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源共享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品资源共享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品资源共享课范文1

关键词: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G642.3;F550-4

精品课程的建设,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及优质资源的共享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精品课程建设本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日渐突出。为此教育部提出对已有的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建设一批优质资源共享课。如何使既有的精品课程继续发挥作用,如何借鉴精品课程的经验教训,对原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新的资源共课程,成为当前课程建设与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一、我校概率统计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我校理、工、经、管类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也是全国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门必考科目,受众面非常广范。我校自2005年开始建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并于当年建成校级优秀课程,2006年成为省级精品课程。之后学校和学院加大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建设力度,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过5年的持续建设,完善了精品课网站内容,丰富了网络教学资源,并在2011年通过河北省第二次验收合格。几年来,通过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努力,课程建设成效显著。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吸引了众多校内教师和学生访问,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对优质资源共享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概率统计精品课网站的内容十分丰富,也便于师生的学习,但从实际应用上来看,网站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乏更新意识,缺少对精品课程的持续改进;第二,缺乏对网站的长期维护,精品课网站中有时会出现打不开网页等技术问题,课程网站资源的利用率不高;第三,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精品课程网站虽然使用了交互平台,但学生在交互平台中提问的较少,老师作出解答的也不多。诸多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品资源的利用与共享。

二、对概率统计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认识与思考

从教育部的文件中可以看到,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开放共享课程资源为基本目标。这实际上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资源要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丰富性、优质性、可利用性和共享性。而原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已经具备,但丰富性和优质性差强人意,共享性较差。因此,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源于精品课且又优于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过程中,要突出资源的“优质性”和“共享性”,注重资源的丰富性和可利用性,优质资源只有充分实现共享,才有建设的意义。另外,精品课的转型升级,应该有新的东西,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并融入新的教学成果,使其能够与教学改革的发展相适应。因此我们认为,此次概率统计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主要应该对原有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升级优化教学内容,升级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共用。

1.教学内容的转型升级

教学内容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既然转型升级,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就应该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升级优化。为此课程团队创新了建设理念,重新设计了教学内容。提出“基础、实用、新型、能力”。“基础”是指将概率统计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基本应用方法扎实地传授给学生。“实用”是指加强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把概率统计在各个专业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引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在讲课当中采用案例教学,尽量列举生活当中学生能接触到的实例,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新型”是指把应用在概率统计中的新科技知识和概率统计新的应用实例引入教学中。例如Excel,Mathematica是概率统计计算中常用的两类软件,把两类软件语言引入教学,使学生可以使用Excel、Mathematica等统计软件计算样本的均值、方差、矩、协方差、参数估计等,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能力”是指学生应用概率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每一章引入与专业相关的1-2个工程问题,使学生知道概率统计可以解决的问题,可以自己动手解决一些简单工程问题,建立较简单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并求解。为了适应不同专业的培养需求,编写了基础教程和实训教程2本教材。基础教程中,每章分为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全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第二部分为本章内容的应用案例;第三部分为方法拓展,;第四部分为典型问题分析;第五部分为Mathematica程序实现。实训教程部分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凝练,同时加入了资深教师的讲座内容,习题课内容和自测内容,在提高教材质量的同时,也拓展了教师的知识水平。

2.资源建设的转型升级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因此,“优质+共享”是资源建设的灵魂,是提高资源可利用性的关键。为此,我们将概率统计课程资源进行了优化与整合。按照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分类建设,基本资源是指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作业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所以建设时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注重课程资源的普适性。例如,课程的视频录像,可以以知识点为主线,用微课的形式制作,以便于学习者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方便查找。通过系统完整的基本资源建设,使学习者能系统掌握概率统计的基本知识和随机思想,以及概率思想和统计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拓展资源是课程基本知识体系的扩充和展示,包括辅助教学和学习的各种特色资源,是原精品课程建设最薄弱的部分,也是转型升级中最有特点的地方,我们精心组织、选择了丰富的精品资源素材。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试题库、互动平台等,学习者通过拓展资源来丰富和突破概率统计课程的重点难点,使教师教学变得更直观、形象,知识链接更清晰,使学习更有兴趣。另外,建设了与专业相关的工程问题案例库,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在案例库中选取适合自己的案例,教师在上课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在案例库中选取。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要相互支撑和相互补充,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关键就是要克服已有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加强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性。

总之,对原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首先要充分利用好原精品课的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其次要结合学科、专业、课程发展现状和学习者学习需求,充实、更新、丰富基本教学资源和拓展资源,真正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用,更好的发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质量工程,需要建设者能够始终如一地投入。不断扩大受众面,真正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 2011.

