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市场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市场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市场论文

食品市场论文范文1

1.1复苏———改革开放为新疆纺织产业带来生机

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导下,新疆把纺织工业列为了重点建设的支柱产业和高利润、高税收、高创汇的优势产业,新疆纺织产业慢慢从严冬中复苏,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10年内,新疆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新增了2.4倍,新建了新疆毛纺织厂、昌吉棉纺织厂、库尔勒棉纺织厂等一批颇具规模的纺织企业[2],产品也从棉纺织品扩展到了毛纺织品。然而在90年度末期,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新疆纺织行业与全国纺织业一样,又重新陷入了新一轮的逆境。

1.2曲折发展———二十一世纪新疆纺织产业

进入新世纪后,新疆纺织产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产业投入不断增加,产业装备不断现代化,产品和产业层次不断提升。[3]但产业链不完善,产品品种结构单一,高附加值产品少,使得新疆纺织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在与内地企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

2新疆纺织产业的现状

目前,新疆纺织产业由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针织、服装、化纤等子产业构成。根据2013年新疆自治区纺织工业工作会议代表名册和网上的信息,在新疆纺织企业总数中,棉纺织企业约占39%,毛纺织企业约占8.1%,亚麻企业约占1.5%,针织企业约占3.7%,服装企业约占46.3%,化纤企业约占6.6%,家纺企业约占1.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棉纺织产业在新疆纺织产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2010年,新疆棉纺织产业的产值约占新疆纺织产业总产值的51%;化纤产业在新疆纺织产业中的主导地位也十分突出,依托丰富的棉花原料,新疆粘胶产业发展也非常迅速,2010年,粘胶纤维产能占到全国20%,产值约占新疆纺织产业总产值的46%;毛纺织业是新疆传统的优势产业,但在市场和内地企业的双重挤压下,新疆毛纺织产业始终处于不断萎缩中,2010年,新疆毛纺织产业的产值仅占新疆纺织产业总产值的1%左右;新疆服装企业数量不少,但企业规模都普遍偏小,产值也较低,2010年,新疆服装产业的产值也仅占新疆纺织产业总产值的1%左右(见图1)。由此可见,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极不均衡。服装、家纺等下游终端产业产能的缺乏,导致了新疆纺织企业的产品主要销往内地市场。远离消费市场,长途的运输,使新疆纺织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面临重重困难;同时,对内地市场的依存度过高,又使得新疆纺织企业极易受到内地纺织企业需求波动的影响。此外,从纺织产业价值链来看,高附加值产品的缺乏,也导致了新疆纺织产业利润率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原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能源费用的提高,都会对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2004年及近几年棉花价格的上涨对纺织企业的影响就可见一斑。而另一方面,由于新疆纺织品终端产业产能的不足,使得新疆地区有很多纺织消费品来自于内地。长途的运输,使得新疆地区纺织品的销售价格普遍高于内地市场,从而损害了新疆地区广大纺织品消费者的利益。

3新疆棉纺织、服装产业及其产品结构分析

3.1新疆棉纺织产业及产品结构分析

新疆棉纺织企业主要分布于北疆的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塔城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石河子市、奎屯市,南疆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以及东疆的哈密地区和吐鲁番地区。根据2013年新疆自治区纺织工业工作会议代表名册和网上的信息,目前,新疆棉纺织企业中约90.6%的企业是单纺企业,只生产棉纱,棉纺织产业中各产能的发展极不均衡。由于棉纺产能远远多于棉织产能,因此,新疆棉纺企业的棉纱产品,除少量本地消化外,绝大部分得运往外地销售。这一方面增加了企业运输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使得新疆棉纺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内地下游企业发展的制约[7]。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内地纺织企业产品市场的萎缩,使得内地纺织企业对棉纱需求的减少,这一现象马上就影响到了新疆棉纺企业,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使得新疆一部分产品单一,档次较低,主要是依赖内地市场销售的棉纺企业陷入了生存困境。根据对新疆48家生产棉纱产品企业的调研,新疆棉纺产品主要有普梳纱、精梳纱、半精梳纱、紧密纺纱、气流纺纱、色纱等。其中,生产普梳纱的企业约占棉纱生产企业总数的35.4%,生产精梳纱的企业约占77%,生产紧密纺纱的企业约占54.2%,生产气流纺纱的企业约占31.2%,生产半精梳纱的企业约占2.1%,生产色纱的企业约占4.2%。这些数据表明,新疆棉纺产品主要集中在白纱方面,色纱作为纱线中的高端产品,在产品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很少。在白纱方面,产品主要集中在高档的精梳纱、紧密纺纱中,此外,普梳纱、气流纺纱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这说明新疆棉纺产品结构比较均衡,产品档次呈梯度,基本能满足下游产业不同产品的需求。普梳纱产品纱支基本在16s-40s范围,其中,生产16s-25s纱的企业约占生产普梳纱企业总数的35.3%,生产26s-40s纱的企业约占64.7%;精梳纱产品纱支基本在40s-350s范围,其中,生产40s-60s纱的企业约占生产精梳纱企业总数的21.6%,生产60s-100s纱的企业约占72.2%,生产100s以上的企业约占6.2%;气流纺产品的纱支基本在12s-32s范围,其中,生产12s-20s纱的企业约占生产气流纺纱企业总数的73.3%,生产21s-32s纱的企业约占26.7%。从上述产品结构可以看到,新疆棉纺产品主要偏向于中高档,这使得新疆棉纺产品在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新疆地区棉织面料类产品主要有棉坯布、棉印染布、棉针织布等。其中,棉印染布作为棉坯布的下游产品,2010年产量只占棉坯布产量的0.39%。制约棉印染产业发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新疆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自治区政府对印染产业的发展相当慎重;其二是印染布与最终消费市场的联系非常密切,必须紧跟市场潮流,这就要求印染布从下单到交货,周期必须很短,而新疆地区服装业不发达,对印染布的需求不大,这就使得印染产品必须以内地市场为主,长途的运输制约了新疆印染布产品在内地市场的竞争力[9]。由于本地缺乏印染产业,因此新疆地区大部分棉坯布也以内地市场为主。相比于棉纱,长途的运输,除了增加产品成本外,也使得新疆棉布的交货周期较长,不能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导致新疆棉布在内地市场的竞争力较弱。[10]新疆地区生产的针织面料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后续产品生产的需要,因此进入市场的较少。

