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在建工程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在建工程论文范文1
长期飞行的航天器环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态环境,适合属于特殊物种的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细菌和真菌主要驻留在空间室内装饰物和结构与设备材料的表面。这些地方聚集着有机化合物和空气冷凝水,足以让各种异养微生物(如霉菌青霉、曲霉、枝孢菌)生长和繁殖。在航天器长期飞行期间,菌群的数量变化和结构动力学特性不是线性的,在生物群落激活和停滞的交替期间呈现出一个波形周期变化,变化周期由内部生物机制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外部空间环境控制。菌群激活期间,充满着医疗和技术风险,显著地影响着飞行安全和硬件的可靠性。微生物可以轻易地借助航天员或者货运飞船进入空间站,同时迅速适应空间站内的环境并四处蔓延,微生物主要来源及在载人航天器中可能存在的位置如图1所示。前苏联科学家曾经在“礼花”号空间站与“和平”号空间站内发现上百种对人体和空间站设备有害的致病细菌和微小真菌。“和平”号空间站曾发生过微生物“蚕食”电缆的事故。国际空间站上也发现了危险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能导致设备发生故障,可能会对空间站结构造成灾难性后果。它们不仅会损伤金属,也会损伤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设备,进而可能导致技术故障。2003年国际空间站内,细菌堵塞了3套舱外航天服的冷却泵,航天员不得不使用穿脱更为麻烦的备用服装完成了太空行走,造成问题的细菌生活在作为冷却液的水中。研究人员对空间站的水样进行分析后曾发现,空间站自身冷却系统内细菌数量增加的速度远比预料的快,这让人担心细菌有可能腐蚀冷却系统最为脆弱的组成部分。根据各种体外研究,空间微重力环境促进微生物的生长。不同的细菌在空间或在地球上模拟的微重力试验表明,重力变化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它们的生长和微生物的代谢和生理,例如增加自身的抗药性和毒性,改变生物膜增长方式等。长期暴露于高剂量的空间电离辐射中,也能影响微生物的代谢和生理。除了封闭和微重力条件外,还存在各种未知因素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如热交换影响,磁变影响,细胞悬浮,营养物的浓度梯度、毛细特性、流体行为等均可能引起生物体的遗传和生物学特性的变异反应,这导致了某些微生物最终变得更难消除。因此,空间环境条件可能会促进微生物生长的这一新特征,并且增加了损害航天员健康和导致环境恶化的风险,影响生命支持系统的稳定性。
2空间应用系统生物安全工程技术体系框架
空间应用系统生物安全工程技术体系覆盖了在空间应用有效载荷的工程研制过程中应遵循的生物安全要求、分析、设计防护以及评价等各项技术范畴,其总体框架如下图2所示。图中可以看出,在空间有效载荷产品研制过程中,空间生物安全在工程上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空间生物安全要求指标问题,然后根据生物安全要求,结合空间应用的需求情况,对应用系统的生物危害材料进行危害等级的识别,再依据危害等级的识别结果确定相应的安全性包覆等级,作为空间实验载荷设备的生物安全性设计准则要求,依据此设计准则开展相应的安全性设计防护;在采用了必要的防护措施同时,有效载荷对于生物危害还应具备有效的监测手段,确保空间应用实验过程中的生物危害可检测。最后,空间应用载荷在上站之前,应对生物安全问题进行风险评估,其结果将作为空间科学实验载荷上站安全性认证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从而为工程决策提供安全性方面的依据。
2空间应用系统生物安全的工程设计要素
2.1空间应用系统生物安全指标要求借鉴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以及国际空间站有关生物安全的经验,生物安全指标主要是指针对微生物的最低可接受阈值,相关指标又可细分为饮用水、食品、舱内空气、表面四个主要方面,其中,饮用水、食品以及舱内空气的最低可接受阈值与航天员的医学要求密切相关。对于表面的生物安全要求,涉及舱内舱体内表面、舱内平台设备和有效载荷设备表面等多个方面,其可能的影响除了传染到航天员(航天员有可能接触的情况下),影响航天员健康外,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对硬件设备的腐蚀和侵蚀,最终导致硬件设备的失效或者污染舱内环境。因此,对于空间应用系统设备,应提出明确的表面生物安全指标要求,该要求可以参照空间站平台的表面微生物最低可接受阈值要求,也可根据空间应用系统载荷研制的特点和使用需求单独提出。另外,对于影响实验任务成功的可致病的病原体(包括植物可致病病原体和动物可致病病原体)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指标要求。空间应用系统生物安全相关指标体系框架如图3所示。图中涉及的植物可致病菌主要是寄生性病菌,病原体有病毒、类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细菌、真菌、藻类、线虫和高等植物,其中以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和线虫诱发的病害较普遍和严重,尤以真菌性病害为最,如水稻的瘟病、小麦锈病、棉花的萎蔫病等。各种病原体的生理、生态、增殖方法和生活史以及侵染寄主的方式、途径和时期各不相同。可根据具体实验样品和实验要求确定需要检测的植物可致病菌。动物可致病菌主要是微生物,包括原生动物、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酵母等,其中细菌和真菌污染是最常见的,如各种沙门氏菌等。可根据具体实验样品和实验要求确定需要检测和加以控制防护的动物可致病菌。以微生物污染为主要检测对象,包括原生动物、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酵母等,其中检测重点为细菌和真菌。空间站微生物主要存在于舱内气体、食品、水、舱体材料、硬件设备表面以及有效载荷等地方,因此,其微生物控制的要求也应根据这些方面进行规定。例如,国际空间站微生物控制的指标要求如表1所示。我国空间站工程微生物控制定量要求主要参照国际空间站制定,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一期和二期阶段,未对微生物控制提出明确的定量要求,在载人空间站阶段,提出的初步医学要求中,也仅仅对空气和物体表面微生物控制提出了限值,与表1中国际空间站的相关规定是一致的,而对于食品和水未作明确规定。
