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科研型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药学科研型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药学科研型论文

药学科研型论文范文1

 

1.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也改为四年。自2013年起,所有医学检验本科均调整为四年制[1]。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鉴于部分较早设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3],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我校自2002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毕业论文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2.1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详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3.结语

 

加强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检验技师,直接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特点是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科研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毕业论文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年教学的实践和体会,我们认为,论文写作更能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是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良好途径;通过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科学素质得到提高;结合对毕业生的调查回访,学生实习期间经过毕业论文写作的训练过程,毕业后受益匪浅,懂得科研的基本程序和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能快速促进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因此,我们认为,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毕业论文对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将起到重要作用,我校已将毕业论文要求归入四年制医学检验培养方案重点。

药学科研型论文范文2

我国药学教育改革的必然需要进入21世纪,全球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伴随着生命科学的突飞猛进,我国的医药产业也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但我国仅是一个医药大国,还不是医药强国,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严重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药学高层次人才。以培养教学科研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的要求。社会迫切需要能够结合实际工作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胜任药物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等各个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要满足社会对药学高层次人才的新需求,必须通过完善药学学位类型、逐步开展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来实现[3]。我国中药行业自身发展的必然需要中药学是我国传统瑰宝,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成为中国药学的开端。中医药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最具优势、最有特色的行业,但是由于整体工程技术水平较低,削弱了中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如今国际中药市场的80%-90%的份额被欧美日国家占有。与此同时,伴随社会发展和中药产业的快速增长,中药行业职业种类日渐增多和细化,行业对中药人才的需求已从单一走向复合,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发迫切。中药学迫切需要培养出横跨药学、医学、生物技术、农学等跨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实现中药产业的技术性变革与拓展,让中药以崭新的面貌融入市场,造福人类。此外,在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中,中药走向世界适逢大好机遇,同样需要大量的推广、管理等应用型人才。综上所述,设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不仅是与国际药学主流教育相衔接的客观需要,同时也适应国内外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中药学专门人才需求的迫切需要。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教育,有利于完善中药学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药学人才培养质量。从这一高度理解中药学专业学位将有利于该学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发展。

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相继开展了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设置的研究,如中国药科大学张永泽等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十一五”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研究课题的支持下开展了药学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与可行性研究[4],为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的最终设置奠定了理论基础。北京大学药学院提出借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置临床药学专业学位,强调应重点培养学生临床用药实践技能,解决临床药学实际问题的能力[5];江西中医学院开展校企联合设置专业学位理论课程,双导师制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的培养模式[6],均为中药学专业学位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必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从首批高校实际培养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尤为突出,值得关注。1.起步较晚,重视程度还不够虽然我国已确定了硕士生教育从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转变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战略,但由于中药学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历史长于专业型人才,前者学生数量也远大于后者,因而社会对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认同度要高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本校调研结果表明,20%的导师、管理干部不知道中药学专业学位;60%的导师、管理干部及学生不了解中药学专业学位的性质与内涵。座谈结果发现,部分导师和企业也表示了对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能否达到社会要求的忧虑;而学生中也存在因未被学术学位录取,不想放弃学习机会而调剂到专业学位的现象,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位知之甚少或并不感兴趣。2.缺乏特点,与学术学位区分度不高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由于有着不同的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因而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以及导师指导等诸多环节上应有显著的差异。例如,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应更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即使同一名称课程也因名同而实异,在内容上有所不同,在教学方法上更倾向于技能的培养与实际的操作。培养过程中导师则应根据专业学位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但调查发现,多数高校专业学位课程教学是与学术型研究生一起进行的,且还无专门的课程教材。此外,对于中药学专业学位论文的形式与内容多数导师与学生还存在着疑虑,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中药学专业学位的顺利开展。3.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培养模式有待不断完善由于多数院校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因而对于专业学位的设置标准、具体环节要求知之甚少,并且无成功经验借鉴,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模式的构建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实践技能培养环节还未出台相应的技能操作大纲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影响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与质量的最大因素。此外,基地的建设与规范也是制约专业学位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生产、流通等领域缺乏教学设施的建设与规范较为突出。

