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大学排名文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二本大学排名文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二本大学排名文科

二本大学排名文科范文1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该报与英国著名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联合进行的2009年世界大学评估结果出炉。其以学术表现、雇主评价、学生及教授国际化程度、师生比例及论文引用情况等为排名依据,是目前较权威的全球大学排名榜。

排名榜仍以美国哈佛大学居首,该校已连续6年成为全球最佳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则替代美国耶鲁大学排名第2位,后者退居第3位。排名前10位的大学中,美国占6所,英国占4所。

香港高校在排名榜上有出色表现,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再次进入50强。其中排名第24位的香港大学在亚洲仅次于排名第22位的日本东京大学,该校也是继2007年后再次进入前25位;香港科技大学的排名则由2006年的第58位升至2009年的第35位;香港中文大学排名第46位,比2008年略降4位。此外,香港城市大学排名第124位,比2008年上升23位。

而中国内地只有清华大学进入前50强。清华大学在此榜单中上升明显,排名第49位,跃升7位,2008年排名为第56位。

清华等5所高校 合作开展自主招生

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5所著名高校招生部门决定,在2010年自主选拔录取中开展合作,共同委托专家组完成部分笔试科目的命题和阅卷工作,并在全国绝大多数省份设立笔试考点。湖南省已确定为笔试考点之一,考生只需在本省参加一次考试,就有机会获得这5所大学的自主招生资格。

据悉,每名考生可以同时申请5校中的两所。如果两所高校的要求都没有达到,考生还可以根据大学的规定用该测试成绩向第三所学校提出申请。这样,绝大多数考生将在本省完成笔试。只需参加一次考试就有机会获得不同大学的自主招生资格,降低了考生在多所大学之间来回奔波应试的成本。此外,5所高校不参与通用科目的命题、阅卷和考务工作,也有助于提高自主招生的公信力。

与往年的自主选拔相似,5所高校仍然实行笔试、面试两阶段的测试方式,但分成了通用基础测试、高校特色测试、面试三个模块。在通用基础测试部分,5所高校采用统一的科目和试题,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适用于理科考生)、人文与社会(适用于文科考生)。

川大将破格录取 “偏才”“怪才”

偏才、怪才不仅可以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还可以有专门的导师为其量身定做一套学习方案。四川大学改革本科培养机制,增加了不少激活学生个性特长的环节,为充分发挥和挖掘具有特殊兴趣和特殊专长学生(简称“双特生”)的潜能,对“双特生”的培养作了详细要求和规划。川大特别设立了“双特生”培养专项基金,首批投入500万元。

具体地说,“双特生”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有特殊兴趣、爱好和特殊专长、潜质,或者在某一学科领域开始崭露头角或已取得一定成绩,或者对一些冷僻、人才稀缺的学科领域有一定程度的深入了解、有一定独到见解的奇才、偏才和怪才。

“双特生”在录取上也可以有捷径。四川大学表示,高考录取时对具有特殊兴趣和特殊专长潜质的优秀中学生,可以通过中学推荐、自主招生、高考成绩等方式来认定其为“双特生”苗子,并在国家招生政策许可的前提下,优先或破格录入四川大学相关专业学习。

十大留学人气 专业排行榜

近些年在全球大红大紫的商科专业、护理专业和创意、设计类专业最具人气,得到了五颗星的评价。接下来是IT专业、动漫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这几个专业的人才在未来几年内的需求量将居高不下,因此获得了四颗星的评价。排名十大人气专业最后三位的是物流专业、会计专业和工程类专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通晓西方经济管理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工程人才肯定会成为社会的“香饽饽”,这三个专业获得了三颗星的评价。

全国各地湖北高考生 压力最大

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联合新浪进行挂网调查,结果显示76%的高考生承受“很大”或“较大”的压力。在各个省份中,湖北高考生的压力最大。本次调查以参加2010年高考的学生和其家长为对象,收回具有独立IP地址的2010届高考生有效答卷4387份,家长有效答卷5025份。参与调查的众多省份考生中,反映压力最大的十个省市包括湖南、北京、湖北、浙江、河南等,其中湖北考生中有52%的人感觉压力很大,其他省份的这一数据都没超过50%。

二本大学排名文科范文2

丹麦是一个童话的王国,这里的教育水平比较高,留学费用相对较低。那么,出国留学丹麦怎么写留学申请书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优秀学生丹麦留学入学申请书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优秀学生丹麦留学入学申请书Dear _,

Creative activities have always drawn my attention, from a young age Iwould draw, colour, cut and create! I’m still very much like this, I find myselflosing track of time and working into the small hours.I enjoy the challengeswhich design presents and communicating my ideas as solutions.Being involved inextreme sports when I was younger helped to feed my creative cravings, it gaveme a focus and allowed me to express myself freely.I wanted to represent thesehobbies, that’s when I decided to design t-shirts that would display aconnection with my friends and our common interests.

Prior to applying to study illustration, I have worked in job roles where Ihave learnt valuable skills.The majority of my experience being within theretail industry.I have learnt the values of team work, meeting deadlines, beingpro active and working to ones own iniative.Working for high fashion retailershas also allowed me to keep my creative edge.I have personally made displays,dressed windows and mannequins, remerchandised walls, even down to placingfixtures requires industry knowledge and creativeness.It was at this point Irealised I would really enjoy working within a more creative industry.

In my free time I enjoy playing guitar, writing music, discovering newbands, attending gigs, reading, photography, watching films and playing chess.Abig desire of mine is to travel, I believe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ife.Iknow the places I have visited so far have left an impression on me, I am alwayskeen to discover and explore.Without visiting new places and meeting differentpeople, I would not have as much awareness of the world, I view this as anessential part of design.I also consider design to be a hobby which I ampassionate about and enjoy thoroughly.It seems natural for me to take this tothe next level as I see design being more than just a hobby.

Studying at degree level will give me the opportunity to respond to briefs,rather than self-initiating my work.Though more importantly I will also begiven the opportunity to work with other designers, be it my tutors or fellowstudents.Working in a creative atmosphere amongst others who are able to givecritique and advice, will be the most valuable area to me.I would also like touse university as a stepping-stone to gain work, through exhibitions,opportunities within the university and through industry links.

Some of my favourite artists would include David Shrigley for his bazaarhumour, Banksy for his satire and directness and Frank Sheppard Fairey for his‘phenomenology’ experiment.

