突飞猛进的飞跃,“橄榄球”运动作为一项集体强身健身、娱乐的多元化体育项目,以其独特的魅力被国人甚至世界人民喜爱,随着其全球化的发展化进程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橄榄球运动有着广泛的开发市场。推广橄榄球运动是非常关键的,可以通过转播相关橄榄球比赛、推出橄榄球相关的广告、服装等,让更多的人关注以至于投身橄榄球运动之中。
2.2加大对橄榄球运动的资金投入
“发展缓慢的关键原因是对橄榄球的投入太少,如果能得到足球的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经费和支持,我们肯定能拿到亚洲冠军!”郑教练介绍说,“目前我国橄榄球的水平在亚洲最好能排到第四、五名。日本和韩国实力最强,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队水平稍次。不过这和10年前的大比分落败比起来有了很大进步,已经初步具备了和强队抗衡的实力。”
2.3培养人才、重视橄榄球队工作
体育事业的发展同其他教育、经济事业一样需要的人才,对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橄榄球运动人才也是一样,首先要有好的教练,选取合适的体育健儿集中训练,从培养一名到一队最后到几队……玩的人越多,参与的人越多,关注的人越多,橄榄球运动自然而然就会蓬勃发展起来。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把橄榄球运动纳入学校体育并在体育课中开展教学,是加速在年轻人中普及橄榄球运动的好方法,而且通过参加橄榄球运动比赛可以培养当代青少年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更重要的可以潜移默化中锻炼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分析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抓好培训:首先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培养,其次加强裁判员队伍的培养,再次抓好国家队的建设,培养技术骨干。
2.4向部队、学校大力推广
部队是以锻炼人意志、品质为目的的,这正符合橄榄球运动培养和锻炼队员顽强、拼打、善于战斗的作风;增强在紧张环境下对外界压力的耐受能力和警觉性,提高对抗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人们刚正不阿、坦诚的品质和舍生取胜、勇于献身的精神;培养其集体主义观,团队意识和以集体的胜利为最高目标的意识;增强团队纪律性;锻炼敏捷的思维,开发思维提高判断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各方面能力和素质。因此,动在军队和学校大力推广橄榄球运动对提高军人和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能力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2.5依托市场,面向社会,推动项目发展
学校是文化传媒的基地,在学校推广和宣传橄榄球运动是其普及发展的前提。学校成为这类新兴的体育项目的发展主要的依托对象,中国农业大学橄榄球队取得的成功经验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基本代表了中国国家队的水平。而如今美式橄榄球主要在上海地区的学校里开展的比较火热,笔者曾经还在南京地铁上碰见一位南京体育学院橄榄球队的,不过一问才知道他是玩英式的...在美国大专院校非常重视发展橄榄球运动,常常用提供奖学金和给予免交住宿费等办法鼓励中学生中优秀的橄榄球队员,来就读本校。如果能在我国高校中掀起一股“橄榄球热”,橄榄球运动被青少年学生的认可和接受,将来橄榄球运动在我国学校必将是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局面。
篮球文化论文范文2
3.6.1 创新篮球选修课的班级设置方式和教学方法
篮球选修课主要是利用正规的体育课的形式,对选修此项课程的学生进行统一化、普及性的篮球教学与训练活动。这在激发广大学生的篮球运动兴趣,丰富学生的篮球运动知识,提高学生的篮球运动技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理应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针对当前篮球选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重庆市各个高校应当在“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新班级设置方式和教学方法。
3.6.2 加强对篮球选修课教学过程与教学成果的监督与考核
必要的监督与考核是激发教师工作责任心、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关键所在。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重视必然会主动地建构起系统科学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并严格要求学生,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目前,重庆市诸多高校的篮球选修课之所以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重要原因之一便是高校对篮球教师缺乏必要的监督与考核。基于此,当前重庆市高等院校应当建立一个专门的体育选修课考核部门,一方面随机地对各种体育选修课进行抽查活动,听取课堂学生的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体育选修课最终教学效果的考核,从而对体育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给予必要的督促。
