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范文1
Xiao Suili
(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China)
摘要: 为了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笔者就商洛学院学生对这门课的期待进行了实际调查,并根据教学规律及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沟通、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期待,提出了扩充法律内容、采用研究性学习、多元评价等改进措施。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ppropriate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Moral and Legal Basics class, and make the students really like the course and benefit from it for life-long, the author makes a survey among the students of Shangluo University to ge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tudents' expectations to this course. Then she proposes reform measures for the course, such as adding some information of legal contents, adopting research teaching method, and using multivariate evaluation way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expectations on the aspects of the changing o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关键词: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学生期待 教学改革
Key words: Moral and Legal Basics;students' expectations;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222-03
0引言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时代精神,最终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行为规范。
为了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教学实效性,使教学更能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笔者在商洛学院特地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7份,其中有效问卷385份,有效率达96.3%,调查对象分别涉及大学本专科各年级学生、20多个专业。调查范围较广,对象多样,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可信度。
1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现行的教材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等和学生目前的期待(需要)之间有很大差距。现行教材内容主要强调个人的社会价值,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人价值;过多注重社会对个人的规范和要求,忽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过多地强调了学生对社会规范的适从,忽视了社会对学生个体存在的需要和满足。因此,我们应改革教材内容,使我们的教育既能实现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同时也能满足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需要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过程就是人的需要的不断产生并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人的需要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原初动因[1]。同时,“一些专家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出发,认为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由于自身潜能的充分展现而获得的完美的体验”[2]。那么,我们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的进行放学,使学生渴望我们所教并快乐地接受我们的所教。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我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知、情、意、念、行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以达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法律的要求。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不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中获得快乐,而且让学生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潜能;让学生在收获幸福的同时,在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等方面得到提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尽量符合学生的合理期待(需要),使教学过程中的教材方向的指引力、教师的教学感召力、学生的学习动力达到完美的结合,形成一股强大的同向合力。
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途径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学应以学生的利益和需要(期待)为出发点,这也是实现教学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2改革建议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评价方法等能尽量和学生的期待(需要)相一致,以期提高我们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同时实现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
2.1 教材内容改革由内容期待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需求更为强烈,这和客观现实的需要是一致的,“法制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每个公民必须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学生对法律的需求既反映了自身的需求也反映了社会的需求。
首先,对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是我国依法治国的要求。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民主和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没有法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反之亦然。要依法治国就是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各种事务的管理,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群众的主体,没有扎实的法律知识就不可能参与国事,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也就没有真正的社会主义。因此,对大学生加强法律知识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
其次,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是当代大学生做一位合格公民的要求。
据西部网讯报道,2010年10月20日晚上,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车肇事后,持刀连刺被害者8刀,致其死亡;同年12月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名学生在宿舍内被外校学生刺死,一名学生在阻拦中也被刺成重伤。由此可见,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给他人、社会、自己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权利义务,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人合法权利,做合格乃至优秀公民。
而现行教材《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版),总共八章内容,而法律仅占两章,而且法律部分的内容很浅泛,难以满足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期待,也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加大课本法律内容的比例。教学中需要主讲教师讲授道德和法律两部分内容,部分教师由于专业所限很难讲透彻法律部分知识,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学生不但难以从中学到丰富的法律知识,反而冲淡了对法律的兴趣。因此,这门课程除应加大法律内容的比重外,还应让法律专业的教师专门给学生讲授法律部分内容,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
在调查中32.3%的学生把获得“人际交往知识”放在了第一,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渴望融入群体,又不知如何去做的矛盾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灵活增添专题讲座,如说话艺术、交往礼节和技巧、沟通能力等等。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是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实用。