[2] 教育部.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 2012.

[3] 李建春.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探索与实践,高教论坛,2013(8)

[4] 吴 宁 冯博琴. 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12(11)

精品资源共享课范文2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 书法基础课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 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70-02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推动着教育资源实现更高程度的开放共享,作为公共艺术课的书法基础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既是教育信息时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公共艺术课的教学有效性的必然要求。与传统课堂相比,开放课程具有自由选择性和可重复性学习的优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且学生可以反复学习特定的内容。书法基础作为一门实践课、艺术课,许多难点技巧需要反复体会,因此,书法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对于教师与学生都大有裨益。

一、书法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意义

(一)助力学生的书法学习。首先,扩大课程受益的学生面。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开放性与共享性使得选修书法基础的学生规模不受教室容量的限制,课程建设将惠及更多想学习书法基础的学生。其次,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精品资源共享课没有时空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对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可以自主把控,从而拥有了更多时间完成书法实践。最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运用视频与后期编辑可以把以往在课堂上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和现场性很强的书法技法技巧,转化得更加具有直观性,给学习者带来全方位的学习体验,以提高学习书法技巧的效果。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效。首先,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环节。课程建设中,教师必须熟悉教学环节,后期制作也使得教学过程可以更加精致准确,内容丰富并且效率更高。其次,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模式,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落后的教学理念、陈旧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法将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一言堂”的单向流动模式也将难有立足之地。最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精品资源共享课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资源,教师与学生“对话式”合作互动,都有助于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推动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首先,精品资源共享课是精品课程的升级与变革,需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效果,能达到学生欢迎、同行认可、专家认证以及社会的好评。其次,基于书法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书法类课程大都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具有很好的受众基础,因而在各校公共艺术选修课中,书法基础具有很好的典型性。最后,书法基础也是一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因而书法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探索这一课程的教学改革,还可为艺术类、实践类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提供一定的经验与借鉴。

二、书法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内容

(一)M建书法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团队。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仅靠个人不可能完成一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从技能结构来说,团队成员至少要涉及书法教学、资源制作、网络运营三个方面技能,各专业教师在书法教学方面具有了扎实的技能,但是资源制作与网络运营的技能往往是专业教师的短板,因而组建团队时一方面特别强调加强成员中资源制作与网络运营技能,另一方面需要吸收资源制作、网络运营专业的人员加入团队之中。当然,从团队成员的部门分布说除了公共艺术课的开课单位,还涉及技术部门、教学管理等相关部门,从而形成团队合力,为完成精品共享资源课的建设提供团队的保障。

(二)优化书法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平台。共享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最重要目标,而平台建设无疑是保证实现共享这一目标的基本保障。书法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使用了学校统一的平台基础,该平台课程网站主要内容有课程简介、课程大纲、教学日历、学习指南、教学教案、授课录像、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作业习题、文献资源等。实践证明,该平台开放程度好,面向对象较为广泛,有利于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的目标,对帮助培养使用者学习书法的感情、了解基本书法知识、提高书写技能有很好的支持作用。同时,平台建设特别需要注意从教材、视频、案例、碑帖等方面扩展课程共享的广度、丰富度、实用性及创新性。

(三)拓展书法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资源。根据书法基础的特点,课程资源的建设突出了丰富性、针对性、严谨性与地域性。首先,在围绕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展现书法技法、书法文化的各种资源,突出其丰富性的特点。其次,所用资源均紧密结合课程教学的需要、围绕学生学习的实际问题而展开,力求突出资源的针对性。再次,在信息社会中,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大量的资源,但也可能淹没在各种复杂的资源中而不知所措,因而需要严格筛选进入课程的资源,突出资源的严谨性。最后,考虑到学校所在地桂林有丰富的书法碑刻资源,课程建设充分关注到地方书法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将之纳入课程资源的体系,从而增强了书法学习的体验感和亲切感。

精品资源共享课范文3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 申报 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37-01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它的主要面向对象为高等学校师生,因此,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工作将成为最近几年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