3.6.3 高校应加强对校篮球俱乐部的支持
重庆市各个高校应当在深入理解校篮球俱乐部性质特征、组织形式、功能价值的基础上,加大对校篮球俱乐部的支持,比如由学校体育部、学生社团组织以学校为主体的篮球俱乐部,鼓励在校学生和老师组建相应的篮球俱乐部并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使用环境甚至是提供经济上的帮助等等,从而推动校篮球俱乐部多样性、规模化的特征。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重庆市自1906年产生第一所高等院校西南大学以来,便与篮球运动建立了不解之缘。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重庆市以及整个中国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教育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重庆市高校篮球发展既呈现出自身个性化的发展特征;同时又与其它地区高等院校篮球事业呈现出相似的发展路径。
4.1.2 目前重庆市各个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种模式,即课内的篮球选修课、课外的校篮球俱乐部、专业化的高水平篮球队,由此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于篮球学习和篮球训练的需要。
4.1.3 通过对重庆市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近年来在一系列大型比赛中比赛成绩的分析可以看出,重庆市高校高水平男子篮球队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而女子篮球队则处于靠后的位置,因此,重庆市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竞技水平并不尽如人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1.4 通过对重庆市高校篮球选修课、校篮球俱乐部、高水平篮球队师资、学生、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效果、硬件设施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重庆市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有篮球选修课教学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价值、校篮球俱乐部缺乏多样性、高水平篮球队的管理不足等等。
4.2 建议
4.2.1 重庆市各个高校篮球选修课在班级设置上应引入学生的篮球运动水平、篮球知识需求方面的标准,由此设置出更加细化的临时班级,从而方便篮球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篮球教学与训练活动;而教学方法上则应当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活动,包括语言上的交流、动作上的交流、对抗比赛方面的交流等等,由此提高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参与性,提高篮球训练效率。
4.2.2 当前重庆市高等院校应当建立一个专门的体育选修课考核部门,一方面随机地对各种体育选修课进行抽查活动,听取课堂学生的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体育选修课最终教学效果的考核,从而对体育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给予必要的督促。
4.2.3 重庆市各个高校应当在深入理解校篮球俱乐部性质特征、组织形式、功能价值的基础上,加大对校篮球俱乐部的支持,比如由学校体育部、学生社团组织以学校为主体的篮球俱乐部,鼓励在校学生和老师组建相应的篮球俱乐部并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使用环境甚至是提供经济上的帮助等等,从而推动校篮球俱乐部多样性、规模化的特征。
4.2.4 各个高校应当设置一个独立的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机构,并在其下面设置一个专门的球队发展监督与考核机构,负责度教练员的训练计划、训练过程、训练效果方面的监督与考核,由此增强其考核压力,提升其工作责任感,激发其创新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李征.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对我国当代竞技篮球发展影响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2]邓全.篮球基础与实战技巧[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1.
[3]李育忠.论影响篮球投篮命中率的力学因素[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02).
[4]刘小锋.重庆市普通高校篮球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
[5]赵宗兴.影响山东省高校篮球运动开展的主客观因素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4.