2.2 教法改革
2.2.1 积极使用案例教学法和研究性学习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种典型、特殊事情的情景和情况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4]。调查显示,42.5%的学生最喜欢教师采用案例分析法授课。它充分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理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教师与学生沟通思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现生动真实社会现象,呈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表明对这些现象的态度,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讨论中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能更有效地的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我们还可以用“双向案例教学法[5]”。
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有效的参与教学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4]。
总之,我们应不断地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创新教法,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实效性。
2.2.2 积极使用多媒体授课方式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记忆信息有85%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或4%靠触觉和嗅觉等。单位时间内接收的信息量,单凭视觉是听觉的一倍,而视觉、听觉协同起来效率则是单纯使用听觉的十倍多[6]。调查显示,35.4%的学生最喜欢观看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在授课时应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据调查,许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在多媒体教室大班授课(100多人/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视频给学生呈现与教学相关的鲜活案例,新闻以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CCTV1《第二届道德模范颁奖晚会》,学生们看着感动中国的楷模,听着他们的感人事迹,潸然泪下。我相信每个学生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会有所触动。相反如果只是老师口头讲述一下,学生甚至以为那是老师虚构的,两种教学效果不可相提并论。讲到法律部分时播放CCTV1举办的《法治的力量》实况,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法律对生活在法治社会中的每个人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仅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需让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和价值认同,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追求公平与正义的人生理想、人生态度” [7]。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易于实现此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设备,精心准备一些和教学有关的视频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兴趣,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3 改善师生关系调查结果显示62%的学生愿意和老师交流自己的思想。“道德是被感染的,不是被教导的”[8]。在学校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大的是教师,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充分发挥为人师表作用,和学生多交流自己人生体会、生活体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
然而,目前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主要指标是教师科研成果,教师主要忙于申报课题、撰写论文。所以教师们大部分精力用于搞科研,投入到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大大缩水,无暇顾及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由此可见,要改善师生的关系首先应调整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改变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的状况。评价导向应回归学校的本职――教书育人。评价一所高校的发展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志,而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教师,而教师要影响学生就必须和学生进行广泛地交流。把教师育人成果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指标。国外大学的一些教学模式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在日本的岩手县立大学中,学生和教师建立起师徒关系,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由基本固定教师指导学生。促进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了解,制订和实施学生培养计划,提高培养效果。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师生的亲密接触,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和学术交流。实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言行有春风花雨的效果[9]。
其次,还可通过网络聊天、师生联谊会和一些师生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加强师生沟通,在师生沟通中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2.4 改革《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评价方式据调查,目前部分高校该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还是笔试,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20%和80%。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学生的到课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期末成绩主要是期末考试的笔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很难反映学生实际的道德情况或政治思想状况。失实的评价会适得其反,学生将会产生巨大的逆反心理,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对调查结果分析可知(表1),课程评价一定要注重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表现,道德行为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而这些表现,学生们之间了解得最清楚,因此要注重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民主评议结果。民主评议的方式也利于在学生中形成良好舆论导向,良好舆论导向对学生起到熏陶作用是我们课堂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同时也要加强师生之间交流及教师之间的沟通,使教师也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通过师生交流、师师交流树立道德模范,对思想上有具体问题的学生可以单独进行谈话,以达到思想品德教学的真正目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及法律觉悟,矫正学生的道德行为,最终做一名社会主义合格或优秀公民。另外要注重考查每个学生道德的纵向提高过程,了解每个学生各个方面的进步,尽量客观全面的评价每位学生。使评价结果达到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效果。
3《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教学发展展望
建立在对学生实际调查基础上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改革,无疑会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会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提出的以上几方面的改革措施,只是对这门课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以期加快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赵长太.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内涵的新解读――人的需要的一个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09,(11).[2]邢占军,黄立清.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J].理论探讨,2004,(1).
[3]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M].2010:182.
[4]刘强.思想政治课学科教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123-253.
[5]肖岁利.浅谈“双向案例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6]杨安俊.新课程呼唤多元智能英语教学法[N].新课程报,2007,(11).
