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欣赏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美术欣赏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美术欣赏论文

中国美术欣赏论文范文1

澍雨是当代青年花鸟画家中的佼佼者。作为北方人,他大学时远下杭州,在南方的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接受本科教育,打下了坚实的花鸟画传统基础。而后他回到北京,在中央美术学院张立辰先生的指导下,先后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并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担任研究人员。相对于一南一北两大美院的教育体系,澍雨都可谓深入其中而又出乎其外;而相对于整个20世纪中国画教育的学院化倾向,则澍雨又具有足够的研究资源与个人能力展开充分的反思。

众所周知,国画教育在中国美术学院渊源有自,自从潘天寿提出“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以来,聘任了诸乐三、陆俨少、陆抑非、吴茀之等一大批传统派的画家,其训练更偏重于传统和基本功,对中国画教学问题积累了大量的思考。人们常常把中国美术学院的国画教育称作“过五关斩六将”,也就是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中国美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的训练体系,环环相扣,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而在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等留学西方的画家则从建院伊始就提出了“用素描改良中国画”的主张,在蒋兆和、叶浅予、江丰、吴作人等关键人物的实践和主张下,也逐渐形成了中西融合、注重个性的教学思路,对于教学方法的思考远不及对个人创作的投入。这在今天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中也有鲜明的体现。笔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本科学习期间就常与同人感慨,目前我们能够想到的最理想的学习进路,就是能够在中国美术学院接受本科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后再来中央美术学院读研深造,开辟创作的胆量和思路。所幸这一梦想在澍雨这里成为了现实。

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本科学习,让澍雨对于中国花鸟画的源流脉络有了全面的理解和掌握,他没有放弃中国美院得天独厚的面对原作的临摹条件,广泛临摹了中国宋元以降花鸟画发展几个关键时期的代表性画家作品,按照导师们的指点将由林良、吕纪、陈淳、徐渭、、石涛直迄扬州八怪、赵之谦、吴昌硕的古代花鸟画传统各个击破,掌握了中国花鸟画工笔、没骨、写意各个画种的全部技法,无论双钩、设色还是水墨都达到了花鸟画科班教育所要求的全面而系统的高度。

而在中央美术学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中,他一方面研习古代画理画论,撰写出具有学术价值的博士论文,同时也在导师张立辰先生的指导下,进一步形成了中国画以笔墨造型语言结构自然生态的学术理念,在理论的指导下逐渐形成自己既源于传统,又与时人迥异的艺术特色。他似乎并不愿意把自己局限在“没骨专家”这样狭窄的定位上,而是广泛尝试各种技法,在大幅作品、扇面小品等多种表现形式上的探索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精品不断问世,毕业创作受到导师组的一致好评。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澍雨并没有像很多当代花鸟画家那样落入技法的俗套,陷入到那种单纯仰仗程式和概念,缺乏文人气和底蕴,“一说便俗”的境地。相反,他在技法的高度上保守出了笔墨语言的天然之趣。这是一种“拙”而非“野”的意境。用赵之谦在《章安杂说》中的话说:野可顷刻立就,拙则需历尽一切境界然后解悟。野者矫揉造作,而拙者则为笔墨尽境。澍雨的笔墨技法,并非是单纯依靠程式的概念化符号,而是紧密围绕物象造型而存在,无论是花卉、兰竹还是翎毛、草虫,澍雨都能表现自如,一钩一点似乎都是为他所表现、精神为之契合的物象而生。读他的作品,能够让人在欣赏其笔墨结构甚至其书法题款的同时,不由自主地进入到一种欲与画面物象对话的状态之中。真可谓笔墨氤氲处,朴实无华,元气淋漓时,浑然天成。

