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育类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育类论文范文1
1.1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关联度不高
10所大学培养目标大同小异.不同学校在表述和侧重点上略有不同,总体上看贪大求全.在实际执行上培养目标定位为学术型培养的较多,重理论,轻实践,不能突出时代特征和自身特点,没有形成师范类院校的个性特色,造成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关联度不高,致使毕业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率不高.
1.2课程设置不科学和培养过程较粗放
由于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造成了各校在课程学分分布上针对性不强,具体课程设置上较为随意,不能很好地与社会需求对接[4],具体表现为1)课程学分分配不合理公共课和专业基础学分占比过重,选修课和实践课学分占比较低,“重理论、轻实践”,与目前社会对体育类研究生人才需求不匹配;2)课程内容过时课程内容停留在本科阶段,不能与时俱进,反映不出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造成研究生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足;3)选修课范围受约束目前选修课大多局限在本学科或本专业内,学生不能完全按照自身需求自由选择跨学科的课程;4)授课形式单一教学组织形式大班化,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思维、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的状态;5)缺乏教师指导技术课是以学生自己练习为主,导师参与不多,学生技术动作不规范,基本功不扎实;6)缺乏课程质量管理由于各课程教师对课程质量掌控自由度较大,而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又缺乏有效监督管理,造成教师在教学和考核上较为随意.
1.3学制缺乏弹性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这10所大学中,有4所大学能执行严格的固定学制管理,规定不能提前毕业,其余的6所大学尽管实行弹性学制,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形式上的,有的学校还规定学生申请提前毕业而未能提前毕业的按结业对待.这种较固定的学制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也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造成一定的教育资源浪费.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目前,一是各校普遍存在师资紧缺,学科带头人缺乏,导师队伍没有形成梯队,导师组没有跨学科教师参与的现象;二是有些导师自身学术素养不高,责任心欠缺,表现为讲课内容缺乏前沿性,“大锅饭”式的培养方式较普遍;三是有的导师参与各种社会及学术活动较多,精力分散,对学生指导互动不够.同时,这10所大学缺乏全面衡量培养模式的评价和反馈系统,学校只管在校培养,学生毕业后是否受欢迎、社会和市场的评价如何不得而知,极大影响了人才培养与社会和市场的紧密联系.
二、培养模式改进策略
2.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应突出应用型社会需求的是能够独立承担体育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因此,围绕培养目标,应设计相关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为主的系列指标体系,体育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应放在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5];2)培养目标应注重宽领域目前体育的内涵和外延有了较大的改变和扩充,急需增加具有针对性、更加宽泛的高级体育教育训练学人才.
2.2优化调整课程结构和加强培养过程管控
1)实用性和新颖性原则要发挥师范类院校的优势,注重增加实用性和新颖性的课程.重视方法论教学,拓展研究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各种技能和创新能力;2)个性化和前瞻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学生个性化发展,更多地与新兴、边缘学科结合,减少必修课的专业课程份量,增加学生选修课的自,设置跨专业和跨学科的课程[6];3)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推进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等创业课程,将第2课堂纳入课程化建设并实行创新学分认证,规定获得一定的“创新教育学分”方能毕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4)规范性和灵活性原则尊重教学规律,既继承传统又体现时代特征.允许学生提前修完学分.建议开设平台课程和方向课程,并按1级学科打基础、2级学科进行培养;5)积极推进考试招生改革研究生教育要从注重规模发展转变为注重质量提升,实行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考试,适当减少保送生比例;6)加强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考核完善学生培养各环节质量综合测评制度,实行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加大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考核淘汰力度;7)实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建立学生毕业后跟踪评价制度.
2.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1)增加导师数量即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且已具备从事指导能力的教师充实到导师队伍中来,采取外引、外聘的方式改善目前导师队伍结构,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解决目前跨学科导师缺乏的问题[7];2)提高导师队伍素质鼓励导师通过自学,培训、进修、访学等途径提高知识水平,改善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指导能力[8].开展教育质量月活动(包括公开课、常态课、学术争鸣活动),要求教师针对现实、热点话题提出自己的新见解;3)加强考核监督严格导师准入门槛,对研究生导师条件作硬性规定,改革研究生导师评定办法.既要考虑到学科特点、学术水平,又要考虑师德表现、教学质量,加强履职考核.对导师履职情况实行跟踪评估,将考核结果与导师的任职资格、职称等级等挂钩[9].
