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管理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管理学论文

信息管理学论文范文1

2003年,《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部分)(以下简称“课标”)颁布,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建设。

信息素养培养目标的确立

2000年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与以前的计算机课程比较,纲要突出的特点是:第一次提出了课程名称为信息技术;在其目标中,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且强调了伦理问题,提出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要求。

新颁布的课标把“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作为课程的第一个理念,强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同时,在课程目标中,又具体地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描述了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

新的内容体系的形成

纲要制定于计算机课程向信息技术课程转化的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计算机课程转化的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计算机课程的痕迹,例如,大量内容仍然是以“用计算机做……”来标志的,而且由于当时必须考虑许多初中尚未开设有关课程,高中只能从零起点来安排课程内容。

2001年起,在以纲要为依据进行的信息技术教材审查中,通过审查的教材有18套。这些教材中有的仍然是按照知识体系进行安排,有的强调了信息活动有关的任务来组织教材,体现了各自的风格,但是都比较注意强调信息素养的综合提高,强调实践,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颁布的课标则按照高中课程整体改革的意图,一方面实行模块化,规定所有模块在9个星期内完成,为36学时。另一方面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2个部分,必修部分只有1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2学生,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相衔接,是培养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保证,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强调在大众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初步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5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和延伸。模块内容设计既注意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前沿进展的适度反映,同时关注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形成了新的内容体系结构。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在达到基本信息素养的前提下,通过选修不同的模块,很好地发挥信息技术潜能,使他们能够对信息技术的某一个领域有比较深的理解与掌握,从而适应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学习发展需要。例如,“算法与程序设计”可以适应理工科学习的需要,“多媒体技术应用”可以适应准备从事艺术、文化领域工作与学习的学生的需要等。

同时,教育部对于教材实行立项批准的管理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管理部门与审查人员可以比较早地介入材料的建设工作,实现教材(内容体系与遴选)的共同建设,尽量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在2003年7月核准编写的高中教材目录中,信息技术教材有5项,各自具有一定的特色,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多样化。笔者认为,在编写指导思想与课标相符的前提下,编写特色是教材存在的重要条件,而内容体系的安排与所写的样张具体地反映了教材能否体现特色和贯彻课标的要求。

新的教学活动与评价方式的探索

在计算机课程阶段,我国的广大计算机教师队伍已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实践中探索与研究各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例如任务驱动方法。但是,当时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以实际的任务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上,因此,许多任务只是技能的训练,或者是孤立的、零散的,例如,把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作为一个个任务,说“今天我们的任务是为文件更改名字”等。

进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后,教学活动树立了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的理念,因此任务驱动方法的实施开始进行到更深入的探索阶段,所选择的任务均来自学生熟悉和关心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甚至一些任务的主题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既有实际意义,又必须使用要求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经过必要的信息活动的过程、采用适当的信息技术方法才能完成。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能够体验信息活动的过程,而且了解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教师认识到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的,应该充分关注并尊重个体差异,灵活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总是在其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其对新知识的理解并发展其认知结构。因此,教师采用了许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教材灌输,学生理解与识记的教学活动方式。现在,许多教师引入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组织学生自已探究或者合作学习,通过案例来建立自己的认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留白的方式,不再要求学生背记概念和规则,而是让学生使用自己的语文描述这个概念和规则。

而在技能训练方面,原来主要是讲解加操练,让学生一步一步跟着教师做,有的教师总是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操练,讲了又讲,而留给学生实践的时间很少,这既有悖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现在,教师开始注意学生的特知特点,分析如下一些问题:①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问题。②学生的交流倾向问题。③学生的学习倾向问题。根据马梯尼兹分析提出的变通型、实干型、顺应型和逆反型等学习倾向。针对这些不同的特点,由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己做,教师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指导和训练的教学方法。

信息管理学论文范文2

目前,大部分专业课程的评价环节采用书面考核和上机考核两种方式,考核手段较为单一,无法有效地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传统的课后辅导教师的课后辅导主要以网络手段为主,课后教师很少与学生沟通,师生时间互不了解。

