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学习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政治课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政治课学习计划

政治课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有意义学习;情境性教学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国际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运动的推广以及苹果iTunes U的强力助推,2010年始,一股追捧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的“淘课”热潮席卷国内高校和白领人群。在“今天,你淘课了吗”的问询中,不少学生加入“淘课”一族,“成就一个人的大师课”。相较国内教育而言,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是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的鲜明特点。[1]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

上世纪初,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首先提出“生活世界”,试图化解欧洲科学危机。他的“生活世界”包含经验实在的客观生活世界和纯粹先验现象的主观生活世界。随后,海德格尔提出‘“日常共在世界”、哈贝马斯把它引入交往理论、维特根斯坦提出“生活形式”、赫勒提出“日常生活世界”等,汇集成强大的思潮,对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80年代始,我国学者引入此概念,并运用到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促使我国教育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有必要在分析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教学的基础上,在感性与理性的双重把握中,更深入地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以期提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超越单纯知识符号和价值概念的理念世界,教学主体通过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各要素的有效组合,使社会生活范式进入教学活动,赋予知识符号与价值概念生活内涵,使师生通过有效互动,实现思想共识、价值认同和情感提升。[2]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实践状况及分析

虽然在理论上我们已然顺应“生活世界”转向,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提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但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与现实脱节现象,教学生活化只停留在研究者的文字中、相关部门的文件中。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识化

近代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传统,工业革命对人才的需求无可避免对教学取向产生深刻影响。这直接导致教学活动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将良好德性的培养视为简单的道德知识的传授或道德思维与认知水平的开发活动”[3],教学褪变为纯粹的知性活动。诚然,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引导人们遵循科技理性价值原则和行为模式,追求秩序与效率,知识和理性也是学生由必然走向自由的必经之路和可靠阶梯。但现实中普遍存在过度教学知识化倾向,不仅由于缺失完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致使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而且导致教学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分割、人格完整性的缺失。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封闭化

与知识化紧密相连的是封闭化。大家普遍相信知识与技能是学生的锐利武器,而创新精神、素质培养则虚无缥缈。知识日渐封闭化,形成脱离现实世界的另一种存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是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教科书内容的传授,学生只要记住教学内容,考试重现就可以了。至于知识是否能够解决“生活世界”的问题,大家并不关心。思想政治理论的旨趣在于诠释生活,指导实践。如果我们的理论教育不与现实生活结合,对其产生阐释力的话,理论的说服力就会减弱,科学性就会受质疑。列宁曾经深刻地指出“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4]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一化

在知识化、封闭化的基础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然以片面“灌输”为主要方式。教师运用说教、叙事等方法,将既定的知识体系及相应的价值观念、道德要求逻辑有序地传递给受教育者。教师是单纯的教授者,学生是纯粹的受教者,教师是绝对的主体,学生仅作为客体出现,主体自我缺位。学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导致课堂“沉默”继而出现“沉默”课堂。从未突破中国传统权威教师理念,师生始终无法确立平等,开展对话。

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具性

一方面,与知识化、封闭化、理论科学性被有意无意搁置相联系,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缺乏兴趣,据某大学统计,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过课的学生比例为44.1%,经常逃课的比例达到6.3%。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处不大,来听课只是为了获得学分或者为考研做准备。

另一方面,一部分教师受学生功利性认识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深刻认识,直接导致简单迎合学生功利需要,轻视其育人与导向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了考研辅导班,表现出强烈的工具性色彩。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实践路径

生活需要教学,教学也需要生活。生活世界含蕴教学的依据和最终意义,生活世界联系教学的内容、目的、实施,脱离生活的教学势必失去其存在的合理基础。当前,教学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实效性、增强吸引力的必然之路。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生活化

知道为智,体道为德,道德生成具有两重性,其成效不可能取决于他人的外在灌输,而必须依靠自我的内省与回应。不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而只按照知识的逻辑结构展开教学,很容易使教学褪变成疏离学生“生活世界”的另一个存在,它超出了生活世界的直观、主观、相对的视界,构成了一个超越经验、超主观、超相对的客观性世界。弗莱雷·保罗认为在此种存储式教学中“知识是那些自以为知识渊博的人赐予给在他们看来一无所知的人的一种恩赐。把他人想象成绝对的无知者,这是压迫意识的特征” [5] 。

