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小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班级管理小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班级管理小论文

班级管理小论文范文1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固然有不同之处,如果能很好的将企业文化融入班级文化中,那么学生在毕业时就很快的熟悉企业,并能依托精神文化引领工作。笔者所在班就是企业订单培养的班级,笔者将湘电集团企业文化融入班级文化促进了班级的管理,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1.1校企文化融合可以在培养人才方面进行有效的沟通,达成统一的人才培养意识和方案,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有较大意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确定了学生择业和就业的方向和位置,在班级的前面、侧面和后面的墙壁上,笔者粘上了公司的愿景———行业翘楚世界新锐;公司的精神———严谨、创新、感恩、自强;公司的目标———领军中国制造业等宣传标语,通过企业标识、文化渗透班级文化,达到育人目的。

1.2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更快地接受企业文化。订单式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越早的了解企业就越早的熟知企业。了解企业不仅仅是了解目前的发展还要看见深层次的发展,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和支持力,很好的将企业知识进行宣传让大学生更快的接受企业文化。

1.3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意识的培养,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文化的渗透,能让学生很好的明白以后的发展,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以后在公司的生涯规划,形成自我职业规划,培养自我发展定位的意识。

1.4有助于大学生实习及毕业后较快地融入企业,追求职业发展。通过三年的企业文化有机的融入班级文化,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融入了企业。学生在三年中无形的接受了企业后,又将很快的将角色转化融入到企业中心工作,无需过多的时间来适应企业,可直接上岗,有利的开展工作。

2企业6S管理融入高校班级管理

6S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六个项目,因均以“S”开头,简称6S。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它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职教育要对接企业,他的教育特质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笔者通过不同形式推进6S管理,积极融入班级管理探索出班级管理的新模式。

2.1将6S管理融入教室。营造氛围是学生接受6S管理的关键,许多班级没有使用这个管理,笔者所在班渗透了这个管理办法,很多同学有点不理解,甚至觉得麻烦有抵触的心理。首先要召开班级的班会,要同学们理解什么是6S管理,6S管理对学生有什么好处,在班级管理中如何遵循6S管理。其次,加强班级黑板报和标语的宣传,将企业的6S标语贴到教室侧面,营造氛围。再次,邀请湘电集团6S管理中做的比较好的单位来我们班级实地讲学,启发学生的思维。

2.2将6S管理融入实训室。对于实训室和企业车间来说,虽然都是学生实习实践的基地,但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由于师生与企业员工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6S管理与实训室管理进行结合,实事求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6S管理。在推行6S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细节和规范,由于车间的工作量比较大,并且较为繁琐。因此,在推行6S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对师生的接受程度进行充分考虑,然后进行推行,否则会造成师生产生反感。因此,在制定实验实训室6S管理细则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把6S管理融入日常工作中,逐项落实。从大二,开始我就在实训室推出6S管理细则,通过和实训教师的沟通将6S管理很好的融入日常的工作中,为此,我们班的学生在实训中很好的注重了职业素养的培养,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肯定,并且作为重点表扬班级,多次评为优秀班级。

2.3将6S管理融入宿舍。宿舍是学生的“幸福家园”、“大本营”。除了学习,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那么宿舍的文化是影响学生价值方向和行为方向的关键。巧妙的将6S标准与寝室要求对接,形成:一叠即清洁,要求叠整齐,与枕头统一置于床的一头,铺面平整,无杂物;二有即安全,要求有值日表有寝室长;三净即清扫,要求地面净、桌面净和门窗及门前净;四无即整顿,要求无蜘蛛网,无涂画,无脏衣,无异味;五齐即整理,要求床下、毛巾、桶等整洁;六养即素养,要求寝室氛围好。

2.46S管理的实施方法

2.4.1广泛宣传,提高认识。6S管理的推广首先要学习和掌握6S管理的基本知识,即它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如何推进和实施6S管理等,还要结合学生宿舍管理的实际,在学习借鉴时活学活用,明确6S在宿舍管理中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做到一叠、二有、三净、四无、五齐、六养。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发动使广大师生树立6S理念,实践6S管理。