3.2新疆服装产业产品结构分析

目前,新疆服装生产企业大约有60多家,主要以生产职业装、工装、舞台装为主,其销售市场主要是本地的企业和消费者,还有一部分销往国外。新疆服装企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无法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而且由于产品设计能力不强,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再加上新疆地区上游原料产业的缺失,因此无论是在内地市场还是在本地市场,新疆服装产业的竞争力都很弱,市场占有率很低。

4新疆纺织产品销售市场分析

4.1本地市场

新疆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但总人口只有2200多万;再加上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各民族、甚至是相同民族不同居住区域之间的文化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新疆地区对纺织品的需求具有很明显的多样性[11],单个市场容量不大。目前新疆纺织产业以新疆地区为主销售市场的主要是服装。目前,在新疆工商部门注册的生产型服装企业有4000多家,绝大多数为小微企业,中型企业仅三家。总体情况是:企业规模小、分布散、实力弱。由于新疆服装企业规模很小,生产成本较高,因此在大陆产品的销售中,即使内地企业的产品成本加上运费,在价格上也具有竞争优势。此外,内地企业与国际市场联系更紧密,能及时跟进国际服装潮流,因此在高档服装领域,新疆企业也不具备竞争优势。这也是新疆服装企业始终得不到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新疆地区服装企业要发展,必须依托自己的优势。新疆地区对纺织品的需求具有很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每个细分市场需求量不大,正好适合于规模小、实力弱的服装企业实施小而专、特色经营的战略。新疆服装企业可以依托自己了解市场的优势,针对目标客户开发具有特色的服装,从而以产品的特色来吸引消费者,赢得市场[12]。而实力较强的服装企业,则可以利用新疆的地域优势开拓周边的国际市场。由于历史原因,新疆周边国家与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具有很大的相通性,而且这些国家的服装产业都不太发达,因此对中国产品具有较大的潜在需求[13]。

4.2内地市场

内地市场是新疆纺织产品的主要市场。根据对48家棉纺企业的调查,仅有5家企业产品在本地市场销售,其余企业产品销售市场都在内地(见图2)。在内地市场中,除17家企业产品在集团内部下游企业之间流通外,其余企业产品都进入了普通流通领域,参与内地市场的竞争。鉴于新疆的棉花资源优势,新疆的棉纺产品在内地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运输成本以及新疆火车外运运能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又削弱了这些优势[15]。因此对新疆棉纺企业而言,要想进一步获得发展,首先必须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规模经济效益,降低产品成本,以弥补长途运输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其次,应完善新疆地区的纺织产业链,增加本地市场对棉纱的需求量,减少棉纱对内地市场的依存度。

4.3国际市场

新疆地处亚洲中心,有多个口岸与周边国家接壤,贸易地理位置极具优势;此外,由于历史原因,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又与周边国家相通。这一切都为新疆纺织产业开拓周边国际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一直以来,新疆纺织产业出口的产品主要以棉花、棉纱、棉坯布等半成品为主,附加值很低,而高附加值制成品的出口很少。再加上出口量不大,因此对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带动作用不大[16]。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产业链的完善是很重要的一环。服装产业作为纺织产业的终端产业,其发展对新疆整个纺织产业链都具有极大的带动作用。而新疆服装产业要发展,开拓国际市场是很重要的一环。因此,国际市场是新疆纺织产业很重要的一个销售市场,其开拓程度对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5结论与建议

食品市场论文范文2

关键词:公共品;市场

在传统的经济学里,市场一般指私人品交易的市场。公共品由政府供给,政府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供给公共品不存在交易问题,因而不存在公共品“市场”。本文研究指出,公共品的供给与需求同样由一个特别的“市场”来决定,同样有其本身的运行规则和秩序。

一、公共品的涵义

公共品的英文名为publicgoods,在国内被译为公共品、公共物品、公共产品、公共益品、公共货物、公共财产、公共商品等。目前较普遍接受的概念为公共品、公共产品和公共物品。公共产品和公共物品译法容易给人以Publicgoods是有形物品的误解,而事实上Pubicgoods在较多的情况下是劳务(服务),是无形态的产品,较少的情况才表现为实物形态。故“公共品”的译法较合乎其本身的经济含义。

公共品是与私人品(privategoods)相对应的概念,其严格定义首先由萨谬尔森于1954年提出:“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对它的消费。”这是公共品的基本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之一,用数学语言可表达为:

n

X=Xi=∑Xi(i=1,2,3,…,n)

i=1

X为某一公共品的消费量,Xi为某人i消费这一公共品的消费量,即任意消费者i的消费量与所有消费者(包括消费者i)加总的消费量相等。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公共品的边际消费成本等于零。

而对私人品来说,消费是具有竞争性的,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必然减少另一个人的消费,消费量具有累加性。用数学公式可表达为:

NX=∑Xi≠Xi或X=∑XiЭXi(i=1,2,3,…,n)

i=1

即对任一群体的消费者,其消费私人品的消费量是各自消费量的加总。

公共品的另一基本特征为“消费的非排他性”,或称“消费的难排它性”,即在技术上无法将没有购买者排除在消费的范围之外;或是技术上可行,但由于排除成本高于排除带来的收益而造成经济上的不可行。而对私人品来说,通常其消费是严格排他的。私人品也存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存在这种特征的私人品常称为“准公共品”(quasi-publicgoods)或是具有外部性(externality)的私人品(见下分析)。

