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美术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范文1
素描,简单地说就是朴素的描绘。广义上的素描就是指不考虑任何色彩的绘画(主要指单色画);从狭义上来讲,就是指相对静止、时间较长的单色绘画。素描主要研究物体的自然形态与人的视觉关系,是构成色彩画(如油画)、雕塑和其他艺术造型的根本源泉,是一切艺术形式的高度结晶,能够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掌握和认识艺术规律。艺术界人士普遍认为,素描是艺术的最高境界,除了色彩外它包罗万象,其他所有添加的东西只是起辅助作用。素描不仅仅是绘画的一种手段和形式,而且还贯通所有造型艺术领域,用来认识基本规律最本质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因此素描具有一切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征,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可以培养人们对事物的分析、观察和表达能力,从而进行艺术创造和构思。
二、素描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素描课堂教学通过对物体的结构、形体、明暗、色彩感和空间感的研究,培养绘画者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把观察到的事物表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造型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专业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形体间的构成与组合关系。教师要在传统写实训练的基础上引进现代美学思想,并融入表现主义素描因素,这样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训练系统,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完美的表现能力。
三、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出来,才能使学生爱上美术,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学生喜欢和乐于接受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如采取示范画、绘画游戏、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多视角地展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具体形象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2)把美术课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艺术离不开现实生活,否则它就失去了其生存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积极探求生活中的美,通过观察达到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培养学生的绘画习惯
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对于绘画者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起足够注意,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急于动笔,要从整体着眼,从局部着手,要学会观察,对所画对象的整体结构,如比例、空间、形体、明暗等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后开始动笔,这样才能对物体进行整体把握,才能使作品产生整体美,不然会出现一味地死抠局部,造成局部相互间不能顺畅地衔接,使作品缺乏整体效果。
五、在素描教学中贯穿课堂示范
素描教学是一种技能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光靠单纯的理论讲解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进行课堂示范,在枯燥单调的素描教学中贯穿教师示范,会给教学过程增添色彩、注入活力,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不可替代的。课堂示范对美术教学来说非常重要,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有全面的专业技能和对绘画对象的全面把握能力,这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六、局部修改要恰如其分
素描的学习过程应循序渐进,学生只有在反复的练习和实践中才能提高,但是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品时要做局部修改,但修改要恰到好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恰当和适度,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学生留有继续绘画的余地,不可改得太细太多,否则会打乱学生的思路,使绘画无法进行下去。
七、恰当的点评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
当学生的“绘画作业”完成后,教师要对作业进行批改。绘画作品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作业,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它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教师的点评很重要,因为恰当的点评尤其是肯定和赞美的评价会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作欲。同时,对作品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缺点也要明确指出,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告知改进方法,避免在以后的作品中犯类似的错误,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绘画能力。
八、结语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范文2
[ 摘 要 ] 本文论述了美术欣赏中“模糊层面”的特点、研究意义,以及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相应地进行一些教学尝试的研究和建议。
美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它有别于听觉艺术的音乐、语言艺术的文学,是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一种空间艺术。正因为有以上基本特征,美术作品首先应该是可以被人感知的,它能引起人们视知觉观照的空间形式;其次,它通过其物质媒介向人们展现一个静止状态的相对理想的客观世界,进而触发人们二次创造特定的情感情绪。
