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问题学生教育指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范文1
一、问题提出
(一)有关范畴界定
所谓的“农村大学生”特指其进入大学前具有农村户口, 而就业前之生活主要依赖于农村户口家庭的大学生。至于“高校教育”则是指高校在教育教学、就业指导、素质补偿三方面的教育工作。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高校招生规模也逐步扩大。2009年毕业生高达610万,比2008年增加51万,2010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31万,再创新高。高校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而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在逐年下降,据教育部门统计,近几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按照2010年65%的初次就业率计算,约有221万人失业,约占农村大学生比率的15% ~17%,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存在多年,农村生源就业则更困难。预计目前,失业、半失业状态的农村大学生至少在70万以上。
(三)农村大学生就业难潜藏的各类问题
1、导致人力资源浪费。国家和家庭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培养的农村大学生,其就业困境将会使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处于闲置甚至荒废状态,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人才和知识的极大浪费。
2、影响人们的精神追求。农村大学生面临的严峻就业现实使得“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开始大为流传,有的农村地区中小学辍学率正呈逐年上升之势, 一些乡镇的高中生也出现了大面积辍学。这样的定论将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产生巨大的撞击,且更深层次地致使人们摒弃对知识的渴求。
3、阻碍和谐社会目标实现。从世界范围来看,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0%左右,但1997~2005年我国连续9年高校收费却占农民收入的100%以上(表1)。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使农村家庭的高投资得到几乎为零的回报,这会导致农民家庭陷入更加贫困的窘境,进一步加大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
表11997~2005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高校学费
4、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潜在的威胁。被就业现实拒之门外的农村大学生难免会产生挫折感和失落感,其中一些人受情绪支配甚至会演化为对社会的仇视,从而导致一些过激行为。北京科技大学农村毕业生黎立抢劫中国银行的案例值得深思。它反映出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将可能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威胁社会的稳定发展。
(四)高校教育与农村大学生就业之间的联系
由于我国城乡教育水平分化较重,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普遍较差,使农村大学生与其同年级城镇大学生相比,在综合素质、基本技能等方面相差较大。这样的差距也正是导致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之一。为缩减前期教育资源失衡并弥补差距,高校针对农村大学生的特性教育尤为重要。同时,由于高校教育被农村家庭视为 “脱贫致富的捷径”,则高校教育就更应针对农村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给予特殊的教育指导。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分析
(一)基于高校教育的化解机制可解决性成因
1、落后的就业观
(1)就业偏见
农村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使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选择职业时普遍倾向于在大中城市、大企业工作,大部分农村大学生不愿回农村就业。
(2)创业艰难
创业的困难主要体现在资金短缺、人脉资源缺乏并缺少创业信心。
2、综合素质不足
一方面,农村大学生深受其父辈和农村环境的影响,在世界观、人生观方面与城镇大学生有一定的差别。比如,他们误认为少说话就是实诚,会说话则是油嘴滑舌,因而从主观上忽略了对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水平的失衡,农村中小学教育更常以应试教育为主而素质教育或被忽视,或力不从心。这两点均导致他们从小就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多有欠缺,而正是这样的欠缺使他们在求职路上重重受阻。
3、基本技能不足
由于农村中小学硬件设备及师资力量的限制,使得农村大学生在初期阶段缺乏基本技能,如普通话交际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等。又因为高校教育很少会针对基本技能进行培养,因而导致部分农村大学生在走向社会时仍缺失。这样的不足成了他们求职路上的绊脚石。
(二)非基于高校教育的化解机制可解决性成因
人才市场的不完善和用人机制的不健全、各种社会资本相对缺少、经济条件较差与就业资源匮乏等都是导致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三、化解机制的提出