致谢:
能独立完成本文的撰写,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杨改生教授,杨老师给与我悉心指导和无私的帮助就像大海中的灯塔,为我的研究方向指明道路。从选题时帮我定论文题目到提供参考文献资料,直至写作时修改论文格式和内容,经过反复多次修改才准备定稿。
篮球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中美;高校;篮球文化
1.前言
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元伟在浙江宁波召开的篮球工作会议上提出“竞技篮球、娱乐篮球、财富篮球、文化篮球”四位一体的新的篮球观,这是对现代篮球的重新认识,并指出要构建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和谐篮球文化。随着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如火如茶,在我国大学校园里,篮球运动已经成为一项“育人工程”,大学把开展篮球运动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篮球在整个篮球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为篮球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篮球文化建设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中国篮球文化的建设。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中美两国高校篮球文化的比较和中国高校的篮球文化建设为研究主题,运用文化学、体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围绕中美两国高校篮球文化现状,挖掘出有关两国高校篮球文化的异同和优劣,反映出高校篮球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较为有规律的发展模式,探讨中国高校篮球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要素,寻求发展中国高校篮球文化的具体思路。为促进我国高校篮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由运动层面向文化层面的跃升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围绕本文所研究的内容,查阅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书籍、报刊、论文、网上资料等,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2.2.2逻辑推理法
综合篮球运动的人文、社会、文化的总体特征、影响因素、现状,根据社会学、文化学、体育学、逻辑学等原理对部分相关问题进行推理分析。
2.2.3比较研究法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美民族文化和篮球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其冲突性与融合性。对中国高校篮球文化发展的价值、特征、以及影响要素进行比较分析,为寻求中国篮球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支撑以及具体的对策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中美两国篮球文化发展的比较
篮球文化是人类社会大文化的一个下位概念。它是世界各地域人群通过从事篮球活动过程围绕本体特征不断总结、创新、发展形成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物质与精神的、内容与形式的总称。它既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游戏,又是现代竞技体育的一个运动项目,更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它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反映时代演进水平的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且这种文化的内容、内涵丰富多彩,它包含人的思维方法、行为形象、社会制度特点、竞赛方法与手段及其他综合保障因素。
篮球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一小部分,它忠实的反映体育文化的特征。它的真正价值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产生种种有趣故事,给人以启示和鼓舞,使人增智和受到教育,并以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融入全面综合素质教育,开发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使人掌握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身体运动规律和支配规律的各种技能与能力,篮球文化以独特的活动形式最形象地展示人体优美形态和心灵品质,和谐地反映人类对现代社会文明生活的创新、完善和追求,把满足人类需求的身体活动进行加工、组织和秩序化,形成获得社会承认的,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内容包括篮球认识,篮球情感,篮球价值,篮球思想,篮球道德,篮球制度和篮球物质条件等。
3.2中美两国高校篮球文化发展的比较
高校篮球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其主要受体是在校大学生,功能主要表现在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启智功能,娱乐功能,竞技功能。两国高校不同的篮球文化特征对两国高校校园文化存在深刻地影响。美国高校篮球文化更多的带有本土文化的烙印,美国高校篮球文化中“个体主义”、“自由主义”、“斗争”、“公平竞争”的特征与美国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崇尚“英雄至上主义’,重法律与契约的校园文化相映衬。中国高校篮球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及其深刻。自信心不足、进取精神差,没有强烈的主人翁思想和创新欲望,不愿与他人交流、探讨,独立意识、竞争意识缺乏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而篮球文化中的自信心需求、勇敢的精神、交流和协作的特征等对降低中国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的负面影响产生积极地作用。