2.2空间应用系统生物安全等级的识别开展空间生物安全防护设计时,首先应对生物危害的等级(或称生物安全等级,BiosafetyLev-el,BSL)进行识别,根据不同的危害等级制定不同的设计防护策略,避免设计上的冒进所带来的安全患,或者设计过于保守而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技术瓶颈。根据NASA的生物安全小组的工作经验,所有有关生物学的材料都要进行生物危害识别,对识别出的生物危害材料都要分配一个生物安全等级[18]。因此,生物危害材料生物安全等级的确定是生物安全工程设计的首要出发点。NASA的JSC中心针对空间应用项目的生物安全等级制定了专门的规定[19],如表2所示。空间生物安全等级主要来源于地面公共卫生系统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相关标准,在空间上用时考虑了空间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由于空间飞行独特的环境和条件,BSL-2微生物又被分为两类,BSL-2(中等风险)和BSL-2(高风险)。主要是由于在微重力环境下,微生物气溶胶可能比在地球1g重力下具有更大的风险,对于地面上BSL-2等级的微生物在空间应用时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对空间生物安全等级的规定上进行了适应性修改,其原则为:对于地面上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高致病性)的微生物(BSL-3和BSL-4)禁止在太空项目中使用;对于地面上可能造成中等危害后果的微生物,其在空间环境影响下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甚至是灾难性的,因此,地面上BSL-2级微生物在太空中又分为中等危害和高危害两类。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目前采用的生物安全等级划分标准主要遵照现有的国内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等级相关规定,对于空间生物安全等级尚无具体的标准进行规定。因此,合理的划分生物安全等级对于工程中遴选生物样本和明确有效的控制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2.3空间应用系统生物安全包覆等级的识别与设计
2.3.1空间应用系统生物安全包覆等级的确定工程实践中,在已明确了有效载荷生物安全等级BSL的基础上,需要根据生物安全等级确定相应的包覆设计等级(LevelofContainment,LoC)要求。两个重要的原则是:1)生物安全防护的包覆等级不得低于其生物安全等级;2)存在多种微生物的情况下,其包覆等级应根据生物安全等级最高的生物样品来确定。我国空间站空间应用规划了多项有关生物、生命、生态、医学等应用与科学领域实验项目。以当前规划的有关生命科学研究的实验平台为例,确定其初步的生物安全包覆等级,如表3所示。
2.3.2空间生物安全设计准则空间应用载荷生物安全控制的优先级主要包括五个层次(见图4)。工程设计实现过程中,有效载荷研制单位应根据识别出的生物载荷的生物安全等级确定相应的防护设计准则,遵循以下原则:1)生物材料的选择上,应在满足科学实验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危害等级低的生物材料和样品;2)生物实验载荷的生物包覆等级应与其生物安全等级相对应,不得低于其生物安全等级;3)对于具有致病性或可能导致设备故障的主要微生物应具有实时监测或者离线检测能力;4)包覆设计应按照最小风险控制或者故障容限,或者两者相结合的设计准则进行设计,如金属结构采用较高的安全系数要求;采用多层密封包覆等;5)包覆设计应考虑最大使用条件下进行设计,并采用试验的方法验证;多层包覆设计时,应对每层包覆手段的有效性进行独立验证;6)采用物理隔离的方式进行包覆设计时,应满足密封设计要求,如所有泄漏路径均采用软密封件,垫片或其他密封材料进行双重密封;金属零件沿着所有接口有两个密封(如盖);流体连接器内部和外部的双道密封;电连接器外部双道密封和引脚周围双密封等;7)采用密封设计时,需要考虑容器材料与有害生物质的相容性设计与验证问题;8)采用多层包覆设计时,应尽量采用组合式包覆形式,即不同形式的隔离方式,如物理隔离与负压相结合,确保各级包覆是相互独立的,不会发生关联失效;样本操作用手套箱采用在手套故障的情况下保持负压的双故障容限的设计等;9)对于有限寿命的生物危害防护措施,如HEPA过滤器,应具有有效的寿命预测手段,以便采取定期的更换或者清洗消毒等措施。
2.4空间生物危险的监测空间微生物的监测是实施微生物控制的前提条件。目前对于载人航天工程领域,较为先进的微生物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非培养核酸技术(基于PCR聚合酶链反应);2)三磷酸腺苷生物发光技术(ATP);3)生物传感器,直接激光检测;4)流式细胞术方法;5)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TimeofFlight(MALDI-TOF)massspectrometry);6)微观方法(MicroscopicMethods)。传统上,环境和人员的微生物监测主要集中在采用基于培养技术的细菌和真菌。然而,在空间环境中,采用大量的分子、生化和理化实验系统,建立在非培养技术基础之上。采用单一的监测技术往往难以满足微生物监测的需求,因此,在工程实践中,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研制单位应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结合各种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合理选用生物检测技术。生物检测技术选用参考表如表4所示。另外,空间科学实验载荷应重点监测BSL-2级以上的微生物。根据国外的经验(ISS,MIR)[10],空气中主要的细菌种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内表面主要的细菌种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芽孢杆菌等;真菌主要为青霉属和曲霉。在监测点设置方面,对于密闭的实验培养箱,应从空间应用的需求出发,对于影响实验效果的入口端应设置微生物监控装置,防止舱内空气和水源中的有害微生物影响实验效果;同时对于出口端同样需要设置微生物监控装置,防止科学实验产生的有害微生物污染舱内大气环境和热控管路。
2.5空间应用系统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国际空间站上,有效载荷生物材料的生物危害风险评估在发射前必须进行,评估生物有害物质的标准包括微生物的特性,感染剂量,微生物的存量、感染途径,以及与实验协议相关的危害。识别出的所有有害微生物被分配一个生物安全等级(BSL)。有效载荷安全审议小组参照BSL为每个有效载荷制定必要的防护等级。空间应用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的实施流程如图5所示。
3结论
在建工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监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工程作为承担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职能,其中主要涵盖了建设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以及施工单位三大主体部门。工程监理单位则主要负责建筑工程的质量把关、科学决策以及对施工现场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协调处理,在整个建筑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的建筑工程监理制度启动的比较晚,在整个建筑行业中的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笔者通过对以下建筑工程监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我国建设工程监理的概况