药学科研型论文范文3

关键词:波谱解析;考核手段;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075-02

波谱解析作为高等院校药学、化学等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是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所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培养科研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波谱解析课程具有知识点多、抽象且系统性不强等特点,学生难以理解,特别是课程中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图谱,具有相当的难度。另外,课程内容涉及到有机化学、物理学、分析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而这些学科大多在大一开设,学生基础薄弱或相关基础知识的遗忘,都会给课程的学习带来难度,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我们希望通过改革课程的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全面掌握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解决科研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手段的改革

1.灵活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波谱解析》课程内容抽象、繁杂,且包含大量的数据图谱,如果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不仅浪费时间,教学效果也不好。学生面对书本上从未接触过的各类图谱,很难将其与分子结构联系起来。因此,有必要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来辅助教学。在笔者的实践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象生动地展示各类仪器的基本原理;(2)增加各类化合物的特征图谱,演示各类谱图中吸收峰与分子结构的关系;(3)向学生灵活演示图谱的综合解析过程,增加学生对图谱解析的感性认识。通过灵活应用各种多媒体软件,使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2.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波谱解析》课程的教授,其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解析图谱,推导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或得到有用的结构信息。因此,除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外,笔者结合所在学院的特点,在教学当中,与专业课《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紧密结合,向学生们讲解天然药物中一些常见分子类型如黄酮类、香豆素类、萜类等的解析方法,并将科研中的实际图谱做为课堂上或课后的习题,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课程内容在实际科研当中的重要地位,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占主导。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解析,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有相当的难度。学生需要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发散思维,才能顺利的对图谱进行推导、解析。因此,在教学中,要更多的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习题课上,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派代表来讲解图谱解析思路,同时鼓励其他学生提出质疑或给出不同的解析思路,教师加以启发、引导。另外,设立挑战机制,每节课后都会布置具有一定难度的图谱,供学生们课余练习,能够解析出正确结构的同学,可以获得更高的平时成绩。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出一种主动学习的氛围。

二、考核方式的改革

本课程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学生有能力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学生必须在对基础知识充分理解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归纳、总结才能推导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推导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为了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避免出现死记硬背的情况,同时全面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其专业综合素质,我们对课程的考核加以改革,采取阶段性测验、应用论文写作、期末综合考试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1.阶段性测验(闭卷)。在课程所需讲授的四大谱中,各部分内容没有交叉,独立成章,不存在教学上的递进关系,因此可分别独立考核。阶段性测验分四次进行,是在每一大谱内容结束后的即时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察内容以波谱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为主,故采用闭卷的形式。题型包括选择、判断、填空,并辅以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结构推导题,试卷涵盖面较广,难度中等。例如在核磁共振谱的授课内容结束后,考核学生对化学位移、耦合常数等概念的掌握,以及不同化学环境对氢核或碳核化学位移的影响,同时能够利用氢谱和碳谱推导简单的结构。该部分占总成绩的40%,各章分配比例为:紫外光谱5%、红外光谱10%、核磁共振氢谱与碳谱15%、质谱10%。

2.综合考试(开卷)。在学期结束时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必须在对基础知识充分理解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归纳、总结才能推导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开卷考试的形式,可以避免学生因记忆大量缺乏系统性的波谱数据而产生抵触情绪,提高其学习兴趣。考试时,学生可以查阅课本、参考书及各种工具书。但这部分题有一定的难度,试卷内容为较高层次的综合解析题,不再单独考查基础知识与概念,要求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对谱图进行解析。学生必须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难以完成。该部分占总成绩的40%。

3.应用论文写作。波谱分析是目前药物研究、药物分析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其专业文献查阅及专业论文写作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考核中加入论文写作方面的内容。论文作业的布置时间为期中,题目学生自拟。要求学生论文内容要突出波谱分析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在药物研究,特别是天然药物及民族药物研究中的新应用。学生可以2到3人自由组合,合力完成论文,并在学期末安排论文写作优秀者上台进行讲述。论文的成绩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划分为不同的档次: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内容的完整性、逻辑性、新颖性。该部分占总成绩的10%。