2.4建立健全有效的培养模式评价反馈机制
语文教育类论文范文2
一、用知识分类论与教学论分析人教版课标教科书中的习作安排
(一)写作内容(陈述性知识)
1、要求表达的的认识有所拓展
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记实文,除了传统题材外,增加了现代元素与文化元素,如记事要求写民俗,写参加艺术活动,写对生命的感受等;想象文,拓展了看图作文如漫画作文和图片报道作文,增加了对未来的想象,如“未来的我,未来的家乡,未来的发明”等。应用文除了读后感、书信以外,增加了导游词、活动总结、还要求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
2、要求表达的情感更加丰富
随着写作素材的拓展,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既有对乡村生活、田园风光的情感,又有对世界遗产的情感;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情感,既有对现实生活,又有对未来生活,既有科学生活,又有艺术生活的审美情感;对以人为写作对象来说,既有对己的反思、又有对别人的敬佩,还有对生命的热爱的情感。
(二)写作技能(程序性知识)
1、简化写作程序性知识
根据新课标的“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的要求,写作技能有所简化,突出最基本的写作技能,比如,“怎样按一定的顺序写”“怎样写具体”“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等。
2、以“我的发现”和“交流平台”为载体
第二学段以是“我的发现”为载体,引导学生发现遣词造句的规律,比如三下册的发现拟人句的特点,四上册发现“仔细观察与写具体;第三学段是以“交流平台”为载体,交流对课文的表达方式的学习体会,比如五上册的“学习说明的基本方法”,六上册的“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的描写”等。
3、以小练笔训练子规则
写作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需要训练。教材安排小练笔训练程序性知识中的子规则。比如,四上册《颐和园》,“我要学《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在“按一定的顺序写”中,主要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有如,四下册《金鱼游到了纸上》“我好象看到了围观的议论的情境,我想把它写下来”,主要学习对话描写中的“群体的议论”;再如,五上册《落花生》,“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在借物喻理和借物喻人中,主要学习借物喻理。
(三)写作策略性知识
写作策略性知识,主要是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的构思策略和修改策略。
1、构思策略
比如,三上册第二单元《写熟悉的人》,要求“先想一想写谁,写他的哪件事,把这件事想清楚,再动笔写”,这是初步学习布局谋篇;又如,四上册第一单元《写游览过的地方》,要求“写之前要想想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想想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这是学习选材;再如,三上册第八单元不限内容习作,也要求“动笔前,先想一想自己最想告诉别人什么”,“最想告诉别人什么”,是立意选材的训练。后面这个例也提醒我们,即使是大家眼里的不限内容和范围特别自由的习作,也有构思的要求。
2、修改策略
从三上册第八单元开始,多数习作要求写完后修改,如,“把不满意的地方改一改”,“写完后,同学间互相修改”。
二、用知识分类论与教学论指导习作教学
(一)写作内容
写作内容属陈述性知识。认知心理学家主张,写作陈述性知识的综合表征形式图式是在两个以上事例的基础上改进的,因此,要让学生掌握写作内容必须要引导学生接触大量的实例。
1、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与学生的作文关系最密切的图式种类,有自然范畴图式,事件图式,人物角色图式和场景图式。这几种图式的实例皆来自社会生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可以很好地积累写作素材。
2、教好课文和口语交际
课标教材,由于是按专题编排,课文内容、口语交际话题和习作内容范围,有着很大的一致性。教好课文和口语交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习作内容的图式。比如五上册第二单元的专题是“月是故乡明”,属爱国思乡专题,课文《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表现的都是浓浓的乡情;口语交际是“策划一次活动——浓浓的乡情”;习作是“二十年后回故乡”。教好课文和口语交际,可以积累对家乡的感性认识,升华对家乡的感情,有利写好本次习作。
3、课外阅读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一是直接来自生活,二是间接来自阅读,扩大阅读面,可以丰富学生写作内容的认知图式,丰富写作素材的积累。要把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比如学习了五上册第一单元有关怎样读书的课文,可以介绍名人如何读书的文章给学生,也可以介绍同龄人怎么读书的文章给学生,引导学生扩大阅读。
4、知识补差
有的习作,到写作前,学生仍缺乏相关写作内容的认知图式,应及时弥补。比如,四上册要求写导游词,写作前,如果学生对世界遗产了解不多,课前可引导阅读有关著名世界遗产的图文;又比如,六上册要求写如何保护自己,课前可印发有关如何保护自己的常识,如遇到坏人如何保护自己,遇到火灾如何保护自己,一个人在家如何保护自己等,还要印发有关小孩子如何保护自己的实例。再如,五下册《看图作文·守门员》,学生有机会接触足球的并不多,多数缺乏感性认识,应通过观看足球比赛录像,阅读文字材料等,使学生对足球竞赛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再来指导本次的看图作文。
