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化建筑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化建筑论文范文1
关键词:建筑企业企业文化 建设
伴随着知识化、信息化日益深入企业建设,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走向更高层次的文化竞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传统建筑企业向现代管理型企业蜕变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借鉴引进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建设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认识。
1.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这个概念是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的。学术界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甚多,对其基本内涵基本是达成共识的。众所周知,文化是人类的行为模式、艺术、、群体组织和其他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表现。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创造了文化,文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文化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文化是存在差异的,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模式,不同组织群体也有自己不同的文化模式。由于存在着种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作为一种组织群体,企业也一定存在着企业文化这种模式。
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活动,而在其一系列的经济活动中,始终伴随着经济与文化互相渗透的运动过程。因此,企业的活动既具有经济性质,又具有文化性质。企业文化由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所引起,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兴起、发展、壮大而日益凸显的。
伴随着企业的经济活动,企业不断构建其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形成其“硬文化”,企业的物质基础是企业精神文化的物质体现和外在表现。同时,为了保证经营活动,企业创设了领导体制、组织形式、人际关系等各项规章制度,其制度文化层是企业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中介。企业文化的内核是精神文化层,包括生产经营哲学、管理作风、理思维方式、企业群体意识和职工素质等,是企业文化的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构成了企业的软文化。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经济意识和文化意识的结合。不管是对于经济社会、区域经济还是企业的发展,文化都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内驱动力。企业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是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企业组织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必必然形成具有其独特特征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生活方式、人文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企业文化是渗透在企业一切活动之中,是企业的灵魂所在,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新的管理观念,企业文化所追求的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较高层次的管理。可以说,企业文化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管理行为,成为一场波及全球、影响深远的管理革命。
2、建筑企业文化
建筑企业文化是伴随着建筑企业成立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积累。它既体现着企业文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其自身的特殊内涵及其规定性。我国的建筑企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其主要任务不仅在于完成一项具体的工程,而且要对国家和社会负责,负有提高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保护文化发展连续性,创造新的文化形式的历史责任。
建筑企业具有其独特的特性,表现在:①建筑企业投资较高。建筑企业是一个高投入的行业,比起一般工业部门,其资金的投入量非常高。如果出现投资失误,就很可能陷入资金窘迫之中。②建筑企业劳动密集。建筑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其生产力构成中人的因素比例较大。劳动者个人的质量意识、协作意识和责任意识都直接对产品的质量构成影响。建筑企业存在大量的隐蔽工程,这些工程除了靠有限的检查把关外,主要靠员工的负责精神和自觉性。③建筑施工现场分散。建筑企业大多临时用工多,异地施工多,工作强度大,现场分散,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难度大,造成企业文化建设的离散性。④建筑施工周期长。建筑产品由于造型庞大复杂,位置固定不可分割,比一般工业产品的生产周期要长得多。⑤生产环境及条件变化大。每次的建筑施工都是在全新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各具特色,各不相同。新条件、新要求、新设计、新施工方法、新施工组织决定了产品生产的不断变化。⑥各类制约因素较多。建筑工程建设过程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社会、政治、经济、自然、技术、人为等多方面因素均能对工程施工产生影响,这就使得企业必须在不断协调各种矛盾中前进。