Illustration has recently become a bit of an obsession to me and I can’tremember a day when I wasn’t drawing or doodling an idea.There’s somethingsatisfying about spending hours rendering an idea, only to realise something isslightly out of place and deciding to spend a night in perfecting it.

Yours sincerely,

xuexila

出国留学丹麦可以申请的大学一、哥本哈根大学

哥本哈根大学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是丹麦规模、最有名望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北欧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在校学生人数已超过35,000人,并建立了庞大而雄厚的师资1800人次。哥本哈根大学构建起了斯堪地那维亚地区的经济和科技,并为丹麦培训了许多神职人员、医生、律师和教师等专业人才。世界大学排名第四十五位。

作为丹麦最有名气,极大的大学,哥本哈根大学无疑是吸引了丹麦的精英学生。化学,生物,天文,医学的研究,哥本哈根大学还是有很重要的地位。也许是担心外国人真正学到丹麦的精华,哥大英文授课的本科,硕士专业是很少,国际学生多半是交换生。经济系是长期招生中国学生极多的专业,以前申请是相对容易,但是被部分学生给浪费免费名额后,现在申请要求是明显有所提高。要求有经济系的相关背景,宏观经济,微观经济都有要求。

二、南丹麦大学

南丹麦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Denmark)位于丹麦南部,学位和研究享誉全球,其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拥有五个现代化图书馆、实验室及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南丹麦大学由南丹麦商业与工程学院、欧登塞大学和南珠特兰大学合并而成,并由欧登塞(Odense)、科灵(Kolding)、埃斯堡(Esbjerg)和桑德堡(Sonderborg/Flensborg)四个校区组成,其中主校区是成立于1966年的欧登塞校区。南丹麦大学约有25000名学生,是个综合性大学,涉足了50多个专业研究领域,学生可选择从大学到博士学位的不同课程。世界排名约为301-400名。

南丹麦大学有奥登斯校区和桑德堡校区,文科硕士专业基本在奥登斯,理工硕士专业基本在桑德堡,以前马氏基学院有很多中国学生攻读计算机,毕业后就业也不错。丹麦收学费后,理工科中国学生明显减少。南丹麦大学桑德堡校区有几个英语授课的本科专业,比较受到中国人欢迎。学费不高,教育质量还不错。

三、奥尔堡大学

成立于1974年的丹麦最年轻的综合大学,因为高度的国际化程度吸引了不少中国学生。奥尔堡是丹麦第4大城市,虽然人口只有15万左右。奥尔堡大学理工科还是很厉害,电子,通讯等是很多公司的研发伙伴。中国学生多半是读硕士,毕业后就业前景一直是相对不错。

不少中国人在奥尔堡大学读博士或者任教。文科也有大量专业是英语授课,而且费用便宜。但前几年中国学生因为文凭造假,部分影响了中国学生的名声。如果你想真做研究,奥尔堡大学还是不错的选择。

四、罗斯基勒大学

罗大的文科其实很有特色,教学质量也深受丹麦人认可。学校采取Project的学习方式,但是适合能自觉学习的学生才可以收获较多。

以前大量招生中国学生,但因为收取学费的事情,中国学生把罗大告到了丹麦科技部,造成沸沸扬扬的丹麦学校欺骗中国学生事件,罗大教育质量不高的新闻遍布丹麦媒体。最终以罗大全额退回中国学生的学费而收场。但是从此学校老师对中国学生的态度90度大转弯。评心而论,罗大文科教育质量还是不错的,理科教育一般。学校地点不错,教学条件也可以。

留学丹麦衣食住行指南一、衣

丹麦本地一年中的平均气温在20℃左右,30℃的天气并不多,零下的气温也很少,总体上来看,生活的环境还是比较适宜的,大家的穿着也基本是以舒适为主,大家不用带很多衣服过来。

平时的服装采购,可以考虑换季的时候进行,这样可以享受比较大的折扣,而且大家可以办一张信用卡,刷卡还有折上折,最后就是多关注一下商场的优惠信息,并且学会使用网购。

二、食

要适应丹麦的西式餐饮习惯,大家在这里生活,每天接触的,大部分都是西餐,沙拉、汉堡、面条、面包、披萨等,米饭是比较罕见的,而且价格一般也会比较贵。

不过如果大家选择自己来做饭的话,成本会低上不少,不过要注意开放式厨房的使用;大家还可以去超市采购半成品,回家只需要稍微加工一下,就可以吃的那种。

三、住

学生公寓是第一选择,因为方便省事而且安全便宜,但是名额很少;而对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还可以考虑进行寄宿,本地家庭更能够为你提供完善的生活服务。

当然性价比的,依然还是合租,大家可以联合几个同学或者朋友一起来租一个套间公寓,这样大家就可以平摊包括房租在内的所有日常开支,能够剩下一大笔钱。

四、行

在这里,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分开,公交车道虽然不宽,但是大多都是单车道,这样你会感觉特别安全,而且开车的话可不用担心可能会遇到抢车道的情况。

二本大学排名文科范文3

实际上,对香港伸来的橄榄枝,人大附中的学生早已不新奇。

这本是一个“不存在高考升学率问题”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学校,2001年至2005年,每年有40%的考生能升入北大、清华和人大。

该校副校长沈献章说,大规模的报考出现在2005年。这一年,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正式纳入全国统一招生计划,香港的另外6所高校和5所澳门高校仍继续在内地自主招生。

这一年,人大附中有24名考生接到香港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其中20名最终成行。

沈献章介绍,这20人中有同时接到北大或清华录取通知书的,但自己选择了香港;也有比北大和清华的录取线差几分的,态度更是毫不犹豫。

让老师们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在两次模拟考试中都考出高分的学生第一志愿选择了清华大学,第二志愿填写的是香港城市大学,但在正式高考中发挥失常,比清华的录取线还少2分。结果香港城市大学不仅录取了他,还奖励了24万元奖学金。

储皖沪是报考港大考生中的一个。年初,他专门赴港参加“京港学生对话”,还特意到香港中文大学“转了转”,回来后,说了一句让原本还犹豫的妈妈彻底改变主意的话:我要去香港的一流大学上学。

香港用几场简简单单的宣介会,便打开了内地的缺口。

宣介会上的港方教师,让学生和家长眼前一亮。“他们气质很好,谈吐很有学者风范。”储皖沪说。

除了严格的笔试和面试考察考生的英语能力和均衡素质外,港校还要求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

而内地高等教育的弊端之一便是很多学生缺少创造性思维,只知道标准答案。

为香港招生叫好的不仅仅是学生和家长。“我相信在香港,学生能受到货真价实的教育。”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杨东平教授说,“内地的大学,整体上还处在前现代状态。”