2.4.2机构健全,职责明确。活动如果没有有效的领导和组织,行动就会各行其是,毫无章法。高职院校在班级、实训场、宿舍等推进和实施6S管理时,为加强领导,确保效果,须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统筹安排、考核督查6S管理工作。根据实践,可以考虑建立三层6S管理推进领导工作小组,即以学校相关领导、学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院系部负责人组成领导层,形成领导高度重视并参与6S管理的态势;以院系部相关负责人及辅导员、班主任组成执行层,主要负责本院系部6S活动的组织落实和考核评比;以辅导员班主任所负责的班级学生的相关干部如班委、寝室长、团总支学生会等组成操作层,主要是组织和带领全体学生,积极投身到学校、院系部开展的各类6S活动中,形成领导重视,人人参与的局面。

2.4.3真抓实干,突出典型。实施6S管理,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宣传、培训、实施、推进、检查、考核、评比等每项工作。在推进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抓好重点活动,要以重点活动为抓手,在学生中全面铺开,在抓好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应依次抓好教育培训月、强化月、创新月等重点做到层层推进,通过开展这些重点活动要让全校师生了解为何要做和如何去做。

36S高校班级管理意在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3.1有利于高职生职业习惯的养成。职业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熏陶积累。从“懂6S”到“明6S”再到“执行6S管理”,需要在校期间通过不同的载体、平台为抓手,让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进入企业就很容易零距离上岗。

班级管理小论文范文2

1、厌学心理严重

近年中职学校在逐年扩大招生,各校为了争夺生源,甚至出现了零淘汰录取的现象,中职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基础差的学生人学后听不懂,又缺乏刻苦学习的毅力和学习意愿,学习对他们来说变成是在校期间最大的负担,于是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由此,厌学情绪也成了中职学校学生的一种普遍现象。

2、学生纪律涣散

中职学校的学生初中时一直被列人差生行列,觉得即使再认真也是差生。于是,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出现,上课睡觉,讲话、玩手机、打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老师上课时甚至需要用一半的时间来维持秩序。

3、学生自控能力差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萌动状态,自控能力差,烦躁,易冲动,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往往因一时控制不了自己而做出一些鲁莽无知甚至违法的事情。学生之间很容易发生冲突,打架斗殴时有发生。

4、学生行为习惯不良

目前中职学生及家庭状况多数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家长对学生的关注不够,致使学生养成了许多的不良习惯,自私、懒散、缺乏团队意识、缺乏应有的组织纪律性。甚至连最基本的班级卫生都无法正常保持。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目标管理

综合以上的各种问题,仔细分析其原因,大约是以下几个。学生缺乏应有的目标,对未来失去信心,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缺乏自我管理的意愿。这些虽然有大环境的原因,但是学生个人的原因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把目标管理引人班级管理中,也许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良好途径。

1、建立班级的整体目标

从新生一人学,就要确立班级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特别是两年的校内学习期间班级要达成的总体战略目标。比如:优秀班级、五星级班级等。通过班主任动员,学生共同讨论,形成大家认可的共识。并通过学习,让这一总体目标深人人心。这样,班级的大方向就有了,大家就可以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了。但在这儿有个要点一定要注意,在制定目标时,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体现民主,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目标与班级总体目标相协调,促进总体目标的实现。

2,、建立班级的目标体系

把班级的总体目标细化为班级内各个部门的分目标,班主任与每个部门的负责人共同商讨各部门为完成班级总体目标所应尽到的责任,所应从事的具体工作,并由此确立各部门的分目标。比如:为建立五星级班级,学习委员、生活委员等应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要求。这样,班级每个部门的负责人就都能明确班级目标以及自己部门的目标和职责。在这儿同样要注意,目标是由大家一起商讨确定的,

