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近视眼的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近视眼的研究报告范文1
园会征文,守护甜心之亚梦黑化(六),读《光辉的旗帜小关于近视眼的研究报告着
早晨的太阳,像牛车的轱辘那么大,像熔化的铁水一样艳红,带着喷薄四射的光芒,坐在东方的岭脊上,用手撩开了轻纱似的薄雾。关于近视眼的研究报告着
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大纪元
夏天,雨点哗啦啦。天上的雨点像筛豆子似的往下直掉,打碎了如镜的湖面,吓跑了原本想跳上水面看看雨景的小鱼儿。这时候,一个高个子青年人匆匆忙忙 地朝了钢口跑去。他头上戴着鸭舌帽,鸭舌前吊着一副蓝色的眼镜,满脸通红,流着汗水,脚穿帆布袜子和厚鞋,手上戴着帆布手套。我家,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再
近视眼的研究报告范文2
的机器人,给老师的毕业赠言,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小关于小学生近视眼与视力下降的研究报告
和煦的阳光,透过稠密的树叶洒落下来,成了点点金色的光斑。关于小学生近视眼与视力下降的研究报告
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4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亮晶晶的春雨,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娃娃,在高空中云集,嬉戏而下,咿咿呀呀,欢蹦乱跳地扑进大地母亲的怀抱。缫丝姑娘迥然不同:蓝布棉袄,黑粗呢短大衣,草绿色长裤,脖子上的纱巾是白的,扎小辫的头绳是根黑毛线。恩父母,感恩老师,党在我心中
近视眼的研究报告范文3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期望的高素质人才,世界各国都对教育提出了改革的期望。这种改革涉及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重要一环。在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以这一精神为指导,我校针对全县“开展有效教学行动,科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实验与研究,确立“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增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研究”为我校教研课题。我们的研究将会使有效教学的归宿推向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探讨,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修养的研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要学”;开展基本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学”;开展优化学习方式、学习手段与学习途径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依据自身实际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手段,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品质;开展各学科特有的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指导,使学生“善学”,构建“主动、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方式,优化“师生互动”,促进“共同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2课题理论解说
(1)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进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反映了学生倾向于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而是指学习的大趋向。它更多指向学生心理方面的内容,包括学习动机、态度、坚持性以及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生进行学习的形式,把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方式。接受学习是指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条件和问题以及推导过程已叙述很清楚,只要能主动的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适当的知识与之相联系,进行加工,从而扩大或改组,重建认知结构。发现学习则是指学习的结论未呈现给学生,要靠学生自己独立发现其间的数量关系,图形特征,自己去发现结论。
(2)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上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在《纲要》中明确的表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变原来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3)学习的有效性。所谓“有效”,主要是通过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学生学习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我们的教学有没有效益,也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学习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的再辛苦也是一种无效教学。同理,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学习。
3研究目标
实现教师教育角色、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转变。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的学习观念,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由维持性学习向自主学习、由单一接受式向探究式学习的转变,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中缺少创新与探究,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研究内容
开展小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指导的研究,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自我构建”。重点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采取哪种方式学习。同时研究教师应如何教学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
(1)开展强化学生学习修养的研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要学”。开展基本学习方法指导,促使学生“会学”。开展学科特有的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指导,使学生“善学”。
