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软件工程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软件工程专业

软件工程专业范文1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背景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培养他们实际动手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进行创新性的改革,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改革的总体思路如下:1)改革教学内容,优化基础知识,引入新知识,加入综合案例,结合企业需求,突出实践,将核心知识点打透,突出应用能力;2)改革教学模式,一方面在课堂上采用“提问式”、“启发式”、“对比式”、“讨论式”、“小结式”等多种方法综合应用,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另一方面在一些关键知识点上采取案例引导式,研讨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3)改革课程考核办法,多元化考核方式,考核可采用笔试与实际操作成果考核等不同方式进行。课程成绩由平时大作业、社会实践和期末考核综合而成,实行新的评估体系,使考核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4)改革课程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2具体实践

(1)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前提,改革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知识体系根据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进一步分析软件工程专业所要求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体系,做到以下几点:1)更新教材,把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将知识与软件应用具体相关;2)搜集更新现在互联网阶段的网络新知识,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联系当今网络前沿知识;3)优化设计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案例或改造已有的相关案例,使案例尽量包含更多的核心基础知识点。4)实验项目更新,根据新的课程知识体系设计相关实验项目,科学设计实验的难度,使学生能够在学有所得,循序渐进,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2)以企业实际应用为导向,构建计算机网络实验项目和方案对于软件开发人员,并不会真正的去设计相关的硬件,而是关注数据的流动状态,在企业进行软件研发工作时,遇到的各类网络问题需要解决时,通常使用的wireshark软件来分析各种数据找出问题所在。实验环境是进行网络实验的一个关键因素,为了弥补硬件条件的不足,我们以现有实验室环境条件下的模拟实际问题,以企业常用软件为基础,设计网络实验方案,并将该方案与其他教学方案相结合,构建新的网络实验方案,使学生可以更加理解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形式,理解数据内涵,更加容易地参与到实验和合作研究中,同时也可尽快融入企业的工作中去。

(3)以研讨式教学方法为主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态度、动手能力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根据企业真实案例创建项目案例和问题项目,使用案例和项目驱动方式。课堂上采用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研讨式实践教学方法,学生分组的方式进行实验项目讨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熟悉真正的互联网,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设计科学且有针对性的教学步骤,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整合到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程学习,让所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接受培训,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能力。

(4)以多元化考核方式为手段,完善学生的能力测评方式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能否成功,必须进行多元化考核方式。强化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加强考核的力度。而且考核要从多个方面考虑:它不仅包含实验、能力测试、课堂讨论、学术成果和期末考试等多个知识方面,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小组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等多方面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3结语

软件工程专业范文2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胜任能力模型;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今天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社会的精英”、“时代的宠儿”。现在的大学教育已经变成了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都在成倍增长。伴随而来的问题是,日益增多的大学生却越来越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很难满足招聘单位的要求。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碰壁时只是一味地抱怨自己文凭不高,竞争力不强。其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一般只会为合适的人才付出合理的价格,“只找对的,不买贵的”成为了很多企业用人的原则。由此可见,大学生除了一纸文凭之外,还需要在“职业能力”方面多下功夫。目前,在美国有一门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正在日益兴起,称为职业生涯管理(Career Management),为本文以下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2胜任能力模型

所谓生涯,美国组织行为学专家道格拉斯•霍尔(Douglas T. Hall)认为,它是指一个人一生的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职业生涯则是对每个职业长期从业人员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活动和行为的概括。因此,职业生涯管理就是通过研究、归纳、分析不同职业的活动和行为,为从事该职业的人员提供清晰的发展方向和成长路径,使其加速成长。

市场竞争的加剧,使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供需矛盾产生了动态的演化。这种变化更加凸现了面向技术型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性。职业生涯管理要求构建参照各个岗位的胜任能力模型。一般公司的职位序列的等级基本表示了员工的能力,在客观公正地评估和确定员工在职位序列上的等级后,就需要有效地培养员工,以促使其能力的快速提升。能力评估和培养是实施职业生涯管理的关键一环,而构建胜任能力模型(Competence Model)则是能力评估和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生涯管理的基石(如图1所示)。