建设工程监理自1988年开始实施,这一制度的执行也切实成为了改革建设工程领域的重要措施。执行建设工程监理之后的一十余年中,我国在建设工程领域取得了很多成绩,建设工程领域的发展也更加健康、可持续。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对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工程项目质量、国家利益以及业主的合法权益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也切实得到了工程领域和社会各界的}i定和认可。现在建设工程监理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行业规模的产业,也具有与其相适应的监理制度和法理法规体系。建设工程监理领域也培养和吸引了人量的优秀工程人才。但是另一外一方面,由于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因此还存在人量的问题亚需解决,目前,我国的建设工程监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业规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培养了一批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监理人才,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建设工程监理经验。笔者结合多年工程实践经验,通过与中国当前建设领域的实际情况出发,查看人量的工程文献,对目前工程建设领域的监理行业情况有了整体概括,并且就此发现了人量存在于工程监理行业的问题,针对这此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和应对措施,以期能够使工程监理行业不断优化,为行业发展做出相应贡献。
二、我国建设工程监理行业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条块分割在当前阶段是我国建设工程监理的一人特点。建设工程监理最初的提出主要是应对计划经济下的工程领域改革,推动其变革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政府部门。由于政府监管的强制性特征,自然导致了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重叠和交义,使得建设工程监理效率的低下,极人的浪费了社会资源,与当前我国推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很难相互契合。必须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在进行建设工程监理活动时。当前,针对建设工程监理制度,我国提出和颁布了人量的法律法规,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对建设工程监理的责任、地位、性质、权利、义务等做了相关的规定,肯定了其法律地位。当时当前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与国际标准有很人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子以完善和加强。
2.2监理市场规范化程度低
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在我国的推行时间只有二十余年,因此发展还不够完全,在短时间之内涌现了人量的工程监理企业,这此企业参差不齐,因此对其监管很难有十足的保证。另外一方面,监理制度的推广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进行的,因此对于监理公司的推动主要是依靠政府监管部门,这就使得原本应该由市场进行调节的行业失去了其特征,削弱了市场调节的作用,监理市场不能形成公平的竞争体制,监理服务的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很难形成,这就造成了监理市场的规范化程度低。
3、监理行业独立性不强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往往对于监理单位而言都与设计单位有着一定的合同关系,而监理单位只是对施工单位进行监管活动。而建设单位往往和施工单位关系较为紧密,因此一旦出现问题,监理单位往往都处于真空状态,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因此,对于监理单位而言,很难行使其具有的权利。
监理单位在工程建设中是二人主体之一,但是往往都被轻视。对于监理单位的认识,很多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都比较浅显,对于监理单位的职责和权利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建设单位认为监理企业受其指挥,因此可以对其进行相应安排,这样的认识使得监理单位失去其科学性和独立性,不能做出公平、公正的判断和决策。
4、监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监理行业需要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并且需要其具各人量工程实践经验,但是目前的监理行业中监理人员存在人量刚入职人员,对于相应的施工标准和规范掌握不熟,没有经过专业技术的培训,技术不扎实:在现场施工中为了方便往往都忽略很多问题的产生,现场的监理工程师没有严格进行质量和安全管理。这样的人员可能只是具各一定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监理行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我国建设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很人程度上受到监理人员素质低下的制约。
5、服务对象过于单一,服务范围窄
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在我国推广之初,就明确其只能接受建设单位委托执行监理活动,不能够接受施工单位的委托。这个特征与国际化很不相符,服务对象太过单一化,因此我国建设工程监理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赶上国际前沿水平。
三、我国建设工程监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1、促进建设工程监理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建设工程领域的发展也逐渐迈向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工程项目管理方向。针对这样的发展方向,未来我国应当逐渐促使市场来进行建设监理活动的调节,充分调动市场调节能力,不断使工程监理企业结构更加优化,促使其向全过程、全方位发展。