(2)开展优化学习方式、学习手段与学习途径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依据自身实际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手段,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品质。
(3)进行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研究。研究符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与方法,探索适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新途径,促进学生素养全面、主动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4)研究教师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合作、互动及探究)的有机结合。
5研究对象
佘家巷乡明德小学全体学生。
6研究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通过研究制度推出改进教学行为的具体计划,开展实践与研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提升教学品质,优化教学过程。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总结、完善、再实践的方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总结出先进的经验。行动研究法将运用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2)调查研究法。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现状以及影响学生学习的诸多因素进行调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分段设计调查问卷,掌握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根据调查情况,提出研究的方法。
(3)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对课题每一阶段及时进行总结,将实践经验及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4)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或资料,能借鉴或直接运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5)案例研究法。研究教师个人教学行为案例,研究一些能够体现师生写作或教师团队协作的教学行为改进的课例,有针对性的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
7研究过程和措施
课题研究主要分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09.2-2009.3)为课题立项的准备工作阶段。我们发动老师们加强理论学习,了解教改动态,了解相关相近课题的研究情况。组建起了以马兴浩校长为课题研究主要负责人,刘涛,阚清智,商俊霞,崔雁飞,臧建荣,张梅华,崔湘军,张维强,陈景爱九名同志为课题研究主要成员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定了各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分工,确立了以“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增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研究”为我乡小学研究的无棣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开展有效教学行动,科学构建高效课堂实验与研究》子课题,并撰写了无棣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开展有效教学行动,科学构建高效课堂实验与研究》子课题申报表,顺利的在县教研室备案立了项。
(2)第二阶段(2009.3-2009.4)为课题研究的起步阶段。我们着手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实验教师制订了相应的实验计划,并加强理论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进行调查分析,按课题研究实施计划全面进入实验研究阶段。
(3)第三阶段(2009.4-2009.12)为课题研究的深化实践阶段。在本阶段,我们聚焦课堂,组织教师们开展了以听评课为主的课题研讨活动,并根据课题研究的阶段性目标召开了不定期的课题研讨活动,课题组成员与老师们广泛交流意见,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同时鼓励老师们积极撰写实验论文,使课题研究成果得以在较大的范围内推广。
(4)第四阶段(2010.1-2010.2)为课题实验的总结验收阶段。通过近一年的课题实验与研究,我们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并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提炼和总结,撰写出了课题研究报告。同时,我们收集老师们的研究论文或教学反思汇集成册,为做好课题研究的推广工作和下一部开展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研究的收获
(1)课题的研究提升了教师们的教科研素质。课题组成员通过理论学习,更新了教育观念;通过学习研讨,了解了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还提高了自己的教科研能力。许多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也有了新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创性,鼓励学生质疑、发问、探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2)课题研究调动了广大教师教研的积极性。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尝到了教科研的甜头,教科研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实验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的总体成绩较前有了很大的进步。老师们还积极进行论文撰写。实验开展以来我校有5篇论文或文章在省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12篇论文在市级及以上部门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我们还根据老师们的文章进行筛选,编辑成册在全乡内进行交流。
(3)课题的研究带来了学生课堂行为的变化,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尤其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善于捕捉、组织、判断各种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认识自己的反思能力,自觉进行心理调控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另外,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也必将带来学生学习质量的变化。