两国高校篮球文化在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体系、运动员队伍、教练员队伍等方面存在差异,有些方面差异明显。美国高校篮球管理体制是以教育主管部门为指导,以高校为主题独立性强,充分发挥高校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机制。而中国高校篮球管理体制则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高校自主性差,千校一统的模式,缺乏活力和创新,在篮球人才培养体制上,美国注重中学一大学的持之以恒的一体化培养体系。而中国高校缺乏自主培养人才的环境和条件,在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管理上,美国注重以法律手段,而中国则强调行政方法,在运动队管理模式上,美国以松散性管理为主,中国则强调高度统一,在高校篮球文化的建设与普及上,美国高校崇尚独立个性、自成风格,富有创造性。中国高校则注重形式,但内容单一,高度统一,缺乏文化氛围和创新性。由于篮球发源于美国,开展时间长,发展程度较好,各方面都优于中国的发展,值得中国篮球发展所借鉴。
4.结语
两国高校篮球文化对其校园文化都有负面影响。美国校园中“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忽视群体的价值,“校园暴力”事件上升,学生患心理疾病的人数增加,“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在西方校园大肆盛行。中国校园中集体主义的观念有下降的趋势,自由散漫的现象也在慢慢抬头。
中国高校篮球文化的发展对策是:在精神层面上应重塑高校篮球理念、创建和谐校园文化,将高校篮球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发挥媒介功能推动高校篮球文化的发展,在物质层面上应加强高校篮球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每所高校应建立一支水平较高的篮球队,造就一些明星球员、建立篮球俱乐部,进行各级比赛,在制度层面上应改善高校篮球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高教练员、运动员的素养、重视学校女生群体的开发与培养。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出版社.1987
[2]许永刚,戴永冠,CBA与NBA文化层面的比较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
篮球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啦啦队运动,校园文化,推行,可行性
1 前言
在我国,随着CUBA的诞生,依附于CUBA的啦啦队运动也悄然走进了大学校园,啦啦队运动激情四射和富有情感的表演,已成为篮球赛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是篮球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一个新的亮点。本文试从啦啦队运动的特点及及在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分析在高校校园文化中推行啦啦队运动的可行性。
2 啦啦队运动的概况
2.1 啦啦队运动定义
啦啦队运动是指在音乐的衬托下,以团队的形式展示特殊运动技巧和各种舞蹈动作,并集中体现竞技性、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为一体的体育运动。追溯到啦啦队的历史是原始部落时代,在早期的部落社会里,为激励外出打杖或者打猎的战士们,人们通常会举行各种仪式,其中有族人欢呼,有各种手舞足蹈的表演来鼓励战士,激发他们的斗志,希望能够凯旋而归。啦啦队原名“Cheerleading”,其中cheer按照字面上的解释是鼓舞、喝彩的意义,有振奋精神,提振士气的意思。1898年,明尼苏达大学的学生在橄榄球比赛时,为了提升队员士气,烘托赛场气氛,自发的,有组织地带领观众一起呐喊助威。这就是现代啦啦队的雏形,指的是为竞赛加油打气的团体,是一种团体性的活动。此时的“Cheer”用于竞赛中是加油打气的意思,在我国是表示“加油”的口号,有鼓舞士气,激励人心的作用。此后,全美各大学纷纷组织成立啦啦队,啦啦队运动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不仅仅是为赛事加油助威,更多的是参与社团活动,成立啦啦队俱乐部或协会,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发扬进取精神的重要手段。
2.2啦啦队的特点及分类
啦啦队运动动作要求发力迅猛,发力时程短,重心稳,转体快,其中短暂加速和定位制动是啦啦队动作的根本特点,其团体表现形式及团队精神价值的体现则是啦啦队运动的外显和内涵。啦啦队运动的发展也初步呈现出竞技化、艺术化、社会化、表演化为一体的多元化特点。对于啦啦队的分类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两操协会《中国学生啦啦队竞赛评分规则》(第二版)的修订中,根据比赛的内容和形式将啦啦队分为舞蹈啦啦队和技巧啦啦队,舞蹈啦啦队又分为徒手和轻器械。
3 校园文化的含义
近年来,校园文化备受关注,它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校园内外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所谓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和谐状态,和谐的校园文化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目标与内涵,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与模式。总而言之,校园文化就是以校园内生活成员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将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由校园文化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是满足大学生发展需要的现实要求;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需要。
4 啦啦操运动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4.1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校园凝聚力
竞技啦啦队运动集动作、口号、道具、服饰、音乐为一体,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项
目,能够体现团队精神与互动。这是它区别于其它体育运动项目的根本特征。通过参与长期的啦啦队运动训练,运动员们达成共同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作风等,这些共性犹如一种粘合剂,让每一位啦啦队员都具有心理上、情感上的凝聚力量。从而形成一定的团队责任感、归属感、集体荣誉感。每一支啦啦队都有自己的组队理念,突出体现在口号的编排上,积极向上的口号激励着每一位运动员,使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上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把自己内在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共同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氛围,增强了校园凝聚力。
4.2为校园体育赛事服务,提高比赛观赏度