3、把班级目标细化为每个同学的分目标,并尽可能的把它与每个同学的个人需要相结合

通过与同学共同确定目标,让每个同学了解自己应达成的职责和目标,并与他们共同分析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比如: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这样,每个同学都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职责,知道自己每天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4、充分了解每个同学的需要,并把它与班级的总体目标相结合

这一点,也是班级目标管理中最困难的一点。每个同学都在成长当中,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进步,每个同学都想有一个好的未来。把他们的这些积极的信念激发出来,挖掘出来,并把它们和每天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比如每天打扫卫生,是为了班级整体的整洁美观,但也可以是为了同学自己的健康和舒心。同学为了自己的健康和舒心而打扫卫生,班级自然就整洁美观了。所有的同学都为了自己的需要完成各自的任务,而这些任务就是班级目标的细化。这样,班级秩序就自然井井有条了。

5、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

班级同学一起商讨建立考核的标准,每个同学因分工不同会有不同的业绩考核标准,这些标准对于考核同学的业绩是很重要的。利用这些标准考核每一个同学的学习工作业绩,并定期进行公布,使班级所有同学了解考核的结果。做到考核的公开透明。

三、结语

班级管理小论文范文3

一个班级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学业成绩不如预期理想、班级学习氛围不够浓厚、组织纪律性不强、班团活动不积极等等,此时班主任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时发现问题,针对具体的情况结合班级发展目标一一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督导学生不断改进,变坏事为好事,带领班级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成功之时,一定不忘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鼓舞班级士气,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2、实施赏识教育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班主任是学生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最多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班主任对学生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学生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基于这一著名的教育学原理,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不妨常带一种欣赏的眼光去关注身边的每一位学生,发现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并及时的表扬,促进他们不断地进步,朝更高的目标奋斗。可以在教室内设置一个显眼的班级荣誉墙,将那些学习进步明显的同学、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的同学、乐于助人的同学、为班级争光的同学公布在光荣榜上,引导班级其他学生向先进学习,每周、每月或每期定期评选班级之星,表扬先进,树立榜样,从而营造一个积极乐观、全部学生共同进步的良好班级氛围,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架设班级沟通的桥梁

每位班主任都希望自己的班级发展蒸蒸日上,班级奋斗目标都能够按自己的设想一步一步去实现,但事实上会出现“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局面,每当面临这种场景,很多班主任会随时放弃当初的理想,甚至怨天尤人等等。其实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们老师是否自身有做得不妥的地方?笔者观察周围的类似的情况发现,这种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师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常言道:“误会来自于缺少沟通。”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架设与学生及时沟通的桥梁,让学生能够理解老师的管理理念,明白老师每一个管理措施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利用师生的合力共同建设好班集体。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不断沟通,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各种诉求,了解学生的各种状况,了解班级发展的动态,充分收集班级和学生的信息,只有掌握了第一手有用的资料信息,班主任才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班级管理措施,才能够发挥学生更大的潜能,师生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具有活力的优秀班集体。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多与学生谈心、在班级QQ群留言、召开主题班会、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定期召开班级科任教师会,也可以在班级中实施学生每日值日报告制度,班主任在报告中了解班级当天发生的大事,了解学生对任课教师的建议等等。形式可以多样,目的只有一个:进行师生沟通,为实施有效的动态班级管理消除障碍。

