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礼仪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礼仪范文1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
传统礼仪范文2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发时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传统礼仪范文3
1、祭祖
请新娘之舅父点烛燃香,女方要给母舅“点烛礼”(男方提供)点「排香两对,女方父母及准新人各一,共四份。媒人念吉祥语随之由女方父母拜神明、祖先,并告婚事以定祈求保佑。插香柱时,一次插定不可重插。(忌讳:有重婚之可能)
2、赠饼
女方将订婚喜饼分赠亲朋好友,新娘不可吃自己的喜饼。
3、祭祖
男方在出发前先祭祖,祈求姻缘美满。
4、订婚宴
订婚仪式完成后,女方设宴。用餐结束男方家长给“压桌礼”红包,“姊妹桌”红包。女方并应备鸡腿扎红纸附上红包一份给男方幼辈。女方幼辈捧脸盆水(内放毛巾)给男方来客洗手(男方给“捧面盆水礼”红包),如在餐厅宴客则可省略。男方并致赠给所有帮忙的人红包,以为谢礼。宴客结束,男方离开时不说再见,以免滋生枝节。准岳父给新女婿一个“赏面礼”(可略)。准婆婆给新媳妇一个“赏面礼”(可略)。
5、迎纳
男方纳聘车队到女方家前约一百公尺处时"鸣炮",女方也"鸣炮"回应。媒人先下车,其他人接著下车;新郎最后由女方家幼辈开车门请出,新郎给幼辈红包(开门礼)。
6、介绍
男方亲友依序鱼贯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先介绍男方给女方。
7、纳徵
男方工作人员抬春盛(现称红木盒)聘礼进入女方客厅,女方接受聘礼赏予红包(扛夫礼/车夫礼),并将聘礼一一陈列。媒人居中将大小聘,金饰等礼单点交付女方家长,女方亲友将聘礼收好并在神桌上陈列供品。
8、奉甜茶
女方长辈请男方亲属依长幼入座,新郎居末座。新娘此时由一福气妇人牵引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来宾一一敬茶,杯数与被奉茶人数相同,不可有多或少,媒人随旁念吉祥话祝福。
9、压茶瓯
稍后再由福气妇人牵引新娘,捧茶盘出堂收茶瓯(杯),男方亲友将红包和茶杯(红包卷起放入杯中)一一置于茶盘。
10、挂手指戒指
分金戒、铜戒(取其音,表示同心亦可用钻戒取代)用红线相系。时间到时,由福气妇人牵引新娘入大厅。在双方家长与亲友的见证下,准新娘面向外坐在大厅中的高椅上,双脚放在矮椅上(如是招赘则面向内)。戴戒指,先戴新娘中指再戴新郎中指(通常只套到第二指节,男女皆左手),媒人念吉祥语。新郎交官颔钱(红包)给新娘,媒人在旁念吉祥话。准婆婆替新娘戴上项鍊,见面礼之意。戴完订婚戒指后,媒人提出双方改换称呼,一一称呼过。
传统礼仪范文4
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章针对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礼仪文化缺失的现状,积极探索两种文化融合共生的有效途径,具体包括:制度先行,构筑校园传承礼仪文化的保障体系;教学保障,构建礼仪教育的课程体系;形式创新,丰富多样的第二课程;环境熏陶,营造具有良好礼仪风范的和谐氛围。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礼仪文化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立项课题“区域传统文化引领高职特色文化建构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A14-43)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礼仪文化是以礼仪观念的共同取向,去调控人们行为的发生、修正和完善人格的文化体系。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也应该成为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共存共生,就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礼仪文化缺失的现状分析
纵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与融入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形成自己的大学精神。所谓“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教育分为7个等级,大学阶段教育定为5级。其中,大学教育(5级)分为学术性为主的教育(5A)和技术性为主的教育(5B)。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要想永葆她的生机与活力,培育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至关重要。目前全国的高职院校经历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遴选和建设,在校园硬件设施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培育方面仍然关注不足、重视不够。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为了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一直以来关注技术多于关注文化,师生员工中不乏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第二,高职院校的学生行为失范问题日益凸显。目无尊长、考试作弊、恶意欠费、乱丢垃圾、出口成“脏”等不良现象虽然只是部分学生的行为,但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学生行为失范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的不到位以及社会教育的错位等。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将是大学教育的最大失败。第三,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日益增强。近年来,学生生源数量的减少给高职院校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生源质量的下降,教师教学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一方面,社会和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和科研能力等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评聘职称越来越难,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面对着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生,教师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师道尊严时常面临严峻挑战,教师教学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越来越低,随之而来的职业倦怠感与日俱增。
