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程管理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程管理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工程管理;应用型;技能培养
一、引言
1998年工程管理专业设立以来,本着为工程领域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的原则,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逐步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各大本科院校陆续开设了相关专业,依据国家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制定了适合专业发展的相关培养文件,并且将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作为始终发展的目标[1]。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大多在建筑业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咨询单位工作。建筑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可谓国家经济的晴雨表,为国家GDP的增长贡献率较高,毫无争议的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建筑业技术与科研正在走向世界前列。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PPP投资运营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发展战略[2],都给建筑业带来了持续发展的福音。高校如何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要求,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为社会发展推送满足新形势需要的有能力、有担当的新鲜血液,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新形势下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内容
(一)技术技能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首先要具备工程施工相关专业技术能力,基本能力包括工程图纸的识读能力,编制施工方案和组织施工能力等。在新形势下,学生在扎实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具备建筑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新技术学习转化的能力,以缩短就业后的适应期,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经济技能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要具备经济相关专业基本能力包括工程经济的基础知识和项目各阶段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新形势下,造价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咨询,需要学生具备全过程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专业高度。从项目前期投资决策的制定,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程经济评价(含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环境评价)到工程后评价,结合当前国家正在推行的EPC工程总承包的施工模式与PPP商业运营模式。
(三)管理技能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要具备管理相关专业基本能力包括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成本和资料管理能力。新形势下,应结合新技术、新工艺逐步培养学生项目集成化、精细化管理能力,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实施规范,进一步改善现有管理体系乱象,带动建筑行业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促进行业有序发展。
(四)职业技能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要具备职业相关专业基本能力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现场沟通协调能力。新形势下,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规划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紧密联系,在大的工程管理背景下,逐步找到适合自己兴趣和发展意愿的突破点,形成职业发展路线规划图,调动学生内驱力,鼓励学生提出有创造性的想法,帮助学生创造条件将有意义的想法应用到工程实践当中,产学结合,促进行业发展。
三、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技能培养方法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技能培养可以从优化培养方案、加强实训效果评价、教师一线锻炼和落实职业规划四个方面着手进行。淘汰落后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按照新形势下行业对学生四大技能的要求优化培养方案。各学校目前已经开展了一些实训课程,但效果难以评价,是学习效果把控的障碍,可以通过与行业协会技能证书的连接,响应国家政策,让学生实现毕业时”1+X”证书获得,同时达到实训效果评价的目的。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必要手段,创造条件让教师毫无后顾之忧的到企业锻炼,积累实践经验,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带领学生落实职业规划,不要有规划,没计划,没执行,而是要通过鼓励、监督和评价,引导学生具体实施。
四、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保障
(一)国家政策2019年,国家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22条“硬举措”。高教大计,本科为本。全国各高校在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探索,真正让“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把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是职教20条的重要改革部署,也是重大创新。职教20条明确提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制定工作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加快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衔接”。相关国家政策的出台,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提供重要保障。
(二)学校支持各大高校通过出台文件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国家、省、校级技能大赛,以赛促学,教学相长;有针对性的调整培养方案,开设一系列新课程,如BIM建模,BIM5D,促进学生建筑信息化相关技能提升;与企业充分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和教师学习发展提供良好平台;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参与国内外顶尖会议机会,拓宽视野,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支持教师到企业一线参与技术支持和学习提高,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以更好的适应学科发展新形势。
