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学习礼仪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学习礼仪范文1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地理学习与学生生活接轨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地理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鲜明地提出了本学科的六大基本理念,其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转变地理学习方式”等,又是六大理念的核心和重点。二、乡土地理教材的开设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搭建了理想平台
首先这是由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决定的。
1.乡土地理教材编写注重了人地协调发展教育。乡土地理教材要求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关注身边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的现状,正确认识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它注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整与转变。乡土地理教材要求的实施过程,可有效地改变以往的教条化、单一化、静态化的陈旧教学模式,建立以探究为主导,合作式、体验式、问题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3.注重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生活中的学习资源不是写在书本上现成的,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探索、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对书本上所学到的地理原理、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的应用能力,用我所学,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其次是由教材编写的特点决定的。乡土教材编写为了体现这些理念,已经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具有了以下特征:
1.将促进学生地理科学能力的发展、正确的地理观念的形成贯穿了教材编写的始终。乡土地理教学中所要培养的学生的能力重点放在了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信息能力。如教材中编写的测量当地的地理经纬线,绘制校园平面图等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产生过程。再如根据已有的相关资料或通过对家乡某类资源的调查研究,分析我国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搜集、整理及分析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建立国情意识。
2.将因地制宜思想贯穿了教材编写的始终。学习地理最重要的是关注家乡的经济发展,了解成就及存在问题。而乡土地理内容编制时则遵循了这样的线索:区域不同――资源和条件存在差异――发展潜力和存在问题也有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另外,教材中还应用了正面案例与反面案例相结合编写形式,体现了因地制宜思想。正面案例有助于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因地制宜,应当怎样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条件差异进行生产建设,即怎样扬长避短。反面案例则让学生明白不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的危害及后果,增强因地制宜重要性的认识,这正是为其将来投身到经济建设中时能真正“用我所学”作铺垫。
3.将案例教学贯穿了教材编写的始终。乡土地理内容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生活,它把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以案例形式写进教材,如:地理与衣食住行,地理与当地工农业生产等。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白地理知识其实就在身边,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联系,了解其中的地理背景。
三、教师教学能力不断的提升为学生到生活中学习地理提供有力的保证
1.新理念促使教师构建了更加完备的知识结构。乡土地理教材的实施使地理课程知识的覆盖面更加宽广。教师已经意识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已经成为驾驭地理教学的瓶颈,他们已不再象以前一样,把自己定位在书本、学科、成绩、校园这几点一线的狭小空间,而是向书外,向其它学科、社会生活扩展,构建了更完备的知识结构,不仅是原有结构的重组,更是吸收了先进的理念、其它学科的知识,包括全新的科技前沿知识,来完善、充实自己,新旧知识相融合,以满足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的需求。
2.调整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选择了让学生走向知识的教学理念,教师们都知道要从内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内而外地去认识周围世界,乡土地理教学实施的这几年中已完全体现出来。乡土地理教材中的大部分素材,对于学生来说大都是来源于身边的生活世界,但答案及原理多是未知的,教师这时则会把自己的位置从居高临下的权威降到“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之间实现了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彼此间真正形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更充分允许学生质疑,并不断地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体验,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身外的“生活世界”和内心的“地理科学世界”联系起来,实现了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的目的。
小学生学习礼仪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 注意力 吸引学生注意力
注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的个人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并集中于一定对象的心理现象。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教学这一系列工程中最重要的“部件”,课堂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阵地,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教育活动。上课时学生专心地听着教师讲课,仔细地观察教师手里的教具,聚精会神地思考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和指向教师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留下深刻而清楚的印象。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这一点,有的学生人是坐在教室里,但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四十分钟过后,这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讲授内容基本不会留下什么印象,教师的授课等于白上。