4、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学生产生班级归宿感

班级管理小论文范文4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公平

【正文】

追求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班级……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正如埃里克森的个性理论所述,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必须思考他已掌握的信息,包括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信息,为自己确定生活策略。因此,无论是个性化还是社会化,都是对众多环境信息有意或无意的处理方式。埃里克森认为,如果这一阶段能做好,人们就会获得自我同一性,这对发展健康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从这一时期起,也是个体开始完全主动地掌握自己的时期[1](P150-153.P164)。班级管理的任务就在于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化并不排斥个性化,统一性并不排斥个体的自由发展,一个真正社会化的人,应该是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只有多样化的个性和无数个人的独特性的发展,才能构成一个五彩缤纷的社会文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仅是社会化过程,而且也是个性化过程,然而我中国小学过分强调班级管理的工具性、驯服性,重视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忽视班级的个性化功能。这就出现了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这种管理主义则是指把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和重要形式的教育管理绝对化,变成一种目的本身[2](P54)。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加强管理是必要和应该的,但是,把对班级的管理绝对化就不必要了,这对学生个性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对学生的危害主要表现为:(1)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管理主义片面强调学生社会化和身心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方面的要求,在班级活动中,过分强调“听话”和“遵守纪律”,不恰当地突出班主任的权威,甚至把班主任在班级活动中的权力绝对化。(2)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为它所强调的是一种简单的规范和服从,而不是一种个性和主动,它强调的更多是一种同一性,而不是差异和多样性。而缺乏个性和主动精神,没有一种恰当的求异性思维和活动的取向,是不可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问题是,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不能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或创造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实际上影响了班级活动的教育功能。(3)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为它所强调的是标准化、模式化、整体划一,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失去了一部分发展的机会,是对学生内在潜能的遏制。实质上造成每个学生发展的不公平,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最终造就的是表现服从、内心对抗的“残缺不全”的人。

班主任应关注班级活动中管理主义倾向的消极影响,全方位地考虑班级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功能,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平等的发展。当然,班级需要管理,而决不是放任自流。但不能把具有个性化、生动具体的班级管理活动绝对化,进而导致管理主义。从公平的角度来说,班级恰恰需要科学管理,班主任应重视学生在班级活动的中心地位。要确立学生是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把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家庭教养等各自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让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班级活动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允许犯错误,形成一种真正民主、和谐和宽松的班级气氛,使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认为“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3](P578)。的“尚自然”、“展个性”的思想对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

群体是由于某些社会原因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并以特定的相互关系和方式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人群或共同体。学生生活在群体之中。在每一个班级中,除了每一个学生都参加的班级群体以外,实际上还存在着若干比较正式的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通常包括:班学生群体、班共青团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此外,在一个班级中还有为配合开展班集体活动,完成某一方面任务而组织起来的学生小组。如学术类小组,文体娱乐类小组,服务、勤工、实践类小组,这些学生小组也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目的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的组织纪律与工作计划,经常开展活动。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因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地域等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是自发性、相容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班主任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不平等现象。正式群体得到班主任的支持和领导,非正式群体得不到班主任的重视,甚至产生歧视。

班主任应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它确有活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可以弥补正式群体之不足。每个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之余,都需要过一些非正式的小群体生活。这不仅是个人的需要,而且使班集体生活充满友谊与欢乐。当然,非正式群体也有盲目性、消极性。例如有的过分热衷于小群体活动而不关心班集体,不愿担负班级工作;有的具有排他性,不团结同学;有的则迷恋于吃喝玩乐,甚至制造恶作剧、违法乱纪。不过,只要班主任真诚地关怀和帮助他们,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就可缩小其不良影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如果班主任不能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只看到非正式群体的负面影响,把它视为小圈子、小集团,横加指责,那将人为地迫使它与正式群体对立,严重影响班集体的活动及其发展。班主任要公正、热情地对待各种学生群体。不可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班主任要了解、接触不同的学生群体,要善于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发展,使它与正式群体的奋斗目标一致起来。为了班集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积极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三、重视处境优势的学生,忽视处境不利的学生

由于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心理状况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加之不科学、不公正的教育评价观推波助澜,所以在班级中部分学生占据优势位置,部分学生处于不利地位。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重视处境优势的学生,忽视处境不利的学生,这样就形成了教育资源不能共享的现象,最终导致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中小学处境不利的学生,主要包括家庭经济贫困生、心理不健康者、“差生”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孤星”。这些学生处于劣势地位,容易被班主任所忽视。班主任不能只看到处境优势的学生,关注处境不利的学生,也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班主任应坚持“无歧视原则”。不管儿童来自何种文化背景,不论贫富、男