针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工作,笔者从教学管理者的角度结合学校实际谈几点体会,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做好申报课程储备工作

课程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根本任务的关键。2003年起,教育部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本校紧紧抓住精品课程建设契机,集中精力,加大投入,建成了一批省部级精品课程以及校级精品课程。在长期的课程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程建设管理规则和办法,保障和促进了各类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自2006年,本校启用了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的“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平台”,该平台在广大教师和学生中使用广泛,效果明显,为省部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创造了便利条件。为更好地开展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本校于2012年启用了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该平台以“课程教学”为核心,支持课程的长期滚动建设以及教学资源的积累与共享、支持教学过程跟踪统计,教学过程与评价展示相结合。为教师用户提供了强大的在线备课工具和施教环境,加上充分的师生互动功能,极大地拓宽了课程教学空间。

目前,本校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总数达2000多门次,省部级精品课程20余门,学校各级课程及立项148门。学校对课程建设工作高度重视,给予了有力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已经在全校范围内建成了教学效果良好的精品课程资源库。在申报工作中,我们主要从授课效果、受众数量、教学团队、课程资源、教师积极性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重点推荐基础好、建设相对成熟的课程择优申报。这些为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 申报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已有的课程建设成果得不到充分体现或体现不突出

个别申报教师在材料整理方面不得法,掌握的课程建设信息过于零散,不能使课程建设成果很好地展现在申报材料中。针对此类问题,申报教师要善于积累材料,对于课程建设已有的资料要注意沿袭和发展,取其精华,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提炼。在整理申报材料时,要善于挖掘已有成果,成果亮点要放在突出位置。对于建设成果不能仅做简单罗列,而要对课程相关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进行分析阐述,保证有针对性。

2.对于课程内容方面的梳理不够

课程资源的质量是关系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效果的关键。课程内容是课程资源的基础,申报教师对于课程建设整体情况、课程内容的梳理不能过于笼统,避免未体现知识点(知识结构)。课程内容要求能涵盖课程相关领域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典型案例、综合应用等核心内容。既要应充分考虑内容的基础性、科学性、针对性等,也要妥善处理传统经典和前沿创新的关系。这就要求申报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整理,教学中实施精讲多练,精心提炼讲课内容,充分准备可供学习的资料。

3.录像效果有待提高

课程讲授录像的制作效果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效果也起到重要影响。录像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录像画面质量和课堂讲授效果两个方面。录像画面清晰度不高,或主讲教师着装不职业,语言组织不精练,表述不流畅等。主讲教师要做到熟悉镜头、熟悉授课内容、注意着装、调整语速、富有感染力、表情自然、手势得体、还原现场授课氛围,保证在自然娴熟的状态下录像。

三 做好沟通工作,保证申报信息的对称与畅通

全国刚刚启动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工作,相关技术要求与申报程序无论对上级主管部门,还是对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及申报教师来说,都很生疏,为了高质量完成申报工作,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在申报中,实行领导负责制。教务处处长为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工作负责人,各申报课程所在学院教学院长为课程第一责任人,对申报课程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使申报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到人。

精品资源共享课范文4

(中北大学体育学院, 山西太原030051)

摘要:微课程的兴起,进一步丰富了知识传播的途径。体育术科的教学特点与微课程建设的内涵及特点吻合。文章基于微课程发展视角,对体育术科教学视频资源制作进行思考,以期为体育术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微课程 体育 术科 精品资源共享课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6—0027—02

基金项目:中北大学教改课题。

作者简介:吴剑(1974~),男,在读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微课(Micro-Lecture)是由微课最早源于英国纳皮尔大学的T·P·Kee 所提倡的一分钟演讲及美国北爱荷华大学McGrew 教授所提倡的60 秒课程[1,2]。国内学者胡铁生于2011 年第一个将微课的概念引入国内,并进行了一定的阐释。随后,焦建利、张一春、黎家厚及吴秉健等师范院校的学者开始广泛关注微课程的发展,并对微课的概念、特点及应用目标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诸位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微课程有别于传统的视频课程资源的建设,它更加具体、更具有针对性。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整合,使得抽象、生硬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的鲜活、形象,受到了众多学习者的喜爱, 也逐渐成为各大高校课程建设领域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