完善招投标制度,促进监理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针对建设工程项目中存在的招投标活动,要加强合同管理,促进监理行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强化监理委托程序,规范建设工程项目参与各方的行为,努力实现建设工程监理的招投标制度的公平原则,促进建设工程监理市场化。
2、加强监理行业的教育和培训
建设工程监理行业要实现全方位和全过程监理,必须要切实强化监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3、正确认识监理行业
对于建设工程监理行业,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工程项目实行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有利于实现建设工程投资效益最人化,有利于规范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的建设行为,有利于提高建设工程投资决策科学化水平,有利于促使承建单位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
4、促进建设工程监理的国际化
对于建设工程监理要努力拓展国际市场,随时保有创新意识。由于建设监理行业专业知识十分密集,是一门高智能服务的行业。针对每一个工程而言,都具各不同的特征和需求,因此监理企业要根据其特征制定相应监理方案,并且根据相关经验对项目分类别、分层次进行管理。
结束语
在建筑行业蒸蒸日上的今天,我国建筑行业的监理机制仍然不健全,存在着很多不足。无论是建筑单位还是企业个人都对建筑行业的监理工作缺乏充分的监理意识,我国建筑行业监理人员队伍的素质还有待提高,还应不断加强建筑行业监理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充分认识到监理工作的严肃性、准确性以及其责任的重大之处。通过不断加强改进我国建筑行业监理人员队伍的建设,规划监理市场的有效秩序,必然会充分发挥监理工作在建筑行业中的作用,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钱春洪.对房屋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相关问题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04).
在建工程论文范文3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控制;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筑行业的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许多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不断发展壮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如何站稳脚跟,在竞争中立足,其质量问题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建筑行业要有良好的质量意识,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这样才能使企业有更好的发展。这不仅是企业发展的自身要求,更是企业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
1、工程质量的特点
建设工程质量问题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建筑的材料、建筑工具、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技术措施、人员素质等等。由于建筑工程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在此过程中,涉及的分项工程交接多、中间产品多,这就使得工程的质量问题存在隐蔽性,在施工过程中不及时检查或检查不到位,那么在竣工后仅从表面检查很难发现内部的质量问题。工程质量的隐蔽性又导致了它的局限性。同样道理,在工程验收中,很少有在工程内在的质量检验,无法发现隐藏的安全问题,这使得终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质量控制的相关要求
质量控制面较广,特别是一个复杂的项目工程,需要管理好各个环节,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整个工程带来质量方面的影响。要做好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就要做好质量控制工作。首先就要掌握质量控制的基本点,它也是质量控制工作的重点。要监督操作人员的行为,特别是某些工序或操作重点,避免人的失误造成安全和责任事故。在某些工序操作中,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一些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工程,要特别注意,如果不严格控制则达不到设计要求。在材料选择上,要根据建筑需要和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来选择建筑材料。在施工顺序上,对于有些工序操作,必须严格控制相互之间的顺,顺序不对也会造成质量事故。
建筑工程对自然条件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建筑施工要考虑到建筑地的自然因素,对于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特殊地质情况地基的处理应特别控制。在这些地区可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 、新材料,但前提是经过了充分论证和检验,否则也将会出现安全问题。
3、建筑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分析
3.1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些设计单位为了揽到工程,无视科学原则,一味的满足开发商的不合理要求,使得作品缺斤短两。还有一些设计单位资质存在问题或是设计人员水平不高,例如在防水的设计中,有女儿墙的屋面,局部泛水高度不够,也有伸缩缝出屋面墙压顶设计不合理,自由排水的屋面上,檐部不作铁皮泛水檐,而且卷材没有探出挑檐的边沿等。
3.2建筑选材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建筑选材上,建筑材料的好坏对建筑物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例如浇筑砼所用的原材料:水泥、砂子、石子,抹灰用砂含泥量,门窗材料品种等等。在主体工程竣工后,对于建筑物体的装饰,通常会用到墙体涂料,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新建筑物的外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出现变色、脱皮等情况;对于外墙贴砖的建筑物,我们也会经常看到外墙饰面砖釉面爆皮,贴砖空鼓、脱落及灰缝不均匀等质量通病,造成外墙渗水;这些都是由于选择了不合格的涂料、墙砖等建筑材料所导致的后果,这不仅为工程埋下了安全隐患,同时也给建筑物的后期维护增加了成本。