女、正常残疾,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而不应受到任何歧视或忽视[4](P25)。

班主任对处境不利的学生总体上应坚持“无歧视原则”。但对不同类型的弱势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育、管理策略。(1)、家庭经济贫困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家庭经济条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看不起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不仅穿戴好,使用的学习用品档次高,而且花钱出手大方,常常能笼络一批同学。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往往看不起家庭条件差的学生,认为他们太“寒酸”,因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经常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有些班主任也歧视贫困生,这样,对贫困生心理上会造成双重压力。所以,班主任应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引导同学正常交往,同时更多的同情、帮助弱者。(2)心理不健康者。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人数逐渐增多。班主任理应成为一名心理卫生工作者,应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健康地生活,克服种种心理失常或心理障碍,缓解学生过度的焦虑、孤僻、羞怯、嫉妒、猜疑、自卑、冲动、执拗、亢奋,防止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在学生遭受心理挫折后,班主任又要设法创造一种谅解和宽容的气氛,减轻受挫折者的痛苦,并及时提供帮助、咨询和诊断,治疗学生的心理创伤,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3)“差生”。歧视“差生”是班级管理中最普遍的现象。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座位安排上歧视“差生”。有些班主任安排学生座位不是依据学生的身高、视力等因素,而是以“考分论英雄”,“优等生”的座位都在前排,“差生”则分布在后排。这样“差生”就成为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的“边际人”。二是教育评价中歧视“差生”。一个“优等性”偶犯小错,仍然受到班主任的喜欢,而一个“差生”犯了同样的错误,班主任会“从重处理”。班主任应消除歧视,公平地对待“差生”。“教育中的许多偏见和失败,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5](P27)。班主任应深入了解每一个“差生”,尤其对学习差,行为落后的学生,更要透过表象,寻求原因,把握特性。赞可夫曾指出:“假如你班上有一个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经常违反纪律,作业总不认真,而且不懂礼貌。这些事情本身不可能让教师对学生有好感。但这些外表后面,可能潜藏着良好品质,有时候还是很重要的品质。对这种‘难看的’学生,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他,教师很可能发现,原来他有一副爱钻研的头脑,一颗体贴和同情别人的好心肠,以及一种异乎寻常的积极性”[6](P31)。班主任对“差生”的了解,不仅可以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们,采用正确恰当的教育方法,而且可以滋生对“差生”的爱心。(4)人际交往中的“孤星”。为了确定班级中学生关系的微观结构,不少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运用了社会测量法。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理诺(J.L.Moreno)最早使用社会测量法,苏联社会心理学彼得罗夫斯基进而对社会测量选择动机系统、参照往范围与参照性选择作了实验研究。一些社会心理学家为了确定每个学生在班级群体中的地位,设计了一种社会网络图,并由此揭示了学生人际关系微观结构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他们揭示了学生人际关系微观结构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他们揭示了学生人际关系微观结构的两极。其中一级是未被其他任何人积极选择的学生,称之为“孤星”、“受轻视的人”、“被抛弃的人”。另一个极端是在班级中享受极大信任和威望的学生,被称之为“明星”、“受欢迎的人”。这些称之为“孤星”、“受轻视的人”在班级中就处于不利地位。班主任可通过科学地设置“班干部”制度来改变这些处境不利的学生。让他们担任“班干部”以影响他们的自我角色期望和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促进他们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R赫根汉.人格心理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8.

[2]谢维和.论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J].教育研究,2000,(6)

[3]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韦禾.儿童的权利—一个世纪性的新课题[J].教育研究,1996,(8).