由此我们可以来回应本文开头所提出的中国画学院教育所带来的艺术生态的变化这重问题。以往为人们所忽略的是,如果说徐悲鸿、蒋兆和的体系代表了西方绘画理念入侵对于中国画生态的根本性影响的话,那么问题的另一面则是,事实上潘天寿所开创的“中国画分科教育”的背后,也隐含着中国画生态的一次根本裂变。至此,中国画从传统诗书画印兼修的文人修养,蜕变成连山水、花鸟也要加以区分的现代学科和学院专业。从技法训练的角度,在当今学院教育中这当然是必须的;而对于当代中国画家的命运与选择来说,则这种专业化的后果并不总是积极和光明的。这从今天许多中国画家训练单一、知识狭窄、不通诗文甚至不敢题款等很多现象上可以看得出来。这样说绝对不是苛责前辈,而是看到,面对20世纪这个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命运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前辈学者和艺术家的见解留给我们的与其说是一种只能墨守的经验,不如说,是向我们这个时代提出的一个永恒的、开放的问题。

中国美术欣赏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国画;校外美术教育;重要意义

一、校外美术教育的含义

校外美术教育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概念,然而关于校外美术教育的研究有很多,总结这些研究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即校外美术教育是指在除了学校课堂外的场所,包括青少年宫、少年之家(国家为其提供教育活动的经费)等,在学生的课外时间,如双休日等,进行的美术教育。校外美术教育的落实为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负担重,而且美术又是一门非考试类科目,因此校内美术教育往往得不到重视,部分学生无法进行专业性学习。在校外美术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美术学习兴趣。校外美术教育参与人数多,教学时间充分,学生可以接受更为专业和高水准的美术教育,这对于他们未来的素质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中国画在校外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中国画教学在我国美术教育体系中一直占有较大的比重,校外美术教育是开展中国画教学工作的重要方式。中国画在校外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如下:1.激发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学习绘画者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国画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了解作品,包括中国画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画家的生平事迹以及该作品中包含的画家的情感、美好的心理期望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激发学习中国画的热情,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这些中国画中获得启发,引起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借此培养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如,徐悲鸿喜欢画马,他笔下的马具有一种“一洗万古凡马空”的非凡气势,让人看到画作的第一眼就会感到一种豪情万丈的气势,敬佩感油然而生。徐悲鸿还常常借助画马抒意,如借助画马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其中最为典型的作品是《奔马图》,这幅画是在1948年初冬创作的。在中国画学习中,学生只有掌握了每一幅中国画中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情之后,才能更好地掌握中国画的精妙之处。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校外美术教育相对于学校美术教育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开放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可以在校外美术教育的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学生在进行中国画创作练习时可以不强调造型和意象,随意一些,只需要感受笔墨的变化,体会中国画的意境。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以学生的实际年龄作为重要依据,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对学生的中国画练习提出一定的要求,避免学生玩得失控。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时,就会产生成就感,进一步激发探索、创新的意识。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气息十分浓厚。学习中国画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培养艺术与文化修养。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通过学习中国画,学生会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对中国画的认识、了解、喜欢、创作实践、产生对美的感悟和创造力,还可以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兴趣,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如,学习中国画有助于学生对诗词的了解、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在中国美术发展过程中,书画同源得到了有力的彰显。所以,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不仅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继承,还发扬了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校外美术教育过程中进行中国画教学,可以采取诗词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国画的同时也对诗词有一定的了解,进行综合性的学习。这个过程是锻炼学生素质、修养的过程,中国画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能力、观察能力等。让学生不受拘束、自由自在地临摹画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绘画的能力,而且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书法临摹能力。

结语

校外美术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校外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相对而言具有灵活性,学生参与校外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也较高,而中国画在校外美术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校外美术教育要充分发挥中国画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参考文献:

[1]洪再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

[2]张印成.课外校外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钱初熹.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中国美术欣赏论文范文3

美术理论的意义

“美术理论”的定义有两种:从广义上来讲,它是指美术史、美术批评和美术基础理论;狭义而言,它单指美术基础理论。美术理论是从美术创作、艺术家及其作品,美术同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中总结出的规律。它主要针对美术活动而言,是人们在进行美术活动时探索的结晶。美术理论的研究范围可概括为美术哲学和美术原理,细分则就是中西美术史、中西美术比较、美术批评、现当代艺术思潮研究、美学,等等。另外,有关美术作品的使用工具、材料、制作手法以及对绘画创作的经验总结,都是美术理论研究的内容。美术理论与其他美术学科确实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于,美术理论看似是程序化框架、大篇幅的理论总结,与美术创作无直接联系,其实不然,美术理论作为美术的一个分支,是艺术实践的产物,它的孕育与发展并不是孤立独行,其意义更不仅仅是理论而已。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美术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黑格尔说:“每种艺术作品都有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的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的其他的观念和目的。

