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学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与教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与教学研究

教育与教学研究范文1

一、民族图案与一次性纸盘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智慧型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各个年级的美术教学内容中,我探究出校本课程《漂亮的纸盘》、《美丽的蒙古族圆盘》的教学内容,让孩子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去设计漂亮的纸盘。

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作品。在《美丽的蒙古族圆盘》的教学中,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各种蒙古族圆盘资料和民族图案的资料和图片以及一次性纸盘的用途。课上让学生汇报搜集结果,使学生在相互汇报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了解了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也了解了环保和废物利用的相关内容。学生把用过的一次性纸盘清洗干净,利用学过的蒙古族图案对其进行设计,即开发了学生创造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废旧利用的良好理念,同时培养了学生环保意识。设计出的蒙古族圆盘作品中,涌现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有创意的蒙古族圆盘。

二、蒙古族手提袋的设计,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美术教育教学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极大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手提袋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生活用品,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生活在民族地区的我们,如何设计一款自己民族特色的手提袋,如何巧妙利用废旧、废弃的手提袋进行再创造,也成为我校美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们利用家里用过的废旧、废弃手提袋进行再设计,同时结合民族元素,设计各种民族特色的“蒙古族图案的手提袋”,在我校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地方教学课节,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评价。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教学活动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蒙古族头饰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让教师多给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有展现自我的空间,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让孩子们在设计蒙古族头饰过程中,自己开发使用的设计材料,生活中的废旧物品给了孩子们很大的创新空间。而且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多之又多,如何合理地处理好生活中的这些“垃圾”,一直以来也倍受人们的关注,也是世界各国要面对的难题。美术作为一个综合绘画、制作、欣赏等多元素为一身的一门教育学科,在学习用具的使用上也是多种多样的,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作为学习材料,开放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创新思维,结合民族元素,如:蒙古族图案中的犄纹、盘肠纹、回纹、卷草纹云纹、水纹、火纹、几何纹等等。大胆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头饰,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四、生活中废旧物品的搜集整理和创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让学生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小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只有形成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才能激发创造精神,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是否有高昂的积极性,并不取决于美术素质与智商的高低,而是在于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因此,美术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搜集整理和创作废旧物品的过程,充分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利用课前在家庭和社会中搜集了各种可以回收利用的废旧物品,并对其进行分类和整理。在课上进行利用和创作,孩子们的兴趣特别高。完成了许多精美的作品。在学校展览中受到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认可。

教育与教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英语 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141-02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交际创新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目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能从理论上和实践方面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当前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英语教学原则是许多教学科研人员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升华。英语教师如果具备了良好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教育理论知识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那么促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

二、正确理解语言知识与运用语言的关系

语言形成习惯,也仅仅是掌握运用外语的一个条件,并不等于掌握了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语言知识是,形成语言习惯是中围,培养创造性的言语交际能力是核心。

三、创新英语教育的关键“读和背”

有人形象化地把听说读写脱节的现象称之为“文盲英语”,听说能力似乎尚可,然一旦动手就错误百出,患了一种“半身不遂”病。就是这种所谓“还可以的听说能力也是一派虚假的繁荣。究其原因,其一是基础知识未过关;其二是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各环节侧重不一,很多因时间分配不够而忽略了读写这一环节,听说读写几种技能本是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由于相互之间的脱节。要想使学生的四种技能发挥最大的整体效应,使学生的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增加阅读和写的量

教师增加抄写、听写和一定量的语法练习,以解决文字读写能力差的问题。

2.做到语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有机统一

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既是教学目的,同时又是教学的手段。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必须通过几种技能得以实现。

3.深刻理解和领会外语教学原则

这些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管小道理的大道理。只有明悟这些大道理,才有可能使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高屋建瓴,站在宏观的角度来俯视教学中的问题。

英语教材中字、词、句的听、说、读、写的训练,逐渐熟悉英语情景会话和语言习惯,从而学会语音、语法、句式,最后达到能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目的。

3.1预读。学生学了一个阶段以后,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单词、句式和语法常识。在此基础上应当提高学生在讲授新课前,利用课本上的生词表和课后的课文注释自己预读课文。预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性了解,学生学会自己找重点、难点,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逐步提高预读能力。

3.2朗读。具有读的因素,又具有口语特点,是联结阅读和口语的重要手段。因此,课文讲完以后,应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声音清晰、宏亮,带有表情地朗读。教师应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做各种各样的朗读练习,还要通过讲解规则,进行示范,纠正学生的错误,逐步培养学生朗读技能。只有朗读,才能把词、句、文融为一体,记得清楚,记得准确;只有朗读,才能熟练掌握英语的语言习惯;只有朗读,才能融语音、语法常识于句子中,巩固所学知识,并为听、说训练打下基础;只有朗读,才能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国古人读书,十分注重朗读。学习英语,朗读尤为重要。