充分认识建筑企业的特点,有益于理解建筑企业文化的特殊内涵。我们可以综合前文观点,将建筑企业文化的含义表述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筑企业及其员工在生产经营和变革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具有建筑企业个性和特色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习惯习俗、规章制度和精神风貌等。建筑企业文化是一个多元、动态、综合的概念,它贯穿于建筑企业内外部因素之中,贯穿于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3、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迄今为止,我国许多建筑业企业仍然未摆脱过去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粗放经营、技术陈旧、集团化发展、机构臃肿、包袱沉重、工作效率低下等状态长期存在。同时由于与国外市场长期隔离,有相当多的企业不熟悉国际承包市场的经营方式,不了解国际竞争规则,缺乏与国际大承包商在同一环境竞争的经验,因此大多数中国建筑企业还不具备在国际建筑市场上与国外企业竞争的实力,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同时我国传统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模式往往是竞争双方势不两立,存在一定恶性竞争,从而客观上不仅降低各自的赢利水平,而且还可能降低建筑产品的质量,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甚至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这些迫使我国的建筑企业不得不思考如何真正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问题。如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对建筑企业文化建设来说无疑是一种更高的要求,难度很大。
竞争压力之外,我国建筑企业文化受人才因素的影响也较大。建筑施工单位的施工队伍大部分来自农村,受教育程度低,受过正规训练的技术工人严重不足,特别是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人才奇缺。同时,由于企业用人机制不合理,对高素质人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致使优秀人才进一步流动到优秀企业中,包括一些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的跨国建筑集团、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使得相当多的建筑企业的面临人才危机。
根本而言,我国建筑业企业文化建设最大影响因素是管理机制。我国建筑企业大多观念落后, 体制、程序、方法、标准、规范和规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市场变化的需要,与国际通行模式不接轨。,企业的功能不完善,工程总承包能力比较薄弱,同时缺乏先进技术的来源,难以得到先进的技术参与国际招标竞争。在运行机制方面,也存在项目管理水平低,运作起点不高,方法不多,创新不够的问题。与十分注重企业文化的国外企业相比,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缺乏自己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或者说其企业文化建设未能伴随着生产力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适应了市场与资源整合的需要。
企业文化对管理日益明显的作用,促使我国建筑业人士逐步重视文化对管理的实践价值和深远意义,建筑企业进行文化结构的变革已势在必行。
4、建筑企业文化建设思路
建筑企业文化建设应从我国建筑企业的实际出发,借鉴国际和其他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作进一步深层的研究和思考,为我国建筑企业文化建构打下牢固的基础。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需要充分解构建筑企业的内外环境,从内部把握建设主体的基本情况,抓住企业自身的文化特性进行构建。同时从外部分析建筑行业的运行特点,如市场行为不规范、操作混乱等阻碍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现实问题,并研究分析建筑行业的优势,如我国对外承包市场的扩大,关税壁垒的降低将使得对外承包工程成本降低,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和施工模式的引进带来的发展机遇;最后,开展实证分析,从观念、心理、行为方式、习俗等关系着手,研究和设计突出个性和特色的建筑企业文化。在传统的建筑企业文化特点上构建知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
工业化建筑论文范文2
1.1档案信息化管理主要停留在满足档案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阶段,远没有达到通过信息平台利用档案的目标
目前,大部分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起了内部档案管理系统,但系统的功能、易用性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无法较好地满足企业档案管理需求。档案系统也仅停留在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用阶段,不能面向企业全体员工。同时,系统中的数据也只是保存了档案检索条目,造成企业员工无法检索现有档案条目,或检索到条目也很难方便地查阅、利用档案资源。
