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创新;创业;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26-03

为培养优秀的专业级和应用级、创新型及复合型的信息技术人才,自2011年以来,青岛科技大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的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与来自全国其他高等院校的数万名学生在同一平台上竞争,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在参赛中找到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新途径。

一、建立健全竞赛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构建学生竞赛的管理平台

为做好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先后制定了《青岛科技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意见》、《青岛科技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与科技创新学分的记载办法》、《青岛科技大学学科竞赛建设规划》等制度。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竞赛指导工作,教师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计入教学工作量,获奖情况与教师的职称评定挂钩。另一方面,学生参加各项竞赛,有突出表现的给予科技创新学分奖励,参加省级以上(含省级)大学生各类大赛获奖或代表队骨干成员可取得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推荐资格。为鼓励更多的师生积极参与竞赛活动,学校每年投入竞赛专项经费为相关培训、学习交流、购置仪器设备等提供充分的保障。

针对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我校由教务处、团委、传播与动漫学院成立了专门的竞赛组织委员会,负责策划整个竞赛活动的竞赛规程与实施方案,明确宣传、报名、辅导培训、参赛、评审、颁奖、总结、经验交流等关键节点的具体安排及负责人员。利用海报、传单、校报、校电视台、网络等多种渠道积极开展赛事宣传,吸引有兴趣的学生踊跃参加,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跨院系组队参赛,并加强对竞赛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跟踪报道,以便使竞赛活动发挥更广泛、更深远的影响。

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学生竞赛构建了一个管理平台,有效地保障了竞赛活动的正常开展,并为竞赛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科竞赛采取牵头学院负责制。各负责学院将竞赛作为主要的教育教学环节之一,把学科竞赛体系固化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并将之长期化、规范化和课程化,以竞赛作为带动师生开展科技创新的龙头,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以赛促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大学学习是一种自主的、专业的、创造性的和全面提升完善的学习,要求大学生由接收型学习向接收型和创造型相结合的学习转变、由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大赛促进了学院创新实践基地的更新与补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参加比赛的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2010年,我校申请成为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培训基地,紧密跟踪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及时扩展、更新课程内容。培训基地九十余门流媒体课程全部对学生开放、共享,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培训基地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快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就业必备的IT知识与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

自2011年开始,我校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情况如表1所示。

2.以赛促教,引领教师专业提升

与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竞赛负责学院选择具有较强责任心、丰富实践经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团队,提高培训和指导效果。

为加强对我校赛前培训工作的指导,提高赛前培训的质量,提升大赛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授课能力,学校高度重视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针对大赛,学校安排《计算机辅助编辑》、《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商务运营》等课程教师参加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的专业培训,并将学到的新技术、新技能、新理念经过研究、整理,融入到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扩充教学内容。每年大赛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知识,都是现在产业最前沿的技术,也是行业、企业最大的需求点。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密切关注科技前沿,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以赛促改,推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竞赛要求,竞赛负责学院将竞赛辅导和强化训练进行综合设计,形成系统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并纳入教学计划。加强对竞赛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加强对参赛学生的培训指导,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竞赛水平。

依托大赛,学校把部分大赛内容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例如将“电子商务企业运营沙盘”嵌入到《电子商务运营》课程中,通过一个虚拟的世界,参与者组成多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在市场分析、战略制定、产品采购、营销策划、项目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物流配送、客户服务、网站运营、数据分析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可以有效学习电子商务知识,增强认知,全面提升专业能力。

此外,大赛引领学校关注企业的需求点,从而推动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赛科目由企业参与设立,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评判,比赛内容体现产业一线生产工艺要求。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以技能竞赛为引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今年的“服装创意设计及现代制造技术”科目需要参加决赛的队伍完成服装工序树状图,分析工艺难点并进行缝制模板设计与制作,合作企业提供了最先进的设备支撑,并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完善了课程教学,也让学校教师和学生学到了企业的先进技术。

三、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

创业的前提是创新,我校鼓励在校大学生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勇于创新,做有科技含量的创业。为全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早在2009年9月,青岛科技大学就出台了《关于推进大学生创业的实施意见》。在校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获得学校提供的3-5万元专项基金扶持,创业团队主要成员学籍在学校规定基础上可延长一年,研究生可获10个科研成果量化分,本科生可获12个创业实践学分,免修公共选修类课程,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对创业团队学生全部免费开放,成功创业成员可作为具有突出培养潜质学生推免研究生。

