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考察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考察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考察报告

文化考察报告范文1

今年五月,市委宣传部、市政研会组织我市部分企事业单位政工干部对青岛海尔集团、宁波北仑发电股份公司、上海宝山钢铁集团股份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学习考察。学习考察过程中听取了三家企业领导关于企业文化建设情况的介绍,实地参观了厂容厂貌和企业文化建设展览,并进行了座谈交流。通过学习考察,大家一致感到,海尔、北仑、宝钢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很好,非常有借鉴意义。主要特点为“两高两强”,即起点高、档次高,辐射强、特色强。我市企业文化建设与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大家表示,一定要对照先进经验,认真查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认识,适时加以完善和改进,促进我市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为推动我市企业深化改革贡献力量。

一、海尔、北仑、宝钢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领导重视,亲自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海尔、北仑、宝钢的领导十分重视。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认为,海尔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站稳脚跟,保持高速稳定的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围绕市场创新培育企业文化,通过市场创新激发每个员工的新活力,从而为企业高速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团队凝聚力。因而,海尔集团强调从根本上做文化,既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又吸收借鉴发达国家企业文化建设先进经验。海尔集团提出创新是海尔文化的灵魂,其中“所有的问题都应是零”,“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真诚回报社会”等经营管理理念在海尔快速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去年海尔的全部营业额达到806亿元,其品牌已经排在国际家电业的第五名。北仑发电股份公司政工部主任杨雄伟提出,建设企业文化,领导必须重视。北仑发电股份公司是目前全国最大火力发电企业,公司领导把建设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护照”,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创建学习型企业,打造国际一流品牌。通过全方位导入CIS,提炼整合企业理念,培育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宝钢股份公司领导亲自参与制定《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参加企业文化建设大会,传播公司理念,进行企业文化交流演示,弘扬英模事迹,为企业文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二)全员参与,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支持度。企业文化从一般意义上说是企业家文化、经营者文化,但在广泛意义上说是全员文化,要有员工广泛参与并得到广大员工认同,才能发挥其对生产经营和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海尔集团提出以大众传媒和特色活动为载体,使广大员工参与并认同海尔文化。他们强调海尔文化是海尔人的文化,人人都要参与文化的创建。同时,通过建设学习型团队,利用《海尔人》和《海尔新闻》坚持不懈地向员工灌输海尔文化,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统一员工的思想,增加员工对文化建设的支持。北仑股份公司特别注重企业文化的“全员参与”,厂标的设计、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凝炼以及各种文化活动都提倡全体员工的支持与投入。企业制订的企业信条就是“北电的光彩,你我的光荣”,把每个员工的力量凝聚起来,为企业发展作贡献。宝钢股份公司强调每一个宝钢人都代表宝钢形象,宝钢文化是宝钢员工的文化,并以“绿色的宝钢、我们共同的家园”作为公众理念,要求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心坎里,从而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三)体现特色,建设比较充备的企业文化体系。在与海尔、北仑和宝钢企业领导座谈交流时,他们一致提到,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普通文化的建设,有其共同的规律。但是每一个企业具体情况不同,只有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出发,建设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力对企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海尔集团将本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最外层是物质文化,中间是制度行为文化,最核心的是精神文化即价值观。海尔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创新两个字。他们提出创新三个原则和六个方面的创新体系。三个原则即创新的目标(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创新的本质(创造性的破坏)、创新的途径(创造性的借鉴和模仿)。六个方面的创新体系即战略创新是方向,强调问题管理,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观念创新是先导,提出“三只眼”(盯住内部、外部、用户)、斜坡球体、只有淡季思想没有淡季市场理论;技术创新是手段;组织创新是保证;流程再造是活力;市场创新是目标。通过塑造科学的价值观,培育创新精神,使海尔由强走向更强。北仑发电股份公司把“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北电价值观渗透到企业文化的各个环节,铸成了“严谨、求实、高效、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安全生产促效益,科技环保图发展,创新管理铸辉煌”的经营理念和“为社会发展提供永续动力”的北仑使命,为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信誉度、美誉度,营造与国际一流电力企业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氛围奠定了基础。宝钢股份公司结合钢铁企业实际,强调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价值观,提出“忠诚、认真、严格、不断学习”的企业精神和建成“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的奋斗目标,并确定了六大支撑策略,即完整体系策略、诚信体系策略、学习型组织策略、团结协作策略、现代公共关系策略、品牌策划策略,使宝钢股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进一步打造了宝钢强势文化。 