3.3泛读。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光靠读课文是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读物。阅读材料难度要适中,要比每个阶段的教材容易些,内容则应广泛些。泛读可以使学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英美国家的语言习惯;可以使学生巩固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补充课本知识的不足;可以使学生提高独立阅读、直接吸取知识的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面越广,知识面越宽,越能较快地提高写作能力,学习汉语如此,学习英语亦如此。

3.4通读。指系统复读。每隔一个阶段,要组织学生对所学过的课文进行通读。通读是一个系统复习的过程。通读,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连贯起来,融汇于一体。这样,就能做到纵向条理清楚,系统性强;横向扩大知识面,视野更开阔。纵横交错,就能加深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记忆,更好地把握所学知识的网络和关节点,为实际运用做准备。鲁迅先生说过:读完一本外语书,不能全部理解其中的意思,这是正常的。过一段时间,再来看这本书,这一次你肯定会比第一次理解的更加透彻了。

3.5重读。指重点复读。每次考试后,学生总会发现学习有所缺陷,深感知识仍然不足,甚或认为考题和课本脱节了。在讲评试卷时,再引导学生重读有关课文,复习相关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查漏补缺,充实所学知识,并明白并非考题和课本脱节,而是自己没有把知识融汇贯通。通过重读,复习巩固,触类旁通,可以进一步提高应试能力和运用能力。多读,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方法,读的次数多,读的方法多,对提高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百利而无一害。

背诵方法。背诵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需因人而“异”,以内容确定方法,因条件变化方法。只要运用得当,就能收到明显效果。

3.5.1传统背诵法。即死记硬背。这种方法只要坚持也会有效果。只是中国学生背英文,必得先记中文内容和顺序,而后才依据中文背英文。如此事倍功半,实际上加重了学生负担。更主要的是,这样背诵的东西由于理解不深,较难运用于听、说、读、写,而且容易遗忘。实践证明,此法虽有效,但有一定的弊端,可以运用,但不能依赖。

3.5.2以练促背法。学习英语不同于学习数理化,它理解的地方比较少,记忆的地方比较多。学习英语重在学习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只要能听会说,能读会写,就算达到了目的。因此,教师可归纳出所学单词、短语及其它知识点,在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短语及造句的训练,对典型句子要进行替换单词、短语的强化训练。这样,变背为练、以练促背,就能达到熟练掌握、灵活应用的目的。长期坚持,在“游泳中学习‘游泳’”,便可事半功倍。

3.5.3以用促背法。学习英语,有无兴趣和积极性至关重要,而兴趣和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学以致用。对于中学生来说,利用一些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他们主动运用英语,效果往往会更好。每隔一段时间,老师可把学过的单词、句式编成情景对话或小故事,为增强趣味性,不妨编得离奇一些,荒诞一些,让学生根据情景排练。这样,以用促背,以背促用,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长期坚持,所学知识极易掌握且很难忘记,以后使用便能即景生“语”,脱口而出。

3.5.4以译促背法.故事性很强的文章,背起来比较容易。知识性强,社会背景不太熟悉的文章,背诵难度就较大。此种文章宜先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把每句中的单词和短语之间的语法关系,每段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意义联系,以及段落之间在内容上的逻辑关系都弄清记熟,并且由笔译到口译,由英译汉到汉泽英,反复进行练习。学生只要能迅速准确地把应掌握的内容译出来,也就能较容易地背诵下来,并逐步学会运用。科普作品之类的课文用此法较好。

3.5.5选择背诵法。背诵是重要的,但是必须有所选择,教师不宜要求学生背诵所有课文,也不一定通篇背诵某篇文章,而应当精选重点课文、段落和句子,让学生背诵。通过有选择的背诵,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知识点的辐射。可以培养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运用能力。同时,这种方法也能把学生从“苦海”中解放出来,学生也会珍惜老师的这份感情而加倍努力。

