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文盲六年级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假文盲六年级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假文盲六年级作文

假文盲六年级作文范文1

映入我们眼帘的画面是:在一个寒冷的天气里,四个穿着大棉袄、头戴帽子、嘴戴口罩的大男人在一车站候车处候车。候车处旁边立着一块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母子上车处”五个大字,但四个身强体壮的大男人对牌子上的提示,假装没看见或不知道似的,若无其事地站在“母子上车处”的地方,将本应站在此处的一对可怜的母子挤在了一个角落里。那对母子眼巴巴地望着他们,向他们投来期盼乃至乞求的眼神,但几个大男人却闭上眼晴,心安理得,毫不顾及母子俩的感受。这个画面是由着名漫画家华君武以漫画形式记录下来的,并给它取名为“假文盲”。

作者借漫画的形式,讽刺和批评了当前社会上那些缺乏公德心和爱心、个人修养低下、自私自利的人和行为,提醒人们要自觉做一个尊老爱幼、品德高尚、讲究社会公德、维护社会道德规范的人。漫画以辛辣的笔触,直指当前社会的弊端,一针见血地刻画出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之人的丑恶嘴脸,以达到唤醒人们良知和公德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像漫画中类似的人和事特别多。记得有一次,我走在马路上,看到有个叔叔将刚喝完的空可乐瓶随手扔在马路上,我对那个叔叔大喊:“叔叔!你怎么往马路上乱扔东西呀?”那个叔叔假装没听见,若无其事地飞快向前走,根本不管我的叫喊。后来,我走过去,把空可乐瓶捡起放进路边的一个垃圾桶里。还有一次,我站在回家的公交车上,看到有个大哥哥的座位边上站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随着车子的摇摆,老人也左右摇摆着,仿佛要倒下似的。但那个大哥哥对身旁发生的一切熟视无睹,心安理得地坐在座位上,而且车上没有一个人让出一个座位来。当时,我觉得脸上有一股火辣辣的感觉,难道让出一个座位来就真的那么难吗?还有,公园草地上被践踏出来的一条条小道,马路边上被弄坏、盗走的下水道盖子,建筑物和电线杆上乱涂乱贴的电话号码、广告等等,难道这样的事还少吗?还不够吗?

对于这些人和事,我感到无比的气愤,也非常的难过。难道人与人之间就非得这样相处吗?难道就不能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帮助吗?要知道,在我们满足了自己一时私利、图了一时方便的时候,损失的往往比这要大得多和多得多,因为它不仅仅是丢失了我们的美德,更重要的是丧失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尊严和良知;而当我们弯下腰伸出手站起身去捡起一只被扔掉的空可乐瓶、给别人让出一个座位……时,我们得到的又何止是一个简单的微笑、一声轻轻的谢谢,我们收获的是尊严、良知、公德和爱心的复苏与回归。真的,当我们伸出手去帮助别人时,我们就已经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让我们以“假文盲”为鉴,为创造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和谐美好的社会而努力,相信有我们的共同努力,社会将变得越来越美好,“假文盲”的现象将慢慢的消失,成为人们共同唾弃的不耻行为。

假文盲六年级作文范文2

儿时就对写作充满神奇与向往,虽然最终未能成为作家,然怀揣着对写作的梦想驰骋杏坛。胸中总是荡漾着作文教学的缕缕情丝,始终执著于作文教学的实践,不时闪现着一些对作文话题的思考。

一、写作,语文素养的核心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1 写作基于阅读又促进阅读。

一方面,写作需要阅读的积淀,语言的积累也需要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些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通过阅读可以学习语言的运用,学习表达的技巧。

另一方面,写作对阅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以写作为目的,为写作而展开的阅读更是如此。“为阅读而阅读”与“为写作而阅读”。其意义、作用是千差万别的。仅以阅读者的眼光去审视,往往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之感。而以写作的眼光去阅读。犹如庖丁解牛,能够透视阅读的一切秘密和本质,从而迅速地获得读写“双馨”。

2 写作基于阅读又高于阅读。

人们通常把阅读看作是吸收,写作看作是倾吐。阅读吸收侧重于分析理解,写作倾吐侧重于组织表达。阅读能力强的,写作能力不一定都好,而写作能力强的。阅读水平必高。

写作能力强的人,能迅速敏捷地捕捉、把握阅读材料信息,整合加工阅读材料信息。感悟提升阅读材料信息,内化使用阅读材料信息。写作较阅读更能清晰思路。更能培养分析理解能力和语言的组织概括能力,更能培养眼观全局的语文整体把握能力和从细微人手的语文实践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是高于阅读的。

