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效应实验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光电效应实验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光电效应实验报告

光电效应实验报告范文1

预习报告:

1.试验目的。(这个大学物理试验书上抄,哪个试验就抄哪个)。

2。实验仪器。照着书上抄。

3.重要物理量和公式:把书上的公式抄了:一般情况下是抄结论性的公式。再对这个公式上的物理量进行分析,说明这些物理量都是什么东东。这是没有充分预习的做法,如果你充分地看懂了要做的试验,你就把整个试验里涉及的物理量写上,再分析。

4.试验内容和步骤。抄书上。差不多抄半面多就可以了。

5.试验数据。做完试验后的记录。这些数据最好用三线图画。注意标上表号和表名。EG:表1.紫铜环内外径和高的试验数据。

6.试验现象.随便写点。

试验报告:

1.试验目的。方法同上。

2.试验原理。把书上的归纳一下,抄!差不多半面纸。在原理的后面把试验仪器写上。

3。试验数据及其处理。书上有模板。照着做。一般情况是求平均值,标准偏差那些。书上有。注意:小数点的位数一定要正确。

4.试验结果:把上面处理好的数据处理的结果写出来。

5.讨论。如果那个试验的后面有思考题就把思考提回答了。如果没有就自己想,写点总结性的话。或者书上抄一两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句子。

实验报告大部分是抄的。建议你找你们学长学姐借他们当年的实验报告。还有,如果试验数据不好,就自己捏造。尤其是看到坏值,什么都别想,直接当没有那个数据过,仿着其他的数据写一个。

不知道。建议还是借学长学姐的比较好,网络上的不一定可以得高分。每个老师对报告的要求不一样,要照老师的习惯写报告。我现在还记得我第一次做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时我虽然用心听讲,但是再我做时候却极为不顺利,因为我调节仪器时怎么也调不出干涉条纹,转动微调手轮也不怎么会用,最后调出干涉条纹了却掌握不了干涉条纹“涌出”或“陷入个数、速度与调节微调手轮的关系。测量钠光双线波长差时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实验仪器用的非常不熟悉,这一切都给我做实验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当我回去做实验报告的时候又发现实验的误差偏大,可庆幸的是计算还顺利。总而言之,第一个实验我做的是不成功,但是我从中总结了实验的不足之处,吸取了很大的教训。因此我从做第二个实验起,就在实验前做了大量的实验准备,比如说,上网做提前预习、认真写好预习报告弄懂实验原理等。因此我从做第二个实验起就在各个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实验仪器的使用也熟悉多了,实验仪器的读数也更加精确了,仪器的调节也更加的符合实验的要求。就拿夫-赫实验/双光栅微振实验来说,我能够熟练调节ZKY-FH-2智能夫兰克—赫兹实验仪达到实验的目的和测得所需的实验数据,并且在实验后顺利地处理了数据和精确地画出了实验所要求的实验曲线。在实验后也做了很好的总结和个人体会,与此同时我也学会了列表法、图解法、函数表示法等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大大提高了我的实验能力和独立设计实验以及创造性地改进实验的能力等等。

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在做实验时的一些技巧与方法。首先,做实验要用科学认

光电效应实验报告范文2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111-02

大学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实验和理论是相辅相成,互为依赖,共同缔造着物理王国。大学物理实验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系统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技能训练的一门实验课,是实践教学的重要部分。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科学实验素质的培养,包括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探索未知事物的能力等。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系统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和严格的科学方法,适应高素质、强能力、创新性、创业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上必须进行改革。

一、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模式

对于大学物理实验课的讲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形式不够灵活。每个实验室安排一个实验,每个实验由一个至两个教师讲授。通常教师会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步骤,测量数据表格及注意事项提前板书在黑板上,在学生上课时逐一讲解。整个过程显然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机械性地重复教师的讲课内容。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需要思考,只要按照实验步骤就能完成基本要求。这样的模式不仅束缚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忽略了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更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考核制度

大学物理实验作为考查课,考核制度落后。就目前状况而言,考核内容主要从预习报告、实验数据记录表和实验报告三方面考核,给出实验成绩。预习报告的内容实验教材上都有,从学生交来的预习报告来看,有些学生只是简单的重复抄写,缺乏对实验内容的思考,更无法达到设计一个实验,完成一个实验的水平。在进行实验操作时,虽然学生都是两人一组,但是做的是同一个实验,因此,测量的结果出入不大。这就使那些对实验重视程度不够的学生有机可乘,把别人的数据结果据为己用,完成实验数据记录表。实验报告通常是实验完成后,下一节课才交的,从而就会出现个别学生抄袭实验报告的想象。最终实验成绩的考核往往以交来的实验报告为主,也就缺乏了考核的公平、公正性,无法调动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积极性,这些弊端亟待调整。