2.1胜任能力的独特性

一般应用胜任能力模型的公司,通常会定义出适合于该公司的胜任能力,比如IBM公司胜任能力模型中的基本能力要素包括诚信、团队和协作、沟通、承担责任、客户导向、进取、业务激情、创新、适应能力等;领导能力要素包括客户伙伴能力、积极应对挑战、赢得信任、促进绩效和成长、发展人员和组织、承担战略性风险、跨组织的思考、协作式的影响等。这些能力要素是针对于IBM的现实需要研究提炼出来的,具有IBM的独特性,并不适用于其他公司。

2.2胜任能力的多层次性

影响一个人工作业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知识、技能层面,还包括态度、思维模式等层面,而且态度往往是影响业绩更深层、更核心的要素。如果一个人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但只要他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这些知识和技能就一定能够习得,只是不同人因为资质不同,习得的速度可能有快慢之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应该既要“like to do”,又必须“able to do”,只有两方面都具备了,才会做出高绩效。

2.3胜任能力的可操作性

构建胜任能力模型,需要将圆满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个人特质等用行为方式描述出来。这些行为应具有可操作性,是可指导、可观察和可衡量的,而且对个人发展和企业成功都很重要。从西文中引进的胜任能力(Competency)通常与我们所说的更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有所区别,比如“积极进取”,按照我们过去的理解,可能认为不应该属于能力之列,但按照胜任能力的定义,它却是核心要素之一。

2.4胜任能力与工作岗位的关系

胜任能力与岗位职责具有密切关系,岗位职责告诉一个人“做什么”,胜任能力则告诉一个人“怎么做”。岗位职责的不同决定了应具备的胜任能力不同,这种不同可能是能力结构的不同,也可能是同一能力要求程度的不同。

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原因很多,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目前本科教育的教育理念和市场脱节,不能和市场、企业有效衔接造成的,我们的学生可以怪就业大环境形式不好,但是反过来说,站在企业的角度,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真的具备了能够真正为企业现在或者将来做些什么的能力,但是答案往往令人尴尬,究其实质,这个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学校教育缺少按照企业的胜任能力的模式来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环节。

3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

软件工程专业属于新型的应用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定制性较强,主要是培养掌握软件工程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和先进的开发技术,具备软件开发和管理能力,能从事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项目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高级软件设计、开发及管理人才。

一般来说,该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通常会从企业底层的职位开始职业生涯,例如一线程序员,然后技术负责人,然后项目负责人等,工作了三年、五年,慢慢地成熟,不断地进行职位晋升和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按照技术人员发展的轨迹,要么“看透工具的本质,把关注点转移到‘团队’的圈子里去”,要么“顺着代码铺就的道路,亦步亦趋地成为良匠大师”。仅以技术方向而言,大概可以做到架构师、总架构师甚至首席架构师;而另外一种途径是由技术转向IT管理的方面发展,逐渐远离具体的技术层面而转入到软件生产管理层面。

在借鉴各类IT公司职位序列和能力模型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IT系统集成和IT服务企业的职位发展管理现状,北京力鼎创新管理咨询咨询有限公司为中国系统集成和IT服务企业构建了的一个胜任能力模型的框架,该模型将胜任能力分为个人特性能力族和专业能力族两大部分(如图2所示)。

依据图2的专业能力集合,可以得出表1中的对照不同IT职级所需要的基本专业技术能力,本文试图通过定义一个基于IT职级变化的基本专业技术能力比照列表,通过这个列表来明确各个IT职级基本专业技术能力的胜任模型。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教育的时候,教育者就能按照各个IT职级基本技术能力的胜任模型,倾向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引导,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另外一方面,在应用胜任能力模型中,除了专业技术能力之外,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关乎个人特性的核心能力部分,也即是本文提出的“职业能力”部分,这个能力部分的培养是目前摆在在校本科生面前的一个普遍问题。在用人单位用人策略越来越趋向实际的现实情况中,学生如何在了解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完善和积累这部分“职业能力”,并清楚如何把自己的能力和企业需要的联系起来,合理地利用这些“职业能力”,将最终成为学生是否被企业真正接纳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通过引入胜任能力模型有针对性的讨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处理从学校到企业的衔接能力,并希望通过对这个胜任能力模型的讨论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方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4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模型研究

