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代人物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代人物故事范文1
1、司空震是《王者荣耀》手游世界虚构的人物,历史上没有这个人。
2、司空震,是一位战士型英雄角色,于2021年1月14日正式上线。司空震属于长安阵营,他和狄仁杰一并作为武则天左膀右臂,驾驭雷霆之力,为长安退敌保驾,守得长安繁荣盛世。
(来源:文章屋网 )
古代人物故事范文2
2、余昭元,字君章,生于东汉三国时的中后期,魏国人,武帝司马炎封镇海大将军。
3、余懃,字南涧,唐朝江西余干大慈南乡人,被勋封上柱国。
4、余良,字宁仲,享年九十八岁,唐敬宗宝历丙午进士。
5、余靖,生于曲江,今属广东人,官至工部尚书,加集贤院学士。
6、余深,字原仲,北宋时期罗源人,被封为卫国公加太傅,一生两次封相。
7、余端礼,生于衢州龙游,今浙江省衢县人,南宋宰相。
8、余玠,字义夫,分宁人,今江西修水,南宋著名军事家,将领。
9、余子俊,字士英,明代官吏。
古代人物故事范文3
[关键词] 古代诗词;人物情感
一、“迁怒”于大自然中风物的永恒不变,突显物情与人情的乖离,从而表现人物内心深处因“物是人非”所引发的万千愁思
如:唐代诗人岑参的《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两三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梁园为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如今早已人去楼空。庭树,指梁园中残存的树木。其中三、四两句,就突显了物情与人情乖离,诗人不言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却道花树无知,不管人事沧桑,依然开出当年的鲜妍花儿来。春来花树开花,本是合乎自然规律,这里诗人却嫌其不能善解人意,可谓无理而妙,曲折地表现自己内心深处因“物是人非”所引发的万千愁思。
又如:唐代诗人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其中三、四两句,正面点明题旨,选择“柳”为高度凝聚的媒介形象,六朝业已倾覆,然而,堆烟叠雾的杨柳却容颜未改,春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一如台城繁华鼎盛时,诗人于是说它“无情”。由于韦庄从“六朝如梦”的感受里,联想到严峻的现实危机,悲悼大唐帝国的江河日下,灭亡之势已不可回,面对烟柳的生机勃勃、逢春必发之景,排遣无计中,才托辞他向,归于“台城柳”的“无情”吧,以其无情,突显自己内心无处可寄的深长悲慨。
二、“迁怒”于自然之物的“冥顽不灵”,表现物情与人情的乖离,进而表现人物内心深处的复杂而深沉的愁绪
如:清代诗人赵翼的《野步》,“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诗人笔下的秋风,仿佛成了一个讨人厌的家伙,简直“冥顽不灵”,它萧萧地吹,不停地吹,吹红了湛湛青枫,吹白了满头乌发,诗人对这秋风,不禁发出一句“管闲事”的牢骚来。本来秋风没有感情,也不好管闲事,枫叶之红、青丝之白,都不是秋风有意为之,诗人发此怪怨,实属无理。但越是无理,越是有情,诗人自入秋以来,一直不堪寒冷,再加上年事已高,感伤之情就从没断过,此刻他看到瑟瑟作响的红叶,一腔悲怀再也把持不住,便冲秋风抱怨道:“你怎么这么好管闲事!”这里的秋风,实际上已经超出它本身的含义,成为了整个秋天、甚至永远无情地流逝着的时间的代表,正是无情的岁月逼红了枫叶,也催老了诗人。诗人此处将自己的感情外化为原本无辜的秋风,以蓄意悖理的手法,让衰凉之感直达读者心灵深处,仿佛读者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在秋风中不禁热泪潸然。
同样采用如此手法来写风的还有:宋代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此句,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着“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埋怨它的“冥顽不灵”,从而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由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无尽怅惘。
三、“迁怒”于自然之物对人的“有意”捉弄,表现表现物情与人情的乖离,进而表现人物内心无以言说的万般愁苦
如:唐代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中,“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居室之内,炉烟袅袅着,蜡烛滴着红泪,照着秋意满堂,本来就难成眠的人儿,被这明暗不定的烛光搅得更加愁肠百结。“偏照”,即“偏偏照着”,你不想让它照,它就是要照,这蜡烛,“哪里来的劳什子”,如此讨人嫌?简直就是为了折磨人。