公共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之间有一定的影响,但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消费的非竞争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消费的非排他性,”消费效用的不变使得公共品的所有者成员缺乏排除外来者的激励。“消费的非竞争性”主要来自消费品自身因素,即本身的消费容量。消费容量的决定来自消费品的规模和特性,一般物质类消费品的消费容量决定于其规模,如国防设施;能量类消费品的消费容量决定于其规模和特性,如广播、电视决定于其覆盖面(特性),而电力决定于其规模;信息类消费品的消费容量决定于其特性,如法律法规、知识、技术,其消费容量趋于无限大。

公共品的“消费非竞争性”特性来自其消费容量对共同消费群体来说充分大,以致每个消费者的消费效用并没有影响到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效用,即使再增加部分的外来消费者,每个人消费效用水平仍然不变。理论上,具有这种足够大消费容量的产品称为纯公共品。现实中,纯公共品常见于信息类产品,如法规、政策、推广技术、新闻等,物质、能量类的纯公共品较少见,仅有国防、航灯、广播、电视等少数产品。

相对于纯公共品,如果一个产品的消费容量有限,并仅供一个人消费时其效用水平才最大和不变,则该物品为纯私人品。现实生活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产品的消费容量处于纯公共品和纯私人品之间,这部分产品随着消费者的增多,容量会满载而出现拥挤,消费者的效用将出现递减。这类产品常称为拥挤性公共品或俱乐部产品(clubgoods),如高速公路、公园、学校、社区游泳池等。

公共品的“消费非排他性”既来自自身的因素,也来自外部因素。自身因素方面,是产品主体(个体或集体)无法控制产品的消费流量或范围,原因是产品在消费时呈现效用外散效应,而这种效用又不可分割。如航灯,当其闪亮时,其灯光照便布满了所服务的海域,使得航灯的所有者很难把没交费的船只排除在外。这是一种效用散发型的外部性导致的“消费非排他性”。此外,还有一种毗邻效应的外部性导致的“生产消费非排他性”,即某一产品在生产或消费时,会引发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或消费效用,这种效用可正可负,却又无法避免。如某人在自家的院子里种果树,目的是收获果子,同时对周围的生态无形中贡献出一份绿化;又如某人喷自感良好的香水,却引起周围人的恶心。对效用散发型外部效应,不仅公共品有这一特性,部分私人品也有这种特性,如某人在自家门口栽花,其“美化”却无偿与周围的邻居分享。同样,对效用毗邻型的外部效应,公共品和私人品都存在,只是私人品存在的情况较多。无论哪种外部性,如果其外部性覆盖面是全局的,并且具有以外溢效用为主、外溢效用不可分割的特征,便为纯公共品,反之,则称为准公共品或纯私人品(外溢效用忽略不计)。

俱乐部产品和外部性产品虽然在性质上有相异之处,但两者都具备‘稍费效用不可分割“的公共品共同特征,都可称为准公共品。准公共品按消费人群可分为地方公共品、城市公共品、社区公共品、公司(集体)公共品、家庭公共品等类。纯公共品的提供者是政府,准公共品的提供者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市场里的经营法人、自然人。公共品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公共品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出发定义公共品,广义的公共品从提高公共福利的高度上定义公共品。”按广义公共品定义,政府的所有服务均列入广义公共品的范畴,包括界定和保护产权、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提供社会基础条件、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提供社会保障条件、提供社会发展条件。提高社会公共福利等方面。

二、公共品市场

公共品供求理论属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范畴,其中,公共选择理论是其核心。在公共选择理论里,布次南通过研究政治投票与公共收支的关系,推出公共选择所依据的“政治市场”理论。公共品市场在国内外文献中是个空白的概念,因为一般认为,公共品是政府或集体团体供给的产品,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因而就无所谓市场的存在。对此观点,国内理论主流持赞同态度。另一方面,国内部分学者持有不同的认识,如吴俊培1994年提出Publicgoods应译为公共商品,刘心一1999年提出“公共商品满足公欲,私人商品满足私欲,市场是两类商品的综合体”的见解,倡导公共品存在市场的学术观。

公共品是否存在市场,应从市场的构成、运行规则、产权特征等方面来考察。何谓市场,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市场指有形市场,即商品交换的场所;广泛的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无形市场是指没有固定交易场所,通过多种交易形式达到交易的市场。现代市场随着交易形式的扩展,已形成多样化的市场体系,对市场的理解应上升到交易总和的高度上来理解,只要存在交易主体和交易对象,便会形成一个市场。当然,市场有规范市场、残缺市场,公开市场、地下市场之分,严格意义上的市场应指完善规范的市场,这种市场的构造必须具备四个基本要素:(1)有完全产权的市场主体。这里的完全产权,指产权主体具有独立排他的所有权,能自由交换所有权派生权能和获得产权交易的剩余;(2)有合法的交易对象,即有产权被社会保护的可交换的商品;(3)交易遵守市场一般运行规则,主要包括市场进出自由原则、自愿交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4)违反市场规则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即进入市场的主体的产权受到法律的保护。

从产权角度,市场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产权主体在法律保护和市场运行规则框架下能够自由地交换产权。从交易的本质上来说,商品的交易首先要完成产权的交易,然后才有商品的完全交换或部分交换。如农户甲用一只羊交换农户乙一袋米,这种交换过程首先发生在两者同意完全交换各自的所有权;如果农户甲把一只羊租给农户乙,每月收取1公斤米的租金,则这种交换是部分交换,即所有权派生权能束中的使用权交换。这两种交换都是交易双方先订立契约(产权交易),后才付诸交易行动,实行实物交换或使用权租借。

市场里的产权主体,既有独立的自然人,又有各种形式的组织(法人),如家庭、企业、各种赢利和非赢利机构。应注意的是,各种组织是通过独立自然人的产权市场交易,才以共同产权主体的形式“法人”进入市场的。如企业便是以相对稳定和长期的契约代替“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瞬间契约而形成产权共同体(企业法人)。市场里产权共同体存在的原因是通过较固定的产权交易形式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带来市场效率;或是共同产权增加的收益大于组织的交易费用。

