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勤工助学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勤工助学心得范文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活动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我校2011制定了关于《民族大学勤工助学管理细则》暂行办法,图书馆根据办法精神,制定了勤工助学工作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及评优办法等,对在勤工助学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馆员予以表彰和奖励。经过近六年的探索和实践,这一活动开展的愈来愈广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生活方面
(一)缓解了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高校贫困学子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参加图书馆勤工助学的一般是贫困学生,他们通过参加劳动取得相应报酬以资助完成学业。高校图书馆开设勤工助学岗位,有利于缓解这部分学生的经济困难,以便更好地安心学习和工作,顺利完成学业。而且让他们提前接触和了解社会,增强他们的自立、自强、自主意识和劳动观念。同时勤工助学有利于培养贫困学子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感恩父母的情怀,对于他们走向社会关注慈善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没有参与社会活动的经历,图书馆为勤工助学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实践空间,勤工助学学生必须科学合理地分配自己的课余时间,处理好学业与勤工助学之间的关系。在工作实践中,这有助于培养他们提高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他们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社会实践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提供实践机会,积累了工作经验。能够锻炼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人与社会沟通的能力,增强了他们对工作的责任心。
二、图书馆方面
(一)有效解决了图书馆人员编制短缺问题。学生馆员参加图书馆工作,一方面他们自身也属于读者群,对读者的借阅心理、学习心态、需求趋向十分了解,能及时了解到读者的需求和意见,从而便于图书馆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有目的性的完善馆藏结构,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随着大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设置的齐全,学生的人数也在逐年上升,为了满足老师科研和教学需要,满足学生多领域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勤工助学学生馆员是图书馆日常工作的好帮手,随着图书馆的发展,特别是纸质图书的持续增加,2005年,民族大学图书馆的纸质图书由不到40万册增加到现在的120多万册,从单一的服务形式到现在的多元化服务的开展,但是图书馆专职馆员并没有随之增加,但还得完成大量的纸质图书期刊需要上下架、借阅、整理,电子资源的维护和使用等日常工作。勤工助学学生馆员参与图书馆工作,极大的解决了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解放了专职馆员的劳力,让其有更多的时间去做科研调查,开展更深层次的现代化信息服务,利于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
(二)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被誉为知识的宝库,是大学生寻知识、追求理想的良师益友,也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大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勤工助学,参与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一方面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图书馆,学习图书情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文献检索知识,学会利用图书馆。另一方面,他们能及时了解到图书馆馆藏信息的更新,丰富自己学习资料,扩充自己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更重要的是在日常工作中,图书馆员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工作兢兢业业,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育的同时,在工作的空隙多了解他们、关心他们、激励他们在学业上刻苦勤奋、积极进取,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增加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和热情。
三、读者方面
(一)延长了开馆时间。过去很长时间,由于图书馆工作人员有限,开放时间与读者上班上课时间相同,对读者使用图书馆极为不利,图书馆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了学生馆员,延长新、老馆借书处、藏学文献信息中心、各版本阅览室等部门的开放时间,尤其是电子阅览室已经实现面向读者免费开放;电子资源实现24小时开放服务;周开放时间达到98个小时,寒、暑假也保证有一定的开馆时间,给广大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借阅时间。
(二)构建了读者与馆员之间的桥梁。学生馆员来自读者,让学生参与进来充当馆员,学生服务学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馆员和读者进行沟通,一方面可以锻炼勤工助学学生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独立处事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更能够从方便读者的角度审视图书馆,对图书馆的日常工作有许多独到的想法和建议,有利于图书馆工作的改进,从而更好的服务广大读者,特别是在工作中碰到问题,他们有比较独特的解决办法,所有这些使坐井观天、守株待兔的普通馆员深受启发,从而对改进图书馆工作的方式方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引进勤工助学。
总之,图书馆学生馆员工作,不管是对图书馆、对参与图书馆管理学生还是对读者都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应在取得的已有成绩基础之上,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这样才能使学生馆员工作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亚军.对勤工助学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5(2):33-35.