3.5.6休闲背诵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背诵是必要的,但不宜安排过多。过多了,学生很可能当作任务而勉强应付,即使背诵下来,也是一种短期记忆行为,所背知识不一定牢固。可以提倡学生把重点句子、段落及精彩文章译成汉语,抄在袖珍本上,随身携带。一有闲暇,就看着所抄中文想英文,念英文,背英文,写英文,我们把这种叫做休闲背诵法。我们教过的学生凡用此法者均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这样做,不但学生学起来方便轻松,记忆牢固,而且也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好英语打下扎实的基矗背诵是学好英语的重要手段,可又是学生最感头痛和烦恼的事。如何把头痛变为轻松,烦恼变为喜欢,消极变为积极,就要找出几条“捷径”,使学生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把背诵变为学好英语的“帆”和“桨”,自由地扬“帆”使“桨”,在学海中遨游。读和背都是学习英语的有效方法,但是要充分发挥这些方法的作用,关键还在于积极引导和根据情况灵活应用,营造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张道真 《英语语法》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10.2

高云智《英语语法句型专攻》[M] 北京 北京教育出版社 2012.8

李 杰.李 丽 《辉煌英语听力》[M] 北京 开明出版社2011.7

徐士驷《就这样学英语》[M] 南京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2.3

魏国栋《中学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

教育与教学研究范文3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以及自然环境的限制有些实验无法在课堂中完成,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课件能把难以完成的演示实验通过生动的图像,清晰的文字和优美的声音展现给学生,而且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质量高。例如:分子的扩散现象,气体,液体的都比较明显,而固体分子的扩散短时间内无法体现效果,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科研工作者做的一些实验视频和照片,这样图文并茂,交互性强,学生学习轻松愉快,很容易突出实验教学的重点,利用录像可以有效地控制变化的速度,从而便于学生观察和思考。还可以用事先录制好的实验过程来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先录制好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误差分析和整个实验过程的示范操作。实验前,先让学生观看录像,可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实验的要领和规范操作,保证了实验的顺利完成。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模拟实验,提高课堂效率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说明自然界的一些物理现象、规律,当然必须充分通过课堂物理实验来说明。但是有些实验危险性比较大,如果操作不当就会有危险,酿成严重后果。还有些实验课堂上根本无法完成。例如学习家庭安全用电一节,通过计算机来模拟“跨步电压触电”“电路过热引发火灾”等实验,既安全,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学习电路联接时,通过多媒体,学生可以任意组装,若不正确可随时重装,其他同学还可以为其找出错误的原因,与其进行交流、讨论。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教育与教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高职;物理教学;安全意识

安全重于泰山,防范胜于救灾。为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预防事故有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很多安全问题与物理知识有关联.物理教学有责任在教学中渗透安全知识,深人浅出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警示学生,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

一、在物理理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当今时代以物理为基础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材料、新产品已无处不在,人们享受高科技的同时也发现这些新材料、新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那么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与物理方面有关的不安全因素呢?它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学习物理知识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有关物理知识的科学观念,理解物理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物理知识、规律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既看到它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看到处理、使用不当时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物理教学中就要传给学生相应的知识,有效地预测和控制事故的发生。在力学中讲解惯性现象时:介绍行驶中的汽车和自行车刹车时,由于惯性不能立即停下来,即使是紧急刹车,也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因此对机动车辆行驶都有最高限速,骑自行车时不能骑得太快,这都是为了避免由于来不及停车而造成交通事故。下雨天穿光滑的平底鞋,由于鞋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小,易摔到造成伤害,为防止造成伤害,应穿有凹痕的胶鞋。在光学知识讲授中:夜晚装饰城市的探照灯、各种霓虹灯等会造成光污染;夜间的汽车头灯,使路人睁不开眼;夜间行驶的汽车,车内开灯的话就会使车内的物体在司机的前档玻璃上成像,司机会把这个“像”当成是车前的物体,且看不清前面的路,就会容易出现交通事故;电焊时焊枪产生的强光、核武器爆炸时的强闪光,若无对应防护措施,轻则使眼睛红肿、发炎,重则丧失视力。若城市灯光不加控制,大量的玻璃幕墙反射光线照进住宅,会影响居民正常工作和休息。红外线近年来在军事、人造卫星及工业、卫生、科研等方面应用日益广泛,它是一种热辐射,过量时,对人体皮肤可造成高温伤害、灼痛、烧伤,对人眼的视网膜、虹膜也有一定程度伤害,影响视力。紫外线可用于消毒和探测,缺少了它,孩子易得佝偻病。若过量,与红外线同样会使眼睛和皮肤致病。在讲授声学知识时:应当注意噪声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它能使人烦噪、耳鸣、头痛、失眠、恶心、心悸、视物模糊、吞咽困难、肝胃功能失调、严重时会使人四肢麻木、胸部有压迫感;超音速喷气飞机低空飞行时产生的噪声能将附近的建筑物的玻璃震裂,甚至使某些金属结构产生“声疲劳”而损坏,或者耳膜震裂而变聋。针对上述情况,教学时告诉学生遇到高噪声的污染时,为了保护自己的耳朵避免受到伤害,应远离噪声源或戴防护耳罩。在讲解用电常识的时候:应讲述电击伤的原理,当通过人体的电流超过30mA时,会使人感到剧痛,甚至神经麻痹,呼吸困难,有生命危险;电流超过100mA时,只要很短的时间就可以使人窒息死亡。电击伤还与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有关,电流通过心脏的危险性最大。在讲述电路的短路情况时,应提醒学生注意短路时电路中的电阻很小,电流很大,超过电路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时,易引起火灾。室外天线必须远离高压线,不能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钓鱼、捉蜻蜓、爬电杆等等,并教育学生如果发现有人触电了应采取的措施是:用干燥的木棒将人和电源分开、迅速拉开电闸、切断电源。因电线短路而失火不能用水去灭火,因水可导电,会加重灾情.必须迅速切断电源,用砂土、灭火器扑灭火焰。在教电磁学知识时,更要求同学们注意电的安全,磁的安全,电、磁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拥有了电视机、电冰箱,并用上了电炒锅、微波炉等,为数不少的家庭还添置了电脑、手机等较为高档的设备,对于这些,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正确防止过量的电磁辐射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家庭,并且检查用电设备,发现隐患及时根除,杜绝触电事故的发生,杜绝被电磁波灼伤、损害身体。在讲授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时:原子能造成的核污染更是可怕,不但可以毁灭人类还可以威胁其它动植物存亡;不要将废电池随手扔掉。