(一)评估已有的相关高校教育工作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高校的招生规模也进一步扩大。2010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在2009年实际招生的基础上扩招了5%左右,而博士生则扩招了2.5%。一方面,高校教育的扩张为农村大学生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另一方面,它作为缩减农村前期教育资源失衡的手段,却没发挥充分的作用。
1、回顾高校教育发展进程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蓬勃发展,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深刻变革,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已平稳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取得丰硕成果。
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纵观高校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评估出其整体情况是健康向上的,但同时也发现它忽视了专门针对农村大学生而建立的机制。农村大学生作为高校教育对象殊的群体,应该受到特别的关注。缺乏的机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教学教育中未能给农村大学生提供充分的教育补偿
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它的课程设置中缺乏普通话、计算机基础知识等课程。调查表明,仍有一部分农村大学生希望在高等教育阶段受到这些基础教育的。
(2)就业指导中忽视了对农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指导
近年来虽然众多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但针对农村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还比较少。开展农村大学生创业教育,能使更多的农村大学生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同时,农村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创业群体相比,在创业过程中具有自己显著独特的特点。因而,高校教育应该加强农村大学生创业教育。
(3)素质补偿措施中对于农村大学生缺乏一定公平性
高校为构建兼容并包、团结友爱的校园文化氛围, 鼓励城市、农村背景的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已通过多种途径搭建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互动平台,但其中缺乏一定的公平性。以四川5所高校的学生会为例,学生会主要干部94.3%来自城镇,5.7%来自农村;学生会干事87.8%来自城镇,12.2%来自农村。学生会正副主席共计13位中,只有1位来自农村,这一位还仅仅是副主席。这样的比率表示作为以素质补偿为目标而建立的学生会,其城镇与农村学生比率是巨大失衡的。造成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会在初选干事的时候,常常忽视了城镇与农村学生本来的差异,而一味筛选出语言表达能力强、综合素质强的城镇学生。
(二)改革性建议及优化后的化解机制
经过对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成因和对高校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以下的改革性建议、建立了优化后的基于高校教育的化解就业困境的机制。
1、高校教育应向农村大学生提供充分的教育补偿
鉴于我国城乡教育水平差异,高校教育应提供充分的教育补偿以弥补前期教育失衡。高校应该向农村大学生提供免费的普通话、计算机基础技能、英语基础等课程。同时加大农村大学生接触现代教学设备的机会。对于授课教师应做出相应要求,特别是对于英语教师,要求他们在授课过程中多照顾农村大学生,在以英文授课的同时并以中文辅助,以使农村大学生所接受的落后中学教育与高校教育中间得到一定的缓冲。
2、高校教育应该做好对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1)高校应该引导农村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校应该做好对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农村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心态,消除某些农村大学生的“白领情节”。要教育和鼓励他们热爱家乡,在建设新农村中充分展现自身的优势,并把学识和知识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2)高校应该加强农村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相比于城镇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创业的优势体现在他们的勤劳、朴实、能吃苦。这些品质是现代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同时由于农村大学生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因而同城市大学生相比,他们在创业项目的选择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因此高校教育应该着力挖掘农村大学生自身的创业优势,鼓励他们创业。通过提高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转变农村大学生就业观念,并在资金和人脉资源方面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协调,以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3、高校教育应该建立公平全面的素质补偿措施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范文2
关键词: 单亲家庭 留守儿童 解决策略