三、改革效果评价

为了更准确地测评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了解此次教学改革的效果,在期末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药学102班全体同学,共47人。问卷设置基本以选择题为主,同时辅以少量的主观题。对调查中的关键问题分析如下。

1.对课程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数学生认为这门课程重要(重要55%,很重要9%,一般33.3%),但课程难度很大,认为课程难度很难和较难的分别占76%和16%,说明课程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确实较难掌握。

2.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对于多媒体教学效果的评价,认为效果很好的占36%,较好的占30%,一般占24%,说明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确实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而对于教师授课方式的评价,认为很满意和较满意的分别占到32%和42%,同时认为教师授课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也占到63%,说明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确实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3.对于课程考核方式的评价。大多数学生认为有必要在每一章节结束后安排阶段测验(很有必要15%,有必要53%),只有6%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进行阶段考核。同时,对于期末综合考试,绝大部分学生都赞成采用开卷的形式(赞成95%,不赞成5%),说明开卷确实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减少学生因课程难度过大而产生的抵触情绪。对于这种考核形式的改革,大部分学生认为会对他们的学习行为产生帮助(很有帮助10%,有帮助58%),说明课程考核形式的改革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四、结语

通过分析学生调查问卷,并结合期末考试的情况来看,我们对于课程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有学生反映希望能够加大课程的学时数,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表现出较大的兴趣。但也要认识到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仍有一定的压力,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同时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成绩考核体系,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图谱解析方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冷炎,蒋平平.《波谱解析》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广州化工,2012,40(8).

[2]邓芹英,刘岚,邓慧敏.波普分析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Reformation of Teaching Style and Examination Method in Spectroscopy Analysis

Muhetaer Kadeerhazi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Pharmacy,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umqi,Xinjiang 830052,China)

药学科研型论文范文4

一、结果与分析

根据问卷分析的数据及访谈资料整理结果,我们发现高校教师工作绩效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因素1.对于教师的考核标准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于教师的考核主要突出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科研上。首先,师德学校考核教师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占调查比例的73.6%;其次就是科研成果,占到总比例的70.8%,科研是现在衡量教师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的标准,这在研究型的大学更为突出,导致现在有一部分高校教师把教学放在一边,只重视科研;再次,论文/著作也占有较大的比例,比例为49.1%,这是与科研的重视有直接的关系;而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对于教学的评价只占有极小的比例,占15.1%;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大的方针是导向科研的,对于教学只有量上的标准,值是没有要求,这个现象在访谈中教师也特别强调。2.教师的组织认同感社会心理学家Eisenberger定义组织支持感为员工对组织如何看待他们的贡献并关心他们的利益的一种总体知觉和信念。具体包括了员工对组织对其贡献肯定程度和福利重视程度的感受这两个重要维度。首先,从贡献肯定程度来说,60%以上的教师不认为学校对自己的工作贡献给予肯定,并且在持肯定态度的教师中,又仅有2.80%的认为学校对其工作很肯定。而教师对工作贡献受肯定程度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后续的工作积极性。调查显示78.30%的教师认为学校对其贡献的肯定度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激情,而这其中24.50%的教师认为这种影响会持续很久,直接影响到自己工作的效率、效果。同时,由表1我们发现,副教授、讲师层次的教师对工作贡献受肯定程度方面不满居多,中等层次的教师更需要得到学校组织对其工作的肯定和认同。在福利程度指标的调查上,通过访谈了解到面对福利待遇更好的工作选择状况调查有将近一半都选择了另择佳径发展,这样就说明了教师对于A大学归属感不强,正如外语系S老师所说:“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只是拿A大学作为一个跳板,对她既没有深厚的感情也没有要长期贡献的精神”;体育系的L老师反映学校对自己的福利一类的不是很重视。这便反映出大多数教师对学校组织支持感的缺失,被调查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或学校缺少认同感和深厚的感情,组织支持感的高低会影响到组织成员人才流失的危险系数,制约着一个组织人事结构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影响整体组织目标的实现。3.高校管理模式“高等学校是一个包含了各种学科、专业的学术组织机构,也是一个有序的行政组织系统,具备较为复杂的层次结构和各种隶属关系”。[2]组织系统的持久、有效运行,就必须有赖于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目前仍然是行政本位的管理模式,主要表现在:复杂的科层结构、行政任命的干部人事制度、变样的学术组织”。[3]在这种大学管理行政化的背景下,我们发现真正作为高校“主人”的教师们往往出现两种行为倾向:一类教师仅仅关注于自己的教学、科研任务,对学校政策、发展规划一概不闻不问,完全放弃自己的民主参与权力;一类教师则身兼数职,不仅要做好教学、科研工作,还要承担一部分行政工作,典型的“双肩挑”。这是中国高校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与A大学教师进行访谈中,资源与环境学院的L老师也提到:“现在学校的管理方式还是一种经验式的管理,学校严重的行政化甚至已经影响到一些教师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学校并不重视普通教师的民主参与决策权力,应该重新采用先生的‘教授治校’。”高校管理行政化,使得教师的自受到限制,管理人员行政权力压制教授的学术权力不可避免会影响其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绩效。