二、在物理实验中渗透安全教育

物理实验常常伴随着危险,无论多么简单的实验,都不能粗心大意。一旦发生事故,不但会破坏实验器材和环境,同时也有可能造成巨大的人身伤害。因此,在实验前,必须严格按照要求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在进行物态变化实验时,为了避免着火时尼龙或的确良等材质的衣料熔化造成损伤,衣着必须尽量做得合适,要做到既不露出皮肤,又能灵活地进行操作。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必要时应戴手套或防护面具。教育学生要遵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决不可随意蛮干,采用不合适的操作方法或使用不安全的装置进行实验,常是发生实验事故的根源。实验事故虽不可预测,必须经常估计到实验的危险性,也必须推测其危险程度而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实验教学过程中降低噪声强度,避免噪声污染。在有些力学分组实验中,可以用海绵、泡沫塑料等材料进行缓冲,避免发出撞击声。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无毒物质进行实验。例如,可以用医疗针筒来演示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小;课外可以利用水和长塑料管在教学楼的走廊上组织学生测定大气压强的大小;研究物质的熔解和凝固可用海波代替茶进行研究,避免萘对空气的污染。有些实验,如“研究碘的升华和凝固”,可以到化学实验室借用封闭的玻璃装置进行实验,这样碘蒸气就不会扩散到教室里,从而杜绝碘蒸气对空气的污染。有些实验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少量有害气体,应加强实验室的通风,或增加必要的换气设备。同时,在实验时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讨论声要尽量小,保持实验室安静的教学环境。只要我们了解各种物理实验室事故的引发原因,遵循操作规定,认真仔细地进行操作,就可避免多种事故的发生,达到实验预期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安全的保证。

三、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安全自救能力

发生火灾,应该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移向安全出口或向逆风方向移动。由对流原理我们知道,烟火往上走,浓烟中含有大量有毒元素,容易使人窒息。所以,可用湿毛巾折叠,捂住鼻口,屏住呼吸,起到过滤烟雾的作用,不到紧急时刻不要大声呼叫或移开毛巾,且须采取匍匐式前进逃离方式。同时,雷雨天气不要在电线杆、树木等易于被雷击的物体下躲避,避免雷电高压击中自己。吃早餐时,刚出笼的馒头是很烫的,如果将手洗一下,用湿手拿馒头就不觉得烫了,这就运用了蒸发吸热的原理.四、重视假设情境,训练学生应急能力我们假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设法解决,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据报载美国有一核潜艇在深海处失事,七名队员均逃离该艇,但仅一人生还,是因为他忽然想到,要适应海洋不同深度的压强变化,必须要控制自己的上浮速度.学生经过热烈讨论,得到了一致的答案,在腰间绑一些扳手.虎钳等物,边上浮边扔掉一些,在讨论中,学生同时弄清了深海鱼为什么能生存和有关浮力的一些知识.