(二)程序性知识
写作程序性知识涉及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应把指导重点放在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运用技能上。
1、在“我的发现”“交流平台”的教学中掌握写作陈述性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程序性知识的前身是陈述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习的的程序性知识就是它的陈述性形式,它是可以言传的,是在书本中发现的知识。在“我的发现”“交流平台”所安排的程序性知识就是它的陈述性形式,比如三上册的“我的发现”中“认识拟人句”,要引导学生掌握拟人句的特征,然后通过练习,掌握写拟人句的技能;又如五上册“交流平台”中的“基本的说明方法”,要引导学生认识举例说明、列数字说明、作比较说明、打比方说明等方法,并在练习中掌握说明的技能。
2、通过小练笔,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小练笔能有效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除。因此,除了教材安排的小练笔外,对“我的发现”“交流平台”的写作知识,也要适当补充小练笔。比如,五上册《回顾拓展》“交流平台”安排的是“人物描写:外貌、动作与语言”,在学生回顾欣赏了课文的有关语段后,应有侧重地让学生练一练。
3、根据习作要求适当补充程序性知识
多数习作之前,教材没有安排小练笔,可根据习作要求,适当增加小练笔。比如五上册第二单元《二十年后回故乡》要求“回忆一下课文中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并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习作之前,可以随文安排小练笔,学习通过抒情或议论来表达思想感情。对每次习作要补充的程序性知识,最好两个学段统筹安排,比如,写人的习作共有几次,怎么把“用事件来表现人”“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外貌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安排进去。
4、程序性知识的课堂指导指导
首先是要做好课前准备。一是要设计好教学目标,确定该次习作重点训练的程序性知识;二是选择体现程序性知识的例文若干篇。比如,五下册《一件令你感动的事》,根据所在单元“交流平台”所安排的知识——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把直接抒发感情定为本次习作重点掌握的知识,同时学习在事情的叙述或环境的描写中表达思想感情。并确定好直接抒发感动例文《我的感动》,在心理活动或对话中抒发感动的例文《关爱》,在环境描写中抒发感动的例文《暴风雨的日子》。
其次是课堂指导:第一,突出训练重点。每次习作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性进行训练。通常是一次习作突出训练一到两个子技能,尽量避免面面俱到,按照明确题意——感知概念——学习例文——形成概念——练习写作”的顺序进行。比如,《我的感动》的习作,首先就是明确题意,要写的是“令我感动的事”,接下来就是感性认识什么是感动,我们为什么会被感动?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再接下来就是怎么表现自己的感动,如怎么在对话描写或心理描写中表达自己的感动,怎么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感动,在后来就是草稿、交流、定稿。
(三)策略性知识
写作策略性知识是有关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和修改文章的方法与规则,它不是一般意义的作文方法,而是选择与使用作文方法的方式与技巧。比如,直接抒感、叙事中表达情感、在环境描写中表达情感等写作方法都属于怎么表达思想感情这一程序性知识,但怎样根据不同语境灵活运用上述知识,是策略性知识。
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必须以学习构成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概念和规则为出发点,以灵活运用有关概念和规则为落脚点。在进行写作策略性知识教学时,教师应根据规则个条件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例文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和运用有关规则。
1、阅读教学中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渗透
新课标十分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在教科书中,学习表达方式的提示与要求随处可见,比如,五下册《草原》“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表达上的特点”,五下册《人物描写一组》“课文中的一些词句,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三篇短文中找一找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这是有关遣词造句的策略性知识;五下册“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再和同学交流”,六上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练习?你觉得这么写有什么好处”,这是有关布局谋篇的策略性知识。要根据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渗透习作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2、习作指导课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首先是课前的备课,一是确定每次习作所要学习的写作策略性知识是什么,以此作为该次习作教学的目标;二是围绕写作策略性知识,广泛搜集,精心审计相应的例文;三是准备好有关教具。比如,六上册第八单元习作《记一次艺术感受》,艺术感受的表达,是本次要学习的程序性知识,围绕艺术表达的学习这一目标,精选例文时要考虑到艺术的主要方面和学生可介绍程度,因此,《我喜欢的一首歌》《我喜欢的一幅画》《看画展》《我学吹笛子》,作为例文。