1.2建筑施工企业档案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在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中,普遍存在各级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就是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等简单工作,不需要太专业的知识、也不必配备专业的人才,从而造成档案从业人员来源杂乱、档案专业知识偏低、业务水平不高,对档案工作影响较大。
1.3国家对档案信息化工作越来越重视,从政府层面
跨入建筑企业行业领域国家档案局于2011年初制定了《国家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企业档案信息化提出了详细要求:以计算机网络硬件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建设档案数据库系统、电子文件归档系统、电子档案移交管理系统、数字档案信息利用系统、打造“一站式”档案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2007年,原建设部下发了《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对施工企业信息化提出了原则性要求:企业已建立内部局域网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内部办公、信息、数据交换的网络化;已建立并开通了企业外部网站使用了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工程设计相关软件,实现档案管理和设计文档管理。同年下发了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施工企业信息化考评标准,对竣工文件的编制、管理和档案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政府层面对企业档案信息化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奋斗目标,极大地推动了施工企业档案信息化工作。
2对建筑施工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
2.1从顶层设计着手,完善企业档案总体规划、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
以国家和行业的规划为依据,追根溯源,从企业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将档案信息化管理纳入企业大发展的战略规划当中,结合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档案信息化规划。要从档案信息化的现状分析情况、与企业总体信息化的关系、建设的目标、系统架构、行动路线等方面进行总体的规划,要保证档案信息化工作既有长期目标,又有短期要求,使档案信息化不至于盲从、杂乱。同时,企业还应当完善档案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优化管理流程。全球的IT技术日新月异,以IT技术为基础的各类电子产品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而信息化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信息的标准化,施工企业档案管理相关的很多规章制度都是以针对传统工作方式制定的,不能适应档案信息化的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理解档案与信息化结合的特点,修订完善以信息标准化为基础管理制度,顺应信息化潮流,优化档案管理流程,适应档案信息化的要求。
2.2培育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夯实档案信息化管理基础
(1)要加强基础理论和业务技能培训。为了提高档案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各级档案部门应开展多种教育培训,如岗位培训、学历培训、专业学历教育等,通过培训把理论与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业务技能,拓宽视野。(2)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培训。为了保证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能够符合规范要求,要加强对档案数据输入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培训重点应放在数据的规范采集、软件的正确运用及网络知识的运用等方面。通过培训,能够掌握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掌握档案管理应用软件的各种功能,成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行家能手,确保档案管理系统平稳、正常的运行。(3)适时引进专业人才,充分利用和开发档案管理系统。随着科技的日月更新,档案信息化软件也要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尤其是挖掘档案系统的潜能开发,更需要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开发、设备维修技术、网页制作技术、甚至美工设计等专业人才,只有这些相应专业人才的拥有,才可能充分挖掘档案信息化平台的潜力,从而更为有效地实施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为企业服好务。
2.3拓展档案应用新方法,以应用促进档案信息化管理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档案以归档、保管工作为主导,充分利用档案资源,为企业创效能力低,极大地制约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我们应当转变思路,形成不仅重视档案保存,更注重档案应用的理念,扩展档案应用的范围,形成全员参与档案管理、全员重视档案管理的氛围。为此,笔者认为建筑施工企业应当从三个方面展开档案信息化建设:(1)建立一个基于大数据计算平台的档案数据库系统,逐步构建起施工企业内部的电子档案馆,这是提升档案应用水平的前提和基础。(2)以虚拟化和云计算为基础,构建分布式的档案检索访问门户,让企业所有员工都能方便、快捷地通过门户检索数字档案馆的信息,这是档案与用户交流的平台基础。(3)构建施工企业竣工资料和电子档案移交管理系统,让施工企业分布在全国的项目现场技术人员能够通过系统平台及时、标准地提交电子档案,这是企业电子档案馆信息的主要来源基础。