(二)工作因素影响1.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呈现倒U型关系通过对量化数据的分析,分析得出68.87%的教师认为工作压力偏大,整体压力状况偏高。具体到职称类别,副教授一类认为工作压力较重的占70%,讲师一类的则高达75%,这可能与本校主要教学工作由讲师、副教授担任有关。数据也显示工作压力与性别、年龄、学科等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各项数据分布基本持平。将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分析时,可以看出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呈现倒U型关系。根据Yekre一Ddoos法则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呈现倒U型关系,即在一定限度之内,压力与绩效成正比例关系,而一旦超过一定限度,则呈现反比关系。如图3所示,29%的教师认为自身的压力状况对工作是有利的,46%的教师认为对工作影响不大甚至没有作用,25%的教师认为工作压力对自己的负面作用比较大。在进行工作压力与其影响力相关度分析时,发现当工作压力强度很高时,负面作用所占比重更高,而伴随着工作压力的减轻,其对工作的有利程度又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随后又出现下降趋势,基本呈现倒U型曲线。图3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A大学教师的压力来源,对访谈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编码分析,得出科研压力、职称评定、工作负荷(以教学工作量为主)成为该校教师压力的三大主要来源,如资环院的L老师反映“一般理工科教师科研方面的压力较轻,因为有很多实验项目比较容易出成果,但是在教学压力就很大”。药学院的L老师提到同样的问题,他建议说可以适当地对科研型教师和教学型教师区别对待,强制性的要求一定量的科研经费或成果会给以教学见长的老师带来很大压力。而职称评定和工作负荷两方面主要存在于讲师或青年教师群体中,这与本校主要教学工作由讲师、青年教师担任直接相关。2.教师专业发展机会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任何一个组织,只有当它为组织成员提高更广阔的平台、更多的发展机会,才会极大的激发成员对组织的热情,提高成员的组织支持感,对高校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的调查中,82.08%的教师认为学校为自己提供的发展机会对自己工作有帮助。在这方面,A大学为教师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机会,如参加专业学术会议论坛和教研活动,出国进修,开展教研活动等,在访谈中,外语系的S老师说:“也许A大学在福利待遇方面比不上其他的学校,但是很多教师还是会选择留下,就是学校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给自己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

(三)校园文化对教师工作绩效的影响在对校园的学术氛围的调查中,50%左右的教师认为学校的学术氛围一般,较浓厚的只有33%,选择不浓厚的比例也大于很浓厚的;而在对于学术氛围对教师的工作绩效的影响调查中,4.20%的老师认为学校的氛围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充分证明了校园文化对教师工作绩效的重要影响,这也同时表明教师需要的学术氛围程度与实际校园的学术程度之间有着不对等关系。与外语系的S老师访谈时,他说:“作为一个十几年在A大学读书又在这里工作的土生土长的A大人,他强烈地感觉到校园文化已远不及当年的浓厚、淳朴。”校园文化的构建极大地影响到教师的对学校的归属感和组织支持感,制约着教师潜能的表现和发展,影响到教师对实现学校战略目标的参与积极性和贡献程度。