在IT企业的管理体系里面,一个人的个人特性决定了个人处在哪个位置,而专业技术技能只是做事实施的必需,企业的管理架构也通常是一个塔状模型,职位越往上发展就会同时对个人有更高的个人素质和技术能力要求,能力归纳起来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专业工作。“个人的能力模型”由“个人特性”和“技术技能”两个方面构成,图3说明了“个人特性”既包括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包括(具体)业务能力;“技术技能”也是如此。所以个人特性主要与“做人”有关,部分地也包含“做事”的要素,并且和专业工作相关。例如,“有效沟通”以及“学会谈判”与做具体的事无关,是个人能力特性的公共方面。前者是过程,后者是知道如何定目标与求结果。而“风险与防备”是做事过程控制的关键,与前面两项正好构成了一个做事基本能力的完整体系。基本上,这三项个人特性都是一个“普通程序员”所不具备的,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普通程序员并不愿意去具备这样的个人特性,因为在许多仅仅限于技术层面的开发人员看来:沟通总是会使事情变得更加麻烦,谈判则徒耗时间而无济于事。然而事实上,在整个的架构决策过程中,项目或者工程的具体负责人(架构师或者项目经理)需要不停地沟通与谈判。将“架构”或者“设计”变成“决策”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各个技术角色(及其思想)兼容并包的过程,你需要不断地协调需求、实现各类关系之间的各种问题,也需要面对各种投资者(时间、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决策者)进行谈判,以确定项目的规模――没有规模也就没有范围,没有范围如何展开设计呢?这些问题其实是关系很多实际项目或者工程盈亏的核心问题,有时候好的权衡甚至还能够左右一个项目的生死存亡。但是,这些能力的训练在学校教育里面被长期忽视或者完全没有提及的,这也难怪很多IT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都明确表示需要具有数年的相关工作经验,而这种要求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具有工作经验的人员或多或少积累了这方面的能力,上述这些是我们学校教育出来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所不具备而企业又真正急需的“做事”职业能力要素!

目前我们的教育模式对于能力模型中的个人特性(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还涉及不多,或者没有一个定性的研究,图4中给出了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个人特性(职业素养能力)的抽象概念,在个人特性“职业能力” 方面的定性研究探索对消除学校教育与企业之间的鸿沟将是极其有益的。

5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本文上节讨论的应用本科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要素,仅仅依靠目前常规的课堂教育是很难有效培养这些能力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坚持从做中学的原则,让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怎么“做人”,课程的设置要面向市场,以“厚基础、精方向、重实践、突特色、强外语”为原则来指导课程设置,强调按照现代工程和软件开发、设计、分析和管理等技术来设置课程组,以实际应用为需求,依据学生特点,建立个性化培养方案,要特别强调实践教学,构建“课程实训项目实训企业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

归纳起来,属于“职业能力”的职业素养主要有以下一些培养和建设途径:

5.1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工程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要根据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与国内外的产业界交流合作,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发挥企业优势,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得学生能够进行生产一线的实践活动,提供学生理论印证的场所,建立培养“职业能力”的环境。

5.2构建科学的IT职位能力胜任模型

通过教育研究构建科学的IT职位能力胜任模型,以现代IT企业的职位能力胜任模型为参考,对不同类型、气质和能力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引导,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把最合适的人培养到最合适的职位上去,根据不同的能力倾向引导学生培养相应的“职业能力”。

5.3改革课程试验和课程设计

突破仅仅在实验室完成的课程试验和设计,强调学生参与大中型项目的开发过程,保障学生试验和设计的题目全部来源于工程实践项目,完善以工程实践为核心的“边学习边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螺旋式新型工程型人才培养流程,不断提升学生欠缺的“职业能力”。

5.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在采用2+1+1(两年在校基础课程学习、一年在校生产项目实习、一年全职企业实习)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课堂实训、项目实训、企业实训”三个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细化逐步课程配置。在三年级的在校项目实习期间,通过实际项目培养学生最后一年到企业全职实习所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项目实战由具备丰富的项目实战经验的中软高级软件开发工程师指导,他们将带领学生在项目开发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与团队其他成员共同完成实战项目,模拟真实的开发环境。在此基础上增加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及企业文化的灌输,让学员了解企业,适应企业,得心应手于日后的工作岗位。