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意义
汲取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并将其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无论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国民族文化,还是打造高职特色校园文化都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第一,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有利于高职院校师生员工规则意识的强化和对各类规范的良好遵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对“礼”的解释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礼,履也”“仪,度也”。无论研究者们如何为礼仪下定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所强调的对社会规则的建立和严格遵守之义都毋庸置疑。在现有的高考录取制度下,录入高职院校这个分数段的学生多数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太强的自我约束力。进入大学后,帮助他们不断强化规则意识,学会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里大多数的规章制度都不具有强制性,对违反制度人员的惩罚措施起不到足够的震慑作用,有些规章制度执行起来又有较大的弹性。因此,道德自律是校园内各类规则得以贯彻执行的根本保证“。仁”作为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最本质的内涵,强调的恰恰是对人们道德感的培养。荀子曾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说明“礼”对于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有利于人伦秩序的重建和和谐人际关系的维护。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礼”的精神内核是人伦关系,礼是人与人之间秩序的建立。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主要指通过社群关系规范和调控人们行为的文化体系。所谓社群是指“基于自然意志如情感、习惯、记忆等以及基于血缘、地缘和心态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的有机体”①。随着手机、网络等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和人们个体意识的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和模糊化。礼仪是社会交往中人们交流情感的重要形式,礼仪文化中的一些仪式活动是增强个体与群体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可以适当满足师生员工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需要,增强他们的内动力,强化美好情感体验,促使他们尽快回归到本真状态。在校园内,经过礼仪文化的熏陶与教化,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逐渐相互认同、和谐共生,形成亲密的社会群体关系,并在社会的互动中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各种角色。
第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和教师幸福感的提升。掌握一技之长是很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技能是学生得以谋生的基本手段,而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和职业的升迁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决定了其技能本位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的高等性决定了其不能抛开素质来单纯追求技能。因此,技能和素质不应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在高职院校内应该是相互补充、相融共生的存在。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既可以与现代职场礼仪相结合,从而巩固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也可以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从而不断修正和完善人格,提升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大学之道,重在育人,而文化育人应该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所谓文化育人,其实质是在知识教育中,通过文化价值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介入,以有机整体、共同构成对人才发展良好的内在动力因素,从而使培养对象形成一种互生互补、生机勃发的文化生态,达到“文而化之”的目的。②礼仪文化本身就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折射出高职院校中文化的意蕴和层次。礼仪文化中既包含可操作层面的礼仪技能、礼仪规范,又包含审美的意趣和道德的修养等丰富的内容,可以充实校园文化的内涵,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增强校园文化的底蕴。经过这种校园文化浸润的师生员工把体现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等带到社会,影响和感染其他人,这种价值不可估量,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路径