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以“实用、高效、创新、创业”为理念,得到了参赛师生和企业的广泛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我的创业之路是从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电子商务运营开始的”,现为青岛科技大学在校生冯海廷说。在完成创业策划书的过程中,她的参赛团队找到了创业的方向,创办了“青岛南轩教育”,致力于培养大学生语言能力。“书来书网”、“微享网”等参赛团队也在参加电子商务运营比赛中开始了创业之路。

经过多年的培育,青岛科技大学涌现出一大批大学生创业典型。学校已成功孵化企业85家,其中成功孵化并推向社会53家,正处于孵化期内的企业32家。通过学科创业带动学生就业,青岛科技大学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毕业生签约率连续八年位列山东省属本科高校前茅;2014年,作为山东省唯一一所入选的高校,青岛科技大学获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校通过构建大学生的竞赛管理平台,全方位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逐步形成了以技能竞赛为引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参加大赛,让学生明确了专业学习方向,提高了创新创业水平;教师接触到新技术、新技能、新理念,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教学水平;学校掌握了企业对信息技术人才需求的变化,并据此进行课程建设,最终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唐笑林.积极参与信息技术大赛 提高学生实践创新水平[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8):33-34.

[2]丁海燕,周小兵.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对C语言教学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9):132-134.

[3]方霞,刘风华,张军.信息技术大赛对新疆高校计算机教育的促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2):43-44.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2

 

1 计算机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1 顺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的焦点,俨然转变为信息技术的竞争。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现代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信息化水平的高低。而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计算机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人们通过计算机可以查询所需信息,一些复杂数据的处理工作也可以由计算机完成。信息社会的人可以分为两类: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利用信息技术工作的人才。无论是哪类人才,都应该掌握扎实的计算机技术,而这些人才,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大学的培养。因此,可以说,大学教育中注重计算机教育,重视对大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养工作,是顺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的。

 

1.2 满足国家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结合的。各个学科的知识都是相互交织渗透的,从而也推动了前沿科学的产生。因此,新时代的人才除了要掌握丰富的各科知识以外,还应该具有将各科知识有机结合的能力,从而产生新看法和新见解,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种人才即为“复合型”人才。除此之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舞台上更需要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只有掌握一些前沿领域的知识,才能顺利完成国际交往。为了培养这两类人才,大学应加强对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使其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先进技术与发展趋势。

 

2 计算机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

 

2.1 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际上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使得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进一步锻炼大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协作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涉及到了很多方面,如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等本质性问题,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如何利用信息手段教学的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对教学结构的改革,是对教与学效果的优化。

 

2.2 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科学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延伸。而进行科学创新的一项必要条件就是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当代大学生需要培养创新能力,而这种创新能力不仅仅是创新思维能力,还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激发大学生创新的动力,只有兼具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才是创新型人才。而大学教育中的计算机教育,在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上都占据重要地位。计算机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发其探索欲和求知欲,促使其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与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相关学习资料,思考学习内容与具体实际的联系,将计算机的广泛性与多功能性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不断提高,并将创新思维应用于实际中,培养较强的创新能力。

 

2.3 增强师生间交流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仅能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教师很难与大学生分享其全部的教学资料、教案等。而通过适当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可通过网络课堂上传教学课件,学生可通过网络课堂获取这些课件,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同时,学生可向教师指出课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遇到的问题等,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对教学资料进行及时的补充,这是传统课堂所不能比拟的。利用图文并茂的信息展现方式,刺激学生多重感官接受信息,提高了其学习效率。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能力。

 

3 强化计算机教育的方法

 

3.1 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

 

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模式是教师讲授什么内容,学生就去学习什么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主体为教师。为了强化计算机教育,应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变“教为主、学为辅”的方式,为“学为主、教为辅”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计算机属于双向媒体,除了能够将教学信息呈现给学生以外,还可由学生向其输入信息,使得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计算机教学中,有很多专业术语,若以专业方式向学生解释,学生可能仅仅记住了专业名词,实际上并不理解,教师就应注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3.2 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促进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计算机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对大学生的培养也不仅仅停留在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层次,更应该培养大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计算机学科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新旧问题进行研究,这一特性正好补充和完善了高数教育知识内容陈旧等方面的不足。因此,高数教师可将计算机引入教学中。计算机教育的目的除了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外,还应该使大学生能够利用其所学其他学科的知识操作计算机,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帮助。

 

3.3 加强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新软件。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应加强对计算机教师的培训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与培训方案,并按部就班开展培训工作,保证教师水平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只有基础设施作保障,才可保障计算机教育的顺利进行,而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硬件设备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网络设备、投影仪、电脑等设施,对于这些设施,不仅仅要求保证其质量,更应保证其数量够大学生使用。除此之外,还应加大资金做好硬件设施的后续维护工作。在软件方面,网络上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可供大学教育使用,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为计算机教育创造条件。