9课题研究与反思
随着课题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也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努力寻求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之路。通过实践,我们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如何组织调控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等。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
近视眼的研究报告范文4
一、关于中国当前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理论研究的总体思考
在FSI提交的主题报告中,吴晓求教授首先指出,在金融市场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金融领域有很多理论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在他看来,以下几个理论问题在中国目前尤为重要:
(1)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
吴晓求教授认为,由于客观的、历史的种种原因,我国的货币市场发展要比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但从总体上说,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货币市场的发展来支持,资本市场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没有相应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缺乏风险规避和风险流动的调节机制。因而在现阶段,研究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对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是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及特点是什么?这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的研究不能停留在二者只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关系这个层面上,应该深入研究一下市场运行状态的改变、资产形态的改变以及资产流动性的提升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影响是否存在?国际游资的大规模流动使得两个市场的界限不是很清楚。虽然我们可以从期限上来划分两个市场的界限,但是从资金本身的性质来看,有时是很难划分的,所以还应研究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实践中应如何区分的问题。
(2) 银行信贷资金与股票市场发展之间的关系。
吴晓求教授认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关系理论研究的背后含义就是银行的资金和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或者更明确的说,就是研究信贷资金在什么条件下、通过什么管道进入资本市场的问题,以及如何设计这种有益的、必要的管道。他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对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做出清理:首先要理清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理论关系;其次,国外在历史上银行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上的管道有哪些,这些管道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制定什么样的规则来规避这些消极作用?第三,我国目前在打通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关系时有哪些通道和规则,哪些通道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有些管道无论是对货币市场还是对资本市场都是有害的,有些管道则对资本市场有利,对银行自身的业务有所提升。对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正确的评价,需要作详细研究。 吴晓求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银行信贷资金无论通过什么管道进入资本市场,都有一个如何认识潜在的信用危机问题。实际上,“中科系”事件已经给我国提出了这个警示。虽然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原则上不能进入资本市场,但股票质押贷款政策在银行资金与资本市场之间建立了一个管道。在股票质押贷款过程中客观上存在一个信用创造问题,因此我们要关注这种信用创造可能引发的资本市场的潜在风险和危机。
(3)金融业的发展与监管模式问题。
吴晓求教授谈到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业的分业发展要求资金界面分得非常清楚。在这种模式下,银行信贷资金无论通过什么方式进入资本市场都是不允许的。但实际上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突破了《商业银行法》的某种界限,所以分业发展的模式实际上已经慢慢地受到挑战,银行资产已潜在地包括了股票这种股权性资产。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如果不寻找新的业务平台、不创造新的投资工具、不改变资产结构,将难于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竞争。所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分业发展和分业监管的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4) 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的关系问题。
吴晓求教授认为这个问题的政策含义就是货币政策制定应在什么范围内、什么程度上来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这涉及到货币政策是否有效、货币供应量是否充足以及资本市场上资产价格的变化是否真的反映经济增长的实际状态等问题。 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既是竞争的对手,又是协作的伙伴,两者截然分离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如何建立一个包括发达的货币市场和健康的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是提高我国的金融竞争力的重要步骤,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二、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
FSI报告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