勤工助学心得范文2
勤工助学部隶属院学生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要负责校内一切勤工助学工作,旨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情况下,给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一个勤工助学的平台,也是学生培养实践以及独立能力的有效形式。勤工助学在胡老师的领导下,已经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部门成员也掌握了勤工岗位的整个流程,现在面对新老员工换届状况,勤工助学现招收大一学生若干,看到大一新生带着高昂的热情投入到为学生服务的这个大家庭中,相信他们在老员工的带领下,一定能做的更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现为提高我院勤工助学综合质量,进一步强化在职学生工作责任素质,经我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研究决定,拟定于本周针对XX级录用新生进行为期3天的岗位培训,具体培训计划如下:
二、培训目的
通过本次培训,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气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强同学们团结凝聚力,提高自我责任意识,熟悉新生在职岗位内容,更好开展勤工助学工作,为同学们提供锻炼自我的平台。
三、培训主办方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勤工助学部
四、培训相关内容
行政助理、教室管理、公寓执勤等各类勤工助学岗位工作制度和规定。
五、时间
10月24日——10月26日(每天晚上18:30—20:00)
六、地点
行政助理岗位 5#教学楼106
教室管理岗位 5#教学楼115
公寓执勤岗位 5#教学楼107
七、培训对象
XX—XX学年上学期勤工助学录用人员
八、各部门岗位培训要领
1、让每位学生理解、明白所负责岗位职责,清楚自己本能工作(负责人做岗位介绍和讲述例会制度)。
2、结合最新规章制度,宣读各自工作内容,让被选人员进一步了解岗位职责,提高培训人员工作积极性。
3、指定xx级各在岗优秀工作人员代表做工作报告,针对大一新生讲述工作经验及个人体会心得。(报告期间,可允许大一新生提出有关勤工助学有关岗位问题,并由大二代表回答)
4、各用工部门进一步强调xx—xx学年一学年所发生事项,强调提醒各录用人员工作中应注意事项,明确提出时间观念、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5、各区域负责人讲述xx—xx学年各负责区域常见问题时,针对牵涉岗位补助事项(奖惩)进一步强调,全面完善勤工助学工作。
6、各个会场结合实际情况,宣读所在部门有关干部岗位,激发学生组织领导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自我信心和责任意识,为挑选大一干部做准备。
7、培训期间各个参加培训干部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讲述岗位内容时做到“严要求,高标准”。并将XX―XX学年勤工助学现的一些情况讲述到位,避免本届勤工助学人员出现类似问题。
8、培训期间各区域负责人重点强调每周例会出现情况,针对无故旷会、迟到现象解决办法进一步强调,使每位培训同学真正提高时间意识和责任意识。
9、培训接近尾声之际,结合实际情况,让大一新生自由发言,讲述对勤工助学最新认识,与此同时,干部从中留意表现积极突出人员,作为XX—XX学年勤工助学大一干部候选参考对象。
注:各部门可根据具体工作安排执行上述培训内容顺序调整。
九、岗位培训流程
a. 各培训会场安排主持人员,做好会场秩序工作,制定每晚培训流程计划,有次序开展培训工作。
b. 按照各部门每晚计划,由各个负责人对其负责区域一一讲述,安排新学年新人员计划和有关勤工助学注意事项。
c. 各个负责人针对新员工结合“岗位培训要领”做好本职工作安排。
d. 培训结束时各区域负责人结合大一勤工助学人员的会场表现和同学门对勤工助学的最新认识,进一步安排工作期间注意事项,并强调工作制度。
十、各部门岗位培训结束安排
培训结束后要求大一录用人员书写培训心得,重清工作内容和个人职责,安排学生进入岗位考核时期,考核期限一个月(11月1日至11月30日)。在此期间针对违反勤工助学规章制度和不服从干部安排者,直接宣布此类人员下岗,不在提供任何勤工助学岗位,各部门负责人对各部门在岗新人员进行监督,并做好日常考核。
十一、考核期间安排
a)各个负责干部组织对每个区域每周进行不定期检查,检查期间做到“严要求,高标准”。
勤工助学心得范文3
现我财经系学生会勤工部将本学期工作计划拟定做如下安排:
一、部门建设
由于我系是在原有数学系的基础上新开设和合并其他专业所形成现在的财经系,导致了部门有较大的变动和调整,<中華励志网~范文>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完善,但还是不足的,眼下最重要的是部门建设,我们勤工部打算做如下调整:
1.综合部门成员意见,讨论整改本部门的管理制度。
2.部门间成员加强交流,尽快了解熟悉本部门的一切“新”工作。
3.开始实行明确分工原则,以提高办事效率。
二、做好勤工部的日常工作
1、岗位分配。我院贫困学生较多,而勤工助学岗位却较少,有限的岗位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满足同学们的需要。这就需要我部在充分了解各参岗候选人的情况下,合理审慎的安排,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简单调查摸底,选择一些有责任心和工作热情的人员上岗,且使真正贫困的学子得到及时的帮助。
2、组织勤工岗前培训和经验交流,以确保工作的效率,让参加勤工助学的同学少走“弯路”。并且通过参加勤工助学让广大勤工同学树立“按劳取酬”﹑“自立自强”的工作意识。
3、岗上监督。我部加大监督力度,将不定期对本院岗位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各勤工上岗同学按时到岗,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岗位工作,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树立我部一贯优良作风及办事效率。根据检查情况,督促在岗的同学做好分配的工作并给予指导,让他们能及时的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发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向表现优秀者学习。
4、做好每月例会总结工作并积极做好会议记录等工作,吸取教训优化部门机制。
5、每月如期向学院相关部门上交勤工安排表﹑工资报表﹑以及检查记录以便领取工资。做好勤工公示制度,保证本部门各项工作做到公平﹑公开﹑公正。
6、加强与院、各系勤工部的联系和协调,落实好我系勤工部的各项任务。
勤工助学心得范文4
关键词 高等学校;困难学生;资助模式;改革;创新
