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范文1
正因为中职语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端,所以对语文课程的改革从没有停止,新大纲所增设的综合实践活动,犹如一剂良方,给中职学校尤其是面临就业的中职学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改变整个教条式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课本为依托,以学生直接经验以及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和相关职业活动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探究学习为基本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的语文情境活动。它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把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生活及其需要的兴趣紧密结合,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使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实践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针对以上的理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中职语文课程中起着改变语文教学课堂的重要启发作用,是让语文走出课堂的真正尝试。
2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语文一直以来承担着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学科。语文贴近生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领略大千世界的美好,去思考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能很好的完成这个任务,使这些目标的实现不再是空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能整合各方面教学资源,需要学生搜集资料,进行现场采集,有时还要配合音画效果,最后呈现在课堂上的是一个集音、画、声于一体的生动的过程,这不是单靠教师就能完成的,而且教师也不可能一人去做所有的事情,所以对于有些想省事,喜欢自己亲力亲为进行灌输教学的教师,是个很大的挑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必须整体参与,所需的资料量大,而且课堂形式不拘泥于一种,目标明确,以锻炼能力为先,教师放下了升学的包袱,着重去探索完成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准备,活动成果的呈现,对于促进语文教师的成长有着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我在一次信息化教学的活动中听过一位老师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只是做必要的衔接和总结评价,学生从课堂准备,到课堂展现甚至到活动评价,都远远超过了教师先前的预设目标。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中职学生的影响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鼓励语文教师“从学生的职业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的语文相关知识及技能,在提高自身实践运用能力的同时,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理想以及职业情操。”
那么,究竟何谓语文实践活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何意义?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又当采取何种策略才能更好地展开与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呢?以下,仅结合自身的教学感悟对此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
所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即是指以学生实际的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究、亲身参与的学习模式为基本形式,围绕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开展的具体情境教学活动。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促使他们以此为基础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而真正融入语文学习活动之中,以此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实践运用能力以及综合语文修养的有效途径。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众所周知,职校与其他普通院校最大的区别在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输入初、中级专业化人才,因此,职业学校无论是从创校宗旨还是发展趋势上都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首要目标。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与中职院校的发展前景交相辉映,另一方面更是在实践活动中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运用水平及能力,为其掌握基础的语文学科知识、提升自身的语文修养及职业能力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有利于其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及具体职责。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策略
1.转化师生角色,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中职语文教师的日常教学模式仍简单局限于“填鸭式”“灌输式”等落后的教育组织形式,即使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也无法真正“放手”,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如此,一来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二来更是长期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被动学习的尴尬状态,这对于他们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运用能力的提升都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因此,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必须转化师生这两者的角色,充分尊重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及作用。例如,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职场人物访谈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我鼓励学生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具体的访谈内容与访谈目标,之后要求他们走出课堂,对来往的职场新人进行面对面的访谈活动。整个实践活动自始至终都由学生自主操作与掌控,我只在学生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支持。这样,一方面充分尊重了学生在此实践活动中的真正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更是促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切实加深了对于之前所学的“访谈写作”这一具体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
2.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及职业能力
不同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育,中职语文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进而为其毕业之后的顺利就业提供充足的保障。因此,从这层意义来讲,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同样也应当同学生的各自专业学习内容形成紧密的联系,这样既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的发展需要,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认识到中职语文同日后就业的密切联系。
同样以我自身为例,在进行“走进企业文化”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我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专业,鼓励他们以班级为单位,到本地适合自己所学专业的企业进行调查与研究。这样一来,既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良好推动作用,同时更是帮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真正深入适合自己所学专业的企业文化之中,这对于培养他们团结、互助、合作的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与作用。因此,作为一名职校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给予高度的肯定与重视,并积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真正融入活动之中。这既是适应职校未来发展趋势的必要途径,更是切实提高职校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以及职业能力的关键所在。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范文3
[关键词]媒介;语文课程;教学策略
媒介素养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目的的教育。