总之,物理学科与生活联系密切,很多内容都与安全教育有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具体事例,渗透安全教育,使学生既深刻理解了物理知识,又加强了自我防范教育,让安全思想深入人心。安全教育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了新时代新教材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物理学科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良好素材。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渗透安全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邹怀君 单位:贵州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教育与教学研究范文5

关键字:数据结构;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8-0069-03

1引言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公认的计算机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它课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至关重要。因此,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数据结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探讨,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从课堂组织,上机实验等方面阐述对《数据结构》的教学体会,供大家参考。

2高职学生在数据结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据结构时,普遍认为课本内容的理解并不困难,但一做算法设计题就感到无从下手,上机调试程序时更是困难重重。对此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原因是:

1) 英语、数学基础差。由于高校扩展,又由于高职学生是每年高校招生中的最后一批,数学、英语基础薄弱。但是,必要的数学知识是学好数据结构的前提,一定的英语知识是学生上机的基础。

2) 前导课程的程序设计语言没有学好。学生刚刚接触程序设计语言课,对计算机语言本身的理解不够透彻,用计算机解决问题不可能得心应手。再就是高级语言本身内容较多,大多数学生不能完全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更无从建立。

3) 对数据结构本身的概念理解不够。由于数据结构涉及到大量概念、模型及操作算法,理论性较强。且高度抽象,学生学习起来也较难掌握。

4) 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兴趣不浓厚。

3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获取理论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主要渠道。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根据所选教材,列出一个知识框架,让学生对这门课有一个整体概念,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有条理、有目的,学习就会变得比较轻松。

3.1精心挑选教材

我们采用的是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吴艳等编著的《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教程》,此教材以实验为主体开展教,适合高职的学生。根据经验,学生基础差,往往最大的难点是不知如何从算法转变成程序进行上机体会,从而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再者,高职学生往往对枯燥的理论缺乏耐心,而这本以实验为主体的教材显得形象化,学生接受起来容易一点;教材每节课后都有课后练习,使学生复习预习都能有的放矢。

3.2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和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现状,笔者在第一节课就向学生提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各种数据对象的特点,学会数据的组织方法和实现方法,学会比较和分析各种方法,以寻求最佳方法。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出一套符合数据结构教学内容和规律的教学流程,即“四步走”:逻辑结构-存储结构-算法-应用。逻辑结构有4中基本类型:集合、线性、树状和网络,主要讲后3种;存储结构有4种基本映射模型:顺序、链接、索引和散列,主要讲前2种。讲解每一种逻辑结构都进行四步走方式:相关概念、各种存储结构、算法 (含算法分析) 、应用。把握这个教学流程,方便合理的安排教学进度,掌控全局,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教学方式采取授课和上机相结合的方式,上机同时安排课时内和课时外的内容,做到上机内容的真正落实。

3.3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数据结构如果单纯用多媒体教学或者是传统教学都不太理想,笔者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多媒体方式授课信息量大,可以通过动画来演示,比如嵌套语句中IF和ELSE的匹配以及循环嵌套总内外循环的执行过程,学生就很轻松的理解和接受了它们,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它的不足,如编程思想以及算法的设计过程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此时可以通过板书,多给学生分析编程方法和思想,其中让学生充分的参与,一步一步地表示演变过程。例如双向链表的插入,笔者采用的是在黑板上借助动态图解的方式来解释插入的过程,见图1。

在P所指结点后插入S所指的结点,图中带标号的四条线段直观地展现了结点插入的过程,用语言可描述如下:

s一>next=p->next;/*①*/ s->prev=p;/*②*/

p->next一>prev=s;/*③*/ p->next=s;/*④*/

但上述语句不是一下子由教师写出,而是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由学生来得出,这样使得插入过程一目了然,学生不仅参与了整个插入过程的编写思想又复习了相关的语句,课堂互动性好,学生掌握得也不错,而且提醒学生能否有另外的插入顺序,从而让学生明了编程不是唯一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分成复习与提问、知识传授、讨论三部分。复习与提问是针对学生学过的和要求学生预习的内容,目的是让他们做到“温故而知新”;知识传授过程让学生参与,如讲栈和队列时,让学生充当数据元素排成队伍,做出栈、入栈等动作,学生反映不错,并从考试中看出,这一节掌握的也不错;再者,课堂结束前5分钟,根据学习内容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充分地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通过答疑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地方,以方便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3.4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检查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老师就要求学生学会看书,看一遍,划一遍,教师进行检查;每一节课后的练习分必做和选做,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都能对这门功课树立信心,