同样,李白的《长门怨》中,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其中“独照”两字更加重了忧思的份量,本来,月光在天下是无所不照的,不管你是恃宠得意也罢,失宠落魄也罢,可是如果有了当初喜沐皇恩、共赏明月的那一幕幕光景,现在的独受清光、无人理睬的痛楚就愈发显得触目惊心、伤痛难捱了。这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情。诗人笔下的月亮,简直就是个“促狭鬼”,它太“坏”了,它“独照”,它单单照着,让愁苦中的人儿,更加夜不成寐。又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所写的月光,“玉户帘中卷不去,捣月砧上拂还来。”思妇睹月思人,于是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总是缠着她不放,简直是有意捉弄人。
再如:唐代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黄莺儿清脆的叫声,在常人听来,动听悦耳,可是在思妇看来却搅扰了她的梦,害得她在梦中不能赶到辽西,与戍守边关的亲人相见。可见,这黄莺儿,仿佛是有意而来,是个令人厌弃的家伙,足见其与人情的乖离,由此也足见女主人公内心的思念之深切。
古代人物故事范文4
关键词: 古代诗词 历史人物教学 运用方法
历史人物的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一般方法包括其活动是否顺应了历史趋势、全面评价、阶级分析,以及对整体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影响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历史人物的评价大多依赖于教材的叙述,教学过程比较教条、苍白乏味,缺乏生动性,这样枯燥的教学方法学生较难接受,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氛围、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如何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关于人物评价的相关结论呢?在教学中适当引用与历史人物相关的古代诗词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历史课堂充分发挥诗词的对古代的历史人物的评价价值,会使课堂充满活力和清新气息。那么,历史课堂应该如何引用古代诗词才能在历史人物评价的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呢?
一、引用对历史人物或其某一活动评价的诗词
在对古代某一历史人物的某一活动评价时,引用诗词能使教学再现史实情境,更加生动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在评价秦始皇统一六国时,通常可以引用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首诗可以生动地展示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华夏的叱咤风云、再造乾坤的壮烈之举,从而肯定秦始皇的统一。
在评价岳飞抗金时,引用岳飞的《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可以说明正是由于女真贵族的残暴,才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慨,而岳飞正是他们当中的先进代表,可以得出岳飞抗金是正义性的而且是有群众基础的结论,学生会自然会肯定岳飞的抗金活动,也可以理解金兵为什么会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二、引用对历史人物或其某一活动不同评价的诗词
历史教学中,对古代某一历史人物的某一活动评价引用不同的诗词,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人物的某一活动进行评价。
在评价楚汉战争中的项羽时,可以引用项羽的诗《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通过这首诗,可以理解项羽作为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当在垓下陷入汉军重围,四面楚歌时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事业,而是宝马和美人,可以得出项羽在挫折面前是一个狂暴浮躁的人,而没有想到下一步应该怎么做的结论。接下来,再引用唐代诗人杜牧对此提出批评的一首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进行验证,从而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还有一首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是对项羽的评价,李清照赞赏项羽至死不肯过江东、有英雄的骨气,但是她没有看到项羽败亡的必然性。通过以上三诗的引用,引发了学生的议论和思考,去探索历史事件的本质和规律,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增强历史理解能力。
三、引用对古代历史人物形成全面评价的诗词