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
一、巧设导入环节,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师在上课初始能否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调控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因此,在教学中导入环节的设计,我们应力求艺术性、直观性,巧设悬念,承前启后,用多种方式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为一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一个好的开端。
二、利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注意力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要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把学生的感觉器官引向这些刺激物,增强学生对这些教学内容的注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抽象概念的掌握要从动作开始,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使丰富的信息源源不断刺激脑细胞,以控制学生情绪,使注意集中在学习活动中。如在让学生认识10以内数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认识数,可以让学生通过拨计数器珠子,发现数与数之间的联系;摆小棒练习数,摆学具圆片比较数的大小,按数取物感知数;分学具红花学习数的组成,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数。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看一看长方体、正方体的学具,使他们感知道长方体、正方体都有六个面,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大小一样,正方体每个面的大小都一样,让他们在操作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比单靠教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因此,我们在低年级课堂教学时,要重视教具学具的直观作用,不要因做教具比较麻烦,更不能怕学生纪律乱,就不让学生进行操作学习。
三、调控课堂节奏,保持学生注意力
课堂节奏有张有弛,是学生年龄特点和用脑卫生的要求。即使是中学高年级学生,也不可能整节课始终保持紧张兴奋的状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节奏要规范明朗、主次分明,要避免单调枯燥或琐碎零乱。教师在讲授时要松紧适宜,内容要难易交替,安排要详略得当。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主要作用,情绪易兴奋,注意力不稳定。因此,教师只有善于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交替的特点,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生动整体,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取得可喜的教学效果
四、保持积极情感,唤起学生注意力
巴甫洛夫的实验证明了情感对大脑皮层有效工作的巨大作用:积极的情感增进它的作用;消极的情感则阻碍、压抑它的工作。高尔基曾经说过:“谁最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这就告诉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热爱学生,必须与学生有情感的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想要有深入而亲切的交流,就必须以互相尊重为前提,因为只有教师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亲近学生,“蹲”下来与学生交流沟通、拉拉家常,和学生做互动游戏,征询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情感、看法、自尊心等。学生被尊重,就有了被提升的感觉。否则,他们就会有被冷落的感觉,做小动作、搞恶作剧就成了课堂的常规项目。
在课堂上,教师具有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就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鼓舞学生的情绪,唤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头脑中形成具有情感特色的记忆映像,并且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发生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
五、创新语言风格,牵动学生注意力
在传递和延续人类文化知识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具有特殊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说:“人的感情表达由三个方面组成:55%的体态,38%的声调,7%的语气调。”对于有声语言而言,无声语言无疑是对其表达信息量的重要补充。
教师的语言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工具。教师的语言要严谨、简洁、生动、前后连贯、合乎逻辑。教师只有学会运用语言的快慢高低、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转换起承,在课堂上或清脆有力,或深沉浑厚,形成独特的魅力,声声入耳,扣人心弦,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无声语言——体态语,才能更好地调动、牵动学生的注意力。
六、把握提问时机,撩拨学生注意力
设疑提问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好的提问可以有效地抓住学生注意力,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从心理学上讲,就是刺激—反应的联系过程。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关节点和易错的地方,精心设疑,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出的问题要适合教材内容和学生思想、知识实际,难易得当,且与学生的想法相吻合。教师从不同的方向、角度提出一些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直接揭示矛盾,而是指点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就能撩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去积极思维,给课堂教学增添一种神奇的魅力。
七、遵循认知规律,升华学生注意力
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而教材编写者的思路正好相反,总是按照由理论到实践、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这种顺序来阐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认识活动为中心,改革编者的思路顺序,进行教学双边活动,先将具体事物抽象化,然后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即先进行归纳过程,然后进行演绎过程,才便于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