5.5开展全程双导师辅导方式

通过企业里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有多年教学和开发经验的学校讲师,分别解决项目管理和技术方面的问题,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企业项目对技术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完善的能力胜任模型,做好学生培养流程中的计划、记录和统计分析工作,确保“职业能力”培养得到贯彻和跟踪。

5.6面向市场办教育

办学讲究有的放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的”就是国内外软件企业,要依靠学校自身优势、统一规划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本着“超常规、多渠道、多方位”的指导原则,提高和改造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力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学生的“做事”、“做人”的能力往往和教师的个人魅力息息相关。

6结语

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为什么有些学生能顺利找到工作,而有些不能?其实有时候差别就在一个小小的细节里,因为细节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素养。人与人在大多数时候都是相似的,差别只在于关键的5%,这个5%就是“职业能力”。

目前在面向市场的软件工程本科教育中,用人企业很重视招收员工的基本素质、“做事”的能力,也非常重视“做人”的能力。目前大多学生通过学历教育获得了基本素质,通过专业教育和项目实践学到了技术能力,但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学生如何能够具备符合该从事该行业的“职业能力”,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解决。

参考文献:

[1] 王李霞,周律. 计算机学科学生的人文教育[J]. 计算机教育,2008(8):56-57.

[2] 陈旭东,卢苇,赵宏,等. 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8(8):46-48.

[3] 甄进明,严d. 技术员工的职业发展之路[J]. 人力资源,2006(18):38-40.

软件工程专业范文3

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具体情况如下:

1、软件工程专业主要课程有大学外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编译技术、软件工程概论、统一建模语言、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需求、软件项目管理等。

2、软件工程通过对计算机及软件技术的理论、方法与技能的学习,适应软件产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计算机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以及能从事软件工程管理相关工作的软件人才。

3、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办公自动化处理、计算机安装与维护、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和专业服务器的维护管理和开发工作、动态商务网站开发与管理、软件测试与开发及计算机相关设备的商品贸易等方面的有关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软件工程专业范文4

现阶段,我校确定了就业至上和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结合我省大力发展产学研结合的思路,校企合作就是产学研结合的一种重要的模式。我校倡导的学校与企业的多种合作,既是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要求,也是我们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

1、校企合作模式体现了我校“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

校企合作模式充分体现了我校“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校企合作模式倡导的产业和教育合作,学习和工作结合的思路,是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具体体现。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企业的生存和工作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软件企业的特殊性又不同于传统企业,传统企业培养模式中是学校教育模式占主导地位,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培训效率以及教育的规范性上受到挑战。但学校建立的教育制度使得教育与职业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的动手能力大打折扣,很难适应现在软件企业对学生的要求。

2、校企合作模式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1)校企合作模式可提前获得工作体验,提前参加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有机会到企业进行一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待岗实习,按照软件公司对员工的要求来培养学生,是学生掌握软件企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获得软件公司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这样学生在没有毕业之前,就能胜任公司的基本要求。

(2)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可以很快地适应公司员工的角色。在实习期间,学生能够参与实际的软件开发工程中,对于熟悉软件开发工具和软件过程都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工作岗位的热爱,在企业中锻炼吃苦的精神和团队合作文化的培养。这样学生就能够把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等公司所需要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

(3)学校与企业合作能够及时帮助学生尽早地掌握社会就业有关信息,让学生能够有准备的就业并顺利就业。当前,很多毕业生在在工作的时候,由于对就业信息不是很了解,不能抓住适合于自己的就业机会,从而使自己的就业过程受到很大的阻力。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后,学生能够很方便地了解到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和招聘要求,学生在公司的工作过程中,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企业对员工的职业能力要求都会很熟悉,那么在他们毕业时找工作就会具有很大优势。另外一个方面,学校和企业合作,可以让学校及时掌握行业的发展,及时掌握企业的用人要求和要求的变化,从而呢实现订单式培养,这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和质量。