它旨在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通过这种教育,公民能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监察和改善传媒,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人。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教育实践,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有着深远的影响。多数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母语课程整合,既推进了母语课程的改革,也实现了媒介素养教育本身的目标,收到了双赢的效果。但在国内,将语文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整合的做法还不多,语文教学中即使有媒介素养教育的因子,教学重心也主要落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参照西方国家及台湾地区的理论与实践,笔者首先对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进行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学阶段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语文课程发展的内在要求华东师范大学的郭元祥教授指出:新的课程观应该是生成的、整合的、实践的课程观。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各门学科已不再是完全给定的和制度化的,而是动态的和可再创造的;它也不是单一的、分化的内容体系,而是强调多学科的整合,强调跨文化的交流;它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活动体系,教学活动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包含: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等联系起来,和实际的社会联系起来,书本上的知识同实际生活中的感受紧密结合,由生活、社会到书本,再由书本到更加丰富的生活和社会。
事实上,如果要使学生具备在现实生活及将来生活工作中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就不能回避媒介素养教育。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的能力,这些正是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程如果故步自封,忽略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就不可能弥补传统语文教育在学生现实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的缺失。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整合能使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着力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彰显语文课程的实用性。
(二)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语文素养内涵的应有之义语文课程中的媒介素养概念,可看作是媒介素养这个总体概念在语文课程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当代西方语文课程中的“读写能力”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会读文识字、口头交流,语文课程中的“文本”也已超越了书面语言范畴,如何解读视像符号,分析、评判媒介文本,如何针对特定受众、通过媒介文本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意图,这也成为语文课程组成部分。
媒介素养表现在语文课程中,是指以积极、批判、创造性的态度进行识读(具体表现为获取、分析以及评价印刷或电子媒体)和交流(具体表现为制作并印刷或电子媒体)的能力。
从课程标准看,目前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已经倾向于从如下6个维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言表达形式语文基本能力、口头语言、聆听能力、说话能力、书面语言、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视像语言、媒介识读能力、媒介制作能力、换而言之,一个具有现代语文素养的人,不仅要会听、会说、会读、会写,还要会看,会制作。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策略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的主阵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
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设计、选择课题、自行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虽在学科框架内开展,但它常常超越书本知识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引出问题并生发开去,让学生从知识世界(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进而在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之间自由徜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探究、表达”为单位组织课程编制模式,媒体素养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某些理念、教学方法不谋而合。媒体素养教育以媒体议题为切入点,教师培养学生对媒体的敏感度,并融入教学的思考策略,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主动的省思和认知,尊重学生的个别经验与阐释,在平等的论证过程中,澄清价值。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学科关联的角度设计媒介议题,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开展多个专题的媒介素养教育。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与教学方法国外几十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运用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同时为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1.基本理念:质疑与批判。媒介素养教育强调,要在媒介社会中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能够区分各种形式的媒介,并了解如何对其进行最基本的询问。随着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同时向公众报道国际事件的趋势日盛,人们需要知道如何查证信息,如何核实信息来源,并比较和对照同一信息的不同版本,从中发现偏见或政治控制的痕迹。对任何媒介信息我们都可以询问以下五个基本问题:
(1)谁制造了这个信息?为什么要制造这个信息?
(2)它用了什么技术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3)它代表了什么生活方式、价值和观点?
(4)别人与我对于这条信息的理解会有多大的不同?
(5)什么样的信息被剔除了?
如果将这一理念置于语文课程中,我们将会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内容。比如新闻体裁作品的教学,我们将不再停留在“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等知识的灌输上,而是要让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质疑这“构建的真实”。学生用新闻强调“用事实说话”,是否就意味着它是纯客观的?新闻中,事实与作者的观点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不同主题类别的新闻,是否对应着一些特别的“读法”?同一事实,往往有不同的报道,它们之间的差异何在,原因何在?新闻的价值和舆论导向体现在哪些方面,又通过哪些策略实现呢?此外,如何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报刊中快速、准确地提取与处理有用的信息?如果让学生自己来一则新闻,其目标受众是哪类人,又将提取哪些事实,运用何种结构形态,表达什么观点,达到什么目的?
2.教学方法(1)近距离分析。所谓近距离分析就是组织学生在反复多次阅读一个媒介文本(印刷或视听)的过程中,围绕一个特定主题,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深入剖析一种特定类型的媒介文本,师生共享“阅读”过程的公开化。近距离分析能让我们在转瞬即逝的媒介体验面前停下来,看清媒介信息是怎样被建构的。任何媒介信息都可以用来近距离分析,但商业信息如新闻报道、广告、照片、电影镜头等是比较好的选择,因为它们简短,有强有力的语言和图片、音乐和声音进行了合适包装。
比如围绕“广告的意义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研究主题,我们可以从“视角”切入,让学生近距离地分析文本。首先在播放这则电视广告,让学生意识到广告图像是通过镜头设置的一个特定的视角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在通过“镜头”观看。然后再将画面逐一分割,重新观看这个影像叙事,以试着了解意义是如何形成的。在画面的逐一解构中,让学生明白:在一个图像(或影像)的再现过程中,包括了:角色观看,中介者(摄影机)观看,观众观看。观众的观看是透过中介者进行的。中介者提供观众观看的视点(距离,角度)。视点决定了观看者的权力,欲望,认同。视点影响了我们对意义的想象和建构。
(2)媒介制作。媒介制作是指运用电影、电视、网络等信息技术和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编写报纸杂志、制作影片、电视节目或网页、多媒体课件、录制广播等来叙述、表达、沟通信息、思想和观点。比如让学生尝试影评创作并发送至个人博客;让学生根据时报上的新闻题材创作政治漫画;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受众类型创作广告词。也可以鼓励学生对现有的媒介产品修改、调换或加上讽刺和批判的解说词。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黄伟.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与教学设计[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