艺术的发展与特定的历史阶段紧密相连,是与社会综合的意识形态、经济、政治、文明传统与文化教育水平相关联的复杂而现实的问题。”从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到对美术现象的认识,再到我们自己的艺术实践,无论是初次学习还是深入剖析对象,我们都会发现学科间的交叉无处不在。人文、地理、政治、自然、社会、历史、科学等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使得美术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所谓的动手能力上,也不仅仅只是要求美术教师拥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功底。对学习美术的学生来说,美术学习更是一个贮备知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美术的发展是奇异的探索之旅,在这个旅程中会有万紫千红的景象,它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东方的自然美、西方的人体美,更从一定意义上见证了历史的发展。所以,老师曾说:“美术史不仅仅是绘画史,更是一部浓缩的历史发展史。”它成了人类文化最经典的组成部分。人类从不自觉到自觉,通过实践开辟出一条美术之路,顺着这条路往下走,美术观念、绘画理论自然产生。

观念一旦形成理论,理论就具备了形成体系的条件。当然,特定时期的美学观念源自各时期的哲学思想。在哲学背景下,美学研究的是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研究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回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发展,每位艺术大师的实践和每一次绘画技法的传承与创新,都建立在哲学思想基础之上。先秦时期《左传》里所说图画的“使民知神奸”,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绘画理论功能说,而且决定了那个时期的青铜器装饰艺术风格。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中国的美学思想在此时有了一个大的转折。宗白华先生曾说:“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错彩缕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强调的诗、书、画、印开始勃勃兴起。中国传统美术理论在汉代之前,还处在艺术的不自觉,美术理论也是只言片语,到了魏晋时期,绘画、审美渐渐自觉。美术史上超级明星东晋顾恺之与南齐谢赫的绘画美学思想,是中国绘画理论的先锋,堪称中国美术理论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他们的理论成果无不是艺术实践的总结。顾恺之在作画时悟出,一幅画“形”美不代表画美,“神”才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高要求。于是他身体力行倡导“传神论”。顾恺之的“传神论”一经提出,便引来绘画界的“蝴蝶效应”,其影响从人物画,扩展到花鸟、山水画领域。谢赫在顾恺之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张,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谢赫绘画的“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模写”。“六法论”指引了中国传统绘画发展方向。唐代以孔孟儒学为正统,绘画风貌“灿烂而求备”。张彦远强调“书画之气,皆须意气而成”,张璪从画与人的角度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荆浩的《笔法记》、郭熙《林泉高致集》为后来的山水画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并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和审美标准。后来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苏轼、赵孟頫、倪瓒、董其昌、石涛等人的绘画思想,都为中国美术理论添砖加瓦。

到了近现代,美术理论这个巨大的车轮凭借着自身的惯性继续向前发展,徐悲鸿、陈师曾、齐白石、潘天寿、庞薰、王朝闻等艺术大师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的绘画理论思想。这些思想凝聚了艺术大师的智慧。我们要从中吸取艺术养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走得更远。中国美术的发展正是由于美术理论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才拥有风姿卓越的面貌。当然,我们应该结合时代背景来看问题。在学习美术理论时,我们应从传统的精华中挖掘现代性的元素,因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蕴藏着现代性的萌芽。中国传统美术理论只是全部美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博大精深的美术理论体系,我们还需要更深刻的认识。