二、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一)教学方法改革

现代教学观是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帮助者及品德的示范者。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破除“学科中心”与“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转移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上来。不能让实验成为只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要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演示实验,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演示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另外,普通物理实验是大一、大二学生的必修课,他们刚从中学时代步入大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观念也没有转变,他们还习惯以老师为中心,缺乏对问题的思考、探究。如进入实验室,老师就应该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步骤等,甚至还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基于此,老师就应该主动地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给出“问题”,让学生从“问题”出发,设计出这节课的实验要求,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数据测量与分析,最后得到结论。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培养良好的、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

其次,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物理实验方法也不断地渗透到其他各个学科和应用领域。在物理实验中引入计算机模拟与仿真实验已成为现代化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对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进行生动形象的模拟仿真,声音、图像、动画、文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增强课堂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改革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适应新时代专业人才的需要,根据学校教学目的和要求,可以把大学物理实验建设成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实验室。打破以往固定的教学模式。即本学期实验都在网上开放,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学科要求自由选择实验时间、实验教师、实验项目。目前,我校正在实施,效果颇为满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带动了一批学生自发地进行科研创作,使得学生能够从单纯的学习型人才向学习创新型人才转变,真正体现出“人本”化的教学理念。

另外,在教学内容上,整个大学阶段的物理实验由三大模块组成:基础型实验、提高型实验、设计型实验。

1. 基础型实验

为了使学生对基本仪器仪表的构造特点、规格性能、读数原理、使用方法以及日常维护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实验当中能够恰当地选择使用,开设了包括力学、电学、热学、电磁学在内的基础性实验。如:力学基本测量、电学基本测量、分光计的调整、迈克尔逊干涉仪、示波器的使用等实验。使学生在掌握了基本仪器使用的同时,学会正确处理实验数据,正确分析实验中的各类引入误差。

2.提高型实验

提高型实验是在传统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开设的,有些实验利用计算机控制模拟,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究动手能力,又体现出专业知识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如:氢光谱测定实验、光电效应实验、CCD图像处理实验、激光拉曼光谱实验、夫兰克-赫兹实验等,实验内容丰富、力求能够反映物理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最新进展及其应用。在此基础上,还开设核磁共振谱(NMR)实验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氢谱的测定方法,掌握简单核磁共振氢谱谱图的解析技能;利用电子衍射仪进行真空镀膜,验证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使用观察物质表面形态,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光镊实验研究光的力学效应等等。这些实验相比基础性实验而言具有一定难度,操作起来也较为复杂性,但是应用广泛且实用性强,通常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完成的质量也比较高。通过做实验能够切实体会到现代物理学理论的奥妙,领悟实验设计的思想,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

3. 设计性试验

设计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综合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拟定题目或者学生自拟题目,实验中心提供场地和仪器,内容要求来源于生产实际,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技巧性,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设计平台,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如:我们开设的谐振频率测量、全息照相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实验的设计、实验器材的选取、实验步骤的安排、实验数据的测量及数据处理与分析,学生都能够亲自完成。通过设计性实验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试验考核标准

为了能够全面科学地考核与评定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考核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建议将学生的实验成绩评定分为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两部分。对于平时成绩的考核可参考:出勤、预习报告、上课回答问题情况、实际解决问题情况, 对实验实际操作情况,数据测量情况,代课教师根据以上标准给出平时成绩。实验成绩的评定可以根据原始数据记录表、实验报告给出。即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要检查每组的原始数据记录表,并随机提问,在撰写的实验报告上给出实验成绩。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实验不及格的学生要重修、补考。

实验成绩评定的科学化、合理化、准确化,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遵守实验课纪律,有效减少、杜绝不预习实验,不认真做实验,伪造实验数据、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

三、结论

当代前沿的物理实验常常是一项综合性的巨大工程,培养学生优秀的科学创新品质,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得到发挥尤为重要。大学物理实验是在校大学生接触科学实验研究的第一步,正确引导,建立科学的、规范的、制度化的实验室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实验教学中,还有许多新的规律、模式等待着我们去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彭云雄.大学物理实验改革的几点尝试[J].陕西教育(理论),2006,(Z1).