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弹性教学的设想

2.1有弹性地安排教学

按照教学的实际需要,采用多样灵活的形式调整教学内容,以实训室为中心,灵活地进行排课,实行分段接力教学。理论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实习实训不在固定的时间段进行,结合项目开发的实际需要,灵活地使实习实训贯穿始终,采用弹性学期授课制。

2.2年级融合教学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可将在校学生打乱年级的界限,根据课程开展的先后顺序,共同参与项目开发全过程。依据项目的需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自愿申报项目,教师根据实际来设计弹性作业,弹性开展课堂提问,根据学生的差异而提问,以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学习内容。总之,是要打破传统的年级概念,将教学环节演变为职场锻炼,充分体现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2.3教师弹性备课

教学内容的选取需要适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要从企业实际需求和案例库中选择各种有利于提升学生项目开发能力的项目作为教学内容。设计教案时,教学时间安排要有足够灵活的调控空间,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和教师评价提供足够的时间。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学生、学习情境、学习任务,还要备工作过程。

2.4教师弹性上课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分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主导,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进行灵活多样的上课方式。问题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总结过程,让学生去经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2.5教学方法弹性

针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任务、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学习场所,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启发引导法等。在同一门课程中,同一时间点,对不同的分组对象,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充足的发挥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灵活调控,弹性的教学方法会积极促进师生的互动影响和现场调控,最终课堂氛围可达到最佳。

2.6弹性评价

在评价环节可弹性进行,不应集中为某一两种形式,从多角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项目使用者总评等评价方式。要做到随学随评,实现过程性评价。除了评价学习结果外,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等,最终体现个性化评价。

2.7课余时间学习辅导有弹性

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不定期不定时的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与人沟通方法、团队精神、创新思维和思想等多个方面进行辅导谈心,达到师生互相了解,从而促进教学更好的开展。

3采用弹性教学面临的风险

3.1来自教师方面的

教师在弹性教学过程中,面临很大的压力,需要改进和调整的内容很多,教师在思想上的认识很难统一,导致集体奋斗的意识不强。

3.2来自系部的

弹性教学的实施对于系部和专业来说是一件好事儿,但是在弹性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也较多,如:课程的时间安排、课程间的衔接、授课地点安排、不同年级的总体协调、教学秩序的保障等。如在某方面的安排上出现屏障,弹性教学就很难开展了。

3.3来自学生的

信息管理学论文范文3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最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皮亚杰认为认识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建构过程,个体认知结构通过与环境的同化和顺应作用,从“平衡一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建立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的学习环境。

1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心理学教学模式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管理心理学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管理心理学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2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心理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管理心理学课要依据三个维度系统开发设计:一是大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征系统;二是管理心理学知识系统体系;三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对大学生管理心理素质要求系统。最后从各维度综合考虑,设计与年龄特征和主题内容相应的活动方式,这是使课程从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根本所在。

2)主体性原则。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管理心理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尤其突出,要求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设计都体现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一系列的课程活动都是由学生参与的过程。

3)情景性原则。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与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景相联系的,管理心理学教育的主题也一定要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情景才能引起学生相应的个体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的新观念,达到对新观念意义的建构,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情景创设提供物质基础,使情景更生动、丰富,使学生的同感、共鸣、顿悟、联想、迁移更易发生。

4)协作性原则。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管理心理学教学起关键作用,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交流分享,共同建立起活动情景并成为其中的一员。通过协作活动环境,学生的智慧、情感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在相互的熏陶、感染、对照中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产生对自我的新的期待,激发自我潜能的开发。使课堂充满无穷魅力的关键所在。

3基于建构主义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内容按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管理心理学课程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情景、教学信息资源、教学人际环境、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评价、强化练习方式几个要素的设计,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3.1教学目标的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管理心理学教学目标设计应体现教学总目标、具体目标和具体任务三个层次。教学具体任务的内容要具有可以观察评定或可以训练培养的特征,每一具体目标通过形象生动的主题内容来表达,通过具体可行的活动步骤保证有效实施。同时各层次目标又从自我认知、情景活动、人际交往、社会认知等方面进行要求,这种纵向和横向交织的目标设计构建了一个具体明确的指导性很强的目标体系。