 

4 结束语

 

在信息化社会中,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顺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满足国家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在大学教育中,计算机教育占据重要地位。例如,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为了加强计算机教育,学校应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促进大学生计算机技能的提高。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3

关键词: E-Learning 信息技术 信息检索课程 研究性教学模式

引言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必备的工具和文化基础之一,大大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人们相继提出了E-Business、E-Marketing、E-Government、E-Management、E-Home、E-Library、E-Learning等概念。现代信息技术对学校课程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学校教育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了契机。纵观中外,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从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淡化计算机专门课程,并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经验;随着我国国家信息技术基础工程的完善和“校校通”工程带来的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改善,学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革,只有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才能真正适应这些变革。

在E-Learning环境下可以实施有别于传统的全新教学模式,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信息检索课程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和基地,其教学宗旨正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其在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中进行自主性、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所以立足信息检索课程,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信息检索课程中可以很好地融合信息技术知识。当然,这对高校信息检索教师自身的信息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更有必要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并探讨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在E-Learning环境下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理想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从而培养出21世纪所需的创新人才。

笔者以信息检索教学为例,开展E-Learning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性教学实践,通过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探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研究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等,旨在更好地促进学生信息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1.核心概念界定

为了更好地论及本文的研究主题,有必要先阐述课题涉及的几个核心概念。

E-Learning,就是数字化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学习平台,学生借助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方式。美国教育部对E-Learning概念的定义进一步解释了这种学习方式,即通过因特网进行的学习与教学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改变了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E-Learning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它支持学习者在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动态学习环境中主动参与、实现协作学习、灵活组织学习内容,并通过发掘学习者自身的潜能和创新能力,使教育得以社会化、网络化,从学校学习到终身学习,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互动,让课堂学习和虚拟学习通过学习者得以成功的结合。

信息技术,泛指一切信息的获取、储存管理、加工处理、输出等技术,在本课题研究中,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

信息检索课程,是高等学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旨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及自学和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的一门科学方法学课程,也是培养合格、全面发展的现代创新型人才,促进大学生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核心课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初源于课程整合的概念。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率。课程整合则是对课程设置、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进行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就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开展课程教育活动,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教学中,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基于多媒体和因特网的教育技术系统,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实现教学思想、策略、模式、过程的信息化,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独立自主的教学形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所需,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提出了关于教学模式内涵的全新观点,他认为教学模式属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范畴,但又不等同于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一般是指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单一的方法或策略,而教学模式则是指教学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或策略的稳定组合和应用[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按照所涉及的教学阶段来说可以划分为“课内整合教学模式”与“课外整合教学模式”两种。“课外整合模式”也就是信息技术与“课前”、“课后”教学过程的整合,如WebQuest和Just-in-Time Teaching(简称JiTT),即是在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影响最大、也最为有效的两种课外整合教学模式[2]。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教学模式。“Web”是指“网络”,“Quest”是指“寻求”、“探究”。WebQuest相当于一种“基于网络的探究性活动”[3]。WebQuest这种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广为流传,国内也相当盛行,也即通常所说的“专题研究型教学”,这也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实际践行的一种教学模式。Just-in-Time Teaching可以翻译为“适时教学”或“及时教学”,简称“JiTT”,是20世纪末在美国高校本科教学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需要借助于网络环境,有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才能够实施,所以基于JiTT的教学过程也被称之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教学模式,简称Just-in-Time Teaching模式(适时教学模式)或JiTT模式[4];“课内整合教学模式”则可以根据技术支撑环境的不同而划分为基于多媒体演示、基于网络教室、基于软件工具或基于仿真实验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类型。笔者比较推崇其中基于网络教室的课内整合教学模式,它能够有效地整合网络教学资源,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组织小组协作活动的创新能力;而根据选用教学策略的不同,“课内整合教学模式”原则上可以分为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演示、讲授、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类型[1]。在这种分类方式中,“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和“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比较普遍的两种课内整合教学模式。它们都强有力地支持了“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既能很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地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传递一接受教学模式”在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比较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的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而探究性教学模式则在关注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在“传递一接受”教学模式中,“教”的成分多一些;而在探究性教学模式中,则是“学”的成分多一些[1]。在这两者之中笔者对探究性教学模式更为认可。