对私人品来说,由于有着明确的产权边界,即生产和消费都具有明确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因而能通过私人生产和市场交换来生产和消费。而对公共品来说,由于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私人生产者无法收回生产成本(消费的非竞争性使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他性使消费者容易搭便车,不愿意生产或购买)。因此,公共品必须由公共产权主体去提供,这个产权共同体便为政府。

按市场形成的四个基本要素及市场的产权特征,公共品的供求是否存在市场决定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是政府是否是社会公众通过公平的契约交易而形成的产权共同体;二是政府生产和供给公共品是否遵循市场原则。如果这两个条件具备,公共品的产权契约交易与私人品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政府就象一个特殊的企业组织,私有产权的主人——社会公众谋取福利,以公共产权主体形式参与市场运作,生产和供给公共品,弥补私人产权单独交易基础上的“私人品市场”所固有的缺陷。

食品市场论文范文3

试制和试验现场核查的基本原则是要保证产品的真实性,通过对现场留存的批生产记录、档案等资料进行核对,达到证实产品真实生产并按要求做试验的目的。目前,审核员在工作中发现存在对留存资料进行擅自改动的现象,无法确定是曾经生产和试验过程中的正常修改还是编造虚假内容,难以如实反映产品的真实情况,产生了造假的漏洞。能够及时收集当时试制和试验现场的信息,也可以为后续审核员的现场核查工作提供有效辅助。

2试制试验现场信息化管理思路

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来科学有效提高核查水平和审评质量,开展对试制试验现场实时数据收集分析以供审评决策参考,结合实际要求,笔者认为,要构建一个流程清晰、操作简便、信息共享的电子系统,以下几个事项在建设中需予以重点关注。

2.1做好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工作一方面,申请人需依据时间顺序,及时完整填写保健食品试制、试验信息,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除此之外,还应对信息数据的唯一性做出限制,同一数据不得反复修改;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依据申请人填报的信息辅助完成试制及试验现场的核查工作,对信息负有保密责任。最后,系统中还可增加“填报时间”项,可自动生成信息填报时间,以此监督申请人是否及时填报生产信息。

2.2做好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根据试制现场实际情况能够确定生产过程的重点,因此,需要填报:产品名称、生产企业名称、生产期间许可证许可范围及许可期限、原辅料生产企业、批号及数量、原辅料入库时间、原辅料检验项目及时间、生产起止时间、生产的批次信息、成品检验项目和时间、成品入出库数量及时间、注册检验抽样信息(时间、批次、数量)。根据试验现场实际情况能够确定试验过程的重点,因此,需要填报:检验机构送检信息(产品名称、检验机构名称、送检时间、受理编号、受理日期、批次、试验项目、数量、变更信息)、报告签发时间。

2.3强化便捷有效、准确查询、统计和信息公开功能在保证数据及时收集的同时,还应做到对填报信息进行汇总、分类、筛选及简单的统计工作,有利于对申请人、生产企业、试验机构、产品信息等方面进行分类监管。根据实际需要,还应当增加监管部门与申请人之间的互动,可包含简单的信息及消息反馈收集等工作。

2.4注重与上下游数据信息的准确、顺利交互作为保健食品注册初审的前置数据采集系统,其后台数据管理、交互集成等应用均可与北京市食药监管局的“行政许可事项电子审批系统”共享平台,与保健食品在产品种信息对接,形成“研制注册生产经营”的完整的信息结构。

食品市场论文范文4

关键词:金融产品;市场营销;行业

目前,市场上的金融产品种类繁杂,这些金融产品如不能形成自身特色,吸引潜在客户,那么它很快会被淘汰。所以,要提升金融产品的销量,需要提高产品的创新力。

1提高金融产品的创新力

怎样才能提高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呢?首先要增加产品的功能,切实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全方位为客户服务。如,在产品的设计上,需要考察不同客户群,根据用户年龄、地域、资产、风险偏好等,准确把握用户的需要。其次,要形成自身经营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创新特色服务,体现自身优势。如,加强开发金融组合产品,自主策划多个产品,根据客户需要,在产品原有基础上新增特色内容,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个性化发展,抢占市场份额,提高产品自身竞争力。

2科学评估投资风险

(1)为客户提供完整的宣传资料,包括金融产品类型、投资周期、收益情况及风险评测,这样可以增强产品的可信度。企业需要制订专门的风险告知,先简明扼要的介绍并分析金融产品,再向客户们告知其风险,并注明“投资有风险,购买需谨慎”,以减少盲目性带来的投资损失。

(2)金融产品推销人员要为客户分析金融产品风险,并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明确客户的风险承受力。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划分的等级为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同时,根据风险告知书的有关事项逐条向客户介绍,以确保客户了解产品风险,谨慎做出选择。销售员在介绍过程中,需要着重围绕各种金融理财产品可能在运行期间出现的风险和收益波动进行分析,不可单纯强调最高预期收益率。当金融理财产品到期时,金融理财机构需为客户提供流水账单,以便客户了解其所投资金在此区间内的运行状况,提高客户认可度。

3做好金融产品的售后服务

金融产品作为一项特殊的商品,在营销上并不能脱离其商品属性,商品要想长久的销售,必须重视售后服务,良好的售后服务对提高客户满意度、培养客户忠诚度是极其重要的。为了提高金融产品的销量,需要改变一些营销人员重销售和开发而忽视售后服务的理念,加强客户的后期服务,使客户在需要时随时能找到你。用创建品牌的精神去经营金融产品的售后服务,才能使客户对金融产品的态度从怀疑转为信任,从尝试投资转为忠实客户,甚至从普通客户转为推广者,老客户的带动,往往能造成点-线-面的销售业绩跳跃式增长。通过不断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互动,根据客户的需求来调整服务方向,打造无死角的服务“套餐”,再结合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打造的无死角的产品“套餐”,双管齐下,实现客户满意度与销售业绩的双赢。企业方面要重视客户管理系统的细节升级,利用计算机技术弥补人工的疏漏,如在客户金融产品的特定周期自动发送账单信息,客户生日和节日自动发送生日祝福,从细微的小事上温暖、感动客户,使其更信赖企业的金融产品,从而增加销量。