  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要求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nonarbitrary)和实质性的(substantive)联系。有意义学习的学习材料必须合乎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可见,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连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出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才能为将学习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智慧,并将不断改造和推进经验建构作为自己真正 的生命活动。正如克里夫·贝克所说:“在教室、在礼拜场所、在会议中心,我们时常盲目追随理论和极端的理想,而忘记了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我们需要不断地在反省和吸收、指导和‘从生活中学’之间进行调整”“目前,伦理和价值的直接传授常常是太‘学术味’了。大多忽视了日常的价值问题。……它应该是清楚、有趣、综合的,充满日常实例并具有实践价值。”[6]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生活化

从学生现实社会生活和个体生活出发,就是从学生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出发,它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人的全面发展目的的具体体现。把人的发展摆在重要地位,这也是与传统教育的本质区别。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目标;80年代,开始关注学生的智能发展;90年代,注意到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领悟;21世纪,明确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三维度的整合性目标,突出态度情感价值观的重要性。虽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共识,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始终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递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真实感受,导致教学远离学生现实生活,丧失应有的生命活力,无法与学生的精神生活的完整性、生活体验的个体性和独特性有机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生成和发展。背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生活化,使得全面发展目的的实现陷入片面化泥沼。

人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的双重存在,人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反应在教学中,就是教学具有超越性。师生共同参与教学不但要尽量适应与解说学生现实的社会生活和个体生活,同时也要对其现实粗鄙的“生活世界”进行引导与超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引导受教育者从现实生活走向应然世界的动态生成过程,是一个引导和帮助个体生命实现从不完善的实然状态向建构完满精神世界的应然状态转化的过程[7]。由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出发,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的解说与描绘,还要为学生建构一种可能的理想生活图景,不断引导学生从此岸世界走向彼岸世界,把对全面发展的追求贯穿始终。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生活化

摒弃传统片面的灌输教学,在课程实施中运用体验、情境、实践教学等方式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的重要突破口。

体验是指个体以自己的不同需要、价值取向、情感结构、已有的人生经历等完整的“自我”去理解、去感受、去建构的一个意义生成过程,从而生发出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认识和个性化的理解。[8]教学活动只有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为基础,才能触及内心世界,展现学习主动;也只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情感及价值观的改变才会走向深刻与纯粹。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从学生生活世界出发,提供完整的意义理解、感受、建构过程,“以身体之,以心验之”。

情境性教学要求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布朗、柯林斯和达吉德认为,传统的教学实践暗含一种假定,即概念性的知识可以从他们被学习和应用的情境中抽象出来,而正是这种假定,极大程度地限制了教学的有效性。他们主张“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所以在教学实施中,要围绕学生生活世界,立足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在课堂中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情境,引导融入、阐释理论、探究发现。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是实现其教学生活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互融互通的主要桥梁。人在科学世界里所获得的理智方面的发展,只有回溯到现实的生活世界中才能被赋予人生意义,理性也才能作为理性显现出来。我们要改变抽象谈论大道理和脱离实际进行空洞政治说教的做法,不仅要充分利用教育基地、图书馆、博物馆等资源,而且要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者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构建生活世界。

参考文献:

[1]杜红燕:教育视域中的“淘课”热[J],现代教育论丛,2011.5

[2]杜向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生活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0.6

[3]赵惜群:关注生活:德育目标的价值取向[J],中南大学学报,2008(6):71

[4]列宁选集(第4卷)[H],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5

[5]弗莱雷·保罗: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5

[6][加]克里夫·贝克:学会过美好的生活[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211-212

政治课学习计划范文2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体化和形象化思想政治知识,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把握和运用,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抽象、逻辑性较强,如果采用呆板枯燥的理论灌输方式,长此以往就会令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面目可憎”,无半点兴趣可言,更不利于学生及时掌握、理解并运用。运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最大优势就是集声、文、画于一体,以直观鲜明的图像,生动精练的语言,使教学中难度较大、抽象、深奥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由抽象变具体、枯燥变有趣、深奥变浅显。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获得直接、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难点,理清线索,使学生在课堂中融会贯通,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吸收和运用;有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应用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过程真正转变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例如,哲学生活的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尤其是涉及唯物辩证法方面的知识,学生更难理解。在讲解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时,笔者在课件里插入了“太子丹赠手”的flash小故事和“古人单网捕鸟”的漫画,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漫画使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在讲解主次矛盾时,笔者采用flash引入了“狼、羊、青草渡河”的故事,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使主次矛盾的概念及其关系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就是说它能使我们对某事物和相应的活动积极接受和深入探究,并且总是伴随着欢乐、喜悦、满意等肯定的或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信息技术教学恰恰具有图文并茂等特点,能够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创建特定的政治情景,把陌生、抽象的事实和材料变得形象、生动,使政治教学从多“静态”向多“动态”发展。由于它适合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持续高涨的学习情绪。