在他看来,内地和香港的教育模式“完全不同,就像水与火,越来越多的人会明白其中的区别”。

有选择,就必定有流失。当外界纷纷猜测,内地顶尖大学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处于不利位置时,部分大学并不认为香港招生会对他们产生冲击。

“香港招生目前不会对我们产生很大影响。”北京大学招生办的一位工作人员说。至于状元流失,也不是很严重的问题,“没有状元还有其他一流人才”。清华大学也对本年度的招生充满信心,一位教师认为,清华的育人模式经过了上百年的探索,经得起时间检验;而香港来内地招生,毕竟是一个新事物。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说,如果不扩大招生规模,20年内,香港都难撼动北大和清华在内地的霸主地位。但他相信公众会从中获得实质性的启迪,舆论将迫使北大和清华这样的名校不断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这是一种潜在压力,“至少是让北大和清华在心理上有压力”。

教学水平对比

师资力量:

根据《泰晤士报》评比,历史悠久的香港大学在世界200所大学排名中居前50位,该校50%的教师毕业于世界著名学府,许多教授在国际上具有显著影响力。除中文系外,学校从教材到课堂全部采用英语教学。很多教授本身就是外国人;城市大学拥有52位讲座教授,其中10位是世界各国的知名院士。

北大、清华也有很多著名学者,但他们很多都不再亲自带本科生了。

实习机会:

香港大学每年选派20%的学生到内地或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大学交流;中文大学每年有600多名外国学生来交流,也送出400多名学生到20多个国家的180多所大学交流。

北大每年由学校提供资金到国外实习的最多一两个,到国外交流学习的不过10到15个。

毕业前景:

如果都是毕业出国深造,香港大学的学生应该比北大学生更容易一点。据城市大学统计,前几年城市大学的内地毕业生,有67%留在香港就业或到海外深造。香港大学的内地毕业生则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及美国微软、花旗银行、纽约人寿保险等大公司。

培养目标对比

香港中文大学入学及学生资助处处长周陈文琬说,“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能管理香港和内地,还要能管理世界。”

然而,在内地,北大高材生因找不到合适工作而街头卖肉、卖糖葫芦的怪现状越来越多。鉴于当前内地大学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工作能力欠缺的状况,港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显然做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心坎里。

选才标准差别大

2005年,在各省报考港大的学生中,有11个省的高考最高分考生被拒绝,而此前香港科技大学则录取了一位因为偏理科可能连内地一般大学都考不上的学生。其原因是香港高校认为香港的教育制度不可能适合所有人,独立性强、自我管理能力强、心胸开阔、社交能力强的学生,才适合到香港读书。港校认为,高考成绩最好的学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人才。

而在北大、清华,录取状元多寡始终是招生成败的晴雨表。2005年,北大录取了47名状元,其中文科第一名31人,理科第一名16人。清华录取了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理科第一名和山西省文科第一名。

奖学金对比

为吸引尖子生,香港各高校都拿出了巨额奖学金。

2011年港大拨款900万港元设立入学奖学金,颁发给录取名单中各科成绩突出的学生。全额奖学金包含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最高可达50万港元。香港科技大学今年更是给北京理科状元梁思齐开出了57万港元的天价奖学金。这对北大、清华本科生是无法想象的。

二本大学排名文科范文4

一、社会网络评教平台:高校教学评价的新趋势

1.社会网络评教平台的运作社会网络评教平台要求将高校教学评价的目的、指标、方法、过程、结果与反馈等完全公开,供评价者直接进行评价与查询。首先,社会网络评教平台公开了高校的教学信息和评价指标。评价者通过各类社会网络评教平台提供的不同评价指标对教师教学进行公开评价。其次,社会网络评教平台公开了高校教学评价的过程。评价者通过邮箱等方式进行简单注册后,便可进入教学评价页面自行进行相关评价。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均由评价者自由选择,评价时间及评价地点等也由评价者自行决定,整个评价过程均公开透明在社会网络平台之中。最后,社会网络评教平台公开了教学评价的结果。所有评价者对于教师教学的各项评价分数及对课程或教师的意见、建议等评价结果,均以列表等形式逐条公开显示在网站页面中,供访问者对该教师教学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进行查询。“公开化”成为社会网络评教平台的主要特点,从评价资格注册、评价时间、评价地点、对象的选择、教学评价过程的实施到教学评价结果的反馈等方面,均由评价者自行在网站上公开进行,整个教学评价过程具有公开性与透明性,不受高校及其他官方组织的操控与制约。2.社会网络评教平台的缘起社会网络评教平台得到迅速发展,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的校内教学评价限制了学生评价高校教学的权利。在传统的校内教学评价中,学生进行的教学评价仅局限于管理部门所组织的纸笔评价或是网上评教系统评价,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地点按照高校规定的教学评价指标做出分数或是等级评价。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意见全面、充分地反馈教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及具体问题,无法充分表达自己在教学中的真实感受。二是高校内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吸引力不足,无法引起评价者兴趣。高校内传统的教学评价多为分数评价或是等级评价,方法较为单一,形式过于呆板,评价者缺乏积极评价教学质量的兴趣。同时,传统的教学评价多为学期末进行的终结性评价,学生没有获得及时的反馈,也无法感受到自己所提供的评价结果对于教师教学产生的影响,从而丧失了对官方组织的教学评价的信任。三是网络的发展为评价者参与“公开化”的教学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时空被打破,建立了开放型的教学环境和评价环境。利用网络高效、快速、便捷的特点,评价者能够及时、有效、方便地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评价并实时获得反馈,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准确度与评价效率,为社会网络评教平台的兴起和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3.社会网络评教平台的影响社会网络评教平台的出现,使原本隐藏在高校内部的教学评价结果公之于众,公开了高校的教学实力和教师的教学情况,对高校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公开在社会网络评教平台中的教学评价结果成为大学生选择课程和教师的重要参考。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使用公开在社会网络评教平台中的教学信息和评价结果来规划自己的课程表,查看所选课程的教师性格、授课风格等。例如,中国“学邦网”收录了全国3000多所高校约100万名大学教师的教学信息,为用户提供优秀师资、课程推荐信息。2010年浙江大学361位录取到人文科学实验班的新生,大多是在“学邦网”上查看了各位教师的评价后再选择班主任[1]。威廉姆斯学院的学生利用美国“评师网”的教学评价结果创办课程选择指南“Factrak”,以公开的高校教学评价结果帮助学生选择课程,参与教学活动的决策[2]。社会网络评教平台中评价结果良好、受欢迎程度高的教师为更多的学生提供课程学习,不仅使得教师资源合理利用,也为学生更加积极参与高校管理、参与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二是社会网络评教平台的出现对高校声誉和大学排名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类平台为高校提供了一个“针对全国所有学校教师的统一评价方法”,使高校内部自行组织的教学评价演变为校际之间的教学评比,构建了统一的高校校际教学质量评比平台[3]。社会网络平台通过引入市场中“竞争排名机制”的观念,将公开的教学评价结果作为高校排名、教师排名的重要指标,促使高校之间形成竞争,并为高校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提供了方向:必须从教学入手,着力提升教学质量,获得较高的教学评价结果,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和综合排名。例如,明尼苏达大学教务委员会(TheUniversi-tySenate)根据美国“评师网”中学生的评价结果反馈作出关于公共课程的改进,让评价结果良好、受欢迎程度高的教师为更多的学生提供课程学习[4]。而福布斯大学排行榜将美国“评师网”的数据作为大学排名的一项重要指标,其权重占到了整个评价的17.5%[5]。于是,许多教学质量优异的高校脱颖而出,如美国的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College)因较高的教学评价分数、良好的教学氛围以及学生对于学校和教师评价的满意度高而击败一系列知名的研究型大学,于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年位列福布斯大学排行榜榜首,并于2014年再次位居榜首。美国西点军校(WestPoint)、波莫纳学院(PomonaCollege)、斯沃斯莫尔学院(SwarthmoreCol-lege)等高校也因此击败了美国一系列研究型大学获得了福布斯大学排行榜较高的排名[6]。