4开发新的产品营销渠道

要不断创新金融理财产品的营销渠道,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网络渠道。能够预见发展周期的情况下,把实体的线下网点作为固定的营销方式,其作用无可替代,因此要在维护原有成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创新并优化网络线上销售渠道,以提升产品服务性能、节约客户时间、优化服务流程。在实际工作中,除了增加普通的柜台服务,还要开设VIP客户接待室,成立专属的贵宾服务小组,为高级客户提供更舒适、更专业的服务。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交易模式发生改变,线下营销模式已失去原来的营销优势。因此,企业需要着眼于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开拓全新的互联网线上营销渠道,建立自助网络服务、电话网络营销、手机网络平台等多方面的一体化的金融产品营销平台。利用网络提供金融服务,让客户体验试用服务,可以大大降低劳动成本,并且给客户带来新鲜感,更易于收集客户反馈,为优化产品性能奠定坚实基础。

5加大金融产品APP的营销力度

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每个人都能通过网络享受到金融服务,智能手机这一掌上终端更是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流渠道,为了更方便及时地将信息传达至客户,扩展产品的服务平台至移动端成为当今的主流趋势,移动网络为金融服务插上了科学技术的翅膀,给金融产品的营销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途径。因此,开发出好用适用的终端金融APP,才能充分发挥移动网络的作用,留住和吸引更多客户。金融APP不仅要求信息及时准确,还要稳定快速,界面美观易用,上手难度低,这样才能吸引客户经常使用,充分发挥其作用。另外,短信渠道不可废弃,毕竟有部分客户尤其是年长者,通常不会使用相对较复杂的金融APP,而且APP的推送有时会失效。短信的推送一定要合理且可以通过短信代码自动回复,以实现互动查询功能。切忌盲目推送,应按客户需求合理推送,以免客户产生抵触心理。

6适度开展市场促销活动

开展促销的目的是把金融产品送到客户眼前,让其产生超值的感觉并刺激购买,实现双赢。促销策略的制订直接关系到促销活动的效果,并非幅度越大越有利于销售目标的完成,如果频繁的进行大幅度促销,势必使没有参加到促销活动的客户产生抱怨,降低满意度。因此,在金融产品的营销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促销方案。

7结束语

总之,在金融产品的市场营销过程中,不仅需要完善的风险保障机制,更需要结合各种创新方式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探索。无论是对于产品的创新,还是市场营销模式的创新,都需要以客户需求为前提,不断优化金融产品品质,并为其提供最优质的产品服务保障,由此既能显著扩大产品销量,还能有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超.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现状与对策[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5,(26):24.

食品市场论文范文5

关键词:食品企业;市场营销策略;问题

一、食品企业有效实施市场营销策略的必要性

市场营销策略的主旨是提高食品企业营销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由于营销在食品企业经营中的突出的战略地位,对于保证企业总体战略的实施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对处于竞争激烈的企业,营销策略更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所以,食品企业有效实施市场营销策略的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1.食品企业实行市场营销策略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体现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种前提下,社会分工进一步的细化,社会合作也在进一步的加强,各学科、各工种在不断地融合、发展,因此,食品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与策划科学相结合,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2.食品企业实行市场营销策划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市场环境也是瞬息万变,大量的商机与挑战并存。在这种经济环境里,食品企业所开展的每一项经营活动都必须要通过精心策划,因此,企业有了有恰当的策略,才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环境,才能使企业在当前环境中得以生存。

3.食品企业实行市场营销策划是信息时代营销活动的必然要求

当今时代,是信息的时代,食品企业所进行的各种经营活动所面对的是一个不断地变化的市场,所以必须时候把握住行业市场的信息变化,才能使自己的企业得到更多的利益,从而更好的服务市场。

二、食品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食品行业市场开发能力欠缺

(1)市场营销调研缺乏。研究显示,很多食品企业的市场调研状况或不规范,或不深入,或直接就没有。没有市场调研,就不能获得足够的信息来支持科学的决策。很多食品企业的决策主观性明显,随意性强,普遍存在盲目性问题,带来的后果就是企业产品不能适销对路,增加了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风险系数变大,甚至使经营面临巨大困难。

(2)市场竞争力不强。虽然国家相关经济制度要求,对待食品企业应该一视同仁,让它们作为市场主体都进入市场进行公平的角逐,优胜劣汰,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食品企业进行扶持,但是,由于企业自身在规模、实力上的差距,在现实的市场角逐中,竞争力不强,不少企业在竞争中失利,一败涂地直至退出市场。

(3)市场营销手段陈旧。由于市场营销观念的普遍滞后,在此观念指导下的市场营销手段也必然会比较陈旧。食品企业很多仍然固守过去传统的销售模式,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对于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手段的出现不敏感,对其使用积极性不高,兴趣也不大。对于日渐流行的网上电子商务行销模式,不少企业在这一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2.食品行业市场营销观念及管理方面的欠缺

(1)市场营销观念滞后。虽然很多食品企业认识到了市场营销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但从目前现状来看,情况并不是很乐观。或由于认识不到位,或由于执行不力,种种原因的存在直接导致其市场营销观念的滞后,与大企业的营销理念或与现行主流的营销哲学相比,均存在不小的差距。它们的营销理念本质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以生产或产品为中心的层面上,没有真正建立起“顾客是上帝”的营销思想。

(2)市场营销管理不规范。食品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不规范的突出表现是:营销管理短期没有细致入微、操作性强的计划,而长期又缺乏营销战略,没有伟大的愿景与宏伟的蓝图。营销管理缺乏程序与规范,管理的具体职能不能责任到人,权责不清。短期计划缺乏鲜明的针对性且较易出现不符合实际的情况,或出现“市场营销近视症”,过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