[7]张卫良,彭升,彭平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0,(3).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范文2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 教学设计 探索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73-0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该课程以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增强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本文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培养学生整体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为主旨,对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初步的实践与探索,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与育人效果。
一、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秉承“树木树人,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重视学生道德教育,坚持“热情教育,规范管理,以德育人,全面发展”,确保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就是围绕“以德育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
从课程本质教育功能出发,坚持以“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一般教育理念”和“意识、信念、责任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全程育人”为依托,全面拓展和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理论和法律知识,以理论教学说服力、实践教学感染力坚定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强化学生服务社会和报效祖国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学生处理自己学习与生活中各种困惑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法律素质,为学生的努力奋斗指明方向、提供动力。
在课程教学设计上,学校抓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遵循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和时代对高职学生应具备素质的要求,紧紧围绕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来组织教学工作,努力做到“一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即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两个结合”(传统与现代多媒体两种育人手段相结合,校内课堂和校外实践基地两个育人场所相结合)、“三个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四个提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将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和能力的培养上,将学生对待思想政治课的态度由“要我受教育”转变为“我要受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知行分离转向知行统一。
二、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实践
(一)课程内容与组织设计
按教育部的规定,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统一使用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6年8月第1版,2010年修订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由绪论、三个主题部分共计八章和结束语组成。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针对刚刚迈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上面临的不适和困难,分析了大学生活、学习的特点,引导大学生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的学风,明确成才目标和应有的形象,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特点及其在大学生立德树人中的作用。第一部分:一至三章,属思想教育的内容;第二部分:四章及五、六章的部分内容,这一部分主要集中阐述道德观教育的有关问题;第三部分:五、六章的部分内容和七至八章,这一部分集中阐述法制观教育的有关问题;结束语“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课程的逻辑归宿,讲述了青年一代成长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必要条件,激励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八个光荣”的优秀品德,创造永恒的青春。
教师的组织设计对教学内容的表现非常重要,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是:
1.课程小组组织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针对课程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讲解方式,以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对于每一板块(单元)、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出学生需要思考、需要回答和参与互动必做的问题。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学习思路和深入思考问题,形成带着问题学习,通过思考和解决提高自己的良好习惯。
3.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课程内容中理论比较抽象或内容离现实比较久远的问题进行形象化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理论认识和教学意识。
4.精心设计例题和作业,合理安排答疑和作业评讲。通过例题,引导学生课堂思考和学习,通过作业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学习,通过评讲,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5.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研究,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用实践来深化对理论的认识。一方面拓展课外实践活动,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和系里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扩大参与面。
(二)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掌握哲学分析方法,从而提高自身对社会道德和社会人生的分析、判断、取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认识与解决人生和自己成长中的重大问题。
2.知识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明确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的理论精髓。(2)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了解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从而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境界、培养法律素养。(3)学生通过调查实践与研究,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达到对“八荣八耻”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进而激发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做人做事的诚信度,积极投身到社会中进行人生实践。(2)注重联系实际。在学习过程中要密切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密切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的实际,密切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真正领会和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3)注重知行统一。学习该课程把知与行结合起来,把学习和践履结合起来,把学习规范和遵守规范结合起来,把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