光电效应实验报告范文3

关键词 大学物理实验 学生现状 衔接 实验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物理实验》和《大学物理》两门课程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物理实验课将使学生得到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训练,了解科学实验的主要过程和基本方法,为日后的科学实验活动奠定初步基础。①可是,学生对实验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其原因,提出实验课教学的几点看法。

1 学生对实验没有兴趣的原因分析

1.1 学生的兴趣习惯养成

在中学,由于物理不是主科,课时很少,尤其是在高一阶段,力学分析本身就难,可是每周只有两三节课上物理,可以说每上一节课时前面讲了什么都忘光了,老师上课既要做好复习又要追赶教学进度,每节课对老师来说那是相当的金贵,为了高考,做实验的机会就很少了(因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见效快),本来学生很喜欢物理,但经过一年的高中学习感觉物理越来越难学了,这样就导致学生惧怕物理,动手能力当然得不到锻炼。中学的学习是凭自己的感觉、兴趣学习或被强迫学习。进入大学后缺少老师、家长的强迫,自己就不知所措了,迷茫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学习动力。大一、大二的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还处在中学生思维习惯中。体现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师讲实验原理、电路连接技巧、数据处理及注意事项时,学生在下面并没有认真地听,动手做实验时出现了许多问题。

1.2 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

中学物理重点介绍了经典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对近代物理学的基本思想进行了简单介绍,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方便学生进行选择。②由于中学物理模块化处理,学生的学到的知识是不完整的,不同地方的学校选学的内容是不一样的(高中教材选修3-3、3-4、3-5高考只要求选其一),做过的实验也不一样,有的实验条件好的学校做的实验多些,有的学校则很少做实验,为了高考也只好讲实验。这样一来,有的学生没学到热学、光学,有的没学到振动和波、有的没学到动量和近代物理知识。

在中学,自习老师去辅导,有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中学的老师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进入大学之后物理学习更偏向抽象推导,依托强大的数学工具可以将研究进行得更深入也更精确。在大学,老师对物理概念讲解多,课堂知识密度大,低年级的学生很不适应,他们更留恋高中的学习生活。由于这些衔接问题,导致实验时,在理解实验原理上感到困难,对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少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有的甚至连接简单的线路都不会,只能是依葫芦画瓢的完成实验报告。

1.3 大学物理实验和大学物理两门课程的衔接

物理实验从原来的物理课程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课程后,教学时间安排上与大学物理不同步,大一下学期开始上实验课,力、热、电、光、近代物理各方面实验全有。大学物理还没讲到的知识可能在大学物理实验中就要用到,所以在做实验时难免会遇到些新知识、新概念,这样,老师讲的就显得多了,有点不像实验课,这也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的不适应,加大了学生的认知难度,实验时困难重重。

1.4 现在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混学历

这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责任感、没有一个远大的理想的人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度过大学时光,当然对学习知识不会产生兴趣。

2 实验课教学改进的几点思考

2.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物理实验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将本实验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备课时应关注实验在实际中的应用。如《用箱式电位差计测量热电偶的温差电动势》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家里用的燃气灶有的电磁阀就是用温差电动势原理控制燃气、及时报警的,简单地讲一下其工作原理;《RLC串联电路的暂态过程研究》可以联系供电设备中实际电路。当电源接通或断开后的“瞬间”,这时电路中的电流或电压可能出现过电压或过电流的现象,如果不预先考虑到暂态过程中的过渡现象,电路元件便有损伤甚至毁坏的危险。另一方面,通过暂态过程的研究,还可以控制和利用过渡现象,如提高过渡的速度,可以获得高电压、大电流,起到延时等作用;《全息照相》可以加进白光再现拍照,介绍生活中的全息防伪标识原理;《调相型磁通门实验》可以介绍磁通门测磁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应用于探雷、探潜等方面,战后被广泛应用到地磁研究、地震预报研究等等。这样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会收到好的效果的。

(2)实验课上要精讲,多给学生操作和思考的时间培养兴趣。我们老师要弄清学生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讲解重点是什么。如《三线扭摆测转动惯量》实验目的是掌握测量原理和方法,训练不确定度的计算,那公式的推导就不必细讲, 不要占用学生那么多的时间。如果老师还像教小学生那样手把手地教怎么做实验、怎么算不确定度,学生只是模仿重复,学生是不会被激发兴趣的。吃人家嚼过的馍不香,学生的兴趣是在动手动脑中培养起来的。