2)管理心理学课程目标设计中的陈述技术

课程目标的准确陈述直接影响课程设计的各项活动,所以有必要掌握必要的陈述技术。管理心理学课程目标必须分层次陈述,把一般性目标具体化为特定目标,并用富有表现力的标题体现出来。

如在《人格特质》一节中,要求大学生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对于该内容的主题活动可用“天才也怕入错行”的标题强调职业选择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课程目标陈述还要注意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在人际关系交往中(条件),学生(主体)能真实自然地(表现程度)表达(行为动词)自己的情感。”当然有时可省略某一要素,以不引起歧义为前提。其中行为的主体一定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3.2情景设计

情景设计是对教学所需的一些具体的情境和教学氛围的设计,包括氛围设计、角色体验设计、游戏设计等方面。氛围设计主要是指创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尊重、平等的人际氛围。角色一体验设计则根据活动需要,让学生扮演活动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需要思考、行动、体验该角色人物的思想、心理,学习模仿好的一面或更清楚地认识到其不恰当的地方,进而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发展良好的管理心理品质。

游戏设计具有趣味性、自主性、虚构性、创造性、社会性(契约性、互动性)的特点。游戏设计要把握好建立伙伴关系阶段—共同承担义务阶段—相互信任互助阶段—交流分享领悟阶段—正确认识自我阶段这五个阶段。

3.3信息资源设计

充分的教学信息资源是教学得以实施的保证,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心理学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双边都要承担信息资源信息储备和准备的任务,教师有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设计出符合社会要求和学生特点的生动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和组织学生的活动,帮助学生实现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实现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意义建构,学生获取课程信息资源的过程是管理心理学活动课的必要环节,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基础,也是自主学习和课后练习的重要内容。

3.4自主学习设计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自主学习的方式可以是提纲掣领的支架式、探究真实事件的抛锚式、由不同侧面认识同一事件的随机式,选择什么方式根据管理心理学教学主题而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可以是观察、阅读、反省、自我测验、自我回忆、角色体验、自我管理、写日记、调查访问。

3.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在班级环境下协作学习环境较容易建立,根据教学需要可以设计出各种形式,如交流读书心得、故事串联、非理性信念轰炸、成功分享、合理宣泄、小组讨论、分组辩论等。民主、互助、真诚、愉快的协作环境的建立对充分发挥团体成员的互动起着关键作用。

3.6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管理心理学教学对每个同学来讲没有统一目标,也就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只有最适合自己的目标。但对于教师来讲应该有一定的评价指标,包括:管理心理学知识的阐述是否生动活泼、简明通俗又科学规范;学生的参与是否全面;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而有序;学生表情是否专注而自然;课后训练是否主动积极并有反馈结果。所以评价依据有以下几方面:课堂和课后观察;知识水平测试;学生反馈;相关部门反馈等。

3.7强化练习设计

管理心理学教学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不可能完成全部的教育任务,课堂和课后的练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与其他学科作业相比,管理心理学的练习应是一种活动作业,重过程体验不重结果,尊重每个人活动的独特性,重视个体经验的分享,学习方式可是个人独立训练,小组协作练习,或是有教师指导的课堂练习、朋友参与的团队拓展训练,合理宣泄等。

4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

4.1了解学生有什么,了解学生怎样想在运用建构主义教学中,如果认同建构主义,就不能假定学生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是他们建构更多知识的唯一基础。

所以,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有些什么知识和经验。同时,教师若想改进学生的概念及其概念的结构,就必须先试着去建构学生的思考模式,学生的思考模式是可以被一般化的,但是在假设学生适合这个一般模式之前,教师应先有一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此一特例的假设是可行的,绝对不要任意假设学生的想法是简单或显而易见的。

4.2精心准备,建构问题,创造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乐趣的机会对教学中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应做好精心准备,在问学生的过程中,问如何得到答案是一个发现学生思考问题的好方法,它开启解释为何某一特定答案在不同的情况下未必管用,教师要多问学生:为什么?如何得到?什么意思?有何不同?举个例子?而少问学生:会不会?懂不懂?对不对?要注意的是,通常一开始学生对解题不会有太大的兴趣,若要培养学生对问题有深入探究的兴趣或动机,教师就要去创造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去体验解题有关的乐趣,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学生对问题本身没兴趣,而教师又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你答对了或错了,这种教学对学生的知识发展可以说毫无意义。超级秘书网