历史教学中如果能引用不同的诗词,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易于对人物形成全面的和比较客观的评价。
唐玄宗统治时期是唐朝最强盛的时期,可是强盛到什么程度,如果教师按照课本直接告诉学生在唐玄宗时唐朝出现了开元盛世,就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
如果教师引用杜甫的《忆昔》这首诗:“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感受到开元盛世的繁荣与富庶,对唐玄宗的政绩也就有了评价的基础。
再引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就把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的情景,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了,使学生认清了酿成“安史之乱”的根源是唐玄宗后期迷恋杨贵妃及宠信杨国忠。
引用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春木深。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可以了解当年繁荣的盛况已被战争破坏,成为一片焦土,自然得出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的结论。通过杜甫对唐朝由盛转衰的深切体会,才能更好地使学生辛酸,惋惜地感叹玄宗晚年统治的没落、衰败。
还有,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的“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做地衣”都可以使学生认清唐朝统治阶级腐败、安史之乱的灾难和百姓的疾苦。
古代人物故事范文5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写实性雕塑
中图分类号:J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200-02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三百六十行”究竟有哪些行当?湖北省美术院“三汉雕塑工作室”经过长达3年的创作,浓缩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史的“中华三百六十行”大型民俗人文雕塑小样,已于日前全部完工。雕塑由1080个人物、360座雕塑组成。“三百六十行”小样将按照比真人略大的比例分批放大、翻模并铸成铜雕,“安家”占地1000亩的安徽太湖县三百六十行民俗雕塑文化园。建成后,将绵延8公里,总耗铜量逾150吨。
位于武昌昙华林艺术区的“三汉雕塑工作室”中,陈列着全部完工的“中华三百六十行”雕塑小样。每件小样均为二三十厘米高,一排排一层层,摆满了一屋子。共有360座雕塑,每座雕塑用两三个人物表现一个行当,涵盖了农业行、作坊行、商店行、饮食行、小菜行、文化娱乐行等17大类。人物服饰及场景道具呈现了一百多年前清末民初的社会图景。
“三百六十行”于2010年开始创作,由著名雕塑家、湖北省美术院雕塑研究创作室主任李三汉率姜海焱、杨波、程等一批青年雕塑家组成的团队,历时3年在昙华林完成。
“三百六十行”大型雕塑所塑造的所有行当是参考清末民初蓝翔和冯懿有合著的《中国・老三百六十行》所载历史信息创作。按照李先生的介绍, 中国自唐代开始就有“三十六行”的记载,经过逾千年的发展演变,社会分工发展为民间广为流传的“三百六十行”。但只是个笼统说法,说起来方便,听起来顺耳,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分工纷繁多样,又岂止“三百六十行”。但创作必须真实地再现“三百六十行”,所以他们选择了清末民初蓝翔和冯懿有合著的《中国・老三百六十行》为创作蓝本。按照该书所录,“三百六十行”共分为17大类。在这17大类行当中,既有今天人们熟悉的“捏面人”、“书画装裱”、“修脚”、“绣花坊”、“杀猪”、“算命”、“邮差”、“拍电影”、“烫衣”等行当,也有不少行当则已经发生了演变,如“接生婆”、“更夫”、“西洋镜”、“钱庄”、“人力车”、“煎鸦片”、“粘蝉”等。
写实性雕塑,顾名思义通是过对自然严谨之象的细致精确的刻画,获得具体真实效果,它真实的反映自然,反映人文。因此,写实性雕塑不仅可以充分展现雕塑家的技能价值,同时,观众也可以通过对雕塑作品的欣赏,了解到该作品所反映出的人文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说,写实性雕塑也有对观众起到弘扬教化的作用。作为大型系列写实性雕塑,“中华三百六十行”中的1080个人物的衣着装扮也堪称中国传统服饰的集中展示。
传统服饰是写实性古代人物雕像的基本元素,同时写实性雕塑也是传统服饰最好的传播载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快餐式的应试教育方式造成了人们在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方面的缺失。在当今的一些写实性雕塑作品中,这些文化常识上的缺失时常在作品的细节部分――如人物的服饰上表现出来。
