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范文1

小学美术的教育过程当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孩子们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并将丰富的想象力转化成为对艺术的审美创造力。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儿童对色彩有着强烈的感觉,如果教师加大对学生形体组合的认知,色彩规律的认知或者是视觉方面的认知训练的话,可以有效地培养孩子们的审美创造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是一切知识产生和演变的根源所在,想象力是成就这个世界发展的重要因素。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具有特色的个体,他们的潜力是我们无法设想得到的,因而就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深入挖掘,只要帮助孩子们寻找到那双想象的翅膀,他们就能够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小学美术课堂是帮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的重要平台,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美术课堂这一个梦想绽放的舞台,给孩子们创设一个完好的情景,帮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将其演变成为审美创造力。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1欣赏成功的艺术作品,发掘孩子们的审美想象力

在欣赏课上教师可以学生欣赏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如在《古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这一欣赏课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结合当时社会的发展形态和背景让学生体会到广大劳动人民对美的不同理解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些艺术瑰宝是广大劳动人民艺术的结晶,假如没有这些丰富的想象力,就不可能创造出如此宏伟壮观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再比如,讲到我国的万里长城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长城的设计者,会怎样进行改良和设计,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用绘画或者其他美术方式表示出来,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智慧;另外一个方面也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丰富的审美想象力。

1.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构思作品

为了进一步将孩子们的审美想象力演变成为审美创造力,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想象力训练。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做好课前的组织设计工作,在备课的时候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寻找良好的创造素材,可以下载图片或者是优秀的学生作品在课堂上放映,通过对大量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进一步发掘孩子们的思维创造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为不同的小组,利用几分钟的时间给学生提出作品的创作要求,剩下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的讨论,尽情地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见解和看法,并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代表发言,选出精彩奇妙,富有创造力的想法与大家分享。在学生创作的过程当中,要求学生要独立思考,杜绝超抄袭现象的发生。如此反复的训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2小结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范文2

1.渗透性原则

小学美术应用渗透性原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小学美术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渗透性教学具有便利条件和独特的优势,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理念,能够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2.地域性原则

每个地域的环境不同,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差别。小学美术教学的环境教育应该加强学生对本土环境的了解,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及时禁止生活中的不良现象,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重视程度。小学美术教学要紧密联系本土教学,让学生多了解家乡的美景,增强本土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服务家乡的理念。

3.创造和审美结合原则

美术体现了创造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美术教学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审美评述课,另一种是创造课。教师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周围环境进行对比,增加学生体验社会的能力。在创造课上,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发散思维,自觉进行美术的创造性学习,深刻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美化周边环境的意识。

4.主体和主导结合原则

学生应当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继承者;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教师通过点拨、引导相关的知识点,增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使其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美术课堂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只有教师和学生一同努力,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环境教育的策略

1.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操

在小学美术中,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有:环境价值观、环境意识、环境技能等。美术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环境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欣赏自然环境的眼光,体会自然的恬静之美、永恒之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自然环境,带领学生积极观察校园,体会校园的美好。教师要加强环保教育工作,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通过美术表达保护环境的愿望,从而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

2.进行批判性创作和思考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批判性作品进行赏析,在辨证思考中,提高学生对环境的认识。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资料。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整理和收集资料,可以通过实地调查、阅读文献、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环境和美术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丰富学生的美术思维。学生的社会经验少,经常会出现各种有别于成年人的奇异思想,教师要用包容的态度,尊重学生的想法,欣赏学生的个性。

3.适当进行保护环境训练

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由于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如利用包装盒、塑料瓶、秸秆、羽毛、蛋壳等生活中的小物品制作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学生在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加强了思维能力,能够将废弃物合理利用,达到了环保的目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发设计一些环保标志和标语,使用环保包装盒,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

4.积极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小学生要想学好美术,就要自觉了解周围的环境。学生在课堂中受到的限制较多,要积极进行课外的探究活动,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环保主题活动,如植树节、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进行主题鲜明的绘画,设计独特的标志和广告,直接感受环境对人们的重要影响。美术涉及的范围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学生不但能够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还能够感悟作品中的人文情怀,加强对环境的了解。教师要注意使用多种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环境,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美术创作。如,在进行“身边的树”课题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游览公园,让学生自己寻找最有特点的树进行绘画。学生可以描绘枝繁叶茂的大树,或粗矮的树墩,或刚刚开始生长的小树。通过对树的观察,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的情感,加强环保意识。