写作是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标志。说一个人语文水平高,往往是说他文笔优美,文采飞扬,也就是说他的写作水平高。一个不会写作的人恐怕是没有人会认为他的语文水平是高的。几乎没人说一个人语文水平高,是说他很能阅读,善于阅读,读了许多书的。

从读与写的关系看,阅读是看别人说话,而写作则是自己在说话,说自己的话。写作是阅读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习的高级目标。写能融合听、说、读,而读则往往难以融合听、说、写。读与写之间不存在“眼高手低”之说。手低的,不会写,他的眼他的读就不可能高到哪里去;只有“会高”,才会“能读眼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甚至包括了阅读又高于阅读。

3 写作基于认识又基于语言。

写作是学生认识水平与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光有文字能力而缺乏认识水平,肯定写不出好文章。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多接触社会、接触自然、了解生活,指导他们通过关注和观察分析社会、自然、生活,得到切身的感受,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感情操。增强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不再是单纯地看重在规定时间内,写符合规定文体的文章;不再是将作文课看成是教给学生按一定的写作章法、了解写作过程的教师行为。现代教育改革人本化的趋势昭示我们:教育要以人为本。写作教学更应表达真我;要更加关注人文素养的生成,将“人”与“文”统一起来,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又以作文促做人,人文共进,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之中。融入到做人的知、情、意、行之中。

同时,作文更是一门语言艺术,她基于语言,一刻也离不开语言。有什么语言就有什么思想,就有什么文章,认识要通过语言来表达。缺乏了语言,美好的思想永远掩于心中,无法展现。

美好的情感,痛苦的经历。执著的追求。美妙的憧憬许多人都有切身感受。都可以是作文材料,但能写出文章的人却不多,写出好文章的则更少;走出家门,投入自然,美丽的山水风光。可爱的动物植物,瞬间的心灵感受,也可以是作文材料,但有许多人没能写出文章来。同样去游黄山。作家能够妙笔生花。顷刻千言,动人心魄,而我们往往只能是心动一下,口头赞叹几句。

写作需要用眼观、用心品。在日常平凡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辨别美、不断提升认识水平。同时要十分关注语言基本功的夯实与提升,让认识水平与表达能力比翼齐飞。

4 写作基于模仿更富于创造。

模仿是人类乃至一切动物学习不可或缺的阶段。写作当然需要模仿,应当允许模仿,正确对待模仿,潜心研究模仿。要注意从多仿到少仿,从形仿到神仿。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放开身心和手脚。由“摹仿文”及早过渡到“放胆文”。引导学生人乎其内出乎其外,逐步做到由仿而创,要敢想敢写,写出自己的个性。要放飞思维。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描述。创造性地表现世界、描写世界,创造性地表现社会、描写社会。创造性地表现自己、描写自己。有创意是写作的关键。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求实创新。以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学生个性为重点,让学生学会正确而流畅地表达,定会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写作,是一个人心灵的展现和人格的体现,更是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带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过程。

二、创生,作文教学的活道

如何指导习作?“创生”是源泉。什么是创生作文?我们认为。创即创造、创意;生即动态生成。创生即富有创造、创意地动态生成。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文兴趣、作文情境、作文素材等的生成:一是学生习作动态的、现场的、现实的生成。

1 创生,重在体现课标理念。

课标中关于习作的教学理念若作简单概括就是三句话。

第一句:“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真情实感。”易于动笔,要让学生从内容人手,有东西写,能上得手来。乐于表达,要让学生喜欢写。有兴致,欲望强。真情实感,要情动于衷,情动而辞发。

第二句:“减少束缚,自主拟题,有创意表达。”减少束缚,就是要少限制,多鼓励,多赞赏,打开学生思路,放开手脚。放飞心灵。有创意表达,就是要激励学生张扬,展示个性,包括文体,结构、表达形式、个性化的语言。

第三句:“在实践中练写,自改互改中提高。”作文是笔头上的功夫。要在课堂上多练笔,在游泳中学游泳,在写作中学写作。包括成人,我们写作中的许多知识、技巧、门道都是在“前车之鉴”的启示中获得的,都是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在品