在武汉东湖学院树立的雕塑作品《勉学道》中张衡的衣服是左衽。而实际上,这种前襟向左,右边一片压住左边那片的穿衣方式,按照中国的古代习惯,只有死者和部分少数民族才这样穿。只能说该雕塑作品的作者在塑造作品时没有对当时的着装习惯、服装制式进行充分了解,导致了错误信息的传达。这样的作品在艺术上是缺乏严谨性的。特别是树立在校园中,意为树立勤奋好学的榜样的雕塑作品,在细节方面的错误,不得不说使当初树立该雕像的意义大打折扣。雕塑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大多是展示于公共空间中,观赏者的层次跨度非常大,对于文化内涵丰富者故而能发现细节上的问题,而对于广大的普通大众,更多的是一种信息传达。如果作者对于自己的作品没有一个严谨的艺术态度,那么所做的艺术作品就可能会使观赏者接收到错误的信息。
作为大型的写实雕塑,李三汉教授和他的团队在创作初期就进行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的考证工作。力求做到服装、道具、人物造型符合史实、符合行业特征等原则。从整体到细节都一丝不苟。
三百六十行雕塑在服饰应用上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符合史实
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当时的流行风尚,各个朝代的服装款式都是不同的。因此一件古代的雕塑作品,我们也可以通过它的服饰特色来判断它的年代。比如在江苏铜山江山汉墓发现的有一件女舞俑,作舒袖起舞状,长袖宽博,飘曳,完美体现了大袖衣者的那种柔美体态,及当时布料的发展演变。而藏于陕西省博物馆的西汉陶勇《坐俑》,表现的是一位女子,头发中分,在颈后收拢结成发髻,发稍下垂,身穿双层衣服,内着中衣外罩长袍,袖口多衣褶,领口层次分明,双手合拢在宽大袖子之中。姿态端庄,温文娴淑,人物服饰线条雕刻婉转,刻画繁简有致,完美的表现了当时的服饰特点。而三百六十行雕塑所反映时代为清末民初,因此,人物的着装应该参考当时的时代风格。
清末民初服饰变迁是发生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当时新学思想在中国开始蔓延,统治中国五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渐渐瓦解。服饰的变化也是当时历史环境和阶级斗争的外在表现。
二、符合行业特征
三百六十行,各行各业的人物都有自己的着装特点。农民不可能穿着长跑马褂,而教书先生也不可能赤膊短裤。因此,雕塑作品中人物的服饰也要符合所塑的造行业人员身份。还是以上图为例,《照相》中的照相师傅和学徒身着中式的长袖长裤的衣衫,同时,照相技术在当时是作为西方先进技术的舶来品,照相师傅的头上还戴着西式的小帽,这种带有中西结合式的装扮却是当时该行业的普遍穿着。而旁边《磨砻》中,两位农民正在卖力的蹬着水车,裤腿高挽,一位甚至已经脱掉了上衣,露出结实的肌肉。既表现了农民的辛苦劳作,又表现出这项工作是一件体力活,对于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有一定的要求。由此可见,服装对于写实性雕塑作品的人物塑造是起到重要的作用的。
三、符合人物设定
古代人物故事范文6
《魏晋风流多少事》以《世说新语》为蓝本对魏晋风流人物进行解读,包括王羲之、王献之、谢安、阮籍、王戎、桓温、谢道韫等,用散文的笔法和美学的眼光再现了魏晋名士风流。从中既可以品鉴魏晋时期的名士生活,也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并将魏晋风流与现实观照,以与魏晋名士之心有通达而增益于当下。这本书精心挑选解读篇目,生动叙写故事七十篇,囊括了魏晋时期的门阀士族、寒门士子、才女隐士,诸如竹林七贤建安三曹旧时王谢等,可以说魏晋时期的代表人物无一不在其中。作者从一个话题点切入,引出一段人物故事,将魏晋风流与当下现实观照、映衬,语言通俗浅近,结构灵活多变,幽默诙谐,趣味横生,极具故事性和可读性。在本书的结构安排上,作者考虑到《世说新语》毕竟是古代人、古代事,且是古代文,所以不仅有鲜活有趣的解读文章,还在每篇文章后面附以原文进行对照,这样既丰富了文章的形式,也增强了史实性。同时,作者在故事书写上语言简洁,明白晓畅,观点鲜明,旁征博引,具有美学立体感和历史在场感。
对于魏晋风流,冯友兰先生在《论风流》中进行了深刻诠释,他认为《世说新语》这部书是中国的风流宝鉴,其中常说的名士风流是真名士的风流,真风流者必有玄心、洞见、妙赏和深情。《世说新语》中的三十六真名士的真风流都体现在魏晋风流人物的言语、德行、智慧、品格、才华等方面。比如,容止门里丘壑独存的庾亮、伤逝门里学驴叫的孙楚、贤媛门中千万不要做好事的赵母、言语门中人何以堪的桓温、咏絮之才的谢道韫、用世与放达统一的王羲之、哀而不怨的王导、任诞门中何须身后千载名的张翰、雅量门中不生气的王衍、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谢安、德行门中人己之心相度的庾亮和阮裕、伤逝门中与谢安惺惺相惜的王珣,等等。
诚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所言,他们完全适应着门阀士族的贵族气派,讲求脱俗的气度神貌成了一代美的理想。不是一般的、世俗的、表面的、外在的,而是要表达出某种内在的、本质的、特殊的、超脱的风姿容貌,才成为人们所欣赏、所鼓吹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