二、结论及建议

(一)组织因素调查发现,组织承诺是提高教师工作绩效的关键,但是A大学的教师组织支持感较低,影响了教师工作绩效的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是一个有着高知识水平的群体,更为在乎自我发展的实现和得到尊重,所以教育管理者要重视非正式肯定对于教师的影响;在做重要决策的时候要与教师商量,培养教师对于组织的支持感和归属感,肯定每一个教师的工作在做出的贡献,重视教师的过程性评价,能够与教师共同分享学校的荣誉并共同承担责任。

(二)在个人因素调查发现,教师个人背景(学历、性格、教龄以及职称)对于教师工作绩效的都有影响,其中性格因素和经验较为突出,而且基本上不同职称、不同职称教师之间的选择基本一致;学校提供专业成长机会是影响教师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这就启示学校要重视教师的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同时学校应该对中青年教师的发展给予政策倾斜。

(三)工作因素在调查中工作因素主要涉及工作压力、工作量、薪酬制度、福利等对于教师工作绩效的影响;其中工作压力太大,教师对薪酬不满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得教师工作绩效降低,所以该学校首先要减轻教师工作压力,因人制宜,合理安排教学工作,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构建学习性的校园文化,让教师有个轻松舒适的外部环境进行工作和科研,同时加强与教师的交流沟通;其次要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调整薪酬结构,重视隐性报酬完善福利制,加强薪酬的激励力度。

药学科研型论文范文5

品质教育

1. 强化战略地位

多年来,东莞东城区委、区办事处始终举全区之力办教育,带着感情办教育,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东城的跨越发展,东城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东城”工程,全力推动全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东城区委、区办事处围绕区内教育事业发展全局和实际,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发展规划纲要》,积极落实东莞市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快研究推进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心全意为教育办实事、解难事、做大事。按照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要求,对教育事业进行超前部署,做到“三优先”: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

2. 强势经费投入

东莞东城区始终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逐年增加教育投入,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2008年全区教育经费总投入1.54亿元;2009年总投入1.86亿元;2010年总投入2.15亿元,其中投资2600多万元对东城一中和中心幼儿园进行了改造扩建。2011年投资9000多万元新建东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新校交付使用。由于各级各方对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加,东城区教职工待遇和办学条件不断提高,为东城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东城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 强力奖教助学

在确保正常教育经费足额拨付的情况下,东城还积极动员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干部群众踊跃捐款,共筹集善款三千多万元,成立了“东城区教育奖教助学金”,主要用于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对教育教学质量高、办学效益好的中小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积极上进、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2008年发放157.28万元,2009年发放169.46万元,2010年发放184.89万元,2011年发放190.51万元。此外,2010年各社区、居民小组对1183人次,发放了315.85万元奖学助学金。2011年,各社区、居民小组对1215人次,发放了270万元奖学助学金。有效解决了贫困家庭子女读书难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教育激励机制。

4. 强调均衡发展

东城区有户籍人口6万多人,外来人口30多万。为了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需求,近年来,东城区坚持“扶持引导,规范管理”的方针,大力鼓励、支持企业、集体、个人办学,使民办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民办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完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一是解放思想、政策扶持。近年来,东城区旗帜鲜明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并将这种支持落实在具体政策上。规定凡在东城筹办民校或幼儿园,区城建、教育、物价、供水、供电等部门都给予政策的优惠,并在业务指导、教研活动、教师管理、奖教奖学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二是扩大总量,满足需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的现状,我区积极增加民办学校数量,不断提高民办学校覆盖面。目前,全区共有民办中小学12所,民办幼儿园46所;三是提高质量,做大做强。在实现数量优势的同时,东城区还积极加强民办学校管理,开展财务检查和办学资格年审,规范民办学校招生收费行为,帮助民办学校建立董事会,评估办学质量,鼓励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以支持发展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和政策体系。

优质师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关键在教师。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关键在教师。

近年来,为提高教师素质,东城区重点实施“三大培训工程”(骨干教师培训工程、校长培训工程、师德培训工程),逐步建立了以校本培训为基础,现代远程教育为依托,课程改革为核心,岗位培训与学历提高培训相结合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实现了教师教育培训数量和质量的双丰收,已初步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1. 构建模式,抓牢为着力点