(三)课程教学任务设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任务设计详细情况见表1。
(四)课程教学进度与课外任务设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进度与课外任务设计详细情况见表2。
(五)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教学需要,以每一章作为一个教学单元来进行整体教学设计。下面以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为例,进行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设计思路。采用“案例引入—教学任务提出—讲授重点难点知识—课堂讨论—任务实施—检查验收—改进完善”的工作程序进行教学设计。
2.任务提出。如何更有意义地过好大学生活,是大学生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帮助新生分析大学生活的特点,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珍惜大学美好时光,了解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他们走好大学之路的第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帮助新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目标,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知荣辱求发展,这是我们肩负的重要任务。
3.任务分析。通过了解大学的基本特征,说明大学与中学的区别,帮助大学生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适应大学的新生活。让大学生了解该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认识到学习该课程与自己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认识到能否学好这门课程关系到自己的未来前途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而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此基础上,在思想上帮助大家完成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变,明确自己进入大学学习的真正目的,就是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4.能力目标。(1)让学生能够在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和我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初步培养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能力。(2)指导学生掌握应对适应问题的方式、途径;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确立正确的成才目标和发展方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5.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1)正确看待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适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2)以时代主题和历史使命为背景和依托,根据个人自身的特点,确立成才目标和发展方向;(3)培养优良学风;(4)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5)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必要性。教学难点:(1)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2)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3)如何使学生认识到要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就必须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4)现代人才的素质规格。解决措施:(1)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和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原先布置的教学任务;(2)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受性。
6.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感教学法、启发思考法、课堂讨论法等综合运用。
7.教学过程设计。详细情况见表3。
(五)实践教学设计
1.设计目的。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择业观和法制观,使学生理解人的成长成才必须有道德与法律素质支撑,使学生对社会人才的标准更加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和运用理论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进行调查访问、数据分析、人际交往表达、调查报告写作等方面的实际能力。
2.实践模块内容。(1)欣赏一部最让自己感动的电影。(2)阅读(下转第78页)(上接第75页)一本对自己最有价值的课外书。(3)做一件对社会最有意义的事情……
3.模块设计样例。详细情况见表4。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尝试与探索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总体上说,在该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引导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增强,参与度和积极性均有了长足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上的情感投入、专业知识积累、教学设计能力提升和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不过,在整体教学设计时和实施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今后应该注重和把握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人格和考虑学生的真实接纳程度。在新设计的教学环节活动中,教师不再是唱独角戏,而是讲究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信息反馈,只有教师的机智引导与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样的教学才是具有成效的教学。要达到这一境界,首要前提就是师生的人格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因为教学活动的需要,强迫学生参与其中,把一些学生不能回答或者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强加于人。
二是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驾驭活动的能力。教学活动是互动式的,且有不规定性的过程,虽然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但是在教学中教师还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所以其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驾驭活动的能力,才能在开放教学环节里调整好教学进度和把握住正确轨道。
三是教师必须贯彻实施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原则。教材是“死的”,而现实是“活的”,教师的教必须是“活的”而不应该是“死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做到内容不空洞、情节不浮夸、事实不捏造、消息不谣传,教师就必须始终贯彻实施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原则。
四是必须善于总结和提炼,不拘泥于现有成绩和模式。近年来的尝试和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作为教育者应该清楚,教无定法学无定式。要想不断地提升教学效果,就得有上进心、创新力,还必须善于总结经验和提炼方法,不能拘泥于现有成绩和模式。
【参考文献】
[1]龙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思路浅析[J].文学教育(中),2011(1)
[2]钟秋莲,栗宗祥,单志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程[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范文3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考核;高校;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259-02