3.E-Learning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究

E-Learning的本质在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则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开展课程教学活动,这与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培养创新人才的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一致的。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构建E-Learning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在E-Learning环境下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研究创新能力。

3.1研究性教学模式整合方式和实施过程

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需要探讨如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便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笔者在信息检索的课程教学中,将“课外整合模式”中的WebQuest这种专题研究型教学与“课内整合教学模式”中的探究性教学模式相结合,开展基于检索课题的研究性教学模式,课内课外相结合,以此作为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切入点,即以课题为载体,以研究为手段,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开展新型教学实践。这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结合实际的科研活动主动地获取各方面相关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逐步解决科研课题。

具体说来,在E-Learning环境下可以借助于课程教学网站,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地运用、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教学,倡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研究性与合作性。下面以笔者开展的信息检索教学实践为例来说明这种研究性整合模式。首先在引入课程时,笔者会向学生介绍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平台,包括开发的信息检索专题学习网站,其中的BBS论坛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园地,也有基于Web2.0的大学生信息素养互动学习平台等。学生在网站注册并登录,既可学习下载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等信息,又可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选择在线评价进行自测等,从而对课程的教学目标、自身的信息素养有一个较好的了解。随着授课内容的展开,笔者会结合学生所在专业,并通过课上课下与学生的交流,结合学生期望完成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意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或者为他们量身定制研究课题。接下来组织学生认领项目任务,推荐项目组长,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在上机课上,我会指导学生进行课题分析,科学、合理地确定检索词和检索式,并借助搜索引擎、图书、百科全书等网站了解课题的核心概念、基本知识、信息背景,论证课题研究的新颖性、可行性等;指导学生利用所学布尔逻辑等检索技术,在综合型或专业数据库中进行专家或高级检索,针对既定目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检索特定信息,进行知识点跟踪,收集、整合、分析、汇总课题相关信息,开展自主学习与研究,并通过小组交流与研讨,分工完成各项任务,包括撰写项目调研报告,开设小组博客,记录研究心得体会,制作PPT等项目汇报材料,等等。还可在大学生信息素养互动学习平台上将每组课题中的核心概念编辑成百科词条,将课题研究过程中拍摄记录下来的信息到网站上,以便与别人分享。这就很好地体现了开放、参与、分享及创新等Web2.0的思想精髓,使整个授课班级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此外,笔者还十分注重将信息检索与利用并重,给学生讲授学术道德、法律、引文,以及写作技术规范等,指导学生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全面的论证与研究,鼓励学生将研究成果撰文投稿。如果得以发表,这样既可以让他们得以历练,初步品尝成功的喜悦,又可以为他们今后的求职或出国之路增加一个有利条件。

在这种研究型教学模式中,笔者认为教师从过去主导者的地位变为一个引导者,或者Path Finder(探路者)的角色,负责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与学生所在专业密切相关的课题,并带领学生项目小组去探究并解决这些课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笔者在教学内容及网络信息资源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帮助与支持,并对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的方法与策略指导。例如,通过给学生讲解Endnote等文献管理软件及思维导图工具的使用方法给他们以技术指导,培养他们快速获取信息、有效管理信息、快速挖掘信息,以及分享协作创新的能力。在信息获取、管理与分析,开题报告和综述撰写,PPT制作等方面,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协作完成。同时,也注意分阶段、渐进性推进、跟踪学生的项目进程,并及时给予建设性意见与建议。此外,在学生项目小组完成研究工作之后,组织各小组在班级进行汇报演讲,将教师点评和各小组互相点评相结合,并在学习小组总结的基础上,由教师给予全局性总结和提高。

实施信息检索研究性教学模式,可以将信息检索技术、信息分析处理技术、信息管理等技术充分整合到课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及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力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继智商、情商之后,还具备了搜商这第三种能力,即借助工具获取新知识的搜索能力。这种针对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很好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充分体现了“主导—主体相结合”最本质的特征。通过学习小组的协作和交流,学生可以共享学习资源和研究成果,教师通过指导和参与学生学习小组的讨论与交流也能够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可谓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3.2研究性教学模式对师生的要求