(三)教师配合教师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直接引路人,教师的认同与配合是技能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一线教师摆正态度,顺应新形势的发展,克服自身困难,勇于担负起新知识传播者的重任,积极主动调整知识储备,不断推陈出新,调整修改教学任务要求,编制与新技能要求匹配的新教材,才能让学生接触到新知识,了解新变化,学到新知识。同时,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相关科学研究,配合一线企业更好的将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理论支持,促进新技术和新经验的知识体系形成,促成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知识积累。
(四)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内驱力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对象是广大学生,针对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目标不清晰,懒于思考,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内驱力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当代大学生,成长条件大多优越,对自己未来面临的职业发展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导致在校学习懒散,知识学习浅尝辄止,专业能力培养系统性不足。学校、教师和家庭要充分调动各种手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勇担社会责任的信念,刺激学生内驱力:与学生一起分析和制定未来职业规划,将大学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作为自己在职业发展初期的积累,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具体方向,由宽度向深度发展;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习规划和职业发展,用成果来促进社会责任感和内驱力的持续增进。
(五)企业支持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内容,学校与对口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将企业专家请到学校来,或者将学生送到企业去,开辟用人单位和学生联系的绿色通道。开展顶岗实习,实验实训企业化教学,订单式培养,让学生尽早接触到真正的职场环境,看清自己的短板,明确学习目标,激发社会责任感和学习内驱力,一方面缩短大学生就业适应期,另一方面为企业培养上手率高的专业技能人员,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共赢。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技能培养框架图,如图1所示。
五、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行业法规为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本文以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提出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具体内容包括:技术技能、经济技能、管理技能和职业技能,总结了专业技能培养的方法,从政策、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各方面提出了实施保障,为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技能培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3.
工程管理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公路工程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一、公路工程管理课程特点
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具备路基路面工程技术、桥梁施工技术、道路建筑材料、公路施工机械等多门专业课程知识。课程内容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教师须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熟悉路桥设计施工技术、有工程管理经验,才能较好的胜任课程教学。
二、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现状分析
公路工程管理课程主要教学内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工程概预算文件编制方法,具备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能力。由于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成就突飞猛进,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大,在工程施工中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涌现,参与工程项目的工程技术人员知识技术能力面临诸多挑战,技术更新换代周期加快,同时对院校培养人才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过来学校任课教师的工程专业技术知识已必须及时学习更新和提高,传统的工程管理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章节顺序,如绪论、公路工程定额、生产过程组织原理、公路施工组织设计、公路工程概预算、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进行教学,技术实践性内容不突出。
(二)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路工程管理课程内容按章节顺序进行讲授,重视生产过程原理的讲解,实践性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较少,脱离工程实际,没有可操作的工程案例。如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教材内容主要描述施工组织设计的概念、原则、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内容、资源供应计划及施工平面布置。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要求,按教材内容讲授并没有不妥之处,但从技术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来看,结合现阶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从事施工现场工程项目管理的技术人员技术能力要求是:懂得施工技术、会工程管理、动手能力要强。传统教学方法存在课程实践性,可操作性内容极少,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重知识轻实践,学不至用,学生学习兴趣提不起来,教学效果不显著。另外一个现状是,学生班级规模在扩大,采用合班教学也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实践环节的督促指导显得力不从心。