2.2 注重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知识的衔接,降低难度

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是高校物理教师在大学低年级教学时必须面对的问题。但很多老师更多关注大学范围的物理专题研究,而能够深入了解中学物理教学内容的不多,对二者的衔接问题研究则更少。③如果我们多一些关注中学物理教学内容,是可以将二者的衔接问题处理好的。如《霍尔效应及其应用》实验原理讲解时洛伦兹力的方向就可以用学生熟悉的左手定则加安培定则来判断;《电表的改装及其校准》《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受迫振动的研究》《惠斯通电桥测电阻》《示波器的使用》等的实验可以多回顾中学做的实验的原理,让学生感觉到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知识的衔接点及不同点。

2.3 课上多些探讨,多些互动

大学物理实验的目的要求我们能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提升实验能力。《用电子式冲击电流计测互感》读数不费时,可以在电路连接上下文章,搞点小动作,如设置一条导线断路等;《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和使用》、《分光仪的调节使用》《示波器的使用》可以搞个小竞赛看谁先按要求调试成功,分出等级。这样让大家讨论互动,课堂也就不会死板,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注释

① 张旭峰等.大学物理实验.张旭峰,王志斌,王秉仁,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

光电效应实验报告范文4

关键词:检测与传感器技术;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52-02

传感器是把非电参量转换成电参量的装置,它所获得的信息是否正确决定了整个测控系统的优劣。当今社会生活中汽车产品、电子通讯、自动化装备等产业的飞速发展都离不开传感器技术。为了培养人才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1]“检测与传感器技术”课程被列为高校机电、电子、自动化等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之一。“检测与传感器技术”课程的特点是与工程实际结合较紧密,集电学、声学、光学、化学、数学、力学、机械等于一体,注重介绍各种传感器的组成结构、测量电路、应用方法以及传感器敏感元件的工作原理、材料特性和加工工艺等。所以给学习者带来的困难是所学传感器种类繁多,原理枯燥难懂,测量电路和检测系统晦涩复杂。[2]此外,各种新型传感器不断涌现,在客观上就必须要求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传统的教学理念重理论轻实践、轻技能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这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今教与学的需要。其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以理论叙述为主、事件为辅;教学手段单一;与工程实践脱节,实验简单,缺乏创新性。故“检测与传感器技术”课程亟待进行教学改革。结合教学实践,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对“检测与传感器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实践性教学环节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材选择遵循“够用”原则

教材是学生在校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材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宿迁学院学生的实际基础状况,应降低对理论知识的要求,重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材选择上应按照理论浅、应用多、内容新的要求,遵循“理论够用”的原则,注重工程实例的介绍,同时包括新技术、新动向的介绍。在慎重选择现有教材的同时,结合课程、学生就业形势、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对教材内容以自编讲义的形式做适当补充。在授课顺序上也不要拘泥于教材的顺序,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和课堂教学情况重新组织。

2.结合专业特点与就业形势,突出应用,合理选择授课内容

教学时应按照重基础、偏应用的原则,结合课程和专业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筛选。保留经典理论和原理性内容,删除陈旧内容,突出重要内容。如:热电偶温度传感器是“检测与传感器技术”课程的重点内容,它的原理、结构和应用案例必须详细讲解,尤其是热电偶的使用定则及其冷端的温度处理更要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但后续的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如噪声滤除、前置放大电路等微弱信号检测技术等尽管也很重要,但由于已有先修课程的基础,则可以略讲。又如:应变式力传感器部分除了理论教学外,还要针对性地增加电子称相关实训。而对于教材中很难进行实训或应用较少的内容,在遵照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舍弃或弱化处理,如辐射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只作理论性介绍即可。

3.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素质是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品格,具体包含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等,概括为知识和能力并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既包括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汗水,又包括专业任课教师的心血。这就要改变过去传统的片面认识,即学生素质教育是少数思政工作者的任务,而与专业任课教师无关。要把素质教育既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中,也贯穿于非课堂教学活动实践内。高校所有教师都是学生成长的导师,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还要帮助学生培养情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怎样与人和睦相处,做一个忠厚诚信,遵守法纪,爱岗敬业,对社会有益的人。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上课地点的改变

“检测与传感器技术”课程可以把在教室讲授的课程安排在实验室讲授,实验室内的桌椅呈圆桌式摆放,这样便于师生们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图1是宿迁学院开放式实验室室内布局图。此外,还需在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授课系统,借助多媒体课件和实验室布设的众多实物共同演示,让学生能亲眼见到、亲手摸到传感器实物,从而增加理论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可以对应多媒体课件中的各种应用实例,结合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学生学习过程将更快乐、更容易。例如在讲解光电传感器时,通过制作的课件动态给出各种光电效应以及各种光电传感器实物,如光敏电阻、光电池、光敏二极管等,并结合实验室的光电转速传感器与光电开关进行展示,说明其应用。然后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光电传感器的转速测量与控制实验,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会光电传感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这种教学过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2.授课内容及时更新和补充并兼顾前瞻性