评他人文章的过程中感悟的。

富有刨造、创意动态生成的创生作文为落实课标理念找到了理想之路。

2 创生,重在创设动人情境。

创生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奠基性的关键一步,就是要创设一个撩人的情境。这个情境必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是融写作的兴趣、要点、内容于一体的。她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一是简单性。场面简沽,准备简单,用具简单、易于操作,易于打理,经济实惠。而非繁难复杂,兴师动众,花费颇巨的。

二是全员性。面向全体,全员参与,最好是全员都能操作摆弄亲身实践的。或动脑、或动手、或动口、或脑手口并用。最忌那种少数体验,多数旁观的情境创生。

三是可感性。情境必须给人或以新异、或以刺激、或以情趣、或以启示、或以沉思、或以震撼。让人在情境中有所触动,有所快乐,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四是可写性。一切为写作服务。情境必须具有动人点、蕴含写作要点,生成写作抓手,丰富写作内容,激活写作生机,孕育写作生命。

如《逗笑“木头人”》,情境创设,简单易行,无需作太多的准备;在学生代表表演基础上让同桌“逗笑”,做到人人参与;逗笑招数千奇百怪,现场“丑态百出”忍俊不禁,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你用什么招,我有何反映”这一抓手为写作点,引导学生将有趣的“动态画面变为恰当文字”。因为有了抓手,找准了写点,学生写作得心应手,描绘得栩栩如生。

3 创生,重在获得深刻体验。

体验,尤其是人木三分的体验,独特的细节体验,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体验,必须有一个独具一格的“体验场”。这个场应当是相对完整的,相对集中的,具有磁场般的引力。

如“撕纸体验”,教师设置了两个相对完整的体验场。一个是课伊始,教师并不言语,神秘而认真地将一张白纸不断地撕裂,好久才说:“看到我在撕纸,你心里想些什么?”学生纷纷举手,教师轻轻摆手:“现在你们都不说,把刚才想的写下来,写得越长越好。”因为有了体验场,短短的几分钟,学生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维妙维肖。

另一个是,教师同样默不作声,而是让学生一板一眼地跟着老师撕纸,揉乱,然后要求学生拼纸复原,学生大多无法将纸拼回去。这时。教师说:“刚才在撕纸、揉乱、复原的过程中你想些什么。如果让你再来一回你会怎么做?”学生纷纷举手,教师再次摆手,让学生把它写下来。

这就是引人人胜的体验场。经历了这一体验,在描述了体验过程后,学生顿悟,惊呼:“若再来一次,我一定会在白纸上用铅笔轻轻画上一棵小树、一只蜻蜒、写上一个大大的“妙”字……这样复原起来就容易多了――看来,不明目的,盲目跟进的人。是很糊涂的人。”

4 创生,重在训练真实表达。

作文最忌专说别人的话,忌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因为这些话完全是一种鹦鹉学舌,没有具体产生语言的土壤,没有具体的情境植根,是没有生命的话。说这些话的人遇到具体情境,遇到变化的具体的描述对象,就会“无辞”,甚至哑口无言。

创生作文提倡在情境中作文,写现场、现实的可观可感的“眼前”事物,提倡真实表达,提倡“画人”而不是“画鬼”。众所周知,画鬼容易画人难,尤其是画眼前的真人更难。因为那需要作画的真本事、硬功夫。小学生的创生作文就重在训练这种“素描”的真本事、硬功夫。

在情境中仅看到了、体验了,光有了心动,光有了“愤悱”境界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要将看到的、体验到的、心动的、欲言的变为文字,变为贴切达意的、形象生动的、活灵活现的文字。

只有这种文字,才是有根的文字,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字,才是能够生长的文字,才是能够经风雨以不变应万变的文字。这种文字才有血有肉,有个性,才是独特的有灵性的文字。

5 创生,重在实行现场练写。

创生提倡写现场、现实的事物。即使是写想象,也要基于现场,源于现场,由现场生发。

创生作文的课堂,教师要尽量少地进行关于写作知识的抽象说教,尽量在写作前少讲关于习作的审题、选材、布局、生动、具体、详略等技法。要改变那种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反为听众看客,一堂课下来很少动笔,甚至未写一字一句的局面。

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一堂作文课。学生现场练写的总时间至少约有一半。情境创设,教师讲解指导最多占时间,习作评改占1/4。