2.4充分利用IT新技术,创新档案信息化管理新思路
国家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数字档案馆和“一站式”平台建设的目标,这两项工作对数据库容量、对数据访问的并发要求、对平台的稳定性等方面要求都非常高,必须深度依赖信息技术。目前IT技术发展中主流的大数据处理技术、虚拟化计算和私有云技术能够较好的满足需求,企业档案管理人员需要与信息化专业人员共同分析、研究、充分利用IT技术,创新档案信息化新思路,使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走向正轨,有灿烂的明天。
2.5重视档案信息化安全,切实维护企业核心利益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会使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更高、档案应用更为便捷,同时,企业档案被窃的安全风险剧增。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中积累的施工技术、方案等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如被竞争对手窃取,必将损害企业的根本利益。企业在进行档案信息规划、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必须做好档案信息安全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并且应随着IT技术的发展,不断升级、完善信息安全的硬件、软件设施;必须坚持档案安全性和异地备份原则,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采取有力的安全策略以及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安全措施,充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3结束语
工业化建筑论文范文3
关键词:新型建筑材料,发展状况
1.引言
新型建筑材料是相对于传统建筑材料而言的,它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具有传统建筑材料无法比拟的功能。
建筑材料费用在基本建设总费用中占50%以上,具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建筑材料的品种和质量水平制约着建筑与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此外,建筑材料直接影响土木和建筑工程的安全可靠性、耐久性及适用性(经济适用、美观、节能)等各种性能。因此,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和使用,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发展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2.新型建筑材料概述
新型建筑材料及其制品工业是建立在技术进步、保护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基础上的新兴产业。一般来说,新型建筑材料应具有一下特点:
(1)复合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材料往往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利用符合技术制备的复合材料应运而生。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所为复合技术是将有机与有机。有机与无机、无机与无机材料,在一定条件下,按适当的比例复合。然后,经过一定的工艺条件有效地将集中材料的优良性能结合起来,从而得到性能优良的复合材料。据专家预测,21世纪复合材料的比例将达到50%以上。
(2)多功能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对材料功能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要求新型材料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即要求材料不仅要满足一般的使用要求,还要求兼具呼吸、电磁屏蔽、防菌、灭菌、抗静电、防射线、防水、防霉、防火、自洁、智能等功能。
(3)节能化、绿色化。随着我国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力度的逐步加大,建筑保温、防水、装饰装修标准的提高及居住条件的改善,对新型建筑材料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高,即参评质量与档次的提高及产品的更新换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材料功能的要求日益提高,要求材料不但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还要求材料无毒、对人体健康无害、对环境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即新型建筑材料应是所谓的“生态建筑材料”或“绿色建筑材料”。
(4)轻质高强化。轻质主要是指材料多孔、体积密度小。如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轻质材料的使用,可大大减轻建筑物的自重,满足建筑向空间发展的要求。高强主要是指材料的强度不小于60MPa。高强材料在承重结构中的应用,可以减小材料截面面积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及灵活性。
(5)工业化生产。工业化生产主要是指应用先进施工技术,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产品规范化、系列化。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这样,材料才能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良好发展情景,如涂料、防水卷材、塑料地板等建筑材料的生产。
3.国内外新型建筑材料发展状况