近年来,国内不少高职院校开始关注自身的内涵建设和长远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也十分重视,笔者通过对江浙地区一些高院院校的调研,总结提炼出一些将礼仪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
1.制度先行,构筑校园传承礼仪文化的保障体系。校园文化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其中,制度文化是在一定管理理念下形成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及具体的规章制度等的综合体。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在制度建设上,既要有宏观层面的全面规划和设计,又有要微观层面的具体执行措施和奖惩办法。文化建设不应该是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既要有通盘的考虑,又要有创新的空间。比如,有些高职院校制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学生校园文明礼仪规范等相关规章制度,并纳入教师教学考核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体系中。有些高职院校引入企业管理的理念,将企业文化、礼仪文化和校园文化三者兼容并包,要求在校园内统一佩戴专门制作的“工作证”(分为几类:学生、教师、工作人员等)。同时,各二级学院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需要,为教师和学生定制“工作服”(企业赞助、学院配备等途径),要求课堂教学与实训期间必须穿着,以准职业人的身份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帮助学生提前适应职业角色。
2.教学保障,构建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课程体系。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真正融入校园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纳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开设适当课时的礼仪文化类必修课程。在课程的开设形式上可以多样化,网络教学、翻转课堂、理实一体等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均适用于礼仪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的不同需要,进行分类教学和分层培养。比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开设的淑女学院就颇有特色。为了保证效果,礼仪文化类课程的开设既要适应高职院校学生实用性的需求,又不能与“文化教育”相脱节。通过礼仪文化的学习和传播,校园内大多数人既能将中国传统礼仪逐渐内化成一种道德修养,又能将中国传统礼仪外化成职业的形象、规范的行为和优雅的举止。
3.形式创新,丰富多样的第二课程。与区域传统文化相结合,更容易打造出高职学院的特色校园文化。笔者所在的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徐州的汉文化资源,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该校开发出了一批多角度普及汉文化的公共选修课,每年坚持开展“牵手非遗”系列活动,邀请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校讲座并现场制作,深入介绍徐州民俗,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由于常年的汉文化熏陶,一批学生自觉学习汉文化中的礼文化,自觉编排了《汉风礼韵》,把汉代人与人之间、官与官之间、私与公之间、男与女之间的基本礼仪,通过舞蹈、音乐、服饰等形式生动地展现出来,在2014年徐州市文明礼仪大赛中获得特别奖。
4.环境熏陶,营造具有良好礼仪风范的和谐氛围。校园环境,一般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硬环境主要指建筑物、教学场地、实验器材等硬件设施;软环境主要指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等人文环境。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儒家很成功地使整个中国保持了优美的风度完善的礼节……这种礼节并非仅限于上流社会,贫苦的人民也颇讲求。”③中国传统文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十分巨大,环境熏陶的作用不可估量。首先,在环境的布置上,要有全面的规划和设计。校园内的每个角落都可以发挥教育功能,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传播礼仪文化,如仿古的建筑、艺术风格的园林、文化碑林、礼仪宣传栏、礼仪文化墙、精巧设计的文化长廊和富有文化气息的实训场所等。其次,在行为的规范上,要注重细节。礼仪教育的成效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工作与生活的实践中,通过学习、实践、反馈、修正……养成的过程来不断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也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然的选择。一旦反馈、修正的环节出现了偏差,就可能功亏一篑。最后,在氛围的营造上,要体现人文关怀。校园环境建设的过程离不开人这个主体,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作风、价值和理想追求等精神层面的内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强调道德规范的同时,很多思想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的尊重为先理念和“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共处思想高度契合了和谐校园最本质的内涵。
作者:张弘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注释]
①俞可平.社群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73.