教育部于2012年主办了全国首届微课教学大赛,标志着微课程教育在高校的正式启动。本届比赛共有25个省份112 所高校182 门体育微课参赛[3],其中12 门获奖。在全部参赛的182 门微课中,术科132 门,占72.5%,基本涵盖了所有的术科项目。在此背景下,对体育术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思考,对于提高体育术科课程建设质量,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微课概念研究

在先前学者对微课程概念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微课程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我们认为微课程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碎片(知识点),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的,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小型化的网络视频课程。微课程具有讲授知识的针对性、知识信息传递的多样性及自主学习的目的性等特点。微课程建设是Mooc 教材建设的重要基础, 也就是说一门课程的所有知识点通过一定的内在联系串连在一起,最终形成现代Mooc 教材,通过PC、手机及平板等终端设备供学习者自主学习使用。

2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概述

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2003 年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截止2012 年,共建设各级、各类精品课程14446 门(国家级2682 门、省级5648 门)。2012年教育部开始启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建设5000 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指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4]。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分两类:一是对原有精品课程的升级转型;二是新课程的建设。其目的在于课程资源建设及共享,为广大受众提供自主学习的课程平台。

精品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有着什么样的本质差异呢? 如表1 所示,二者在建设内容、建设重点及服务对象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精品课程以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为起点,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及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 对于课程的实践条件及教学评价有着较高的要求。其核心在于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突出教学过程中“教”的环节。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围绕课程教学内容,以课程资源设计为起点,注重课程资源建设、评价、保障及共享,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的环节。

3 体育术科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资源微课化的思考

3.1 微课信息传递特性适用于体育术科视频资源建设

微课主要通过视频与音频信息的叠加, 同步向学习受众传递知识信息。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80%的信息通过视觉感受器进入大脑,14%的信息通过听觉感受器进入大脑,6%的信息是通过其他感受器(嗅觉、触觉及味觉)进入大脑[5]。也就是说,人们主要通过视觉与听觉来接受外界知识信息的感知。在体育术科教学过程中,示范法与讲解法是讲授阶段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一般通过观看教师的示范,学习者对技术动作建立直观的感知, 继而通过倾听教师的讲解对技术要领建立进一步认知, 从而在头脑中初步建立技术动作的概念。微课正是运用不同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及音频向学习者进行某一知识碎片的全景介绍。比如在足球项目踢球技术微课制作时,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速度下观看踢球的完整技术,比在传统教学现场更加的全面、直观。现代多媒体制作技术可在展示技术动作的同时,加入不同技术环节技术要领的音频,使示范与讲解叠加,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3.2 体育术科教学内容单一性适应于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体育术科教学与理论课教学在内容选择上差异较大, 理论课教学更多时候是多个知识点的串讲。而在一般情况下,体育术科教学在一个单元重点讲授一个知识点(技术或战术),其中讲授部分不超过十分钟,这与微课程的时间特性高度一致。据此,在进行术科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时,针对某一个技术或战术,通过十分钟左右教学资源的整合,形成一个包含示范、讲解、易犯错误及多个针对性练习组成的微视频。将该技术或战术在实际比赛中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剪辑而成的微视频, 作为拓展资源进行建设,既便于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又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3.3 体育术科微课程制作的一般要求

体育术科微课程应包括课程内容介绍、示范、讲解(动作要领及实战应用)、易犯错误及练习方法。通过视频编辑软件,将视频资源与音频资源进行同步剪辑。示范应从不同角度、不同速度下进行展示,便于学习者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技术环节的特征,从而更加准确的理解动作技术要领。讲解除了介绍动作要领之外,还必须要介绍该动作在实战中的具体应用,因为所有的技战术学习的指向都是比赛。在易犯错误部分,除了要介绍错误的形态特征,还必须要讲解发生错误的原因及解决策略。练习方法应本着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进行展示。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多样性, 为微课程制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除了视频及音频资源外、3D 技术、动画及PPT 都成为微课制作重要的技术手段。

4 结语

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微课程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微课程是新型教育资源的创新,是远程教育学习方式的变革。随着国家进一步重视国民体质及相关政策的出台, 人民群众的健身热情必将进一步提高,而对运动健身知识的学习也必将达到一个新的。基于微课的体育术科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资源库, 必将给全民健身的蓬勃发展提供支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设备进行自主学习。在提高运动健身知识的同时,促进我国国民体质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志宏.微课: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0):50-51.