作者简介 尚道文,吉首大学学生工作部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讲师,湖南吉首416000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728(2008)08―0186―04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特殊群体,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实行招生并轨、收费制度改革以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日益突出,并呈逐年迅速上升趋势。努力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须大力创新资助工作模式,着力构建“经济与素质、能力相支持”的“双线”资助模式。切实提高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把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创新的重要意义
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支持”,即帮助学生解决在校读书期间的经济困难问题,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满足学生现时的表面物质需要,这是资助工作的根本所在;二是“素质与能力支持”,即大力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困难学生长远的深层发展需要。这是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
(一)模式创新能满足困难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在新形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下,资助管理部门担负着双重的“育人”职责。既要发挥资助项目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又要开展以勤奋学习、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学生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又总是交织混杂在一起。采取简单的处理方式,可能会造成只扶贫不扶志,虽然拿出钱资助了学生,却未必收到预期的效果。而着力构建“经济与素质、能力相支持”的资助模式能满足学生的深层多样化的需求,能让更多的学生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推动实现教育公平。
(二)模式创新能具体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模式创新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指出,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而困难学生具有压力大、知识广、志向远等特点,这种群体特点决定了他们不会只满足于表面经济物质需求,而是更关注深层的长远发展需求的满足。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把经济支持作为资助的基础,帮助学生解决顺利就学问题,同时,要更加关注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特别是帮助学生解决由经济困难引发的“心理、精神、思想、素质、能力”等多方面的问题。从目的性和规律性讲,这符合困难学生的内在需求。
(三)模式创新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应对教育新的发展形势的客观需要。实际问题解决得好,思想问题往往迎刃而解;思想问题解决得好,又往往能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实践证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面临经济困难外,更容易产生心理和精神问题,大大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影响了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此外一些学生“等、靠、要”思想严重,部分学生诚信度不高,从而,贫困问题形成了一个自我加强的循环。这些问题的切实解决,能增强学生自主解决经济困难的能力和信心。因此,既要把资助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资助工作的重要辅助形式。
二、积极构建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勤工助学为主导、社会援助为支撑的“经济支持”模式
积极围绕“服务人才培养,促进教育公平”的工作目标,丰富和完善多元并进的“经济支持”模式,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工作。
(一)按“统一规划,个性资助。确保三公”原则确定资助项目类别及结构。“统一规划”,即把各项补助与贷款相结合,实施一揽子资助计划,合理规划全年资助额度,在每学年伊始一次性划拨到学院,以便学生及时知情、学院合理统筹。“个性资助”,即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经济情况、个人能力、日常表现等因素,为其量身设计资助项目。既重点关注四类学生,即新生、毕业生、复困生、优困生;又增设个性化资助项目,如学院临时补助、营养支持、“爱心超市”实物补助等。“确保三公”,即公开、公平、公正,就是切实做好宣讲、公示,确保公开;认真履行评审程序,严格执行评审条件,确保公平;不徇私情,确保公正。
(二)以“确保底线、鼓励自强”为原则。确定资助项目的实施次序。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测算学生最基本的学习、生活需求标准,确保每一个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所得”不低于这个底线。在每学年伊始,学校先评定助学奖学金,然后受理学生的勤工助学和贷款申请。在审核申请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经济所得及个人能力、学习生活表现。最后,学校给予那些通过以上措施仍无法达到资助底线的学生一定程度的无偿补助。此外。学校要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得资助款实行“额度封顶”,以避免资助款向少数人集中。
(三)大力突出国家助学贷款的主体地位。“经济支持”包括“奖、贷、助、补、减”五部分。国家助学贷款是主体资助形式,但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却与国家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一些学生认为只有无偿的补助才是资助,而贷款将由其本人偿还,不是一种资助;同时,一些高校在贷款制度设计上缺少深入思考,只要学生能提供相应材料就满足其贷款需求,没能将贷款作为一种主体资助形式与其他资助项目相结合,降低了贷款的效用。学校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及学校向学生提供贷款所付出的成本,引导学生看到贷款中的“隐形补助”。在设计贷款制度时,要确保“贷款补助一体化”,将贷款与学生困难程度、困难补助制度等结合起来。实行“先贷款、再补减”的资助政策,促使学生首先通过贷款解决经济困难。学校要积极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系统,对学生的诚信进行日常考查,提高学生诚信度,降低贷款违约风险。