如何在E-Learning环境下,借助于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好地开展结合课程教学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对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自身要较好地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这是信息化社会教师的必备技能。其次,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例如结合教学案例,与学生探讨搜索引擎的类型与应用,指导学生去挖掘跟自己专业知识相关的专题网站或开放获取资源站点。最后,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等社会现实问题、国际热点问题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等。作为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师,笔者认为身份和职责特别适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对于学生来说,在基于项目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中,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他们不仅应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如对概念、原理的理解,还应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真实的感受、体验和实践运用的理论依据所在。教师可以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协助他们完成从开始选题、收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到成果展示和进行答辩、交流、总结的全部学习过程,尽可能地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空间。此外,教师的作用还表现在能够指导学生巧妙地利用开放性学习环境,善于利用互联网等获取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知识体系,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要善于利用事实数据型数据库从原理、概念上认识理解课题核心概念,真正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自然和社会中的真实问题。学生跟随信息检索课教师完成小组科研项目的过程,也是他们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这种体验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出研究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学习的特征。多年实践教学的结果表明,学生经过这种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历练后,不仅能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且初步具有了科研素养,表现在他们能比较顺利地完成相关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有些同学在大学期间就能收获发表学术论文的喜悦。

3.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性教学模式效果的评价方法

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开展的研究性教学效果如何需要有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性评价”,其实施时间一般是在课程、学期、学年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学年或课程开始之前的诊断性评价,主要用来确定学生的入学准备程度并对学生进行安置;教学进程中的诊断性评价,则主要用来确定妨碍学生学习的原因。在此,主要是指“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即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一般说来,教师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借助的手段主要有以前的相关成绩记录、摸底测验、智力测验、态度和情感调查、观察、访谈等[5]。对于信息检索课程来说,我们一般采取课前问卷调查,课上交流沟通,课后学生在课程网站在线自测系统中进行自我评价等方式,这些都是为了使课程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其作用体现在可以较好地了解学生原有信息素养水平及对该课程的学习需求,包括学生对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认知和设想。通过诊断性评价,教师可以在组织授课内容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更有针对性,可谓从源头上保证了教学效果。在信息检索课程中开展诊断性评价可以使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的已有知识、信息意识与能力、信息需求等都有所了解,确保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抓住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评价和指导,从而收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形成性评价伴随着某项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为使教学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可以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继而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系统性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习者学习的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等,以便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为及时反馈、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提供依据,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6]。在信息检索课程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各项目合作小组随着对所研究课题的实施进程,注意收集、分析、整合各类文献信息,开展课堂内外的讨论,借助项目组开设的博客或BBS讨论版相互交流和评价,并及时给教师提供反馈信息。通过经常反思可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在教师帮助、指导下对研究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正或调整。教师自身则可以随着授课章节或单元的展开设计关于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方式,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并利用信息检索上机课的课堂,了解并检查督促各小组的研究进度,引导学生拓展思路,评价小组的学习态度和研究效率,给予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这种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能够达到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可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强化作用,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它也是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不断反思中前进最有效的途径。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终结性评价,就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对课堂教学的实现结果或教学效果进行恰当的评价。一般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育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做出的评价。它以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考查学生发展实现目标的程度[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体现在项目研究的总结性阶段就是可以由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整理、筛选、归类所收集的信息资源,制作PPT,撰写小组研究报告,在基于Web2.0的大学生信息素养互动学习平台的博客系统中。通过在小组博客中撰写日志,介绍完成调研的主要方法、心得体会、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等,还可以将小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制作的记载研究过程与成果的视频,在互动视频系统中播放,以及通过平台的爱问系统与其他院校的师生进行互动交流等。对于信息检索研究性教学模式来说,在项目小组围绕课题检索并分析、综合研究成果的总结提高阶段,可以开展主体多元化的总结性评价,例如将教师评价、小组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教师可以对项目合作小组在所选课题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给予全面的肯定,对项目小组的研究报告评定成绩。各项目小组可以在小组PPT汇报或工作日志中充分总结概括自己小组的研究内容、过程、收获、成功与不足等,包括提炼总结本小组通过完成该课题所获得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等,小组成员可以客观地对本小组的完成效果进行自评。各小组彼此之间也可以客观公正地对其他小组的课题完成和汇报情况相互评价。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反思、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来加深对所研究课题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拓展及升华。教师也要给学生解释自己的评价的出发点和依据,特别是要综合学生自评好互评情况,给出评语和指导语。各项目小组的最终评价结果是由教师评价、小组自评和互评进行汇总综合的结果。这样的总结性评价是比较全面公正的,它可以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对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

4.结语

在E-Learning环境下,在高校教学改革中指导、帮助学生开展数字化学习或网络化学习是形势所需的全新教学方式。笔者以信息检索教学实践为例,借助于大学生信息素养互动学习平台,构建了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充分整合,实施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教学模式。本文立足于信息检索课程这一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基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以及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E-Learning环境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活动,并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如将教师授课及课题小组的汇报课件转化为PDF格式或者把与各专业背景相关的信息资源上传到课程网站中,成为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学习资源。而且,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小组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带领学生利用个人数字图书馆,以及Endnote,Noteexpress等信息加工工具进行知识重构,鼓励帮助他们把研究成果撰写成,也比较好地培养了他们的研究与创新能力。通过这样的有益尝试,师生教学相长,既促进了学生信息检索与利用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又促使教师自身的信息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这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方向与目标是一致的,也是具有推广和借鉴意义的教学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一——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分类[J].现代教育技术,2008(7):5-8.

