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论文

生态论文范文1

邢晓红是原衡水市种鸡场负责人,有多年的种鸡饲养经验。面对养殖业的发展现状,他深深地体会到做好鸡舍的环境控制、降低死淘率、减少环境污染、节约生产成本是养殖业成败的关键。2009年初,他经过多方参观考察投资80多万元围绕地下养种鸡、地上种植温室大棚进行了科技攻关。万事开头难,由于缺乏技术支撑,邢晓红结合当地的土质、水层,反复动脑筋,自己进行鸡舍的图纸设计,吃住在建设工地。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建成了66米长、6米宽、2.8米高的地下鸡舍四栋,地上温室大棚一栋。目前存栏种鸡达到了2.2万只。邢晓红开创的生态环保立体种养新模式,经过一年多的运转,证明成功可行。地下建鸡舍饲养种鸡,地上建日光温室种植蔬菜,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种植养殖效益。地下鸡舍与地上蔬菜日光温室相通,鸡舍排出的二氧化碳经气体循环通道给日光温室供气增温,通过日光温室中植物的吸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达到废气、废物利用、节能环保的目的。

2创新关键技术,提升生态养殖管理水平

要使鸡群高产、稳产,除了给予优质的饲料外,必须给它们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良好的通风。邢晓红开创的地下养鸡在这些方面与地上养鸡有哪些不同呢?

2.1设置通风消毒道

通风是影响鸡产蛋的重要因素。如果通风不畅,鸡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鸡粪分解释放的氨气和硫化氢气体会在鸡舍内大量聚集,直接影响鸡的生长和产蛋。地下鸡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两边没有窗户,所以邢晓红采用的是纵向负压通风方式。为了不让风直接吹进鸡舍,在两个鸡舍之间设计了一条通风道,风道呈一个倒下的U字型,分上下两层,风从上面的进风口进来,再从下面返回来,然后再进入两边的鸡舍。如果鸡舍的长度是60米,那么整个风道的长度就是120米,120米的狭长风道对外来的空气起到了一个缓冲的作用,减少了对鸡的应激。同时,在通风道内安装了12支紫外线灯管和1台臭氧离子发生器,这样外面的空气进来以后,经过这120米的杀菌消毒,病原微生物得到了一定的净化,安全系数大大地提高。一条U型的通风道,使风过冷、过热、直吹和空气净化消毒的问题全都解决了。据中国农业大学宁中华教授介绍,空气经过风道的过程中,被紫外线进行了杀毒。所以,进入鸡舍的空气是经消毒的新鲜空气,对鸡的健康方面都好,这些是在地上养鸡不容易做到的。另外,夏天的热空气经过地温的冷却,冬天的冷空气经过地温的加热,这样进入鸡舍的空气,既新鲜,温度又比较合适。

2.2安装微电脑温度控制器

鸡舍由于建在了地下,风刮不着,雨淋不到,日晒不到。冬天尽管外面很寒冷,地层的温度加上鸡体自身的散热,可使鸡舍内的温度达到18℃左右。在炎热的夏季,由于避免了太阳的照射,舍内温度一般维持在27℃~28℃左右。即便是室外气温达到40℃以上时,舍内温度最高也就能达到30.5℃。同时,为及时调整鸡舍内的温度,鸡舍内安装了微电脑温度控制器。并在通风口安装了降温水帘,出风口安装了换气扇。这样能够自动调节舍内温度,使鸡舍内温度始终保持在18℃~24℃。

2.3补充人工光照

光照是影响鸡生长、产蛋的一个重要因素。产蛋期的鸡,光照一般维持在16个小时。对于地上开放性鸡舍来讲,自然光达不到16个小时,都要利用灯泡进行人工补光。地下鸡舍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封闭式鸡舍,完全可以靠人工补光来满足蛋鸡对光照的需求。根据鸡的不同日龄,给予不同的光照时间。既满足了鸡的生长需要,又克服了自然光照过强导致鸡出现啄癖,造成鸡的伤亡。

2.4建设地上蔬菜大棚

在鸡舍上面建设60米×6.5米蔬菜大棚一栋。同时在大棚的墙壁上开设60厘米×60厘米的通气孔一个,直接与鸡舍的通风道连接,在大棚的顶端安装直径为20厘米的排气管6根。这样鸡舍的气体直接排入大棚,然后经排气管进入大气中。经过这样一个循环,鸡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需要;氨气遇到水以后能形成氨水,氨水可以作为氮肥直接供给植物需要。鸡舍内的废气一部分供给大棚内的植物生长,减少了向空气中排放,达到了减排的目的。同时鸡舍内的热量通过土壤的传导作用,使鸡舍上面的土壤温度比周围土壤的温度高,蔬菜就可以提前出苗。再加上二氧化碳、氨气的再利用,可以提高大棚的经济效益,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2.5安装饮用水净化器

为保证鸡只饮水安全,安装了一台饮用水净化器,每小时生产净化水2吨直接供鸡饮用。地下水经过净化器后,可以有效地去除氯、杂质、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减少了疾病经饮水传播的机会。

3实行立体养殖,增加经济效益

地下养鸡、地上种菜的立体养殖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1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适宜的舍内环境,有利于发挥鸡的产蛋性能,提高了饲料转化率,减少了饲料的消耗。和地面上的开放式鸡舍相比,在一个产蛋周期,一只鸡就能省6元钱的饲料成本。据邢晓红介绍,与地上普通鸡舍相比5000只鸡规模地下鸡舍按390平方米计算,每栋每年可节省饲料等总投入5.94万元,产蛋收入可增加2万元,建筑成本可节省1.17万元,投入产出总收益可高出7.94万元。