波兰著名的哲学家、文艺美学家英伽登在现象学文艺理论中提出了“未定点”的概念,尽管美术家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定的视觉形象,但它绝不等同于现实,而是作者观念的意象化,实际上也不可能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把理想无限丰富的性质毫无遗漏地表现出来,总会留下许多“未定点”,在美术欣赏的二次创造中可以称之为“模糊层面”。
一、“模糊层面”的特点和研究意义
在实际的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不能给美术作品以单一的确定性,认为作品内涵的理解应该趋于统一,认为不应该有争议。随着对“模糊层面”的研究和认识,它将促进美术欣赏教学的效果。
1、“模糊层面”的特点
美术作品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基本特征,美术形象自然成为了艺术家在美术作品中实现某种理想的终端形态。“艺术作品的目的是表现基本的或显著的特征,比实物表现得更完全更清楚。艺术家对基本特征先构成一个观念,然后按照观念改变实物,经过这样改变的物就‘与艺术家的观念相符’,就是说成为‘理想的’了”,尽管它也属于客观存在,但与我们生活中的客观现实是有许多不同的,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说明,艺术家灌输在作品中的观念也有“未定”的“模糊层面”,笔有尽而意无穷,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在《拾穗》中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地刻画了三位普通的法国农妇,她们弯着腰在收割后的麦地里捡拾被遗落的麦穗。尽管艺术形象真实,但也无法表现完尽作者对生活的理想观念。现代雕塑家叶毓山的《歌乐山烈士纪念碑》组雕,其艺术形象的监狱背景是模糊的,敌人的野蛮残酷是模糊的,唯一具体的是一种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读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感知和体验的深度和丰富性也有所差别,也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会使读者产生多元的解读,我们不能执迷于一种“建构”,主观武断地将对作品的“统一认识”灌输给学生。比如,20世纪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的《即兴》,不以自然物象为范本,有的只是线条、色彩、块面、形体以及构图等绘画要素,不同的读者视觉感知后被激发的情感想象和精神思维程度千差万别。
事实上,面对一幅全新的美术作品,不同的读者进行欣赏时的差别往往取决于对“模糊层面”的认识程度,因而研究美术欣赏中“模糊层面”,有助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研究“模糊层面”的意义
在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模糊层面”(当然也包括美术欣赏),有许多东西是无法趋于统一化或者具体化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很注重教师课堂上对于美术作品的阐述和分析,换个时间和地点,学生的反应却没有一点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想象,完全是一种移植,这是老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听任这种势态的发展,将大大地不利于我们现时代的美术教学。
研究美术欣赏中的“模糊层面”,有助于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调整课堂教学模式,让美术欣赏教学真正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意象”,在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尤其重要。意源于艺术家的内心,并借助自己塑造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读者在欣赏感知象的同时,根据艺术作品中的特定形象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积极地调动感情因素,还原或者填补艺术家所见所感,渗透自己的情感想象,去体验美术作品“模糊层面”的意象之美,起到提高自身审美能力的积极作用。还将有助于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审美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会运用多元思维方法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二、“模糊层面”对美术欣赏教学的启示
1、 让学生成为欣赏主体。
在美术欣赏“模糊层面”,学生经常扮演着一个“理性”的旁观者,是一个欣赏客体,程式化地叙述着艺术情感,诸如“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表达了作者崇高的理想”、“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残酷”等等,一点都没有自己真实的情感想象,彻头彻尾的被动欣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将课本和教师的知识简单地装入学生头脑的过程。美术欣赏不能成为教师把单一确定的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学生不能成为欣赏的旁观者和接受者。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扭转“一言堂”的模式,积极创设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趣味性、生活性并且符合学生心理的东西,吸引学生参与到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来,主动感知艺术形象和体验艺术情感,让学生成为美术欣赏的主体。