[2]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四——“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8(10):8-14.

[3]何克抗,曹晓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五——“WebQuest”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8(11):5-12.

[4]何克抗,刘春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六——“适时教学(JiTT)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9-13.

[5]李伟成.教学过程中的诊断性评价研究[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1(3):76-79.

[6]韦丽秋.以评促学:形成性评价方案设计策略探析[J].河池学院学报,2008(3):89-93.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4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扩大学生知识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课程理念。这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现代化信息技术具有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它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契机。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的资源优势和教学生动、直观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从网络或数据库中选择与自己课堂相关的内容,组编成讲演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及图表、动画等,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演示工具,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扩充语文课堂的信息容量,使教材“活”起来,让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最终实现扩大学生知识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散思维,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二、有助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将学习方式的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要求由过去传授式的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和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为学习方式的改革创造了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要涉及到复杂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这些东西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采取说教式的方法,以讲读为中心,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不营造思考问题的情境氛围。现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师一方面可以将学习内容收集、加工、分析、整理成多媒体或超文本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便于理解记忆的情景,形象地演示那些难于理解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自己去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引导学生根据自已收集的信息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最终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的。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平台,自主地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再通过课堂的整合,在全面理解学习内容的同时,也摸索总结出了新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提高小学生的信息意识。当学生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养成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知识。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实际操作与探究,学生可逐步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的相关知识,并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可以提高小学生的信息能力。让学生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为今后的生存发展打下基础。

四、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养

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的广泛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仅要具备普通教学的基本素质,还必须不断地学习,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克服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具备计算机技术、视频技术、音频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运用多媒体网络化教育环境下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全方位地加强自身适应信息生存环境的能力。而这一适应过程,势必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5

(温州广播电视大学,浙江 温州 325000)

摘 要:计算机自我效能感(Computer Self-efficacy, CSE)是心理学家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计算机的学习、培训、课程设置、用户体验研究等信息技术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本研究回顾以往关于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测量的相关研究,从三个发展阶段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测量研究进行综述,最后总结和展望了这个方向的研究.

关键词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测量;信息技术教育;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25-03

基金项目:温州城市大学社区教育研究课题重点课题(csdx-sjz09);温州城市大学社区教育研究课题规划课题(csdx-sjg05);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Y201328413);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2014SCG344)

1 引言

“自我效能”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随后在研究者们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关键理念.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者们也将“自我效能感”理论应用到信息技术教育领域,从而衍生出了计算机自我效能感,Compeau D将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一个人对于自己使用计算机完成个某一项任务的能力的自我判断[1],该定义是目前接受最广泛的.研究发现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对计算机培训、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等)以及计算机技术接受都有重要影响[2],例如那些拥有较高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人对于计算技术焦虑感低,更喜欢信息技术也更容易被影响,拥有更高的结果预期并且感到使用信息技术有效性高,对信息技术的接纳性和评价更高,后续在信息技术操作上面表现也比一般人更好[3].由于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在信息技术领域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于它的测量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外研究者们做了大量关于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测量的研究工作,本文回顾以往关于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测量的相关研究,并从三个研究发展阶段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测量研究进行综述,最后总结和展望了这个方向的研究.

2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测量的发展阶段及相关研究

2.1 关注计算机任务难度阶段

这个阶段研究依据计算机使用者能够完成的计算机难度水平来测量他们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水平.

Murphy等人在1989年编制出了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测量研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作用的量表.本研究通过对414位计算机学习者施测,对量表的信度和结构效度分析,最后确定量表.该量表共32个题项,题项是以“我自信”为主句,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计分.研究者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初级计算机技能(Beginning Level Computer Skills)、高级水平计算机技能(Advanced Level Computer Skills)、主机技能(Mainframe Computer Skills)三个维度[4].该量表每个题目都是针对一项特定的计算机任务,这使得被试在对量表作答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先前经验的影响, 而不是出于自己内心的真实评价;同时受限于探索性因素分析本身固有的缺陷,量表所采用的测量模型也有待进一步修正.