3.2减少应激,控制疾病发生

地下鸡舍为鸡只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产环境,减少了温度、湿度、通风、噪音等外界应激因素的影响。空气和饮水经过消毒和净化,有效地排除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同时地下养鸡杜绝了与其他畜禽的接触机会,为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建立起了一道自然屏障。地下养鸡运行以来,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

3.3环保减排,保护生态环境

鸡舍内的二氧化碳、氨气等气体直接排入蔬菜大棚,一部分被植物所利用,其他经排气管进入大气中,降低了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减少有害气体对空气的污染,起到了减排的目的,实现了绿色养殖、生态养殖。

3.4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生态论文范文2

生态林业发展的目标是将自身打造成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模型,一个包含众多林产内容的工程体系。通过向生态林业提供必要的人力和物资,来保证生态的平稳性以及多样性,这也是生态林业具备高效能和高能量运输率的前提基础。在发展生态林业时需要遵守以下几点原则:第一,因地制宜,顾名思义,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遵守生物的生活规律,以便设计出最合适的安排方案。第二,完善组织原则,在众多生态林业发展的途径中,组织的完善是确保物种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第三,效益最大化原则,由于物种丰富、食物链复杂等情况,当存在较多选择方案时,应该选取效益最大化的方案,达到较少投入、较大产出的目的。

2生态林业技术特点以及发展情况

2.1生态林业技术的主要特点。

保证生态林业具有科学结构框架的核心内容便是水土,因为水资源是生活、生产必不可缺的元素,为了防止出现土壤被侵蚀或是水文效果,应从根本上改良目前生态林业的水资源问题。在针对上游地区的环境,应主要对土壤表面径流以及水资源涵养等问题进行处理,而针对内地环境,则应该做好防旱措施,预防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综上所述,在流域地带,主要通过预防水土流失、水资源涵养等形式来加强生态林业的建设,一帮采用的技术有构建山洪引导体系、建设蓄水小型灌溉设备等等。生态林业的技术特点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成多种形式和种类,从而最大程度的加快生态林业发展速度,提高技术应用效率。

2.2生态林业技术的发展情况。

自从我国成立之初,生态林业技术的发展就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并将治理生态林业作为全国性会议的重点问题,而生态林业所应用的技术也在全国各地展开讨论,以此寻求最佳的应用方案。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由于部分生态流域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我国设立专门的研究小组,目的在于突破这一难关,寻找到有效的生态林业应用技术。在六十年代以后,我国已经掌握了红豆草等优良乔灌品种的培育技术,并开展对不同生态环境的实验研究,取得的结果颇为丰富。而如今生态林业技术逐渐成熟,已经具有相关体系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实际应用。

3生态林业发展主要途径

3.1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

何谓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于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要求,还能够达到后代设定的标准。生态林业正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将发展与自身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但突出发展的重要性,还强调了满足基本要求的必要性。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时需要遵守以下两点要求,第一,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实施规划,将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充分了解生态林业的现状,根据生态林业的特殊性制定最为适宜的方案。相信这样的话,才能提高研发新技术的速度,增加群众的环保理念。

3.2完善生态林业管理机制。

完善生态林业管理机制是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力度的有效途径,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要重视资金投入以及政府扶持问题,更要注重管理机制是否起到必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生态林业技术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完善生态林业管理机制可以通过加强部门之间相互管理、提高监管和检查水平等措施来完成,从而保证生态林业工程的顺利进行。

4生态林业主要应用的技术

4.1土地应用技术。

土地应用技术也叫做土地资源规划设计应用技术,某一区域,受到天气、地形变化的影响,导致土地表层或是土壤成分存在区别,通过选取更为适宜的生态林业种类,来充分发挥土地自身的生产能力,达到综合治理生态林业的目的,这便是土地应用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基础在于首先需要了解适用面区域、实际土壤利用状况和土地差异情况。选取出不同土地生活的物种,并将其按照科学的比例进行调配是该技术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当然该技术也受到资金、市场要求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只有多方面考虑周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4.2生态林业结构技术。

生态林业结构技术主要应用在具有明显层次的种群当中,在同一区域,考虑生态林业存在的特异性,充分应用立体空间从而获取最大利益的技术被称之为生态林业结构技术。主要具有以下几种形式:首先是空间结构养殖,该技术应用在同一水域养殖动物的体系当中,将动物分成二至三层垂直结构,既方便卫生的清洁,又有利于集中管理。其次,空间结构种植,理论思想与前者大体相同,差别在于该技术针对的是不同种类的植物,通过空间结构的种植,有利于调整喜光程度存有差异的植物,以便提高生态林业的构建速度。

5生态林业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5.1生态林业技术存在的问题。

生态林业技术目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林业作业者的专业技术没有得到广泛普及,目前大多数林业企业的工作者的技术水平还未达到建设生态林业的要求,即使掌握了大部分实际应用技术,往往也都是陈旧的知识,在现代化建设中作用不明显,久而久之便会导致生态发展效率低下。第二,管理方面的技术存在较大漏洞,举例而言,生态林业发展的基础是造林,造林环节固然重要,这一点林业单位的工作较为合理,但是造林后的护林工作却往往被忽视,最终导致实际经济效益与预期相差甚远。

5.2针对生态林业技术的问题采取的对策。

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提高林业企业的科技能力,科技基础是生态林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生态林业发展技术可以通过完善创新科技系统来加以实现,依靠新技术的发展是目前的主要途径。加强对生态林业构建的保护力度,首先各级政府应起到表率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促进生态林业的发展。其次,各个企业做好防护措施,提高部门间的监管能力。

6结论

生态论文范文3

关键词:儒家;生态思想;生态伦理

儒家重人道,但是,儒家所讲的人道不是以人类为中心,而是与天道相统一的。所以,儒家又重视天,重视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强调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因而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本文着重论述儒家的生态思想,以期对今天建立新的生态观有所启迪。