三、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2011年,在提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结合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为“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单元紧配合”和“专业+项目+基地”,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笔者尝试对公路工程管理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按项目引领情境教学对工程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践。高职高专教育注重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性,理论与实践内容各占50%;课程教学应体现职业教育本位思想,工学结合、加强实践实训内容。因此,课程教学改革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编写新的课程标准。笔者所在学院组织教学团队重新编写的公路工程管理课程教学标准。课程性质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能力课程。课程知识和能力目标是:“会路桥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图表编制,会选择路桥施工方法,掌握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编制方法;具有公路工程概预算文件编制能力“。
2.课程内容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是指以某专业(技能)方向之间共同的工作任务或少量需集中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为依据设置的,按共同的工作任务设置的课程。其呈现形态要与工作任务相关,有别于过去的专业基础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是指以职业能力为依据,按照工作任务相关性进行设置,并以工作内容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工作任务需要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或设计。它不同于以学科边界进行设置,并按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选择和组织内容的课程。
3.认识任务引领型课程特征。(1)任务引领。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2)结果驱动。关注的焦点放在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所获得的成果,以激励学生成就动机。通过典型示范,让学生完成典型任务,来获得某工作任务所需要量综合职业能力。(3)突出表现能力。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突出职业的培养,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4)内容实用。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5)做学一体。打破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4.《公路工程管理》课程教学情境设计。第一单元公路施工组织设计。以完成公路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编制任务为主线,共设置五个学习情境。即,工作任务一:工程施工方案制定;工作任务二: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工作任务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资源需要量计划编制;工作任务四:施工平面图布置;工作任务五:施工技术组织措施制定。第二单元公路工程概预算。以完成一条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图预算文件编制为工作任务。共设计了五个学习情境。即,工作任务一:公路工程定额应用;工作任务二:直接工程费计算;工作任务三:建筑安装工程费计算;工作任务四:工程建设其他费用计算;工作任务五:概预算文件的编制。单列实训为:造价软件应用。
5.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可以选取一个已经建成的一条公路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资料,首先提供给学生人手一份。规定学生的工作任务是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完成两项工作。一是该项目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编制,二是完成该项目的施工图预算文件编制。教师在教学时依据学生将要完成任务组织教学内容,利用课堂教学、实训等帮助学生掌握工作所需的知识结构和技能。
6.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主要按教学情境模块制作PPT。利用多媒体课件,工程案例讲解知识内容,结合专项工作任务实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编制和施工图预算文件夹编制。先确定教学活动与公路施工组织设计所划分的工作任务的对应关系。根据课程特点,将施工方案制订、施工方法选择、施工机械选择合并到施工方案情境教学中;将施工进度计划横线图、斜线图、网络计划技术合并到施工进度计划情境;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供应计划合到一起,施工平面布置、施工技术组织措施等单列。如此,将一个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全过程按模块进行重新组合、编排内容,教学活动始终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形成前后呼应。
7.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补充调整。公路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概预算编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教学内容涉及实操性知识较多,教师须手把手带领学生完成任务,学生才能掌握所需的工作技术和技能,才能取得实效。在教学讲义编写时,教师应及时掌握公路建设及施工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厂、新设备应用情况,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另一方面,在工程概预算单元,我国现行定额计价模式及内容,2008年以来,国家交通运输部等多部委对工程计价内容及和计价方法进行了多次政策性修改。2016年建筑业全面实行“营改增”,对教师的课程教学内容都有重大影响。所以公路工程课程内容会涉及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章程规定,课程教师应予以关注,将新调整的法规规定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以工程案例教学进行展示其计价内容、计价方法的变化。以保证学生接受到的是行业最新技术知识。
8.利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实训教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手段的应用。由于公路施工组织设计及工程概预算编制,涉及到路基路面、桥梁、隧道等许多专业课程知识,并涵盖公路施工技术工艺流程分解、工程机械设备应用,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应用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性内容增多增强,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传递的教学信息量较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可将相关施工技术工艺流程制作及知识重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如:微课视频,幕课用于课内课外进行辅助教学,课堂内教师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引导,利用电脑PPT课件、工程软件包、工程项目案例编制实训对学生进行工程施工进度安排,工程预算编制过程的引领。可加深学生对公路桥梁建设施工组织设计及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知识应用技术的掌握。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环节监控检查督促,才能取得好教学质量。