二、高校教学质量是否具有可比性

1.不同高校之间教学质量是否可比社会网络评教平台实施的理念假设是,不同高校之间的教学质量可以进行比较。它搭建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平台,通过同样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对不同高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比较,并以量化排名的方式在平台中公开各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然而,不同高校之间的实际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能否通过社会网络评教平台进行比较仍然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高校教学质量高低涉及宏观、中观及微观等众多复杂因素,不能仅用某一种简单的评价方法评比出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各高校之间的层次高低不同、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不同、教学管理和师资力量不同,教学质量自然会有所不同。如果仅采取社会网络评教平台提供的某种单一方法进行教学质量评比,可能会使得层次高、资源足的高校更容易获得较高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导致教学评价结果失真,甚至产生扭曲事实的不公正现象。2.不同学科之间教学质量是否可比社会网络评教平台认为,高校各学科的教学内容虽然不同,但是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具有同一性,因而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可以通过同种评价方法进行测量。但由此而产生的争议是: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质量能否相互比较?例如,德国的社会网络评教平台“我的教授网”(meinprof.com)要求学生采用网站提供的同一教学评价指标对所有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行测量和比较,并未对不同学科的教学评价指标和方法进行分类。反对者认为,不同学科之间由于其课程性质、授课方式和难易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不能使用同一种方法进行评价并比较出高低优劣。例如,基础理论课侧重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的学习与掌握,而专业课则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汲取新技术。两类科目的授课目标、授课方式及评价标准都应该有所不同,因而需采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进行教学评价。当使用同一种评价方法、按照相同的评价指标对具有不同特点的不同学科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容易迫使教师按照评价指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致使教学缺乏独特性,从而导致“千科一面”的教学格局。3.不同学历、能力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否可比每年年终,社会网络评教平台会根据公布在网站中的教学评价结果对全国高校教师进行排名,令教师通过同样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与其他教师进行多方面的同类对比。然而不同学历、能力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否具有可比性仍然存在争议。例如,以美国“评师网”为代表的社会网络评教平台将不同学历、能力的教师之教学质量进行同类比较,旨在帮助教师“衡量教学效果、提升教学积极性”,促进教师相互竞争、提高教学排名,从而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7]。社会网络评教平台认为:“当大学公开高质量的学生评价结果时,教师将会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获得良好的教学声誉。”[8]但是,教师之间的资质、学历、能力等情况各不相同,在其领域所擅长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果采用同一种评价方式进行比较,可能会使某些教师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当不同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科、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时,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正体现了教师教学的独特性和原创性。如果将所有教师按照同一种教学评价方法进行评比,容易驱使部分教师为追求评价高分、寻求利益最大化而按照社会网络评教平台提供的评价指标要求进行教学,对教学的独特性和原创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公开评价高校教学是否有损教师形象

1.公开教学信息是否会损害教师形象社会网络评教平台要求将高校内所有教师的个人信息及教学信息均公布在网站中,以供访问者随时随地对全国任意一名教师教学情况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进行浏览与查询。此类教学信息的公开是否会损害教师形象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例如,美国“评师网”中除了公开教师本人照片、所在地区、学校及教师任教科目等常规个人信息以外,该网站还公开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材料等教学信息。社会网络评教平台以期通过公开教学信息对教师施压,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然而部分教师认为,教学信息不能也不应该在社会网络评教平台中公开。即使教师照片、任教地区与学校以及任教科目等常规信息可以公开,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及教学材料等教学信息也不能公开。这类教学信息属于教师的个人信息和教学特色,是教师通过个人教学实践和教学探索后得出的宝贵的教学经验。当属于教师个人的教学信息被公开时,容易造成教师的利益受损,使教师出现“在探照灯下教学”的情况,对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2.公开评价结果是否会损害教师形象社会网络评教平台公开了原本仅掌握在高校教务管理部门手中的教学评价结果,并将其呈现在网站中供所有浏览者搜索与查询。例如,美国“评师网”将学生对高校和教师教学的评价结果以量化分数的方式公开在网站中。同时,“Facebook”、“Twitter”和“Tumblr”等著名社交网站也同步了美国“评师网”中的教学评价结果。社会网络平台的理念是:当教师的教学评价结果公开时,教师群体会产生一定的舆论压力和教学压力,促进教师教学进步及自我提升。但是,社会网络评教平台在公开高校教学结果的同时,也随之披露出了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传统的教学评价结果通常掌握在教务管理者手中,教师只能知晓属于自己的教学评价结果。当原本隐藏在高校内部的对于教师教学的意见与建议被公开、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等被公开时,容易对传统观念中教师作为教育权威者的形象造成破坏,从而对教师的声誉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原本仅由教师自己掌握的教学评价结果被公开后,容易对教师教学方面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不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3.网络匿名性是否会损害教师形象社会网络评教平台要求学生进行用户注册并以匿名的方式在网站中关于高校及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评价。社会网络平台的理念在于:学生以完全匿名的方式进行评价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的顾虑,使学生给出真实的教学评价结果。但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不可控性,当某些带有污蔑或侮辱性的评价结果在网站中扩散时,是否会对教师的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仍然存在争议。部分教师认为:当某些评价者利用网络的匿名性等特点使用侮辱、污蔑性的词语对教师进行不负责任的评价时,容易对教师的名誉产生危害,破坏教师作为教育者的形象。部分教师形容公开进行教学评价“如芒刺背”,有的教师甚至将其比喻成“被蒙面痛揍”的感觉。有教师表明:“这样的匿名评价极不负责任,那些污蔑性词语,直接败坏了教师的名誉。”[9]