学生练写时教师应重视发挥巡视作用。在巡视过程中个别指导,捕捉特殊案例和普遍情况,发现学生习作的典型,选择具有讲评意义的习作,为讲评奠基。

6 创生,重在当堂评中提升。

作文练写要避免课后放羊式的放任自流;作文评改不是教师独自在“明亮灯光下的辛勤劳动”。如果教师花一两周才辛辛苦苦批完习作,时过境迁,学生作文热情早已冷却,作文的记忆早已烟消云散,作文评改的反馈、调节、矫正提高功能就必然大打折扣。创生作文提倡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当堂评改,评中悟写。

写作的基本门路,如开门见山,前后照应,篇末点题。贴切用语,修辞运用等,如若写作前将之当做知识讲解、方法灌输。生硬授予。学生一般难以真正人心,效果必然甚微。只有学生在亲身的习作实践中,在或自然或偶然。或笨拙或精彩的实际运用中,教师给予点明、给予完善、给予提升、给予赞赏,他们才容易感受、体会、感悟。才容易习得。因为儿童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他们写就的文章本身就提供了怎样写的“清晰的式样形象”,又由于这种式样来自自身或同伴,而且刚刚经历了写的体验,他们会感到特别亲切,易悟易学。

当堂讲评,一方面,利于学生相互启发思路,相互学习怎样在情境中选择角度,相互学习怎样用贴切的语言描述表达“正在进行时的”所见所言、所思所感。另一方面。利于学生对比感悟:在“同样经历,同样身临其境”的状态下,我“不能言”、我“言而无文”,而人家又是怎样“能言”、怎样“文采飞扬”的。从而修改、调整、提升自己的习作。提升、发展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心文”,作文教学的航标

所谓“心文”,就是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文”。

无论是什么内容、什么题材、什么体裁、什么形式的作文,也不管作文的理念多么先进,多么开放,不管作文教学多么“放胆”,多么的自由,教师对所指导的习作均要做到胸有成竹。心有成文。

针对某一习作题目、某一习作要求、某一习作材料、某一习作范围,如果教师自己不知要写什么,不知如何写。眼中不见文章影子,心中没有文章的轮廓,必然无法培养出能写善写之生。

作为语文教师,最好能写下水文。不亲自到河中蹬一,就不知水的深浅。就不知水中坎坷,就不会有涉水的体验。作文指导就隔着一层皮,就容易说“行外话”。退一步说,如果做不到一字一句成文。至少也要在脑中浮现几种习作的清晰文象。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引导胸有目标,行有线路,导有规矩,心

向矢的。

一位教师指导六年级下册漫画《假文盲》习作时,花费许多气力致力这么几步:一是用多媒体手段浓墨重彩地渲染天气如何“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冻”;二是从哪里看出漫画中人物十分寒冷,想象寒冷的种种表现;三是大量展示2008年春运特大雪灾场面和抗灾感人事迹;四是讨论从哪里看出他们是假文盲。上述几个环节占去了近30分钟时间。

试问,《假文盲》这篇习作要写什么、怎么写,写就的文章应是什么样子,执教者心中有数了吗?天冷、人冻、雪灾、为什么是“假文盲”等内容是画面的主旨吗?对写好习作有何意义?这样引导目的何在?欲将学生引向何处?

就他们到底是真文盲还是假文盲,为什么是“假文盲”的问题。师生费了许多口舌。教师极力引导:从戴着眼镜可看出是知识分子是假文盲;从穿着看,好像很有钱,是假文盲;从穿着军大衣看出是假文盲;从外衣四个口袋看出是假文盲……细想一下,戴眼镜的就一定有文化吗?穿着一定与文化成正比吗?军大衣就是文化的象征吗?口袋也能是文化的符号?

其实,是真是假是用不着讨论的。题目“假文盲”就明确无误地告诉了你“假”这一信息。

那么,这篇文章应如何指导?漫画赫然凸显四汉子“安然”挤占“母子上车处”通道,一对母婴被挤靠边站,画题为“假文盲”。点明为“一九八四年一月华君武”画。这就是画面的内容。无论你写成什么样的文章,简介画面,简要说明画面内容,让没有看到漫画的人也知道这幅漫画画了什么,这是最基本的,必须写清楚的。这是其一。

其二,是由画面想到的。学生有的可能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如公交车上不让座,不顾提示践踏花草,放肆吸烟,高声喧哗;也可能想到与画面截然相反的美好情景;可能想到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及其当时的心态;可能想到现象的成因,治理的方法策略……这恐怕也是文章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不同的只是事例、角度、侧重点、感受、写法和语言而已。