东莞师范附小要求每位教师制定一个三年的教师个人成长规划,包括学校分析、个人分析、成长内容、成长目标、主要措施、条件保障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学校为他们的成长搭建平台。主要模式有:专业对话自主发展;校内专题系列讲座;同级同伴互助成长;科组专题教学研究;分类搭建成长平台。这种明确校情,依据科情,基于个人实际定目标,基于个人教学问题开处方,基于课改理念寻依据,基于教师个性找良策,大力推进校本教研,充分挖掘校内资源,以个人成长规划为主线,以课例为载体,以个人反思为前提,以同伴互助为基础,以专业引领为保障的教育成长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并在莞师附小逐步形成体现学校个性的教师专业成长文化。

2. 大力培训,打开提升突破点

东城区中心小学通过加强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培训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提高。培训的内容包括:学历的提升、教学技能、管理能力等,学校组织培训与教师自身学习相结合,要求每位教师制定进修计划,建立成长档案。学校组织培训包括组织教师外出培训,例如到其他先进的地区跟岗学习或外出听课学习;邀请相关专家到校为教师开展培训等。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各科组、各年级组根据科目的特点进行分组讨论研究,开展专题教学研讨等,通过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东城三小的培训则以“立足课堂”为指向。自2007年以来,学校构建了“主研人”平台:即每个学科先把4名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坚持三年不间断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既注重教材处理培训,也注重教学策略培训;既注重学案为载体的自学方法的指导培训,也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培训;既注重课堂口述语言的培训,也注重课堂调控能力的培训。因而,“主研人”素质快速提升,造就了一批素质优秀的年轻教师。而他们的成长,带动了其他教师的转变:从安于现状的“终结型”转变为努力上进的“学习型”,从循规蹈矩的“经验型”转变为追求创新的“科研型”。

3. 引导阅读,抢占思维制高点

长期以来,教师是怎样的一种工作方式?就是从学校毕业以后,凭着自己在学生时期学到的知识,拿着教科书、教学参考,在那里教书、辅导、出卷子考学生,能够坚持读书,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人很少,教书人不读书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这样的一种工作状态,怎么能够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东城区朝天实验小学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着力引导教师阅读学习,努力改变教书人不读书的现状,让读书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内在需求,一种工作方式,一种职业习惯。

朝天实验小学把引导教师读书和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学校把教师读书学习分为两大快:一块是共读,一块是自读。学校每学期都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推荐2、3本共读数目,要求教师阅读,还在局域网中设置“校本研究学习资料”专栏向老师推荐专家、名师具有指导性或借鉴意义的好文章;设置“校本教研视窗”专栏,向大家推荐本校教师紧密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撰写的好文章,确保老师们能够按照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卓有成效地读书学习。自读的书目和文章则完全由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满足自身个性化的读书需求。

学校许多教师的读书都经历了一个由不情愿、不自觉,为完成任务而强迫自己学习,到不知不觉中学到一些东西,逐渐尝到甜头的过程。为促进教师读书,朝天实验小学改革教师例会,每次都安排一定的时间作为教师的读书交流,老师或推介好书,或发表读书心得,或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地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提升自我。

美德精进

德育是难题,尤其是在当今价值多元化、观念碰撞冲突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东莞市东城区立足区域实际,对德育进行内容拓展、方式创新、领域延伸,通过健全体制、丰富载体、深化模式、完善平台,成功构筑起具有东城品质的“大德育”体系,全区学校德育百花争妍,呈现出学生品行优异的人文胜景。

1. 注重健全体制

东城区中心小学把健全相关体制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学校相继健全和完善了教学绩效奖励机制、班主任岗位津贴月评机制、学校文明班考评机制、日常行为量化评价机制等德育体制机制,为德育工作的执行落实提供了有效保障。在此基础上,学校德育部门创新工作方法,发挥了学校、家庭、关工委及社区等方面的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东城五小通过德育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健全,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感恩教育常态化,学校每学年都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使学生“知恩、懂恩、感恩”。二是关怀教育常规化,每年寒暑假,学校都组织学生到东城敬老院看望老人,使尊老敬老活动落到实处。三是实践活动多样化,学校相继开展了精彩纷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真正增长见识,丰富体验。