所谓“问题学生”,就是那些在同龄人中、同一个集体中,经常具有比较严重的问题行为的学生,属于教育困难的学生。据我长期的教育观察发现,有大量的“问题学生”是由“问题家庭”导致的,并且“问题家庭”呈上升的趋势。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此也带来许多社会问题。比如,父母离婚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许多单亲家庭的存在,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温暖,或缺失父爱,或缺失母爱,从而给学生幼小的心灵上埋下阴影。与此同时,21世纪在中国兴起打工热,有许多学生家长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从而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亲朋好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问题家庭”的分类
(一)单亲家庭的问题
单亲家庭的问题是现实社会的症结之一,也是人们的价值观、婚姻观逐渐向多元化转变的特征,现在离婚率太高,它直接带来的问题就是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给青少年教育带来很大的冲击,也给我国的教育带来很大的考验。如何针对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单亲家庭共性的问题和特点是不缺吃喝,致命问题是家庭畸形,缺少父爱或母爱,如何解决这一部分家庭青少年教育问题,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突出问题。
(二)“留守儿童”的家庭问题
什么是“留守儿童”?据查资料:“‘留守儿童’指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儿童(一般指6―16岁)。”据两会最新统计:“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229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由于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缺乏家长的有效监督,他们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一些与完整家庭中孩子不同的问题,他们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容易产生厌世、自闭、空虚、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有些违纪犯法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
(三)不和谐家庭问题
不和谐家庭指的是家长之间存在激烈的冲突,有的是生活上的矛盾,有的是教育上的矛盾。比如夫妻不和,夫妻长期闹离婚,婆媳矛盾,祖辈人与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意见严重分歧,等等。这些矛盾使得家庭火药味十足,鸡犬不宁。即使孩子不支持任何一方,也会情绪低落,经常烦躁不安,很难静下心来学习。
不和谐家庭有时比单亲家庭对孩子害处更大。单亲家庭有很多孩子还是很优秀健康的,而不和谐家庭的孩子,即使学习成绩优秀,一般也会留下心理创伤。不和谐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情感危机,厌学,早恋,自闭,两面派,有的则会提前走向社会。不和谐家庭会造就出各种类型的“问题学生”。老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背后复杂的家庭问题。
二、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案
(一)分析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
解决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我认为有以下三种方法:
1.尽快解决“单”的问题,父亲或母亲应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为了孩子,尽早组成新的家庭,还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让孩子在新的家庭里健康成长。当然,再次组建新的家庭前,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想法,以及新的家庭成员能否接受孩子。
2.老师要经常和这些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逐渐消除老师与单亲家庭学生之间的隔阂,给单亲家庭的学生的心灵撑一把伞。
3.带单亲家庭的学生到学校或医院的心理门诊,找心理医生,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用心理辅导的方法,彻底解决孩子的心理障碍,还给他们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4.在暂时不能解决“单”的问题的家庭,父亲或母亲应该认真反思自己过去的做法是否正确,找出正确的教育方法,请教学校的老师,配合老师,使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杜绝再次引发或加深孩子的心理障碍。
(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现今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学校最为显著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儿童的个人成长。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切实有效的辅导。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来自家长的家庭教育
(1)老师要督促家长与子女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成长,从精神和物质多方面尽家长之责。
(2)老师要主动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保持联系,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情况。
2.学校的针对教育