我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我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基本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成为建筑材料工业中重要产品门类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1) 新型墙体材料
墙体材料是指在建筑中起承重、围护或分隔作用的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品种较多,主要包括各种空心砖、新型实心砖、砌块、墙板等,如黏土空心砖、掺废料的粘土砖、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复合板材等,其主要特点是节能、利废、省土、环保、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施工效率。我国墙体材料改革“十五”规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重点开发和推广全煤矸石空心砖、高掺量粉煤灰空心砖生态建筑材料产品。但目前在总的墙体材料中所占比例仍然偏小,因此很难满足当前对环境资源保护的要求。只有促使各种新型墙体材料因地制宜快速发展,才能改变墙体材料不合理的产品结构,达到节能、保护耕地、利用工业废渣、促进建筑技术的目的。
2) 新型建筑涂料
新型建筑涂料是指涂敷于物体表面能形成连续性涂膜,装饰、保护或使物体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的材料。近年来,无机高分子涂料受到各国重视,日本将其列为低公害产品加以发展,欧美国家也大力推广。新型高档涂料不断出现,如氟树脂涂料等,国外还相继出现了抗菌涂料、抗静电涂料及防海水侵蚀等功能涂料。
3) 新型建筑塑料
建筑塑料是以高分子材料为主要成分,添加各种改性剂及助剂,为适合建筑工程各部位的特点和要求而生产出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塑料制品。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近几年来,在建筑工程中,塑料制品将不断取代金属制品。主要体现在塑料管道、覆面材料和门窗,以及室外装修、防水保温材料的产量和需求量日益增大。我国塑料建筑材料行业加快了研发和推广应用步伐,行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稳步提高,尤其是塑料型材、管材已经进入稳定成熟的增长时期,是塑料建筑材料中最成熟的品种,目前生产仍在稳定增长中,并成为应用最好的塑料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
4) 新型装饰材料
装饰材料是指建筑物内外墙面、地面、顶棚的饰面材料。我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我国装饰材料的生产企业规模偏小,产品质量不稳定,款色旧,档次低,配套性差,市场竞争能力弱;科研开发力量不足,产品更新换代能力弱,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产品结构不合理,中、低档产品比例大,高档材料比重低。不能满足高档建筑装饰装修的需求。由于装修材料的应用,使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有专家认为继“煤烟型污染”和“光化学烟雾型污染”之后,人们已经进入以“室内空气污染”为标志的第三污染时期。所以,必须对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进行限量;对建筑室内污染进行控制等,降低室内污染,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
5) 新型防水、密封材料
防水材料是指有效防止雨水或地下水向建筑物内部渗漏的防水薄膜材料,是建筑业及其他有关行业所需要的重要功能材料。我国建筑防水、密封材料经过几十多年的努力,获得了较大发展,到目前为止已基本上发展成为门类较为齐全、产品规格档次多样、工艺装备开发已初具规模的防水材料工业体系。
参考文献:
[1]梁美.浅析新型建筑材料的趋势与发展[J].文学与艺术,2009(12):233-233
[2]张光磊.新型建筑材料[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3]迟建生.浅谈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与发展趋势[J].林业科技情报,2009(3):144-145
工业化建筑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介绍了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分析了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研究了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形式、技术与特性,通过两位建筑大师的设计精神来探讨现代主义建筑,以帮助人们了解现代主义建筑的多样化发展。
1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
总体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其中第一个影响是因为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拮据,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这点在建筑的发展上则抑制了建筑师追求复古主义做法。第二个影响是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进而带来了更多新的建筑类型,也使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等方面有了显著的进展。第三个影响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大众心理上强烈的震憾。采用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整体而言19世纪中晚期时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启发传播。
2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