1“与天地参”的人道论

先秦的道家讲“天人合一”。老子的《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的“天人合一”最终合于自然之道。儒家也讲“天人合一”,其出发点在于人,为了人,但是,人又是天地之中的人,必须遵循天地自然规律,与自然相互和谐,这就是“与天地参”。

《礼记》中的《中庸》为战国初儒家思孟学派的重要著作,其中说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段论述旨在阐释天地自然万物之本性与人之本性的一致,表述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这里所谓的“赞天地之化育”,就是要依照自然规律以助天地之变化;至于“与天地参”,朱熹注曰:“与天地参,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也。”[1]也就是说,人遵循天地自然规律则可以与天地和谐并立,这就是“与天地参”;“参”,即为天、地、人三者并立和谐。《中庸》还说:“仲尼祖述尧舜,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这里的“律天时、袭水土”,就是遵循天地自然规律,以达到“天人合一”,也就是“与天地参”。

儒家“与天地参”的思想在战国末期的荀子那里有了进一步的说明。《荀子•天论》说:“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在荀子看来,自然界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不可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和愿望强加于自然界,但是,人可以按照自然规律而“有其治”,这就是“能参”,也就是天、地、人三者各行其职,和谐共处。

儒家的“与天地参”在《易传》那里得到充分的发挥,形成了天、地、人三者统一的“三才之道”。《易传》是战国末期儒家对《易经》的诠释。《易传•乾•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传•系辞上传》说:“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认为圣人所要做的一切就是要与天地、日月、四时“合”,与天地万物和谐一致。《易传•系辞下传》还在诠释《易经》卦象的六爻时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所谓“三才”,就是天、地、人;在卦象的六爻中,上两爻为天道,下两爻为地道,中间两爻为人道;“三才之道”就是天、地、人的和谐统一。《易传•说卦传》还进一步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易传》认为,在《易经》卦象的中,天道的阴与阳、地道的柔与刚和人道的仁与义都统一于六爻的卦象之中,天道、地道与人道是相互统一的。

2阴阳五行的结构论

先秦的阴阳家讲阴阳五行,儒家也讲阴阳五行。孔子的弟子曾子曾经在与学生讨论天圆地方的宇宙结构问题时,提出天地自然的阴阳五行结构。据《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所载,曾子说:“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内景;吐气者施而含气者化。是以阳施而阴化也。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阴阳之气各尽其所则静矣,偏则风,俱则雷,交则电,乱则雾,和则雨。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一气之化也。……圣人立五体以为民望,制五衰以别亲疏,和五声之乐以导民气,合五味之调已察民情,正五色之位成五谷之名,序五牲之先后贵贱。”

孔子之后的思孟学派较为明确地讲阴阳五行。荀子在所撰《荀子•非十二子》中曾指责子思、孟轲“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关于思孟讲阴阳五行,郭沫若先生还有过详尽的论证。[2]当今学者李学勤先生也认为,思孟在《五行》中所言“五行”仁、义、礼、智、圣,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联系。[3]汉代大儒郑玄在注《礼记•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时说:“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知。”[4]在郑玄看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与金、木、水、火、土“五行”是密切相关的。

值得注意的是,儒家讲阴阳五行与阴阳家有一定的关系。《汉书•艺文志》在论及阴阳家时说:“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然而,儒家经典《尚书•尧典》中也有“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说法。这两段叙述如出一辙,很能说明《尧典》与阴阳家的密切关系。而且,《尧典》中的其它部分还明显有五行说的迹象,其中讲到五典、五端、五礼、五玉、五器、五品、五教、五刑、五服、五流、五宅等等。虽然《尧典》没有直接讲金、木、水、火、土“五行”,但是,与《尧典》同属《尚书》的《洪范》则是阐释古代五行说的重要文献。《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段论述几乎成了古代五行说的经典表述。关于《尧典》和《洪范》,郭沫若先生认为,它们都是战国时的儒者所依托,并且就是思孟这一派人。[5]无论《尧典》和《洪范》最初是否属于思孟学派的作品,但毕竟在后来成为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可见儒家与五行说的密切关系。

最能反映儒家阴阳五行自然观的,当属《礼记•月令》。《月令》较为完整地建构了儒家的阴阳五行自然观。在《月令》中,按照五行,有相应的五季、五日、五帝、五神、五虫、五音、五数、五味、五臭、五祀、五祭、五居、五色、五食、五德等等,并且一一相互对应,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框架。可以整理列表如下:

《礼记•月令》的阴阳五行说

日帝神虫音数味臭祀祭居色食德

春甲乙太皡句芒鳞角八酸羶户脾青阳青麦与羊木

夏丙丁炎帝祝融羽徵七苦焦灶肺明堂赤菽与鸡火

中央戊己黄帝后土倮宫五甘香中霤心大庙黄稷与牛土

秋庚辛少皡蓐收毛商九辛腥门肝总章白麻与犬金

冬壬癸颛顼玄冥介羽六咸朽行肾玄堂黑黍与彘水

儒家的阴阳五行说在汉代儒家董仲舒那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董仲舒所撰的《春秋繁露》中有许多篇章论及阴阳五行说。《春秋繁露•官制象天》说:“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端,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董仲舒认为,宇宙的基本要素有“十端”,自然之物是从十端而来,归附于十端。在这基础上,他提出了系统的阴阳五行说。《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也。”在董仲舒看来,首先是天地之气的结合进而分出阴阳。其次是阴阳交互运行形成四时。《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说:“春,出阳而入阴;秋,出阴而入阳;夏,右阳而左阴;冬,右阴而左阳”;阴阳“相遇北方,合而为一,谓之曰至”,为冬至;“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阴阳“相遇南方,合而为一,谓之曰至”,为夏至;“阳在正西,阴在正东,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此外,董仲舒还进一步提出五行与四时相配。《春秋繁露•五行顺逆》说:“木者,春”;“火者,夏”;“土者,夏中”;“金者,秋”;“水者,冬”。《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还提出五行“比相生”,即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春秋繁露•五行相胜》提出五行“间相胜”,即金胜木,水胜火,木胜土,火胜金,土胜水。