9.加强工程案例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工程项目案例为蓝本,以公路施工项目为引领,让学生跟着教师边学边做课程设计。每个学生应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目标。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个公路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一个施工图预算文件编制的工作任务。教师应加强对实践性环节的教学监控、督察和指导工作,对每个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评分。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活动中学到并掌握公路工程管理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
工程管理实训总结范文3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所以又称戴明环。“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如右图1所示)。按照PDCA循环理论,人们可以把任何一个过程的运行,从策划、建立、运作直至结果的检查和持续改进分成四个循环阶段:
一是(Plan)计划。“确定方针和目标,确定活动计划”。这一阶段类似与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备课”阶段。
二是D(Do)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这一阶段类似与实训教学过程中的“上课”阶段。
三是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这一阶段类似于实训教学过程中的“评价”阶段。
四是A(Action处置/Act纠正、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以免重现,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这一阶段类似于实训教学过程中的“总结提高”阶段。
由此可见,实训教学过程是完全能够应用“PDCA循环”理论来实现质量管理的。下面笔者结合“水利工程测量”综合实训教学过程谈谈实习过程中运用PDCA循环理论的教学质量改进措施。
一、计划(P)阶段:备课时制定详尽的实训教学计划和实训教学方案
按照PDCA循环理论“四阶段、八步骤”的提法,这一阶段分为四个步骤:
1.分析实训教学工作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
对于“水利工程测量”综合实训教学过程,这个步骤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分析目前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需要、知识储备等,同时还要分析课程的特点和其他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尽量做到知己知彼、因材施教。例如,通过现状分析后,发现学生对“水利工程测量”的实训有畏难情绪,总的来说学生觉得“难学”“不愿学”;而另一方面,课程实训的特点是既要学生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使用技能,又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养成注重“测量精度”的职业素质,总的来说,“教学目标高”,
“难教”。
2.通过现状分析,找出产生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
这个步骤的目的是要进一步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因素,建立解决问题的支点。教师在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现状有了充足的了解后,才可以制定计划来展开自己的教学。例如,对于“畏难”“难学”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大部分技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许多学生连三角函数也不会运用,甚至连简单的加减乘除也会算错,这给计算量较大的“水利工程测量”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技校学生学多缺乏主动性、怕吃苦、没有学习压力;对于“难教”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计算量大而学生又不会计算,实践熟练程度、精度要求高而学生纪律松懈等因素。
3.找出各种原因中的关键因素
通过前面的分析,这一步主要将所有因素进行全部归类,用“鱼刺图”(或者表格)的形式,列出关键因素。比如对于前面的“难学”“难教”问题、分析出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数学几何计算能力差。
4.针对主要影响因素,制订实训计划及组织措施
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制订解决措施,同时按照水利工程管理专业的要求、“水利工程测量”实训的课程性质、教学大纲和实训计划的要求,设计和制订一个合理的“计划”,它包括教学(情感、知识、技能)目标、管理组织措施(环节)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学生数学几何知识十分薄弱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补课计划,对“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采取对应的组织措施。
二、执行(D)阶段:按照拟定好的实训方案和实训教学设计组织教学
这一步骤是前面制定的“计划”的具体实施阶段,要按设计好的“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组织。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注意发现问题,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因素(计划中)按照计划中的“组织预防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例如,采取“每天早晚两次例会点评”的制度,早晨集合学生布置这天的实训任务,讲解注意事项,做好动员工作,让学生知道今天应该“做什么”、“怎样做”;结束时集合学生进行点评。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学习缺乏主动性”“纪律松懈”情况的出现。
三、检查(C)阶段:对照计划要求,检查、验证执行的效果
在PDCA循环管理模式中,检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训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针对实训教学的特点,可着重进行以下方面的检查。
1.实训教学设计完成的检查
每一个实训项目完成以后,自我检查实训教学设计的完成情况,了解和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实训教学计划执行的检查
对照“计划”检查执行情况和效果,及时总结执行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
3.实训教学质量检查
通过定期考查、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情况,检查实训目标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处理(A)阶段:实训教学过程中总结、提高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认可或否定,这又包含以下两个步骤:
1.总结经验
把“认可”的“计划、教法、组织措施”总结提升为“标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以此为“规范标准”执行下去。如“每天早晚两次例会点评”的制度就是在长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宝贵经验,在笔者学校已经成为一个制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处置遗留问题
对本次循环中“否定的”,要着重分析原因,制定新的解决措施,以便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管理系统。例如,对在这次实训教学过程中凸显出来的问题,但又不可能马上有效解决的,就应该进入到下一阶段实训教学中,采用新的措施来纠偏,如此反复,问题将会越来越少,实训教学质量将会显著