Harrison在1992等人对Murphy 1989的研究进行分析.研究者得出了和Murphy量表相似的因素维度,并认为Murphy量表中的初级计算机技能和高级计算机技能代表的是微机技能.此外,研究者还验证了Murphy量表、计算机态度量表、计算机焦虑量表的并行效度,得出了Murphy量表和另外两个量表中等相关的结论[5].

后续研究者例如Torkzadeh、Pauline、Reza等人都直接或者间接在Murphy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得出了项目的因子维度和研究结论,但是不能摆脱与Murphy相同的研究局限.

2.2 关注学习者主观体验的阶段

Compeau等人在1995年将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方法代入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CSES)的开发中,直接从学习者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特点本身,而不是从计算机任务难度出发进行维度的划分,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反复修正测量模型,编制出了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从而颠覆了传统占统治地位的CSE量表,取得突破性的研究进展.该量表共10个题项,施测过程是让被试对一系列假设情境下的任务进行回答是否能够完成,然后对能够完成的任务的自信程度进行1-10评分,这种方式很好地涵盖了幅度(magnitude)和强度(strength)[1].

Kate Laver等人在2012年对Compeau D 1995年的量表进行修正,编出了老年残疾人计算机效能感量表,使之适用于老年残疾人.Compeau D问卷的题项根据老年残疾人的实际特点修正,并且在问卷的最前面增设了用于排除不具备能力使用电脑的老年残疾人的问题,共10道题项,10点量表计分,研究结果表明该量表具备良好的信度和效度[6].

这个阶段的研究开始将注意力关注于自我效能感这个心理因素本身的特点,以被测试者的主观感受为依据来测量水平.

2.3 关注自身概念内涵扩展和测量对象深化的阶段

Hsu于2001年在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不再只停留在计算机技能上,而是上升到对计算机道德层面的研究,将内涵扩展到了计算机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道德伦理,并编制出了道德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Ethical Computer Self Efficacy Scale).研究者将道德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人对计算机使用过程中杜绝不道德行为的自信程度.计算机不道德行为有很多方面,例如使用盗版软件、侵犯他人隐私等,该研究中的量表测量针对个体对自己不使用盗版软件行为的自信程度.该量表分为三个维度:合法使用和保存、劝阻非法共享行为、合法共享软件,共12道题项,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计分[7].

Stephens在2006年为了测量商业专业学生和教师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编制出了商业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BCSE),将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扩展到了具体某一专业人群.该量表包括了商业专业人群在日常专业活动过程中常用的13类计算机技能,例如处理邮件、文件管理、文件压缩软件使用等,每类技能都包含了题目不一的题项,总共102个题项,采取封闭式回答(是/否)和10点量表计分相结合的方式[8].

James Brown在2007年编制成人计算机效能感量表(CSESA),研究者希望该量表能够作为区分不同主观计算机机能的不同年龄成年人的测量工具,同时也可以应用于计算机课程培训的评估中. CSESA包括计算机硬件效能感、软件效能感和网络效能感三个维度,每个维度12个题项,总共36个题项,釆用李克特6点量表计分,研究结果表明CSESA具有良好的信效度[9].

Thangarasu在2014年在其研究中提出了面向教师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编制出了教师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Teacher Computer Self Efficacy Scale),该量表涵盖了教师职业日常教学工作中最常用的6大类计算机操作机能:基础计算机操作技能、Word操作技能、Excel操作技能、PPT展示操作技能、因特网操作技能、教师计算机使用技能,每一类技能包含11个题项目,共66个题项,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计分.该量表针对专门职业进行编制,为今后其他不同职业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研究提供了借鉴[10].

这个阶段的研究在继承关注学习者主观体验阶段的研究理念的同时,开始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概念的内涵进行不断扩展,同时将测量工具的研究深化到了专门针对商业专业人群、成年人、教师职业等特定人群的测量.

2.4 国内关于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李宏利在2004年对国外的自我效能感(Computer Self-efficacy, CSE)研究进展和CSE对计算机操作的重要影响进行了综述,该文章希望通过对国外研究的综述,为国内研究者展开对CSE心理学研究提供启示.文中探讨了CSE的分类问题,在原有CSE分类(一般CSE与特殊CSE)基础上,提出了软件CSE与硬件CSE,最后讨论了影响CSE的各个变量以及这些变量间的关系[2].

王靖在2010年编制出了国内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作者在对1986-2006年间CSE研究历程的梳理和分析中,延续Compeau D等人的研究理念,从学习者本身出发将CSE划分为三个维度:幅度(magnitude)、强度(strength)和普遍度(generalizability),并在此基础上编制题项.经过3稿的修改,最终形成大学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3个维度,16个题项,釆用里克特5点量表计分[11].