文化考察报告范文2

关键词:西南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音乐;文化;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2―0013―03

众所周知,北方丝绸之路是2000多年来中国与西方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一条大动脉,曾极大地影响着当时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从张骞出使西域,在天竺见到蜀布与邛杖,到上世纪80年代在成都平原发现距今3000多年的三星堆古蜀文明和成都金沙遗址,史实告诉我们:早在上古时期,亦即北方丝绸之路尚未开通之前,西南各族先民即已冒着生命危险,穿过川滇之间的崇山峻岭,征服畏途,开发了由成都出发,经云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到中亚的一条通道――西南丝绸之路。这条鲜为人知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在历史上也曾起到过同样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南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对比研究,拟从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及音乐学的视角,对我国西部各民族音乐文化中所涵盖的乐器、乐舞、乐队、乐谱、乐种、作品及其所表现的乐律、音阶和音乐结构、风格等进行全方位的对比研究,并力图从人类历史上民族大迁徙所带来的地域变迁、文化流变和人文交融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索,进而揭示其不同音乐文化间的异同,深究其发展变化的本源和流变。为逐步实施川音教育部科研项目《南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对比研究》课题组所拟定的研究计划,我们决定先从“乐器”和“乐舞”两个方面人手,对南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发展进行初步的对比研究。

一、乐器方面的对比研究

自汉至元的各个历史时期,由于北方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大量西域乐器源源不断地传人中原,并得以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其中,弹拨乐器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竖箜篌等,吹奏乐器筚篥,拉弦乐器胡琴,打击乐器都昙鼓、答腊鼓、羯鼓、钹、锣等即为典型的外来乐器。后来,这些乐器又通过多次的民族大迁徙和西南丝绸之路这样的传播途径,转移、流传到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并得以传承、发展和演变。

筚篥,又称v(bì)篥、悲篥、笳管,公元384年随龟兹乐传人中原。其最初仅是胡人“卷芦叶为笳,吹之以作乐”的一种简单乐器。后来,吹奏者又改为以芦苇制成哨子,插在木制的管子上,同时在管子上开若干按音孔,于是便将其称之为“筚篥”(即今之“管子”)。在《乐府杂录》、陈D《乐书》中,都如实记载了从“笳”到“筚篥”的演进过程。隋唐时期,筚篥已普遍运用于九、十部伎中。至宋元时期,筚篥发展成为当时乐队编制中极为重要的乐器之一,处于乐队中领奏的“头管”地位。通过西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考察和研究,我们发现,在西南众多民族中随处可见与之在名称、形制、发音原理等方面均十分类似的乐器,这便引发了我们对此的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从另一种角度看,作为南北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成都,在纵横交错的两条音乐文化轴线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交互作用。它不仅是中原音乐文化南传的目的地之一,同时也是西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北进的中转站,更是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汉族音乐文化的聚合地。由此可见,成都在南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交互、交流与传播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成都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音乐文化及其与南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无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

位于成都西郊的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永陵,陵墓中所保留的24幅完好的乐舞石刻,生动地再现了唐代宫廷燕乐中龟兹乐舞的精彩场面,这是一个有着足够说服力的例证。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永陵乐舞石刻所展现的乐队中出现的一种横吹类乐器,其究竟是“篪”还是南方众多少数民族广为流传的“巴乌”,更是有待我们去作进一步的考证和分析研究。如果将其确定为“巴乌”,那么,永陵中的24幅乐舞石刻就更可以作为南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融的一个实证。

此外,大量通过北方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西域打击乐器,又通过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迁徙而进一步传入我国南方地区,与西南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的乐器相融合,进而发展成为各民族歌舞音乐中的常用乐器。从形制和风格上考量,如今仍在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中广泛使用的“象脚鼓”等打击乐器,很可能与从北方丝绸之路传人的一些西域打击乐器有着密切的关联。

