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林业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林业思想范文1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9]张国庆,发展先进林业生产力,促进林业向大生态产业转化[j],安徽农业,2002(学术刊)。
现代林业思想范文2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一、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
二、“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三、“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现代林业思想范文3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9]张国庆,发展先进林业生产力,促进林业向大生态产业转化[j],安徽农业,2002(学术刊)。
现代林业思想范文4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兴起的法哲学分析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初是由挪威前首相布兰特朗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首先提出的。按照《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解释,“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为“需要”,“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为“限制”,即“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上施加的限制”。
可持续发展对人类活动提出的要求在于:(一)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还是发展,其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人类的发展和生活品质的改善,必须建立在地球生态系统的涵容能力之内。(二)要实现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同时应当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而不致因当代人类的发展而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三)应当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可持续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人类发展的基础――环境、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当维持和建立在利用效率最大化以及废弃、污染物质最小化之上。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想就是要求代与代之间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而这种思想正是自然法哲学思想的体现。斯多葛派的自然法观就有这种平等观,斯多葛派哲学的奠基人是塞米特思想家芝诺(Zeno,公元前350-前260)。芝诺及其追随者把“自然”的概念置于他们哲学体系的核心位置。所谓自然,按他们的理解,就是支配性原则,它遍及整个宇宙,并被他们按泛神论的方式视之为神。这种支配性原则在本质上具有一种理性的品格。芝诺认为整个宇宙乃是由一种实质构成的,而这种实质就是理性。因此在他看来,自然法就是理性法。人作为宇宙自然的一部分,本质上就是一种理性动物。在服从理性命令的过程中,人乃是根据符合其自身本质的法则安排其生活的。斯多葛派学者教导说,人的生活应当不受情感和主观激情的影响,而且应当使自己不依赖于外部世界,不受世俗之物的支配,并用理性的方式支配其本能。人应当无所畏惧,对必然的命运安之若素,努力奋斗以达到精神上的完全平衡与和谐。
斯多葛学派的上述观点告诉我们:人类必须按照理性法安排其生活,理性法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上的体现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代与代之间的平等发展。
后来的一些自然法学家的思想中也包含了这种观点,如公元3世纪的罗马著名法学家乌尔比安(Ulpian)认为,“自然法是所有动物所通有的法律。这种法律并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而是属于生活在陆地或海洋中的所有动物,也属于空中飞翔的鸟类。因此,就出现了我们称之为婚姻的男女结合,也因此出现了繁衍后代和养育后代的问题。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所有的动物,甚至包括野兽,通晓此类法律”。 乌尔比安将自然法看成是人和动物通用的法则,我们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自然法也应该是人与自然通用的法则。人要繁衍后代,大自然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不讲后代的发展,即使是当代人的发展也成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现代林业法理论形成的法哲学分析
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化发展为动力,全社会共同参与,并积极广泛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林业资源、环境和产业协调发展,形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高度统一。 现代林业理论注重于近自然林业和生态系统管理。所谓近自然林业,就是使天然林尽可能处于自然状态,但也不完全反对对于天然林发育和演替过程进行适度的人为干涉,使天然林处于既有自然力,又有人为作用的状态之中。 而生态系统管理的重点在于恢复和维持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的条件以达到预期目标。 现代林业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林业法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依据,要保障现代林业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必须建立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林业法律制度。
为了在林业法律制度上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著名学者周训芳先生认为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生态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和经济可持续性。我们认为周训芳先生的上述观点包含着丰富的法哲学思想。笔者认为其法哲学思想主要来自社会学法学派的观点。
美国社会学法学的创始人罗斯科;庞德(Roscoe Pound,公元1870-1964)在他所撰写的《法律哲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Low)一书中提出了他对法律的基本看法,他简洁而精彩地指出:“为了理解当下的法律,我满足于这样一幅图景,即在付出最小代价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我愿意把法律看成这样一种社会制度,即在通过政治组织的社会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安排而满足人们的需要或实现人们的要求的情形下,它能以付出最小代价为条件而尽可能地满足社会需求――即产生于文明社会生活中的要求、需要和期望――的社会制度。就理解法律这个目的而言,我很高兴能从法律的历史中发现了这样的记载:它通过社会控制的方式而不断扩大对人的需求、需要和欲望进行承认和满足;对社会利益进行日益广泛和有效的保护;更彻底和更有效地杜绝浪费并防止人们在享受生活时发生冲突――总而言之,一项日益有效的社会工程。”
从庞德的法哲学思想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三点对林业法理论形成有重大影响的法哲学思想。首先,林业法的制定应当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上的具体体现就是社会的可持续性和经济的可持续性,这就要求林业法理论在指导林业法制定时,既应考虑人们的社会需求又应考虑人们的经济需求;其次,林业法的制定应当对社会利益进行保护,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上表现为生态的可持续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应当更多的考虑保护森林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最后,林业法的制定应当防止浪费和人们在享受生活时发生冲突,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上表现为生态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这要求我们在理论上,既要考虑合理的利用林业资源,又要考虑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社会学法学的上述思想给我们阐释现代林业法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法哲学依据。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现代林业法的立法取向
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现代林业法理论的法哲学分析,综观国内外学者提出的现代林业法理论的观点,笔者认为周训芳先生的观点可取即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生态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和经济可持续性三个方面问题。从目前的现实需要出发,我们认为要解决上述三方面的问题,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考虑按照下例思路进行立法:
1、生态可持续性是指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生态可持续性关注的是生物―自然过程以及生态系统永续利用的生产力和功能。法律应该禁止掠夺性的林业经营方式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给林业带来的长远不利影响。森林法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质量,维护其生产能力,尤其是要维持林地的产量。
2、社会可持续性强调的是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需求,包括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娱乐休闲等方面。在林业立法中,这些需要主要体现为公民环境权的各项内容。在充分考虑林地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提供充足而可靠的林产品、公共产品以满足社会需求,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社会可持续性这一概念本身就包含了平等的含义,包括当今世代与未来世代人类之间的代际平等和当今世代人类之间的代内平等。代际平等是指为人类的后代保护自然资源基础,保护他们从自然资源利用中获得收益的权利和机会。在传统法学理论中,一般还难以找到实现对未来世代人类的平等权的实际而有效的保护手段。代内平等是指自然资源利用和林业活动的收益在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和社会集团之间公正而平等的分配。导致生态环境退化从而使未来生产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增加的林业生产系统,损害其他国家、地区和社会集团利益的林业系统,都是不可持续的林业系统,应为森林法所禁止。因此,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往往是一对矛盾,实现代内平等可能会损害后代人的权利和机会。这是森林法应该加以解决的问题。
经济可持续性主要考虑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重点强调林业生产中的效益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林产品产量的可持续性。土地退化和其他环境问题将改变林产品生产的生物自然条件,从而影响林产品的产量。可见,经济可持续性对经济的关注和生态可持续性对生态的关注是联系在一起的。但经济可持续性更着眼于未来的生产率和产量,而不是自然资源本身。但是,林业要持续发展,还应该考虑使林业生产者有利可图。经济可持续性离不开生态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资源利用的收益及其分配,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森林法需要区分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并采用不同的法律规则进行调整。
现代林业思想范文5
关键词:林业;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研究
在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至关重要,思想政治工作乃是其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因此林业党建工作者必须以完善的思想政治管理为基础,建立有效的林业员工管理机制,让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为林业局的生产效益以及提高员工积极性和综合素质做出贡献,提高我国林业局的发展实力,为建立更加完善的思想政治管理机制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林业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理念的结合
目前,林业局面临改制的情况下,必须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加入到林业局的管理理念中去,让林业局的生产和行政工作可以在正确思想政治方针的引导下对林业局员工的思想特点有一个完整的意识和把握能力,让林业局负责人和思想政治部门的管理人员互相交换意见,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级发展规律进行探究和研究,积极开创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的落实途径,实现科学技术机制下对员工的激励、奖惩、控制、引导以及凝聚的功能,全面发挥出思想政治与管理理念结合后的优越性,为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责任归属体制的落实做出本质上的铺垫。
二、林业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趋势的结合
将林业局的思想政工作与当前的社会趋势所结合,可以为林业局的管理和生产带来更好的时效性和现实性,全面提升林业局在思想引导机制中的职能和效果。林业局是关乎民生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领域,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过程中必须以社会趋势为主要方向,将时代化的舆论和市场潮流紧紧的握在林业局管理目标中,还要对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市场体制有一个较为科学的认识和预测,联系社会实际和时代背景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基础化的防治,另外林业局负责人还需要对各级政府提出的惠民政策以及相关税务政策仔细的研读,为员工的福利和林业局的生产效益做出积极的保障,还有义务为员工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社会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构筑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增加生产效益和技术开发硬实力的同时也提高林业局的文化软实力,为未来林业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林业思想政治工作与培养机制的结合
将林业思想政治工作与员工的培养机制进行结合,可以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越性,对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的提升以及向心凝聚力的增加提供便利的条件,同时还能实现员工思想政治积极化的引导和控制。林业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便捷方式就是采取直接与员工接触形式的语言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负责人应当以平等的姿态和员工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将员工在生活上的困惑以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耐心的一一解答,这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林业局作为社会重要参与者的必然举措。在员工遇到问题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回答,那么该林业局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失败的,是没有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和价值的,当林业局负责人将员工的培养和利益放在心上,用最为直接和现实的方式关心和引导员工的思想及行为进步,才是符合现代化林业局发展理念的正确姿态。林业局的思想政治工作这必须在日常的工作中深入到一线员工群众中去,将员工的言行举止都仔细的观察和关心,将所有员工的家庭情况以及身体素质全面了解,为员工提供正确观念的引导和问题的及时解惑,用最为优质的培养机制提高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员工的矛盾可以得到有效的化解和疏导,实现提高员工素质和生产能力的目的。
四、林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将林业局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为宣传和弘扬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提供时效性和可靠性的作用,为增加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林业局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不仅要对宣传和教育内容进行深化和改革,还要宣传和教育方式实现信息化技术的引入,数据时代影响下的社会增加了信息技术普及的覆盖率,让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信息化的载体和技术,通过高科技的便捷手段为员工呈现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林业局在不仅要使用传统媒介的宣传教育优势,还应当在新时期下做出现代化技术的集中应用,让网络信息平台成为宣传科学思想和发展观的主要阵地,让员工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良好的互动,不仅可以降低思想政治工作的枯燥性质,还能用更多的形式让员工体会到思想政治的价值和意义,为林业局思想政治工作的普及和宣传增加丰富渠道和途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下的各个行业都需要面临改革和创新,林业行业也是一样,市场经济的变化让林业局实力之间的竞争逐渐白热化,除了增加林业局硬实力之外,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从提高林业局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向心凝聚力,让林业局通过增强员工综合素质的方式增加实力和口碑,让林业局得到更加有效的发展形势,为林业局经济实力的增长和生产效益的提高做出科学有效的铺垫,因此林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势在必行,林业局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越性增加林业局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岩.新形势下林业局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5:170-171.