学习美术理论不仅让我们了解已有的艺术经验总结,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会利用经验的价值,利用前人对美术实践的总结来指导我们现在的实践。这就涉及两个必须:一个是我们必须重视,第二是我们必须学习。现如今,我们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艺术种类的相互交融,同样也带来了艺术的狂躁不安,这不能不说是对美术类师生的一个考验。实践在继续,遗憾的是美术理论却渐渐不与它齐名。作为一名正在研修美术理论的学生,我深感学习美术理论的重要性,同时也惋惜美术理论课程在高校的不被重视。我曾经就美术理论的重要性这个问题问过身边艺术类的同学,从反馈中知道,他们还是偏重技法的研究。就美术而言,“重技轻理”明显是个亚健康发展状态,如果艺术类学生对本民族传统的理论精华都不甚了解,忽略传统文化知识,更不用说其他相关的美术理论知识。在我们进行艺术实践的时候,没有理论指导也是盲目的实践;不能全面掌握美术知识,不重理论修养似乎只是个匠人。新时期,我们要努力做内外兼修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艺术设计师甚至艺术家。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从内到外都彰显艺术气息,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真正融入美术,才能使科学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思想转变为更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p#分页标题#e#

美术理论的学习

学好美术理论,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对于学生而言,要把美术理论放在一个整体的系统中学习,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这是其一;其二,对老师而言,要善于利用课堂激发学生对美术理论的兴趣。在学习阶段,我们不仅要打牢美术理论专业知识基础,同时也要扩展我们的视野。美术理论具有抽象性,而它又是以纯粹的理论形式出现的。很多同学会误以为理论的东西只要记记背背就行了,这是学习美术理论的一大误区。美术理论作为美术一个分支,它是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死记硬背不仅浪费精力,而且,辛苦背下的东西最终还是会被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理解与记忆相互结合,双管齐下。把每一条理论放在特定的背景下,想想为什么每个时代所强调的美学思想不一样,为什么艺术家之间会有差别。

我们可以尝试给自己设计问题,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这是一个有效的理论学习方法。学习最需要的是老师的指点,特别是理论课的学习。学习美术的同学一般正规地学习美术理论是在进入大学后,但是,美术理论课程在部分院校只是以辅助课程形式出现,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美国教育学家贝斯特认为:“严格的智慧训练,有赖于优良的教学。”有优良的教学,才能给学生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贝斯特在他的研究结论中也指出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由此,要想美术理论真正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适当的理论教学改革还是有必要的,如可尝试着把理论课程与绘画技法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画画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美术理论里面的知识穿插到实践课堂中,画石膏模型、速写、基本素描、静物写生、出去采风等都可以结合中西方美术理论的知识点。当然,具体阶段要具体分析,比如在初高中绘画课堂,老师会根据绘画对象的特殊性,找出其特点,并对学生进行讲解。

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把西方绘画理论中所强调的明暗、光感、体积、线条、透视和色彩等基本的绘画理论方法传授给学生。老师可以多介绍一些大师的书籍和作品给学生学习,这个方法在画画的初级阶段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后期的绘画学习中,学生的画画水平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技法也比较熟练,画面上的功夫转而可以上升为画外精神,这时候,中国美术理论的经典美学思想对艺术实践能起到指导作用。比如,在中国画人物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一下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史,根据需要选取主要画家介绍一下他的艺术风格与成就。进入大学,美术理论课程学习偏向中外美术史这部分,好在这部分史论学习有专业老师的带领,学生也就有机会对它的整体有个大概的认识。理论课内容涉及范围很广、种类繁多,特别是中国美术史里面的理论思想更是需要有一定的语文功底才能明白。教师不仅要让同学们掌握这些知识,还要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就使课堂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有教学实践课,主要就是自己准备课题上台讲课,一方面锻炼自己的能力,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角色互换。

中国美术欣赏论文范文4

美术教育的研究是预期要达到建立一个美术教育评价平台的成果,通过这个评价的规范模式,教师可以科学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美术态度、审美价值,从而对于乱评和不科学的评价现象有帮助。研究将使学生和老师在美术审美中建立和谐平台,使学生美术能力和美术素养得到整合发展。确立此目标,意在将科学美学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构建出进行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创新知识和实践能力教育的新的课程体系。科学美学价值得以体现。