2、 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并且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同一件艺术作品,一个学生以前、现在、将来的欣赏结果是变化着的,即使一个偶然的生活经历也会改变其对同一件作品的情感想象。美术欣赏的内容中,往往都是既往历史中留存下来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的生存年代和社会背景离今天实在太远了,学生又缺乏相关的经验,无法进行情感通融。鉴于此,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兴趣趋向和心理变化规律,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生活经验,以及具体的情绪情感变化,适时地以学生为欣赏主体,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3、 发展学生想象创造力,培养多元思维习惯。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积极发挥“模糊层面”在学生欣赏过程中的作用。以美术作品的“模糊层面”为立足点,创设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情感想象,多角度地感受艺术形象,不要让教师的审美表述成为唯一的审美标准。比如在《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中,除了组合、体量、造型、色彩、装饰等艺术手法的欣赏外,可以增加一个“宫殿建筑中艺术与文化思想的关联?”的讨论题,充分调动学生展开讨论,不管是赞美还是批判,只要有根有据,尽量加以肯定或者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阐述明白,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自信,发展学生创造力,培养其多元的思维习惯和审美能力。
4、 进行“对话式”欣赏教学,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
课堂中的欣赏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是师生之间的一次审美合作,是平等的参与和交流的过程,对于学生在欣赏时的表现,教师不能象法官一样给予是与否的判定,在美术作品的“模糊层面”多作交流和探讨应该是欣赏教学的理想态势。只有在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摆脱其他先验的窠臼,在讨论和相互观照的过程中真实地抒发他个人的见解和情感。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广泛吸取相关领域的知识,从美学和哲学中寻找切合点,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去影响和完善他们的审美素养。
5、 着重关注学生健康的审美个性。
美术作品中的“模糊层面”留给读者广阔的思维空间与情感联想的余地,每个读者的个性发挥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发掘每个学生的感悟潜力,多给学生一点主动参与的机会,对于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是非常有利的。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范文3
高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教学手段非常单调,主要是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上名家朗读。由于语文自身的特点,一定程度上语文的确不如某些学科直观、生动和具体。高中生学起来枯燥乏味,直接影响学习积极性。多年来,多媒体技术与高中语文整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多媒体技术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并不大,多媒体与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严重脱节的问题,致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高中生主体作用不能有效发挥,课堂教学中不能体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等弊端。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高中生的思维正处在抽象思维形成的时期,这就构成了高中生思维的形象性和语文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问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有效辅助教学,有效实现抽象思维的构建。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语文教学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积极演示
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将教学内容编制成教学课件和相关练习,让高中生有选择性地加以演示比较,引导高中生积极思考,培养高中生灵活运用的好习惯。我们无需更多语言,只要借助多媒体演示的课件,就能无声地传递教学信息,还能将难以表述的内容直观、形象和生动地展示于高中生面前。
2.动画模拟
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电子白板的移动、定格、闪烁和色彩变化等功能模拟动画,高效辅助教学。还要结合必要的解说和优雅动听的音乐,进而产生立体效应,使高中生身临其境。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导高中生积极开展思维,动画模拟不但能有效解决以往教学中凭空想象、琢磨不着之苦,还能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学习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达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练习设计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课堂练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练习效果非常好,传统练习方法是不能比的。它的最大优越之处在于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直观,通过趣味性练习,有效巩固已学知识,进而有效激发高中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判断高中生解答得正确与否,根据练习情况,给予他们充分的表扬和鼓励。
4.分层显示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分层指导。教学内容由多媒体传递,是高中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创建高中生个人空间和讨论群,同时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并给高中生提供辅助探究工具和素材。教学过程是我们为不同层次高中生提供不同教学要求,在我们的分层指导下,高中生借助多媒体认识工具有效解决学习问题。
二、结语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范文4