[2]宋玉宏.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研究——以林业思想政治工作为例[J/OL].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8).
现代林业思想范文6
[摘要]林业是我国农、林、水、牧、渔中一个重要的部门,林业本身的内在属性就有生态的属性,产业的属性,它能发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林业内在的功能决定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就要抓好林业建设。因为搞好林业建设,不仅可以拓展生产门路,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优化,有利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提升,使之成为城里人旅游、观光、度假体验民间生活的基地,带出许多复合效益。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林业发展 生态环境
新农村建设中的林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搞好新农村建设中的林业建设,就要根据党的林业政策,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发展林业的新途径,围绕有利于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优化,有利于农民文化、精神生活的提高等方面而展开。
一、建设新农村要统筹规划林业建设
林业是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乡村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应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有些地方需要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地方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些地方改善生活环境等。发展林业要视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可能具备的发展前景,科学地统筹规划。规划一定要符合当地实际,要科学,因为规划关系到当地林业的兴衰,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应让农民广泛参与。通过规划达到:①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生产潜能;②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③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④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⑤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经过对我省几个地方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当前在一些地区发展林业的突出矛盾或阻力主要来自于思想观念。应通过培训学习宣传教育,通过对具体林业收益、生态效益和优美宜人环境案例的介绍或体验,使农民从思想观念上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要有制度保障,在林业发展规划上进行强力介入。对资源、信息等进行统一整合,严格按照规划目标推进建设进程,避免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各管一摊、各搞一套。在产业林发展中,树木幼林期要注意合理高效利用林间土地,进行立体种植。如养禽、生产蘑菇、栽种中草药或套种其他经济作物。在建设以生态林为主的林业发展规划中,还要考虑本地的规划尺度,景观格局是否能符合当地自然条件要求,是否需要和邻近的乡镇统筹规划连片建设等。只有科学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坚持数年抚育发展,才可能产生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发展林业的知识与技能
在发展林业过程中,应使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林业知识技能等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否则难以实现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我国农业实质上已转入现代农业前期的二元结构的发展阶段,有种植、有经营、有乡镇企业,有外出务工。先进的农机具、良种、化肥农药和先进农技知识都在推广使用。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要发挥林业站、果树站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和社会、媒体的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才能使农民肩负起责任,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林业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三、新农村林业建设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
新农村林业建设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也就涉及不同层次的科技支撑问题。微观视角对于农民或乡村组织来说,在抚林和发展林业事业中,需要有培育、保护、经营和开发等科技知识的支撑,林业专业户还需要有接受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能力。宏观层面对于一个乡一个县或更大的区域,所面对的就不仅是产权分散的个体林块,而是要视其为连片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和营建。使其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全面发挥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要实现本区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共荣,就需要宏观层面的相关人员掌握运用林业高科技知识,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林业的建设发展。对本区域林业系统有宏观调控和把握,不断弥补本区域已有森林系统的不足。用林业科技知识和相关政策分地区、分特色、分环境指导林业发展。既要创新也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科学技术,做到作为产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公益事业有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有了不同类型的林业建设定位和发展模式,才能在具体实施中充分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和生态知识,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效益。
四、培育特色林业为城镇居民服务
我国各地农村自然条件各异,不同地域有不同自然景观和树木森林,形成不同文化现象,多元文化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呈现出多样性。林业纳入生态文化建设,发展如森林文化、花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文化等,为城里人提供各种各具特色的文化林副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林业作为生态文化的基础,对繁荣生态文化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有重要作用。在新农村林业规划建设中,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又具备财力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农村,要注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建设,注重发展景观林、经济林、果树园艺业等。形成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林业景观,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观光、度假及普及学习现代农业林业知识,增添体验民间生活的实习基地,锻炼他们的自种自收的动手能力,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田园生活的需要。这样既可丰富城里人生活,同时也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需求开辟新的渠道。农村修复传统文化更有基础,这样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通人们的思想,弘扬并传承先进传统文化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促进城乡交融、和谐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