教师如果不把握上述两个要点。就难以做到正确有效地指导;学生如果不明确要写上述两个要点。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来。如果离开了这两点基本内容去任意生发,只能是本末倒置;如果在诸如文盲是真是假处“无中生有”,只能是大失偏颇,必然偏离习作的航标灯。

四、多元,作文教学的追求

这里的多元。主要指开阔的思路。制约写好作文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条:一是角度思路。二是细腻具体。两者相比,思路是奠基性的,全局性的,决定性的。有了基本的语言表达之后,成败得失全赖思路。

开阔思路,首先要从阅读中汲取思想方法。面对《眼睛》这样的命题。我们会想到什么习作材料?不少人往往想到的是“穆老师会说话的眼睛”“关键时刻老师期盼的眼睛”“患病时父母那焦虑怜爱的眼睛”等,思维定势、思路狭隘、思维僵化。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眼睛”这一单元,首篇写了“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接着用诗歌写了抗“非典”战役中医务工作者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再写了琳达一家三代捐献角膜那“永生的眼睛”,最后展示了食肉动物、水生动物、夜行动物、飞行动物等各种各样奇妙的眼睛。读后令人掩卷长思。思路何其开阔!

选择什么材料写“礼物”?生日礼物,学习奖赏。友谊礼物,分别相赠等是我们的惯性思维。同样是北师大版教材“礼物”这一单元,《献你一束花》写的是把鲜花送给失败者;诗歌《微笑》写的是“没有人富,富到对它不需要;也没有人穷,穷到给不出一个微笑”;《礼物》写的是女儿为不让穷困的父亲送她心爱自行车而故意隐瞒成绩而让父亲无限感慨的动人一幕;《奇怪的圣诞包裹》则写了一位海外赤子对山河故土的百般眷恋;《千里送鹅毛》的传说传颂的是“礼轻情意重”的千古美谈。不同的体裁,意外的内容,多元的思维,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细细体悟,深深内化的着力点。

一方面,要竭力做到读中悟写,读中孕写;另一方面,又要反过来注意以写促进读。以写巩固读,以写升华读。接着,重要的是在写中引导思路的开阔、多元。打开思路方法甚多。这里着重谈谈“穷尽开发”。穷尽开发,就是立体发散,穷尽事物的方方面面。各种可能。

以《苹果》为例,除了传统的“雨中帮忙捡苹果”“八个战士传吃一苹果”“探望病人送苹果”之类,还可这样穷尽:

从苹果的功用看。最常见的是水果食用。是否还可写药用?食用有无最佳搭配?有无禁忌?最佳食用也好,禁忌误食也罢,有何效果,能否用童话形式写苹果在“肚中大战”?最常见的是生食,是否还有熟食?

从苹果的生长看。种植、发芽、嫁接、管护、防虫、治病、采摘、收获,该有多少可能发生的故事!

从地域种类看。寒温冷热,不同的种类,不同的地域,甚至超越地球,有着太多的变数;从人的角度看,或司空见惯,或首次所见,或异地观感,有着太多的发现与感悟。

从实验探究看。如何分切,液中沉浮,保鲜保质,该有多少探索的空间!

从果艺装饰看。如何点缀,如何雕饰,怎样搭配,可有太多的发挥!

从体裁看。诗歌的、童话的、随笔的可各尽所能,一个童话《苹果奇遇记》,不知能蕴含多少离奇情节,让你想象异彩纷呈,足以写成一本厚厚的巨作!

新概念作文竞赛,不是就展示一个被咬一口的红彤彤苹果让参赛者去放飞思维,任意驰骋吗?

苹果,她生长、活跃在我们所及和不可及的时间空间,与人与事,与这个千丝万缕的世界有着太多的牵扯,太多的关联。切不可一叶障目,一个角度,一种思维,一个模式。

记叙类文章这样,议论类文章也如此。

像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一”中辩论题――《开卷有益》,如果只是一味阐述“多读书就一定有好处”,那就未免太单一、太绝对化了。试想,就书而言,有好书坏书,深奥之作与浅显之册;就人而言,有高水平之人与低水平之人;就读而言。有专心致志与马马虎虎之别,还有读书时间的选择问题。这样一穷尽,就会有许多的排列组合,产生多维的关系、多向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