提高。
工程管理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现状;问题;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是教育部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门,其主要是根据国家科技、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引导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发挥现有的优势,办出具有特色的专业。特色专业主要由新兴交叉专业和专门人才培养专业组成,其中工程管理专业则属于新兴交叉专业。
一、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符
从目前来看,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两者不相符,这导致了工程管理就业方向不明,容易被相关专业代替。在当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许多用人单位急切希望高校能够培养出专业化、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以此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在实践中所遇到的专业问题。但是由于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基本教育思路的影响即“宽口径、厚基础”,同时再加上基本技能的培养得不到的重视,导致工程管理专业缺乏特色,市场竞争力偏弱。
(二)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性较强,因此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例如建筑工程计价课的教师需要掌握关于房屋构造、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够将建筑工程计价知识了解透彻,从而传授给学生。另外,工程管理专业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师而言,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传授相关的实践经验。
(三)学生对专业前景认知模糊
由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对于该专业缺乏正确认识,对专业前景认知模糊,因此缺乏自信心。通过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尤其是刚进大学校门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对其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根本不明确,认为工程管理专业性不强。例如,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的学生,大部分都觉得还不如学习土木专业,学习造价还不如学习造价专业,大学毕业也难以进入管理层。正是由于这个认知,导致许多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专业的自信心偏弱。
(四)过分注重理论知识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建筑业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想要在市场中求得生存,实现发展目标,就需要一大批优秀的外语能力强,懂得国际惯例,综合素质较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但是许多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取法国家工程管理的能力和知识。除此之外,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现象,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同时实践环节设施不合理,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无法快速的适应工作。
二、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路径
(一)明确培养目标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核心技能上必须过硬。工程管理专业将目标放在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方面上,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根据当前社会对于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还需要培养学生国际工程管理能力,邀请工作经历丰富,具有国外生活经验的教师讲授国际工程口语与交际课,聘请专业丰富的外籍教师讲授项目管理课程与国际工程,以此强化学生国际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二)设置能力为导向的课程
工程管理专业不仅需要技术类的课程,而且还需要管理类的课程。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应该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针对于就业岗位,以能力为导向,设置课程,主次分明、思路清晰,保证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在设置课程群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岗位技能之间重叠部分的讲解和训练,必须给予充分的保障。工程管理是以技术为基础,应该贯穿于各个方面,尽量以考试课和必修课的形式设置。
(三)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有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应该由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的顺序进行,通过分层的训练,可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将毕业设计设置不同的方向为学生提供多选,并根据工程的实际特点,进行专业综合能力的训练。想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还需要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制定相关的政策。
(四)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对于学生而言,提高了实践效率,而且还强化办学特色。在于企业互动过程中,学校需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引导学生进行就业。同时,校企合作,还可以培养双师型教师,帮助教师掌握理论和实践。例如,长春工程学院,与中交二航合作,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合作过程中,根据中交二航的要求,学校确定了理论课程和实践内容,对于已经签订协议的学生,在毕业前需要进行分段强化。
三、结束语
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体系,需要考虑到学校的生源质量、发展方向、资源优势、市场需求、专业定位等。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科研能力、专业背景等,凝练特色,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
参考文献
[1]曾文杰,宋学臣.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训中心建设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2,(34):151-151,185.
[2]吴才轩.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华夏地理,2015,(2):42-44.