语文教育类论文范文3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加强电气工程专业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系领导积极向学院申请经费,购置实验设备,满足实验教学需要。经统筹考虑,学院拨款50万元,购买新的实验设备,以满足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等专业理论课的实验教学需要。2010年5月,在教务处和国资处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招标,购置了THSMS-B型可编程控制器实验装置(含配套电脑)10台、THMPE-2型电力电子技术实验装置(含配套LDS21010型数字存储示波器)10台、THKKL-5型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箱(含配套电脑)10台。上述设备较好地满足了对应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极大地改善了电气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条件。为迎接省级示范性实践教学中心的合格评估,加大本专业所开设的实验项目中三性实验所占的比重,达到省级示范性实践教学中心三性实验占比达到75的要求,我们对已有的实验项目进行综合性改造,使电力电子技术和电气控制与PLC应用2门课程的实验项目不断朝综合性和设计性方向改进。为此,需要为THSMS-B型可编程控制器实验装置添置一些四层电梯和十字路通灯等控制对象模型,为THMPE-2型电力电子技术实验装置添置若干实验挂箱、配件、电机导轨和相应的电机模型。此外,为进一步完善电气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组建传感器技术和运动控制系统两个新的实验室[3]。这一要求得到了院系两级领导的积极支持,目前资金已经全部到位,设备也即将完成调试安装。这两个实验室的建成,提高了三性实验的占比,将确保达到省级示范性实践教学中心合格评估的要求;为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开展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提供可靠的实习基地。
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电气工程专业是一个新开设专业,原有教师队伍中能够胜任该专业教学任务的人相对较少。因此,为了加强师资力量,更好地完成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我们每年都有计划地从外部引进应届毕业的电气工程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来充实教研室和实验室的师资队伍。5年来,累计引进理论课教师4人(次),实验教师3人(次),打造了一支能够较好地满足本专业实验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积极支持教师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5年来,累计有教师5人考取脱产或在职研究生,进入著名高校深造。另有10(人)次前往其他高校进行中短期进修,有针对性地提高了业务水平。此外,实验室还邀请实验设备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来校,进行实验教学技能培训,使教师熟悉实验设备的性能,能独立操作设备完成实验,5年来累计完成培训22人(次)。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到实验设备厂家参观访问,了解实验设备的最新发展情况,更新实验教学内容[4]。
推动实验项目的综合性改造
鼓励开展实验科研工作,对现有实验项目进行综合性改造,开发新的综合性实验,提高三性实验占比,使学生接受更具有挑战性的实验任务,主动参加实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推动了实验教学效果的改善[5]。例如,电路分析实验课,原来只有基本元件的伏安特性的测绘、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叠加定理的验证、诺顿定理/戴维南定理的验证、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和受控源VCCS,CCVS的研究等6个实验项目。其中只有基本元件的伏安特性的测绘、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和受控源VCCS,CCVS的研究等3个实验是综合性实验,其余都是验证性实验项目。通过积极努力,我们开发出了RC一阶电路响应测试和RC二阶电路动态响应研究2个新的综合性实验。这2个实验都要用到示波器,都需要自己去总结归纳实验现象和规律,实验的难度相对更大,也更有挑战性,学生普遍反映很有兴趣。而对叠加定理的验证和诺顿定理/戴维南定理的验证2个实验,我们在保留原来的验证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要求学生应用定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完成了实验项目的综合性改造。