(1)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同伴关系、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便于进行辅导。
(2)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形式,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譬如,每星期组织留守儿童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3.社会给予关爱
(1)班级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往。
(2)鼓励留守儿童多与爱学习、守纪律、行为习惯良好的学生交朋友,有心里话可以向朋友倾诉,从而缓解因缺少家庭温暖而出现的孤僻心理。
(3)教给他们自我发泄、自我安慰方法,使他们充满自信、保持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
(三)不和谐家庭教育问题
老师诊疗问题学生的时候,若遇到不和谐家庭,比较难办,因为我们无权介入他人的家庭矛盾,涉及隐私,更不能乱打听,然而这种矛盾又确实在影响孩子。怎么办呢?比较妥当的办法是:
1.在涉及孩子教育的部分给家长提些建议(比如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不要拿孩子当控制对方的武器)。如果家长对教师非常信任,拿家长当朋友,就可以提一些缓和家庭矛盾的建议。
2.教育孩子在家长的矛盾中严守中立。告诉孩子,大人的事是他们之间的事,小孩不插嘴,小孩要做的事情是考虑自己的学业和前途。
其实,“问题学生”的背后还有许多更为复杂的因素。但是,我觉得,问题家庭是导致“问题学生”的罪魁祸首。同时,“问题家庭”也是比较复杂的,有许多种类型,本文基于篇幅不能一一详细阐述。以上的看法和解决策略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范文3
家教培训先进事迹材料
近几年,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单亲及留守家庭的不断增多,学生问题、家庭问题日益凸现,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难,据调查,我市特殊家庭的比例增大,外来务工(包括到县城打工)子女约为15%,这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或畸形或缺失,成为问题学生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其他正常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也存在不少误区:有的家长教育意识淡漠,对学生实行放羊式管理;有的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严重不当,溺爱型、简单暴力型大量存在。鉴于此,我们通过对家长进行形式多样的家教培训,为家长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达到了“家校合力,同心育人”的目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灵活培训方式,提升家长家教素养
以学校为主体实施的家长培训活动,是针对我校当前家庭教育因素已经影响到学校管理的现状而展开的,目的是强化家庭教育功能,缓解学校教育压力,推动学校健康发展。培训前,我们从家长和教师两个层面进行调查和座谈,全面了解归纳给学校教育带来负冲击的家教误区;为克服形式主义,突出实效,我们对过去的家校沟通工作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围绕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充分征求教师、家长的意见,确定了“切合学校实际,服从家长需求,点面结合,分层实施”的培训策略。
1、专题讲座培训。主要针对家长普遍关注的家教问题、学校需要家长配合的家教要求等进行全员集中培训。年内我校共举办两次,3月份在阶梯教室分年级举办“成功家教”的专题报告会,11月份利用家长会在教室统一学习著名专家卢勤《同孩子一起成长》的家教讲座内容。这两次集中培训,都与学校的自主重点工作“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紧密结合,对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抓好学生的习惯养成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方法,对出现的过程性问题进行了反馈矫正。
2、情景互动培训。学校开展的许多德育实践活动都邀请部分家长参加,这也是对家长进行培训的有力时机。在德育主题教育—“感恩伴我行”主题班会中,我们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活动,当学生对平日关心自己却视若无睹的家长大声说出“我爱你”的时候,学生与家长的距离拉近了,我们对家长的培训目的也就达到了。像“星级学生”表彰会、读书节展演会等活动,我们力所能及的让家长参与,并留出与学校与学生交流互动的空间。
3、问题矫正培训。主要是对家教存在误区和问题学生开展的有针对性培训。对家教存在误区的家长,由教师或级部、学校分类进行矫正式培训;对问题学生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学校、家长与学生“三位一体面对面培训”。以前,我校学生上网吧现象严重,有的家长不以为然,有的家长无计可施,为此,学校专题召开网瘾学生家长培训会,通过座谈,观看录像,帮助家长寻求解决办法,共同戒除网瘾。##
4、跟踪帮带培训。主要对家教问题较多的特殊家庭进行的培训。由于我校学生分散,以前开展的“百师访千家”活动效果不佳,今年我们重新调整思路,提出教师对帮教学生进行家访的同时,对家长开展帮带式培训,即将班级的问题学生责任到领导和教师,制定帮教方案,每周联系家长进行家教指导,利用节假日、双休日不定期深入学生家庭了解情况,根据家教情况修正帮教方案。同时,学年结束后,各年级帮教教师对其帮教对象进行全面总结,新学年将帮教对象的帮教记录、档案以及帮教总结及时移交到新升年级帮教教师手中,并当面做好交接。避免了过去管理中的脱节、断层现象。从成效来看,大部分学生的家教环境得到优化,部分家庭的转化效果仍不明显,但即使有点滴进步,我们也从内心感到高兴。
5、自学拓展培训。我们在召开家长会、发放一封信、家校联系卡的传统做法的基础上,主办《家教指南》系列丛书,创刊《家教导航报》,每月一期,按时发放到每位家长手中;开辟校园家教平台、设立家长培训教室、提供名人家教热线,为广大家长自主学习拓宽了渠道。