3.5注重各知识点的有机统一

要想让学生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教学中就必须注重各知识点的有机统一。以笔者教学中的两个实例来说明。在讲授栈和队列时,教材中一般都是分别进行讨论,因为已有线性表的知识,笔者尝试两者放在一起讲,通过比较两者的相同和不同,来理解这两个特殊线性表。

再就是讲授单链表和双链表时,笔者通过一个建立单链表的算法程序,对其中一个或几个语句进行改动,进而实现单循环链表、双链表、双循环链表的建立操作。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6在考核方案中提高实验的比例

参加考试以完成日常作业和实验环节为必要条件,并把成绩评定比例定为: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实验能力占总成绩的30%。

4注重实践教学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是程序设计基础,要求学生要先掌握一定的编制程序来解决问题,因此,基础差的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会更加敬而畏之。另外,“数据结构”课程本身逻辑性强、抽象性高。这样,更需要通过合理、有效地设计实验内容,来强化理论教学的效果。

4.1及时复习语言基础

数据结构中主要用指针、结构体、数组等数据类型。要重点留意它们的组合使用,因为无论是线性表还是树、图的存储结构都有涉及。所以实验课开始之前,引导学生及时复习一下这方面的内容,将有助于后续实验的顺利进行。另外还要提醒学生复习语法规范和书写规范,尤其是参数的使用、输入输出的方式以及错误的处理方式等等。

4.2注重上机题目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设计实验题目时,应注重相关课程和实际生活学习中的应用,题目生动、接近学习和生活实际,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易调动学习积极性。

如在设计线性表的链式存储实验时,可用以下例子:有一用n根木桩围成的农场,为了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农场主决定要缩减农场的范围,并采用如下方法进行:从第l根木桩开始数.数到第m根将其拔除,然后从拔除的下一根木桩丌始数,数到第m根木桩又拔除,⋯ ,如此反复到只剩n/2根为止。设n根木桩的编号分别为l,2,⋯,n,打印出被拔木桩的顺序。假设:当n=6,m=4时,若从第一根木桩 (假定每根木桩的编号依次为l,2,⋯ ,n)开始数,则得到的出列次序为:4,2,l。这样将单链表的建立、插入、删除等基本操作都包括在其中。并让学生感到很实际和生动。另外各个知识点的有关例子也较多.如堆栈的应用――编译器中表达式的处理、火车调度问题;队列和堆栈的综合应用――实现停车场管理;二叉树和树的应用――哈夫曼树用于通讯编码、下棋问题;图的应用――地图着色、旅游最短路径问题、工程或网络通讯造价问题等。

4.3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强调学生思考,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提示和设问,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根据学生对基础内容的掌握情况来设计上机实践内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增加他们对该课程学习的自信心。

4.4加强上机指导

教师在课上指导学生时,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很难做到一对一辅导,学生的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学习积极性就会受挫。鉴于这种情况,在上机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督促检查,针对出现的语法、逻辑、算法和运行等不同错误,不立即解答,而是进行提示,对后两种错误,要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 。这样一来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压力,督促他们去思考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出现的问题中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以便确定教学进度。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数据结构的教学方法。要学好数据结构,首先在了解学生状况的前提下,确定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及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其次,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要树立实践同等重要的理念,做到理论应用于实际,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严蔚敏,吴伟民编著. 数据结构[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艾德才,刘山编著. 数据结构[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3] 王岚,张倩茜. “数据结构”教学探讨[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2(5).

[4] 唐朝胜. 浅析“数据结构”教学关键点[J]. 中国教育教学杂志 (高等教育版),2006,12.

教育与教学研究范文6

摘 要: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程序设计在通识教育与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差异,说明了在通识教育中开设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讨论了该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特点与定位,说明了我们在该课程中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并给出了教学效果,最后提出了今后要继续研究的有关教学问题。

关键词:通识教育;程序设计;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为什么在通识教育中设置程序设计课程?