学生反映实验项目内容充实,很有挑战性,获益匪浅。经过上述实验项目的改造和拓展,电路分析实验课程可以开出8个实验项目,其中7个是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只有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1个验证性实验,三性实验占比达到87.5,完全达到了省级示范性实践教学中心的评估要求。鼓励将实验科研的成果固化为论文,5年来累计发表实验教学论文26篇,有力地推动了电气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水平的提升,为达到省级示范性实践教学中心合格评估的要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积极编写实验讲义
为巩固和保留实验教学成果,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鼓励教师积极编写实验讲义。通过实验讲义,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前预习,减少了抄写实验报告的时间,增加了用于实验操作的有效时间,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验课的效率和实验的成功率。尊重教学基本规律,充分认识实验讲义的编写有一个从低到高,不断改进的过程;要求实验讲义一年一改版,保障了讲义的水平逐年提升[6]。为提高编写讲义的积极性,对参与实验讲义编写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高质量实验讲义予以优先出版。目前已有7门实验课程编写了15种实验讲义,其中5门课程的实验讲义已经更新到第二版,2门课程的实验讲义更新到第三版,即将正式出版2本实验教材,有效地满足了实验课程对讲义的需求,推动了实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改进教学教法
鼓励并提倡老师对分层次、启发式、研讨式等实验教学法大胆尝试,寻找适合于自己和学生的实验教学方法,力争达到最佳的实验教学效果[7]。提倡同学多向老师提问,把老师当做一个平等的讨论伙伴,互相交流思想,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教师更多地做一个旁观者和监督者,而不是参与者,把实验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还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索的学习氛围,真正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
强化规范,改进教学质量
为规范实验教学,制定了详细的实验教学规范,每位教师人手一册;规范详细阐述了教师和学生应该遵循的原则。对教师要求遵循备课,板书,讲解,操作示范,巡回指导,原始数据单签字,批改实验报告等一系列标准流程;对学生要求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小心操作,仔细观察,课后搞好实验室卫生,并认真撰写实验报告。系部还安排人员每天巡查实验课堂,确保了实验教学规范的切实有效执行。详尽的规范确保了实验教学质量不断稳步攀升。
语文教育类论文范文4
把“无”放前头,无论“贵贱”都得“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马融、何晏、黄侃说的“无类”都是无“贵贱”,符合孔子的原意。“贵贱”,在孔子的年代,是指当时社会等级制度下的“贵贱”,而不是一般意义下的“贵贱”。其实“有教无类”中的关键字是“无”。尤其是面对“庶鄙”、“贱”能不能“无”。有了“无”这面镜子,“教”者便能照见自己是什么德行、什么担当。现在说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这都没错,可孔子也是有政治理想的。孔子所处的时代,是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瓦解的时代,这正好为文化人的文化自觉提供了空间。人们开始琢磨天道、人生和社会秩序上的事。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原来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渐入民间。孔子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在当时的时代,孔子怀有强烈的个人抱负。他创办私学,广招门徒,并且“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贵族文化垄断,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弟子三千,从者芸芸,周游列国,奔走呼号,使儒学一时成为显学,其本人遂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学派——“儒家”。不论初衷如何,孔子留给我们的“有教无类”仍是个好东西,它至今还具有“普世”的价值。因此,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里的“教”,就不仅仅是指狭义的教育,多半应该是指“教化”,是要教化人的内心思想、规范人的外在行为,从而规范社会。从广义上讲,教化是一种政治、道德和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黄侃说“有教无类”时,给了最要紧的话:“教之则善”。就是要教你“善”:不只是教人读书写字学文化,主要是教人学好。有人说,儒家思想的逻辑起点是“性本善”。比如,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具有四体也。”孟子认为,“四端”是人的本性所原有的,与生俱来。《礼记•经解》:“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就是说,人生下来就是好的,再接着教他学好,他就会一直好下去,就能抵御外邪侵入,“止邪也于未形”。由此看出,“有教”是多么重要!即使不能让人全好,半好不坏,也是不得了的事情。