传统礼仪范文5
关键词:传统礼仪;价值评判;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5日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礼仪的“礼”字指的是尊重,即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古人讲“礼仪者敬人也”,实际上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礼仪的“仪”字顾名思义,仪者仪式也,即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我国礼仪教育的开山鼻祖孔子认为: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礼仪其实就是行为规范、就是交往艺术、就是待人接物之道。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中国人“把宗教、法律、道德、礼仪都混在一起,这一切都是行善,都是美德。有关这四方面的箴规就是礼教”。“文人之用于育人,官吏之用于说教,生活中的一切细小的举动都包罗在这些礼教里边”。中国传统礼仪的意蕴非常丰富,且具有多重功能。深刻认识传统礼仪的意蕴,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的礼仪不同于西方的礼仪。在西方人眼里,礼仪通常是指一种风俗,是依据民族或地域差异来区别的风俗。而中国的礼仪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礼。在中国人眼里,礼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一种精神,是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准则。因此,以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礼仪蕴含着特殊的意义,涉及政治、道德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一、礼仪的政治意蕴
中国的礼仪源起于政治。古人认为,礼是“国之干也”、“政之舆也”,是为政者“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依据,是保持政令通畅的重要手段。倘若没有礼,再好的政令也不可能通达四方。可见,中国古人是从治国、行政的视角来倡导与推行礼和礼仪的,将其作为治理国家的方略、统治天下的手段。
儒家强调教化,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礼和礼仪的教化,达到政令畅通、政治稳定的目标。周公制礼,其所设计改造的一些礼仪与分封制、宗法制相辅而行,作为周王朝最根本的国家制度,对政治稳定产生了重要作用。正是由于礼、礼仪对于治国、行政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各种礼仪、礼节被整合为系统化的礼制,成为一种行为规范。特别是《周礼》、《仪礼》、《礼记》等礼书的出现,使礼和礼仪具有系统的文本形态,从而用来教化人民。由此可以看出,礼仪的政治意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它是一种政治秩序,这种秩序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它是一种政治手段,这种手段有利于保证政令畅通。
二、礼仪的道德意蕴
礼仪与道德的结合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礼仪也是一种道德文化,学习和遵守礼仪是达成善良人格的重要途径。
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过:“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说过:“礼兴人和、谦恭礼让、宽容待人、以人为善。” “立于礼”是为人之善,即以礼为做人的根本;“行于礼”是处事之善,即以礼为做事的准则;“让于礼”是交往之善,即以礼为交往的准则。古人具体阐述了礼与德的关系:一方面礼是德的基础。“礼者,德之基也”,“人而无礼,焉以为德”。礼的观念和意识应该是道德行为发生的基础;另一方面礼是德的规范。“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身有礼则身修”。礼可以端正人的行为,懂得和遵守礼就可以使人的行为符合礼仪的规范,从而保证德的实现。可以说,礼是一种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礼仪则是这种意识和规范的外显形式。礼仪属于行为活动的范畴,是一种行为道德,它通过行为来表现礼所蕴含的道德。离开礼所蕴含的道德,礼仪只能是繁文缛节。但是,离开礼仪的行为活动,礼所蕴含的道德又将缺乏实现的载体。
三、礼仪的社会意蕴
在中国历史上,礼仪对于整个社会的治理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礼仪调控社会关系的内在机理,主要是通过礼仪所具有的价值导向功能和价值评判功能来调节人的情感和意识,约束人的行为。通过价值导向功能,礼仪引导人们实施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通过价值评判功能,礼仪对人们的行为作出评判,矫正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
人通过礼和礼仪,可以增强对自身情感和行为的约束力;人学习礼和礼仪的过程,就是人格完善的过程,也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在中国历史上,当儒家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之后,礼和礼仪就从贵族社会的原则演变为大众生活的准则,从政治统治和思想统治的领域逐步延伸到社会治理等领域,成为实现社会调节和控制的重要手段。
礼仪属于社会控制中的文化控制手段和非正式制度,具有非直接强制性的特征。礼仪调节和控制社会主要是通过社会评价和内心反省来实现的,并由此达到群体行为协同和整个社会和谐的目标。
四、礼仪促进社会更和谐
从本质上看,中国传统礼仪属于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但是其中也包含着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附带着一种雅致的形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汲取传统礼仪中合理的、有益的因素,并且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内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可以使传统礼仪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中国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挖掘。当前,可以重点发挥其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改善社会调控方面的作用。通过礼仪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中国传统礼仪是与道德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虽然当前道德建设的内涵与传统道德的内涵有本质区别,但挖掘传统道德中一些有益的思想和做法,对于加强当前的公民道德建设大有裨益。