啦啦队的英文名称为“Cheerleading”指的是为竞赛加油打气的团体。照字面上的解释是鼓舞、喝彩的意思,本身含义具有提升士气、激励人心的作用。它的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各种球赛或其它体育赛事服务,且越是大型比赛,表演啦啦队和观众啦啦队的作用就越明显。一则为双方加油呐喊助威,另外也有为已方或是自己心目中的某位明星打气的,不管啦啦队员的目标指向是谁,他们的作用都是为了鼓舞场上队员的士气,激励他们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从而使比赛更加精彩和激烈,提高比赛的观赏价值。
4.3丰富校园文化,娱乐生活
娱乐与健康是当代学校体育的走向。啦啦队运动具有身体动作美、表现力美、服装美、口号及道具运用美等特点,这些特点通过各种娱乐形式表现出来,在大学校园里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啦啦队表演具有很大的观赏性,可以使大学生获得美的感染与和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大学生鉴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生活情趣,也提供了极好的展示个性化的平台。
4.4培养大学生组织能力、社交能力
啦啦队员在赛场上,在观众面前欢呼雀跃,引导观众统一口令、统一手势、统一服装,
大大激发了观众热情,并得到观众的尊敬,自然成为这个团队的组织者、指挥者和领导者。
美国学校有很多啦啦队员在组织中保持领导地位,成为学校主要的领导干部。在我国,“啦
啦队长”、“啦啦之星”的选举或比赛活动层出不穷,也培养出部分具有一定领导能力的学生干部,他们的产生进一步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共同推动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同时,通过掌握啦啦队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准备,是大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扩大社交范围,加速学生走上社会后的社会化进程。
4.5完善大学生人格,塑造个性化发展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期的大学生独立意识强,社会竞争压力大,很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思维叛逆等,对社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早在1917年先生指出学校教育是“养成完全人格”,而“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1]。论文参考网。啦啦队运动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强健的体魄是人格构成的要素,也是人格品质发展依赖的基础。参加啦啦队活动或比赛,能够让人精力充沛,乐观自信,生活态度积极,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人格奠定基础。啦啦队员另一大特点体现在大胆、有魄力,表情丰富,极具个性化,甚至有时达到极为夸张的程度(如世界杯上观众啦啦队员所戴的面具、大花脸等)。再通过激情的舞蹈,动感的音乐,个性化的道具运用等每一幅画面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另外通过参与啦啦队运动让学生掌握一门专业运动技术,对提高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具有一定功效。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形象气质,形成优良品质,为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社会工作提供平台。可见,高校开展啦啦队运动是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也推动着学校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论文参考网。
5、高校校园文化引入啦啦队运动的可行性
5.1 啦啦队运动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具有青春活力和团队精神的时尚运动项目
啦啦队运动是赛场上观众自发的啦啦队活动基础上创造成的一项运动,它集中体现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并追求团队荣誉感的最高境界。作为一种新的健身形式。他的动作融合了各种炮、跳、走、基本体操与健美操的律动,现代舞、体育舞蹈的腰跨动作,各种翻腾、站立及托举的空中造型等多种元素,是一种个性化、艺术化、动力化、健身化趋势的运动项目,它刚柔相济、热情奔放的形式,极符合大学生的天性,它的技巧性激起大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它传递着大学生的渴望,反映出大学生敢于创新,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价值追求。因此,啦啦队运动虽然在我国还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但自传入高校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培养了学生团队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5.2高校校园开展啦啦队运动的优势
以学校作为公益性啦啦队运动的主要发展阵地,这是除欧洲少数一些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发展啦啦队运动的一个共性。这并非处于偶然,而是啦啦队运动本身的要求和学校的特点相一致的结果。要调动观众的情绪,本身就要求表演者充满激情、活力,而且啦啦队运动讲究集体风貌和团队精神,这个对于组织纪律性较强,又有大量富有青春活力的学生校园来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的。论文参考网。其次,学校每年都有各种大小赛事和活动,尤其是各种学校联赛,如大学生篮球联赛、足球联赛等这些都是可以开展啦啦队运动的场所。再次,高校具有啦啦队运动专业的指导人员,能够提供科学、系统的指导,能够使啦啦操得以比较正确、规范的发展。最后,随着CUBA的发展,啦啦队运动做为大学体育文化的一个新亮点也越来越受到各院校领导的重视。因此,高校是啦啦队运动发展的理想环境。
6 结论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全民健身计划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体育教育正向多功能方向发展。体育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大,高校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越来越强,对健身的要求也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中推行啦啦队运动,具有现实意义,是必要、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卞会泉.论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C].2005年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1.