2010年2月4日,温总理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面向时代要求谋划教育发展……对教育方法、考试评价制度等进行系统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了贯彻这一讲话精神,我们最近对近十所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的考核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我们感到,全体“基础课”任课教师注重结合该课程的考试来贯彻、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各项要求,总体考核效果较好。但是,考核中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只有迅速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一、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核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一些单位的“基础课”考核存在以下与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素质教育相悖的五大突出问题。
1.有的单位仍然沿用一张闭卷定乾坤的老套路,“背多分”的落后现象依然存在。为了防止上级教管部门说本单位对“基础课”不重视、考试不严格,也为了防止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不认真,一些学校和任课教师认为用闭卷的形式来进行结课考试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于是,仍然按照传统的以填空、简答、论述题为主,辨析、多项选择、案例分析、材料分析等题型为辅的闭卷模式来进行考试。这种考试模式的优点或内在机制在于学生有约束力和压力,同学们的确在平时和考前能自觉地拿出不少时间来学习教材,背记知识点,促进了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但是,这种考试以“背多分”为促学的主要推手,忽略了学生学习中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的调动和知识面的拓展。
2.有的单位虽改用了开卷的较新套路,但试题针对性不强,难度不大,让不少学生觉得考试太“小儿科”。一些学校和任课教师认为,“基础课”闭卷考试的方法过于陈旧,开卷考试才是本课程考试的发展方向。这种认识有积极的一面,但是,这些学校的领导和任课教师对于怎样搞好开卷考试,缺乏与开卷考试相适应的现代教学理念。卷虽然开了,但考题的题型、立意、导向、难度基本上是老一套,新瓶装旧酒。同学们的反映是“比中学的政治课好考多了,平时不用看书,考试时照着教材一抄准能通过,太“小儿科”了!”
3.有的单位用课终考试“一锤定音”,忽略了同学们教学全过程的综合表现,学习积极性尚未得到全方位调动。现代教学考核理应秉持系统论的要求。然而,有的学校对此课程采用的却是课终用一张卷子、一次考试来代替对学生整个“基础课”教学过程的考核。这种“一锤定胜负”、“一考见分晓”的考试方法,忽略了同学们在这门课程学习中的课堂纪律、学习态度、讨论水平、作业与笔记质量、实践验证等全过程多方位的表现。
4.有的单位重理论,轻实践,书面考试与日常表现“两张皮”,知行严重脱节。“基础课”主要讲道德原则和法律规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以实际行动去践行,是一门教学生立身做人、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它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学习后,严格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知与行的高度统一。但是,我们有不少学校和任课教师在考核中没有紧扣这门课教学的本质特点,仅用卷面理论考试决定最后的结课成绩,而忽略了同学们恪守道德原则和法律规范去躬行践履的实际表现这一极具考核价值、极具得分权数的东西。这种重理论,轻实践,书面考试与立身做人的具体表现“两张皮”,知与行严重脱节的考核模式是对教学规律、育人规律的严重违反。
5.有的单位考核门槛过低,改卷“送分”,日常严重违纪者“基础课”照样能过关。“基础课”的考核是对学生进行本课程的知识理论把握程度,尤其是恪守道德准则、法律规范的实际行动等环节的全面考查与评定。可是,有的学校和任课教师对这门引导学生立身做人的重要课程的考核要求却不高。他们认为,“基础课”理论性不强,不是重点课,因而降低了对该课的考核标准。具体表现有二:一是在开卷或闭卷的改卷中,简答、辨析一类的考题不管答的是否准确、贴切、只要沾边就尽量多给分;材料(案例)分析、论述一类的考题由于答案篇幅一般都较长,一些改卷教师便实行“扫捕”改卷法,一目数行,一瞬间“秒杀”一道题。而“秒杀”的主要得分依据不是看答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分析、论述问题是否深刻透彻,是否有正确的独到、新颖见解,而主要是看答案字迹的美观程度,字数的多与少。字好字多者就能得高分。二是在校期间有过殴打他人、故意破坏公物等严重违反道德、法律规范行为的学生“基础课”照样也能通过。
二、完善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核机制的几点对策
“基础课”的考核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单凭一种单一考核模式本身的变革和优化来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指标必然显得势单力薄。要在考核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的激励、导向和约柬机制,必须建立覆盖“基础课”主要知识理论的综合水平测试、学习态度的如实评价、践行思想道德与法律规范的实际考量等多维度全方位的考核体系。
1.实行开闭卷组合式卷面考试,让基础课的课堂考核机制更趋科学。“基础课”的卷面考试究竟是闭卷还是开卷更合理?闭卷或开卷哪个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认为,不能说开卷就更合理、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按照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应该是两者有机结合才是最科学的卷面考核模式。
“基础课”课程体系中需要识记、理解的人生价值观范畴、思想道德与法律规范、法理法制知识比较多,尤其是各类法律条款具体而浩繁,不能要求学生全都背会。但课程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内容还是需要熟记、记准。其中的重要道德人物、道德事件、法制人物、典型案例也应适当记住。上述重点内容或基本知识如果记不住,不熟悉,就会在日常表述、评析一般思想道德与法律问题时开不了口,讲不顺口,或开口必翻书,开口必念稿。因为他们头脑中没有记住这门课中最基本的知识和素材,而现实生活中这些知识和素材又是经常要用到的。闭卷考试往往能“逼”着学生记住上述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
我们在设计闭卷考试的同时,还要设计好开卷考试。具体考试方法为:开、闭卷合为一次考试,前半时为闭卷考试,交卷后,在考场取事先备好的开卷参考资料进行后半时的开卷考试。这样做简便易行且互补性较好。一般来说,属于识记、理解的内容,放在闭卷中考,考前由任课教师酌情编写
“基础课”知识体系中最需要把握的一套复习题,让学生熟记最基本的东西。而理解应用,灵活分析、是非辨析、深入论述等内容,则放在开卷中考。闭、开卷分值分别占40%和60%。这样做,既能引导同学们熟记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又可避免“背多分”的应试教育弊端。既能避免学生因开卷考试而产生学习上的懈怠,又可减轻学生的“背题”负担。当然,开卷试题必须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考核理念,针对性、理论性、可行性、难度系数都要进一步增强和加大,克服“小儿科”式的开卷考试弊端。开卷考试必须具备“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约束、导向机制,让学生在思想深处产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到时过不了考试关的自我刻苦学习、自我提高的内在牵引力。
2.实行全方位全过程考核,让基础课的整体考核体系更加完备。现代教学和素质教育的考核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引导学生立身做人、既有理论性,且实践性要求极高的“基础课”考核更应如此。具体来说,“基础课”的考核必须把学生的听课态度、讨论与发言表现、笔记与作业质量、卷面考试成绩、在校几年遵守道德与法律规范的整个实践行为等因素都设计成考核内容,并分别划定各自得分的权数,最后合计为一个总成绩。这样的考核体系才称得上完备,才能多角度、全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维度全方位约束、激励学生,进而起到好的考核效果。
3.实行知与行双重考核,让基础课的实践考核机制更加鲜明。“基础课”所讲的道德原则与法律规范,要求学生学习后立即落实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上。这门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同在于它具有更直接的实践性。准确地说,它是一门直接而具体的行为准则的理论释义和实践验证课。因此,对学习者必须实行知与行的双重考核。不然的话,就会违背这门课的教学规律和内在要求,违背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笔者建议,“基础课”的理论考核部分可占总成绩的60%,而学生各学年遵守道德与法律规范的具体表现可占40%的分。这40%的实践分可由辅导员、学生管理处、党(团)支部、学生会等机构、人员组成的评定会于毕业前评出。极端违反道德与法律规范者不仅不能得分,而且会因此而导致“基础课”总分不及格。