随着检测与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课堂上所使用的教材在内容上一定会滞后于当今科学技术水平。为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采用以自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和自编讲义为主、以书本教材为辅的形式。课件制作充分利用声音、动画、图片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除必须的重点、难点外,还应积极了解新技术的动态,及时补充反映新的传感技术的内容,力求使学生了解传感器发展最前沿的动态。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补充一些新型传感器产品的介绍以及一些科研经历、科研成果和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把相关科研成果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达到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结合实物演示,配合简单的验证性实验

“检测与传感器技术”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宿迁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各种传感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某种传感器的原理、结构、外形、安装以及使用中的各种注意事项,教师上课前应做好充足的准备,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大量的传感器实物或传感器应用系统的案例图片,上课时直接展示。另外,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对一些方便拆装的传感器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进行传感器拆卸与组装的实际操作,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和亲自动手实践获得第一直观感受后,再有针对性的听课,就能把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课堂学习也不再枯燥乏味,学习兴趣自然也会提高。

4.“四步法”节奏在理论课授课中的运用

在理论教学方面,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学会传感器的选型和使用方法。一些必要的讲解过程在所难免,但问题是长篇阔论式的讲解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问题思考方法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除上述实物演示外,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四步法”,[3]即“提出问题讲解问题讨论问题问题总结”。具体操作过程如表1所示。

表1 “四步法”教学过程

步骤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第一步 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大纲和教材或者某个典型案例为学生制定出思考题,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思考题,仔细阅读教材,思考问题,规划解题思路,保留疑问

第二步 讲解问题 教师对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的讲解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记录,消除问题

第三步 讨论问题 教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错误进行纠正,并引导讨论顺利进行 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提出自己的构想,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是自己的学习认知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第四步 问题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思路、方法等给出综合的总结评价 学生通过自学,老师讲解,热烈讨论,完善解题方案,复结课堂知识点

三、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环节在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除了要掌握基本传感器器件使用和基本分析方法外,还要注重与电工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单片机原理和PLC原理等多学科内容的交叉结合,因此,利用实验室丰富的实验教学条件,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安排了多个学时的实验。但是毕竟实验教学时间有限,把验证性实验转移到理论教学的实物演示过程中,节省出宝贵的实验教学时间主要用于开设提高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综合性实验与培养学生工程技能和科研能力的设计性实验。此外,在课程教学之余还可进一步向广大学生开展开放性实验。开放性实验可以由任课教师提供一些贴近工程实际的题目或者学生自拟自己感兴趣的题目,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设备搭建测试系统、自主完成测试过程,学生通过开放性实验的训练能够对传感器有更全面的认识,能独立进行实验系统的设计与搭建,能自主进行实验数据的读取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反过来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让学生对传感器的接口电路特点和传感器输出数据的处理都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建立具有创新加权系数的成绩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也非常重要,必须客观公正。学生刻苦学习,积极实践,就应获得一个好的成绩,因此除卷面测试的成绩考核外,再结合带有创新加权系数的考核评价体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考核:[4]一是期末卷面测试占40%,测试偏重重要的理论知识点的考核。二是实验教学环节考核占30%,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报告模式,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对指导书中的实验内容进行预习,根据要求完成方案的设计。同时,要把实验过程得到的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指导书上,给出数据分析、处理的详细过程,并在指导书后附上实验成绩选项,如预习、操作、实验结果分析、回答思考题等。这样既避免了学生繁琐的抄实验原理,也加强了对实验各环节的考核与监督。三是增设创新加权系数的综合考核,占30%,主要依据开放性实验完成的效果、开放性实验的难度等级给出成绩。这种成绩考核体系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观上的积极要求获取。

五、结束语

“检测与传感器技术”课程改革主要通过修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成绩考核机制等对课程完整的学习过程进行全方面、综合性的改革。经过近两个学期的实施操作,与之前的教学方法相比,“检测与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综合能力,以使其能及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完成职场身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宣妮.基于“做中学,学中做”的传感器教学模式探究[J].高教论坛,2011,(2):70-71.

[2]徐科军,黄云志,王海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