四、学生评价高校教学质量是否可信

1.学生评教结果是否等于教师教学质量社会网络评教平台由学生根据不同网站提供的不同评价指标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和水平等方面进行公开评价。学生公开评教的结果成为该平台衡量和评价教师和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但学生的教学评价结果是否等同于教师的教学质量水平仍然存在争议。例如,中国“学邦网”让学生针对教师教学的“容易度、帮助度、明晰度、兴趣度”四个方面作出评价,并以学生评教结果的分数或等级来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反对者认为,不能将学生评教结果的分数等同于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分数或等级只能代表学生个人对于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价值判断和喜好程度。以评价分数或等级的高低作为教师教学质量的优劣,将学生评价的“高分数”等同于教师教学的“高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教学质量评价的内涵,忽视了其他教学评价方式,如教师自评、同行互评、专家督导评价等对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作用。同时,社会网络评教平台仅由部分学生参与,仅以部分学生的评价结果来代表整个教学评价结果仍然存在争议。有学者研究得出:部分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的评价结果并不能代表所有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由此而产生的评价结果也可能存在“偏斜评价”,不能代表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10]。2.学生是否会滥用教学评价权利社会网络评教平台由学生自行浏览网站并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时间和地点由学生自由决定,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也均由学生自行选择。社会网络评教平台的理念在于,学生通过社会网络评教平台对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进行公开地评价,是学生自愿对高校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结果提供意见与建议的方式与手段,是学生自我选择行使权利与表达意愿的具体体现。但由此也引发了学生是否会滥用公开评价高校教学权利的争议。一是社会网络评教平台缺乏对学生评价权利与评价资格的审核。学生评价教师教学的资格不受限制,导致某些课堂参与不认真或是逃课多的学生并不能全面了解教学信息、洞察培养意图和教学安排。在这种情况下,此类学生容易盲目进行评教,任意选择评价等级,随意给出评价分数,从而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造成影响。二是此类平台缺乏对学生教学评价过程的监控和约束。当部分学生在掌握相对自由的公开评价教学的权利后,易将社会网络评教平台变成“发泄对于教学不满的乐园,变成用以对付任课教师的‘利器’”[11]。部分学生易受自身不成熟的价值观的指引,根据自己的偏向、情感对教师教学做出不符实际的评价,从而导致学生滥用权利,导致教学评价结果的失真。

五、结语

二本大学排名文科范文5

关键词:世界大学评价;科学评价;中国高等教育

一、引言

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以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继承传统、创造文明为宗旨,肩负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使命,既是人才的摇篮,又是知识的源泉。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大学更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否拥有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迫切需要[1]。早在1998年,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就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自此树立了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中国大学也为这一战略目标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稳步提高,中国高校在世界上的排名和影响力也逐步提升。尽管如此,中国高校距离世界一流大学尚有一定的差距。基于2011年1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最新的《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笔者对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科研竞争力的排名和原始指标数据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对比分析,从定量化的角度找出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及原因,以期能够为中国大学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参考意见和决策依据。

二、国家(地区)科研竞争力分析

2011年1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了最新的《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进入本次评价的世界大学共有1 565所,我们将科研竞争力世界排名前5%的学校(即前600名)定义为世界高水平大学。科研竞争力主要采用发文数量、论文被引量、专利拥有量、高被引论文数量、高被引论文占有率、热门论文数等6个一级指标进行评价。其中,发文数量和专利拥有量代表着科研生产力,而论文被引量、高被引论文数量、高被引论文占有率和热门论文数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科研影响力,也就是说在此评价结果中,科研竞争力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反映了某一国家或者某一高校的科研水平、创新能力,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影响力。

在2011年评价对象中,共有1 565所高校,分布于77个国家和地区。以排名前600名的世界大学作为统计样本,可以发现国家科研竞争力前10名的国家: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意大利、中国(在国家或地区竞争力排行榜中,中国大陆地区、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是三个独立的评价对象,若无特别说明文中所提到的中国是指中国大陆地区)、法国、瑞典和荷兰,囊括了前100名中的85%,前200名中的81.5%,前300名中的79.7%,前400名的78%,前500名中的74.8%,前600名的72.2%。如图1所示,世界上优秀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大多集中在这几个国家,它们拥有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科研实力和竞争力。

为了进一步明确中国在世界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中的实力和水平,笔者选取了科研竞争力前10强的国家(地区)进行比较分析,表1中列出了科研竞争力排名前10强国家的总排名以及各个国家的一级指标得分和分项排名。从表1可以看到,在科研竞争力方面,美国牢牢占据了榜首位置,各个指标的得分都位居首位,显示了绝对领先的科研水平,紧随其后的是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意大利、中国、法国、瑞典和荷兰。中国位于第7位。与2009年排名结果相比,中国大学的科研竞争力总排名由第12位上升至第7位,虽然进步比较明显,但与美国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从各个具体指标看,中国高校的得分和专利得分较高,论文被引得分、高被引论文得分、高被引占有率得分和热门论文得分偏低。说明中国大学的科研生产力和科研影响力发展不均衡,科研生产力迅速提高,但科研影响力的进步不是特别显著。

在科研竞争力前10强中,美国代表着世界科研竞争力的最高水平,中国处于第7位,与世界最高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与前10强平均水平相比,中国在发文量、被引量等6个方面有强有弱。为了更加直观更加全面地对中国的科研竞争力进行量化和考察,我们利用本次世界大学评价过程中所采集到的原始指标数据,分别从发文量、被引量、专利数、高被引论文数、高被引论文占有率、热门论文数等6个方面,分别比较中国与世界最高水平(美国)和前10强平均水平的差别,以期能够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较分析,找到中国与其他科研强国的差距。具体对比情况如图2所示,图中平均水平的数值是指前10强国家数据归一化后的加平均值。