西欧有一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比较系统及激进用于建筑创作改革的主张,因而大大的推动了建筑改革。对于这些年青建筑师所提出的观点,当时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诸如功能主义、客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国际式建筑等等。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有更多人称之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现在则称之为现代主义。这种强调实用性结构以及采用新材料的建筑论点,用以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精神。现代建筑基本精神因素为:1)对于传统的否定态度。2)认为建筑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3)建筑设计对象的思维改为普罗大众。建筑必须通过形式及特殊功能的语汇来表达。
现代建筑设计采用的是新的建筑材料,以较现代化的材质,突显与旧建筑不同隐喻或意象。比如说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钢构件、平板玻璃材质等。建筑师或先进的知识分子企图利用建筑设计改造,来达到影响社会现状的目的,所以新建筑的形式及功能中最能引起大众讨论及在理论上可辩证的,则需要实际理论作基础,这其中包括建筑如何满足现代生产及生活功能需求;如何与工业、科学技术互相配合,刺激了建筑师在设计上有了极大的主张和改革。
3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建筑在新的技术、功能需求衍生出新形式造型的基本条件下,用了大量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建筑师设计简单的造型丰富了普罗大众的需求,使得建筑之形式及功能,变得可亲近及人性化。因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刺激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飞。
4建筑的设计形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观感,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的便是各国的经济拮据,因此有着务实的想法;也因建筑设计是针对大多数人不再有阶级之分,所以建筑师的设计便走向简单、实用的造型。大量的制作出来先有实用的功能再来想外形,由功能性引导形式。当然工业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许多建筑类型,并且使得建筑材料及结构和设备都有着显著的进展。虽然说钢材料仍然是当时主要的结构材料,但是钢的强度却比以往要来的好,结构自身重量也有所降低;另外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朝向轻质高强度来发展,预铸的技术开发越来越成熟使得铝材大量的引用在建筑中,所以建筑师可用的元素大大的增加,建筑的形式也变的多样化,建筑的功能也更贴近生活需求。
5建筑的技术与特性
在材料本身的质感、结构所创造出具有形体感和空间意识表现的技术上,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很注重的方向。艺术表现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体的表现,这一部分崇尚形式及结构的美是跳出简化建筑外观造型。因此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是根据技术、材料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神产生。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与技术包含应同工业化时代条件相互的配合应用,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摆脱历史建筑样式的紧箍咒放手创造新形式。
6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
首先现代主义自欧洲开始迅速的向世界各地引导潮流,因社会文化及经济条件的因素产生了建筑创作向美洲迁移而在美国发扬光大。这些都是因为欧洲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先后到达美国,如其中著名的有葛罗毕斯、柯布、密斯、莱特等,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一60年代,现代主义在美国极度的蓬勃发展。就针对以下两位建筑大师设计精神来简单探讨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师(一)。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
柯布的形式法则从设计作品来看显然受了几何形体的影响,在各向立面的诊释,运用了许多立方体及圆柱体形;他说现代建筑构造应由几何精神去解决。例如他在1929年设计的萨伏依别墅,从这里可以看到现代主义建筑精髓的表现,就是简单的外部装饰和对使用功能的重视,更由于他喜爱面之几何处理。他说:“现代建筑师都害怕各种立面的几何成分。现代建筑构造上的笪侍猓匦刖杉负涡稳ソ饩觥!?/p>
现代主义建筑师(二)。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一1969年)。
密斯·凡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几乎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1928年提出的“少就是多”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代表作品有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这座建筑也是代表建筑最初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砖石结构封闭形式,采用开放式的空间使用大量钢柱承重,使得室内空间得以大量变化较为活泼,给人有简洁明快的感觉。充分显示密斯·凡德罗说的“少即是多”,以及藉由新材料、新工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工业化建筑论文范文5