3.用互联网处理已经获得的信息。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网络平台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果学习环境建构得好,那么连学习策略也可以选择,比如说可以用个别化学习策略,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策略。

对教师来说,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关于学习环境的设计,另一部分是关于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是学习的外因;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则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认知主体即学习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是学习的内因。这两部分设计的内容虽有所不同,但其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使学习者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在信息已经收集完整后,也就是说学习环境已经建构好,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建构好的学习环境调动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获得有效的认知。这就需要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工具,自行查找、分析、交流、处理信息,完成意义建构。

4.多媒体技术辅助思想政治课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兴趣。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兴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求知欲。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所有成功的教学,依靠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特点来看,它阐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的内容比较抽象,有的内容与实际有联系。因此,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生动、逼真、感染力强的特点,既有助于理性知识感情化,抽象知识具体化,又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充分注意,激发兴趣,使他们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他们由不爱学变为爱学、想学。

5.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研。

5.1教研分工。思想政治教研组制订详细的教研计划,按所授课年级分为不同的教研小组,各小组分工协作。

5.2收集资源。各教研小组根据本小组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中学思想政治课资源的收集工作,可以收集相关的论文、教案、课件、试题,也可以收集网络中相关的其他优秀教学资源。

5.3整理资源。各教研小组对收集到的中学思想政治课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形成各教研小组的资源库,并随时对资源库进行不断的丰富和优化整理。

5.4集体备课。各教研小组要充分利用收集和优化整理了的中学思想政治课资源开展集体备课,所有小组成员都发挥才智,研究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广泛的探讨和交流,总结各方面实践经验,集大家之智慧,努力形成最优的教案和一系列教研成果。

政治课学习计划范文3

基础化学类课程是高职药学类各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在实际教学中,各课程自成体系,一方面占用较多学时,另一方面化学类课程之间,某些内容同一水平重复多次,或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看法,既浪费时间,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对基础化学类课程做了相应的调整,优化整合了教学内容。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对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压缩、精简、整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建立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三位一体的学科新体系,整合后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缩短了学时,提高了学生学习高度。[1]浙江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对传统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三门化学课程进行重组,根据医药专业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初步建立了一个以整个自然科学为基础,以化学原理为主导,以分析方法为手段,以无机药物及有关物质的性质和反应为研究对象的新体系。[2]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对化工类基础化学课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将教学内容重新调整优化达到精简化学理论着重实际应用的目的。[3]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也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教学基本内容进行精选,优化整合,突出重点,加强基础,整合为《无机及分析化学》。尽管这些院校做了相应调整,但是依然存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与《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存在该两门课程与高中化学知识、与后学课程的简单重复,以及前后知识衔接不当等问题。为更好地优化课程内容,我们开展了基础化学类课程优化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1)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药物分析专业学生,这些学生全部为通过普通高考,国家统一招生录取的学生,82%为山东籍学生,18%的学生来自山西、内蒙、辽宁、吉林等省份。

(2)威海地区化学教师、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药物分析专业相关任课教师和基础化学教师。

2.调查方法

为了能够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化学类课程的情况,我们采取了问卷调研和座谈两种方式。

(1)药物分析专业学生问卷调研。了解高中化学的选修情况,了解学生入校时化学知识水平,主要调研哪些化学知识高中学习较多、掌握较好的学生,为的是大学期间可略讲或不讲,哪些理解困难,需要详讲。

(2)高中化学教师访谈。了解目前高中化学的知识传授情况,从而更全面地了解高职学生入学时的化学知识水平。

(3)基础化学教师座谈。了解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院两门基础化学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之间的重复内容和前后衔接内容。