[2]梁乐明,曹倩倩,张宝辉.微课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65.

[3]杨青宝,时立新.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体育学微课调查[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2):88-90.

精品资源共享课范文5

关键词 校企合作 精品资源共享课 旅游市场营销 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68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Resource Sharing Lesson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ake "Tourism Marketing" Course as an example

JIANG Yan

(Hu'nan Engineering Polytechnic, Changsha, Hu'nan 410151)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ducation reform has penetrated to the core curriculum area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ore curriculum,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mportant way. In this paper, fin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 "tourism marketing" of the building, for example, illustrated by how in-depth cooper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overall design of teaching, teaching content selection and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resources in improving students' tourism marketing skills and professionalism while achieving high-quality network resources sharing.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high-quality resources sharing course; tourism marketing; project teaching

近些年来,旅游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旅游业如火如荼的发展,亟需大量旅游人才。另一方面,调查却显示有大量的旅游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大部分旅游专业学生缺乏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从而导致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与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严重错位。

究其原因,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体系仍在构建与完善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以“旅游市场营销”课程为例,目前国内各高职和本科院校的“旅游市场营销”教学方式主要是以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实践教学,忽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必备的营销技能,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旅游企业用人的需要。

“旅游市场营销”课程以建设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契机,组建了专兼结合的课程团队,基于校企合作对课程内容进行开发与选取,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进行“旅游市场营销”课程项目化教学,以提升学生的旅游市场营销技能,同时实现优质资源网络共享。

1 校企合作的课程整体设计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选择了湖南省旅行社行业的领头羊、与我们有着长期合作的企业――湖南华天国际旅行社作为主要合作伙伴,在和这些旅游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目前旅行社最缺乏旅游市场营销人员,所以,课程组团队经过商量之后,决定把教学重点偏向于旅行社营销。

基于校企合作的“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的原则是:基于一点,贯穿一线,服务一面。

基于一点指的是基于嗨旅逸族旅游工作室这个起点。工作室是课程教学的基础和起点,“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以嗨旅逸族旅游工作室作为教学平台,引入项目教学,项目的实施、完成以及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完成都是在工作室这个大环境中进行。

贯穿一线是指以旅游市场营销的项目作为教学内容选择和序化的主线。基于工作室的“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内容体系有别于传统的课程教学:首先,依据旅游市场营销项目的实施及完成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其次,基于旅游市场营销工作过程来合理序化教学内容;最后,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项目组的表现以及项目的完成情况来建立课程的评价体系。

服务一面是指校企合作建设的“旅游市场营销”项目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旅游市场营销职业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素养,为更好地服务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打下了基础。

在设计原则的指导下,构建基于工作室的教学体系,通过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旅游市场营销尤其是旅行社市场营销的真实项目,按照完成项目的流程,由浅入深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规划,设计教学情境,做到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一致,提升学生旅游市场营销综合职业能力。

2 校企合作的教学内容开发与教学设计

在进行项目的选取及教学内容的开发过程中,我们与湖南华天国际旅行社等企业合作,以“基于一点,贯穿一线,服务一面” 为课程设计理念,以来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为载体,共同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发与教学过程的设计。

2.1 旅行社营销核心岗位及主要工作任务(表1)

2.2 课程具体内容和教学要求(表2)

3 校企合作的课程资源建设

3.1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资源的特色

(1)校企合作共建的课程资源能满足多方需求:校企合作共建的课程资源不但能满足“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校内教学的需求,同时由于它具有充分的实践性、操作性,还能作为旅游企业员工培训的资料,此外,我们在共建时还考虑到了社会上其它学习者的需求。从这点上来说,也达到了精品资源课共享的目的。

(2)资源内容对接岗位:校内实训室――“嗨旅逸族”旅游工作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如湖南华天国族、亲和力会所、长沙虹桥旅行社等都有旅行社营销员岗位或相关的营销岗位,这就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拥有省级项目做为资源基础。完成了湖南省教育厅对口支援建设“专递课堂”中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下的“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拍摄、剪辑课程视频10单元,完成了相关文字及图片资源,该项目在世界大学城空间上完全对外开放,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资源共享。

3.2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基本资源 (下转第160页)(上接第149页)