工程管理实训总结范文5
由上海市城乡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的《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指南(2015版)》中指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正在变革着建筑业的未来。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在国内外建筑行业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推广与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已列人建设领域推进本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提高建筑业的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业主方、咨询与物业服务等企业单位的BIM技术应用能力,众多企业急需BIM技术的人才。
对于未来BIM的发展趋势,今后的四至五年内仍然是国内BIM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阶段。目前有广联达软件、鲁班BIM造价管理软件、鲁班BIM模型综合碰撞检查软件、中国建科院的PKPM结构软件等都在试图走BIM软件的中国化道路,按照可视化软件、运营管理、可视化分析等思路在研发BIM、占领BIM市场。伴随BIM标准的逐渐出台,BIM的大协同时代势必会到来。而目前BIM人才却是参差不齐,展望行业发展,将来会有三大类BIM人才首先被企业所认同。
首先是BIM技术的建模人才。无论设计方,还是业主或是施工方,BIM技术应用必须以创建精准的模型为开端。不管是外聘建筑咨询公司,还是建立自己的团队,拥有创建模型的人才是必不缺少的。这类人才会按图建模,从事大量繁琐的基础性工作。这类人才在前期推广BIM时是急需。学过BIM课程的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最先可以从事这类工作。高职院校可设置相应的课程,传授相关知识,以达到市场人才需求。
第二种是BIM技术的建筑信息化实施人才。如果说建筑信息化模型是一个数据大系统的话,那么需要实施人才读懂数据,运用数据,制定实施计划,代表投资方和外方的合作单位交流沟通,协调召开各相关专业的专题会议,高效地监控实施计划,还得归纳总结出的实施经验,确保达到预期成效。这类信息化实施人才在具备BIM相关的知识技能专业之外,还要善于联系实际业务,同时具有灵活应变的组织管理的实施能力,即在BIM技术与建筑工程管理之间架起BIM运用的桥梁。
第三种BIM技术人才是伴随BIM协同应用价值体现,站在企业建筑信息化战略高度,能够采用BIM系统对其岗位职责、组织形态再造和分工流程优化的高端人才,属于企业BIM战略总监的高度。这是在施工企业推进BIM策略分三步—功能性应用、项目级应用、企业级应用中的最后一步,也是具有丰富实战经验与项目经历、组织管理的更高层次的复合型BIM人才。这是从事BIM技术的人才职业生涯的较高阶段。
综上所述,提前预知BIM人才市场需求,不管是具体门类的软件教学上,还是BIM技术整体实施的思维训练上,近早将BIM与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联系起来,才能在这场浪潮中始终清晰的把握BIM课程改革的奋斗目标与方向。四建筑职、IV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2014年,依据建筑业新技术发展方向,率先对建筑信息管理专业进行创新式改革。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BIM工作室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获得和BIM专家、设计大师合作的机会囚。
二、对BIM教学体系的思考
从建筑工程管理岗位任职要求上看,在教学中要突出项目化教学,深化校企合作,强化“课岗对接”,是开发探索BIM系列课程的方向。
1.多阶段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BIM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门课(或实践课程)可以解决的,其应该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以BIM理论及实践课程为核心,构建由多个阶段组成的课程教学过程,各个阶段之间互为依托,逐层递进,包括概念导人期、核心教学期、强化提高期、持续追踪期。
2.多层次
建筑工程实践中对BIM人员的能力需求是多层次的,应按不同需求对学生因才施教。对课程教学多层次的理解,是根据社会对BIM人才需求的特点,建立一个分层的人才培养结构,从普及、高端到专业层,让每个学生能在其中找到针对自己兴趣点和未来职、I卜规划定位层次。
三、BIM系列课程开设及实训实施
BIM导论课程内容涵盖BIM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发展趋势。BIM建模课程设置包括Revit软件应用、鲁班BIM软件、Naviswork应用等。以Revit软件应用为主,涵盖基于Revit的BIM建模(建筑模)、BIM模型应用初步(日照分析、渲染、漫游动画制作等)等内容。教材选用上,推荐仅evit201X建筑设计火星课彭。教学方式采用“课上讲解+练习+课下教材配套视频自学+专门辅导答疑”形式。BIM虚拟实训课程采用计算机虚拟形式。其总体思路是,整合原有学生课程设计的资源,以其为基础进行建模及模型的应用,充分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实施前,做好“两书一表”(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说明书和评分表)的设计和规范。
鉴于BIM自身的特点,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达到培养目的,必须辅以实践培养手段。将学生自身的课程设计成果结合进BIM课程中,在提升BIM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其对于原来课程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设置要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及社会发展情况。在毕业设计阶段实现BIM技术的建筑工程管理的应用,注重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一步拓展。在归纳总结基础上,构建以BIM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层次、多阶段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我们建立了BIM课程一体化的实训体系,强化不同环节内容的整合,教学效果得到提升。体系设置为使得每个学生能按照其职业规划,找到适合其需求的方案。人才培养针对社会需求,拓宽了就业途径,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竟争力。对毕业后从事BIM工作的同学进行后续的持续追踪与联系,既可以为毕业生的校友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又可以对在校生起到示范作用,实现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的融合[4j。
四、以校企合作BIM工作室,强化师资能力
目前,建筑、IV BIM技术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大致原因有:推行的力度不够,不愿打破;容忍不足;现有的各行业从业人员不愿学习;BIM软件相对成独立系统,运行软件时的硬件要求配置较高,本土化不够,需要系统的学习;业务水平不齐;3D软件速度和功能未平衡。
工程管理实训总结范文6