3.食品行业市场营销人员的素质及品牌竞争力建设的缺乏

(1)市场营销队伍不健全。市场营销队伍参差不齐、良莠不分也是食品企业营销的一大软肋。食品企业营销队伍的薄弱有社会认识因素的原因,如企业就业偏见;有企业自身管理方面的原因,如企业的薪酬管理出现问题或者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等;还有营销人员自身素质的问题,所有这些导致企业的营销队伍极为不稳定,营销人员的跳槽率很高,所以营销队伍亟待健全和完善。

(2)市场营销道德缺失。良好的市场营销道德无论是对企业还是营销者个人形象均有提升和优化功能。道德是无形的却有着广泛的约束力。现阶段,食品安全问题也越发凸显,营销道德就更显得重要。因为市场经济本质就是信用经济与法制经济。企业营销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仍存在宰客的“一锤子买卖”,对客户出现坑蒙拐骗现象,为了一己私欲而置道德规范于不顾,欺骗客户,伤害顾客感情,同时也毁坏了自己的声誉,不得不自食恶果。

(3)品牌竞争力建设的缺乏。品牌是无形资产,品牌建设对企业的长足发展至关重要。忽视品牌建设或者品牌无特色是食品企业营销普遍面临的难题。一些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一些没有及时注册自己的商标,因而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也不乏一些企业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品牌,至少在某一区域内具有较强品牌优势,但由于品牌意识薄弱,疏于管理,慢慢就丧失了仅有的相对优势。

三、结论

市场营销对食品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重视市场营销才能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更好地满足市场参与者的需要,提高市场效益。食品企业必须把市场营销中的问题解决了,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使企业永远走在前列。

参考文献:

[1]郭国庆.市场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食品市场论文范文6

随着消费者“绿色意识”的觉醒,消费者从普通产品向绿色产品的品牌转换行为日趋频繁。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是指消费者在寻求、购买、使用、评价和处理所期望能够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调整和改变消费品牌的行为。为更有效、系统和规范的实施绿色营销,企业应该充分把握消费者倾向绿色消费,及向绿色品牌转换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并在促成转换行为发生的过程中担负更加重要的责任。

本文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认为企业应从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出发,研究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行为过程中的作用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的促成机制,促使更多绿色品牌转换行为的有效发生,促进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的良性循环顺利实现。

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促成机制的构建,可以更加系统、规范地指导和实施绿色营销活动,使绿色品牌营销活动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品牌的认知,使绿色品牌代表的形象与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产生共鸣,加速绿色消费的大众接受过程,进一步促使其品牌转换行为的发生,并能培育消费者对绿色品牌的忠诚度。

一、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过程的影响因素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消费者在绿色消费过程中对绿色品牌的理解不全面,有关绿色品牌、绿色产品知识不足够,绿色品牌消费观念成熟度受消费者收入状况的影响比较大,在绿色品牌选择时随意性强、产品价格弹性表现明显,更强调绿色效果显形化。

可见,消费者在进行绿色品牌产品消费过程中是将“绿色产品”和“非绿色产品”放在同一个选购平台上进行衡量的。在选择和转换决策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从不同层面,对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发生着作用,促使消费者经历“绿色”需要的形成转换心理形成消费动机形成消费决策形成购后行为形成的全过程。本文从基本因素、强化因素、深化因素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基本因素

基本因素指对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产生影响的一些最为基础的驱动因素。换句话说,基本因素的影响过程是消费者对“非绿色产品”和“绿色产品”所产生的最直接切身作用的各因素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如收入与价格因素:消费者在品牌选择时进行收入、价格、所获利益的比较。统计资料显示,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人群中,有80%以上属于“非绿色消费者”,月收入在1500-7000元的人群中,“绿色消费者”的比例并没有随收入呈现明显差异,保持在15%-20%左右;消费者月收入达7000元以上时,“绿色消费者”的比例才有明显提高,达到42%;产品性能与质量因素:消费者对产品的基本性能和质量进行比较,只有当“绿色品牌”产品的性能和质量相对“非绿色品牌”产品而言是优越的或至少是相当的,消费者才可能进行绿色品牌产品的选择;品牌形象因素:消费者购买产品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比较各种“绿色品牌”和“非绿色品牌”产品的品牌形象,以获得安全感与价值体现,并据此对各类产品进行评估;此外还有使用舒适度因素、废弃物处理因素、安全和健康因素等。

(二)强化因素

强化因素指对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产生影响的外界干扰因素。这些因素对消费者的转换行为产生促成作用。绿色消费在一定的外界社会文化因素刺激下会转换成为一种消费潮流,不断坚定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的信心和决心,进而引发更多的绿色品牌转换行为的发生,但一旦失去与这些因素的紧密联系,其产生的作用很快会弱化甚至消失。

如社会参照群体的示范因素:当社会公认的参照群体的绿色消费行为被普通消费者知晓并认可后,会产生效仿行为;绿色消费时尚宣传因素:绿色消费作为人类崇尚自然、复归自然的道德表现,成为一种高层次的道德回归行为,迎合了消费者深藏心底的道德需求,逐步形成为一种社会消费时尚;“非绿色品牌”产品的不安全因素:“非绿色品牌”产品对人体健康的可能造成的不安全使人们感到恐惧和害怕,从而在选购产品时,把选购“绿色品牌”产品作为远离危险和污染的一个重要手段;此外还有企业绿色广告因素等。