3.3施工人员素质存在的问题。施工人员大都缺乏正规的培训,可以说我国的建筑行业工人,科班出身并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进城的农民工。这部分工只是小学毕业,有的虽然初中毕业,但知识水平相当于小学文化水平。他们缺乏质量意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甚至有些工人受利益驱动,偷工减料,追求工程进度,容易产生安全事故。
3.4施工质量管理人员方面的问题存在问题。一是缺乏管理人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重要行业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管理人才的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导致优秀人才的流失;三是施工中质量管理人员配置较少,致使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监督。此外,施工企业缺乏必要的技术讨论和培训,在人员聘用上把关不严,这些都会导致工程质量管理出现漏洞。
4、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4.1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督体系。在立法方面,政府应给与高度重视,积极完善工民建相关法律法规。立法时应充分考虑工程质量安全的特殊性,对工程质量管理进行规范,从制度上位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提供保障。将工程建筑管理纳入国家法制轨道并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从经济、市场、行政等各方面进行有效约束,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实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营造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良好环境。从企业方面,应根据企业特点和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制度,要成立质量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制度监督管理方案,定期进行质量安全检查,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4.2在工程设计方面,施工图纸的质量将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质量,因此要严格把好工程设计质量关。在设计之初要认真考察充分论证,选拔具有一定资质的设计单位,采取招投标的形式,但同时也要控制好设计经费。但也不能因为经费的问题,去聘请那些价格低廉且无资质的个体或个人设计。
4.3把好材料及设备的质量关。在选择材料和机械设备时要坚持“先检后用”的原则,坚决不能采购生产厂家不清、质量不明的建筑材料或设备,在材料进工地前必须要进行相关的检验和检测,合格后才可以投入生产。对一些不甚了解的新材料或是产品正在试用中,需谨慎使用。从源头上杜绝工程质量安全问题。
4.4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在选拔管理人才上,要严格把关,重视对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在选择施工队伍方面,首先要听取施工队伍关于技术力量、承担施工措施的相关说明。第二要考察该队伍已经完成的工程作品,三是要检验他们的施工资质。
参考文献:
在建工程论文范文4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算;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工程预算是指在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过程中,根据设计文件的具体内容和国家、地方规定的定额、各项指标及各类费用的取费标准,通过预先计算和确定每项新建、扩建、改建和重建工程所需要的全部投资额,达到预先控制的目的。工程预算是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编制基本建设计划、确定工程项目投资额、签订施工合同、进行招投标、工程款支付以及竣工结算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设计方案是否经济、合理的重要前提之―。在工程建设中加强建设工程预算管理,控制和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确保工程造价的准确性,是建设工程预算管理中的首要任务。
一、建筑工程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1、工程预算定额不健全
预算定额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在编制过程中常常出现借用定额的现象。预算编制过程中, 常遇到借用定额的现象。不同类型的工程、不同的施工环境、参差不齐的施工水平却运用同一定额标准,这充分的说明建立一套包罗万象、来源于实际的完整预算定额体系势在必行。另外,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异地承揽或跨行业承揽建筑工程项目的情况越来越多,而各地区建设各异的预算定额管理、预算编制规定又不利于跨区域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2、预算编制粗糙
在进行建筑工程预算时,经常会产生预算不准备的现象.一样的图纸,理论上计算的工程量、套用的定额、公布的信息价等应该一致,预算结果也应该相同.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预算管理人员对定额的理解等把握不同,从而得出不同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产生影响.究其原因是预算编制粗糙、图纸阅读不详、丢项落项等,在工程的间接费用计算中表现尤为突出.
3、人为因素对工程预算编制影响较大
建筑工程预算编制与工程承发包双方的利益、国家建设资金的运用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对预算管理人员提出了很高要求,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1)专业意识缺乏.我国多数中小企业的预算管理人员常常是因工程的诞生而组建,因工程的结束而解散,导致管理人员专业意识严重缺乏.(2)预算失真.工程预算编制中对临时房屋建筑工程的投资计算有一个固定的公式,但由于施工中新技术和新机械的应用、管理水平和生产率的提高等导致预算失真.(3)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导致定额缺项等问题.建筑领域中的技术、材料、工艺常常是一个工程一个样,因此需要在编制预算时进行定额换算、增补新定额等,这就造成工程量计算取费的差错.(4)对合同条款管理不严格、不完善,导致施工单位多算、冒算.