2.钢琴音乐教育也要“有教无类”
既然孔圣说的“有教无类”的“教”多半是教化的意思,那还拿来在本文主要要说的钢琴音乐教育说事,是不是有点“攀”?答案,不是。理由是:首先,教育被包含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里面,钢琴音乐教育属于教育范畴,此逻辑关系成立。钢琴音乐教育不能例外:有“教化”。其次,钢琴音乐教育属于教育范畴,狭义的教育是它主要的属性,但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和现在讲的“教书育人”,也阐明了即使是狭义教育的本身,其实也包涵教化能力。钢琴音乐教育不能例外,也有“教化”之责。这样看来,钢琴音乐教育跟“有教无类”的“有教”有关系了,钢琴音乐教育遵从“有教无类”,不是“说事”,而是责无旁贷。而且,关于音乐教育,孔子是有说法的。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理念,是把“乐”归结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及教育过程所应追求的最终目标。“诗”、“礼”、“乐”,儒家思想认为是关于一个人认知发展的递进过程,是人从立身到教化自身以及影响他人所应遵循的途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为人不仁,那么他所呈现的音乐就不成其为“乐”。自己不仁,犹奏乐影响他人,就是要令他人也不仁。“乐”,是人的精神家园,是“诗”与“礼”的升华,是“诗”与“礼”的体现。孔子本人也有很好的音乐素养,特别是擅长琴奏。《史记•孔子世家》就说孔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看来孔子的音乐记忆力也巨强。更为重要的是,孔子对音乐有独特的乐感、乐论,反对只重形式和技艺的练习,把情感体验和情操陶冶作为“乐”的重心,强调对音乐要“得其志”。有孔子习乐“十日不进”的记载,可见孔子对音乐是何等的虔诚。如此说来,钢琴音乐和钢琴音乐教育虽然是舶来品,但它们属于“乐”,跟“有教无类”的“有教”关系密切,钢琴音乐和钢琴音乐教育同样负有“教化”的责任。正所谓,“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清•严可均辑《全汉文》)”。看看吧,音乐教育,这还涉及社会风尚,江山社稷呢!细想,“有教无类”的“有教”里还应包涵“有学”。教和学,才能形成教育的有机体。钢琴音乐教育除开上面说过的“重要意义”以外,参与钢琴音乐教育,人言其起码有以下好处:其一,助修养。好的音乐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人的音乐素质和艺术修养,同时对人的道德风尚,情感情操,人格塑造,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正面感召作用。其二,启敏智。钢琴演奏是身心合一的动态状态,要听觉、视觉专注,“形神相通”,这对于培养整体思维和协调动作的能力有极大裨益;双手的“不对称运动”更兼开发大脑的功用。事实上,从幼年起就学习钢琴的孩子确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明显强于一般孩子。其三,宜赏鉴。学习钢琴音乐就有机会去阅读和试听优秀钢琴作品,复以实践,那些钢琴艺术的饕餮大餐就会滋养人;那些高阶的艺术基因就会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植入人的内心,使人获得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其四,铸心力。钢琴演奏必须具备相对娴熟的技术、技巧,而其获得必然伴随着枯燥、不断重复的训练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克服心理以及生理上的持续困惑,在这个“解脱”的过程中,人的毅力、耐力、抑制力、信心和进取精神都经受了考验。因此,钢琴学习对于培养人坚韧的意志、顽强品质都有良好作用。其五,积财富。这条有两个方面,一精神、一物质。钢琴作为功能最强的单体和声乐器,拥有其它任何乐器无可匹敌的巨量的独奏曲目。在这些钢琴独奏曲中,包含着众多属于最杰出范例的上乘之作,这无疑是一笔无价的、具有永恒魅力的精神财富。钢琴大师霍夫曼说,这种精神上的财富是不能用金钱购买也不能用暴力抢夺的。从物质上来说,无论你是专业钢琴家还是业余钢琴手,你将不仅在乐队中处于主导地位、起到中坚力量的作用,同时这种“一技之长”也会帮助你拓展出更宽的生存空间。上面五条,切中肯綮,都不错。前四条在此不加赘述,就捡第五条最后那个“一技之长”说一下。其实这一句说得挺含蓄,“一技之长……”,要一技之长干嘛?可以安身立命呗!不吃嗟来之食,靠本事生活,这不会让“艺术”蒙羞。《史记•孔子世家》有一条卫灵公问孔子年薪的事,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孔子答,“奉粟六万”,卫灵公也不含糊也给孔子“六万”。“奉粟六万”就是六万斗粟,合二十四万斤粟(小米),按现在市价,值几十万人民币吧。啧啧,圣人也是要吃饭的!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意思已经讲的很明白了。有人贬斥说孔子假清高真贪财,那请问,以他的学识和对社会的贡献,拿那点小米多么,算贪财么?比起现在那些“不稼不穑”的“君子”们,孔子他亏大发了。谙音善奏是一技之长,是生产精神食粮“美”的,教者给了旁人“美”了,习者也想要用学成这个“美”换个生存,竟然还“心惴惴”、又恐有损斯文,岂不怪哉!科技是生产力,创造和传播精神食粮的就不是生产力?说是“上层建筑”,有点玄。前头把“有教无类”其中的“有教”想说的基本都说了,下边说一下“有教无类”中的“无类”。关于“无类”,前文已把它的原意以及马融、何晏、黄侃等历代大咖有关的注释介绍过了。时代不同了,没有“贵”、“贱”封建等级了,都是平等的人了。但“类”还有,只是含义有所不同。现在,对于钢琴音乐教育来说,授业者所面对“类”的层次是多样的。