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神贯注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神贯注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flow理论;教学改革;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3-5664-02

On the Flow-based Teaching Reform of C Programming Course in the Newly-upgraded Universities

YUE Xiao-ho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 Longdong University, Qingyang 745000, China)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flow theory can make the instruction take place in a light and pleasurable setting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set of teaching approaches to teaching the C programming course, namely, to integrate various teaching media technology and adopt the teach? ing method of mingling the experiments into classroom lecture, to let the students“learn from the process of doing, do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enjoy after doing”, finally,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programming thoughts and capabilities.

Key words: the theory of flow; teaching reform; programme design

1 flow理论概述

我国从古就有“喜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一个人乐于做某事时,就会全神贯注,废寝忘食,忘乎所以,乐也从此而生。匈牙利裔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MihalyCsikszentmihalyi)及其领导的团队对此心理现象进行大量的长时间研究,将这种独特的心理现象称为flow。他认为当一个人处于flow状态时,不仅乐于做事,而且能够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1.1 flow的定义

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对Flow的定义有过两种不同方式的描述:

“当人们全情投人时,获得的一种贯穿全身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下,动作与动作之间似乎受到一种内在逻辑的指引,而无须行为主体进行有意识的干预。他感受到的是贯穿各动作间的一股整体的流,并受控于自己的行为。此时,自我和环境之间、刺激与反应之间、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之间的差异微乎其微”。[1]

“参与者进入的一种共同的体验模式,在其中他好被吸引进去,意识集中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所以一些不相关的知觉和想法都被过滤掉,并且丧失自觉,只对具体目标和明确的回馈有反应,透过对环境的操控产生一种控制感。”【1】在我国,研究者将这种flow状态翻译为“心流”或“沉浸”。

1.2研究成果

1)通过大量资料的研究,最后米兰大学的马西米尼及其团队给出了“挑战”与“技能”的八种组合关系(如图1)。

随着挑战与能力的关系转变,个人的体验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当低能力高挑战时,产生的是焦虑,低能力与中等挑战时,产生的是担心,低能力与低挑战时出现的是淡漠。中等能力与低挑战相遇出现的是无趣,与高挑战出现的是惊悚。而高能力与低挑战出现的是松懈,与中等挑战产生的是掌控。只有高难度挑战与卓越的能力相互配合,全心投入才可能触发心流,塑造异乎平常的体验与感受。

2)心流活动的特点

有助于心流产生的活动,称为“心流活动”,因为这类活动令人感受到心流的出现,它可以让人全神贯注在明确、相关的目标上,与日常生活有所不同。(1)目标明确是心流活动的第一特点。活动具有明确目标,具备行动准则,参与者知道该做什么,该如何做。(2)立即回馈是心流活动的另一特征。可以在完成每一步骤之后,立刻判断自己是否有所改进。(3)接受的挑战与个人能力要相互平衡。当能力与接受的挑战出现差距时,通过查漏补缺,学习新技巧或提高挑战难度,才会通向高挑战高能力的心流状态。(4)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心流活动的又一特点,人只有在全神贯注的做事时,才会丧失自我意识,对清晰的目标和具体的反馈有反应。

3)心流活动产生的范围

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MihalyCsikszentmihalyi)及其领导的团队近年来通过对美国青少年及成人日常生活的研究发现:[2]人们在有些娱乐中能够获得较高的心流体验。出乎意料的是:成人或青少年在工作或学习时,快乐的程度通常不及平时,动机也较薄弱,但注意力却十分集中,心智运作的投入程度高居一整天各项活动之首,通常也是心流频发的时刻。

2运用flow理论,实施计算机语言类教学的改革

1)组建一个多种媒体共用的计算机室,提供一个互动的、易于产生心流的教学环境

人们所处的空间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环境能够激发灵感。组建一个多种媒体共用的计算机室(如图2),让学生处于教师机控制之下的实地编程环境下学习。从简单基本的语法到教师精心设计的小例子,学生们都可以在课堂上亲身体验。教师也可以扩展性的为学生随堂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分难度的编程问题,让学生进行现场求解,调试成功的学生可以将答案上传给教师,由教师随机选择学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讲解。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目标明确,反馈及时,查漏补缺,不仅使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有牢固的记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和学习兴趣。对于难以用多媒体展示、需要学生深思、感悟的过程、或概念,教师也可以利用黑板,边讲边做,提示问答,让学生理解掌握。在这样的一个现代化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知识信息组织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更高效,更快捷。

图2

2)讲授与实验合并授课,给学生提供一个随时随地能够编程练习调试的语言学习环境

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的特点是它的每一部分知识都具有可操作性,而课堂中的讲授既是教师有一台教师机可以当场演示也无法使学生有深刻的切身体会。久而久之,就会对该课程产生厌倦的感觉,从而失去了最初的兴趣。合并教学时,有以下优点:

①教师做到精讲,学生能够多练多做。

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可以立即编程操作验证,这样就会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的去做。提高了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调整,能自觉不自觉的进入心流境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②教师随时解疑演示辅导,学生现学现用现问。

对于课堂问题的处理,教师可以使用演示、讲解法解决学生中普遍出现的知识性问题,也能针对个别学生个别问题答疑解惑。学生能够边学边做,边做边问,随时调整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差距。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指导,交流。这种多边的学习活动不仅培养学生互助协作能力,也能加强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感情的交流。这种环境作用下,友谊诞生,人际关系融洽,学生对所学内容讨论热烈,心致盎然。

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从未受过算法设计训练的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对此,教师及时有意识地加强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引导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讲授一些常用算法、典型算法,为以后编写程序、软件设计奠定基础,同时熟练的掌握算法,也可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并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课程教学以“研究型”教学为主,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编程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研究性教学强调“从做中学”,有目的的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案例之中,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讨论,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案例的完成而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编程思想的建立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例如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第六章循环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分三个阶段来做:基础知识的教学:采用启发式中的问题引入教学,寻找典型实例,给出算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实例,黑板归结算法。利用引导法指导学生在学生机上编写应用程序。在这个阶段,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习知识。使用知识。教师的工作处于主动。在第二阶段,循环结构算法的问题实现。许多问题的算法都需要用循环来处理,例如排序法,穷举法,迭代法等,教师帮助学生分析算法,给出问题的流程图,学生组织语句写出程序。鼓励学生设计算法,探讨实现的过程,从中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在这个阶段,活动的主动者是学生,他们分析算法,相互交流,自己动手编写程序。第三阶段,程序项目设计:课内安排设计项目,给出参考资料,要求学生在指定的书籍、网络、课件查找相关知识,写出项目设计报告。在这一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4)整合教材,精选内容,加强课件、网络建设,提高课程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掌握各章节的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优化设计。对于教材中不完善的部分,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予以适当、适度地补充。以研究型学习方法为主线精心设计教学课件、网站。通过公布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上载教学讲稿、授课课件和演示案例,开设问题讨论空间和教师答疑信箱,实现了传统教学的课堂讲授、问题讨论、辅导、答疑等教学环节,为学生的自学、复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建立了实时和非实时的通道。

参考文献:

[1] Csikszentmihalyi M.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75.

[2]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生命的心流[M].陈秀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3]胡燕.网络课堂教学研究[J].电化教学研究,2010(7).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范文2

一、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认识美术主要是依赖视觉的直觉感知来完成,要感受美术的美,就必须投入到美术中去。随着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展开丰富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动之以情、积极参与、快乐的学。比如说我在《穿花衣的热带鱼》这一课时,制作了精美的教具,创设了蔚蓝的大海、各种各样美丽的热带鱼以及会说话的小鸭子,还有美妙的旋律等一系列有趣的情境,这样以来,学生全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来。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在认识形式上具有形象大于思维的特点,他们常常用感性的形象取代思维过程,按照他们的心理年龄特点,利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有趣的电脑课件、精美的范画的情境的设置等),诱发丰富的形象思维,从而激发其学习欲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觉得学习是快乐的。

二、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时,必须增强其趣味性

美术教学活动要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起来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经多次实践,我发现融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及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学习《手拉手,找朋友》一课时,由于这一课是学习认识色彩与线条,并运用色彩和线条画一张画,为了让学生能认识不同的色彩和各种各样的线条,我根据《找朋友》的歌曲作为课件的主题曲,创设了一个小朋友、各种卡通模样的小油画棒人和各种各样的卡通线条人,它们在音乐声中一起做“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看了以后就开始蠢蠢欲动了,这时候我就让他们戴上小油画棒和线条的头饰来玩“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在做游戏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多种色彩和各种各样的线条,而这节课的学生作品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经过这样的教学设计,美术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大大的增加了,学生也非常感兴趣的参与其中,并在快乐中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更应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

三、美术教学活动也应该动静结合,动中有静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范文3

一、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要加强指导,既不能统得太死,又不能放松,努力创造一个活跃、快乐、紧张、有序的良好氛围。但是要注意:

1.加强示范操作

学生对教师所做的示范操作的模仿是形成动作技能的最初阶段,可减少实验的盲目性。示范可采用投影、挂图、示教板、实验小组长等形式。

2.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操作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如:独立操作、小组协作操作,放开式讨论操作等。采取何种形式,要视实验内容而定。在实验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好的及时肯定表扬,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物理,提高学生兴趣