3、校企合作模式重构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重构是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将会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人才培养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模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是着重传授知识,只着重于传授只是的传统性和完整性。因为这种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所以学生在毕业之后,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适应和再次学习。这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以知识体系为主线的传统培养模式,就直接导致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脱节,学生毕业后不能为社会所用,导致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出发,要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就必须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模式,从简单的学校教育向企业和学校结合,联合培养的模式转变,实现了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重点是从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出发,在专业设置上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以就业技能为培养目标,在教学课程上以就业活动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增强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员工素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现场教学,使学生毕业后能走上更好的工作岗位。

二、小结

软件工程专业范文5

所谓一体化设计实践平台是指服从实验体系培养目标,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宗旨,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各个环节、各层平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实践平台设计过程中,注重有机整合课程实验、校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统筹分析,全面综合设计实践平台的构成。在建设一体化实践平台时,应坚持“一个中心,两条主线,辐射发展”的思路。所谓一个中心,即以校内平台建设为中心。校内平台建设要以学校未来整体发展和布局规划为依据,以实现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为根本,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设体现做中学、做中教、虚拟仿真等多形式的实践平台,努力使该平台满足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的需要,达到有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的目标。两条主线,即平台建设考虑纵横两条主线,如图2所示。从横向看,平台建设应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将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按模块设置,各模块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既有模块内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又有各模块之间综合设置的实践环节。实践体系的建立充分考虑专业内涵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各模块的实践环节设置既具有个性,培养学生在专业某一方向上的特长,又充分考虑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及与其他模块的协调与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从纵向看,平台体现“递进式”实践教学特点,形成“基础层—综合层—应用层—创新层”4个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平台,强调学生能力培养的渐进性和系统性。图2一体化、多层次实践平台两条主线辐射发展,指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学校联合企业、科研机构或其他相关单位共同探索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新机制,通过资源共享,促进双方在教学科研、成果申报、学生培养和学生实践、实习、就业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

2分层次构建实践平台

为了更好地服务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学校需要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够自主发挥和施展才能的环境,构建具有不同针对性的、多层次的实践平台,例如专业公共平台、专业平台、工程训练平台、国际化训练平台、创新训练平台等。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表明,将实践平台分为多个层次,能够更好地服务实践教学,培养工程型、复合型、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1]。专业公共平台主要支撑专业公共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个人基本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例如工具使用与实验技能等。专业平台主要支撑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不同的专业能力,旨在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训练平台主要用于支撑课程设计和学年实践。该平台通过案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着重训练学生的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使其了解工程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项目管理等能力,全面强化学生对项目开发、实施过程各环节的理解,并将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贯穿其中。国际化训练平台主要用于支撑国际引进课程等。创新训练平台主要用于支撑毕业设计学生科技活动创新,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设计大赛,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3建立开放式实践平台

3.1完善自主、开放式实验环境开放式实验环境使学生自主地安排实验时间和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和进行创新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据统计,美、英、日等国家的应用型大学大力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实验教学时数比例达50%,而我国不少应用型大学的实验教学时数只占总学时的10%[2]。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断扩大实验室的开放范围和覆盖面,延长实验室开放的时间,提高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实验项目、内容、时间向学生全面开放,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供自由发展的平台和空间,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基本实验能力的形成—分析设计与综合能力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步骤,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3]。3.2开展虚拟实验室建设传统实验教学在实验保障和仪器设备维护方面存在着诸多实际困难,特别是资源投入与人才培养的问题,是制约高校实验教学发展的瓶颈。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传统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前进的步伐,利用虚拟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将会成为未来实验教学的重要途径。3.3建立完善实践平台运行保障环境为了保障自主、开放环境稳定、高效地运行,可以建设网络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以系列实践教材、多媒体网络课件、教学参考资料、网络教学平台等构成立体化教学资源。采用自动化实验教学管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预约实验时间,也可以在完成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自由地选择实验内容。开放式实验室与以往的计划教学实验室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计划教学实验室只要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按部就班的规程教育、安全教育,即可按照预定的时间和地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规定的实验,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比较紧凑和有章可依,而开放式实验室,在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和实验空间上都给学生创造了较大的自由选择机会,同时实验室管理的难度也增大了。只有建立科学而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半开放式教学实验室正常运行。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学校实行开放式的门禁系统管理,实验室全天候开放。除了正常教学学期外,实验室技术人员在寒暑假期均实行轮值制度,保障了各项课外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3.4开放实践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部分实验项目相对固定、缺乏吸引力。实验室开放的实验项目相对固定,建议增加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项目,增强开放实验对学生的吸引力。2)教师参与实验室开放的积极性亟待提高。学校缺乏激励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创新机制,现有的制度不能充分调动教师参加开放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实验室人员提高业务的主动性。