专业的(这里还分不同的层级)、业余的,老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甚至有学龄前儿童。每个层次还有不同的需求,这还涉及到供需关系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总体来说,现在说“有教无类”的“无类”,授业者应该秉持的就应是因材施教的原则。说到因材施教,一般都会想到《论语》中的一则,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对同一个问题给出不相同的回答是“因”提问的人(材)不同,给予不同的指导(施教)。这里显示出孔子对于他指导对象的判别能力,针对特定的对象给予相应的指导,使之都能从各自的答案里找到正确的选择,可以说是“因材施教”。其实钢琴音乐教育因材施教的要点也是“识人”,就是对教育对象的正确判别,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孔子有一句曰可以用这,叫做“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结语
语文教育类论文范文5
一、知退
案例1:求函数发f(x)=log2(ax-2x・k)(a≥2且k为常数)的定义域。
这是求函数定义域的问题,对于对数函数的定义只需满足真数大于零,底数是不等于1的正数,因此,ax-2x・k>0即 。该不等式属于指数函数不等式,常见的方法是不等式两边变形为同底数的幂的形式,即 。但是它又不完全是常规的指数函数不等式,根据对数函数定义,k>0。因此,分k<0和k>0讨论;当k>0,由于 的底数 不为1,因此还要分 等情况逐级讨论。不难得到下面解法:
f(x)=log2(ax-2x・k)有意义,则ax-2x・k>0,变行为 (1)当k<0时, 恒成立,x∈R;
(2)当k>0时,①若 ,即a=2,则不等式变形为 。
当0<k<1不等式1x>k恒成立,x∈R;当k≥1不等式1x>k恒成立,②若 ,即a>2,则不等式变形为 综上,当k<0时,函数定义域是R;当0<k<1,且a=2,函数定义域是R;当k≥1且a=2,函数定义域是 ;当k>0且a>2时,函数定义域是(log k,+∞)。
上述问题的焦点在于解不等式ax-2x・k>0,你知道为什么要变成 ?这一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不等式的特征,自然地奔着指数函数不等式而来。当然这里还包含着分离参数法的思想,但是值得注意的不要让学生对分离参数抱太大的幻想,因为它毕竟不是不等式恒成立问题。
当问题被吸引到解不等式这一边来,我们就要有十足的勇气来接纳这个指数函数不等式 。教学中,大胆地假设该不等式符合一切的条件,从而将问题划归成典型的指数不等式模式题,剩下的人物就是照“章”办理,即配成同底数的指数幂 ,
再利用函数单调性。当然到这个时候,方才知道上面的解题策略存在两个方面不足:①对数的真数k不一定是正数,需要讨论;②对数的底数 可能为1,因此也要分类讨论。这样分析和思考,本题的讨论就显得自然了。因此说,对于分类讨论问题的分类标准的确定,采用以退为进不失为一种高明的计策。
二、知进
案例2:求数列{(n+1)an}的前n项和Sn=2a+3a2+4a3+…+nan-1+(n+1)an。
本题属于数列求问题,从表面上看符合错位相消法的条件,但是前提是a≠0。因此,我们可以分a=0和a≠0。当a≠0,将等式两边同乘以a,之后再相减,再利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求和。但是注意到结果当中的a+a2+a3+…+an的计算,按照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就要考虑到作为等比数列的公比的字母a是否为1,因此要分a=1和a≠1。下面是具体解题过程:
若a=0,则Sn=0
若a≠0,Sn=2a+3a2+4a3+…+nan-1+(n+1)an ①
两边同乘以a,得aSn=2a2+3a3+4a4+…+nan+(n+1)an+1 ②
①-②得:(1-a)Sn=2a+a2+a3+…+an-(n+1)an+1
若a≠1,
语文教育类论文范文6
(一)艺术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存在缺陷
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开展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素养和广博的专业知识储备,只重视某一领域的专业能力,片面追求艺术技能,忽视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作用。进而导致教师科研能力不强,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教学经验无法转化成科研成果,影响了艺术类学科发展建设。
(二)教师教育机制相对落后
艺术教师的培养大多集中在高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培养适合社会要求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新任务。但艺术教师培养过于专业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方式的调整和教育政策的执行。
二、艺术类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结构
(一)注重动作技能的学习经验
动作技能是一系列复杂的运动协调系统,它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1)运动技能是经过训练习得的。简单的条件反射,例如眨眼,不属于运动技能的范畴。只有经过后天训练并稳定的保持下来的协调的动作才属于运动技能。它是感知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协调统一的连续作用。(2)运动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经过后天训练习得的运动技能在时间和空间顺序上具有稳定性,感知系统会按照顺序反射到肢体。(3)大脑对运动系统起决定作用。只有当任务需要时,动作技能才会做出反应。(4)长期的训练会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通过练习,将低水平的感知与运动协调水平提高到高层次的协调性,形成完善的运动技能。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技能属于运动技能的范畴,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应尊重动作技能的科学性。例如,在钢琴的学习过程中,为了保持指法、手型的正确,掌握协调的双手弹奏,往往需要经过多年的练习,通过大量的钢琴作品的弹奏,才能逐步建立、巩固、提高演奏技能。