二、发挥家长委员会的辐射带动作用,联通家校纽带
早在2006年,我区各学校分别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几年来,在家校沟通和参与学校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做法是:由各年级学生、教师从家长代表中推举产生家长委员会委员,辖区每个自然村至少一位。主要担当“五员”角色:一是教育政策宣传员。学校每月将实施的重要政策、开展的重大活动及学校的发展情况等,以会议、明白纸等形式向委员通报,并通过委员现身说教的形式,提高宣传效果。二是行风建设监督员。向各位委员统一印发了《城区办所属学校行风建设公开承诺书》,公开了承诺事项和监督电话,强化帮查监督。三是学生校外情况信息员。每月以电话、书信等形式,将社区环境、学生的家庭情况、校外表现及思想动向反馈给学校,以便有针对性地强化教育。四是家教方法宣讲员。每学期组织一次经验交流会,宣讲家教知识,以委员的模范作用影响其他家长,提高家教水平。五是学校管理众议员。代表家长参加学校的有关会议,对家长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当好参谋,进行监督。
为最大化地发挥家长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建立了四项制度:一是每月碰头会制度,交流双方信息,反映家长诉求,确定改进目标和措施。二是领导班子“包片”制度。公开了各学校领导班子的联系电话;根据学生居所,初中以级部为单位、小学以学校为单位,为每一位领导干部划片落实了“包联”委员,分管领导采取电话、走访、座谈等形式,每月向片内的各位委员了解学生及家长的有关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三是开放日制度。邀请家长委员定期参观考察教学现场,了解学校的发展规划、工作计划、规章制度、教学计划、课程管理、教学过程及结果,协助、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家长活动等,以增进委员对学校工作的了解。
三、精细管理,创优服务,凝聚家校合力
1、温馨《告知书》,开通家校沟通的便捷通道。每学期,我们都会给家长发放充满着温馨与体贴的《告知书》:每学期,至少下发两份有关规范办学行为的告知书,公开师德监督电话,让家长充分了解和支持学校管理。为有效控制学生课业负担,我们印发《家长问卷调查表》和《学生问卷调查表》的同时,公布学校的监督电话。09年寒假,学校精心设计了家长贺年卡,随同《致家长一封信》和《家教导航·寒假版》一同邮寄给家长,既有老师温馨的评价,又有对寒假生活的指导,成为学生度过假期的指南。
2、特色家长会,让家校交流扎实高效。为克服把家长会开成形式会、告状会和批判会的弊端,我们明确了家长会的八字目标:创新、高效、亲情、互动。为此,每次开会前夕,政教处都组织班主任进行会前培训,研讨家长会的形式,制定会议流程,对创新并富有成效的特色活动及时推广。班主任召集班教导会成员统一备课,制作家长会课件,列出发言提纲。从举办的过程来看,特色明显:有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加的“座谈式”家长会;有进行家教讲座的“辅导式”家长会;有召开问题学生与家长的“谈心式”家长会等等,家长会追求专题化或主题化,力求达到实效、高效。
3、“教育热线”,实现家校沟通零距离。一是“干部热线电话”。校长和分管教学的领导干部的联系方式,用《家长一封信》的方式告知家长,家长对学校管理有疑难的问题可以及时反映和交流。二是“班主任热线电话”。便捷的沟通方式不仅缩短了家长与班主任的距离,而且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提高了教育效果。三是“网上热线”。在学校校园网上开通“家教直通车”专栏,家长有问题可以和教师进行网上交流,学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家长反馈的意见进行汇总,提交有关部门进行解决处理。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范文4
1多方举措让学生敞开心扉
首先,教师以身作则,并有很强的调控能力。就是通过你的日常行为让学生感觉到你的人格魅力:为人坦诚,真实可靠。学生相信你是你工作迈出的第一步。比如在开学第一节课,为了引导学生明确就业前景,规划在校目标。笔者设计了“购买未来”的活动,列出多种人生目标,要学生“购买”。活动开始,同学们过于拘谨一言不发。这时有个胆大的学生反问“老师你要什么?”,笔者如实的说出了自己的购买的是旅游,并且把自己的旅游经历与同学们分享,并调侃未来与志同道合的同学相约旅游。这下同学们畅所欲言开了。在真实温暖的气氛中原来陌生的师生关系一下子拉近了不少,从而建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其次,情暖心田,融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建立更多是课下功夫,课间、课下是师生交流的好时机。为此平日多搜集时事、应聘、就业等方面的信息,在不经意的聊天中、朋友试的谈话中,使同学们的困扰、疑虑得以解决。对个别问题学生朋友似的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其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就是在这点点滴滴中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友和可亲的长辈。再有,尊重人格,鼓励为主,树立信心。中职生自尊心都很强。因此上课提问要注意因“才”提问,并加以适当引导,并及时鼓励。在鼓励声中会使学生信心满满不断去探究。笔者坦诚地告诉学生,只要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最好的答案。对于问题学生,课下教育课上更要表扬。持之以恒,正能量得以发扬光大,从而形成一个好学上进的良好氛围。
2精彩设计课堂,使学生顿悟真谛
案例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应用得当,使学生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很快悟到真谛,事半功倍。要求教师得才能兼备,有很高的综合素质。要求事例经典,构思新颖,有良好的启发诱导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学生情绪的操控能力,课堂气氛的调节能力等。首先事件的选择必须经典,能使学生心灵上产生共鸣,有所感,急于发。其次问题的设置是关键。从学生有切身体验或者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发问触动其心灵,使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再有为了整体性,设置问题必须环环相扣,有衔接,做到水到渠成,道理自明。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满足其求知欲。