高中物理教学实验是一种对物体运动规律的深入探究,在对课本上的一些物理知识进行实验探究的活动中,因为实践操作很难提供像教科书中所示那样的理想实验环境,所以很多物理实验往往都达不到物理教学活动所需的实验效果,有一些实验结果的明显差异甚至还会误导学生,影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正确认识。在物理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物理实验知识的教学,不仅能够极大的节省物理实验知识教学的时间,而且多媒体技术提供的物理实验知识都是在理想状态下最规范的物理实验知识展示,能够保证实验对学生的引导都是正确的、积极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些偏远地区的实验仪器和实验场地缺乏的问题,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的保证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效率[2]。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因为物理知识本身呈现方式的复杂性,很多原理和知识需要借助图形来进行展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花费较长时间进行相关图表的绘制过程,这也是一种对教学时间的浪费,在物理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在物理课开始之前就通过PPT将需要用到的物理知识图形进行设计,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需要轻轻一点,就可以将规范的物理知识图像呈现在屏幕上,这样不仅极大的节省了物理课堂教学的时间,而且也提高了物理知识图形绘制的规范性,保证了教师对学生引导的正确性,加快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节奏,让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中,为了跟上教师的节奏而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了高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效率,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效率。
二、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上的应用前景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更能适应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物理教学活动的要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传统的教师一个人喋喋不休的讲述,变成了集图像、音频、视频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的改变不仅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取方式,通过立体的信息获取方式获取的物理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往往更具有立体性,将物理教学活动中的重点,从浩如烟海的物理知识中凸显出来,能够极大的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物理知识水平的提高[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从物理知识的角度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还能为物理知识的教学活动创造一个积极良好的教学氛围,多媒体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因为其自身的信息内容是无穷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所以通过学生愿意接受的物理知识呈现方式代替过去黑白分明的黑板教学,用多种信息获取方式的综合体代替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的说教,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信息的多种呈现方式,也能够为物理教学活动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保证高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4]。
三、结论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美育;学生;美术欣赏;德育
美术在人类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美术教育是以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美育和情感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来越来越重要。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参考中提到,美术欣赏对于开阔学生文化知识视野、陶冶高尚的情操、健全人格、发展个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也正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美术欣赏课教学具有这种独特的优势,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德育渗透,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培养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树立全新的艺术观念,还要陶冶学生情操,使其在思想上形成质的飞跃,提高道德修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那么,如何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渗透德育呢?
一、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把握课堂灵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树立科学的艺术观和价值观
高中阶段,学生的文化视野迅速扩展,多学习、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帮助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文化观,提高道德修养。对于不是学特长的高中学生来说,文化课所占比重相当大,面对文化课学习的压力,每周一节的艺术欣赏课是非常宝贵的。尽管美术欣赏课中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但在教学中,教师要理顺教学思路,把握住课堂灵魂,讲出精彩的环节,让学生喜欢上美术课,期待着上美术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术的独特魅力。在上美术课的时候,除了讲授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外,还要开动脑筋,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上好美术课。