FSI研究组认为,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放松管制和金融全球化使得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国家资本市场发展日益深化与广化,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与操作体系面临着愈来愈多的挑战。过去20年来,各国中央银行虽然在控制商品与劳务的通货膨胀方面已经取得很大成效,但是对于资产价格的膨胀,却难有对策。80年代末,日本、北欧资产价格膨胀引发的“泡沫经济”对其经济造成了长期不利影响; 90年代后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各国资产价格明显地偏离实体经济上涨的趋势更是引起了决策部门普遍担忧。例如,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多次呼吁有关方面加强对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研究。
FSI研究组认为,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各种可交易金融资产总量急剧增加,因而,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对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制度性变革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传统的货币政策,立足于保持币值稳定,多将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作为目标;但是一般价格水平的反映的是当期消费成本的变化,如果居民财富总量中金融资产比重较大,从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看,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也会影响当期的消费选择和消费成本,因此,至少从理论上看,将一般物价水平作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不完全的。实践中,人们还发现,资产价格的过度上升往往出现在一般价格水平比较稳定的时期。
(2)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传统的、教课书式论述的是凯恩斯的理论,即央行的政策调整先影响市场短期利率,再传导到长期利率,影响投资水平,进而影响实际经济。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资产存量较大,短期利率的变化,会引起各种资产价格相对水平的广泛调整,通过财富效应影响消费,通过企业净价值变化影响企业的借贷成本和借贷能力,从而影响社会信用规模和实际经济活动。
FSI研究组认为,虽然从理论上不能说明资产价格的变化对货币政策的意义,但是在实践上,目前各国中央对货币政策操作是否要考虑资产价格因素普遍持较为谨慎的态度。其中主要原因在于,资产价格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变动不拘的心理预期左右,定价基础很难把握,中央银行缺乏影响、控制资产价格的有效手段。如果货币政策将资产价格纳入调控范围,可能会引起投资者的“道德风险”,导致资产价格更大的波动。
三、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实证研究:国际视角
为了动态地把握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FSI报告系统研究了成熟市场国家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以及这些国家银行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监管及其演变,样本为美国、德国和日本。FSI研究组希望从这些样本中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
(1)国际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演变
FSI研究组分别对二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末金融创新浪潮以来美国、日本以及德国三个国家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关系的演变作了历史的回顾。
1、美国。美国自60年代掀起的金融创新浪潮,极大的推动了货币市场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货币市场涌现出许多新的工具,如大额可转让存单(CD),出现了新的子市场,如商业票据市场、可转让存单(CD)市场等。80年代后,美国货币市场与国际货币市场的关系日益密切,尤其是欧洲美元市场的迅速膨胀使得两者的关系更加复杂。美国国内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强大的国际货币市场为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资本市场共同构建起美国以直接金融为主的金融模式。 2、日本。70年代末,日本启动了以金融自由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改革,进而相继建立和发展了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回购市场、大额定期存单转让市场、银行承兑票据市场等货币市场,并先后向证券公司开放,极大的解决了证券公司的短期流动性需求,同时也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支持。随着1998年的“大爆炸”,日本银行、证券和保险开始实行混业经营。银行业和证券业的融合打破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传统界限,银行和证券公司通过各自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综合性业务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密切的联系起来,实现了资金在两个市场的无障碍自由流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逐步走上了相互融合的发展道路。 3、德国。德国金融体系的典型特征是占统治地位的“全能银行”。全能银行不仅提供银行服务,还从事有价证券业务,很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工具都是由商业银行创造出来并由其来操作的。德国金融体系的这一特点导致了德国的资本市场对其货币市场较强的依赖性。
(2)国际信贷资金与资本市场关系的演变
在历史的考察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基础上,FSI研究组深入地考察了美、日、德三国信贷资金与资本市场发展之间的联系。