[2 ].苏荔榕.啦啦操进入高校体育课堂的意义与可行性研究[ J ].鸡西大学学报,2008年
[3].耿红霞.高校开展啦啦操课程的可行性[ J ]. 科学之友, 2009年
[4].徐中秋,徐艳,刘松霞.啦啦队的历史沿革综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3-4.
[5].卞会泉.论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C].2005年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1.
[6].李遵华,方熙嫦.从历届比赛分析我国高校开展啦啦队运动的可行性研究[J].福建体
育科技,2007,6:55-57.
[7].黄楚姬.啦啦操的概述与编排[ J ].体育科技,2003.24(2):40-42
篮球文化论文范文5
摘要: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目前我国存在的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中小学必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进行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查找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进而提出运用校园体育文化改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旨在为解决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一、前言
校园体育文化能够给学生营造一种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是最能推进校园文化发展的催化剂,对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网上调查显示,截止2014年,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共有119425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5.1%,其中小学87066人,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25.7%,初中32359人,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23.4%。① 可想而知,两年前就已经有这么多的留守儿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现在的留守儿童还会少吗?面对这一数据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关注和帮助这个弱势群体呢?论文主要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运用校园体育文化的优势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学院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和维普网收集大量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给本论文的完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2.2 问卷调查法
对德保县民族中学、泮水中学、德隆初中等几所中小学的学生进行抽样,抽取500名学生填写调查问卷。根据研究内容亲自制定学生调查问卷500份,并亲自对调查问卷进行发放、回收、统计与分析。最后收回问卷494份,回收率为98.8%,其中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为98.2%。
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收集到的全部有用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2.4 逻辑分析法
将问卷统计处理的数据与文献进行分类对比及分析综合,并结合相关的体育文化理论,总结出观点。2.5 访谈法对德保县民族中学、泮水中学、德隆初中等几所中小学的体育老师进行访谈,了解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情况,收集信息。
三、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1.留守儿童在农村当地存在的普遍性情况
从表1可以得知农村的留守儿童是普遍存在的,一半以上的受调查学生选择了“普遍存在”,达到56.3%,可见随着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庞大。由于缺失父母的关爱,容易造成这些留守儿童心理发育不健全,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给他们的家庭以及整个社会带来许多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常态,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2.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情况
由表2可知,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情况的调查,期末考试的成绩跟当学年期中考试成绩对比有的上升,有的下降,其中有20.9%的学生成绩上升,却有79.2%的学生成绩是下降的,占的比例较大。这也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令人担忧,大多数留守儿童学生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长期累积就会产生明显的不自信和自卑心理。如果长期产生自卑心理就会严重影响到学习心态,从而导致他们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成绩怎么可能提高呢?相对于成年人,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加脆弱,更加需要别人的关心与关注,同时需要别人的认可,只有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他们的心才能全部放到学习上,不然他们的学习成绩只会越来越差。
3.相关农村留守儿童专门工作机构的设置情况
由表3可知,有395人认为没有为留守儿童设置专门的工作机构,占81.4%,而只有32人认为所在农村有专门为留守儿童设置工作机构,只占6.6%。如果专门为留守儿童设置的工作机构过少,则会使留守儿童难以得到社会的关心,总会觉得自己和别人格格不入。为留守儿童专门设置工作机构,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会使留守儿童觉得有家的感觉,觉得无时无刻能得到社会的帮助,每时每刻都有人在关注着他们。可见,农村留守儿童专门工作机构设置不健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心不够,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4.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性格类型调查
从表4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外向型性格的有78人,只占有16.1%,混合型性格的有118人,占24.3%,而内向型却有289人,占59.6%。可见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是非常大的。外向型的人经常表现为活泼开朗,热情大方,不拒小节,但是内向型的人感情比较深沉,办事非常小心谨慎。可见内向型的人对于学习和工作都是很不利的,其他同学也会慢慢地疏远这群内向型的留守儿童,长此以往,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就会有很大的落差,严重的可能会封闭自己,不敢也不愿与人沟通。