4、工程预算“重编制,轻管理”
如何保证确立预算目标的合理性和确保预算的顺利执行,预算组织体系的建立在预算管理体系中将起主导作用。目前,很多企业由于缺少预算管理委员会,使得董事会在预算管理中的各项权限几乎无法有效实现。对预算编制审核、执行、控制、调整、考核以及监督的责任大部分都落到了财务部门手中。而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客观上不可能做到全面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情况,因而也就无法客观地对其他部门进行有效控制。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经费支出管理与效益考核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目前整体上来看,支出预算分配模式及管理体制仍停留在粗放型水平,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由此在支出管理上与监督考核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与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经费使用的社会效益如何,也缺乏系统考核机制,继而增加了经费使用的随意性。
二、加强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的对策
1、适时调整工程预算定额, 实现工程造价动态管理
近几年来, 由于市场调节的力度越来越大, 建筑材料和设备价格大幅度调整, 人工和机械费也有较大提高, 建筑行业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其他行业相比, 差距越来越大。这就需要行政部门研究和掌握市场经济发展趋势, 并制订相应的政策和配套措施, 把由市场经济所引起的动态因素科学、合理地反映到工程造价中去, 使工程概预算的编制依据、取费标准及工程造价计算程序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而不断调整和改进, 逐步对工程造价实现动态管理, 以促进建筑产业的蓬勃发展。
2、完善项目全过程预算
造价的管理需要全过程实行动态控制,对于预算而言,更是如此。在设计阶段,必须着重强调对工程造价进行计价控制,提高投资利用程度,提升控制管理水平。就我国而言,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一般并不十分重视,都把造价控制的重点放在施工阶段。然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必须结合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进行造价全过程动态管理。合理有效地进行预算编制工作,从工程前期,开始对项目进行预算控制,保证设计阶段的造价成本可行性,发挥设计阶段的效益控制水平,使其在施工阶段,项目造价更易控制。施工阶段是成本控制的关键,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中,常常对施工项目决算以及设计预算变更、签证核算等方面进行审核,审核工作持续到整个工程结束为止。这一要求预算人员控制施工成本的同时,对施工中存在的设计变更等进行及时计算和核实,保证不遗漏,即按月和季度来计算变更数量,并且保证每月的变更计算当月完成,并及时补充预算编制。保证工程预算编制的时效性。项目建设阶段,其合同造价预算的落实也是其中重点环节,工作人员必须从技术、经济等角度来进行控制措施的制定,保证签证的正确,当签证出现时,必须重新核算预算编制,对合同价格相关费用进行重新计算,并有专门的监督人员进行预算的审核,保证各项费用合理正常,防止超支。
3、加大预算人员的培训力度, 提高预算人员的素质
预算人员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工程预算编制的准确度, 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和赢利水平。企业中流传的“ 赚钱不赚钱, 全靠预算员” 的说法, 虽有一定的片面性,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预算人员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提高企业预算工作的水平, 一方面, 在预算人员的配备上, 要考虑预算工作特点, 对预算人员的素质及性格秉性等要有要求; 另一方面, 又要加大对预算人员的培训力度, 使他们既掌握预算业务知识又掌握工程技术知识, 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 使他们能及时了解建筑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第三, 除对预算人员进行业务能力的培养外, 还必须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端正工作作风, 培养他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4、构建预算管理体系
(1)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市场的不断调节会造成物料、原材料、人工费、场地
费、机械设备管理费等费用的不断变化,预算人员应能及时对预算定额做动态、实时变更,减少预算误差.
(2)加强统筹管理.对于同一个工程项目,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和设计单位等对工程预算的理解和运用会有一定区别,有时甚至存在矛盾.因此要加强对预算的统筹管理,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实现各部门的良性互动.
(3)在投资决策阶段要做好充足准备,如广泛搜集、准备各种资料,包括建筑工程勘察地质报告、地形测量图、建筑施工设计图纸及说明、各类标准图集等,以及勘察现场,调查建筑施工环境,编制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做好建筑施工方案研究,走访定额管理部门,收集现行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取费标准、统一的建筑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地区材料预算价格,确定编制方法等.
(4)注重预算的执行效率,控制工程预算的随意变更.工程项目需要经过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和投资额度的审批程序,在建设实施时,应将各阶段的实际发生额度控制在限额以内,维护预算的刚性,避免造成工程预算管理的混乱.
(5)加强对工程预算咨询机构的监督管理,有效规范市场行为.