三、结语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范文3

基于传播学的研究背景,社会文化传递分为三个时期:“史前文化”“有史时期的文化”和“二次大战之后的当代文化”,这三个时期的文化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连续性。据此,玛格丽特?米德将人类文化传递模式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一、前喻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

前喻文化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社会最为主要的文化传递方式。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迟缓、信息交流相对封闭,因此文化传承的方式也受到了限制,而前喻文化正适合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条件。米德认为,前喻文化主要指自下而上的晚辈向长者学习[1]。前喻的主体是长者,一般都被视为德高望重、学富五车的权威,高高在上、备受尊崇的“圣人”。长者对晚辈的传喻过程总是自上而下、单向传递的,缺乏互动和交流;由于当时文字普及率低甚至没有文字,传喻内容也只是代代相传、亘古不变的观念与经验。遗憾的是,晚辈竟始终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不可改变的绝对真理,无需质疑与创新。前喻文化体系下,人们的生活道路既定不变,文化传递俨然成为代与代之间的完美复制和延续。尽管前喻文化有着自身的局限性,然而在当今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并存的状态下,前喻文化依然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以发挥。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教育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小学美术教育阶段,教师的重要性更是突出。在小学美术教学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前喻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扮演“先行者”的角色。专业的美术教师是权威的“前喻主体”,他们通过依托学校教育系统平台并充分发挥个人的专业特长,可以将前人传承和创造的优秀美术文化、知识和经验系统地、规范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掌握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此外,他们不仅向学生传喻知识和技能,还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在这里,“前喻主体”的权威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对小学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由此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宜合理保留“前喻文化”的优秀成分,大力发挥其积极作用、时代价值。

二、并喻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

伴随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社会文化传递步入“有史时期的文化”时期,“并喻文化”传递模式应运而生。并喻文化主要指晚辈和长者的学习发生在同辈人之间相互传喻、相互学习的文化。可以说,并喻文化实质上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传递模式。与前喻文化不同的是,年轻人有了自己的观念和想法。并喻文化的以上种种特点在现代小学美术教学中显露无遗[3]。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并喻主体”是指学生成为相互学习,相互传喻的主体,特别是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向榜样学习。但任何“创新”都必须得到教师的许可,所以,学生的思想自由依然是受限制的。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并喻文化,使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不仅尊重长辈的意见和教导,而且还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增进了同学友谊。这种同伴之间的同向式、合作式的新型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然而,由于缺乏对学生价值观的合理引导,培养出来的学生惯于盲从,人云亦云,容易失去自我。由于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价值取向,他们的许多行为,只是为了适应主流。

三、后喻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

二战后,互联网时代悄然来临,人类文化传递模式迈入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民族传统文化经典被逐渐淡忘,人类知识经验更迭速度加快,内容日新月异,文化传播渠道更是多种多样,长辈较难适应如此千变万化的文化氛围,年轻人却如鱼得水,紧随时代的脚步阔步向前。

在这种文化大潮的推动下,后喻文化破土而出。后喻文化是和前喻文化传递方向正好相反的文化,是自下而上由晚辈向长辈逆向文化传喻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理解为“反向社会化”,即长辈要向晚辈学习。后喻的主体是思维活跃的晚辈。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年轻人,他们学习和交流的途径丰富多样。多元化的传播媒介使得信息传递畅通无阻,再也不像长辈所处时代信息沟通闭塞和受限。晚辈对长辈的话不再言听计从,而是独立思考,追求个性和创新。迫于形势和现实需要,长辈要向晚辈主动学习一些新知识和新技能,以便自己不被时代抛弃[4]。

后喻文化覆了传统的文化传递模式,打破了前喻文化的桎梏,使文化传递成为灵活的、顺应优胜劣汰自然法则的新型模式。这种后喻文化对小学美术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 人文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再次掀起学校文化建设的热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通过改革向学校、教师、学生并通过他们向社会传播先进文化,倡导一种人本、民主、平等、创新、对话、合作、多元、开放的文化,这是新课程文化的内涵。充分利用丰富系统的地方课程文化资源,对促进课程文化建设,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1.注重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在课程文化建设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教育是通过课程进行的,课程的性质决定教育过程的目的、机制与方法,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运行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基于学校教育资源的课程文化建设探索与研究”课题,就是为了还原课程的文化本体地位,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学校不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且要求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文化气息和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课程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占核心地位。因此,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学校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教育资源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理念、教育设施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学校独特的课程文化建设,基于一草一木,一事一人,每一项活动的教育资源。实际教学中所理解的课程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在现代学校制度背景下,在课程实践过程中,以开展课程开发与实施为基础,以教师队伍的发展为着眼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文化传承。课程文化以教材与活动为载体,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互动的产物,是学生在学校情景中经历一切,获得一切经验的过程,指的是学校领导对课程设置的决策力,学校教师对课程的创造力,通过教师的传递与引领,在学生身上所能体现和彰显的课程价值的影响力,服务于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素养。