(二)重视通才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在艺术教育实践中,教师面对的学生在知识储备、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以音乐教育为例,教师应在因材施教的原则基础上,一方面针对天赋高、音乐感知能力强的同学,偏重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对于音乐技能较薄弱,音乐天赋普通的同学,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外,更应重视学科内其他技能的普遍掌握,以及多学科知识的学习,重视音乐对人的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作用。
三、复合型艺术类教师课程设置
(一)社会对艺术类高等教育提出新挑战
目前对音乐专业课程改革的呼声非常高,其焦点集中在课程实用性、综合性、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上,原因是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传统的音乐专业毕业生不再单一的从事教学和演艺的工作,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出现很多新兴的行业,比如数字音乐编辑、艺术管理经纪人等等。整理各大艺术院校、师范学院和综合性大学的音乐专业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一个明确的目标而被设立在接近半数的音乐专业培养目标内,足见其重要性。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学校首先要提供复合型的音乐课程;其次要加强教师教育,培养一批具有复合型课程教学能力的骨干教师;最后应在招生录取标准上进行调整,为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打下基础。
(二)打破学科专业限制,推进学生主辅修培养模式
主辅修制度是贯彻差别化教育,体现因材施教方针的有效手段。通过鼓励有能力的同学辅修第二学位,帮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在相关领域或其他领域掌握先进知识,做到深入研究,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知识面。一方面在就读期间,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形成交叉,从中发现新的研究方向和问题;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拓宽就业面,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同时具备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发展跨院系选课
资源共享,培育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目标。然而,仅凭一所学校内部的新增学科点的建设,势必会带来大量时间与资金投入。新世纪以来,高校在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精神指导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地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附近的16所高校于1999年6月成立了旨在共享教育资源的“学院路共同体”。在“共同体”内部,学分各予承认,学生可以在双休日跨院校选修课程。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各院校的学科优势互补,加强了学科建设与交流,学生拓宽了知识面,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艺术的学习需要文化素养的支撑,文化素养决定了艺术学习的效果。“个人的生活经验总是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所以有意识地去学习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培养多层次的爱好是非常必要的。”
(四)教学心理学理论的补充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掌握并合理运用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是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艺术类高校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相关知识,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特点,尊重个体差异,才能做到教育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四、总结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