课程基本资源是课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日历、教学课件、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视频、作业以及实训指导书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

校企共建的课程团队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制定授课计划,编写授课教案、教学日历和教学实施方案,制作教学课件,录制教学视频等教学基本资源。在教学视频的录制过程中,我们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请进来”是指邀请合作旅游企业的企业精英走进课堂,给学生们上课、指导以及进行专题讲座等;“走出去”是指根据教学的进程和项目完成情况的需要,把学生们带出学校、走进旅游企业,进行工作任务分配、完成相关的工作。这样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视频受到了学习者的亲睐。

3.3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拓展资源

课程拓展资源是指反映课程特点,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包括有教学案例库、专题讲座库、优秀学生作品库、作品评价标准、试题库、素材资源库以及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等。

在“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的拓展资源建设中,项目化教学的项目成为我们案例库的一部分。这些项目大部分来自于校企合作项目,如与湖南华天国际旅行社、湖南百事通旅行社、凤凰古城文化旅游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一些从事擂战项目的景点等合作开发旅游市场、宣传促销旅游产品等。学生优秀作品库都是在校企合作的团队指导下完成的,其中包括项目小组完成的被企业采用的项目以及那些优秀的项目作品,如不同宣传主题的旅游产品宣传单、创业大赛获奖的作品等。另外,聘请合作企业精英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将他们加入我们已有的QQ群、微信群等交流群组进行多方位的指导,这些都是我们拓展资源建设的方式。

4 结语

校企合作共建的“旅游市场营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经过长期不断的改革和建设,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备一定的示范作用。但是,旅游业的大环境变化很快,因此,我们需要顺应时势,对课程进行不断修改和补充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晓东.高职“旅游市场营销”课改中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10).

[2] 何剑波.“三位一体,分流培养”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3).

精品资源共享课范文6

关键词: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

中图分类号:G642.3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48-02

2011 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与发展。[1]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通过共享系统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如何对原国家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新的研究热点。[2]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是高等学校非电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是中国矿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重点建设课程,本课程始建于1951年,经历了几代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建设与改革创新,2009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12年,课程教学团队针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实施了课程转型升级的建设,201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课程。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理念与教学设计

1.课程建设理念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资源共享课立足高等学校本科非电专业教学,践行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与共享为建设目标,以共享学习环境和技术平台为支撑,以高水平教师、专业化教学设计制作队伍为保障,实施“转型―升级―创新”的建设策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高质量课程教学共享资源,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使课程的影响面辐射到不同层次的高校师生、社会相关专业学习者,满足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建设目标。

2.课程教学设计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内容,载体是教学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方法是重要手段。根据人才培养和不同专业的需求,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了整体优化,使学生在有限学时内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其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目标的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课程的教学特点,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按章给出重点、难点及其讲授,充分体现基本内容讲授、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需要;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效利用知识载体,融教育于课程,努力做到六个体现,即体现为培养目标的实现服务、体现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体现社会的需求、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本科教育基本要求、体现课程基本内容的覆盖要求、体现最佳知识载体。[3]倡导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究性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崇尚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教师指导教与学结合的模式,结合应用实例,开展电工电子创新专题设计,课外开放性实验等,着力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协调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强化学生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方法与观念,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方式,真正产生高效互动、有魅力的课堂与学习环境。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建设

1.制作多媒体课件及视频教学录像

随着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本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已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历经3次改版发行(6部),并在全国广泛应用。仅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配套多媒体教材《电工技术多媒体课件》《电工技术多媒体课件》自2011年出版以来,已发行56万张。制作了包含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全课程的实验教学课件。

按照修订的2012版教学大纲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升级视频录像录制要求,重新录制了全程实时课程视频录像,生动展示授课全过程,注重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并充分体现了老、中、青结合以及各种媒体综合应用的课程特色,共计96学时。

2.制作丰富的媒体教学资源

媒体资源模块包括启发式教学案例20例,每一案例均包含音频+视频屏幕录像课件、ppt演示文稿和相应的虚拟仿真屏幕录像课件三种形式的案例文件,屏幕录像课件是对采用ppt课件教学的音频视频录制,采用屏幕录屏软件制作。多形式的教学案例,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提供了启发式教学资源;针对本课程的各章节知识点,精心编写了知识点讲解素材293个,为教师授课提供参考性和示范性的讲解教案;提供的图形图像素材是精心绘制的教学用图形图片693张,方便教师授课使用;制作了共20章教学内容的练习与思考,为学生提供课后学习辅导;制作了录屏+音频虚拟仿真演示课件58个,提供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虚拟仿真演示教学课件;制作了电子应用电路100例,为学生提供结合工程实践的应用电子电路。