(三)深化因素

深化因素指对消费者建立和巩固绿色品牌和绿色消费观念产生影响的各种驱动因素。这些因素对消费者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深刻改变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态度,使消费者的绿色品牌转化行为从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从被动转化为主动,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在其消费全周期的决策和行为,使消费者绿色品牌转化行为得到固化。如社会环保责任因素:各类环保介绍、宣传,能够丰富消费者的环保知识,激发消费者的社会主人翁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个消费者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有调查显示,大约有32%左右的消费者通过每年6月5日的“国际环保节”绿色宣传活动了解到更多的绿色产品信息,了解到绿色消费对社会和自身带来的益处,从而萌发或坚定了绿色消费的信念;环境保护意识因素:社会各界的大力宣传使消费者认识到环境资源不仅是一种自然形态,还具有经济价值,从而激发起购买“绿色品牌”产品的积极性;还有绿色产品资源节约因素等。

二、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促成机制的构建

根据前述对影响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行为的主客观驱动因素的分析,本文发现,消费者向绿色品牌转换是持续的生态环保宣传、社会参照群体的示范和消费者收入不断增加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绿色产品的生产企业在其营销组合中也对扩大绿色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相对于政府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而陆续形成完整的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居民绿色消费的政策导向,消费者,尤其是中高端消费者逐渐接受绿色消费观念并形成相对固定的绿色消费习惯而言,企业往往还将主要精力局限于绿色产品的研发、材料、生产、技术、管理、营销等环节的某一阶段,远未着眼于从企业自身角度全方位地采取措施促成消费者由非绿色品牌向绿色品牌主动转换。

企业构建基于绿色营销的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促成机制,是指在绿色营销理念指导下,从企业绿色产品生产控制、企业绿色产品宣传推广、绿色产品监督管理、绿色环保的社会宣传等环节入手,在消费者出于绿色消费目的而寻求、购买、使用、评价和处理能够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过程中,为帮助和激励消费者顺利调整和改变目前消费的品牌、服务或产品的行为所实施的系统工程。其中最重要的是产品质量与品牌形象的创建。

由于消费者在进行绿色品牌转换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各类因素的影响,根据我国普通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现状,我国企业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建立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行为促成机制。

(一)企业绿色产品生产控制机制的建立

1.成本和价格控制。通常绿色产品在工艺、技术等方面的投入较高,因此生产成本比普通产品高,企业生产绿色产品所增加的成本大多在产品的销售价格上得到充分体现,有些企业甚至将“绿色”作为利润增长点,在价格中除体现成本的增加部分外,还进一步追加盈利比例,导致市场上绿色产品价格大大超过非绿色产品,超过了大部分消费者收入水平所能担负的能力,挫伤了消费者进行绿色品牌转换行为的积极性。

企业应该明确的是生产绿色产品对社会环保做出贡献所支付的超额成本不应由消费者全部承担,在消费者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企业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更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另外,企业应尽快进行技术研发,降低绿色产品的生产成本,从根本上控制产品市场投放价格,使我国消费者有足够的支付能力购买绿色产品。

企业还可与政府部门进行合作,通过获得政府的各类补助政策来抑制绿色产品的价格,从而使“绿色”从消费者出资购买的利益变为采购过程中的“净收益”。通过企业、政府的通力合作,使消费者选用绿色产品所获得的可感知效用(物质和精神)超过非绿色产品,呵护和培育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信念,同时也可以通过销售量的增加来提高总利润,获得长期绩效。

2.质量和性能控制。目前市场上,企业在生产和销售绿色产品时,更多的关注“绿色”特点,忽视了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上的保证,认为消费者可以为“绿色”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消费者是物质社会中的普通人,具备人的各种情感和弱点,在生活中,会显现出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愿意放弃自己的一定利益维护社会的利益,但企业不能要求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体现社会责任感就放弃对高性能和质量追求的权利。因此,如果仅依赖于消费者的责任心来保持绿色产品的销售,那么这种消费趋势很快就会趋于平淡。

企业在生产绿色产品时应对产品质量和性能进行监控,比较和分析绿色产品与同类非绿色产品在性能和质量方面的优劣,确保研制的绿色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与非绿色产品保持一致甚至更为出色,打消消费者在选择绿色产品时对其性能和质量的犹豫和顾虑,坚定购买信心和行为。

3.售后跟踪服务控制。绿色产品被消费者购买后,消费者会进行购后评价,这种购后评价会影响消费者今后的购买行为。作为消费者在购买绿色产品时考虑了“绿色”和“使用”,一旦发现绿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其体现出来的功效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就会动摇其继续选购绿色产品的信念。

企业在绿色产品被消费者选购后应对售后状况进行跟踪,例如进行顾客卖场意见簿(日常品)、顾客意见反馈回访(贵重物品)以及产品定期维护(耐用品)等,一方面坚定购后评价良好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促使其再次购买;另一方面尽可能消除购后满意度差的消费者的顾虑,使消费者感受到企业的诚意和决心,获得再次被选择的机会。

4.废弃物处理控制。产品在使用后的废弃物的处理也是消费者比较关注的一个方面,会影响其对绿色产品的整体评估。绿色产品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对环境的无污染和资源的可再生利用性,因此在对废弃物的处理方面有着非绿色产品无可比拟的优势。

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应对相应的废弃物采取必要的处理和控制措施,如设立包装回收点、废旧产品回收点等,强化绿色产品的特点,使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营销建立起可感知印象,使消费者对社会作出的贡献获得真实的展现,从而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热情。

除此之外,企业应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产品使用完毕以后的处理或再循环利用问题,使产品废弃物的处理在生产之初就被纳入资源循环体系之中。

(二)企业绿色产品宣传推广机制的建立

1.绿色产品广告推广。广告是被企业使用最频繁的宣传工具之一,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的传递将绿色消费理念进行推广。在进行绿色消费时,消费者作为信息收集者,广告是其信息的重要来源渠道之一,绿色广告可以利用消费者对生存环境的日益关心,在广告中加入环保的诉求点来吸引和说服消费者,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整体认知程度。

在绿色产品广告推广实施过程中,企业一方面必须以绿色产品作为宣传内容的支撑点,不能弄虚作假,宣传的诉求点必须是消费者能感受和体会到的,阐明购买绿色产品不但可以获得必要的物质利益,还展现了自己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企业在宣传过程中可以为消费者塑造社会参照群体,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时尚的消费行为,被社会公众接受和推崇,促使和强化消费者绿色品牌转化行为的发生。