再次课堂形式多样化,切记固定模式化。常讲常新需要教师大力开发,多种形式灵活应用。可以采用教师边举例边发问、学生讨论争辩、现场演示,还可以是辩论会、故事会,还可以观看网上下载的经典案例视频让学生谈感受等。比如新生第一节课笔者的设计构思如下:用活动“购买未来”激发学习兴趣,使其明确未来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上,必须学得一技之长,必须学好专业技能课。紧接反问学生,如果你是公司老板要招聘员工,首先看他的技能还是人品?并举一招聘小例,让学生猜一猜最后谁被应聘上。在学生的争辩中得出,成功首先是做人的成功。之后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明确这门课就是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这样学生明确了这门课的重要性及教学内容。最后这节课在《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歌声中结束,坚定了学好知识、技能,迎接美好未来的信心。
3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范文5
一、班干选拔,富有生机
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有一批想当愿干、团结奋进、开拓创新、以身作则的骨干力量,组成班集体的核心。班委素质直接关系到班级是否和谐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我针对当代学生参与意识强、民主意识强、自我表现意识强等特点,在认真思考、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积极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才华、接受实践锻炼的机会,创造性地开展了班干选举,即学生自愿报名、推荐,公开竞争,然后民主选举,组建起能力强、威信高、群众基础好、有较强号召力的班委会。每周进行班委工作总结,及时分析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每月学生对班委进行民主测评,每半年竞选一次,每学期进行班委量化考核评定,打破班干“终身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同学们享受到了民利,也培养了主人翁责任感。
二、规范规则,培养责任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
管理班级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开始。首先,根据学校的学生管理规则结合班级情况,详细制定班级学生操行量化标准、班委量化考核标准,把班级任务分为物品保管和专项任务两大类,根据班组情况,每一类任务都具体化,每周一开班会评定,及时了解本周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每月总结,使“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每一项目由专人负责,并及时反馈学生存在的问题。利用每周一班会时间评定在学习、生活、纪律、劳动中存在的行为问题,及时规范,通过榜样示范养成良好的教育。
三、兴趣激励,培养个性
兴趣活动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形式,合格教育主要在课堂中进行,发展特长则需要在课外花更多的时间。应当承认,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中发展,有赖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兴趣活动,给学生开辟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展的空间。
同学们通过在班级集体活动的规范性训练过程中,使自身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并纠正了不良行为习惯;学会了合作学习,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均衡发展;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学业成绩;激发团队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正确的评价观,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品质。
四、明理激情,感化教育
用真诚的师爱转化问题学生,多点宽容、多点尊重,多点理解,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分析问题,与他们真诚交流。就学生来说,老师越是信任,学习就越勤奋,自信心就越强,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在我们班,我把每个同学都看成我的朋友,和他们都有一定的师生友情,对于差生,不管是在谈心还是闲聊,我总是注意给他们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老师喜欢他,他有潜力,认为他一定行。用真诚的师爱唤醒学生,感化学生,转化学生,使问题学生问题更少,达到先说情再育人的理想境界。
五、承认差异,善待“后进”
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性格不同,脾气不同,内在需求不同,因此,赏识激励要有针对性。力求在平凡、普通中捕捉闪光点,把握学生的常态内力,使其发扬长处,避其短处,在成功中品味、赞扬其优点、优势,以促进个性特色形成;在失误挫折之中寻找正确和有利的因素,增强自信,开发潜力。 对班中的后进生需要多一点赏识,多一点激励,甚至还应对他们的缺点乃至错误给予包容。除此之外,在生活中问寒问暖,给予物质和心理帮助。并及时和家长联系沟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接近,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显著。