(4)后续专业课教师访谈。了解化学类基础课与后续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前后衔接的内容和联系不紧密的内容。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为了解学生进入大学时的化学知识水平,我们开展了新生入校时化学知识水平的调研

通过调研我院各生源地的学生了解到,目前各地高中,理科生化学课程方面主要学习《必修一》、《必修二》、《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四个模块。其中前三个模块是高考必考内容,《有机化学基础》是选修模块。

通过与威海地区高中化学教师的访谈了解到,目前高中化学与大学基础化学课程重复内容及学生在高中的学习程度如下: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方面的知识,只了解原子内部组成和周期表的排布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元素性质方面的知识,主要学习了各族代表元素的典型物理和化学性质、本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化学反应原理方面,学习了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及原电池等知识;化学键方面,主要学习了离子键、共价键,但是未涉及极性和非极性键;学习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有关计算和溶液的配制;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主要学习了烷烃、烯烃、炔烃、苯、醇、卤代烃、酚、醛、羧酸等代表化合物的性质及同系物的性质,性质方面只简单介绍典型的性质,未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做深入学习;在实验教学方面,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偏少。

2.为对化学类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开展了面向药物分析专业学生的问卷调研

通过调研发现,经过一年基础化学类课程的学习,6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大学化学课程中,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化学键、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烃类、卤代烃等8个方面的知识在高中学习较多,建议大学时可略讲。这与开展的高中教师调研情况基本相符,说明高中化学知识面较宽,为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调研发现,50%以上的学生认为标准滴定溶液制备、定量分析相关计算、EDTA及配合物、醇酚醚、醛酮醌、有机含氮化合物等5个方面的知识理解相对困难,建议详讲。经过分析发现,上述知识点主要涉及基础化学类课程的计算、公式推导、性质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和高中未接触的知识。

通过调研发现,82%的学生认为基础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非常重要,超过60%的学生认为基础化学类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46%的学生认为加强实验安全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基础实验、基本能力和安全知识的渴求。

纵观上述两个调研,我们可以看出:(1)目前高中化学知识面较宽,但因高考的改革,高中化学课时缩短,加之高中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大部分知识只能讲表面而无法深入,需要在大学时期继续深化。同时也有部分知识完全可以满足本专业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因此大学期间可以采取略讲或不讲,例如: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2)因高职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加之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对于理论性较强、内容复杂的知识理解较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耐心引导,详细讲解。(3)因高中化学课时缩短,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化学实验以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动手操作少。

3.为对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我们开展了《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座谈和访谈调研

在与本教研室化学教师座谈中,我们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找出了重复的内容,进行合理安排,避免简单重复。通过座谈,发现两门课中杂化轨道理论、共价键的基本属性、勃朗斯得酸碱质子理论、路易斯酸碱理论等属于重复内容。这部分知识可以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中详细讲授,而在《有机化学》课程中,可采取复习的方式回顾。

药物分析专业化学类课程的后续课程主要有《药物分析》、《药物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化学》等,为使前后课程衔接得当,避免简单重复,我们通过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调研。

通过与《生物化学》课程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基础化学课程与《生物化学》衔接最多的是糖、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核酸、脂等方面的知识。但是,《生物化学》课程中主要侧重物质结构和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因此,《有机化学》可主要从命名、结构(一级结构,构型)、典型理化性质三个方面讲解。

通过与《药物分析》课程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1)基础化学课程与《药物分析》重复内容主要是旋光度和旋光仪。因此,可整合这部分重复内容,在基础化学课程中详讲,《药物分析》课程中,则可采取复习的方式回顾。(2)衔接内容主要是定量分析化学(包括标准滴定溶液的配制、标定及相关计算,有效数字保留、误差处理,四大滴定及其应用和相关计算等)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官能团的典型理化性质(主要用于药物的鉴别、分离和定量分析)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讨论,在定量分析化学方面,基础化学课程应强化基础,注重应用,可融合《药物分析》课程对分析的要求,避免因药物分析和化学分析要求不同,而产生不一致;在有机化学知识方面,可增加《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别》章节,安排在《有机化学》最后一章讲授。(3)联系不紧密的知识主要是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和合成设计。因此,可以将这部分知识删除,或作为自学内容。