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说体现了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思想,而儒家对于这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董仲舒的阴阳五行体系,实际上成为后来阴阳五行说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3“仁民爱物”的伦理学

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然而,“仁”除了讲“爱人”,还要进一步推广出去,讲“爱物”。《论语•述而》讲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尽心上》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董仲舒所撰《春秋繁露•仁义法》也说:“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张载则进一步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6]。

因此,儒家的“仁”也包括爱自然、爱动物植物。《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记孔子说:“开蛰不杀当天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也,恕当仁也。”《大戴礼记•易本命》则说:“帝王好坏巢破卵,则凤凰不翔焉;好竭水搏鱼,则蛟龙不出焉;好刳胎杀夭,则麒麟不来焉;好填溪塞谷,则神龟不出焉。”

然而,儒家对待具体的自然事物,不是简单的不杀生。《礼记•祭义》记载说:“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王制》又说:“暴天物。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天子杀则下大绥,诸侯杀则下小绥,大夫杀则止佐车,佐车止则百姓田猎。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罻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不麛,不卵,不杀胎,不殀夭,不覆巢。”也就是说,要根据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砍伐和田猎。《礼记•月令》中也有较多类似的记载,比如:“(孟春之月)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仲春之月)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季春之月)田猎置罘罗网毕翳餧兽之药,毋出九门”;“(孟夏之月)毋起土功,毋发大众,毋伐大树”;“(季夏之月)入山行木,毋有斩伐”。

儒家根据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砍伐和田猎的思想,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是对儒家“仁”的思想的推广;同时,从发展农业经济的角度看,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

4“以时禁发”的生态观

儒家讲道德,但不是不讲经济。据《论语•子路》中记述,孔子到卫国,“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又比如,据《论语•颜渊》记述,“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显然,要“富之”,要“足食”,在当时就是要发展农业。据《论语•学而》所载,孔子还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就是要求百姓按照农时进行农业生产。孟子对于发展农业生产有较多的论述。据《孟子•梁惠王上》所载,孟子曾经对梁惠王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里的“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要求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荀子的生态思想也十分特出,尤其是在如何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

荀子对自然资源以及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持较为乐观的态度。他在《荀子•富国》中曾经说过:“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然后荤菜百疏以泽量;然后六畜禽兽一而剸车;鼋鼍鱼鳖鳅鳣以时别,一而成群;然后飞鸟、凫雁若烟海;然后昆虫万物生其间,可以相食养者不可胜数也。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麻葛茧丝、鸟兽之羽毛齿革也,固有余,足以衣人矣。”荀子认为,天地之间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足以食人”、“足以衣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荀子认为,只有通过“善治”,也就是要运用科技知识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才能实现丰衣足食的状况。至于如何“善治”,《荀子•王制》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汙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还认为,有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必须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这就是“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这里的“发”,就是开发利用;“禁”,就是保护;“以时禁发”,就是要根据自然规律,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自然资源“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使百姓“有余食”、“有余用”、“有余材”。

为此,荀子提出要设立专门负责管理自然资源开发的官员,他在《荀子•王制》中说:“修火宪,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虞师之事也。”荀子主张从国家政府方面切实保证“以时禁发”,这在当时是很有见地的。

由此可见,儒家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强调人“与天地参”,与自然相和谐,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并且提出“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观和“以时禁发”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自然资源的思想,都充分反映了儒家具有丰富的生态思想。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儒家的这些思想对于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M].上海:上海书店,1987.20.

[2][5]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17—119.

[3]李学勤.帛书五行与尚书洪范[J].学术月刊,1986(11).

生态论文范文4

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存,需要培养全社会的生态意识观。将生态意识贯穿到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消费观等方面,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与发展的基础。最近在央视,由姚明、成龙、赵文卓宣传的保护动物主题的公益广告的口号是:“请记住,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说明了人作为消费者在生态保护和生态平衡中的重要角色和地位。如果人们具有了生态意识,用动物真皮做的皮草、用鲨鱼的鱼鳍做的鱼翅汤就没有市场,珍稀物种失去经济价值后自然就不会被捕猎和杀害。对于设计也是如此,在商品经济体制中,人的种种并非理智的消费需求、人不可满足的贪婪心理、爱面子的虚荣心、攀比心以及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是商品过度设计、商品市场过剩、奢侈品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这必然产生资源浪费。将生态意识贯彻到生活中,人们不仅仅是具有了注重产品生产过程中环境问题、材料问题、寿命问题、回收问题的意识,更重要的是生态意识可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心理,使得人们改变对物质要求“最多、最新、最好、最体面”的奢侈消费观念,呈现出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的,“不求最好,只求正好”的适度、理性消费思想,反映人类理性精神,对消费活动自然地做出相应的限制,不但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给现代设计朝着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道路上前进奠定基础。因此,只有全社会、全人类都具备了生态意识,才能保证在现代设计中贯穿生态观得以实施、理解和发展。