美术欣赏课中涉及到的名家作品较多,欣赏部分所占比重大,在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多媒体能够带来视觉上的直接感受,在制作幻灯片过程中、采用音乐和名画欣赏相结合、和课堂内容有所联系的一些活动等,尽可能的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例如:我上关于《培养审美的眼睛》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美术种类和特点及美术的功能,其次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可以传递人的情感和反映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最后把德育的相关内涵挖掘出来,我制作了课件来调动学生情绪,在课件中我试着播放了不同感觉的音乐:有《国际歌》、《命运交响曲》、歌曲《长城谣》,让学生伴随着音乐来欣赏美术作品,讲解知识点同时引申到作者创作作品的背景和所表达的主题,把德育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学生的大脑中,使学生在课堂上既了解了知识,也慢慢体会了不同作品的内涵,明白了美术是可以充分传递人的情感的,让学生欣赏到艺术所传达的美。清楚的知道美是情感、道德与知识的桥梁,它不仅能够丰富人的内心世界,而且让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可以接受从美术作品中获得多方面的感受,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实和丰富起来,更为艺术的魅力所折服。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民族艺术瑰宝、建筑艺术和我国现代的优秀作品进行德育教育,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美术教育之中
美术欣赏的内容包含很多,有绘画、雕塑、工艺设计和书法、摄影、建筑艺术等。在中华民族丰富的艺术宝库里,蕴藏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聪明智慧。在欣赏课教学活动中,除了让学生有直观上感受外,提高审美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表现进行深入挖掘,揭示其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欣赏以及教师对艺术作品生动仔细的讲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得到了心灵上的升华。如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中国现代美术》这两节欣赏课时,应该清楚地让学生感受我们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促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了解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优良的艺术传统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而我国现代的一些美术作品大多跟随时代的脚步,鲜明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画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深刻地思想内容,反映了我国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时代精神,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如《血衣》、《母亲》、《流民图》等绘画作品,通过教师分析画中人物的特点及艺术特色,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热爱自己的祖国,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三、借助形象直观的美术欣赏活动,用艺术家的人格和精神进行德育教育
德国著名版画家、雕塑家柯勒惠支毕生为了人类的进步事业进行斗争。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赞扬她是一位有丈夫气概的妇女。在她一生的创作中,始终以她特有的激情,努力表现劳苦大众所受的苦难和他们的英勇斗争,如铜板组画《农民战争》,这些作品曾对现代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起过积极的作用。我国现代著名画家蒋兆和为了创作《流民图》曾有十年时间到北京、南京、上海等地搜集素材,画了许多素描、人物速写,最后完成了这一名作。艺术家用自己的生命、情感、力量,赋予了自己作品以生命,达到人的精神情感合一。美术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真实的反映生活,并高于生活,给人以教义。美术教学中的德育,应该是有机地与审美教育结合,有意识地渗透,“润物细无声”。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很大。学校是德育工作主要场所,教师是德育工作的实施者,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也要因材施教,当教师分析某一优秀作品时,要介绍历史状况、艺术观念,也要作艺术的分析,同时不要忘了德育因素的发掘和培养,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新时代需要新的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学中把德育教育贯穿始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这也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课程改革中更是明确的提出了这一点,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加以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生品德的提高,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用于社会的建设者。
理性的思维和设计方法恰恰是环艺设计初学者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所匮乏的。推敲尺度、强调定位,引入模数概念等,都可作为此阶段空间训练中突出设计表现的上佳选择。
四、结语
空间训练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学习意义重大,其内容体系涵盖面广,训练的实效性重要却不易实现。在安排相关课程时,必须在课程内容的取舍、设计任务的制定,课程考核的标准等方面都作出合理的选择,让空间训练的作用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皇甫妍汝.空间设计学科内容研究方向的转变[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07):102-103.