美国的金融业非常之发达,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和灵活度很大,这不仅得益于中央银行得力的监管,也与美国整个金融体系的构架密不可分。在美国,金融体系从微观到宏观是一个统一的网络体系,金融机构对资金如何运作完全是金融机构自身微观层面上的选择,监管部门只是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构建出一个框架加以督促和约束。因此,在信贷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方面,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并没有明文限制,更多的是靠金融机构自身进行的微观层面的管理。美国的这种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就在于应该将着眼点放在健全和发展整个金融体系上,其中重中之重是加强各经济、金融主体在微观层面上的管理。 德国的金融市场比较落后,证券业发展远远滞后于银行业务的发展,这与其强大的全能银行体制有关。商业银行不仅提供信用,还包揽了很多证券业务。这种银行业和证券业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占主导地位的间接式金融体系为信贷资金有序进入证券市场创造了条件。 日本的模式存在两极化的趋势,1998年以前一方面它对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管制,另一方面其金融制度又是以银行间接金融为核心的。这样就造成了对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证券市场的严格管制。但是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推进和金融大爆炸计划的实施,日本也在逐步放松对银行业务的限制,银行资金流入证券市场也逐渐获得了一些合法的渠道。
四、关于我国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政策研究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以及银行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管理政策的中国部分,是报告的重要内容。在报告中,FSI研究组集中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
(1) 我国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历史回顾。
FSI研究组指出,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问题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可以说,中国股票市场这10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一问题总是以或明或暗的不同表现形态出现。199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票市场的通知》,这在当时来说是必要的。1999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一百三十三条明确规定:“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1999年的下半年开始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对银行信贷资金入市在监管态度上出现了变化,先是允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继而又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质押向商业银行借款,从而为银行信贷资金间接进入股票市场提供了两条合法通道。在我国股票市场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改革风险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之后,允许银行信贷资金通过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间接入市,应该说时机是比较成熟的。
(2) 2000年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规模测算与路径分析。
FSI研究组认为2000年中国股市具有典型的资金推动型牛市特征,其中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是推动股价上扬的重要因素。我们估计,到2000年底,我国进入股市的银行信贷资金存量在4500—6000亿元左右,占流通股市值的28%-37%。其中有相当部分是违规进入的。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具体路径有以下几条:(1)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融入资金,用于自营。这条路径进入股市的资金余额在800-1000亿元。2000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一个月以内(含一个月)交易量占全部交易量的88.4%,其中7天的交易量占63.7%,这与2000年一级市场新股申购冻结资金量屡创新高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2)证券公司向银行申请股票质押贷款,并将获得的资金投入股市,估计为400-500亿元左右。(3)企业挪用银行贷款进入股票市场,规模应在3000—4000亿元左右。2000年1-12月累计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额13300多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870亿元。我们通过图表分析发现,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较多的月份,往往也是股票成交金额较大的月份。(4)其他途径,如个人贷款炒股,来自境内外的银行外汇信贷资金,国家股配股资金有一部分来自银行贷款,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购买股票等,约在300—500亿元左右。
(3) 关于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若干政策建议。
FSI研究组认为我国应允许银行信贷资金合理有序进入股市,但同时也必须加强对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监管。具体建议如下:
1)继续允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继续允许证券公司向银行申请股票质押贷款,但必须规范运作。现阶段我们的政策是制止银行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禁止银行信贷资金直接入市,但绝不是要禁止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 2)开明流,堵暗渠。在开明流方面,主要是要积极准备并在适当时候推出非券商股票质押贷款,包括开办企业股票质押贷款和个人股票质押贷款。在开明流的同时,要切实堵暗渠,企业和个人除了股票质押贷款可以用于购买股票之外,不得用其他任何贷款炒股;
3)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最大的问题是金融风险问题,监管部门要完善银行信贷资金入市规则,努力防范金融风险;
4)完善统计监测制度,适时调控银行信贷资金入市行为;
5)及时调整对银行信贷资金入市的管理政策,必要时修改有关法规;
6)各金融监管部门要统一政策,加强协调与配合。