二、在设计中贯穿生态观

设计师作为生活产品的缔造者,应该有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更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不应站在满足经济效益和人类中心主义角度,一味迁就和迎合非理性的奢侈消费、过度消费,而是需要具有全局观念,设计出符合“人—机—环境”的产品,既满足人的当前需求,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我们以手机的电池、充电器为例,如果各大厂商能协调好手机电池和充电器的型号,让更多的手机尽可能地通用电池与充电器,就会更加节约我们的资源。因此,设计师作为创造者,更应具有生态意识,在设计中引导人们理性消费,推动其他职业人群的生态意识形成。因此,设计师应该如何将生态意识作用到设计中呢?在设计中贯穿生态观,首先,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思维和观念上具有生态观。以坚持产品必须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中心原则,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基本点。其次,体现在产品设计开发的每个阶段均考虑环境因素。如,产品的生产流程是否复杂,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是否繁多;产品的生产工艺如何,生产技术是否环保,会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物质;产品的材料如何,是否节约,能不能使用无危害环境的材料和易回收利用的材料;产品的结构如何,是否能实现零部件的通用或再次利用;产品的整个使用过程中是否对人和自然有危害性;产品的寿命如何等问题。再次,体现在产品设计的风格上。如,在产品材质上采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体现产品的自然风格;产品造型的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矫饰,减少工艺过程;产品的多功能性,一件产品可以满足多种功能需求;产品的短、小、轻、薄等,除此之外,设计师应该就产品的形态方面多思考,以人性化、趣味性的产品去打动消费者,使得产品更具有文化价值,从而避免产品过早被淘汰的可能。在设计中贯穿生态观在我们现代设计中已经得到重视,产生了绿色设计思潮。“对于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就是‘3R’—Reduce(减少)、Recycle(可循环)、Reuse(可再利用)”。①在绿色设计中,简洁和简约得到推崇,法国著名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就是代表,他所设计的作品既简洁单纯又典雅大方,充分演绎了“少就是多”的精彩。在信息化的今天,现代设计的生态观还体现在产品的非物质设计方面。如,提高产品的后期服务,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因此,我们应该将生态观贯穿到设计的方方面面,引导产生一个更具有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系统及设计系统,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结语

生态论文范文5

益生菌不仅可以净化水质,还能促进水产动物的生长,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和抗病力等。目前,应用于水产养殖的益生菌主要有光合细菌、噬菌蛭弧菌、乳酸杆菌、芽孢杆菌、双歧杆菌、酵母菌、硝化细菌和乳杆菌等。

1.1光合细菌

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bacteria,PSB)是利用光能和CO2维持自养生活的有色细菌,主要是水生细菌,革兰氏阴性,含有菌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在厌氧光照或好氧黑暗的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但不产生O2;光合细菌包括3科18属的细菌。光合细菌所含营养丰富,还有CoQ、维生素B、叶酸等,可以提高水生动物的免疫力,促进生长并且改善水质。沈锦玉等将光合细菌添加于饲料并泼洒到养殖水体中,改善了水质,并使鲫鱼、罗非鱼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大田试验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降低了发病率,也提高了产量。刘慧玲等向养殖罗非鱼苗的养殖水体中投入密度为4.5×104cfu/ml的光合细菌时,鱼组织中的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和抗菌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存活率也提高了6.67%。王有基等发现光合细菌制剂可以提高鲤鱼白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强血清溶菌酶活力。

1.2芽孢杆菌

芽孢杆菌(Bacillus)是一类能形成芽孢(内生孢子)的异养型细菌,革兰氏阳性,具有生长速率快、溶解氧要求浓度低、能忍受酸性的环境优点;可促进水产动物营养物质吸收,提高其消化机能,减少氨氮、亚硝酸盐和H2S等有毒有害物质,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碎屑,优化养殖环境,促进水环境生态良性循环等功效,我国规定可以添加在饲料中的芽孢杆菌为地衣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丁丽等发现枯草芽孢杆菌对异育银鲫免疫器官指数和溶菌酶的影响最大;谢佳磊等在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发现对克氏原螯虾的免疫机能有促进作用,其酚氧化酶活力明显增加;沈文英等发现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105CFU/g枯草芽孢杆菌后,草鱼血清重点免疫球蛋白M,补体C3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升高,而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显著降低,可以提高草鱼的免疫力和抗氧化功能。李卫芬等报道在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可以改善提高草鱼机体免疫力和抗氧化功能。Aly等发现枯草芽孢杆菌可以抑制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的生长,而此类菌会导致鱼类内脏败血性坏死从而造成死亡。张赛乐等研究发现黄姑鱼投喂伴有枯草芽孢杆菌的饲料后能有效提高黄姑鱼白细胞吞噬活性。Vaseeharan等研究发现枯草芽孢杆菌可以提高斑节对虾的免疫力从而对哈维氏弧菌有较好抗病能力,使其在感染后死亡率减少90%。Bandyopadhyay等报道从卡特拉鲃肠道中分离出来的BacilluscirculansPB7,可以提高卡特拉鲃的免疫力及其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抗病能力。

1.3噬菌蛭弧菌

噬菌蛭弧菌(Bdellovibriobacteriovorus)是一类专门以捕食细菌为生的寄生性细菌,具有寄生和裂解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可以将致病菌限制在较低水平上,其对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鳗弧菌、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菌和爱德华氏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较好的裂解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控制养殖水体的化学需氧量、硫化物和氨氮存留量。徐琴等以1%的比例在中国对虾基础饲料中添加噬菌蛭弧菌,发现它能促进对虾生长,提高免疫因子活性。梁思成等发现在饲料中添加蛭弧菌具有改善银鲫肠道菌群和提高免疫相关酶活性的作用;张梁等发现用添加蛭弧菌的饲料喂养草鱼,草鱼的脾脏和胸腺的免疫器官指数逐渐升高,血液中的NBT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增加,血清抗菌活性与溶菌酶活性逐渐升高,用温和气单胞菌疫苗免疫后,草鱼的免疫应答水平明显提高。邓时铭等发现饲料中添加蛭弧菌微生态制剂,能对机体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影响,能调节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韩宇翔等研究发现噬菌蛭弧菌能够显著提高鲟鱼的血清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等免疫相关酶活性。