1.1有利于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高职学校的老师大部分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有相对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有较强的专业水平,但都缺少施工现场的实践锻炼,实践操作水平有待提高,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学的质量。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校企的深度合作,给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增强实践教学的意识,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为高职学院培养一批有知识、懂技术的专业教师队伍。
1.2有利于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应以岗位需求来设置专业、制定教学课程体系,“产教结合、校企一体”模式正是完美体现了这一要求,对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构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注重实践教学课程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对接、实践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标准或要求相对接、实践教学过程与施工、生产过程相对接。这种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服务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模拟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实践操作的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细致入微的调研、分析、总结,确定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内容的选择、项目的设计等,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实践教学项目的完成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尽力做到学生“零距离”就业。“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模式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的能力目标是按将来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来设置的;实践教学内容是以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案例或项目进行设计;实践教学方法主要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评价主要以自我评价、分组互评、教师综合评价来进行考核,并在考核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态度、团队意识、协作精神等方面;实践教学保障更真实体现在学校的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
3基于“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构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能力目标体系、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体系、教学评价体系、质量保障体系。
3.1实践教学能力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能力目标主要由职业素质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构成。实践教学能力目标体系起到一定的引领和激励作用,更加侧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基于“产教结合、校企一体”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目标即是能力目标,其核心能力目标是通过多层次的实践教训练,不断使学生形成能够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以工作岗位需求为依据,按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确定职业能力标准,围绕解决工程项目中实际发生的问题展开,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最终实现“零距离”就业。
3.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岗位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使学生熟悉未来工作中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掌握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处于操作层面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认识实习、工种实训、课程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并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专业技能。
3.3实践教学方法体系
基于“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模式实践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教学过程的“工”。采用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或在教师创设的一种情境中,进行技能训练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典型的互动教学法。模拟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训练环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结合教学内容准备大量相关资料,创建与实际工作相似的工作环境、相似的工艺流程,让学生熟悉实际工作的环境和工艺流程,使学生在与实际工作相似的环境中训练职业技能。模拟教学法主要适用于课程实训的教学过程中。②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也充分体现“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综合实训中。③“教、学、做”一体化方法。该方法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学改革理念。教学做一体化方法是在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力型课程体系、可操作性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活动和职业能力评价为基础构建,贯穿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教、学、做”一体化方法的内容是以职业能力为依据,通过教与学、学与做、主体与主导、学校考评与社会考评等各种子系统的有机结合,有效实施教学全过程。④顶岗实习法。是通过学生在建筑施工一线从事具体工作,在完成不同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履行工作的职责,熟悉工作环境,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4实践教学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