美术评价是指教师对于自己课堂中学生自主完成的美术方面的成果进行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在美术评价中有批判性、有鼓励、激发和研究性的。它是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效果的评价,评价的本身又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参与学生中的教育,体验性学习,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在美术科目中总体的审美趋向、自主创新能力、自我评价和对他人合理评价的多元技术等各方面的素养。它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首先是美术评价与教学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如何将美术和日常生活连接,如何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让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正确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效果的研究,错误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后果,以及两者的比较分析。

其次是美术评价与激发学生互动情感:研究学生情感的变化,美学评价如何使学生通过美术与情感相互作用,利用学生成功例子与实际例子相对比得出差异,正确的评价获取途径和手段研究,结合美学评价西方历史研究,对比不同学生的反映效果。

然后是美术批评与文化教育的渗透:美学评价如何与现代思想相互的连接,增进对多元化思想的了解,加强现代美学思想认同感和美学意识。如何建立正确的评价世界平台标准。

美术中的审美标准不仅仅依靠“像”与“不像”或“对”“错”来进行评价,美是人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一次否定将极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精神。不论是美术的哪一门学科,中国美术高考的标准可能是学生对美术的第一个台阶,但是在跨过这个台阶以后,大学美术教育是要深刻挖掘学生的财富,让他们在自身条件限制下,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有些学生会因为老师一次对自己作品的肯定而转变学习观念,转变他的一生。在具象与抽象中,不要总是用画的逼真去评价学生,因为照片真实的效果并不是美术。

美术教育评价的目的是育人,其主要任务是进行美术素质教育。美术教育有别于其他科目,它有自身的独立性,这些独立的内容和方法运用在美术教育评价手段上,就明显地有别于其他专业知识性较强的课程。在这渗透审美和创造美的美术教育中,作为美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就相对困难一些,容易产生一些评价误差,使学生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

如何去寻找正确的美的价值?如何建立正确的评价世界平台标准?正确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效果的研究,错误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后果,以及两者的比较分析,如何正确的评价学生的能力和作品,这些才是我们要研究的。

中国美术欣赏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幼师美术审美教育;市场需求与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幼师美术教学为提高学生审美素质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完成审美教育,使幼师学生掌握美的规律,正确的欣赏美、认识美、理解美,分清是非美丑,并在正确的审美观点的指导下进美的创造、实施美的教育是幼师美术审美教育的目标。幼儿师范的学生在毕业后大多数都会走向幼儿教师的岗位,他们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施者、提高民族审美水平任务的承担者和社会审美教育的重要力量。所以,幼师的审美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为了适应新形势,作为中职教育一部分的幼儿师范教育为了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人才为目标,不断改革、创新,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社会、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学生毕业以后能较快的适应岗位的需求,很快投入到教学一线。但是在美术教学改革中过分强调实用、速成,很容易步入重技能、技巧,忽视审美教育的误区。笔者就不止一次的听到一些观点与建议:“幼师只要学会画简笔画、做做手工就好了”;“幼师培养的不是艺术家,一些美术鉴赏课可以改为技能训练课,没必要介绍太多的美术基础知识”。甚至有的幼儿园园长直接说“我们不需要懂多少美术知识的人才,我只要一个能适应教学、懂得装饰教室的老师就行了”。这些观点和建议无疑是舍本逐末、目光短浅的。在市场急需实用、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但中职幼师学校生源美术基础薄弱在校学习时间短的情况下,审美教育更应加强。如果学生不具备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更何谈创造美、传播美?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幼师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

“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杯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审美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对学生的人生影响深远,作为美术教师须不断学习探索,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更要提高艺术修养,要厚积而薄发,从文学、诗歌、音乐等方面汲取营养,在教学中才能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开扩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使学生不但具有发现美的眼睛更具有领略文化内涵的心灵,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新型人才。