在大自然中,会发生惊天动地的雷鸣和划破长空的闪电。可是,你有没有注意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雷”和“电”?电话给人类交往带来很多方便,它有什么不足之处?也许不少同学都看过杂技“飞车走壁”吧,在倾斜度很大的墙壁上,一辆摩托车或小汽车在高速行驶,却不会掉下来,坐在汽车里的演员显得那样悠然自得。你在惊讶之余,也许会佩服演员高超的技艺和过人的胆量。其实,这些都是运用了物理中力学的一些原理。为什么大型拖拉机和坦克要安装上履带,自行车的车轮外胎及钢丝钳口上要有花纹?保温瓶为什么既能保持物体“高温”,又能保持物体的“低温”?这些问题,学习了物理,就能得到答案。

三、教学生学会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看演示实验必须全神贯注,因为演示实验是在讲台上做,仪器有时比较小,而实验现象往往变化很快,只有集中注意才能看到现象,而且最忌只看结果而不看过程。我们必须全神贯注地跟着老师的操作,看清每一个步骤中的变化。实验中的每一个步骤有的快,有的慢,快的要不遗漏,慢的要有耐心。很多实验往往又分几个步骤。例如,做证明运动着的小车停下来是因为受阻力的缘故这一演示实验时,是让小车先后3次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下滑,而桌面处3次分别放上光滑程度不同的表面。我们要认真注意到3次放的高度是相同的,并要想一下为什么,然后注意观察在3个不同表面上运动的小车所走距离有什么不同,这3个不同的表面提供了什么不同的条件等等。

观察演示实验,不但要在观察时思考,还应在实验后继续思考。除了沿着老师指导的方向得出结论外,还要想一想,这个实验还有什么不完善的地方,自己能不能提出更好的实验方法。而且,联系这一演示实验,看看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例如,联系上面提到的实验,我们很容易想到,如果坐自行车从斜坡冲下来,在柏油路上就会比在沙路上冲得更远。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学起来就得心应手,就不会觉得物理枯燥了。

四、恰当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物理教学设计环节,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环节的设计。探究性物理教学的导引环节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如:“电压”这节教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太抽象,看不见,摸不着,且无处不在。如何使学生确实相信电压的存在是课题引入的关键。所以我通过可见度较大的水流,让学生间接观察,感受电压的存在,给学生足够的感官刺激,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通过水位演示装置,使学生产生对水压现象探究的兴趣。再通过类比方法,用问题驱动学生对水压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电压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水流知识分析水轮机的工作原因,从而逐步过渡到电压的概念建立。通过恰当的导引,从而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思维活动起到了积极的导引作用,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和经验的潜能及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

五、培养学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到以几点

首先,加强目的性教育。物理学研究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生面对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从幼年起,就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觉得一个个物理现象是一个个谜,总想把它们解开。而学习物理是解开这些谜的前提。学生会由于解开长期困惑的谜而欢欣。鼓励学生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努力打好物理基础,以适应将来工作的要求。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范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A-0011-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并未收到理想的效果。其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学生不能自读自悟。大多数教师生怕学生不会读、读不好,

自己领读和带读的多。二是学生不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探究因素,缺乏探究性学习精神,很难捕捉探究着眼点。由于生活在农村,学生认识事物相比城市的孩子肤浅些,他们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很少去思考事物的本质,以致认知水平不高。

以上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小学语文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师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教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会踊跃地提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诸如“不理解词语”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甚至有的学生就发现不出问题。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教会他们发现这些问题。

一是通过课文标题或结尾发现问题。如《全神贯注》一文,写谁全神贯注?从哪几方面知道罗丹全神贯注?有的课文在结尾处发现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教师则提示: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称为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二是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三是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的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

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让学生在情绪高昂和精神振奋中学习,就急于传播知识,学生可能会不但没有接受这些知识,反而会产生冷漠的态度。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让学生从题目入手,捕捉探究着眼点。教师设疑:草船能借箭吗?是谁的妙策?从什么地方可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诸葛亮又是怎样利用草船来借箭的?通过设疑,学生合作交流,很快就步入了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再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就找到了问题的结果。特别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同学们感悟:

一个人不仅要学识渊博,遇事还要勇于探究新思路,努力寻觅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又如教学《白杨》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探究,拓展“爸爸”的三次“沉思”:想一想,“爸爸”在什么情况下沉思,沉思什么?具体是怎么想的?你是通过哪些句子读懂的?(“一思”眼前的白杨,体会白杨高大挺拔的特点;“二思”胸中的白杨,体会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意;“三思”未来的白杨,体会孩子们在边疆成长。)

三、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文质优美,集中了许多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兼备的经典范文。教学时,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使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全面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学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围绕“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新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其教学设计为:一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习情趣。如提出问题:“天堂”指什么?“鸟”属于什么动物?它能识别“美”吗?二是自主学习,自读自悟。在探究学习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探究者。学生通过对文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其个性得到张扬。教师在学生能对文本知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品读,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感悟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情感、美的生命。三是主动探究,渗透环保知识。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寓意深刻。学生体会作者几次去看到的不同景象,激发环保的意识,思考怎样做一个热爱自然、关爱家园的人。四是综合实践,提高能力。让学生搜集与文本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当导游、写解说词,让学生临摹文本插图等。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悟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获得了课本之外的知识与本领。