通过与《药物化学》课程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1)基础化学课程与《药物化学》衔接内容主要是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及结构与理化性质间的关系。这与《药物分析》对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的要求相似。因此,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化学基础课应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结构分析理化性质的能力。(2)因《药物化学》课程中只涉及部分药物合成路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即可满足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因此,可将基础化学课程中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和合成设计方面的知识删除或作为自学内容。

通过与《仪器分析》课程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1)化学类课程与《仪器分析》重复内容主要是化学分离方法,化学原电池。因化学分离方法方面的知识涉及原理和仪器,讲解需大量课时,因此可整合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仪器分析》中系统讲授;化学原电池可整合到基础化学课程中讲授,《仪器分析》则可采取复习的方式进行回顾。(2)衔接内容主要是原子结构(光分析法)、分子间作用力(色谱法)、定量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原子结构方面的知识,因高职学生的基础较差,基础化学课程应主要介绍基础方面的知识,关于电子跃迁等知识可在《仪器分析》中循序渐进的向同学们介绍。对于分子间作用力、定量分析方面的知识,应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可将《仪器分析》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到基础化学课中,避免因两门课的要求不同,而产生不一致。

通过上述调研,我们可以看出,化学类课程之间,化学类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复内容和前后衔接内容。通过优化整合,可以避免同一水平的简单重复,节约课时,同时可以使前后知识衔接更为得当。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本次研究的广泛调研,我们可以看出,药物分析专业基础化学各课程之间,基础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知识,基础化学课程与后续课程都存在大量的重复内容和前后衔接内容。因此,应对高中化学知识、基础化学课程及后续课程的知识认真分析、梳理,对基础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采取重排、整合、压缩、删减等优化措施,使前后知识衔接得当,避免简单重复,从而更好的为后续课程服务。为使课程优化开展的科学、合理,在此提出化学类课程内容优化建议,以期为其他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或其他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借鉴。建议如下:

1.注重化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应充分考虑学生进入大学时的化学知识水平,对于高中学习过,但没有深入探索的知识,我们应从高中的知识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对于高中阶段已经掌握较全面的知识,我们应缩短课时,以复习的方式进行回顾或删除该部分知识;对于高中没有接触的新知识或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我们应适当增加课时,从基础讲起,注重知识的应用。

政治课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优化;中职学校;物理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优化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比较关心的既有信息技术载体的经济实用性和可获得性,也有课程整合方式方法的可操作性。当前,国家对中职学校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已具备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硬件条件,部分中职学校也已经安装了多媒体设备,设有演播室、网络资源平台等,这些设施都为课程整合和优化教学提供了优厚的技术保障。

一、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中职物理教学的理论研究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提出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将计算机技术引入教学领域,而在80年代,我国也开始对计算机教学进行初次的尝试和探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国内外教育界的长期探索、实践和分析后,信息技术才开始广泛应用于学校的各科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优化和实施物理教学使教学目标的实现更具可行性。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非通常容易理解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它最基本的特征有四个:第一,有科学的教育思想做指导;第二,有专业的教学理论做辅助;第三,具有学科交叉性的特点;第四,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它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新方法、新途径,它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而且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各种资源和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全部激发出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整合中得到真正的锻炼,这也正是我国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不难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我国传统教学、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它发展到今天已经被社会广泛熟知,其重要性也无可替代。当前,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各大院校的应用是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他们自身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的重要方式,最重要的是它在根本上改革了我国传统教学的弊端,可以说是教育界的一项重要的创新举措。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和意义研究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生活中要想获取信息、提高效率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方面,必须紧跟时展的潮流,只有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优势,才能使教育与社会发展同步,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切实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正因为如此,现代教学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的,意义重大。

经过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教学创举,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它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受到教师们的热烈推崇,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知道,物理是中职学校的一门重要课程,集观察与实验为一体,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非常重要。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通过现代多媒体进行讲解、演示,既能对物理现象进行模拟实验,又能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鼻等器官的主动参与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求知的欲望。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优化物理教学情境,丰富物理教学资源,而且能够借助信息资源这个平台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实施研究

事实上,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要想实现较高水平的物理教学,就要找准方法。这里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对“教”与“学”的把握,在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物理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首先,要联系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必须明确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如果没有相对完善的设备条件,没有较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就要尽最大可能地创造条件。中职学校的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弱、学习自律性不强或者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此时,教师应当给予充分地重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二)其次,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实际应用中。许多教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知识实际应用性的解读。对于某些深奥的物理现象或物理知识,教师要结合科学实验,亲自动手操作演示,还要将这些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匹配起来。

(三)最后,要把握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越性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学都要利用它们,为了利用而利用,为了整合而整合,这样的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度”。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物理教学的一种优化手段,也是未来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的教育条件和教育形势是利于该教学手段发展和推广的,在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中职学校的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认真分析物理学科的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巧妙地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增强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从而促成教学效果实现质的飞跃,更好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崔晶华.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05.