5.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情况
由表5可知,对体育运动有兴趣的只占17.1%,但是对体育运动根本没兴趣的就占了57.5%。可见现在农村中小学的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浓,在校园里缺少体育运动的氛围,勤奋学生不能起到带动懒惰学生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留守儿童养成终身体育理念。
6.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调查
表6中可以看出,有63.1%的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会有自卑心理,而只有8.9%的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不会产生自卑心理。我们举行比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团结同学们的友谊,输赢不是比赛的最终目的,但是事与愿违,调查中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会出现自卑心理,这就说明留守儿童的心理比较脆弱,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面对失败时,心理的承受能力较弱。
7.影响留守儿童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
参加体育运动或集体活动首先能让人快乐,不觉得孤独,还能使人形成一个好的性格,更能提高留守儿童的观察能力并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还能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由表7可知,因为懒惰或者会编很多种理由不去运动,最后没有毅力不能坚持运动的留守儿童占了51.2%,留守儿童一般都是与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自己的兄妹一起生活,爷爷奶奶一般年龄较大,与儿童交流的代沟更深,经常达不到对儿童的监管和教育要求,父母不在家,这些留守儿童容易养成懒散的生活习惯,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和毅力。调查发现,有70.1%的人讨厌参加集体活动,这个比例也对应了上文调查中的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性格都孤僻内向的现状。
8.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喜欢的运动项目情况调查
从表8中可知,在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项目的调查中,男生选择的主要有篮球、乒乓球、跑步、羽毛球、足球,女生选择的项目依次为:跳绳、跑步散步、乒乓球、羽毛球等。这主要是因为农村中小学场地器材的硬件设备不足,并且村级学校除了有少数的水泥篮球场以及几张用砖砌成的乒乓球台外,就没有其他的体育运动场地了,更别说有标准的田径场地。从表中可知,不需要专门场地的项目选择的人较多,比如跑步。但是需要专门场地才能进行的运动选择人数偏少,就连男生最喜爱的篮球也不例外。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充足的场地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
四、校园体育文化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作用
1.校园体育文化能有效调节中小学生的不良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据调查,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有63.1%的人会产生自卑心理,所以需要通过合适的校园体育文化来调节他们的不良情绪。体育文化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本体作用,留守儿童通过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能够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也能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自信心及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体育运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节是最直接、最积极、最容易调控的,所以对于留守儿童更加需要引导和组织他们参加校园体育文化,使自己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运动的动力,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不是孤单的,而是生活在一个集体里,能够找到归属感。
2.校园体育文化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目前,很多中小学的体育课都是 “放羊式”的教学,甚至有些学校为了升学率,都取消了高三的体育课,在这种形势下,学校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可以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载体,着力营造人文、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思想政治状况、宣传舆论氛围、师生文明素质、校园综合治理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气象,促进了教职员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师生员工的团结和深度融合,通过体育文化的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校园体育文化能减少孩子因长期独处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诸如开家长会父母不能到场参加、参加文体活动父母不能来现场加油、甚至有可能被同学们认为是没有家教的孩子等原因都使得留守儿童产生一定地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不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众所周知,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中小学生在不开心或者心理有压力的时候可以选择通过体育运动来进行缓解。
4.校园体育文化能让学生在成绩落后的情况下鼓起信心
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促进人树立信心。体育运动过程本来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过程,参与者可以从中体会竞争、合作、成功、失败和自信,能够使人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与感悟其中的奥妙。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觉得在比赛失败之后会产生不自信的表现,而他们往往会以消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失败,因此,需要合理利用体育文化激起他们的自信心态,努力去提高自己,使下次比赛能够做的更好,并将这种心态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五、有效发挥校园体育文化对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对策