二、乐舞方面的对比研究

借助于南北丝绸之路这样两条源远流长的历史通道,我国各地乐舞文化也才可能得到持续的交流和融合。唐贞元十六年,南诏王异牟寻向唐王朝进献《南诏奉圣乐》。贞元十七年,骠国王雍羌遣弟悉利移、城主舒难陀向唐王朝进献“骠国乐”,这即是南方丝绸之路乐舞文化向北推进的一个明证。

大唐时期,云南大理地区六诏之一的蒙舍诏(即南诏)在归唐后,即与中原唐王朝建立了亲善友好的密切关系,这样的南北交往不仅大大发展了南诏的经济文化,而且也促进了中原文化和西南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发展。唐德宗贞元年间,南诏王异牟寻派使节拜见了当时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向其表达了进献艺人歌舞的意愿。于是,精于歌舞的韦皋便在南诏乐舞原始素材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和加工,并在成都进行重新编排,定名为《南诏奉圣乐》,进献给唐王朝,后在长安宫中为德宗作现场表演。《南诏奉圣乐》由30首歌舞曲组成,使用的乐器有琵琶、箜篌、横笛、螺贝、铃钹、筝、笙等30余种。乐队规模庞大,多达196人。其中,龟兹部88人、大鼓部24人、胡部72人、军乐部12人。舞蹈队则按南、诏、奉、圣、乐5个字所表达的主题进行编排组合,表演中每舞一字唱一首歌曲并如此反复3次。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表演者瞬间不断变换服饰,令观者无不称奇,德宗更是赞不绝口,下令宫廷的乐舞伎人也照此排演,并将其作为朝廷饮宴时的歌舞节目。

《南诏奉圣乐》堪称南诏音乐及西南各民族音乐舞蹈有机结合的一种综合性歌舞音乐。它本身不仅对唐代宫廷歌舞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更是南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流与融合最具说服力的体现。

骠国在我国古代典籍中也曾被称作“掸国”。其西接东天竺,北邻南诏,东连真腊,南面靠海。“掸”和“骠”,实际上是古代缅甸的两个主要民族。除“掸”和“骠”外,古代缅甸还有不少的印度移民,他们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就已接受印度佛教文化(包括音乐文化)的影响。在《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南蛮列传(下)》中,详细地记述了关于 骠国向唐王朝献乐的经过。关于骠国乐在唐代宫廷中的表演情况,著名诗人自居易曾在其《骠国乐》中这样写到:“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千击纹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N斗薮龙蛇动。”骠国乐向唐宫廷献乐时所用的乐器共计8类22种。其中,有铃钹、铁板、螺贝、凤首箜篌、筝、龙首琵琶、云头琵琶、大匏琴、小匏琴、独弦匏琴、横笛、两头笛、大匏笙、小匏笙、牙笙、两角笙、三面鼓、小鼓等,可谓丰富多样。玉螺即螺贝,是一种用海螺制作的吹奏乐器,常用于天竺的佛教音乐中,据推测,当是东天竺传人骠国的乐器。而铜鼓,则是现今仍在我国西南、岭南一带生活的苗、瑶、彝、黎、侗、壮、佤、布依、土家、仡佬、水、白等少数民族广泛使用的乐器。邻近的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亚、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等东南亚国家也可见其身影。在正史《后汉书・马援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汉初建武年间,马援被封为伏波将军,率军征讨交趾郡(今越南北方红河流域一带)时,曾从骆越族(古代越人的一支)人手中缴获铜鼓。在唐代,关于此乐器的记载那就更多。考古学家根据实物测试确认,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铜鼓是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时期至公元前5世纪战国早期的制品,它们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铜鼓。而铜鼓借助于西南丝绸之路得以广泛流传,正好映证了西南丝绸之路在中外音乐文化传播与交流中所产生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文化考察报告范文3

在夏老师对课程做尝试的前前后后,网上几乎在同步展开着一场论战,正反双方旗帜鲜明、互不相让,都在捍卫着自己的观点。看着这些似曾相识的争论,我陷入到了回忆之中,我发现,夏老师用这节课把我打发回了一九九五年。