班级管理小论文范文5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基本内涵;具体策略

有关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其主体主要包括学校、老师以及学生三者,并通过这三者之间的配合与写作来达到一种教育管理实践的效果。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内涵的核心在于围绕学生为管理的根本,将管理的内容集中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这种关系处理上,并最终实现中小学班级管理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理想而完整的人格品质。所以要将这些理论内涵真正贯彻落实到具体的班级管理中,则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一、关于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内涵

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坚持把学生作为管理教育的根本。在过去传统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学生主要是从成人的视角和权威标准作为出发点,并按照统一而标准的办法来塑造和管理学生。而当前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其管理理念和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教育理念逐渐发展到以学生为发展主体,促进学生在校教育的全面和谐发展,并逐渐让学生在校教育中感受到其主人翁地位,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来进行管理,充分发挥教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并实现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理念。另外,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还有一个核心关系即是师生关系,要求在处理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应从价值理念出发,平等、公平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与相处。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是体现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中,即作为老师,应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重视学生并向着学生。为了让老师行为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出来,那么老师应该立足于与学生相处的师生关系中,通过恰当的行动融入学生的发展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中小学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

1.构建美丽的班级教室。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学校的组成离不开一间间教室。同时从社会角度而言,这些不同的教室也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学校或者是一个小小的社会。教室中每个学生个体即是生命,所以教室为生命而存在。教室不仅是老师传授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承载生命个体的地方。要做好班级文化建设这项教育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性工作。但也不乏还存在一些中小学老师认为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可在短时间内实现,而且认为只需要通过装扮教室环境即可。但事实上,真正建立“美丽”的教室,在于那份“真”。在这个教室成长学习的学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成长印记或者是自己的一片天。学校教育要对学生起到积极、正确的引导作用,就必须树立学生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自信心,并使其意识到自己成长与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因此,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应构建一个“美丽”的教室,其美丽在于能够真正呈现出学生的美丽心灵,并让教室成为学生可以表达自我的美好空间和平台,并非只是通过满教室墙面的彩色图纸来让教室显得空洞而缺乏内涵,相反地,应该让学生能通过这个美丽的教室感受到生命的本真。2.始终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并对当前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这是解决班级管理问题的根本前提。而班级管理中的情况其实质也即是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中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矛盾性关系即是幸福与痛苦的根源。其中所说的这种幸福即是学生的主观意志和老师的实际班级管理行为是协调统一的,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的所需正是老师所给予的,从而达到两者的相互配合与统一。这种“幸福”的原因在于老师要充分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和调查情况,从而对学生的需求和需要有一个准确而恰当的把握。而痛苦则是与幸福相反,学生的主观意志想法正好和老师的相反,学生的需求得不到老师的解决,同时老师给予的也不全是学生需要的。这种痛苦的背后归结于老师的失职,没有充分去了解和知悉学生的需求,而是主观性地去把未必是学生的需求强加于学生。

综上所述,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是新课改的重点,作为中小学老师必须重视班级管理,并一切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来培养和塑造有素质、有能力以及有理想的人才。

作者:孙晓萍 单位:湖南省武冈市邓家铺镇双桥中学

参考文献:

班级管理小论文范文6

(一)抓好班级整体氛围

培养班级良好的整体氛围是班级管理的灵魂。抓班级良好的氛围其实就是抓班风班貌,抓班级的制度建设。班级环境可以影响人、制约人、塑造人,“孟母三迁”的典故说的就是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成长。一个班集体的好与坏,可以从这个班整体氛围的好坏来判断。如果一个班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认真学习的,都是有进取心的,那么这个班的整体氛围就好,群体凝聚力就强,无论是一日常规,还是学习成绩,都可以做到辅导员在与不在一个样。而且这个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一旦形成,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和鞭策力,使学生能慢慢地、自觉地融入到班级的良好氛围中。如果一个班的学生都缺乏学习目的性,都只是各管各的、懒散、萎靡、缺乏上进心,那么这个班的管理难度就增大了。所以,新聘辅导员在一开始带新生班时,务必要将培养良好的班级氛围放在第一位,建立班级管理制度,提倡发奋之志、孜孜不倦,强调诚信、道德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已经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乖乖地听话,让学生认真地学习,还应该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原则,教会学生将来生存于社会的本领。辅导员作为大学生认识社会的引路人,需要培育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激发学生的正气,坚决把不良风气扼杀在初始萌芽