2.绿色公关活动宣传。充分的信息沟通可以让消费者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帮助企业深入了解消费者的绿色心理,进行更加有效的绿色营销,企业进行绿色公关活动宣传就能通过有序的各项活动,加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同时也帮助企业抵御来自竞争对手的攻击。

企业一方面可以加大公共关系工作的力度,与传媒合作,及时为企业的绿色表现做宣传,积极参与有关政府及管理部门组织的各项重大绿色活动,进行各类绿色活动的赞助,开展企业绿色工作报告;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和监督企业内部有关绿色管理制度的执行,进行绿色审计、内部绿色教育,表彰有贡献的职工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确立企业绿色形象。

3.企业绿色形象推广。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企业形象也是评估产品的一个重要方面。树立一个高品质的绿色企业形象可以帮助企业更直接、更广泛地将绿色信誉传达到促销手段无法到达的市场,为企业获得强而有力的竞争优势。

在企业绿色形象推广的过程中,企业应避免过分夸大“绿化”程序,适当地暴露自己的不足之处反而会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在消费者中建立信任感,同时借助一些中立信息机构传递企业绿色形象,如政府、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这样能增加消费者对绿色形象的信任度,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绿色形象。

(三)绿色产品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

1.绿色产品质量和宣传行业监督管理。消费者在选购绿色产品的时候,由于缺乏专业知识难以判断产品质量的好坏,有的企业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获得竞争优势,在宣传过程中利用专业知识的优势误导消费者,有的甚至夸大其词,进行虚假宣传,严重损害了全体绿色企业的形象和声誉,使消费者对绿色企业保持怀疑态度,因此需要企业联合起来推选中立机构对市场上的绿色产品质量和宣传进行监督控制,制定相关的绿色产品行业标准,有关产品质量的相关督察信息,传递行业标准内容,增加绿色产品质量信息的透明度,使行业信息进一步公平化和透明化,呵护消费者的绿色信念,获得消费者信任,帮助消费者辩识产品质量。

在进行绿色知识的相关信息传递过程中,除了要做好绿色产品质量和宣传工作,也要积极进行行业监督管理,对假冒伪劣的绿色产品予以监督和处理,最大程度减少假冒伪劣绿色产品对企业的冲击,减少消费者的购买忧虑。

2.绿色产品标志规范监督。目前国家规定的绿色产品标志是非常规范化的,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很多企业滥用非规范性标志诱导消费者进行购买,一方面企业绿色生产逃离了必要的监控,另一方面也混淆了消费者的视线,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普通消费者无力进行辨别,为避免利益受损,有的消费者甚至选择放弃对绿色标志的识别,大大打击了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的积极性。

相关企业有必要联合起来制定行业规范,推选和委托中立机构或部门进行绿色产品标志规范监督管理,帮助企业有效传递信息,帮助消费者进行绿色产品的识别,消除他们的怀疑,坚定其绿色品牌转换行为。

(四)绿色环保社会宣传机制的建立

1.政府环保宣传配合。大力宣传绿色消费观念,是使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的根本解决办法,是从消费者心理出发的根本促进措施。公众和企业的环保意识淡薄,会成为绿色产业发展的阻碍力量,只有将环境保护的意识深植消费者的脑海中,才能确保绿色品牌转换行为的稳定性。

政府的环保宣传与企业的绿色宣传并不是脱节的,两者的宣传是相辅相成的,一边激发环保需要,一边提供了解决方案,因此,企业可以密切注视政府各部门的宣传活动,使自身的宣传方向与政府宣传一致,发挥更大的宣传效用。

2.社会责任宣传。消费者只有把环境保护作为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才会在平时的消费行为中义无返顾的进行绿色品牌转换。政府和企业应充分调动消费者的社会主人翁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是一项关系到公众切身利益的事业,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让消费者不再是“围观者”,更应该是环境保护的实施者。超级秘书网

只有充分激发了消费者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和信念,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行为才能大量的、自觉的出现,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行为将成为消费者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

3.绿色企业评比宣传。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为基本目标,而生产绿色产品要求企业考虑产品的利益大于产品的价格,由于现在还处在“绿色”研发阶段,绿色企业承担了一定的社会代价,损失了一定的物质利益,通过绿色企业评比宣传,绿色企业可以获得良好的企业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在物质利益上的损失,扩大了企业总财富。

通过绿色企业评比宣传,企业可以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树立绿色企业形象,为企业获得政府支持、优惠政策方面提供优先条件。同时,在绿色企业评比宣传的作用下,帮助消费者对绿色企业和绿色产品进行认识,促使其绿色品牌的正确转换,增加其消费信心。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消费者绿色消费现状不理想,但绿色消费已经开始初步兴起,本文认为在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行为过程中,消费者受到各类因素的作用,企业的绿色营销通过对这些因素施加作用在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行为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有序的绿色机制帮助和促使消费者进行绿色品牌转换行为的发生,从绿色产品生产控制、企业绿色产品宣传推广、绿色产品监督管理、绿色环保的社会宣传等几方面建立一个综合的促成机制,在建立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本行业特点和消费者消费特点,使建立的促成机制能符合其行业发展,为企业绿色营销绩效的提高提供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魏明侠,司林胜.绿色营销绩效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225-277.

[2]WilliamD.Neal(2000).ARebuttal:LoyaltyReallyIsn’tThatSample.MarketingNews,14August.

[3]利昂•G•希夫曼,莱斯利•L•卡纽克.消费者行为学(第8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罗纪宁.西方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理论和方法评析[J].江汉论坛,2005(9).

[5]井绍平,陶宇红.消费者品牌转换驱动因素研究:基于绿色营销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4).

[6]龚振,彭娟,程昱.客户品牌转换驱动因素研究[J].企业活力,2007(10):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