3.更新和建设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建立了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和辅助教学的综合网络教学平台,提供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网络课件、学习辅导、动画教学、网络考试、教学资源、资源检索、习题解答、创新园地等丰富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

(1)建立知识点讲解库系统。针对本课程的293个知识点精心编写了知识点讲解库,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

(2)建立网络在线题库系统。此题库系统是基于ASP技术管理的自测题库,分为在线练习与在线考试两部分。题库中近2500道题目针对各章节的知识点和实验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精心挑选制作,题型包括选择题、问答题、填空题、计算题。学生通过网络题库可自行选择不同知识点和不同难度系数的试题等进行在线练习和课程测试,理解相关概念、检测学习效果等。

(3)完善网络学习辅导系统。更新和完善网络学习辅导系统,该系统按教学要求分为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两部分,共20个学习单元。每一学习单元均包含教学基本要求、学习要点、难点解释、自我检测、知识扩展等部分,指导和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4)建立动画课件库系统。该系统应用Flash及VB编程技术制作交互式动画课件近100个,充分利用动画课件生动、形象、逼真等特点,将课程教学中抽象、微观、复杂的概念以及难以用文字、图形等表达清楚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形式体现。

(5)建立实验教学系统。为拓展实验教学空间,自主研发了“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系统”,该系统包括实验课程简介、实验大纲、实验教学、实验动画演示、仪器使用、网络题库、仿真课件下载等丰富的优质实验教学资源。

(6)更新网络实验教学管理系统。自主研发了“电工电子技术网络实验教学管理系统”,该系统自2003年开通并不断完善使用至今。系统的建立,使本实验课程实现了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实验场地等全方位开放式实验教学。

(7)建立课程资源检索系统。研发的资源检索模块,提供常见问题、名词术语、名人及专业术语等多功能检索查询。

本课程建设的教学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通过教育部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开放、共享。

三、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资源特色

本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改革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特别是2009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级教学团队以来,课程团队把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与开发应用作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地开展精品资源建设与课程的转型升级,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课程教学资源系统反映了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课程资源配置和应用,体现了科学、先进的课程体系,精炼、系统和完整的教学内容,充分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成果,展现了课程团队教学风采,具有鲜明的特色。课程拓展资源充分反映本课程的教学特点、建设优势和课程特色,具有通用性、引用性、交互性、科学性和可扩展性。

1.课程资源系统、完整,充分展示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成果

课程资源包括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开放性实验和课外科技创新实践等4个环节的教学和学习资源,体现了资源建设贴近教学,贴近教师,贴近学生的需求,充分展示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

提供的课程教学资源覆盖课程的全部内容,即包含精心录制的全部实时课堂视频录像、课程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精心制作的演示文稿,又有结合科研课题和实际应用制作案例资源和启发式教学案例,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以及拓展教学资源为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2.课程资源适用性强,便于持续建设与更新

资源建设既考虑学习的共性,又考虑学生个性,两者有机相结合使资源适用性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课程资源开放、共享,资源分类科学,结构合理,使用方便,操作性好,便于持续建设与更新。

3.课程资源具有通用性和可扩展性,体现课程建设优势和课程特色

课程资源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开放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了设备和环境一流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水平的联合实验室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团队教师积极组织和参与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创新研究性实验和开放创新性实验等,其竞赛作品和报告作为拓展性资源供教师和学生参考,课程拓展资源充分反映本课程的教学特点、建设优势和课程特色。

四、结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精力,[4]建设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需要长期的资源储备,不断完善与更新。我校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资源共享课建设严格按照资源建设技术要求开展各项建设,明确课程定位,保证基本资源建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导向性和科学性。同时师资队伍的建设和长效课程管理机制的建立也为本课程成功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保障。[5]

参考文献:

[1]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2012,

213(6):80-84.

[2]吴宁,冯博琴.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14-16.

[3]蒋宗礼.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