(四)加大勤工助学和助学奖学金力度。奖学金(面向全体学生的)和助学金在一些西方国家已取消,因为困难学生得到奖学金的机率很低;助学金容易使学生把资助当作是他们理应享受的权利,从而缺乏责任感和引发惰性。但以困难学生为唯一对象的助学金在增加,以奖代赈是各国通行的做法。通过开拓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提高勤工助学工资标准,加大勤工助学力度;通过增设以困难学生为唯一对象,以学习成绩、学习进步程度、综合素质等为重要评定条件的助学奖学金;逐步减少无偿资助类别及总体额度,适当增设诸如学院临时困难补助、爱心基金暂借款等机动、灵活的小额补助,以弥补系统资助后出现的遗漏和不足。
(五)大力引入社会援助。全力争取社会支持。社会援助的主体包括社会个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等,这些社会支持的提供者分散于社会各界,援助行为也完全出于自发,没有统一的组织者。因此,学校若想获得有效的社会援助,就应当主动搭建起学校社会援助的平台,既为学校的困难学生争取更多的社会捐助,同时也为社会捐资者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捐赠途径。
1 积极搭建社会支持平台。要建立校内困难学生社会捐助中心。专门接受社会各界对困难学生捐赠的资金和实物,并负责将捐赠物分发到需要帮助的困难学生手中。要大力开展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合作,学校除了发挥本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干预机制以外,还可以与社会青少年心理健康协会,以及一些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合作,定期为困难学生开设讲座或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借助丰富的社会资源扩大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覆盖面。
2 完善社会援助管理。对困难学生社会援助的管理关系到社会捐助资金和实物的有效利用,也关系到捐助者对学校的信任以及捐助的连续性。学校社会援助管理主要涉及到捐赠资金和实物的存量管理、捐赠物品的使用管理以及困难学生受助情况反馈管理三个环节。首先要加强对捐赠资金的管理。设立专项账目,实行专人管理,保证使每一笔钱都用到实处;对于捐赠的实物,要对捐助者和捐助的物品进行详细的登记,定期公布捐赠接受情况。其次要明确受助对象,通过发放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审核等多种方式确定贫困生名单,根据贫困生的具体情况发放奖金、物品或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最后要及时了解贫困生受助后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尤其对于获得较大数额助学金的学生,应当将他们的情况反馈给捐资者。通过与捐资者的交流和沟通,提高捐资者对所捐资金使用的满意度,从而吸引他们继续捐资,并因此带动更多的个人和组织向高校捐资。学校还可以组织受助学生到捐资的企业或单位参观学习,由专业对口的学生提供科技服务,适当的付出可以使贫困生内心达到一种付出与回报的平衡。使他们在接受爱心的同时能奉献爱心。提高自尊水平和自我的效能感。
3 强化资助工作对外宣传。从社会捐助困难学生的现状表明,捐资者往往希望将资金用于奖励优秀学生,奖优的项目远多于助困的项目。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当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传播媒介向社会宣传帮困育人工作,宣传特困生先进事迹和社会各界捐款助学义举。同时,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要与社会慈善机构和组织保持经常性联系,通过高校的校友会联络校友,号召他们为自己的学弟学妹提供援助。
三、积极构建和发展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为主体的“素质与能力支持”模式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解决其物质、资金的困难,也要解决精神、心理上的困难。更要着力于其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构建“素质、能力相支持”的资助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加强励志教育。解困的重点在于解心,扶助的目的在于成才、成功,励志是学校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关心隐于行动中,把教育寓于活动中,从物质上、思想上和心理上全方位帮助困难学生,引导他们正视“物质困难”,认识到暂时的物质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困难面前产生的自卑、畏难、消极心态,一味“等、靠、要”的错误想法等种种“精神困难”,不断增强自强、自立意识,增强直面人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要坚持对所有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和调查。对困难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在校园网、论坛、报刊、广播等媒体上建立“与困难学子面对面”栏目,了解其心理变化,主动倾听其心声,在资助的同时尊重其隐私、尊重其人格。定期召开困难学生座谈会,交流大家在学习生活上取得的成绩和心得。大力开展“诚信教育”、“校园自强之星”评选、“感动校园十大杰出青年”评选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对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自强意识、爱心意识、感恩意识,化对家庭和亲人的小爱为对国家、社会、学校、他人的大爱,真正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二)强化素质教育。强化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周末文化、节假日文化、寝室文化、班级文化等,建立一种民主、文明、平等、相互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困难学生在宽松的人际环境中学习、生活,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把自己融入到大集体中去。同时,可以开展多种活动让困难学生特有的文化反过来影响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可通过鼓励困难学生刻苦学习,带动整个校园的学风建设;可通过困难学生勤俭节约,端正学生的消费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困难学生利用寒暑假从事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走出封闭的校园,多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学会与他人交往,增强认知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