随着各种建筑思潮的推动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建筑设计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数字技术革命。从现代建筑到后现代建筑以及解构建筑,其中都有数字化技术的影响。在建筑设计师经历绘图方式和思维方式转变的同时,对于数字化预制装配护体系的尝试也在悄然的进行。
1963年,电脑具备了绘图能力,很快就应用到建筑领域,出现了电脑辅助绘图。1964年,克里斯托分·亚历山大就在《形式合成简注》(Notes on the Synthesis of Form)中指出:“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边缘,这种变革能像19世纪机械扩展人的体力一样,使人的思维与创造能力得到同样的扩展……”亚历山大认为,现代建筑设计不再被理解为纯粹的直觉过程,计算机的参与有效地提高了建筑师的创作能力。他提出,在建筑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实际操作方式中,关键的问题是将设计过程理性化和逻辑化。
20实际90年代,电脑的数位影像处理及动画模拟能力有了长足进步,进入电脑辅助设计的繁荣时代,1995年以后,虚拟现实技术渐趋成熟,人们天马星空的想象力在虚拟世界的到实现的同时,改变了对传统空间的认识。进入新世纪后,数字技术不仅成为了一种工具,更成为一种新的设计理论,它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全方位地影响了建筑设计,改变了传统预制护体系的设计模式。
当代建筑中预制装配式护体系的大量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其对于预制装配式外墙建筑设计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数字技术下带来复制的真实性和快捷性以图像复制为例,机械时代的图像是原创的,惟一的,机械复制以图像为中心,复制时将一个真实的对象既复制对象作为一个静止不动的图像画面,虽然这个画面通过一定的媒介来表达,但是画面本身可以脱离它的媒介而存在,因此可以用其它媒介进行再一次的表现即复制 由于机械复制的损耗,最后的图像画面和原始的图像画面会越来越远,而数字复制以图像为中心的观念逐渐瓦解,所有的图像都是以信息流的方式呈现出来。数字复制实现的是无限的没有损耗的数字复制,能够制造虚拟的真实,从而给预制装配式外墙构件在重复设计带来了技术上的可行性。例如,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埃伯斯沃德技术学院的新图书馆,墙体是由拓印一系列照片图案的预制混凝土板装配而成,让人不禁想起中世纪的宗教建筑,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他们的印花预制混凝土也直观的反映了他们独特的建筑理念。正是他们对混凝土这种传统材料的创造性使用,才创造出了如此别具风格的建筑作品。
2)数字技术下带来重复单元弹性的模数原子时代的工业化和标准化,意味着整齐划一的生产线,统一一律的配置,高效率的批量生产,缺乏个性的产品,那时候的社会提倡模数化生产和标准化单元,因此产生了大量形体和组合极为单调的建筑。当代社会的数字时代将这一切都改变了,由于电脑日益强大的运算功能,模数可以是弹性的,基本形不再那么整齐划一,而是具有弹性变化的模数,原子时代无个性的标准化的批量定做,通过数字化使具有个性化的批量定做成为可能。例如:9.11 事件世界贸易中心纪念碑的设计中,使用基本单元材料非常规整,就是普通的条形板材,搭接方式也颇为简单,就是通过线条的节点连接,在基本元素和组织方式极为简单的情况下,通过这些条形板材的大量重复组合,建成了凌乱的界面,如同数字化的标准单元是 0 和 1,组成了千变万化的信息流。这个例子让我们看到在数字技术下重复设计存在的广阔的创作空间,无论重复单元是规律的,还是异形的;无论组合方式是规律的还是无规律的,都可以数字化技术产生无限的组合形体。所有的这些在电脑技术下都不再那么困难,数字技术给建筑预制构件带来了强大的表现力与生命力。
3)数字技术下的切割技术带来的预制构件的个性化和精确化,近些年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建筑思潮发生了转变,数字技术不在仅仅是建筑设计的辅助工具,同时也在改变建筑施工。数字技术的应用为建筑师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创作条件,但是如何建造和施工却成为各国建筑师的难题。世界各国重要的建筑学院与事务所把计数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的最新数码科技包括激光扫描(laser scanning)、激光切割(laser cutting)、快速成形(rapid prototyping,RP)、计算机数值控制(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CNC)等新技术的集成作为研究与实验的重要方向。例如在Milgo/Bufkin公司的研究当中,考虑到复杂曲面建筑在经济、效率等方面的建造需求,首先通过数字程序将复杂曲面转化为二维的简单几何面体,然后通过激光切割工具加工建筑材料(不管是天然材料还是合成材料),最后在将加工好的材料进行无缝化的连接,以求最终达到预制化的目的。
数字化建造体系在生产模式上同传统建造体系有了根本上的变化。早在1934年,刘易斯·芒福德在《技术和文明》一书中就已经指出,刚刚过去的机器时代是“旧技术的”、硬质的、“人适应机器的”,而即将到来的机器时代是“新技术的”、软质的、“机器适应人的”;在同一时期,赖特也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变化,他在《消失的城市》中说建筑的工业化并不意味式样的标准化,所有的形式皆是机器生产的结果,但不一定相同。当代的数字化建造体系正努力在统一性和唯一性、共性化和个性化、集配式和特殊式之间实现平衡。这是一项颇有诱惑力的模式,在满足批量生产的同时,每个产品都可以成为新式的、非标准化的、定制的和个性的、更优质、更廉价的产品。正如克里斯· 亚伯在2003年所说:“从让消费者适应机械,转而让机械适应消费者”。
虽然数字化建造体系有着很大的优势,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具体现实性的数字化建筑范畴中,设计依然和建筑的实质存在相联系,不管如何复杂的建筑形体和空间,依然需要遵从最基础的力学原则,解决最基本的建筑的功能性的要求,解决物理的、生理的要求。当然,数字化预制建筑护体系同时也要承担起对新时代的思考和设想。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得到了新的创作方向和不同以往的解决方法,也带来了新的审美的取向,建筑的室内环境变得越来越开敞、通透、开放、暧昧,也变得更具有柔性、动感、混沌的特征,迥异于传统。新的具有数字化时代特征的预制建筑护体系将不断的挑战新时代的认知,带来新的不同的形象,让人产生新的体会。