4.3认真聆听和应对学生的回答,鼓励学生思考对一个问题,不管学生的回答是什么,对学生而言都有其意义,因此学生的答案对教师而言不论有多离谱、多奇怪、甚至多错误,教师都应认真解读和应对,让学生解释问题和答案是一个不错的策略,如果教师只简单说它错了,对学生是莫大的压抑和气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思考,成功的思考有时比正确的答案更重要,成功的思考即使是基于无法接受的前提也应给予鼓励。为了了解学生,鼓励学生思考,教师要有几乎是无限弹性的心灵,因为有时会从几乎难以接受的前提开始。

4.4创造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学与训练并重让学生和他们所选取的问题搏斗,只在他们要求帮助时才给予帮助,而且只帮助他们建构知识。顶多教师能引导学生在有效的方向上建构,但永远不能逼他,这样当然费时,但是只要学生有过两三次自己成功思考答案的乐趣之后,他们就差不多可以去做教师建构的问题了。所以说,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做训练,使这些经验熟练到成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陈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二)———关于建构主义理论[J].中国远程教育,1999,(2).

[2]王永跃.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行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专辑).

信息管理学论文范文4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2月在我院行血液净化治疗的52例尿毒症患者,男28例,女24例。年龄19~83岁,60岁以上31例。文化程度:中专及高中5例,文盲14例,余均为初中及以下水平。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9例,高血压肾病7例,相关性血管炎1例,先天性肾积水1例,多囊肾1例,慢性肾炎12例,不明原发病的21例。

1.2方法

我院自2013年4月起,运用苏大附一院血液净化中心研制并成功运用5年的血液净化信息化管理系统,系统将电子体重称与工作站电脑与服务器连接,通过数据库,患者在电子称上刷专用磁卡,系统将透前体重传输到电脑系统,显示屏显示患者姓名、理想体重、预脱水量;透析过程中,护士输入每次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透析机参数;透析结束后,输入实脱水量;监督者通过系统可及时观察、处理问题。护士长在每班或每天透析结束后,专门查看血液净化信息化管理系统,观察每位患者透析过程中的血压、脉搏、呼吸及记载的病情变化记录,判断是否有调整干体重的必要,查看当班医师有无处理,若已处理认真核对;若未处理,与当班医师或固定的主管医师沟通、协商,医护合作一起调整控制患者的干体重,避免透析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生命安全,使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和指导。

2结果

我院自2013年4月~2014年2月运用此法,透析5956例次,未发生因严重水钠潴留导致心力衰竭或其它意外,也未因超滤过多导致严重后果,期间患者的营养指标血红蛋白均值114.8g/L,白蛋白38.8g/L均在合格范围。

3讨论

血液净化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种数字化肾病工作站,通过系统可浏览患者所有的透析记录治疗单,治疗单是根据卫生部2010版血液净化SOP设计的,可对患者的历史透析记录的生命体征一目了然,并可做比较,医务人员可结合患者的自我感觉、血压状况、超滤量及营养指标综合判断患者透析疗效;而达到并维持理想体重是透析患者整个治疗过程的重要内容,而且干体重是个变量,它随着病情及营养状况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血液透析患者干体重的评价尚无金指标,对干体重的判断需结合患者自身状况综合考虑,由于血透中护士长在班率高,对透析患者的情况清楚,所以对患者执行持续监管患者的生命体征、饮食、自我感觉等内容护士长做的多一些,细一些,更熟一些;征对这些情况,我科尝试承担起运用血液净化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在我院做血透治疗患者干体重监管工作,根据理论和积累的实践经验,对有需要增加或减少干体重的患者及时与医师沟通,或已在当天透析过程中调整过超滤量的,查看系统中干体重数据有无更改,或是否需要马上更改,均可提醒医师或做探讨、观察;对医师的工作也是一种督促和跟进,对透析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保障起到监管作用。