2.将学校校本资源与剪纸艺术整合创新,在提升人文情怀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校园文化建设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我将剪纸艺术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进行融合,进而建立基于地方文化资源中的校本课程体系,将为学生创造亲身实践的环境与条件,为学生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和获得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其价值有以下方面:剪纸教学有利于创设育人情境,形成办学特色,有利于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剪纸教学有利于对濒临绝迹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剪纸特色教学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

将学校校本资源与剪纸艺术整合创新,走以文化发展为主,艺术教育全面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调查小学生对剪纸艺术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剪纸的基本知识,并进行简单的操作实践。研究剪纸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及对激发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陶冶学生性情,教给方法,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研究剪纸在创作环节中的运用方法及对学生理解,在剪纸指导过程中,采用“一看、二设计、三画、四剪刻、五修改”的五步教学法,逐步培养学生剪纸能力:了解全国各大流派,掌握各种剪刻纸的风格,热爱祖国优秀文化,总结剪纸在小学校本课程中的作用。为了构建以传承民间剪纸艺术为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我们除了把美术课作为传承剪纸途径之一外,还尝试在晨会、班队活动课、语文(说写训练课)、校本、综合实践等课中渗透剪纸教学。此外,我们重点研究以剪纸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剪纸兴趣,热爱民族文化,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我开设剪纸艺术课程,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剪纸可以使孩子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干一件事,还可以使他们练就一双灵巧的手,而手巧往往意味着心灵,这是因为手部肌肉群的训练有利于大脑开发。

3.注重学生情感抒发的培育,在校本教研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校本教研是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教师与自身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这种对话的本质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校本教研有利于创建学习型组织,构建校园文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校发展。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是生活的再现。随着物质生活的进步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小学美术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室,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甚至走出校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勾画出心中那份情感,增进对自然的热爱。

所以,小学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通过线条、色彩、空间、明暗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从而品味生活,增强人文情怀。

4.利用民间文化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应充分利用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及文物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学生对自己的地方民间文化还是比较熟悉的,接触得也比较多,美术教育要把这个优势和特色发挥出来,积极开发利用好地方人文资源,设计有趣的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美术,感受民间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情怀。

5.通过工艺制作去体验与创造生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范文5

1.在美育中学会认知他人的情绪

情商也是个人和他人情感把握和调节的一种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只有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才有可能与他人进行比较顺利的沟通和交流。在职业学校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合作的机会,增加了学生之间互助的频度和强度,从而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强化团队精神。比如在动漫短片制作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先编写剧本,根据故事情节来设计分镜头,由小组里的每个人分别完成一个画面,共同制作成一部比较完整的动画小短片。而在室内设计教学中,教师则让学生分组研究不同居室的特点,并根据要求设计和制作居室装饰效果图。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相互协作的重要性,而对作品的观摩和讨论则起到了相互学习、巩固教学成果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同时也建立了和谐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这种以小组形式开展的美术学习和创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既能让学生学会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更能强化集体荣誉感和协作精神。

2.在美育中学会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

美术欣赏是感知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一种精神活动。画家总是试图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世界的认识融合到作品中,以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美术作品对欣赏者的教育作用,主要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也就是对人的思想情感的陶冶过程。对学生进行美育,要引导他们深入到现实的和艺术的美的意境中去,激起情感上的共鸣,使美融化于心灵。如欣赏齐白石的画,感知到的不只是花鸟虫鱼,而是那清新的春天般的气息引起的喜悦;看梵高的作品,感知的不只是画面的色彩,更要感受到画家狂热的生活激情以及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独感;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通过《自由引导人民》,号召人们去为自由和民主而斗争;法西斯的残酷,让毕加索在义愤填膺中创作了《鸽子与少女》这幅惊世之作,通过绘画语言表现了画家对战争的痛恨,对手无寸铁的百姓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的向往。只有对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绪体验,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从而陶冶情操,完善品德。

二、美育中情感培养的途径

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应该要求学生不断地与社会接触,与自然交流,要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开拓创新,要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求既要有脑的教育,更要有心的教育,即情感教育。