前 言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到今天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由于客观的、历史的种种原因,我国的货币市场发展要比资本市场发展滞后。总体来说,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货币市场的发展来支持,资本市场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因为,没有相适应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缺乏风险规避和风险流动的调节机制。现阶段,研究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大概有以下一些问题需要研究: 1、金融发展到今天,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是否与以前一样?是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特点是什么?这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的研究不能停留在研究二者只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关系这个层面上,应该深入研究一下市场运行状态的改变、资产形态的改变、资产的流动性的提升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影响是否存在?研究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实践中应如何区分,因为资本流动性的改善和提高是一种趋势。国际游资的大规模流动,使得两个市场的界限不是很清楚。虽然,我们可以从期限上来划分两个市场的界限,但是从资金本身的性质来看,有时是很难划分的,所以这个问题需要加以研究。 2、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关系研究的背后含义是银行的资金和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更明确地说,研究的是信贷资金在什么条件下、通过什么管道进入资本市场的问题,以及如何设计这种有益的、必要的渠道。这要对国内外的发展历史作出清理。首先要理清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理论关系;其次,国外在历史上银行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上的管道有哪些,这些管道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制定什么样的规则来规避这些消极作用,以及我国目前在打通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关系时有哪些通道和规则?对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正确的评价,需要作详细研究。 3、银行信贷资金无论通过什么管道进入资本市场,都有一个如何认识潜在的信用危机问题。实际上,“中科系”事件已经给我们提出了这个警示。虽然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原则上不能进入资本市场,但股票质押贷款政策在银行资金与资本市场之间建立了一个管道。在股票质押贷款过程中客观上存在一个信用创造问题,这要引起我们注意,要关注这种信用创造的可能引发的资本市场的潜在风险和危机。
4、金融业的发展和监管模式问题。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业的分业发展,要求资金界面分得非常清楚,在这种模式下,银行信贷资金无论通过什么方式进入资本市场都是不允许的。但实际上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突破了《商业银行法》的某些界限,所以分业发展的模式实际上已经慢慢地在受到挑战,银行资产已经潜在地包含了股票这类股权性资产。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如果不寻找新的业务平台、不创造新的投资工具、不改变资产结构,将难于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竞争。所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分业发展和分业监管的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5、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问题。商业银行业务中,如果还是传统的业务占主导地位,从国际趋势看,这肯定是没有竞争力的。所以,需要研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研究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及其管理政策问题,即要研究商业银行在不扩大风险基础上来扩大其业务平台以提高其竞争力,尤其是商业银行如何扩大其边缘性业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6、我们应认真的梳理一下,目前有多少种管道使得银行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有些管道无论是对货币市场还是对资本市场都是有害的;有的管道则对资本市场有利,对银行自身的业务有所提升。
近视眼的研究报告范文5
关键字: 6Sigma生化检验缩短 时间研究
急诊生化检验是临床使用较多,涉及的可是最多的一种常用的检验项目,是对急症、危症、重症患者做病因诊断、抢救以及紧急治疗必须的重要的辅助检查。急诊检验报告的时间过长,不但会延误对患者的诊治,还会降低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更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医疗上纠纷。所以,缩短急诊生化检验报告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6Sigma的管理方法是注重以客户的需求为关注的中心,注重的是数据和事实,借助于数理统计方法和技术,找到出错的原因,进行错误消除、优化流程、减少浪费的过程来最大的满足客户的要求,是一种具有实用性和科学性的、注重过程改进的一种方法,在医疗行业中可以广泛的应用。
我院选择进行缩短住院病人急诊生化检验报告时间来作为6Sigma的改进项目,开展项目的实证研究,现将此次研究的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4月的全部住院患者495例作为研究对象,提取所有研究对象的急诊生化检验报告信息。
1.2方法
根据6Sigma的改进方式,通过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对所有研究的患者的急诊生化检验报告时间中的关键特性进行分析识别,分析出影响检验报告时间长短的关键影响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及控制方案。对改进盒控制后的效果评价采用分析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1.2.1界定标准
由本次项目的设计主要范围,由质量管理部和检验科成立项目中心团队,制定项目时间表,制定急诊生化检验报告的时间,确定标本送达检验科及检验结果确定的时间为本次研究的关键时间。根据本院的管理细则,确定住院病人的急诊生化检验报告时间
1.2.2测量标准
由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的生化检验报告时间均是从本院获得,所以可以直接计算报告时间的均值,经计算,495例患者的急诊生化检验报告时间均值为88分钟,标准差为54分钟,与我院的管理标准规定的
1.2.3分析过程