4小结

信息管理学论文范文5

以往学校学籍档案管理的工作较为分散,未能实现系统化的管理。信息化技术在学籍管理中的使用,为学校学籍管理工作带去了新的发展。

(一)方便了档案的整理

传统的档案管理技术,档案整理难度较大,而且容易造成数据丢失。信息技术在学籍档案管理中的使用,为信息资料的收集提供了便利。学籍档案信息的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网络对学籍档案信息进行收集。学校各个部门将所采集得到的学生信息,通过网络的形式,直接发送至学校的学籍档案数据库中,方便了档案的整理,确保了档案的完整性。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还有效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确保档案管理部门所收集的都是学生最新的信息。

(二)方便了信息的整合和利用

电子信息技术在学籍档案管理中的运用,实现了学籍档案的电子化。学校相关管理部门通过网络计算机技术,实现了学籍档案的整合,方便了个人学籍的交流和使用。建立电子化的学籍档案管理系统,既方便了人员的交流,也充分发挥出了学籍档案的潜在价值。

(三)方便企业了解学生信息

信息化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使用,为企业了解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企业通过网络计算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表现,包括专业水平、技能水平、思想素质等。为企业招聘提供了依据,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四)提高了数据安全

学籍档案管理包括了对学生各方面信息的管理,学校可以通过学籍档案管理系统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利用学籍管理系统中的检索工具,还能够方便有效地对信息进行查阅。通过授权管理,能够有效防止学籍信息的篡改和丢失,保证了学籍信息的安全,提高了学籍管理的水平。

(五)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档案管理部门通过开放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等方式,方便了相关资料的查询和核对,方便了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网络的便捷性,有效提高了学校档案调动的效率,减少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力人物的投入。

(六)有利于实现档案的服务功能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下,档案的使用权非常有限,在一个时间段内只能满足一个用户的需求,大大降低了档案管理的使用效率。信息化技术在学籍档案管理中使用,促使了学籍信息的电子化发展。通过网络计算机技术,只要有授权的用户都能够实现对学籍信息的查阅。这种便利性,方便了学校和学校、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档案使用的效率,满足了档案的服务功能。

(七)实现了档案管理的自动化

信息化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使用主要表现为网络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实现了档案管理的自动化发展,包括了信息储存的自动化、信息输出和管理的自动化、编码和检索的自动化等。

二、结语

信息管理学论文范文6

因此,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放在首位,这也是新课程对教学的重点要求。我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运用研究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一、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它是一种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出发的学习方式。其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它的特征有: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性;开放性。而创新思维是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是思维的高级过程,它是在个人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的思维过程。它要求打破惯常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将过去的经验重新加以综合,给问题以新的解决。它的特征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新颖的表述。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显著的优势。因为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避免过分注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下的结论,学生当成真理的现象。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价、质疑问难,打破了对科学知识的绝对化观念,打破了对科学知识的迷信,从而形成探索的、发展变革的观念,而且讨论中师生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有利于学生克服心理和语言障碍,避免了学生听催眠曲现象,使学生心理处于放松状态,易于激发每个人思维活动的潜能。

二、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有所用的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老师往往只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花大量时间进行知识记忆和技能的练习,缺少对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进行内化,缺少对学习过程的反省和调控。其结果是,在课堂上,学生是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在课外是解题的操作机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而研究性学习则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认识和接受教学,主动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造就创新精神。这时老师所要做的是联系现实生活,提出大家熟知而又难以解释的问题,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在直观而富有趣味的情境下,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培养创新思维意识。例如:在学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我先创设了这样的一种教学情景:多媒体演示:$%白糖拌西红柿,盘子里出现许多水;!%盐腌菜,硬挺的鲜菜变得软缩,盆里水增多。其原理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内容,通过分组讨论、分析运用本节的知识来解释上述现象,既顺利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又让学生感到生物学知识学有所用,从而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三、运用性,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创新能力

从认知心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来了解事物的性质;二是规则的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三是解决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第三层次的学习,其目的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了所学知识点时,还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以此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进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问题的创新能力

对于一些教学利用课堂时间难以完成,老师可先把问题提前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把零碎的、粗糙的思想片断系统地组织起来,再经课堂汇总!这样不仅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学会了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提高了学生的交际水平及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生态平衡一课时,可指导学生对本地的水质变化、生物资源数量的变化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同时收集环境污染对人类和生物所带来的危害。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访问、查找图书、资料,利用机检索资料,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全面提高。

五、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