2. 侧重丰富载体

东莞东城第一中学坚持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员育人原则,以“学会做人”为德育核心,以“体验式教育”为手段,每年定期举办“朝阳伴我行”读书活动、科技文化艺术节、校动会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以这些丰富多采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学校形成蓬勃向上、积极向善的校风、教风、学风。

东莞师范附小在德育工作中推行扁平式管理,强调管理者要“用人人德育的眼光发现德育”,育人者要“用人人德育的思想做好德育”。学校要求老师们拥有“德育无小事,事事关我事”的思想,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德育工作。首先,开展“一班一品”创建工作,班主任根据班情选择切合本班实际的主题进行创建,创建做到有规划,有方案,有秩序。学校在检查班级的创建工作时,注重考核学生的参与性,资料的全面性,落实的有效性。其次,学校推选“新三好”评价,即“好习惯、好品格、好思维”。坚持用细化的标准每双周做好各项指标的评价工作,期末评选出“新三好”学生。

东城小学建设书香校园,塑造文化品位。学校在寒暑假开展的“160朝阳读书”活动中,结合德育课题《校园学生贴吧的引导与管理探索》,在校园网站上的“风采贴吧”榜上中开辟“班组读书活动平台”,由教师和迁出的学生做管理员,在网站上进行班组读书门外汉活动。倡导“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既促进了读书交流活动的开展,又引导和培养了学生在网上文明发贴的意识。

东城六小以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为载体,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学校朝着“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润泽校园,让美德在读书中发扬光大”的目标,每个学期通过实施“一、二、三”读书活动策略(“一”即一个家庭读书主题,“二”即建设学校、家庭两个读书阵地,“三”即完善“举行校园读书周、创建学习型家庭、开展160工程”三个载体),扎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3. 着重深化模式

东城初级中学始终坚持“德育优先,育人为本”的德育原则,把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每年组织学生军训,在艰苦的训练中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注重学生的自主管理,每月进行文明班、文明宿舍的评比。德育处总结出“激发动机――明确要求――强化行为――反馈激励”这一养成教育的基本模式,并在此模式的基础上制定了具有个性特色的《东城初级中学学生管理手册》,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责任到人,上下共抓”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4. 推重心育平台

花园小学非常重视德育工作。学校定期召开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会议,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在学科教学、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心理环境健康素质得以正常进行,在学校日常工作中,该校重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和宽松心理环境。该校从校容校貌的建设入手,使学校环境实现绿化、美化、净化,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使学生一进校园,就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孕育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氛围。为了更好地开展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咨询工作,该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心语小屋,在这里,学生可以倾诉自己的苦恼、困难、也可以和别人一起分享他的快乐,他们在这些地方可以得到心情的调节、可以获得心灵的安慰。从而架起了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品味优教

教育科研是教育内涵发展的推动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为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东城区立足区域实际,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教研活动,确立并推行了“135”教学研究方案:“1”指的是一个中心,即以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中心;“3”指的是三个结合,倡导每位教师做到读书、实践和写作三者结合;“5”指的是教师通过教育日记(教学反思)、教育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育沙龙和教育论文写作(反思)等五种形式,及时对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并且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东城注重引导学校和教师全员思考科研、投入科研、成就科研,并始终坚持教研活动贴近、贴紧、贴实教育教学实际,从而使东城教学研究逐渐呈现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的特色,为东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1. 创新模式

东城初级中学狠抓教育科研,创新课堂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学科教学唯书、唯授、唯练的程式化弊病,在教学中能注重探索、强调知识迁移与反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归纳提升了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设疑提问―激励探索―建构创新―巩固拓展,充分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学,促进学生创新学习。