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明礼诚信列为基本道德规范,把文明礼貌列为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这都要求我们把传统礼仪中的积极因素同现代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创新公民道德建设形式。
目前,尤其可以利用传统礼仪来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社会公德的礼仪,体现了维护社会公共领域和谐秩序的道德要求,主要是协调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作为职业道德的礼仪,体现了特定职业的道德要求,主要是协调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我们应该发掘传统礼仪中的道德规范,教育广大公民讲礼貌、重礼节,以礼待人;教育各行各业人员爱岗敬业,尊重服务对象,遵守职业道德,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通过礼仪改善社会调控方式。社会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它体现为社会相对稳定而协调的存在状态。制度是约束社会行为、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类型,而礼仪就属于非正式制度的范畴。从社会调控方式来看,正式制度采用强制性的调控方式,非正式制度则采用非直接强制性的调控方式。礼仪对社会秩序的调控,往往是通过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文化认同等来实现的,在某些时候这是一种更加有效的调控方式。礼仪强调行为的规范、有序和协调。规范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仪规范的要求,有序是要求人们的行为有条不紊地进行,协调是要求人们的行为协调一致。这些要求有利于形成严格的秩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深入研究传统礼仪对社会秩序的调控作用,高度重视礼仪在实现社会安定有序中的意义,充分发挥礼仪作为社会关系的剂、人际交往的纽带和化解矛盾的手段作用,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主要参考文献:
[1]于混奇,花菊香主编.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姜汝真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阐释与现代价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传统礼仪范文6
过洋节是时髦传统节日没气氛
这边是对圣诞节的狂热,那边却是对传统节日的冷漠。前段时间的中秋节正好是周六,伍女士早早地做好了一桌菜,希望全家可以吃个团圆饭。没想到,儿子一个电话打回家,说和同学一起玩了。对于伍女士说的“中秋要团圆”的说法,儿子不以为然,他表示同学里面很少有过中秋节的,老土的节日没什么好过。
不仅如此,像情人节之类成人味颇浓的洋节,在学生中间也成为新的追捧对象。而万圣节、愚人节之类西方特有的节日,也成为很多学生热衷庆祝的对象。愚人节中,往同学的书包内偷偷地塞个假蟑螂、假蛇之类的,不仅被视作时尚,更是孩子们之间一种拉近彼此间关系的手段。
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有一名韩国留学生曾经到上海,想看看传统的端午节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结果却大失所望,发觉中国的端午节气氛甚至比不上韩国国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俗教育”应运而生。
节庆教育有助直观了解传统节日内涵
华夏文明泱泱五千年,各种各样的节日也多不胜数。如何将所有节日的内涵铭记在心,确实不是件易事。长宁区北新泾三小先将传统节日像过沙子一样地过一遍,挑选出值得学习的节日,然后根据传统节日的特点不同,将这些节日划分为亲情类节日、爱心类节日、文化类节日和纪念类节日四大类,并且在日常的教学中,将这种节庆教育贯彻始终。
李凌雯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用节日展开节庆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直观地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今年中秋节,学校不仅告诉孩子们中秋节的来源、习俗,还邀来了敬老院的老人家。此外,学校的60多名同学还一起扮演天空中的星象,让人彷佛置身在茫茫宇宙之中。从各个方面对中秋的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也让同学们在这种气氛中对中秋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而威宁小学刘天舒副校长告诉记者,该校将《中华传统礼仪》的校本课程列为所有学生的必读科目。从一年级开始,学校根据节日习俗、民族风俗、历史遗迹等分类,将中国传统礼仪分成五个不同的等级。同时,为了让书中故事更贴近学生生活,老师们还将我国古代优秀的寓言故事、历史故事进行归类,按照学生的不同年龄层次分为“孝敬父母篇”、“文明礼仪篇”、“名人轶事篇”等。
学生将从一年级开始接触“闻鸡起舞、雪中送炭”等历史典故,由浅入深逐渐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五年级的学生还将学习到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事。整个二年级的上半学期,学生将学习到包括春节、端午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及特点。
如,元宵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人所共知,可是元宵节为什么要燃放烟花和鞭炮呢?《中华传统礼仪》会告诉你答案。通过这一个个的故事,学生们不仅很容易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内涵,还通过和节日密切相关的一些活动,亲自感受这种种节日的不同。
民间技艺、民间游戏引进课程
长宁区北新泾二小校长陈琼告诉记者,该校利用北新泾民俗文化底蕴,聘请了一大批民间老艺人,由他们将一大批民间技艺带进课堂,掌画、指画、印画等不用工具的无笔画深受小朋友的欢迎。通过这种民间技艺的引进,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