4.实行必要的补考制度,让基础课的奖优惩劣机制更加符实。一些学校和任课教师认为,“基础课”重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和增强法治观念,考核没有必要搞得那么严格。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和不妥当的。既然“基础课”是高校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占有三个规定学分,就应该按要求考试,不符合要求的不能随便“送分”。从我们对一些高校的调查情况看,“基础课”考试的通过率普遍偏高,有的竞高达到100%。因此,我们建议,一是建立“基础课”试卷评分抽检制,查处随意“送分”的误人子弟行为。二是对在校期间严重违反道德与法律规范的学生进行补考,把知与行双重考核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范文4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大学生 课堂 效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公共基础必修课之一,其教学任务旨在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这一课程必须与学生的实践参与、情感体验和自我感悟相结合才能得到最好的绩效。将教材知识和现实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现实的切合点,用此来认识社会、理解社会,锻炼能力,指导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带动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当代大学生的课堂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接受新的知识,但是课堂仍然是其接受理论知识的主阵地,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系统,正规的实验指导,让他们了解新鲜的信息。但是,就目前大学生的课堂状况不容乐观,尤其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类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普遍存在逃、混对待的状况。具体原因从学生自身状况来看,是他们不能正确地面对和安排“以自学为主”的新方式,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类课在生活中用不到,因而从心理上排斥这门课;从教师讲授情况来看,有些教师因循守旧,对教材照抄照搬,不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灌输”方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失去对课堂的向往。从社会环境的影响来看,学生更为关注的是能够带来更大就业效益的各种课程,而且更加倾向于立竿见影的课程,加上有些同学整日奔波于积累各种就业经验、打工等事情,课堂上分心和逃课现象的出现就在所难免。
二、增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效果的方法
(一)教师自身的修养和人格魅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建立在自身良好素质基础上的、对学生产生健康向上的作用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与其它课程教师相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人格力量又显得更为重要。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设置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对学习政治理论课程本身缺乏兴趣和热情,这就决定了承担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较强的知识素质与较高的道德素质与审美素质。
2.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决定了本课教师必须以其卓越的人格力量来影响、感染青年学生。当代大学生求知欲强,喜欢独立思考,但是缺乏辩证思考的能力,他们思维活跃、求新求异,但又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同时他们容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因此教师本身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以卓越的人格力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达到真正的育人目的。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单一讲授、全程灌输的方法,采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法、专题研讨教学法、专题报告会、体验式教学方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实效。
在教学手段上,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利用网络技术开发制作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充实学习资源,内容包括名人名言、经典选读、典型案例、思维拓展、法律法规汇编、视频影院、参考文献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增强了本课程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时代性和实效性。
(三)课堂教学实践方式的实践
1.增加课前分享环节
在课堂上给每个学生一定的时间做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方面的演讲。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不喜欢的、疑难的、困惑的等问题,用各种方式来传递信息。可以按照学生的人数决定每次上课的演讲人数,具体哪一周可以自己选择,课前教师做好表格,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把表格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填写要做“分享”的时间,然后回去准备。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同样的机会展示自己,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气息,每个学生都很期待自己展示的时间。
2.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密切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密切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的实际。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真正领会和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防止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完全当作一门理论课来讲授,这样只会老师讲得抽象,学生听得枯燥收效甚微,也就失去了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宗旨。
3.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影响力大的影片作为教学资源,往往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很受学生欢迎。例如,课堂上生提供了一部励志影片,学生从主人公奋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人的进取和目标的作用,从中得到很大的启示。这样看似是课堂教学,但却是课堂实践,给学生提供吸取经验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虽然多媒体课件教学方式有更多的优越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老师用不同的方式也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利用多媒体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课件与教师的关系。多媒体课件应体现教师的思维逻辑和理论视野,而不只是一些多媒体元素的简单展现。二是要处理好课件与教学的关系。课件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但是它不能代替理论教学本身。
总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同于其他一般课程,它既强调要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又要结合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内容和形式。
参考文献:
①陈敏 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有效性缺失及其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01 .
②陈建新 袁贵 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透视J.社会科学论坛河北 2002 04 .