本过程从人员、材料、方法、测量、机器五个方面分析时间长的原因,整理出5个方面的原因,具体为:(1)人员方面:在标本处理的高峰期,检验科的人员明显不足。延长报告时间的时间段为每天的12点-下午2点及每周的周一,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每天上午是采集标本的高峰期,所以在每天下午进行检验的数量会比较多,这样会产生检验报告的延迟。还有就是每周一的样本比较多,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双休日不进行标本检验,都会延续到每周周一开始,这样就导致每周一的工作量加大,而工作人员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产生检验报告时间延长。(2)检验科的仪器数量较少并且功能落后也是造成检验报告时间行的因素。现有的生化分析仪器无法满足现在的工作量,造成报告时间延误。(3)处理标本的流程不合理。送样人员送达标本到检验科,检验科需对标本进行核对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并且要对标本进行急诊和平诊的区分,导致时间延长。(4)部分工作人员工作懈怠。由于监督管理存在漏洞,导致部分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不积极,导致检验报告时间延长。
1.3改进措施
通过一系列的改进措施来优化工作流程,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具体措施为:(1)调整工作人员的排班制度。在标本处理的高峰期,将具有较强的工作技术的人员放到工作岗位,提高工作效率,并且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2)添置新仪器,提供仪器使用率及检测效率。(3)优化送检急诊样本的工作流程。对急诊标本进行特殊标记,并且将急诊和平诊标本分开送检,缩短核对标本时间。(4)加强管理工作人员的考勤制度。对工作人员执行监督管理,并且记录在岗人员完成工作情况。设立岗位奖励,增强对工作人员的奖惩管理。可以成立专门的监督管理小组,监督管理工作人员对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坚持每日例会,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给予批评。(5)对于其他的外界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进行整改。可以对检验科室的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加强业务水平,对仪器的操作进行系统的培训讲解等等。
2结果
经过了3个月的改进,再次调取我院2011年7月所有住院病人的急诊生化检验报告503例进行分析,从分析结果中显示:503例患者的标本检验报告时间
表1住院病人急诊生化检验报告时间数据前后对比
由表1中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到,进过3个月的改进措施,我院的住院病人急诊生化检验报告的时间合格率由原来的36.36%提高到现在的91.65%,经过统计学分析,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医院的工作主要是面对患者,为患者解除疾病痛苦,为患者提供健康服务,所以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声誉。医院想要有一个持续的发展,就首先要保证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所以,从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抓起,从服务的根本上保证医疗的高水平。要保持一个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就要加强对医院的管理,只有加强对医院的管理,才能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医护人员的医务水平,而6Sigma的管理方法就是利用数据及事实说话,用不同层次的6Sigma标准进行衡量,进而达到质的飞跃,并且尽最大的努力来实现零失误。
对于医院来讲,质量与效率是运营过程中追求的两个指标,这也就要求在提高医院医疗质量的同时,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如果一味的追求高质量的服务而增加了医院的运营成本,那么,这也是作为一个管理者的失败。6Sigma管理法是在更快、更好、更省的原则下提高生产率,通过改善服务流程,减少资源浪费,进而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
本次研究主要是缩短住院病人急诊生化检验报告时间为重点,运用6Sigma管理办法,通过一系列客观的调查分析,寻找形成目前这种时间长额问题的关键过程及影响因素,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计划,进行逐步的改进,最后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改良效果盒经济收益。第一,有效的缩短住院病人急诊生化检验报告的时间,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技能,提高了临床科室的工作人员度检验科的满意程度,更加提高了患者对我们医院的满意度;第二,检验科的人力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检验仪器得到了合理的利用,有效的降低了医院的运行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就目前的管理水平来看,本次研究的目的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和6Sigma的预期水平,这需要各个部门继续在各个流程环节中进行持续的改进,期望可以更深入的缩短急诊生化检验报告的时间,同时,将6Sigma管理改进方法在我院的其他科室推广。
目前,在大多数医院的流程中还有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例如大型医院尤其是专科医院的床位紧张,患者入院非常困难,在此同时,其他一些专科医院的床位就比较充裕,这就造成了医院资源不能合理应用。而通过6Sigma的管理法,就可以对这些病床进行有效的分析,提出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最后达到改进流程,优化资源,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有效的降低医院的医疗成本。这种管理方法有一个先进的管理概念,并且是持续的改进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变革过程,医院必须进行长期的推广,这样才能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提高医院实力,在同行业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使之成为一个医院文化,更好的为患者提供给安全、整体、全面的高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婕,浅谈医疗服务流程的再造[C].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11.
[2]宁宁,杨晓春,马伟光,6 Sigma管理法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及实施[J].护理管理杂志.2005(5).
[3]蔡秀珍,刘银艳,郭敏如,应用六西格玛法缩短门诊患者血标本采集等候时间[J].护理学杂志.2007(22).
[4]王文慧,应用6 Sigma法建立手术室标准化护理常规的实施与成效[J].中国医药科学.2011(1).
近视眼的研究报告范文6
学生近视情况调查报告(一)
一、 问题的提出
上五年级了,班级里戴眼镜的同学越来越多,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眼镜将会在整个班级“普及”了。近视给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带了许多不方便,洗脸刷牙,吃饭行走,眼镜如同人身上的一个器官,怎么也离不开它了。同学们的视力为什么会下降?是否和平时的学习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呢?