1.走进自然

印象派画家结合自然科学对色彩与光线变化研究得出的规律,运用了更为客观的再现色彩的方法,使印象派绘画焕发出了耀眼的光彩。当我们在聆听江南丝竹的《紫竹调》时,眼前不禁浮现出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让人联想到陈逸飞的画作《双桥》,而《双桥》又将人引入“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之中,耳边又仿佛能听到温软细腻的锡剧或苏州评弹。这就是艺术家将自然中的点滴转变成艺术,带给人的审美享受。但是美好的画面从来都不是随手可得的,它需要我们去发现,选择并经过取舍和加工。这就要求作者对生活要充满激情,要有健康的审美观,善于在自然的平凡的景色中去发现和提炼动人的画面。课外训练是职业学校美术专业的学生技能学习的基本途径。自然美本身不表现情感,但它作为审美对象可以激发人的情感,所谓触景生情,就是说欣赏自然景物可以牵动人的情感。有情才能有意,才能意在笔先。不管是艺术作品还是各种设计作品,都反映着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以及对自身审美理想的诉求。大自然是一座丰富的艺术殿堂,她给艺术家们以无穷无尽的素材。教师可以带学生走进大自然,接触大自然,用画笔去描绘大自然。以自然为师,培养从大自然中感悟美的能力以及运用造型艺术手段美化自然和生活环境的能力。

2.走进社会

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科学等素质的提高,应鼓励设计专业的学生将美术、艺术设计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比如在POP广告教学中,从最初校内的艺术节、音乐节等活动的宣传海报,到校外的超市、商场等各商业场所的商品价格海报,我们都力求让学生参与制作。又如室内设计,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案例中,这不仅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美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且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研究。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渐渐地开始关注身边的设计艺术,并对广告、装潢装饰和动漫等艺术设计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更是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实践经验、培养其个性情操的重要手段。学生不仅增强了社会参与意识,而且对于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开朗、乐观的个性心理品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走进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比如罗中立的《父亲》,画家以深沉的情感、超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历经沧桑、忍辱负重的老农形象,画面诉说着父辈的苦难和艰辛,具有悲剧性的、强有力的震撼,发人深省。法国画家米勒在他的作品《拾穗者》中,没有对3位农妇做任何美化,真实地描绘了生活中的田间劳动者,这是对劳动者最好的颂歌。美术作品在描写生活的同时,体现着艺术家对生活的评价和看法。当然,人的内心丰富到什么程度,对艺术就能理解到什么程度。艺术设计离不开生活,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以及生活观念的转变,使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活品位的追求也日益突出。生活方式通常反映出个人的情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因此,美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也带来美术形式的变革。美术作品的魅力在于对生活的思考、反观生活、启发人生。而走进生活的美术教育则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生活,评价生活中的人。

三、结语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范文6

学生应当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继承者;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教师通过点拨、引导相关的知识点,增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使其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美术课堂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只有教师和学生一同努力,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提高美术环境教育的策略

1.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操在小学美术中,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有:环境价值观、环境意识、环境技能等。美术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环境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欣赏自然环境的眼光,体会自然的恬静之美、永恒之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自然环境,带领学生积极观察校园,体会校园的美好。教师要加强环保教育工作,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通过美术表达保护环境的愿望,从而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

2.进行批判性创作和思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批判性作品进行赏析,在辨证思考中,提高学生对环境的认识。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资料。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整理和收集资料,可以通过实地调查、阅读文献、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环境和美术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丰富学生的美术思维。学生的社会经验少,经常会出现各种有别于成年人的奇异思想,教师要用包容的态度,尊重学生的想法,欣赏学生的个性。

3.适当进行保护环境训练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由于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如利用包装盒、塑料瓶、秸秆、羽毛、蛋壳等生活中的小物品制作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学生在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加强了思维能力,能够将废弃物合理利用,达到了环保的目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发设计一些环保标志和标语,使用环保包装盒,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

4.积极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小学生要想学好美术,就要自觉了解周围的环境。学生在课堂中受到的限制较多,要积极进行课外的探究活动,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环保主题活动,如植树节、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进行主题鲜明的绘画,设计独特的标志和广告,直接感受环境对人们的重要影响。美术涉及的范围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学生不但能够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还能够感悟作品中的人文情怀,加强对环境的了解。教师要注意使用多种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环境,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美术创作。如,在进行“身边的树”课题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游览公园,让学生自己寻找最有特点的树进行绘画。学生可以描绘枝繁叶茂的大树,或粗矮的树墩,或刚刚开始生长的小树。通过对树的观察,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的情感,加强环保意识。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