[2]蔡晖.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中职物理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巫红卫.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中职物理教学[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11:22.

政治课学习计划范文5

一、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的障碍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障碍主要存在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

(一)教师方面的障碍

一是教师教学观念落后。部分教师教学思想偏向认同老教材、老经验以及老教学模式,不能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这些教师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填鸭式地给学生重复书本理论,墨守成规式地讲解书中的概念、题型,生怕遗漏知识点,重心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二是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部分教师课堂教学停留在讲授课、批改讲解作业层面,未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学生缺乏课前自主预习、主动巩固收敛知识,不能采用灵活有效的学习步骤、方法策略完成教学任务。三是教学行为的偏见。部分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喜好、方式影响学生,偏好和自己喜欢的学生“打交道”,而忽略另外一部分学生。导致一些学生学习情绪不高,最终对学习渐渐失去兴趣。这种偏好性教学行为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学生方面的障碍

一是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部分学生对学校开设的政治课不感兴趣,学生上课精神状态懒散,没有对政治学科知识表现出渴求感。很少有学生制定政治课学习计划,学生不能有效把握学习效率,并对学习情感与学习计划进行调整。二是学习动机不明确。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缺乏实质动力。学生往往对教师的提问、布置的作业、强调的重点充耳不闻,就连政治是什么也说不清楚,更不用说学习这门课的作用。三是学习方法不对。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有助于缩短学习时间上的耗损,提升学习的效率。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只知道采用疯狂做题、死记硬背的方式面对学习任务。

二、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的成因

(一)教师方面因素

通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心理需求,一方面就是希望能够适应教师的授课习惯,按照教师教授的方法达到学好课程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又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独立完成好学习任务,摆脱书本教学的束缚,形成自主学习模式。从教师层面看,教师以自我为主的传统教学观念没有彻底改变,教师不能完全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心里不认同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也不愿意把学习完全交给学生,觉得学生一旦拥有了自主学习能力就体现不出教师教学的价值。这导致教师不愿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依旧停留在旧体系上,学生依旧被动接受教师生硬传递的课程信息,创新的自主学习理念难以普及。

(二)学习动机因素

目前高考模式主要采取 3+X的方式,政治学科的地位和影响力相比其他学科还比较低,加上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自身特点内容较为枯燥,教学始终围绕学校限定的框框,课程内容死板单调,实践教学环节少等因素,未能发挥出学生的主动学习作用。教学评价质量标准方式呆板、缺乏创新精神,导致学生对{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动机不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动力是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共同去实现和完善的,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最关键的,而这也是当前高中政治课教学所欠缺的。

三、提升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

(一)教师方面

1.更新教学观念

一是要鼓励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切实感受到自身受到关注,激发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并努力实现自我;二是要用表扬替代批评,作为老师要多表扬、少批评,要接纳学生犯错,并引导学生少犯错、不犯错,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三是动态在跟踪学生的成长。及时记录学生学习动态,与学生共同分析学习过程中得与失的原因,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一是活跃课堂气氛、开放课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二是及时地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求学需求,有的放矢开展教育。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应当适当地留下问题悬念,让学生在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以后的课后时间能够拥有自主解决学习问题的时间与机会,对于学习主动性较弱的学生,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传授方法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三是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不断感受到教师就是朋友,开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当前的状况。

3.加强教学实践拓展

思想政治课单从书本上学习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造机会并多多鼓励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活动领会课堂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写课程论文,分析、解决社会政治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有了解社会事业发展的意识同时拥有内心社会责任感。做好理论和社会,理论和学生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客观事实面前,运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自己进行比较、分析与鉴别,从中体会、领悟树立正确世界观、科学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学生方面