③江滨 王兴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探索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 07 .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范文5
关键词: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能力培养 培养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宗旨,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中,在授课的基础上,应将重点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不仅仅教会学生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式,将任务与项目驱动作为课程的重要载体,着力培养学生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学会辨析社会中的道德问题并通过法律手段处理人生的重大问题。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培养学生能力的必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必修课,旨在提高学生在面对社会中诸多挑战时所能应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本课程教学中的直接目的,符合本课程的目标,从而提高本课程教学所具有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1.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目标要求。
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看,培养学生的能力不仅仅包括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能力,更包括将理论结合实践的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课程的具体内容,从多年教学实践看,本课程的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人生观、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辨析问题的能力等。在本课程教育中,教师必须结合实际展开对知识的讲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应对社会上的重重挑战。
1.2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作为政治课的分支,教材文本枯燥乏味,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就必须将课程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单一的弊端,提高学生对课程本身的兴趣,增强本课程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只有将重点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学生才能切实感受到课程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激发教师授课的热情。
1.3为学生的未来负责。
学生经过学校的培养终将投身于社会中,在学习阶段就必须掌握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担负着培养面临实际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重任。自上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利己主义与实用主义的思想已经普及。学生面对社会中复杂的问题往往经验不足,法律意识不强而无法维护个人权益。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2.如何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培养学生的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由道德思想与法律基础两个部分组成的,两个部分分别注重学生的惠人与维权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从课程本身出发,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解决自身活动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且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社会现象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如沟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我调节与管理等能力。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改革应运用如下方式。
2.1借鉴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导向教学理念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为既定目标做批判性的自我反省,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强化自身能力的一种本着对自我负责的过程。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主要特点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合作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与集体荣誉感。应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就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为学生设置课前引导问题,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抛出问题让学生讨论,通过派出代表发言的方式,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在团队中的合作能力相结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从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提高综合能力,适应在社会发展中的需求。
2.2借助情景剧表演的模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内容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教师可以采取为学生安排情景剧排演的课堂作业,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提高语言与肢体表达能力。例如第五章第一节社会公德,教师可以将该章节的课程内容作为情景剧的立意与宗旨,让学生以小组模式利用课后业余时间进行情景剧排演。学生在排演过程中,会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和对其他文学作品的查阅充分理解如何明辨公共生活中的违法现象,如不文明行为、交通违规行为和违背治安管理的行为等,并通过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结合生活经验,将此立意展现在情景剧之中。借助此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课堂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人生哲理的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通过表演,提高自身的语言与肢体表达能力,开发学生创造力。
2.3创建调查问卷并统计数据,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根据某章节,让学生自己立意做一份群众调查问卷,统计其数据并针对该现象撰写论文给予分析。例如第五章第二节职业道德和第三节家庭美德,学生通过对社会一些不良现象进行群众的民意调查,分析现如今社会对职业道德与家庭美德的看法与态度,并对其结果进行深层次分析。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辨析能力,并针对不良现象加以批判,从而树立学生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统计过程中,找出课堂知识的重点并加以掌握,透射于社会问题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当然,统计结果不会尽如人意,根据学生对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教师应加以点评,防止学生被错误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误导。
3.结语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结合行动导向理念教学模式、情景剧与调查问卷作业的方式方法革新教学方式,从传统单一的授课中脱离,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通过情景剧作业的新颖模式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与肢体的表达能力,在调查问卷的分析与品评过程中树立正确且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廖建梅.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10(4).