从图2可以看到,与前10强国家的最大值相比,中国各个指标都存在较大差距。与前10强国家的平均值相比,中国的专利得分高于平均值,发文得分略低于平均值,而论文被引得分、高被引论文得分、高被引占有率得分和热门论文得分与平均值存在较大差距。进一步说明中国大学想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科研生产力还有待提高。同时,科研影响力必须与科研生产力均衡发展。

三、中国大学与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对比分析

如前文所述,在2011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将前600名(即位居全世界前5的大学)定义为世界高水平大学。参照国际上通行的划分标准,并结合对世界大学的定位与规划,又将世界高水平大学细分为3个档次:前100名为世界顶尖大学;101-300名为世界高水平著名大学;301-600名定义为世界高水平知名大学,其中世界顶尖大学和世界高水平著名大学称为“世界一流大学”。按照这一划分标准,中国大陆地区共有7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排行榜”,占参评高校总量的2.3%。其中,世界顶尖大学(即进入世界排名前100)1所,为北京大学(100/1 565,即本次评价共包含1 565所大学,北京大学排名第100名,下同);世界高水平著名大学6所(即进入世界排名前101-300),分别为:清华大学(109/1 565)、浙江大学(110/1 565)、上海交通大学(158/1 565)、复旦大学(214/1 565)、南京大学(242/1 565)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79/1 565)。

自2007年起,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已经连续了三次世界大学排行榜,前两次的排行榜中,中国大陆地区没有1所大学进入前100名,而在2011年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中国大陆地区首次实现零的突破,有1所高校进入世界大学前100名,即北京大学,尽管目前北京大学暂居于前100名末位,但是对于中国高校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为了更加清晰全面地展示出中国7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实力和水平,我们在表2中给出了这7所大学在各个一级指标之下的分项排名,并将他们在2011年的总排名与2009年的总排名进行对比,希望能够从定量化的角度考察中国一流大学在世界上的位置,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各个一级指标排名情况的比较分析找出中国大学的优势和劣势所在。

从表2可以看出,与2011年排名相比,这7所

中国大学也进入了2009年世界大学排行榜前300名,只是排名顺序略有波动。北京大学仍然排名第1,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波动最大,分别上升2名和下降2名。从具体指标看,发文量排名和被引量排名被这7所大学牢牢占据。与国内其它大学相比,专利数排名、高被引论文排名、高被引论文占有率排名和热门论文排名存在较大波动。它们的最低排名分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第33名,第42名,第86名和第37名。说明中国大学主要依靠发文数量提升科研水平,而论文质量则相对不高。

北京大学等7所高校代表着中国大陆地区高校科研竞争力的最高水平,虽然从排名位置看,这7所高校进入了世界大学排行榜前300名,按照分类标准可以划归为“世界一流大学”,但事实上,这些中国大学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顶级高校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说,虽然同为“世界一流大学”,但是在科研竞争力上依然相差悬殊,尤其是在一些表征科研产出质量和影响力的指标方面中国大学还远远达不到“世界一流”的标准。为了进一步明确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我们选取2011年世界排名前7名的高校,与中国大陆地区的7所高校进行对比,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到,从专利排名看,除了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其它5所大学都领先于世界排名前7名的学校,其中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差距最大,达到779名。从其它5个排名看,中国7所大学都落后于世界一流大学,其中排名差距最小,平均差距93名,斯坦福大学与清华大学的差距最小,只有37名。高被引占有率排名差距最大,平均差距874名,牛津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差距最大,为1 418名。说明中国大学专利排名存在优势,但是在其它排名方面则存在较大劣势,也进一步暴露出中国大学科研影响力的劣势。增强科研影响力是拉近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四、世界一流大学对中国大学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校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稳步提高。但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还存在较大差距。通过发文量、被引量等多个指标全方位、多角度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质量和数量发展不均衡,即科研生产力快速提高,但科研产出质量和影响力却一直没有显著的进步。中国大学科研产出质与量的矛盾不仅是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差距所在,而且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大学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瓶颈。中国高等教育和中国高等院校曾经长期陷入“重数量轻质量”的发展误区,导致高校数量和规模及其科研产出数量快速增长,但是高校科研产出的质量和影响力却没有相应的提升。

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和中国高校发展的现状看,这种质量与数量的不均衡是长期以来科研奖励制度、办学理念、教育模式、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尽管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看,质与量的不均衡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是就中国高校的发展现状而言,这种不均衡性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高校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近年来,部分中国大学已经开始注重加强科研产出的质量,但是从整体看中国大学仍然呈现出质量发展远远落后于数量增长的现状。通过前文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对比分析,我们找到了中国高校的差距所在。依据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经验,并结合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中国高校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提高自身的质量和影响力,尽可能地缩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一)建立科学的科研奖励制度

高校建立科研奖励制度,可以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科研生产力。中国高校建立的科研奖励制度主要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师职称挂钩,试图通过职称对教师的吸引力激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有可取之处。然而,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公开发表的论文,职称的评定通常只对论文数量上有一个限定,并没有对论文质量提出过多要求,因此,教师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发表大量论文以满足职称评定要求,却容易忽视论文的质量。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科研奖励的阶段性[2]。从管理心理学的需要理论中知道,人在以实际行动实现期望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强的积极性。教师往往会在存在职称晋升的动机时,才会激发的动力,提高自身的科研积极性。晋升后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会在短时期内迅速降低,直到下一次晋升的到来。科研周期短、科研间隔长成为论文质量无法提高的双重原因。

因此,除了从物质层面激励教师科研积极性外,高校可以从精神层面满足教师的需要,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3]。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个人的需要主要包括5个层次,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这个人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高校教师的职称、年龄、个性等因素决定了他们处于不同的需求层次上。职称较高、年龄较大的科研人员往往会更加注重被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职称中等、中年的科研人员会注重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和被人尊重的需要。职称较低、年轻的科研人员会更加注重生存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因此,为了建立科学的科研奖励制度,科研管理者必须分析科研人员心理需求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对处于各个需求层次的科研人员实施合适的奖励方法。只有这样,科研人员才能长期、积极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个科学研究,写好每篇论文,从而提高高校的科研质量。

(二)构建创新型高等教育模式

中国高校的教育模式相对单一。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教育再到博士研究生教育,随着教育的深入,学生学习的专业课程越来越专越来越窄。这种教育模式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需要迅速发展的时候还比较适合。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崛起,培养“专才”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工作的需要。“专才”的教育模式重知识积累轻创新研究。这种教育模式往往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科研论文往往是前辈们科研成果的积累、延伸,缺少独立的创造性,从而影响学生科研成果的质量。