二、注意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与迁移

审美教育在每个学科都有所体现,各个学科——不论是自然学科还是人文学科中体现的人文精神与情感体验都是相通相融的。在教学中,一方面,美术的审美教育可以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例如:我校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生认识各类植物的叶子时,让学生将叶子做成书签、拼贴画;数学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认识、理解形体,用不同的几何体来做纸雕建筑;音乐、舞蹈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感受韵律、节奏、画面感……这些都是与美术的审美教学相联系的。美术教师可以不失时机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引导、建议、评价,将审美教育融入其中。

另一方面,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也可进行学科间的联系与迁移。例如:讲到画面的节奏与韵律时可以与钢琴、舞蹈、声乐相联系。讲到中西方绘画鉴赏时可以与中西方文学相联系,讲到儿童故事画创编时可与语文学科儿童文学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联系、迁移其他学科的审美,旁征博引,会使课堂更加有趣生动,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引发学生的审美思考。

转贴于

三、把握审美教育的随机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充满变化。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一个重要途径。审美教育应是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始终的,在美术理论课、实践课中都应随机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一方式在目前技能教育占“主要地位”,美术欣赏课的课时量被压缩的大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

四、把握审美教育的适时性

人类对美的认知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幼师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特殊性更决定了课程的内容、方法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审美教育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体现时代的特色,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审美教育的适时性要求教师对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审美取向要有敏锐的把握。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选取一些时下流行的、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来进行分析与解读,例如:奥运会的开幕式所体现的中国特色与时代特点的结合;90后学生流行的“非主流”装扮;新近优秀电影的视觉处理;服饰的流行趋势;世博会馆所体现的建筑美学等等。这些时下流行的元素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相比较枯燥的美术史而言,教师不失时机的解析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注意文化的多元性

当今世界一方面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日益交融;另一方面社会形态和文化表现出多元化。各种艺术流派和表现风格更是层出不穷,尤其是现代派作品在我国迅速传播,改变了多年来写实作品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对人们的审美标准形成巨大的冲击,也为我们的美术审美教育提供了新的任务与挑战。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拓展学生的视野,以大量的美术作品、图片、影像资料为依托进行对比教学:可以是古今的对比;中外对比;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风格的对比;不同风格艺术家、艺术作品的对比;同一艺术家不同时期作品的对比等等。例如:在介绍毕加索的作品时,我们可以将他的作品与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写实作品进行比较,也可以将他与中国同时期画家齐白石的作品进行比较、也可以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分类来比较。加深学生对美术审美的印象、增长见闻、提高鉴赏能力。

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幼儿园教师要不断成长、不断接受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幼儿师范学校对幼儿园教师的培养目标是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这不仅指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进修,而是包括了幼儿园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提升其工作能力的所有活动。学生只有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达到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要求。

七、培养学生将审美知识和技能表达之间的转化的能力

审美能力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实践上。学生在学会审美、产生创造美的动机的同时更要学会表达。美术审美教学不能只是在欣赏、分析,更要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实践,例如:我们在引导学生赏析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后,学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作品所表达情感都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或再创作,可以是以文学的方式创作例如:写一首诗歌或者散文诗,用简短的文字来表达内心或是悲愤或是哀伤。或者进行绘画的在创作,将画面进行解构、重构,或者以手工等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在审美过程思想得以升华,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审美教育是一个春风化雨逐步渗透的过程,不是只靠几节美术欣赏课就能解决的,这需要教师、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幼师的美术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途径为社会为国家的幼教事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对立与统一,中国美术教育2009.(3).

中国美术欣赏论文范文6

【关键词】美术作品 “撞车” 个性 警示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延续美术文化、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一种文化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纠正科学理性主义给社会及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完善人格、表达个性、陶冶情操、提高民众的审美趣味”①。随着美术教育在我国的长足发展,“普及”“陶养”成为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网络、报刊等的快速发展使得艺术家、美术作品与大众的交流变得容易和频繁。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由于社会的快速开放,很多画家过多地注意绘画市场的商机,而走向照片式的写实技巧,形成大量作品的风格雷同,人物造型偏向空洞唯美,缺乏个性”②。过多的美术作品采用了相同的构图、相同的立意、相同的技法,让我们不得不感叹美术作品“撞车”的频繁。