上述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在理论上是科学的,在实践中是可行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当然,教无定法,培养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方法有很多,具体实施过程也不尽相同。教师只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结合科学的理论,采取适当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和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小学生学习礼仪范文3
关键词:好奇心 求知欲 心理定势 抽象思维 观察能力
机械记忆 理解记忆
【中图分类号】G633.7
一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表现
1 好奇心、求知欲与兴趣。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许多物理概念,规律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教师的演示实验,能大大满足学生的强烈的心里需求。
2 积极的心理定势,有助于物理学习的正向迁移。调查中发现因感知材料的影响,不同学生思维方式不同。一部分学生常常用持有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对于现象的观察带有片面性,抓不住事物的本质。这种心理定势为他们学习物理设置了障碍,使他们感到物理难学。由此可见,积极的心理定势,有助于物理学习的正向迁移,使学生感到物理好学,愿意去学。
3.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缺乏主动、自觉的学习精神。调查中发现,有些同学在物理学习中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其表现为:教师讲讲,他就听听,上课精神溜号,观察实验看看热闹,完成作业得过且过,缺乏主动,自觉地学习精神。这部分学生虽是少数,但起着消极的作用。
二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形成过程
1.从物理感觉到物理知觉。感觉是认识的初级形式,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它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分析大量的物理现象及物理实验的验证,才能使其感知主体,形成对物理过程的整体认识。
2.从物理知觉到物理表象。知觉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初步分析和综合的结果,是感觉与思维之间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中从各种物理现象、实验中,通过分析总结出的概念和规律是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物理表象。物理表象虽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但它仍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仍是事物的直观特征的反映,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继而形成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渡和桥梁。
3.从物理表象到抽象思维。对于物理现象,实验直接概括形成的物理表象,是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属于非本质的东西。很多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仅靠物理表象是不行的,还需揭示其本质,抓住本质的东西,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规律。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形成过程,凭感知人们认为有力作用,物体就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静止。但究其本质原来运动的物体,停止一切外力后会怎样呢?至于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研究,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
前面运用认识论观点分析了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形成过程,那么对于不同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哪些心理特点呢?
经心理调查,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主要有:
1.观察特点。调查中有的学生写到:几乎每次演示实验,我都瞪大眼睛,希望能看到鲜明的、生动的、不寻常的物理现象。并想亲手做一做。初中生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观察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
就观察而言,有的学生是有目的、自觉的,能从观察现象中发现个别特征,而且能将这些个别特征同微小的物理变化联系起来。但也有些学生出于好奇,只停留在表象的观察上,只是看热闹,并不认真思考。为使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在教学中就要时刻注意引导与培养。
2 记忆特点。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其记忆特点是由好奇心、求知欲、探索心等心理因素决定的。表现在对于感兴趣的物理概念、规律愿意记忆,积极记忆,而对那些缺乏实验,枯燥的抽象思维形成的物理概念、规律则不愿记忆或机械记忆。因此,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他们由形象记忆转化为抽象记忆,或由机械记忆转化为理解记忆,这是非常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记忆方法。
3.情感特点。初中学生还未脱单纯稚气的童趣,他们易感情用事,与教师关系融洽的学生,多数偏爱你所教的学科,用他们的话说:“要不对不起老师”。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应注意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关系,亲近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当学生把你当做朋友时,就能较自然地过渡到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生学习礼仪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B-0031-01