(二)抓好班委会

班委会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力量。抓班委会其实就是抓班级管理中的队伍建设。教育部要求高校按1∶200配备辅导员,而实际各高校辅导员带班人数一般都会超过200人,所以辅导员要带好班,靠自身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学生干部往往是学生安全隐患的第一知情人,也是学风、校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一支富有责任心和学风端正的学生干部队伍是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班委会又是辅导员联系学生的桥梁与纽带,起着上传下达、配合班级管理的作用,也是辅导员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班级各项活动的开展都要依靠学生干部的传达、组织、贯彻和落实。所以,选拔得力、优秀的班委会能对班级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高校在班级管理上实行的是班委会制,正、副班长和团支书由竞聘和班级选举产生,其他班委由选举产生的正、副班长和团支书推荐,经学生和辅导员通过产生,班委对班长负责,班长对辅导员负责,采用的是责、权相一致的方式,进行层层负责。辅导员要让班委每学期都有一定的流动性,在班上贯彻“能者上,庸者下,中者让”的竞争意识。班委的选举并不一定要以成绩好为必备条件,成绩一般的学生同样可以做班委,只要其品德高尚,有一技之长,有责任心,愿意为班级服务,辅导员也可以任命其为班干部,而且对于这部分人,只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进步将会是突飞猛进的。同时,要注意品德问题,因为思想品德是一个人的根本问题,品德不好的人做班干部将会给班级带来很大的破坏性。所以,班委的选举必须以“德”为先,考察班干部的品行至关重要。

(三)抓好“特殊”学生

做好“特殊”学生的工作是班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抓“特殊”学生就是抓班级主要的安全稳定问题。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都会遇到各类“特殊”学生,如学业困难生、家庭贫困生、心理问题生、违纪生、就业困难生等。对于这些学生,不能忽视、鄙视和放弃,应该给予其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因为只有将这类学生引导好、指导好、带领好,帮助他们成人成才才是真本事。辅导员需要准备情况记录本,建立“特殊”学生资料库,包括他们的家庭情况,与同学的交往情况,各学期的成绩、重修情况、违纪情况等,尤其是要登记谈话记录。对于学业困难生,要以鼓励为主,帮助其找成绩好的学生结对子;对于家庭贫困生,需要给予其更多的关爱,要了解其疾苦,指导其努力获得奖助学金;对于心理问题生,需要给予其更多的关心,要定期与其谈话,及时与家长保持联系;对于就业困难生,要分析其就业困难的原因,帮助其战胜困难,落实就业岗位。我们知道,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也不是单方面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对于一些令辅导员比较“头疼”的学生,新聘辅导员不要怕管和怕接触,这类学生虽然容易折腾些事情出来,但他们一般重义气、重感情,有时仅仅是想要得到他人的关注,所以只要辅导员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与他们相处时掌握好“度”,走入他们的心里,就能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尊敬。而且这类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特点,掌握的信息特别多,阅历丰富,交际能力强,引导其为班集体服务、为同学服务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新聘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把握什么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新聘辅导员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迅速进行角色转换,尤其是高校刚毕业的学生担任辅导员,更需要树立信心,快速适应新环境,了解辅导员职业标准,迅速带领班级步入正轨。

(一)把握好立德树人原则

党的十报告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对于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辅导员来说,应将“立德树人”工作始终贯穿于整个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辅导员的重要职责就是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自我学习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德行的培养;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爱岗敬业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待人友善教育、荣辱观教育等内容对其进行道德教育;通过让学生了解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使其最终形成自己鉴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同时,作为高校辅导员,尤其是作为与学生密切接触的高校教师之一,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重任,其自身的德行对学生起着重要的表率和示范作用,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新聘辅导员需要在工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身良好的形象、热情而端正的态度、高度的责任心、高效的工作节奏、积极健康的心态、坚韧拼搏的毅力等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努力做大学生的人生楷模。