总之,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前提,预算执行是其关键,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和逐渐发展,我国的预算管理工作要始终与市场保持同步,让其不失动态性,充分发挥其活力。同时要加大预算人员的相关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素质,力争把我国的建筑工程预算管理做好,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海丽.建筑工程预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价值工程,2011(9).99
在建工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问题;措施
我国的古代建筑在世界一直占有很大的优势,然而,现代建筑水平却依旧存在很大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取得很大的进步,管理模式也取得重大突破,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建设,但是建设工程管理依旧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必须有相关负责人员亟待解决,如果进行高效优质的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并降低建造成本,进而提升承建单位的经济效益。所以,本文以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找到建筑工程管理的改进措施。
1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全面的建筑工程管理系统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系统由于在发展中执行不到位,管理设施不够完善,系统设计不达标,没有客观的管理实际需求,从而使得管理系统出现漏洞,半途而废,不能实施下去。我国没有整套建筑工程管理系统,很多都是东平西凑得到的建筑施工管理步骤和操作程序,也没有正规的监管软件,最终导致管理系统无法专业使用。
1.2建筑工程市场秩序不规范
我国建筑市场许多都是自主开发,许多建筑项目没有办理施工许可证,而且质量安全监督许可证没有得到国家的认可,当地方管理局进行巡查时许多管理人员选择逃避。管理人员为了加快建筑工程建设,任意缩减施工周期,使得施工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大打折扣,导致施工后期出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1.3不重视人才管理
在建筑工程管理行业中,由于操作程序非常繁杂,需要有大量技术人才才能担起重任,所以,在建筑单位一定保留高端专业技术人才。但是,在建筑行业市场上发现高端专业人才十分欠缺。在我国,企业往往出于企业发展资本考虑,往往觉得使用一般人员足够开展建筑事业,因而放弃高成本的专业人才而使用低成本一般人员,从而对建筑工程的发展产生阴影。我国同世界相比,高科技管理人才相对匮乏,而且对于建筑师的认定跟不上国际发展的步伐,并且我国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所以对管理人员的发展不够重视。
2.工程管理的改进措施
2.1强化质量管理
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一定要加强质量实施管理,施工前必须先勘察基地环境、工程质量标准和设计方案,施工人员必须认真审阅设计图纸和施工图纸,对施工材料必须把好质量关,确保材料的质量安全。当使用材料到达施工场地后,施工人员要对其认真采取保存措施,防止受到污染或破坏,进而增加支出成本。在场地中尽可能安装无死角监控,做好排查工作。
2.2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
施工单位积极建立建筑工程管理制度,并把此项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相结合,在施工期间要对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并进行考核和检验,管理阶层人员要把技术和安全落实到位,奖罚分明,管理人员不要以强硬态度与员工相对,积极听取员工的有效建议,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采用合理的方法降低作业成本,进而增强经济效益。对于国家法律法规,都是国家相关代表总结出来的,均具有强制性,所以在建筑工程管理措施中,对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必须严格控制和掌握管理。
2.3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对建筑工程管理措施一定要进行改进,员工要积极开动脑筋对技术进行创新,建筑行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也使得企业和技术的管理跟上时代的发展,在这一情况下,企业应当紧抓建筑的质量监督,稳住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建筑发展的重要条件,企业要与时俱进,积极引入高质量的科学技术设备,在技术创新上高人一等,力争把技术实力转化为经济实力,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地位。在管理模式上,建筑企业也要积极创新,增强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使各项管理政策都能得到高效实施。
2.4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方案优化
施工开始前对员工做好安全培训,养成安全监管的意识。在建设中,要把安全监管规范体系利用岛到建设中的每个项目。员工要为自身安全着想,一定要把安全监管重视起来,认识到安全监管关系也会牵连到自身的利益。如果员工因为素质低而偷工减料,并且不遵守安全监管制度,若因此引起重大损失,监管人员必须给予一定的惩罚。完善安全监管制度的全面规划,建立起安全监管制度,在整个施工阶段,一定要做好“三控”措施,即建设前、建设中、建设后的管理控制,客观的了解安全监管体系,保证最终达到安全施工的目的。
结束语
建筑工程管理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工程建设的安全、经济效益实施,同样也是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所以建筑工程管理必须受到监督人员的高度重视。所以,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必须以建筑工程管理作为引导,采取适当措施加强工程管理工作,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建筑竞争实力,要不断加强技术知识的学习,培养高科技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进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韩卫星.试析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及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21).
[2] 屈文娟,陈宁.试述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和改进[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7).