[2]徐雁.基于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
[3]顾玉彬,吴明霞,张利敏.BB网络环境下德育与法制基础教育探讨[J].中国报业,2012(10).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范文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目的是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提升“基础”课教学实效性是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有效路径,为此,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
一、?猿职呀滩挠虢它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9.html" title="法学论文" target="_blank">法学?及教学对象相结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认知体系的递进转化
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认知体系递进转化,是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第一要义[1]。把教材与教法学法及教学对象(即学生)结合起来,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认知体系递进转化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把教材与教法学法及教学对象(即学生)三者相结合,可以解决在处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认知体系三者递进转化问题上滑向某一者的困境,从而有效克服了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与学生的认知体系“三张皮”的“基础”课教学困境。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与教法学法及教学对象(即学生)三者相结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认知体系递进转化,往往需要纠正在“基础”课现实教学中依然存在的教材体系的本本主义、教学-认知体系的经验主义、取消主义等各种错误倾向。首先,教材体系的本本主义的错误倾向在于把“基础”课教材当作教条,思想僵化,单方面从“基础”课教材体系出发,忽视了教学体系和学生的认知体系,割裂了教材与教法学法及教学对象(即学生)三者的联系,否定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认知体系的递进转化,忽视了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而不是书本。这样就无法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进而无法实现教学体系向学生的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的转化,提升“基础”课教学实效性也就成了“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其次,教学-认知体系的经验主义的“盲点”在于忽视了“基础”课教材体系在实现教学体系向认知体系转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单方面从教学体系、认知体系出发,片面研究教法学法、教学对象(即学生),力图从狭隘的教学体系和学生的认知体系的研究中找到提升“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和方法,其实质是用狭隘的教学体系和认知体系遮蔽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认知体系的递进转化,在其逻辑和现实语境中都没有实现教材与教法学法及教学对象(即学生)三者相结合,从而人为地割裂了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认知体系的关系,从而陷入了“淡化”“弱化”教材体系而实现教学体系向认知体系转化的错误倾向。再次,取消主义的错误倾向在于取消教材与教法学法及教学对象(即学生)三者相结合,取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认知体系递进转化。它与教材体系的本本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教材体系的本本主义形式上默认把教材与教法学法及教学对象(即学生)相结合,而取消主义则直接否定把教材与教法学法及教学对象(即学生)相结合,相同点在于都力图用教材体系诠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认知体系。取消主义与教学-认知体系的经验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教学-认知体系的经验主义形式上没有否定把教材与教法学法及教学对象(即学生)相结合,形式上没有否定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认知体系递进转化;而取消主义则直接否定了把教材与教法学法及教学对象(即学生)相结合、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及认知体系递进转化,其相同点在于都力图用教学体系及认知体系诠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认知体系。
二、拓宽教学空间,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交融
“基础”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基础”课实践教学是“基础”课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是相对于“基础”课理论教学即课堂教学而言的、以开展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拓宽教学空间,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交融,是提升“基础”课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基本路径。一方面,为提升“基础”课理论教学实效性,笔者认为主管“基础”课的业务单位(如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等)要努力做到课堂教学执行“五统一”,即教学方案、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命题方式、阅卷统一,实行“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考试试卷”的教学“五审查”制度。任课教师备课时要努力做到“九备”:即备教纲、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备问题、备语言、备板书、备作业。任课教师上课时需要努力做到“九注重”:注重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思路清晰,注重讲课的热情、精神、感染力和吸引力,注重对问题探索的深入浅出和启发性,注重对问题的简练准确、重点突出和思路清晰的阐述,注重讲课内容的信息量及娴熟程度,注重教学内容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思想和新成果,注重给学生思考、联想和启迪的空间,注重师生互动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并活跃课程气氛。另一方面,为提升“基础”课实践教学实效性,必须建立和完善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进互补的“五同”,即同对象、同目标、同内容、同进度、同考核[2]。主管“基础”课的业务单位应在校党委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狠抓“基础”课的师资队伍建设,与校党委组织部、人事处、宣传部、教务处、科技处、学生处、团委、财务处等党政机构和各教学单位通力合作,建立和完善“基础”课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与此同时,通过学校有关部门搭建与当地政府机关、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部门的联系平台,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所在地方的“基础”课优质特色资源,建立“基础”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和完善“基础”课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有效组织实施参与式、体验式的“基础”课校外实践教学,增强大学生对大学新生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体验。
三、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
创新“基础”课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创新“基础”课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基础”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关键是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应当特别强调教师要启发并引导学生思维、主导知识的科学性和价值选择的导向性,应当特别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实施学生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方式,牢固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人翁精神,实现学生对道德与法律的认知并转化为对道德与法律的践行,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和实效性。一方面,以教师主导作用为依托创新“基础”课教学模式。一是“基础”课教师要主导知识的科学性。“基础”课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以增强大学生认知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进行科学的引领塑造,否则就会偏离“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二是“基础”课教师要注重价值选择的导向性。大学生有其价值选择的取向性,但因其人生阅历浅,分辨能力弱,这就要求“基础”课教师帮助大学生对一些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进行科学分析判断和正确引导[3]。另一方面,以学生主体地位为依托创新“基础”课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基础”课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学生的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深入探索并运用情景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提问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式专题教学等教学形式,重视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基础”课实践教学应当结合学校所在地方的优质特色教育资源来开展体验式教学,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式、体验式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而形成科学的道德观和法制观。例如,结合学校所在地方的特色红色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组织学生收集和整理老一辈革命家在当地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