1.4酵母菌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可将糖类分解为CO2和水,无氧条件下产生CO2和乙醇。丁丽等研究表明酵母菌对异育银鲫血清SOD水平的影响较大。Andlid等从虹鳟胃肠道分离的汉逊德巴利酵母(HF1)体外可抑制鱼病原菌杀鲑气单胞菌和鳗弧菌;徐琴等分别以1%的比例在中国对虾基础饲料中添加粘红酵母,发现其能促进对虾的生长,提高免疫因子活性。陈秋红等研究表明酵母菌可中和肠道中毒素,直接与肠道病原体结合,有效抑制肠道病原体的繁殖,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及抗病能力。

1.5硝化细菌

硝化细菌是将水中的氨转化为亚硝酸和硝酸的一类细菌,包括亚硝化菌和硝化菌,是好氧自养型细菌,革兰氏阴性;氨氮和亚硝氮是影响水质的重要指标,一旦超标将会引起水产动物病害的发生,而硝化细菌可以将其转化为硝酸盐,被机体吸收与利用。李长玲等研究发现硝化细菌可显著改善罗非鱼苗培育环境的水质,增强鱼的抗病能力,当硝化细菌浓度为100cfu/L时,幼鱼的碱性磷酸酶活力、溶菌酶活力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都有明显提高。

1.6双歧杆菌

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是一类外观变化很多的厌氧型放线菌,革兰氏阳性,能有效发酵糖类产生乳酸和乙酸,存在于肠道中;其中,能用于制备微生态制剂的双歧杆菌主要有两歧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和长双歧杆菌。桂远明等利用双歧杆菌制剂来抑制革兰氏阴性菌,减少肠杆菌细胞壁内毒素进入鱼体,从而保护肝脏对鲤爆发性肝炎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邹向阳利用双歧杆菌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提高中国对虾幼体的免疫力,促进提前变态,减少死亡率。

1.7乳杆菌

乳杆菌(Lactobacillus)是一种不产生芽孢的革兰氏阳性菌,主要代谢产物是乳酸。王富强等在牙鲆肠道内定植和投喂乳杆菌后发现牙鲆消化道内弧菌的数量明显下降。许褆森发现戊糖乳杆菌R1作为益生菌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取代抗生素应用在草鱼养殖中。吴桂玲等研究在饲料中添加乳酸菌、芽孢杆菌和节杆菌等9株菌,发现花鲈的巨噬细胞杀菌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头肾巨噬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对鳗弧菌有抗病力。邝哲师等研究表明乳酸菌可以刺激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提高细胞因子水平,增加NK细胞的活性和免疫球蛋白水平,从而达到免疫监视和提供系统免疫功能。SON等现乳酸菌不仅提高点带石斑鱼的生产性能,还能够强化免疫系统,增强对链球菌和彩虹病毒的耐受能力。Aly等研究表明乳酸菌可以提高尼罗罗非鱼的嗜中性粒白细胞的粘着性和溶菌酶活性,同时对荧光假单胞菌和链球菌有较好的抵抗力。

2水产用益生元对提高水产动物免疫机能的作用

益生元是指由一些益生菌代谢所产生的并且可引起肠道内相关菌群变化的一类不可消化的物质,在水产中主要作为免疫增强剂使用。

2.1寡糖

寡糖又称为低聚糖,可改善机体消化道内的微生态环境,促进益生菌的增殖;此类寡糖包括半乳糖寡糖、果寡糖、甘露寡糖等。刘爱君等报道在饲料中添加0.50%~0.75%的甘露寡糖可以显著提高罗非鱼的生长性能,改善肠道结构功能,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和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徐磊等发现在饲料中添加240和480mg/kg的甘露寡糖能提高异育银鲫的免疫能力,增强鱼体抗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的能力。刘含亮等在饲料中添加壳寡糖对虹鳟生长性能、白细胞吞噬百分率、吞噬指数、血清杀菌百分率以及血清、肝脏和鳃中溶菌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徐后国等报道在饲料中添加0.3%~0.6%的壳寡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黄鱼幼鱼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谭崇桂等在饲料中添加0.2%的β-葡聚糖、0.4%甘露寡糖、175mg/kg蛋白酶PT可提高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改善消化酶活性,葡聚糖和甘露寡糖还具有改善血清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

2.2多糖

微生物非抗生素活性物质主要有脂多糖、肽聚糖、葡聚糖和真菌多糖等,是一种具有免疫促进效果的高分子聚合碳水化合物,具有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与应激能力等功能;在饲料中添加多糖的水产动物,其血浆蛋白和噬菌细胞活动的改变,产生急性期蛋白和激活巨噬细胞;而巨噬细胞表面有多糖的受体,巨噬细胞对于提高杀菌能力起关键作用,而且能够产生影响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的一系列的血浆移动因子。朱斐等研究表明葡聚糖可提高克氏原螯虾超氧化歧化酶活性,从而降低其感染WSSV,对克氏原螯虾有免疫保护作用。Itami等在饲料中添加肽聚糖后投喂日本囊对虾,并对其进行WSSV攻毒,试验组的成活率比对照组高60%~70%。张璐等发现在饲料中添加500mg/kg肽聚糖显著提高了鲈鱼的白细胞吞噬指数、血清LSZ活力和替代途径的补体活力,并且对哈维氏弧菌的抵抗力也显著增强。陈昌福等证实酵母细胞壁多糖对南美白对虾的免疫系统和免疫相关酶有激活作用。Solem认为脂多糖可促进大西洋鲑(Atlanticsalmon)巨噬细胞的分裂,从而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许第新等报道酵母细胞壁中的多糖可以提高克氏原螯虾肝胰腺中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对血清和肌肉中的ACP和ALP没有明显作用。李桂峰等研究表明添加0.5%和0.8%酵母多糖的饲料能显著提高赤眼鳟的超氧化歧化酶活性、溶菌酶活性、补体C3水平、白细胞吞噬活性、红细胞的免疫功能。Sung等采用β-葡聚糖溶液浸泡斑节对虾,不仅提高了酚氧化酶活性和溶菌酶活性,而且也增强了对创伤弧菌的抵抗力。李红权等从赤芝液体发酵菌丝体中提取真菌多糖,在日本沼虾饵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真菌多糖,可以提高沼虾血细胞的溶菌活力、抗菌活力、抗毒和能力。