(三)强化能力提升。自助,归纳为三句话:自力更生,解决生计问题;自我调整,健全心理人格;自强奋进,成就优秀人才。要大力突出困难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实现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重点帮助困难学生提高整体能力。在机会、空间和资源方面。进一步向困难学生倾斜。坚持“实事求是、创新(内容、机制)、可持续、易推广、参与式”的原则和“制度创新、资源整合及能力提高”的目标,积极开展参与式培训和实践活动,着力提高困难学生的基本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积极组织和引导困难学生参加各种特色活动,让困难学生在活动中走向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在活动和工作中学会知恩、感恩和报恩,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和提高。要积极拓展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发掘潜在的勤工助学岗位,让困难学生不仅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回报,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处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困难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四、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长效机制
“经济与素质、能力相支持”的资助模式是针对困难学生比例居高不下,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凸显,资助工作难度不断加大,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问题来构建的。这一模式的健康运行需要高校高度重视资助工作,在资金、机构和队伍建设、工作机制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努力为资助工作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推进工作规范化发展;努力为困难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人人关心困难学生、人人参与资助工作的人文氛围,保障困难学生更好地安心学习,更好地全面发展。
(一)整合资源,加强联动,完善投入保障机制。要强化政府对教育的投人责任,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
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求,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和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因此,足够的资金是做好资助工作的重要前提。2007年5月9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大幅度增加了对全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额度和范围,使资助困难学生的资金有了一定保障。同时,学校要积极加强与国家、社会的联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业收入中按4%~6%的比例足额计提资助款、专款专用;大力加强与国内外基金会、企业、社会团体等各界的联系,多渠道争取社会捐助。
(二)创新体制,强化管理,狠抓队伍建设。在领导层面,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学生工作、财务工作的副校长和财务处、学生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学院负责人参加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学校的资助工作,制订资助政策。在组织层面,要建立独立建制的资助机构,本着“专家化、学者型”的建设原则,按在校生的一定比例,配备具有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背景的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全校资助工作的组织与管理;要大力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科研能力,确保资助工作的专业化和高水平。在实施层面,在学院组建学生资助工作组,由学院党总支负责人任组长,辅导员及一定比例的学生代表为成员,以民主评议为主要方式开展工作。同时,要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设立情报员、咨询员、协管员和指导员,随时搜集、上报学生的困难信息和资助需求,解答学生关于资助、贷款政策的疑问,策划、组织相关公益活动。
勤工助学心得范文5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特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0-0092-02
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计划》2010年7月最新统计,我国在校大学生数量是2960万人。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中贫困学生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贫困生成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高校贫困生是指大学生家庭中人均月收入低于300元,或父母下岗无固定经济来源,以及残疾学生、单亲、父母残疾、离异(低收入家庭),完成学业确有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这类学生由于经济贫困所导致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与就业,其身心健康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因此,应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及所处的成长环境,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以引导贫困学生健康发展。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综述