四、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探究性学习进行评价与反思

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一节课就获得全部的课文知识,也不可能说自己运用的方法都是科学的,更不可能说自己探究发现的新事物都是文本知识的整合。因此,在课堂探究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评价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回顾所获取的知识。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探究人物的语言、动作、思想以及文本的布局等之后,教师启发学生探究:通过本文学习,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今后的探究学习中,我们还应注意些什么?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教师要贯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主体的理念。

“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是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宗旨。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能力、外部条件等因素进行教学,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的实际生活,在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

一是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语文教学活动不应把学生局限在书本里,而应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语文,通过动手动口的亲身体验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对学习语文的规律取得不断的认识,使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二是互动合作,人人进步。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组织学生通过谈话或讨论的方式,跟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发现自己观点的不足之处,吸取他人观点的精华,同时介绍自己的心得,促进共同进步。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数学障碍 扎根立足 解决

思维是人们对外部事物所体现出来的反映,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高中生在学习数学时,通常会运用所学的知识点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运用分析、归结等多种思维方式。高中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巩固和提高都是通过这些方式来实现的,只有这样,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处理数学难题的能力才能在高中生身上充分发挥。高中数学的思维能力建立在下面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非常扎实。如果达不到此效果,高中生在学习数学时一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思维障碍。战斗在一线的数学教师,对此种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大部分学生在听教师授课时全神贯注,都听得津津有味,当时对他们进行提问,都能对答如流。可是在课余做习题时,就有很多学生感觉到思维“冻结”了,在中等难度的题目面前甚至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并不是这些题目难度太大,而导致学生对这些题目无从下手,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大脑中知识结构网不健全,新旧知识的衔接没到位。这些都导致学生思考数学问题时,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时,不能把所学的知识点具体联系到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上,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思维障碍的出现。这大部分的责任在于教师身上――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兼顾到学生的具体学情,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应该从学生身上去找,准确地说,应该从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层次和思维模式等因素去寻找真正的答案,最终让学生在遇到数学难题时不会出现这个障碍。

一、思维障碍何以能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扎根立足

其实,我们一生中都是在“错误”中获得成功的。所以,能否突破数学思维障碍,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并能分析“错误”,找出每个小问题的根源所在,自己得出结论,于错误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各种感官把新的知识“从外到内”强行输入个体的大脑中,再通过大脑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加工,成为自己拥有的知识。但是当新知识融入旧知识结构时,如果衔接的过程出现了断层,学生不能把新旧知识“杂糅”在一起,“鹊桥”没有搭建成功,新旧交替无成效,学生在思维发展区就会出现认知上的偏颇,最终结果就是无法正确答题。

二、思维障碍“扎根立足”的状况简析

众所周知,学生在思维发展区出现的认知上的偏颇,会使学生解题时出现不同程度的思维障碍。

诱导学生暴露其思维的消极作用,找出最佳的方法,消除其消极性。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范文6

        一、 课前准备,树立“有效”理念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没有先进的教学观念,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做到心中有学生,把设计“教师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 对于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反问自己:我设计的这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我设计的这个问题,能否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我这样引入新课,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组习题,以什么方式让学生参与,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上的每一分钟都有效的目的。

        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找他们个别谈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善意的批评、提醒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甚至感激,这会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为实施有效教学做好准备。

        二、 激发兴趣,奠定“有效”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有效的法则。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可以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在情绪上引起共鸣,发现数学奥秘。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和愿望。

        2.鼓励与宽容,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功时,可以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哪怕是在学习上表现出的一点点兴趣,教师也要珍惜与呵护。要多表扬,少批评,尤其对那些学习有困难而自卑感较强的学生,要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老师真诚的鼓励,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 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效”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过程。经常听到老师抱怨“这道题都讲了学生还不会”。这是很正常的,一道题老师讲的再明白,如果学生没有经过思考和动手,并没有转化成他自己的知识。只有经过有效参与、积极思考,才能更好的内化知识。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老师要创造一切机会,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中。

        1.巧设环节,为学生积极参与创设条件。

        在课堂环节设置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环节,如小组擂台赛、你来当裁判、数学小门诊、我来闯关等等,这些小环节都可以激励学生有效的参与。同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兵教兵,让学生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同时,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积极进行交流与探索。

        2.合理设问,使学生在参与中提高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首先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让学生知道你问的什么,才好回答。其次,问题的设置应围绕教学的重点、疑点设计,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达到解决疑点、掌握重点的目的。问题还要有一定的思维量,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思维的锻炼。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使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只有这样设置问题,才能促使学生在探究、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