耶鲁大学校长Richard C. Levin说,学校应该致力于学生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不是传达任何具体内容,而是发展特定的思维特质、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好奇心来关注这个世界并提出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以持续不断的思考和缜密的思维支配世界,在需要情况下使用多个学科而不仅仅是某个学科的知识,达成新的具有创造性的答案”。 通识教育并不是强调取消专业限制,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中国高校需要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文科和理科适当融会贯通,采用校内跨学科联合教育模式,国内跨校联合教育模式和国际跨校联合教育模式等能够丰富学生知识背景,提高学生创造性的教育模式。高校学科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学科、知识的交叉教育往往会让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更加深入、精辟,为学生的创新灵感提供坚实的后盾。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学生通过对相近专业的了解,从而对本专业的整体情况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本专业准确的整体把握更加容易擦出智慧的火花。因此,必须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模式,并且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适合中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只有这样,学生的独立创造性才能被完全激发,科研生产力才能真正从量变到质变,中国高校在世界大学的竞争力才能稳步提高。

(三)树立鲜明的学校办学理念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与世界接轨,培养复合型人才,中国高校学习西方模式,进行了大规模的高校合并。如1998年9月,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2000年8月,武汉大学、湖北医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等等[4]。高校的调整对高校的发展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中国的高校没有完全把西方的办学理念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没有在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符合中国高校自身健康发展、个性化的办学理念。

有着个性鲜明办学理念的大学可能不是世界一流大学,但是世界一流大学一定有着鲜明的办学特色。正是在这些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成就了一所所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大学的办学理念“课程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正是在美国城市化、工业化建设的环境下提出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提出了“追求学术性,培养有教养的人”的办学理念。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他们开创了基础研究、学院制、导师制等,培养了大批世界级大师人才[5]。办学理念对于任何一所大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充分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宗旨。中国高校应该向世界一流大学那样,找出影响自身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将这些因素综合,在认真理解、消化国外先进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树立适合中国国情和本校特点的科学的办学理念。同时,学校应该让全校师生深刻理解、消化办学理念,使每位在校人员能够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共同为学校建设做出贡献。

(四)完善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

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知识老化现象愈发严重。产学研合作为高校和师生提供了一个平台。高校可以利用产学研合作平台准确把握人才需求方向,根据需求信息为广大师生提供对口的科研环境。高校师生利用产学研合作平台将所掌握的知识与科研项目结合,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无形中也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质量。

中国产学研合作机制还处于技术转让、委托开发的初级阶段,存在许多问题[6]。高校和企业合作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资金。一方面,高校没有雄厚的资金用科研成果创造价值;另一方面,企业不愿承担全部风险,出资将科研成果转换成价值。两者的博弈使得高校和企业很难深入合作。企业的望而却步消减了高校科研的动力,保量完成规定的科研任务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高校教师的目标。另外,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法规不健全也成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障碍。

为了完善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一方面,要完善产学研合作的风险投资体系。高校和企业可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将风险尽可能分摊给多个投资者,降低风险带来的伤害。政府可以采取积极的保护政策支持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发展,如资金担保、税收优惠等等。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制定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并监督产学研合作,使其形成良性循环。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完善势必会激发出高校师生的科研积极性。科研内容不再盲目,而是有的放矢,科研成果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知识创新,科研生产力不再仅仅是量上的突破,而是质的飞跃。

五、结语

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在2010年11月召开的第六届科学计量学与大学评价国际研讨会上,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中国已经迈入了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道路。从《规划纲要》的内容看,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必须依赖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近年来国家相关政策和方针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和政府行为。特别是在国家之间科研竞争力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之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优秀杰出人才已经成为推动国家进步,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通过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科研竞争力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差距恰恰体现在科研产出质量的落后。质量与数量的不均衡问题已经成为摆在中国高校面前的一道屏障,如何提高质量、提升影响力是中国高校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参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并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和中国高校的现实情况,中国高校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才能尽快缩短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早日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网[EB/OL].moe.省略/edoas/website18//47/info13347.htm.

[2] 李滨江.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进步理论与管理,2004(7):111-112.

[3] 陈伟达,侯卫国.激励理论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5):157-158.

[4] 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建设课题组.当今世界大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建设的启示[J].南方论刊,2007(4):15-26.

二本大学排名文科范文6

[关键词]通识教育;中国研究型大学;“985工程”;“211工程”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1)03-0169-6

通识教育和研究型大学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界的研究热点,但是缺乏把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本文力图将研究型大学与通识教育有机结合,对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作出有系统的探讨。

一、通识教育及其概念把握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亦译“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最早于19世纪初期由美国博德学院帕卡德教授提出。它指对所有大学生普遍实施的相同内容的教育,把接受教育者看成是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关注人的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和谐发展的教育。目前,发达国家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国内一些大学也进行了小规模的实验。如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等。

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包括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在拥有基本知识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理性地选择或形成自己的专业方向。学生通过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形成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认识和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总之,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

对于通识教育概念,通常的论述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诸如: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诸如:“通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文明教育和完备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等等。这些论述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其三,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阐述。如:“给20―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这类论述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从上可见,就其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陛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大学理念是其大学文化的客观反映,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不同类别的大学有其不同的文化,所折射出的教育理念不尽相同,其开展通识教育的育人观是不同的。下面就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展开一定程度的探讨。

二、研究型大学及其基本特征

“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具有美国特色和指标的概念。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The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0fteaching)制订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中对研究型大学的基本内涵表示为“具有较高的学科综合性、较广泛的博士学科布局、较强的博士培养能力和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

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工作组对于世界各国不同的研究型大学进行分析后指出:研究型大学最重要的目标是在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优秀的研究成果,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研究型大学对本科生的录取有很强的选择性或竞争性,教学科研人员的课堂教学任务较少。在教学中更为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和技术的培训。在对教学科研人员的聘用和晋升上更多地注重他们的学术成就,科研能力和对新知识的推广。简言之,研究型大学更多的注重科学研究,“关注新知识的增长,关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新突破,并将重要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

我国著名学者武书连将研究型大学定义为:“将全国所有大学的科研得分降序排列,并从大到小依次相加,至得分累计超过全国大学科研得分的61.8%为止;各个被加大学是研究型大学。”