3水产用合生素对提高水产动物免疫机能的作用

合生素又称合生元,是益生菌与益生元结合使用的生物制剂,兼具益生菌和益生元的双重作用,通过促进外源性活菌在动物肠道中的定植,选择性刺激一种或几种生长和繁殖,从而提高宿主的免疫机能。肖世玖等在团头鲂基础饲料中添加合生素显著提高了团头鲂血清抗氧化能力,降低了肠道中的大肠杆菌数量,促进芽孢杆菌的增殖;温俊等试验表明饲料中添加合适比例的合生素能起到提高南美白对虾免疫机能和调节肠道菌群的功效。

4微生态制剂在改善水产动物免疫力中的作用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用于调节改善水质,降低水体中NH+4-N、NO-2-N、H2S等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稳定水体pH;抑制水体中的病原菌的生长;刺激免疫系统,增强水产动物的免疫力;提供营养物质,促进水产动物生长发育,减少病害发生;提高水产动物的饲料利用率等。在增强水产动物免疫力方面的研究大致集中在微生态制剂刺激水产动物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导致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的提高,从而能够抵抗病原体。因此,微生态制剂在改善水产动物免疫力方面上还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①对试验条件进行控制,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并从免疫相关因子的变化、个体抗病能力等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以为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提供指导;由于微生态制剂属于生物制剂,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而在实际养殖生产中,水质条件复杂,使用哪种微生态制剂需要依靠科学严谨的试验基础。②在菌株的筛选上应筛选适应性强、效果好、便于保存的菌种,加强水产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利用适合水环境的微生态制剂;在畜牧业上筛选出的一些菌株经过多年生产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水体环境与陆地环境差异显著;对于在畜牧业上的菌株,不能直接在水产养殖业中推广,应当筛选出适合水体环境并能提高水产动物免疫力的优质菌株。③对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应从其作用机理方面深入研究,以对应不同情况使用不同制剂,从而达到高效利用的目的;目前,对于微生态制剂作用机理仍处于宏观水平,应当开展更多微观水平的作用机理研究,使微生态制剂最高效地提高水产动物免疫力。④在微生态制剂的保存与运输过程中运用充氮、真空冷冻干燥等技术进行处理,以延长微生态制剂的保质期;微生态制剂作为生物制剂,在运输和保存方面要求严格,通过试验研究出微生态制剂最高效的保存和运输方式。然而,在微生态制剂的研发和使用方面也存在以下问题:①微生态制剂的研究仅在个体水平内进行,因环境、营养等对试验结果造成的影响不可忽略,因此相关研究还需具体化与系统化;②目前所使用的微生态制剂菌株种类较少,还需要对适用于水体环境及水生生物的菌种进行开发;③缺少安全性方面的验证,在水产上使用的微生态制剂应用使用时间短且效仿陆生动物,不一定对水产动物有效果,另外基因工程菌株应用在水产养殖中潜在威胁和安全性问题也缺少验证;④微生态制剂产品加工、保存、运输和使用上不能保证有效活菌数,因此其使用效果也不能保证;⑤微生态制剂作为一种新型水质条件未纳入相关行业标准,市场鱼龙混杂,产品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⑥对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最佳条件研究尚不确定,针对性差,引起养殖户在一些情况下盲目使用从而造成浪费。

5结语

生态论文范文6

1.1“道生万物,道法自然”的生态自然发展观

“道”是老子自然哲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主要源泉。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但同时,“道”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之间最理想、最和谐的发展状态,是人与自然向本真和天性的复归。

1.1.1道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生“一”,“一”是宇宙万物原始混沌状态。“一”产生“二”,“二”是哲学上阴阳,或说天与地。“二”产生“三”,“三”是阴阳相合而形成的和气,尽管这里对其“一”“二”“三”的具体解读各有说辞。但是,我们在这一段浓缩的言语中可以清晰地体会到老子是在向人们表达一个“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过程与其有规可循的道理。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等句子中也均是想充分地表达出其“道生万物”和有“道”可循的基本观点。因此,可见,对于老子而言“道”乃“万物之母”“天下之源”。

1.1.2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四法”之蕴意,可谓是妙义纷呈,博大精深。“人法地”是指:君主、民众均要效法大地,按照大地的规律和法则进行活动。“地法天”:大地要效法上天,日月星辰、斗转星移、风霜雨雪、春夏秋冬地运行和轮回。“天法道”:天不可违背于道,道,乃德全覆。“道法自然”:道所效法的就是其自我本身,自然而然。所以,这句话从整体上可以理解为在告诫我们:无论是人类自身社会还是自然界,我们都不要刻意地去改变其发展和运行的规律,相反,使他们顺其自身的进化轨迹,自然而然的发展。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七章曰:“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等篇章均是老子“道法自然”的最好引证。

1.2“万物自化,少私寡欲”的生态社会进步观

“万物自化,少私寡欲”是老子生态伦理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原则,也是老子自然哲学观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统一。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多处诗句均是在向世人描述他的“天道无为,万物自化,少私寡欲,淡泊名利”的理想社会,他主张社会、经济的发展应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2.1万物自化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中指出:“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该句话意指:天地阴阳之气相调和、相统一,就会降甘露滋养万物,尽管民众们没有命令它,但结果甘露却是自然均匀地分布。从老子这简短的一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地万物之间是在不断地实现自我进化、自我完善的过程,而在过程当中,他们之间又是相互和谐、相互统一的。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中也提到:“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篇章都是在表达着天下万物的自化过程及在自化中人们过着幸福、安逸的和谐生活,从而进一步勾勒和描绘出老子其“万物自化”的理想国。