二、 调查方法
1 看书
2 上网找资料
三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具体内容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网络近视怎么形成及治疗 近视眼发生的原因分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有遗传因素和发育因素。近视眼有一定遗传的倾向,高度近视更是如此。正常情况下,至青春期眼球可发育正常,如过度发育即形成近视,这种近视一般到20岁左右即停止发展。如进行性发展可变成高度近视或病理性近视。从事文字工作和近距离工作的人容易发生近视,尤其是青少年的眼球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调节能力很强,球壁的伸展性也比较大,用眼过度使睫状肌和眼外肌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是形成青少年近视的直接原因。因此重视视力卫生极为重要。包括注意改掉不良的用眼习惯,注意灯光照明,注意读书姿势,避免阅读时间过长,注意加强体育锻炼都能达到防治近视的作用。
书籍怎么样会近视大多数人都是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而导致近视的。研究结果表明,近视眼是人眼对当代环境的适应性改变,它的发生与发展与日益增加的近距离用眼活动的环境密切相关,与摄入营养成分的失衡密切相关。而不正确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电视和上网过长等)是现代儿童近视大增的主因。
四 、 结论
1.遗传因素:根据大量的调查资料,比较一致的结论是高度近视和遗传有关,中度以下近视则存在较大的分歧。高度近视的遗传类型,多数调查资料的结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此父代与子代可以不同时出现近视。遗传又往往受客观环境,即生活条件的影响使之变异,增加了遗传的复杂性。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是近距离作业和不良的作业环境,这是最古老的学说,虽然至今仍存在一些争议,但是从大量国内外有关调查研究报告看,已公认遗传与环境是近视眼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指出环境条件是决定近视眼形成的客观因素。但是,在近距离阅读或近距离工作的影响下,为什么能产生近视?对此还没有一致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1)调节学说:绝大多数近视是在青少年时代出现,由于青少年眼的调节力特别强,对近距离工作学习有高度适应性,所以看近也不易疲劳。但是睫状肌长时间过度紧张,睫状肌会发生疲劳甚至痉挛而出现调节性近视,不及时消除持续发展则可成为不可逆转的真性近视。或通过其他途径影响到眼球轴的延长。
(2)辐辏学说:近距离工作使用调节时,也需要两眼同时内转的辐辏功能加强,由此可以导致眼肌对眼球加压,而引起眼球轴的延长。
(3)环境适应学说:幼儿时期眼球小,多数呈现远视,随着年龄增长眼球增大达到正视状态。在这一发育过程中近距离阅读过多,眼球为适应这种调节需要而成为近视。这一学说受到许多反对,但是在发育期可塑性很强, 对近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已是共识。
其他学说不作介绍,需要再提一下的是诸如照明光线、阅读姿势、对比度、字小模糊、距离太近和阅读时间长等外部因素都能影响以上因素的作用。
3.营养体质学说:从一些资料分析到,微量元素镉、锶和锌等的缺乏和体质的薄弱也可影响到近视的发生,但是这些因素是通过什么途径影响近视则各有说法。
总之,从以上可以看出近视是有许多因素可以引起,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体质因素的相互影响,而非某单一因素而成。
学生近视情况调查报告(二)
一、背景
据调查,我国现有盲人500多万,低视力近千万人,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当中,患病率极高。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高中生为70.34%。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份调查报告称,国内因高度近视致盲者已达30多万人。因此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的防治越来越为学生、家长及社会所关注。 为什么患近视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眼睛到底是怎么近视的?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为了解小学生近视情况及引起近视的相关因素,我针对我们学校的部分同学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问卷
1.你是不是近视?
A. 是的 B、 不是
2.你是如何近视的?(不近视的可不答)
A、看电视过度 B、坐姿不端 C. 其它
3 你近视多少度?
A. 100以下 B. 500以下 C. 更高
三、调查分析:导致眼睛近视的原因:
大多数人都是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而导致近视的。研究结果表明,近视眼是人眼对当代环境的适应性改变,它的发生与发展与日益增加的近距离用眼活动的环境密切相关,与摄入营养成分的失衡密切相关。而不正确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电视和上网过长等)是现代儿童近视大增的主因。
1 看电视距离太近
2 看电视的时间太长
3 所看电视的画面浓度太深
4 写作业时的姿势不正确
5 在光线太强的阳光下看书
6 在光线太弱的光下看书
7 长时间的在电脑前
8 不合理饮食
9 看激光
10 在车厢里看书
11 遗传因素
12 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四、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今的中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而中学生们对近视这一现象并不加以重视。甚至有人认为近视怎样,戴副眼镜不就得了。还对近视无所谓,错上犯错。许多人常将其归咎于不良的用眼习惯,如看书距离不当、光太暗、持久用眼等。但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饮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诱发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因素。
五、建议
(一)看书时作姿要端正,光线要充足。读写要坐到离课桌一尺,胸离课桌一拳,眼离课本一尺。
(二)不要在坐车或行走的时候看书,不要躺下看书。读写1小时要远眺10分钟或到户外走动,调节眼睛肌肉。
(三)在课间十分钟坚持做眼保健操。
(四)尽可能少上网或看其他辐射性强的东西。注意作息时间的安排,不能让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五)不偏食,少吃辣的食品,多吃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D的食物。
(六)定期到眼科专医作检查,听从医师的指导,逐步矫正视力或防止近视度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