[2]段翔;张浩;龚静.空间模型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06):116.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 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主张,成为中国画的指导原则。这样可以得到艺术的灵感和心灵的净化。
从毕业到现在,一直担任学生的山水画教学,在这几年教学当中感触颇深。在中国画发展的过程当中。山水画因能代表民族文化精神而为蔚大宗,“仁者智山,智者乐水。”也是中国古代最高的人文理想。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宣扬“老、庄”的宣言诗就发展到一定程度并成为政治说教,所以变革势在必然。于是自宋初谢灵运始,山水诗开始了历史之旅。“宋初文咏,体有因革,老庄告退。山水方滋”,文人士大夫们为追求象“老庄”哲学那样超脱红尘,净化心灵、清静无为的美学思想。于是,独往烟霞,模山范水,放情林壑。成为“澄怀观道”者的修养之道。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画家的前赴后继,不断实践,完成了对自然景物由“应物象形”,到“表心写意”这一质的飞跃。画家对大自然有了崭新的视角。
唐人著作中将中国画分为六门,山水列为其中之一,可见早在隋唐时期山水画在中国绘画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画种,同时,山水画具有复杂的传统技法和完整的传统理论,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确保学生对山水画的认知与实践能力。我认为山水画学习应经历“临摹——写生——创作”三个必不可少的阶段,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谈一谈:
一、临摹
中国画主要是利用毛笔的特性,宣纸的渗透性。把画面表现的淋漓尽致。Www.133229.CoM在表现领域,它的关键取决于自然的感受能力和对笔墨语言的把握能力,两方面把握得好,能绘制出一副很好的艺术品,否则反之。用毛笔对景直接写生。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是很高的,如果在学校里没有经过一定的训练,学生在写生时将束手无策,无从下笔。所以我们在对景直接写生之前,必须先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临摹练习,从中学习、了解山水画的诸多传统技法,感悟前人山水画中的的精神境界,以便提高学生对景写生的能力。
从北宋的范宽到明清的龚贤,流派很多,技法也很多,但都要经过大量的临摹学习,所以在临摹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总结、研究,了解每一朝代不同时期画派的特点,人文思想和绘画技法。知道画面好在什么地方,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哪些适合自己重点研究。说到作画的表现技法,山水画中主要是利用各种皴法来表现山之起伏、树之繁茂的,较常用到雨点皴、混点皴、披麻皴、大小斧劈皴等,其中以线为基本表现形态的披麻皴运用颇广,有长、短披麻之分。这种皴法由五代董源开创,适宜表现江南山水的秀润之态,而荷叶、解索、卷云、牛毛等皴法亦是由其演化得来。我们利用这些皴法加之对古人的理解,吸取他们的精华,整体把握,这样临出来的画。既有古人的精神,又有自己的想法,这就为下一步写生打好基础。
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在自己的理论著述《笔法记》别强调了对于自然物象的“真”和“似”的区别,即临摹和写生的区别,提到“似”是“得其形而遗其气”:而“真”则为“气质俱盛”,想要再现真实、生动地艺术形象就必须对真山真水进行深入地观察和研究,明确了对景写生的重要性,同时,也客观的表明了临摹和写生的承接关系。
二、写生
从我们熟悉的城市来到新鲜的大自然,空间的变换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身处自然,感触自然。才能更深刻的表现自然,画家石涛就曾久居深山数十载,之后在自己的画作上无限感慨的题写:“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字样,其意在于,告诫后辈在进行绘画创作之前,一定要有大量的实践积累作为基础,做到成竹在胸,这样才能创作出生动而丰富的作品。下面是我这几年写生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感悟自然
我每年都要带学生到山区写生,在写生的过程当中边教学边实践,有了新的思考。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情感,鼓励他们用心去热爱自然,感受自然,把自己置身于自然,去感受山川的空灵。古人云:“悟对通神”,想要准确的领悟山水画的绝妙境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体会。让自己的心灵融入到纯美的大自然当中,真切地感悟山水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使画者的心灵得到净化,进而使山水画的精神得以升华,做到“情境合一”。
2、观察自然
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认识大自然的形态、特征和生长规律。自然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山与山之间,山与水之间,山与树之间,树与树之间,水与水之间,人与山水树木之间等等,既要整体,又要局部,整体去观察山的势,局部看精彩的部位,总之,摆在我们面前的自然界犹如一幅画。既有山的开合,又有精彩的画眼和严谨的局部,而关键就在于你要如何去发掘它潜在的魅力。
3、描绘自然
学生通过前一段的临摹以后基本有了一定的技法基础,根据我们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就应该细心的描绘,在描绘自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构图
因为中国画与西洋画在构图上是有根本区别的,西洋画的构图属焦点透视。而中国画一般都是散点透视,不受定点的约束,意在体现“望秋水,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感受。
取景
可分全景和局部(小景),取全景时要体现主次关系,还要注意加减,山可以加可以减。也可以加些生活素材,如房子、人物、树木、河流等用以点缀,也可取小景,比如山之一角。水之一涯,可构成一幅小画面。
变意境
在画的同时就是你创作的同时,你可以用心去感受,可以把春天画成夏天、秋天。还可以把冬天画成秋天等,这样能产生新的感觉,同时在颜色上加一些变化,比如用赭石色渲染山顶和山坡可以营造深秋的氛围等等,以此来调动画面的情调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总之,自然中的景物搬到画面上都需要笔者的组织、经营,画面的构图、面积、虚实的变化和黑白的处理也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
三、创作
创作主要是学生通过写生,用自己的视角和语言来完成一幅感人的画面,前人的东西我们可以借鉴但不可照搬照抄。山水画就同诗歌一样要体现出自己的感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所以“立意”还要通过构思、构图、笔墨、色调、黑白浓淡等形式相互协调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