新课改需要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创新,小学数学首当其冲挡受到新课改的冲击,作为身处一线的数学老师,在面对这种局面时应该积极投身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研究与实践中积极进取,不断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实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使学生能充分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一、在课堂游戏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身心还没有发育成熟,爱玩爱闹是必然的。教师在上数学课的过程中不应该被学生爱玩的性格困扰,而应该将学生的这种性格利用起来,创造趣味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以游戏胜负的方式告诉学生:“同学们,我们做一个游戏,你们随意选出一个数字,我就能马上说出几个这样的数字加在一起得多少。如你们选的数字是3,那么我会告诉你们2个3相加得6,3个3相加得9,4个3相加得12等,看我们谁是最后的胜利者。”这样学生就开始争先恐后地发言,看到教师又快又准确地说出答案,学生的好奇心和不服输的劲头一下子就来了,屡次实验之后,提出自己的疑虑:“老师为什么可以又快又准确地说出答案?有什么方法?”这时候教师趁热打铁,给学生讲解乘法知识,告诉学生可以用乘法知识解决这类问题。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变沉闷的课堂氛围,而且可以调动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敢想、敢说,在思考中学会方法,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二、有效应用互动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可以通过创设互动情境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例如在《时钟的认识》这一章节中,教师在上课前,先向学生们展示一个闹钟,然后问学生:“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闹钟是日常生活常用的工具,大部分的学生表示认识,接下来,教师可以提出下一个问题:“同学们早上起来是自己醒来的或者是妈妈叫的,还是闹钟叫醒啊?”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生表现得十分活跃,纷纷讲出自己的情况。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成功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的内容,为有效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个课后作业,让学生将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制成一个表,7:00干什么,12:00干什么,让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充分结合在一起,更加吸引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对话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达到了教学目的,让学生非常轻松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针对问题自行探讨解决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数学学习当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创设是数学探究教学开展的关键因素,“问题”的创设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教师创设“问题”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可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比如,在学习《找规律》这一课时,教师可将穿衣搭配规律引入到学习中。因为有很多同学在参加酒席的时候会穿漂亮的衣服及鞋子,但是每个人的衣服鞋子有很多款式,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想出搭配方式?教师这时候可先提出问题:“在参加酒席时你一般会选择怎样的服装?”,然后让一些同学积极地发表看法。其后教师可进行追问:“你选择这个服装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先选裤子还是衣服?在选择顺序上发现了怎样的规律?”这些问题会让学生在一个创设好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引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出现一些创新的答案,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自己的学习及生活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学观念及方式,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不要太过理论化,必须以实践为主,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晓文.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小学生学习礼仪范文5
关键词:医科学校大专生;礼仪素质现状;礼仪教育
参加工作以来,笔者参与了我校护理专业的护士礼仪教学工作。为了解我校大专生的礼仪现状,促进本校礼仪教育的发展,我们在校开展了一次礼仪问卷调查,调研以发放问卷为主,辅之以个别访谈。
调查对象来自我校2012级和2011级5个系部(护理系、针灸推拿与保健系、药学与检验系、中医系和临川医学系)的专科学生,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0份。为了体现样本的代表性,我们采取的是分层抽样。由于各系部的总人数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首先计算了各系部人数之间的比例,然后按照比例分配问卷给每个系部,每个系部两个年级人数总数差异不大,因此问卷份数在两个年级之间平均分配,然后在每个系部当中,按照系部的班级来抽取几个整体,在从整体中按照学号来随机抽取组成我们调查的样本。
课题组通过对问卷结果、访谈信息和搜集的其他资料综合加以分析,较为全面地掌握了我医科院校大专生的礼仪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引发了我们队对我校大专生礼仪教育的相关问题的思考。470分问卷中有290份的调查者是女性,男女比例基本平衡。
一、礼仪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我们设计“礼仪是什么”这一问题,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对礼仪的真正认识。因此,在第一个问题上,我们采取了开放式的形式,学生在填这个问题的答案时,让我们意识到了礼仪内涵在他们心中的缺失。首先,有极少的学生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并且答案五花八门、不中要害,描述得都是比较浅显的东西,就是一般的礼貌、礼节等。
我们在调查前考虑到这一情况,因此在问卷的设计过程中,将第二个问题变成了选择题,让被调查者选择礼仪的内涵。有83.7%的被调查者选择礼仪的内涵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外在敬人的表现”,6.3%的被调查者选择的是“内心对他人的尊重”,7.1%的学生认为礼仪的内涵就是“一个人的穿衣打扮得体”。
当被问及礼仪对自身而言的重要程度时,有68.8%的被调查者认为礼仪“对自身而言非常重要”。17.1%的被调查认为礼仪“可有可无”。我们在访谈这些被调查者为什么认为礼仪“可有可无”时了解到,这些学生认为礼仪至今为止没有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起到任何客观作用,没有关注礼仪问题时也没有给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任何的困难与不便。7.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还没有关于礼仪重要性方面的意识。6.8%的被调查者还不清楚礼仪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二、对中国传统礼仪的态度和掌握情况