通识教育的倡导者认为,大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应注重“全人”的培养,即对学生素养、品格、价值观的培养,希望个人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不局限于个人选择的专业。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信息技术的革命,使社会发展步入了信息时代,在大学的通识教育中增加有关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课程,有助于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特别是其中文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独特性:系统论、抽象性和自动化。软件专家温伯格认为,这种思维先于专门的学科知识的存在而存在――有时绕过专门的学科知识,有时又把专门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把这种思维和教育方法称为一般系统论的方法。其次,程序设计的最终结果是让计算机按照程序执行,去解决一类问题,而不是某个具体问题,这与数学的抽象性类似。这种思维是让机器自动地完成任务,却又允许人进行干预,即所谓的人机交互式的问题解决模式。而且,不同的计算机语言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但是,基于程序设计的思维原理是普遍的。系统化的思维与计算机编程思维与之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像其他大学一样,我校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包含了Visual FoxPro的程序设计课程。在通识教育中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没有冲突,而是一种补充。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建议和要求,目前国内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成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在第二层次中包含计算机程序语言进行编程建模。因此,我们在全校的通识教育中开设了“Java程序设计基础”的课程。此课程属于选修课,在教学内容、形式、手段、考核等方面与必修课不同,同时给了学生更多的选学余地。事实上,自从我们在全校开设这门通识教育课程三年以来,每学期限制的120个名额远远不够!

2 课程的特点与定位

作为通识教育,“Java程序设计基础”具有如下特点:课程面向全校学生,面大、量广、专业种类繁多、对计算机的兴趣、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各异,基础知识参次不齐,而且是低年纪的学生,缺乏必要的自学能力;学时有限,比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提出的最低学时还少3个学时。

学生的期望不同,大致包括:

学习计算机编程:了解程序设计是什么。

学习一种程序语言:Java程序设计语言是什么。

学习新的编程技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是什么:

学习更多的计算机语言:Java语言与C、C++或者Visual Basic的区别。

当然,也包括通过该课挣得学分。

作为通识教育课,“Java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目的不是或者不仅仅是培养计算机程序设计员,该课程的定位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一门普及课、入门课,希望通过学习计算机的核心知识与技术,

让学生理解计算机软件,进而深入地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方式;

学习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兴趣,促进更多的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应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着力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及其编程的兴趣和理解,成了“Java程序设计基础”的根本目标。

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础知识和工具,85%以上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未来在从政、经商、在某个专业领域(如电力、汽车、物流、军工、艺术)从事技术或服务工作,都可能使用计算机系统,也许会有人因为工作需要而自己动手修改或创造新的计算机软件工具或系统。这在计算机的发展史中比比皆是。例如,统计软件包SPSS最初是由斯坦福大学的政治学研究生Norman Nie开发的,国内广泛使用的财务软件用友是由在财务领域工作的王文京领导研制的,数学软件Mathematica是由数学家领导研制开发的,雅虎搜索引擎最初出现是杨致远与费洛为了把在网络上寻找的资料类别整理好而编制成的软件。最初这些简单的应用软件经过发展、进而形成了新的商机和技术,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计算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3 教学的策略与手段

3.1 教学策略

教什么、如何教就成为通识教育的关键问题。针对该课程以及学生的特点,我们经过实践、总结了本课程教学的策略:了解概念,理解思想,“不拘小节”,“不求甚解”。

“理解概念”是任何学科的基础,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独特的概念。我们在讲述Java程序设计的概念时,重点在突出差异、采用比较的方式讲授。如把数学中的实数与计算机中的浮点类型数进行比较,并分别从计算机存储与安全检查两个方面简述为什么要区分出单精度浮点和双精度浮点类型的实数。

写出好的计算机程序,除了要掌握程序设计语言本身以外,还要求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运用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以及软件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最主要是要掌握程序设计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程序设计的思维模式和工作过程。这些知识都属于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不可能在通识教育的程序课程中充分展开,我们只需讲解与程序设计相关的要点。

例如,变量名在数学与计算机中都表示未定的值,但是在计算机中还表示值在内部存储地址的抽象,这样就顺便补充了计算机组成的核心――存储。在软件工程方面,需要学生掌握的的基本思想是:程序是机器执行的,但更多的时候是让人阅读的!因此,写出符合规范的、让人容易看懂的程序更重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和习惯,如规范的变量名、必要的代码注释、清晰的程序结构等。

经典程序设计的思想是“算法+数据结构”。算法设计是编程的核心,程序是用计算机语言实现的设计思想,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环环相扣,是不可分离的程序的两个方面。变量类型、数据结构和控制结构是冯诺伊曼式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模式和组成。封装、抽象、复用发展成现代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核心。在讲授这些抽象思想和原理时,我们尽量采用理论结合实际、案例引导、直观教学。