1.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是政治课堂上的主角,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为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创设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主动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从理论知识掌握到获取学习能力,同时获得学习的快乐。不断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享乐在学习中。

2.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用兴趣的心带领自己的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知识,要用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的说课方式让每一位学生萌生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创造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指向当前的问题,启迪激发学生提出新问题,通过良好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3.形成自主学习习惯

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是学习知识的智力课、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道德课。学习习惯与学习效率也是相互促进的,习惯感越强烈,学习的效率也越{,学习动力也越明显,学习效果会更好。要发挥本学科的特点,要教会学生去形成习惯,让学生明确学习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如何去学习、与谁一起学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自主学习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习惯紧紧地联系起来。

4.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应当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作为一项基本教学任务来把握,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空间环境下逐步发现学习方法、应用好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少走弯路、迅速成长。学生有了适用自身的学习方法就能够不断提高综合能力,适应学习过程当中的每一个环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总之,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需要教师能够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与信心去努力完善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能力。同时,学生也要保持对学习的新鲜感、热度感,独立思考政治学科内容,让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

[2]曹春琴.对自主性学习及其意义的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4)

政治课学习计划范文6

摘 要:政治与其他科目相比的确不是很好学,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政治课感兴趣并主动学习已经成为政治课堂上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政治学习方法

学政治一定要学会用有逻辑的思维去看待。我不知道你们用的是什么教材,我们用的好像是人教版,分为4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每一章的每一个单元都是非常有逻辑的。你要多去归纳与梳理,才能够把握整本书。老师上课讲的一定要听,老师反复讲的就是重点。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必不可少的。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也要把握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那么,初中政治课的学习,有哪些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呢?

1.抓主要矛盾法。在政治课的学习中,同时有许多内容要我们去理解,去掌握。我们集中力量抓住每一章节内容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内容的学习方法称之为“抓主要矛盾法”。这种学习方法在政治课学习中应用较广,效果也较为理想。

2.调查法。鼓励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社会调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一方法称之为调查法。

3.寻觅规律法。通过对政治课诸多原理的学习,使自己在动脑、动手的基础上,探求相关原理的规律的学习方法称之为“寻觅规律法”。

4.利用谚语加深记忆法。运用民间的谚语说明一个基本理论,从而加深自己对这一原理记忆的学习方法称之为“利用谚语加深记忆法”。

5.对比异同法。对比异同法可以是中心比较,也可以是并列比较。因此,比较的事物之间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不并列的。

6.理解概念法。我们在学习概念时,必须抓住本质特征。

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旦尝到了学习政治科的甜头,就能改变部分同学中存在的感觉政治课枯燥的问题。

一.理清学习计划: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预习的方法。在浏览教材的总体内容后再细读,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理清哪些内容已经了解,哪些内容有疑问或是看不明白(即找重点、难点),分别标出并记下来。这样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为听课铺平了道路,形成期待老师解析的心理定势:这种需求心理定势必将调动起我们的学习热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3. 听课的方法;⑴做好课前准备。精神上的准备十分重要。保持课内精力旺盛,头脑清醒,是学好知识的前提。⑵集中注意力。思想开小差、分心等一切都要靠理智强制自己专心听讲,靠意志来排除干扰。⑶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不要做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对老师的讲解积极思考。结论由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而得,会比先听现成结论的学习效果好。⑷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

4.课后复习要及时,先回忆学了哪些知识点,重点是什么,老师是如何分析和解决的。回忆不起来的时候,说明你对该知识点还不是很熟悉。这个时候就应该看书、看笔记,加深认识,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巩固。

5.作业也是对课本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的重要一环,不可缺少。通过作业、练习能使我们所学知识得到检测。会做,说明你对知识点了解的比较到位了;如果看到题不知道怎么做或者干脆不知道从何入手,说明这个知识点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学习了解。

6.重视基础,强化主干知识;关注时政,突出重大问题;注重学科思想,提高人文素养;加强训练,提升学科能力。

二.另外学习方法也很关键:

1.记忆的方法学习政治对学生的记忆力、分析力、理解力、及对社会的感知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掌。

2.练习的方法。题虽不少,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考察记忆能力的,只要你把书背会了,这种题并不难做。一类是侧重于考查思维的,这一部分题目如果你没有那个能力,书背得再多也没用。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是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题干的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