1.2.2少私寡欲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在告诫人们:虚名与生命哪个重要?身体与荣华富贵哪个重要?损失财务和丢掉性命哪个损失更大?人们不要过分地追逐功名利禄,过分地贪得无厌。相反,要懂得物极必反,适可而止的哲学道理,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就会越多,要不断地培养自己少私寡欲、淡泊名利的生活情操。《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也写道:“知足者福”;第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等语句也表达出了老子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守道存真的高尚情操和良好品德。

1.3“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生态和谐统一观

在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中蕴藏着丰厚的“天人合一,物我为一”和谐观念。“合一”“得一”“为一”的哲学思想是万事万物和谐统一、共生共荣的生存机制。

1.3.1天人合一

在《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中指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老子指出:“一”就是“道”,“得一”就是“得道”。“道”主宰着天、地、神、谷,乃至于万物、侯王,如果能“得道”便一切和谐。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老子的主张:“道”可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统一的基本理念。

1.3.2物我为一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曰:“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这种将王,即将人与万物放在平等地位的基础上来讨论人与自然之关系,可谓是对人与自然,物与我之间关系的一个和谐的界定与统一。综上所述,“道生万物,道法自然”的生态自然发展观、“万物自化,少私寡欲”的生态社会进步观和“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生态和谐统一观,共同构成了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与此同时,老子的这些生态伦理思想又对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具有着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对我国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极其巨大的时代价值。

2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评价

老子生态伦理思想不仅对其当时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而且对当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同样发挥着巨大的推动意义。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巨大的启迪和现实意义。当前生态环境的种种退化、恶化现状均和人类的不合理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人类为了眼前利益,为了一己之私而毫无节制地破坏自然,破坏生态,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杀鸡取卵,而这一系列的罪恶举动最终都会使人类社会自食恶果,受到应有的惩罚。因此,通过学习和掌握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人类社会尽早地意识到和纠正好自身极端错误的不良行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中积极地贯彻和践行生态伦理观,从而为把我国建设成青山、绿水、蓝天的美丽家园而努力奋斗。为了帮助人们走出实现人类社会发展必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误区,为了引导人们树立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统一观,为了实现我国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构想,不仅需要全社会健全生态文明意识,更需要不断地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吸收、借鉴和传承,而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伟大发现就是我国生态文明社会最好的传家瑰宝。综上所述,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积极作用是可点可圈的,是应不断地发扬光大且丰富、继承和发展的科学理论。

3老子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文明是人类社会文化进步与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和。生态文明作为人类遵循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共生共荣、良性循环、和谐发展的重要文化伦理形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尽管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牺牲环境、生态与资源为代价的基础上产生的。据资料显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国GDP年均增长为9.5%,其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环境的透支来实现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间关系问题,而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伟大生态构想具有巨大的现实启迪。

3.1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自然信念

在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人类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已经开始危及到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生态问题日益显现出逐渐恶化的趋势。1998年全国特大洪水、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难的频发,无疑不是人类破坏自然,无视自然最终所获得的有偿报复。自然界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为人类社会改革与进步的重要力量,以牺牲自然界为代价而谋求进步与发展的社会必将走向衰退和败落。《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类作为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生于自然且统一于自然的,其生存与发展是离不开自然的,人类只有从自然界中汲取营养和能量才能维持其自身的繁衍生息。因此,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自然信念已刻不容缓,同时,该信念的树立也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

3.2提高遵循自然界客观发展规律的生态意识

自然界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其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其特定的、不以人类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规律,人类在面对规律时,只能遵循规律,把握规律,利用规律。一旦人类有意或无意地破坏和违背了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例如:土地荒漠化、饮用水短缺、海平面上升、雾霾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就是人类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例证。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是自然无为,万物自化。自然,是事物本性自由伸展的状态;无为,则是顺其自然,遵循其客观规律,不强加妄为的意思。老子认为:“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常”就是事物的发展规律,老子认为,认识并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是聪明的举动,而不尊重其规律的惘然行为必将会危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这种顺应自然界的客观发展规律,遵循规律的生态意识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题中之意。

3.3确立实现人与自然平等发展的文明观念

中国古代“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与西方自卡迪尔以后的主体性思维一直在某种程度上主宰着近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之关系,他们认为,人作为实践的主体,自然作为实践的客体,主体作用于客体,人类可以对自然任其攫取和征服。但是,事实上,他们却忽视了自然作为一种与人类平等的生物,作为一种有生命的物质,他也会对人们的不宜行为进行有力的回击。《道德经》中第五十二章写道:“无遗身殃,是谓袭常。”这句话恰恰是在告诫我们:不要强调自我中心主义,不要强调自我的主观意志,我们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人与万物平等的文明观念。而在人与自然关系愈加紧张和恶化的今天,人们更应该树立一种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最高价值取向,树立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共生共荣的平等观念,同时,这一取向和观念的确立也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

3.4建立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的价值理念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的需要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为了满足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开始不断地向自然界进行肆意的索取和开采,而这种无止境的行为也使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关系日趋恶化。追求价格昂贵的奢侈品,追求过分的精神享受等行为活动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紧张形势。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曰:“常德乃足”;在第三十三章:“知足知富”等“知足”与“知止”的人生哲理告诫我们:人生只有拥有常德,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足”“常足”的快乐。而如今的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越来越体会不到消费所给我们带来的也正是因为我们丧失了“常德”,我们被金钱、被虚荣、被奢靡所迷失了双眼,迷失了自我。与此同时,这种盲目的、过度的、不理性的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人类社会对资源的依赖与攫取,最终导致了资源的短缺与破坏,严重地阻碍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荣,建立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的价值理念至关重要。

3.5深入贯彻和落实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