(一)自尊与自卑共存的矛盾心理冲突
许多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感到目前主要的压力仍旧是经济压力。由于家庭生活拮据,高昂的学费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很大的难题。很多时候他们自我封闭、无所追求、意志消沉,对前途感到十分渺茫。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渴望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同样有着强烈的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就是在这种强烈的自尊心理作用下,贫困生往往承受着更大精神压力。与其他学生日常生活消费上的巨大差距,无形中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而那种生活在贫困地区或家庭中养成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激烈的多元文化冲突下会渐渐地变得扭曲,与现实格格不入,导致相当一部分贫困生逐渐形成了性格上自尊却又自卑、坚强却又脆弱的矛盾性特点。
(二)消极抑郁的封闭心理
相当一部分贫困生来自于中、小学教学条件通常较差的边远地区,所处的环境与来自城市的学生有较大差距,与普通学生相比,因为交往面狭窄,获取勤工俭学信息的能力不足,难以通过兼职或者勤工俭学来改善经济状况。为了不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窘意,不愿敞开心扉与他人交往。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就是施舍,正常的自尊心被刻意夸大,把自己的内心和外界设置了一道无形的隔膜。当交往的需要跟自身能力发生矛盾时,自己却没有能力保持心理平衡,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一步导致心理上的封闭倾向,凡事尽量避免与人接触,这种孤独的自我封闭与外界环境逐渐疏远,养成一种不喜欢或者不愿意与外界交流的习惯,从而使自己的身心不能得到健康发展,久而久之,会产生习惯性的孤独、压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
(三)意志消沉的焦虑心理
贫困生尽管经济上比较拮据,但是他们渴望能通过努力学习改变现状,所以他们有着较强的学习动力,通常会给自己制定过高的目标和期望,而过高的心理压力,常会导致学习障碍。这种挫折感会加重内心的焦虑体验。持续不断的消极体验使部分贫困生的精神状态慢慢变得意志消沉。另一方面,巨大的经济压力使得贫困生想尽早走入社会,但是面对巨大就业压力,在现实面前往往显得非常无助。所有这些使他们的心理行为表现跟一般在校大学生有很大差别。
(四)渴望独立但依赖性更强的心理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一面积极参加各种勤工俭学,表现出贫困生强大的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但现有的勤工俭学的岗位并不能完全支付他们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自身对经济资助的依赖与自立自强之间的矛盾,又使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心理矛盾之中。也有部分贫困生没有战胜贫困的勇气,不愿自立自强,而是完全指望政府和学校资助他们,希望社会热心人帮助他们,把一切美好愿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久而久之,形成了懒惰的行为和依赖心理。
(五)畸形失衡的嫉妒心理
现实生活中,心理失衡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客观心理现象,部分在校贫困生自认为是社会的不公平造成自己的困苦境遇,因此对社会的消极面极力夸大。种种原因导致贫困生的心理不平衡,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产生愤怒、焦虑、沮丧、抑郁、悲伤、不满、嫉妒等负面情绪;使人不能正确地对待客观现实,不能正常地处理人际关系,导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进而不能有效地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一)制定和实施有关资助政策,加强制度上的保障
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系统一般由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和“减、免、缓”交学费等制度组成。政府要增加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加大对贫困生的扶持力度,同时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把贫困生学费支出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从制度上解决因贫困而缴不起学费的问题。金融机构要不断完善大学生助学贷款制度,制定各种规章,把对贫困生的救助当做金融体系运作的一部分,扩大救助范围。同时政府要在制度上加强对民间扶贫组织管理和支持,保障民间慈善机构有效运行,将扶贫经费真正送到需要救助的大学生手中。
(二)高校要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给予经济上的支持
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是经济贫困。解决心理问题的根本,前提是要对他们提供实际的经济帮助。目前,困难补助和“减、免、缓”交学费目前都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大学生的问题。由于奖学金与学习成绩相关,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因勤工俭学,减少了学习的时间,间接影响了学习成绩,因此奖学金在帮助贫困大学生的目标上作用有限。首先,完善勤工助学体系,增加一定数量的勤工助学岗位,给更多同学提供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的机会,培养学生自食其力的能力和意识。各高校应该完善勤工俭学机制,让更多的贫困生认识到可以通过自己辛勤劳动来改善目前不利的困境,同时能树立贫困大学生的自尊、自强的意识,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建立完善的经济资助体制。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资助、学校定期补助及减免学杂费等措施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助学贷款帮助贫困生,同时加强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再次,扩大奖学金覆盖面,奖学金获取条件可以在同等条件下向贫困生有所倾斜,保证奖学金真正资助到需要的同学。最后,高校可以通过倡导勤俭节约,让贫困大学生来引领勤俭节约的消费风潮,树立他们在经济上的自信心。