4应用效果

软件工程专业实践平台自2009年开始在中南大学软件学院学生中进行了全面实施,涉及的学生总数目前已达800余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成效。经过新的实践平台培养的毕业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进入工作岗位后能迅速适应自己的工作。2)毕业生社会评价高,就业质量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软件学院学生“勤奋、务实、具有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良好、工程实践能力强”。中南大学软件学院培养的软件工程本科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100%。3)学生的创新热情和能力得到大大激发和提升。多名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获批中南大学“米塔尔创新创业基金”立项以及在ACM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中获得奖励。

5结语

软件工程专业范文6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软件工程;专业建设

一、国内软件市场人才要求

我国与印度同属为发展中国家,但是我国的软件出口数量却落后于印度。虽然我国的软件市场在不断丰富和增长,可是软件的整体发展还较为缓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为我国的软件市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软件工程将会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目前我国的软件市场人才处于较为匮乏时期,高端人才更为稀少。所以,针对国内的现状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应该开放教育来弥补高校教育中的人才培养疏漏,为更多的人才提供较多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空间。

二、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缺陷

我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教育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其标准化程度、国家化水平都明显落后。第一,我国软件毕业人员的英语教育水平相对较弱。软件高新产业中,英语是进行交流的第一语言;印度能够出口大批软件,与英语软件人才的储备是紧密相连的。我国的高端人才,在英语的各方面能力都阻碍了国际化的交流。因此,英语水平的提高成为了软件人才外流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我国的高校教材更新频率相对较低,与软件行业的发展相比,具有严重的滞后性,所以,大批毕业生难以面临企业工作的需求。印度的相关教育模式较之我国,更新频率较快,每年都会进行更新,这就为英语人才的储备提供了客观条件与学习环境。

三、依托电大优势,发挥创新精神

1.教学课程内容的更新。在进行软件专业化教育过程中,教育部门应该依据每个学科与学生的特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计划,防止过度注重理论化。教学方案的制定也应该以数据库知识的储备、软件工程知识的更新以及程序设计的变化为基础。软件工程专业与其它专业相比,具有变化速度快的特点,教学更要应该保持实时更新,与实际社会需求情况接轨。

2.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专业性强、实践能力丰富的师资队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也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实施者。所以,想要完善相关专业建设,可以从师资队伍入手,以及其知识的掌握深度。软件工程的特征决定了基本理论与方法,通常都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因此,中青年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教授者,也是程序的设计与软件开发工程的负责人,所以,教学课程还是以年轻教师担任较为适宜。

3.教师教学手段的丰富。教学手段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也是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软件工程专业,很多课程都具备较强的实践性,有些课程除理论教学外,上机实习和动手实践是更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课程的教授提供了客观条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内容贯穿于课堂当中,必要时进行上机操作。由于软件专业工程专业性较强,学校可以邀请负责人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实践应用性的增强。实践教学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深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他们的专业实践,设置必要的教学环节,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实践教学的地位极其重要,加强实践教学,将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日常工作的工作内容,进行全面的统筹,加强各方面的协调,确保实践教学能够落实到各个环节。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环节得到落实的重要条件,应该依据软件工程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并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三者的紧密结合,对于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及整个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有极大的便利。教科研相长,产教结合,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应用型人才,减少学生适应社会的时间,提高就业的竞争性,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在专业建设期间,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扩大产学研合作范围,力争有更大成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优秀的师资队伍,需要客观条件的搭建来实现,建立好一个基地是为我们开设软件工程专业的重要保障。相关部门与单位要坚持开拓创新,探索新思路,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实现我国人才兴国战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