参考文献
1.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9
2. 俞传飞.数字化信息集成下的建筑、设计与建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李元荣.数字建筑设计概念与实践——以大连电子深圳总部入口改造设计为例.城市建筑.2010.06
工业化建筑论文范文6
摘要:标准化是现代工业设计的基础,它使设计完全摆脱了手工艺设计的传统,而生产过程所需要的标准化与市场所要求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困扰工业设计师的难题之一。论文从标准化的应用出发,试图解决标准化与市场需求多样化之间的对立关系,从而建立一种折中的设计方法,满足市场多元化和生产标准化之间的共性要求。
关键词:标准化;标准化美学;多样化;妥协化;矛盾性与复杂性;经济性原则
一、标准化概念的定义及发展脉络
1.标准化的定义
1934年,美国约翰・盖拉德(John Gaillard)在《工业标准化与应用》一书中对“标准”作了如下定义:“标准是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或用任何图解方法,或用模型、样品或其他物理方法确定下来的一种规范,用以在一段时间内限定、规定或详细说明一种计量单位或准则、一个物体、一种动作、一个过程、一种方法、一项实际工作、一种能力、一种职能、一项义务、一项权利、一种责任、一项行为、一种态度、一个概念或观念的某些特点[1]。”
2.标准化概念的发展脉络
标准化的发展源于欧洲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期,在美国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产生了“美国制造体系”,怀特尼常被称作“美国制造体系”设计之父[2]。标准化的发展首先从军用产品开始,继而在民用产品包括:钟表行业,缝纫机行业,打字机行业,汽车行业,家具行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标准化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主要的时间段:
(1)1750-1914年以前,工业革命发展导致机器的大量生产,继而引发了标准化与传统手工艺之间的革命。
(2)1915-1939年之间,正当工业技术的发展时间,导致了以理性主义机器美学为主导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潮,从建筑到产品,无一不遵循“少则多”的设计理念,减少了设计中的个人主观意识,提高了产品的效率和经济性。
(3)1940年-当代的工业设计,标准化产品的刻板与僵硬,现代主义设计的功能主义与反装饰特征,引发了设计思潮的多元化发展。
二、产品创新研发设计流程
产品在创新研发过程当中功能设计和形式设计缺一不可,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功能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外观设计的审美性,同时,外观设计也必须要考虑到功能设计的可操作性,同时,还要把量产的成本预算充分考虑在内,才能完成产品的生产和投放。
三、标准化与多样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产品生产的标准化与多样化同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obert Venturi)在1966年提出的建筑学中“矛盾性与复杂性的”[3]一样,都力图解决“功能与形式”设计之间的交错关系,
3.1外观创新设计与标准化之间的协调关系
随着工艺的发展与市场需求多元化的发展,产品在外观设计创新方面的要求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也就是说外观设计应该与当前的工艺标准同步发展,既要满足市场对时尚设计的需求,同时更要符合现有工艺技术水平趋势,两者应该进行综合考量,力争满足结构与外观的共同要求,从而实现标准化原则下的外观创新设计。
3.2基于工艺美学基础上的标准化原则
标准化美学是德国包豪斯(Bauhaus)设计体系中的核心思想,Bauhaus认为所谓标准,可以释义为,任何一种广泛应用的东西经过简化,融合了先前各种式样中的优点而成为一个切合实际的典型,这个融合过程首先必须剔除设计者们有个性的内容及其特殊的非必要的因素。而一个公认的标准,是比已综合进去的任何个别原型更为成熟更为肯定的范本,往往可以成为整个时期正式的共同标准。
标准化美学基于两项基本概念:理性主义与功能主义。这两个概念同样也是包豪斯(Bauhaus)思想的出发点。标准化美学提倡的是基于制造业与工业化生产的技术基础,对建筑,工业产品,进行模块化设计,以简约的体块与简要的线条构成的空间产品与工业产品,一方面从美学上剔除对风格的赘述将形式形态简约化,还原对建筑与工业产品的功能关注。令一方面简约造型与模块化的设计将大大提高对制造业对工业化材料生产的效率。因此,标准化美学概念的普及与推广在我国目前有社会性的公众意义[4]。
3.3基于成本预算基础上的标准化原则
现代主义的设计第一次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把经济问题放到设计中,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从而达到实用、经济的目的.,而标准化的设计原则又将经济成本问题推向了新的高度,标准化有利于成本的降低,相反却不利于产品的创新和形式的多样化,因此,作为设计师,在充分发挥主观创新意识的前提下,还要综合考虑产品的生产成本预算,依托现有技术进行标准化设计的创新。
结论.标准化设计并非毫无美学意义可言,其设计原则同样可以兼顾工艺标准与外观设计之间的需求,应将二者实现要求定位在同等的高度,运用本论文所提到的标准化设计原则进行综合评估,从而使“需求-设计-加工”三要素紧密结合,实现产品的标准化与时尚化设计需求。(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 《工业标准化――原理与应用》Industrial Standardization-It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约翰・盖拉德(John Gaillard)
[2] 《工业设计史》作者:何人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