2. 革新制度

东城区花园小学设语文、数学、英语和综合四个教研组,学校对教研组实施制度化管理,落实学校行政领导分组管理责任制,提高教研组建设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创新机制,实施策略。学校积极创新校本教研机制,建立层级分明的学习型组织,构建“学校――科组――级部科组”立体教研网络,实施“教研训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模式,开展“以专题课例研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行动研究,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实际效益。(1)“学研共同体”的组织机制。以学校科组为高层研究集体,以现有的级部为基层研究集体,以完成共同的研究任务为载体,强调在研究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层次分明地发挥学校名优教师和级部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学习、交流和分享各种教学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达到促进研究集体成员全面成长的目的。(2)“三位一体”的研训机制。以专题课例研究为核心内容,以学习反思为基础,为教师搭建一个“教研训三位一体”的交流平台,具体措施是开展任务驱动下的“磨课”,即专题课例研究,分级分层分专题研讨。

3. 更新思路

东莞师范附小加强教研组建设,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在做好资源的整理、建设的同时,强调引导教师形成五个共识:教师成长需要公开课,我们更需要真实的公开课;让教师明确校本教研是教师的成长路径;怎样构建一个好课堂,什么样的课算是优质课;科组长结合科组实际开展有价值的教研;让科组内每一位教师学会议课。当教师们形成共识后,对于教研便能步调一致,科研工作的开展便变得顺畅起来。

东城区中心小学则突出“一个中心”(以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实现“两个转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质量、教研能力的提高)。确立了“个人反思同伴互助、整体提高”的教研思路;拟定了“加强理论学习、教学观摩研讨,专题研究,实践体验”的教研程序。在此基础上,不同学科根据科目的特点进行教学研讨,如:数学科围绕数学计算、解决问题等专题进行研究。

东城五小的教研工作坚持既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又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教研形式多样化:理论学习、心得交流、集体备课、听评公开课、观看录像、同课异构、小专题研究等。在开展常规教研的同时,结合学科实际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项目。比如语文科组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数学科组的数学智慧乐园备受学生关注。

4. 变新载体

东城三小将教研、科研、课题研究有机融入常规教学活动中,将研究过程深层内化为常规教学的工作环节,创新教科研载体,不仅利用“学案”教学打造了五个平台(“先学后教”预学平台、“口述表达”交流平台、“小组合作”互动平台、“主研教师”成长平台、“反馈验证”评价平台),还借助“学案”教学实现了五个创新(创新了由“教”转变为“学”的教学资源,创新了“评―议―点―练―升”的课堂结构,创新了口述表达模式,创新了“小组合作”形式,创新了自学能力评价体系)。

特色品牌

东城区进一步深化“创名校、育名师”工程,打造教育品牌。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主张,努力做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进一步促进特色学校的形成。以“立足本土、立足实际、满足市场”为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着力打造一批环境一流、设施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的名校,以优质等级学校推动区域教育上台阶和上档次,初见成效。

1. 书香家庭见实效

自2008年以来,东城一小开展了创建“书香家庭”活动。由于东城一小地处市郊,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家长读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引导教育孩子的方法总不理想。因此,东城一小通过开展创建“书香家庭”活动,引导家长利用空余时间,放下要看的电视节目,放下要玩的麻将、扑克,和孩子一起读书学习。东城一小创建“书香家庭”活动分自荐和班组推荐两种形式。经过学校检查验收,达标的家庭,由学校统一颁发“书香家庭”的牌匾。在检查验收的过程中,学校发现不少家长为给孩子一个好的示范,都会和孩子一起拿起书,一起学习。家长陈亮珍说:“以前我只是全力工作,忽视了给孩子引导。现在只要我有空,就会跟着孩子一起看书,孩子学习起来也特别认真。”

2. 口才训练进课堂

21世纪,机遇与挑战并存,谁拥有自信与胆量,谁就能为成功加码;谁拥有一流的口才,谁就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教学生六年,想到的是学生六十年。东莞市东城区第二小学精心为学生搭建演讲与交际的口才训练平台,开创特色办学新路子。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育人的主渠道。为了能让学生的口才训练能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得到体现和实施,东城二小在学科教学管理中明确要求:不管哪一门学科,哪一位老师授课,都必须把“口才训练引进课堂,保证学生一节课至少有十分钟的自由表达时间。”为了达到学校的“口才训练”要求,老师们尝试了“三五五”教学模式(课前三分钟自由演讲、课中五分钟小组交流、课后五分钟谈学习体会),除了遵循这一模式以外,老师们还根据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授课内容的可诵可说可演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