(三)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应当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构建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教学,消除心理障碍,矫正不健康的心理,促进贫困生心理积极健康快速发展。首先,是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心理问题突出的贫困生。其次,要引导他们有效应用心理防御机制,学会运用心理学方法来减轻压力,减轻消极情绪的影响,从而培养贫困生健康的心理。再次,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例如,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人生理想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完善个性,战胜自我。使他们认识到,贫穷是事实,但不是缺点,更不是耻辱。现在贫穷不等于永远贫穷。相信只要不怕困难,认真学习,不懈努力,贫穷现状是会改变的。贫困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会一定导致心理疾患,只有以不成熟的心理而对贫困带来的困难时,心理疾患才会萌生。因此,学校应着重培养他们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学校应把贫困生心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对贫困生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鼓励贫困生加强自我成长意识,勇于面对现实、自强自立。对发现有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的贫困生,主动进行咨询、了解、干预,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必要时应与家庭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如通过个体心理咨询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降低心理焦虑水平;通过组织团体辅导来解决在贫困生中存在的某些具有共性的心理障碍问题。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创造和谐的生活学习空间
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对贫困生而言,是他们的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环境。以构建和谐校园理念为指导,创造出既艰苦朴素又流行时尚的校园文化,让贫困生既能得到经济上的资助,又能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最终实现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往往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其他问题。因此,学校要十分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健康向上、陶冶情操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心理互助活动,为贫困大学生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努力构建和谐校园。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深切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学校应在大学生中进行爱心教育、诚信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贫困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人文关怀,发挥党团组织、干部教师、学生的作用,鼓励帮助贫困生搞好学习,树立自信心。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为贫困生顺利就业提供服务。只有在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得到较好解决,高校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伟兰.高职司法警院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关系[J].高等教育,2008,(5):29-30.
[2]胡春光.试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方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101-102.
勤工助学心得范文6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社会运作;社会参与模式
当前的社会现实一再表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不再单纯属于高校内部所能够完全解决的问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更是一项具有系统化特点的社会工程。针对当前形势,本文探讨了几种利用社会信息和社会资源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社会运作与参与模式。
一、高校外包型就业指导模式