那年上半年,有一位顶着“联合国开发署(UNDP)首席技术顾问”头衔的美国专家Dwight W.Allen博士“悄悄地”来到了中国,在对中国部分地区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进行了一次短期考察后,他给当时的国家教委写了两篇考察报告,报告的名称有点吓人——《中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未来》和《对中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设置的再考察——一个警告》。由于这两篇考察报告没有在国内的媒体上公开发表过,所以知者不多,但它提到的观点,却如同一条潜流,直到今天还笼罩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空。

让我们先重温一下考察报告中的观点。Dwight W.Allen首先明确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机教育:要么把计算机看作教育目标,要么把它看作教育工具。这有点像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的计算机教育应用学者Robert Taylor对计算机应用于教育基本形式的概括,就是众所周知的3T模式,他认为计算机应用于教育,计算机要么是Tutor(辅导教师),要么是Tutee(学习者),要么是Tool(工具)。这里的Tool显然对应Allen的教育工具,而Tutee就对应着教育目标。它还有点像我们经常提到的“计算机文化论”、“计算机工具论”的划分。简言之,把计算机看作教育目标,就意味着直接学习计算机知识,把计算机作为学习对象,如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学习程序设计语言。把计算机看作教育工具,就意味着计算机并非直接学习对象,而是要学会用计算机来学习,如文字处理软件的学习,软件本身的学习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学会用软件来处理文字。

18年前的Allen是坚定的工具论者,他措辞激烈地认为计算机应该是工具而非目标。“现在计算机已成为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把计算机看作教育的目标还是教育的工具,这是当前中国的计算机教育政策和美国以及其他工业国家的计算机教育政策的根本区别所在”。他从计算机教育的历史中寻求佐证:“在二十年前的七十年代,注重计算机语言学习的课程在美国的中小学校很是典型,但近十几年来已经被认为是过时的了。”“以BASIC语言为中心的课程是第一大危害者……如不彻底改变方向,一切证据表明中国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将面临最大的灾难。”

观点偏激?危言耸听?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介意具体的结论,如果我们把眼光投射到整个计算机教育发展的历程中,那么,我们会看到,在一九九五年有这样一个人、在一次考察后写下了两份考察报告,不过是计算机教育历史上的一个点。而在计算机教育的一条长长的时间轴上,你会发现计算机有时候是教育目标,有时候又成了教育工具,计算机课程正是这样左一脚、右一脚地向前行进着。

思绪又回到了18年后的今天,计算机课早就变成了信息技术课,课程的内容之丰富更远非当日所能想象。但奇怪的是,Allen所提出的“目标—工具”二元对立依然困扰着我们,今天的很多争论说到底还是“目标—工具”之争。不信我们就拿这种论调来分析一下当下的种种课程实践倾向,如强调硬件的(传感器、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学习、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强调算法思想,就大致是把信息技术本身的知识、原理当作了学习的目标;而在动漫一类的课程中,信息技术仅仅是学习工具,而用信息技术工具来创作才是课程真实的目标。

回到夏老师的课,在她眼里,信息技术就是一个工具,学会用信息技术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是课程应该给学生的东西。而在以信息技术为学习目标的人眼里,在这节课上却只看到了热热闹闹的活动,而课程中的技术却未免有失浅显,甚至有些活动根本和信息技术无关。

文化考察报告范文4

考察的内容与背景: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每天都要看书,也经常买书。我发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线上购书越来越便利,我已经很久都不去书店买书了。传统实体书店受冷落,图书销售额下滑,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传统书店何去何从,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多元化的转型,成为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此,我和组员们就这个问题专门进行了考察。

考察方法与过程:

本次社会考察中采用了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

1、观察法(我们来到了位于市中心的新型实体书店:读者书店)

(1)观察书店装修风格以及各种特色增值服务。

(2)观察店中顾客的消费行为。

2、问卷法(7月15日,收到有效网络调查问卷239份及现场调查问卷4份)

(1)针对“阅读习惯改变,实体书店多元化转型之路”,设计了一份共15个问题的调查问卷,统计各题百分比。

(2)根据统计结论,分析消费者对购书方式的转变及看法。

3、访谈法

(1)就实体书店如何进行多元化转型。采访了一位10-20岁的男性学生顾客,两位20-30岁的女性上班族顾客,以及一位30-40岁的男性上班族顾客。

(2)针对一位20-30岁的男性上班族消费者进行了深入的个人专访。

考察的结论与建议

通过观察法、问卷法和访谈法,我得出以下结论:

1、实体书店的缺点是:书籍价格贵,购书的来回路程不方便。而这些恰恰是线上购书的优点,线上购书正是以便宜和方便取胜。

2、成功转型的新型实体书店,一般都有自己独特的装修风格,以及特色的增值服务,以吸引特定的消费人群。

3、顾客去实体书店的目的,早已不局限于看书买书,他们多数是享受书店里宁静的读书氛围,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处理事务。

鉴于以上情况,我建议:

1、实体书店需要线上、线下结合,通过公众号、线上书店等网络渠道,一方面进行宣传推广,同时增加销售额。

2、实体书店需要在店内提供查询系统,供顾客查询,方便买书。

3、在阅读区域设立独立的私人空间,供顾客阅读。

4、提供有特色的增值服务,例如:咖啡吧、文化空间、明信片留言等。

5、多举办线下活动,比如:邀请专家进行主题沙龙,作者签名售书,组织读者开展读书会、朗读会等等。

6、大力发展自有品牌,推出自有品牌的文创产品,并根据年轻读者的喜好,设计出独特、新颖的高附加值的产品。而这些利润率高的产品,能为书店带来更高的收益。

7、一旦品牌拥有了知名度和美誉度,就可以发展连锁经营,提高门店的数量,降低采购成本,在规模上占据优势。

考察的学习体会与思考

通过这次考察,我勇敢地跨出了第一步,从害怕与陌生人交流,到最后与他们侃侃而谈,克服了原先的心理障碍。

文化考察报告范文5

英文名称:World Ethno-National Studies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8287

国内刊号:11-3673/C

邮发代号:82-79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文化考察报告范文6

相比于政经“硬件”,以阅读为核心的柔性因素更加贴近心灵与精神。丰沛、润泽还是枯竭、干涩,这是躲在高歌猛进主旋律背后的一道选择题,容易被忽视,其影响却至深至远。据上述报告,文学阅读的浅俗化走向已不容回避,典型的表现是那些缺乏人文气息与人性温度的作品大行其道,轻松化、娱乐化日渐被抬到过分的高位。同样的状态,我们在人文、社科、科普等几乎所有重要领域的阅读现状中,也都可以看到。

好的阅读之于心灵,价值很多。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点,关乎德性。

从普遍意义上说,德性的来源有二。

首先是社会和家庭的教养。从公共领域看,目前的社会现实常常表现出多重失范,难以让人满意,因而也难以对德性的形成施加好的影响。家庭内部一般会有追求德性的天然选择,但这种追求与社会性的整体失范相悖,于是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囚徒困境――想让自家孩子善良,但外面那个环境复杂,总不能让孩子吃亏吧,所以……孩子必须适应现实,不能太拘泥于善良原则。这样的困境下,德性的形成当然也不容乐观。

其次,德性可以源自优质阅读。好作品中那些恒久的、有益于道德形成的价值,会通过阅读潜移默化地内化于人的心灵。缺乏阅读是可悲的,缺乏优质阅读则更可怕。因为在质量不高甚至恶劣的阅读中,不仅无德性,反而包含着对德性的伤害。

阅读在根本上是“私领域”的事,它足以构成某种抗衡“公领域”的力量。当内心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蒙尘时,好的阅读便是一种擦拭。我们需要付出许多精神努力,才能对抗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而好的阅读能有效地助益于这种努力。这样的阅读,久而久之,足以使一个人有勇气对抗他所认为不良的整个社会风气。

人的心灵,借由阅读能够走多远,潜力几乎是无限的。当社会整体蒙尘时,对于个体,优质阅读尤其可贵。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6月29日)

■解读方向

1.关注文学发展动向,选择优质阅读。阶段性文学现状的宏观考察报告,使人们对“抗震诗潮”的出现与影响、网络小说的类型化及“山寨文化”的由来与评说等焦点与热点更为深入地关注,从而了解文学现状,选择优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