当前,研究型大学的概念表述虽然众多,但却都有其相同点,即研究型大学应以培养知识的创造和创新人才为目标;注重科学的探索和研究是其主要任务,科研能力的高低决定了研究型大学的地位。

研究型大学以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为重点,通过机制体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基础条件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建设,提高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基本特征见表1。

三、中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概况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九五”以来国家“211工程”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1998年又启动了“985工程”,高等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发展。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的科技实力和竞争力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并呈现出了若干研究型大学。

研究型大学的首要职能就是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是研究型大学的根本任务。离开了人才培养,研究型大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和意义。近年来,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广泛认同,具有代表性的通识模式大致分三类:一是公共必修加通识选修模式;二是开展通识核心课程模式;三是学院模式。一些研究型大学力主在通识教育上实现新的突破,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行文理交融注重学科交叉、能力培养方面不断进行尝试和改革,充分体现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

笔者对其开展的通识教育状况进行梳理,按

照武书连等对2010年度中国36所研究型大学的研究所得出的科研得分,进行了如表2所示的排列。

其中,以开展公共必修加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高校最多,占38.9%;其次是开展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高校,占19.4%;第三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高校,占16.7%;第四是成立各种通识学院的高校,占11.1%;第五是成立基础学(课)部的高校,占8.3%;最后是开展公共基础课的高校,占5.6%。

四、推进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通识教育作为打造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环节之一,也是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传承的有效方式之一。研究型大学文化中的育人理念应主要是培养大批高水平、创新型的人才。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将有利于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发展。

1.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定位要明确

大学文化始终主导着通识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但在我国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针对通识教育的目标却比较模糊,多数只是放在扩大学生知识面和兴趣的层面上。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比较片面的。研究型大学文化应该是一种知识创造与创新的文化,追求创新精神的文化,而不仅仅是知识简单运用。研究性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科学知识的创造者而非简单应用者。

2 提高通识教育的意识是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纵深发展的关键

研究型大学与专门学校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体,后者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但由于在历史上受西方国家,特别是前苏联的影响,我国研究型大学重点专注于专业人才的的培养,对通识教育可以说是非常忽略的。当今,一大批具有研究型大学特色的中国高校正在按照国际的办学水准构建自身的学科体系,强化通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国家相关教育部门要对通识教育有相当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进而加强在研究型大学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必要性的宣传力度,使得通识教育获得良性发展的先决条件,确保其各项改革得以向纵深发展。其次,高校有关领导和教师的通识意识要急待加强。当前,在我国许多研究型大学中的领导和教师对通识教育的理念有很大的偏差,没有对通识教育形成足够的重视。对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区分也不明确,这就使通识教育的推行异常困难,即使勉强授课,质量也很难有所保障。

3 正确理解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关系

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①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培养人才的基础;②认为专业教育以通识教育为基础;③认为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④认为专业教育包含在通识教育之中。四种观点的前两种都是正确合理的,第三种观点认为通识教育只是一种补充,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这是非常片面的,它没有看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而第四种观点则过于放大了通识教育的功能,不利于专业教育地开展。

事实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统一的,通识教育是基础,是更好地接受专业教育的先导。当受教育者接受一定的通识教育后,他就拥有了一定的知识素养,从而能更好地吸收各种与自身发展有关的文化知识,在精神上有独立性,不易于受到专业的思想束缚,从而能更好地促进自身知识结构的合理发展。反之,只有自己学好专业技能,才能更深入地理解领会通识教育的内涵。所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正如欧内斯特・博耶所言:“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应视为实现共同目标的两个方面,而不是相互排斥”,实践中要把通识教育的理念渗透到专业教育及学校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做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4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是其长远发展的保证

勿庸讳言,只有内容丰富新颖、设计合理、正确实施的课程才能很好地吸引受教育者的目光,更全面地培养人才。因此,要保证通识教育有效长远地实施光靠通识教育的理念是不够的。还应该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去。目前,我国一些研究型大学对通识课程的设置很不合理,不能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相互之间脱节很大。不少学校把通识课程规定为选修课,仅仅把通识教育放在“扩大”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的层面上,而不把通识课程作为必修课。改变这种状况,需要进行如下努力。

首先,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和规划要有严格的针对性,其目的性要突出。

通识教育主要是针对大学本科生,故所设计的课程应以提高大学生基本科学素养为目的,使其拥有一定的逻辑思辨能力,培养普遍联系的观点。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文理交叉的培养模式是一种理想的方式。但这绝不是简单地在理工科学生中加上些文科的专业知识,也不是在文科学生中普及一点理科的专业知识。而是要让学生了解相异学科间的演化发展历史和学术精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思维,掌握新方法。构建自身的思维模式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通识的学习,使当代大学生在基本技能、科学基础、人文艺术、政治理论、逻辑思变等方面融会贯通,建立学科间的联系。从多角度来把握、理解各学科的精髓所在。现代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创(创新)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

其次,通识课程授课形式要多样化。

通识教育要追求新颖,要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应力图新意。在教学内容上,课程教材的选择要适合学生的现状。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变,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采取多视角教学,如组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参观、报告专题讲座、影像资料、参加各种科学兴趣小组等方法来实施;也可以采取授课、提交作业、写读书心得等多种形式。

5 通识课程师资能力的加强是授课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

现今通识课程的师资有很大的缺口,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通识教育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比专业教育教师的要求要高得多。它要求教师既要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又要有宽阔的知识面,同时还要具有运用不同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加强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可从以下方面努力。

其一,通识授课教师选拔是关键。为了能使广大的学生得到真正的益处,通识教育授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既要求“专”又要求“全”,所以要尽量选择有较强专业素养,知识面宽且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开设此课。

其二,通识授课教师后备力量的培养要常抓不懈。学校要有良好的政策支持,激发优秀教师开设通识课程的兴趣,要给他们机会,鼓励他们开设通识课程,并组织他们到校内外进行相互的通识教学观摩,互相汲取经验,学习他人的长处,进而切实提高通识课程的教学水平。

其三,整合教师资源,提升通识教师的业务水平。高校应提倡教师间,特别是文理科教师间的学术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有关通识领域的研讨会。可请通识专家给多个学科领域的通识课程教师进行通识培训,让其更深入地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目的,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每名教师制定适合其自身课程特点的教学目标与教案。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与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文兴吾,何翼扬.提高全民科学索养与大学通识教育[J].中华文化论坛,2007,(4).

[2]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3]张振刚.中国研究型大学分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4).

[4]崔连震.大学排名与研究型大学建设[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