张中科在2012年编制出了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问卷,将CSE的研究内涵扩展到了应用软件,而不止是局限于原有的硬件、网络、特定人群等等.该问卷包含3个维度:控制效能、操作效能和学习效能,总共24个题项,采用里克特5点量表计分[12].

其他国内研究者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例如衷克定在2007年采用Barbeite 2004年的CSE问卷做了针对国内在校大学生特性的修正,并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13];陈秋珠在2012年中小学生网络自我效能感问卷进行了初步编制[14];孙先洪在2013年在研究中采用Albion 2001年和Mills 2003年的CSE问卷做了针对高校教师进的改编和信效度检验等[15].

国内近几年已经有不少关于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测量的相关研究,但是主要集中于学生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研究前较窄,研究也不够深入.

3 总结与展望

总的来看,国外关于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测量的研究已有了20多年的时间,经历了三个研究发展阶段,目前已经有了较成熟的量表其中包括许多针对特定人群的量表,但在国内文化背景下不并不一定适用.国内尽管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在近几年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是目前研究对象单一,主要以大学生群体为主,并且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大家广泛接受的测量工具.因此对于国内的研究者们来说,未来应该对国外成熟的量表进行更多的本土化研究,或者在自我效能感理论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发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测量工具.同时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各个领域和人群带来深远影响的背景下,未来研究者们应该开发出符合时代背景发展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测量工具,例如在社会在入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开发移动设备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探究移动设备自我效能感的心理结构,以及与传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差异;老龄化趋势日趋加速的国情下,开发针对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量表,研究和帮助计算机老年学员等等.

参考文献:

〔1〕Compeau D. Computer self-efficacy: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and initial test. MIS quarterly[J].1995,19(2):189–212.

〔2〕李宏利.计算机使用中的自我效能感[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4):561–566.

〔3〕Kher H V., Downey JP, Monk E. 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computer self-efficacy change trajectories during training[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3,29(4):1816–1824.

〔4〕Murphy C a., Coover D, Owen S V.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omputer Self-Efficacy Scale.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J]. 1989,49(4):893–899.

〔5〕Harrison AW, Rainer RK. An examination of the factor structures and concurrent validities for the computer attitude scale, the computer anxiety rating scale, and the computer self-efficacy scale[J].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992,52(3):735–745.

〔6〕Laganà L. Enhancing the Attitudes and Self-Efficacy of Older Adults Toward Computers and the Internet: Results of a Pilot Study[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008,34(9):831–843.

〔7〕Kuo F Y, Hsu M H.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thical computer self-efficacy measure: The case of softlifting[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1, 32(4): 299-315.

〔8〕Stephens P. Computer Self Efficacy Scale: Accseement of The Computer Literacy of Incoming Business Students[J]. 2006,34(1):29–46.

〔9〕Brown J. Developing and Using a Computer Self-Efficacy Scale for Adults[C]. In: 24th Annual Conference on Distance Teaching & Learning. 2008:1–5.

〔10〕Thangarasu S, De Paul SV.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eacher Computer Self Efficacy Scale[J].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14,19(1):33–39.

〔11〕王靖.大学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问卷的开发与应用[J].开放教育研究,2010,16(2):90–97.

〔12〕张中科.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问卷编制及其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2.

〔13〕衷克定.大学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理论探讨,2007,5(169).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6

本学期在学校计划的安排下,结合我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学期临近结束,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结合计算机的硬件实际,开展好常规教学。

1、开学初,便结合我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分析,思考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2、在教学中,我经常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我们从光盘上或到网上去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还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它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3、在教学之余,我们还努力搞好我们的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里,学生学到许多平时在信息技术课上学不到的知识,比如有的学生学会qq聊天,有的学生学会了阅读电子图书,用计算机来解决一些其它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加强教学教研,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教师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本学期,在教学之余,加强了对业务的钻研。

在本学期,我们信息技术老师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探索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业务水平,在网上还注意收集相关资料,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三、配合学校工作,做好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

本学期,我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新的电脑知识,以提高自身的电脑知识水平和技术理论水平。同时,维护好校园信息网络,保证畅通。

四、充分发挥的优势,提高学校办学的信息化发展的水平。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走在学校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除了搞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外,我们还担负着许多其它的任务。其它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另外,学校机房、各室的计算机的维护和维修等。

信息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展望学校的发展和学科的发展,我觉得还有许多知识要学,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