六、自我评价,培养创新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范文6
关键词:学生自治;乡村教育;有效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B-0004-01
农村的学生接触的范围较小,不少学生的父母出去打工,把孩子留在农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对外界信息接收不良,反馈不畅,常常陷于比较沉默麻木的状态。老师的关爱会吸引学生,学习自我管理,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师爱无疆,让学生感受师爱的温暖
不少农村学生的父母出门打工,把照顾孩子的职责交给了家里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岁数大了,每天能照顾好孩子的衣食起居,不让孩子生病就已经很不容易,无暇和孩子交流。因此,很多农村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情感。他们卫生意识不强,手喜欢到处乱摸,脸上常常像“小花猫”。课间自我约束力较差,低年级学生喜欢在地上滚爬,打闹现象常有发生。其实,这些学生非常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关爱,在成长的路上,他们更需要爱的引领。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要想尊重孩子,必须拥有爱心。除了教师这个显性的角色,教师还可担任父母、朋友的角色。作为父母的角色,可以使农村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作为朋友的角色,可以与他们促膝交谈,建立深厚的友谊。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师爱的温暖,他们才会敞开心扉。
二、关注细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生活习惯好的学生往往学习习惯很好。教育应从小处入手。老师可以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些要求尽量明确清晰,便于实施。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如在班上常设一个卫生角,学生就会养成定期洗手的习惯;每天的晨检就检查学生的卫生情况,小手是否干净,衣服是否穿戴整齐;每天到校检查作业是否及时完成,文具是否齐全。自己检查完毕后同桌互查,互相督促提醒。长期坚持下去,农村的学生就会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教师还要注意观察调控,指导学生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奋进的班风,用集体的力量引导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三、相信学生,指导班级小助手协助管理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您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这是陶行知先生创作的一首小诗。这首小诗提醒我们不要小看了学生的自主性。班里总有几个出类拔萃的学生。他们服从老师的教育,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敢于同不良现象作斗争。老师就可以把这些学生选出来,委以重任,鼓励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即知即传人”,成为指导的小助手,再去指导小小助手教人再教人。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就可以把班级管理得有条不紊。
老师选拔部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这些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加强,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的魄力和胆量。这部分能力比较强的班级小助手,同时可以不知不觉地影响其他的学生。大家逐渐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创建和谐的班集体就指日可待了。
四、提倡创新,解放乡村学生的创造能力
农村的天地比较广阔,学生的视野比较开阔。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身边少了新奇的玩具和电子产品,但是多了亲近自然的机会。在他们眼里,到处都有好玩的东西,很多事物都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农村的家庭教育也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没有了约束,学生会有很多想法做很多事,自然有创造力。
他们喜欢游戏,喜欢动手摸索,喜欢刨根问底。教师发现孩子一些独到的观点时,要积极引导,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学生尽情发挥天赋与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对学生抱着一种积极期待的心态。当学生在创新的路上发生困难时,老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并组织伙伴共同参与,积极面对。当学生尝到创新的甜头时,个性会得到张扬,会为自己的表现而骄傲自豪。
总之,乡村教育中的学生自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协作。这就要求老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不断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树立信心,鼓足勇气,培养乡村学生的自治能力,让学生在自我管理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徐莹晖.陶行知论乡村教育[J].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