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培训的大量社会需求,各种各样的中介机构如人才咨询公司、人才市场、各专业行业协会等专门从事人才招聘推荐及行业管理的企业和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正努力塑造一个企业与人才之间沟通的平台。虽然市场在不断努力打破鸿沟,但如果高校坚守象牙塔式的管理模式,社会中介机构媒介也无法触及高校人才,这种单方面的努力无法达到完善而有效的沟通。因此,将社会专业的人力资源交流机构完全介入到学校的就业指导、教学实习和就业分配整个体系之中,实现就业指导的社会参与还失为好的办法。当前形势下,高校采用外包型就业指导模式具备相当的发展前景。这种模式就是:采用“社会化”的方式,利用“专业人”做专业事,将学生的职业辅导、实习单位的选择确定以及就业推荐等的工作实行“社会化”运作。即,普通高校学校就业指导实现二元结构――以社会中介机构为主体,辅以学校管理人才,达到优化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的最大效应。如:北京大学在2007年秋季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健全就业体系,在全国各高校中率先开展了就业导师聘任制度,并向社会各界发出聘书,拉近学校和社会的距离。这种采用“导师带学生”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从校方、学生的角度看,外包型就业指导模式主要取得以下方面的便利:
1 顾问咨询。衡量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标准,是看培养的学生能不能满足其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的需要。作为专门从事人才招聘、推荐和行业管理的中介组织,在这方面可以为学校提供全面、直接的市场信息与咨询服务。
2 职业辅导。中介组织可以利用其广泛的企业人力资源专家网络和实践经验,弥补学校自身专业指导教师的不足,从更贴近市场需求和社会现实的角度,辅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就业观。
3 实训安排。按照学校确定的各专业学生培养目标,选择符合要求的接收企业及岗位,可以确保学生培养质量。对于单个企业需求量小的文理类专业,单独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来安排大批量的学生,显然是不够的,而具有广泛企业网络资源的中介组织就可以发挥中介联系作用。
4 合作媒介。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存在着学校找企业、企业找学校的困难。这一困难主要来源于信息隔阂。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中介组织的网络平台,发挥其校企对接的媒介作用。
5 就业推荐。这是专门从事人才招聘推荐业务的各类咨询公司和人才市场最擅长的领域,可以帮助学校为学生提供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就业岗位。同时,学校可以通过与中介组织的协议合作,利用其发挥担保调节作用,规避个别签单企业的“断单”风险。而对于人才公司和企业来说,校方可为人才中介公司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和相对固定的企业资源,同时这个合作平台有利于打破企业与学校之间的隔阂,为企业了解高校的人才情况打造更好的信息沟通桥梁。
总之,这种外包型就业指导模式将实现二元结构,就是以社会中介机构为主体,辅以学校管理人才,达到优化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的最大效应,这种学校、学生、人才公司、企业四方互利的就业指导模式必将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二 校友会参与就业指导模式
校友会是校友心系母校、联络感情的纽带,也是母校了解和联系校友的得力助手,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校友会的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般校友会都是以学校为单位组织起来的,是一个以母校情结为基础组织起来的松散型的群体。因此,学校要有计划地推出良师益友行动,邀请本校校友及其他雇主(一般担任高级行政人员或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或将甄选的学生分派给一位良师益友,彼此建立兄弟姐妹关系。通过定期沟通/交流(如探访其工作机构;出席公司的行政会、社交聚会等),该生就能够学习和了解该良师益友的工作经验及心得,得到他们的指导和鼓励,从而拓宽生活视野、增强社交沟通能力,并且更清楚自己的就业取向、确定自己的就业目标。
此外,还可以利用校友资源,依托校友会在主要城市建立“就业信息站”,完善学校和院(系)校友信息库和用人单位信息库建设,建立对用人单位的回访制度等,创造性地开展校友工作;通过校院二级协同联络、开办校友联络网站、各地定期举办的校友联谊会等形式,收集整理校友反馈的所在企业的就业信息,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空间;设立校友论坛,定期邀请优秀校友回母校讲座,用自己的生活、创业体验,来指导在校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
实践表明,专业校友会在学院教学改革、校企合作、服务社会、扩大专业影响以及在安排学生实习和毕业就业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校友会网站,把分布在全国的相关专业毕业生联系在一起;通过开展一系列富有意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校友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实力不断增强;通过定期举办校友联谊会等形式,收集整理到校友反馈的所在企业的就业信息,拓展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空间,推动了产学研合作和教学改革;安排实习和就业,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 勤工俭学社会参与模式
勤工助学的长远意义超过单纯的物质帮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因为学生只有通过接触社会才能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勤工助学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帮助学生明确职业规划,使他们从“立足校园”转向“面向社会”。因此,高校应健全完善有效的勤工俭学体制。具体制度必须围绕勤工俭学的派发程序、社会的投诉处理、奖惩和学生的维权等内容来制定,使勤工俭学工作的管理有法可依。勤工俭学部门还要及时建立人才供需信息库,及时高效地架起供需双方的桥梁,要立足校园,加强外联,拓宽勤工俭学的渠道。可以将社会机构与校园联合进行勤工俭学招聘会。合作方式有三种:(1)接受学校的委托独立举办校园招聘会;(2)学校独立举办校园招聘会,就业指导中心负责邀请用人单位参加,学校收取费用的一定比例支付给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3)联合主办校园招聘会,就业指导中心负责邀请用人单位参加;(4)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双选会,一般时间安排在6-7月份,每一年的暑假前期,主要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创造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