1.加大招聘体育老师的比例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通过对部分中小学体育师资状况的调查,有53.6%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存在师资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教师是教育之根本,体育老师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水平。调查显示,只有少数的中心小学配备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体育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体育教师比例较小,再加上为了学校实际工作的需要,又有近半数的体育教师还要兼教地理、政治等科目,导致体育老师用于专业教学的时间不够。因此,农村中小学应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引进高水平、高素质体育专业教师;对现有的体育教师加强专业培训和增加他们进修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2要加大支持力度,完善运动场地设施
通过对留守儿童喜欢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情况的调查,有78.5%的学生选择参加对场地要求不高的我项目,如跑步等,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的体育经费严重不足。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不完善,必然影响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必须重视起来,加大资金投入,尽可能完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加强对现有场地器材的维修和更新;尽最大的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
3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和交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体育兴趣的调查,有57.5%的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动没有兴趣,有很多人都是觉得原有的上课模式陈旧,没有新意,激发不起自身的学习兴趣。因此,面对我国实施的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快乐体育”方向,使体育课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真正发挥良好作用,将运动与健康有机结合,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健康,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
4在课内外组织多样化的体育类集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参加体育类集体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同学们的身心发展,增加同学们的凝聚力,体现他们自身的存在价值。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有70.1%的同学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为他们进行人际交流提供平台。众所周知,人际交流不仅是一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所以学校组织多样化的体育类集体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我们组织的集体活动难度不能太大,因为难度太大会伤到他们的自信心,我们需要因人而已。譬如喜欢篮球的就组织篮球比赛,喜欢排球的就组织排球比赛等。这样既可以丰富学校校园文化生活,又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5.学校要加大对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支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活动项目
体育运动项目多种多样。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喜欢的运动项目情况的调查,有19.2%的学生喜欢打篮球,35%的学生喜欢打羽毛球,22.4%的学生喜欢打乒乓球,14.6%的人的人喜欢跑步等。所以在各类运动项目中,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体育项目兴趣不一样。有的喜欢打篮球,但是他的身材很瘦小;有的喜欢排球,但是身高不够高;有的人喜欢跑步,但因身体的某些缺陷而跑不快等现象经常存在。如此以来,就会让他们产生畏惧心理,失去信心,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反应。那么学校就应该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加强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构建体育项目体系。根据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需要,体育教师、学者等应共同努力对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发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项目。
六、结语
篮球文化论文范文6
一、指导思想:
本着“搭建平台、友好合作、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宗旨,为贯彻学校培训活动精神。根据学员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通过学习交流方式,使浙初中赴我校交流的老师,较短时间内感受学校优秀体育文化的建设及我校体育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解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和取得的经验,使其具有较强的体育教育教学能力,特制订本计划。
二、带教受训老师一名:
应红心男体育副校长
三、带教时间:年10月10日—10月25
四、带教内容:
1现代教育理论的解、上海新教材新教法和学法、上海新教材实施情况的介绍和取得的经验及建议;
2中学体育课听课、上课、评课能力的提高;
3教科研论文或案例的探讨或撰写;
4课余活动及运动队建设的探讨;
5学校优秀体育文化建设及体育教研组管理探讨等。
五、带教任务和目标:
努力帮助理解上海市体育与健身《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实施情况介绍和取得的经验及建议;为课程改革的实施及增强学生体质奠定良好的基础1帮助赴我校交流教师确立现代教育意识和素质教育理念。
六、浙初中体育教师开课时间:
第8周星期一下午第1节课老校区操场
七、具体听课安排:
姓名日期节次班级内容地点
10/12周五第2节九(2、8)女蹲踞式起跑老校区操场南侧
10/12周五第3节九(6、12)男蹲踞式起跑、耐力跑老校区操场南侧
10/12周五第4节六(4、7)女各种方式的跳老校区操场北侧
10/15周一第5节六(4、7)男羽毛球发球羽毛球馆
10/16周二第4节八(1、3)男软式排球老校区操场
10/16周二第6节七(1、8)男篮球运球新校区篮球场
10/17周三第2节七(6、14)女篮球老校区篮球场
10/17周三第5节七(10、15)女投掷老校区操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