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掌握情况的分布中,我们看到,虽然没有学生认为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文化的糟粕应该摒弃。但是,有10.3%的被调查者不知道传统礼仪是什么;只有76.6%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值得继承和发扬;13.1%的被调查者认为传统礼仪仅仅是古人待人接物的礼节。并且,这76.6%的被调查者只是在某种程度上认同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真正了解。
关于对中国传统的冠、婚、丧、祭等基本礼仪的了解,69.5%的被调查者表示略知一二,28.2%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只有2.3%的学生较为了解。可见学生对传统基本礼仪的了解程度确实不够,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们调查组认为,国家和学校对传统礼仪知识的重视程度和普及工作不够应该是主要原因。
被调查者认为对自己最重要的五种节日是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圣诞节及情人节。可以明显看出,在学生的内心,代表家人团聚重逢的春节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之所以认为圣诞节也较为重要,是因为圣诞节的气氛较为活跃,为年轻人的玩乐、浪漫提供了机会。
三、对日常文明礼仪的实际履行情况
68.5%的被调查者上课时会提前把手机关机或调至震动静音,12.7%的被调查者认为重要的课才会关机,15.9%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教师课前提醒,自己才会自觉关机等,而另有2.9%的学生“经常不会”。
56%的学生曾将早餐或者零食带到教室,23.6%的学生曾在课堂上吃零食;88%的学生会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让座;91.7%的被调查者离家或归家时会主动给父母打招呼;72.1%的被调查者会主动给来家的客人招呼问好,为客人敬茶;58.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在公共场合很注意小声说话;55.3%的学生会主动清理课桌抽屉里面的垃圾;51.4%的被调查者对于大学生在公共场合的亲密行为表示反感,认为公共场所应注意自己的举止。
从整个调查问卷的分析情况来看,我校的大专生礼仪素养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研究组将进一步讨论如何提升我校学生礼仪素质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小学生学习礼仪范文6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学生的学习能力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学习能力又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具体地说,学习能力大致可以分为基本学习能力、核心学习能力、高级学习能力、学习动力等四大部分。基本学习能力取决于学生的注意力,核心学习能力取决于学生的记忆力,高级学习能力取决于学生的思维力,学习动力取决于学生的心理能力,其中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是基础。由此可见,注意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和先决因素。
注意力是人认识事物过程中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活动的基础,是人的行为的总调度师。一般来说,注意力品质优秀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优秀,注意力品质不够好的学生成绩都不好。所以说,注意力是最重要的基本学习能力。注意的品质主要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它们反映了注意的发展水平。
注意的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在听课、做事时既能够专心致志、保持长时间精力集中,又可以兼顾其他同学的发言以及课堂上的所有信息,同时跟得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相反,注意的发展水平不够好的学生,就容易“走神儿”,不易适应教师的教学节奏。特别是小学生,各种心理品质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影响尤为严重。
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1. 让学生了解注意力的重要性,并相信注意力是可以提高的。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注意力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注意力,我们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其次,要让学生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可以提高注意力。这里可以用闹市读书等事例对其进行激发和鼓励。
2.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发展水平。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喜爱之情,让学生喜欢学科知识和课堂氛围,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活动,并在学习活动中经常鼓励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提高。
3.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1)在教学活动中,多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采用图片、动画、电教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注重导入和问题的设计,多采用游戏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师在讲课时尽量做到声音抑扬顿挫,注意教学的节奏感;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多采用学生能够广泛参与的互动形式,也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提高。(2)课内课外多开展相关活动,以培养和锻炼学生注意的意志品质。比如,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和游戏来锻炼学生,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发展水平也很有针对性。
三、家长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1. 在家里,给孩子创设适宜的学习、生活环境。孩子学习的环境既要安静、又要简单。要远离电脑、电视和客厅,不要设置太多的图画、玩具。在孩子学习时,不要打扰,不要和孩子说话聊天,不要打断孩子的学习活动,吩咐他去做其他事情。待孩子达到相应的注意力水平时,也可以去稍加干扰,然后指出,帮助提高意志力。
2. 帮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孩子注意发展水平的提高。要帮助孩子规划好生活和学习活动,各项活动都要注意时间的长短,让孩子的生活有张有弛、动静交替,科学地安排日程。比如,孩子晨练结束不能马上让他读书学习,孩子学习时间不能过长,要合理安排间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