(二)把握好班级的信息

掌握班级的信息是班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我们都知道,在战争时期,情报部门是最活跃的,因为一个及时、准确、有效的情报可以挽救很多人的生命,甚至决定战争的输赢;商业信息的畅通同样可以使一个企业扭亏为赢,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样,一个及时的信息也可以使班级避免、制止不良事件的发生。所以,学生的基本信息对于辅导员也是价值千金、十分重要的。辅导员要获得信息,除了靠查看学生档案外,还必须学会沟通,不仅要在现实世界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还要经常以网络虚拟身份进入网络社会,渗入到学生的虚拟社会人群中,与学生互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与管理,从而实现网上、网下学生管理工作一体化。辅导员在做好沟通工作的同时,必须“眼观四路,耳听八方”,要发挥好班委、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群体的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志趣相投、地域相同等群体的作用。对于在班级内表现活跃的学生,要努力得到他们的支持,因为这些学生的信息往往较灵通、准确、更有价值。对于辅导员的班级管理来说,信息畅通了,情报汇总了,那么剩下的就是决策问题了,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筹帷幄。

(三)把握好对学生的奖惩

做好学生的奖惩工作是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辅导员虽然是高校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但其也拥有对学生进行奖励和惩处的建议权,甚至有的时候是决定权,奖惩方式用得好,能激励和震慑学生;但如果用得不好,则会适得其反,影响学生成人成才。奖惩应使用一个标准,各类评奖推优活动的过程一定要公开、公平、公正,要进行民主选举,且要遵守程序,不能暗箱操作。[5]不管是奖励还是惩处,都需要按制度、按流程办事,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公平和公正。大学生对自己所能获得的荣誉是非常关注的,而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奖助学金、评优评奖等荣誉的第一审核人,这就需要辅导员把握好原则,发挥好奖励的正面激励作用。做学生工作最忌讳的就是没有原则性、不公平,没有原则性就没有威信,没有威信就难以使学生敬服。如果学生在已知校纪校规的情况下,还是违反了校纪校规,作为辅导员,应对其关心爱护,以人为本,但绝不能包庇,更不能姑息纵容,必须坚定原则。因为这并不是不关心、不爱护自己的学生,而是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为了维护和保障其他学生的正当利益,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处分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让当事人吸取教训的手段,同时也能警醒其他学生。所以,在学生的奖励、惩戒问题上,新聘辅导员要有更多的耐心、爱心,要关心、爱护、激励学生,尽可能以激励教育为主,但有时也要施以惩罚。

(四)把握好师生的距离

把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距离是班级管理的钥匙。辅导员要多与学生沟通,多与学生谈话,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现状、需求,疏导学生的思想,进而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在与学生沟通时,要表现出诚恳、关心、爱护、尊重。由于辅导员与学生有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知识经验和心理状态,会存在沟通障碍,因此,辅导员在沟通的过程中应注意方法和时机。选择沟通的时机非常重要,辅导员可以在学生兴奋或沮丧时,主动与其沟通,此时要比一般情况下更容易沟通。因为兴奋时,心理防线最低,这时的人什么话都听,哪怕批评他,他也容易接受。而沮丧时,心理最脆弱,是最需要向他人倾诉的时候,这时稍微给予安慰、激励,就很容易赢得其信任,同时也赢得了威望。现代社会提倡“零距离”,要消除代沟,消除隔膜,进行零距离接触、零距离交流。“零距离”可以使双方了解得更多,但凡事都具有两面性,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应该有个“度”,不能因太熟而失去原则,也不能因不熟而失去准则,正所谓“辅导员架子不可有,身份不可无”。同时,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尽最大努力促使其养成好的习惯。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