一、从“撞车”现象看美术教育中的审美个性缺失

相同景象、相同的绘画材料,如果绘画作者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画面效果,这是由于画家个体的差异而导致的审美差异即审美个性造成的。“审美个性是个体在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③正是因为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个性,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才会形成明显的个性特色。画面的个性特色就像是艺术家的条形码,对于艺术家而言弥足珍贵。

2011年6月,由中国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及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纪念和平解放6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举行,众多以题材创作的美术作品齐聚一堂。这些作品都以青藏高原为创作原型,但产生的艺术效果却截然不同,没有让观众产生“撞车”的感觉。因为艺术家将他们对青藏高原的认识、体悟都烙上了时代的背景和画家的个性特征,给予观众不同的审美感受。

当下的一些展览,我们不需要看创作者的简历,仅通过画面就能知道作者曾经在哪里学习、师从何人,有时同一个展览就有好几件“神似”的美术作品。有的创作者以能与导师或者某某名家相似为荣,在作品中不加任何掩饰地暴露其师承关系,以达到某种目的。在美术教育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许麟庐先生“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例子,也知道白石老人“学我者生,似我者亡”的名言,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却甚少有人有这样的感悟。一些明显“撞车”的作品被冠以“风格”或者“流派”,堂而皇之进入观众视野并大行其道。

美术创作的“撞车”,是不同的绘画主体产生了相同的绘画主题,不同的艺术个体具有了相同的艺术个性,也是不同的艺术作品打上了相同的条形码。美术教育中应有的审美个性不见了,代之的是相同画面、相同表现形式。我们不得不怀疑在这些作品背后,是否潜藏着美术创作群体审美观,甚至世界观、人生观的雷同,这对于美术的发展是不利的,因为,美术吸引人之处往往在于美术作品抒发了创作者的个人情怀,散发着创作者独特的个性魅力。

二、从“撞车”现象看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缺失

艺术家的成长,不应把目光仅仅停留在技艺的完善和提高上,人文精神的教化及培养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艺术创作图式化越来越严重的当下,部分艺术家创作的灵感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缺少对社会、生活的直观感悟。但由于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不能立竿见影,而社会上不乏以功利思想来衡量事物者,因此人文精神在美术教育中常常被视为可有可无。艺术院校的扩招使美术专业逐渐改变了以往精英教育的特点,从事美术专业的人员逐年增多,美术作品在数量上不断实现新的突破。这些作品通过各级美术馆以及互联网、平面媒体的推出,强化了艺术家与观众的交流,对国民审美能力的提升是有裨益的。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些文化素质不高的学生通过短期的专业培训而进入美术院校,美术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降低。而当前部分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着墨最多的往往是对“技”的教育,我们所面临的现状是,学生的技法课从大一一直贯穿到大四,从素描静物、人体到创作技法不一而足,而美术理论一般都只开设了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等课程,有的美术院校连大学语文、学年论文等课程都没有开设。对画面的人文精神甚至艺术家应具备的人文素质关注严重不够。在这种重技轻艺的办学方针指引下,学生往往认为专业技法才是第一位,其他学科无足轻重。

近年来,一些画家村的设立为美术专业毕业生提供了艺术创作及交流的平台,成千上万的艺术家聚集在一起搞创作、办展览,一些美术作坊也应运而生。很多年轻的艺术家,盘踞在作坊老板提供的空间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画面上涂抹着。这些美术工作者脱离了社会,我们不知道他们这些作品的创作动机是什么,也不知道这群看似自由实则被禁锢的艺术家们在创作时有没有一丝人文精神的影子。

有的艺术家为了谋取美术创作收益的最大化,不惜牺牲收藏者利益与作品的价值,创作多幅相同的作品。这种“撞车”,是艺术家责任感和道德的严重缺失。“‘责任感、使命感’的丧失,对一个画家来说是致命的,这注定你无论如何折腾都无法走得太远,……一种绘画风格如果没有经过文化共识的审美判定,充其量只能成为自言自语式的花样而已”。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