我们把程序的阅读与执行结合起来,让学生直观地学习静态的程序如何动态地执行、产生结果。由于一开始就阅读实际的程序,有很多知识可能还没有学到、甚至在课程中就不出现,使得学生“一知半解”,不能完全理解,对有些问题或知识可以“不拘小节”、“不求甚解”,这样有助于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了解程序设计过程和程序结构,掌握编程的基本要领。这种方式类似于在外语学习中所采用的猜测法:在阅读中出现的生词不要急于查字典,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猜测,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培养语感、文化直接用外语的思维模式。程序语言类似于外语,编程者需要逐步培养用程序化的思维方式、常用的表达模式和惯用语,而不必计较一些不懂的函数、表达、语句、或者类,特别是不要在编程工具可以解决的以及需要经验积累的细微末节上花费宝贵的时间。

3.2 教学手段

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方面,我们重点采取了下面的手段。

1) 基础知识不求全。因为,在一个学期的课程中不可能让学生把一门程序设计语言掌握到实用的程度。与其泛泛的介绍Java标准版的所有内容,还不如通过Java语言深入理解程序设计的精髓。因而,我们选择与语言无关的、所有编程的基础知识,如变量、表达式、逻辑运算、控制语句、类与对象以及GUI。知识的取舍取决于学生未来可能的应用。例如有关数的运算,我们只讲十进制的数,不讲各种数进制之间的转换,不讲二进制及其运算(尽管这是计算机的基础),也不讲位运算;对面向对象部分,不讲内部类和匿名类,等等。

2) 潜移默化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程序化、系统化的思维模式,让学生抽象的、类问题的解决模式(而不是个体问题)。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过程,包括如何分析问题、如何用计算机语言描述问题的解决过程――即编程,如何分析并解决程序中出现的错误(调试程序),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下运行程序。

3) 培养自学能力。计算机技术、尤其是软件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没有一本语言的教材能够与语言同步。现在的计算机发展为深入学习编程语言及其技术提供了广泛的手段,学生应该掌握自学能力。我们通过演示,让学生自己动手编程、分析代码、得到结果;直接上网查找资料,使得学生自己可以查找包括wiki、Blog、用户组、厂家在内的资料,了解语言的发展,更新知识,同时培养独立研究的能力。

4) 使用工具、动态学习。计算机是实践的技术、应用的技术,唯有动手才能掌握技术和技能;很多细节不需要花费时间(也没有时间),要充分利用工具来解决非核心的问题。例如括号不配对、变量未赋值就使用,程序美化排版,甚至需要引入的类库等;将有限的时间集中到概念的解释和计算机工具的使用,例如通过例子解释为什么变量使用前要先赋值,面向对象的属性有缺省值,然后如何利用编译器来发现变量未赋值引用的错误。

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和需求,我们还采取了如下的措施: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允许部分学生以难度较大的练习代替少量的缺席;针对学生课后时间有限以及编程是动手实践的活动,我们的课堂教学采用了理论+上机实践,课时分配位1:1,其中实践的内容包括学生自己阅读程序加上动手编写程序。理论上我们分配的课堂与课后的学时位2:1,实际上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课后花费不足一个小时就能完成作业,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去深入学习课程内容。考核以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为主,考核也遵循“不拘小节”的策略,主要考查学生对程序的结构、语句的选择等设计思想的掌握,而忽略语言的细节,如变量名是否正确。

4 实践与挑战

在我们已经连续开设5个学期的通识教育课程“Java程序设计基础”中,教学策略和手段经过不断改进,逐步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表1列出了最近3个学期该课程的部分统计数字。每期的120个名额都报满,参加学习的学生分布全校理、工、文、艺、管、医的各个学部。学生的合格率也在逐年提高;其中音乐、艺术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不合格的比例较高。选该课的一年级的学生几乎都在80%,而在第二学期的比第一学期的学生要多。

下面是一些需要我们继续研究、并通过实践来检验解决方案是否可行的典型问题和挑战,也希望与同行共同探讨:

教学程度。通识教育中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到什么程度合适?是否要再开设一个提高班,以满足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更高追求?

分班教学。理工科学生在计算机的基础和理解力方面明显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强,是否有必要进行分班教学、因材施教?如何平衡学校、学院、学生以及教师的各种关系?

教材问题。难有教材满足我们的教学思想和内容,我们给学生只列举了主要参考书和网址。这种西方通行的教学方式在我校实施起来有难处:学生不愿花钱买参考书、图书馆没有足够的教材、大一学生的自学能力尚需培养。没有教材如何使得学生学好一门课?

语言与编程:程序语言是算法设计的体现,不同的语言适合不同的编程风格与应用领域。是选择流行的、应用广的编程语言还是选择体现计算机思想、适合教学的编程语言?

共性问题。如何处理通识教育与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程序设计技术的关系(如学分可否互换)?是否应该对通识教育课的设定课程通过率(四分之一的不及格率是否过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