[3] 张涛.论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广东科技,2014,(8)
在建工程论文范文6
关键字:高层建筑 人防地下室 应用 问题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人防工程的军事重要性
在国防工程中,人防工程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战时保障物资储备、居民掩蔽,减少物资损失、人员伤亡的重要途径,而在和平时期又能服务于经济建设,人防工程是地区防护能力的有效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组成部分。随着军事科技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军事水平都有大幅度提高,核战争将会是未来的战争趋势。着眼于未来的高科技战争,人防工程依然是有效防护核武器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人防工程在国家军事中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必须拥有强大的人防工程,才能在未来战争中得以生存。从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中,不难看出人防工程对付空袭有着重要作用,积极的防护措施可最大程度地降低经济损失、人员伤亡,保全战争潜力和有生力量,维护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
二、高层建筑中的人防工程应用
现代人防工程在建设规划阶段都会进行可行性论证,会综合考虑平时、战时城市建设、经济建设、人民生活,以及防空等多种需要,具有平战的双功能。人防工程的建设要遵循平战结合的原则,让人防工程体现出多种用途,使其不仅可在战时防空,还可缓解城市用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投资一项工程,收获多种效益”,现代人防工程的这一优势在实际中得到了充分论证。这也让人防工程在高层建筑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更有很多的大中型人防工程在城市建设重点工程中取得了一席之地。目前来说,大多的人防工程都以防空地下室的形式出现,对于高层建筑而言,从人民防空需要出发,应将其地下车库与战时防空功能相结合,从而实现平战结合。
高层建筑中的人防工程主要包括了防护设施、生活设施两部分,其中,防护设施是人民防空工程特有的设施,也是人防工程的重要体现,它主要包括了工程的密闭设施、虑毒通风设施、洗消设施等。
密闭设施:其组成部分包括了防毒通道、密闭门、防护密闭门。其中防护密闭门是纺织冲击波进入、人员出入的主要设施,它同时具备密闭和防护作用;
虑毒通风设施:其组成部分包括风机、管道、滤毒器、滤尘器等设备;
洗消设施:其组成部分包括洗消器材、消毒药品、洗消间等。该设施主要用于人员、工程口部的消毒,以避免人员将外部毒剂、放射性物质带入工程内部,污染室内空气。
人防工程的战备需要要求工程必须坚固、稳定。第一,在建设人防工程时,必须采用刚度、强度、稳定性达到规定标准的支架和模板,同时还必须保证构建尺寸、形状、位置,以及工程结构的正确性;第二,要保证模板接缝不漏浆;第三,安装模板、支架时要设置临时的固定设施;第四,使用铁丝加固钢筋搭接处的两端和中心处;第五,焊接、绑扎的钢筋骨架或钢筋网不得出现开焊、松脱和变形,且在钢筋间的接头位置要错开绑扎;第六,对于有密闭要求的重要部位,如防爆井、防毒井、水库、采光井、防护密闭段、工程口部等,要一次性整体地浇注混凝土;最后,底板上层钢筋的穿越应当遵循从上向下的原则,即上层主筋向下穿越。
三、人防工程的问题分析
(一)防护方面的问题
首先,很多人防工程的防护单元面积都不符合规定标准(《人民防空工程战术技术要求》),一般都超出了规定标准,这种问题带来的问题是:会使人员生存概率降低;其次,滤尘室、滤毒室、防毒通道的密闭要求不达标。例如:有些人防工程会在滤尘室、滤毒室、防毒通道开设采光窗,有些在设置防毒通道后进行二次浇注,还有些在密闭隔墙的施工过程中,使用PVC管中穿连接钢筋固定模板,在模板固定后抽出钢筋就留下了空洞,等等;第三,很多施工者在穿越顶板时,都使用了直径>75mm的上下水管,且未采取任何的密闭措施,该做法违背了“当需要穿过顶板时,只允许使用直径75mm的空调冷凝、采暖、给水管道,进入人防工程中的所有管道,以及穿过的围护结构,都必须采取防护密闭措施。”的规定(《房屋建筑强制性条文》);第四,防护密闭门的垂直度超出了偏差范围,不符合精度要求,致使门缝漏风、透气。
(二)出入口设计的问题
首先,很多人防工程并未按照要求来设置出入口数量,尤其是防护单元之间的连通口的设置;其次,对于在地面建筑倒塌范围内的出入口,没有设置防倒塌的棚架,对于在建筑结构以内的出入口,没有设置直接通向建筑物外的出入口;第三,洗消间的门的设置朝向清洁区外开,违背了防化规范,正确的洗消间的门应当是设置在出口处,且朝内开;第四,在穿衣室与淋浴室之间安装密闭门、在淋浴室与更衣室之间安装普通门,这一做法正好与防化规范的要求相反;第五,设计洗消间和防毒通道的面积过大,不符合工程的超压换气要求。
(三)施工与主体结构问题
1、大量人防工程单建式车库顶板的底标高度超出室外地坪高度1米以上,同时也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这是严重违背规定的;
2、很多地下防空设计单位,采用了“独立柱加自由板”的结构,该结构不符合人民防空的结构选型、荷载组合原则。还有的设计单位仅使用独立柱结构,使用构造配筋来连接独立柱间的板,该方法有悖于冲击波荷载的作用规律;
3、设计单位在人防地下室的设计过程中忽略了门洞宽度,使得设计的门洞宽度达不到相关规定的要求。还有些人防工事的顶板使用单面的配筋方式,不符合防空地下室规范的相关条文。另外,一些施工单位一味追求结构厚度的最小化,将部分工程顶板厚度设置在200毫米,并且还不覆土,该做法无法有效地防止核辐射。因为不覆土的顶板厚度至少要在250mm(6级)或350mm(5级)以上,才能起到防核辐射的作用;
4、对于墙板式的防空地下室,出于通风需要会在墙上开设洞口,有些工程的顶板下皮就是洞口的上皮,这对墙体的支承强度有很大影响,需要通过加强筋、暗梁或构造来平衡支承。但很多的设计单位并未对此引起重视,使得工程的整体受力并不平衡。还有些工程在专业配合上不够紧密,常在临空墙上安置配电箱、消火栓,而又不对结构进行处理,这就造成了此处结构强度的减弱。
(四)通风问题
在人防工程的设计中,通风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在实际中,很多设计单位对其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从而常会造成通风系统的先天性问题,影响通风效果。其中问题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风量不足,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很多设计人员一味想降低工程造价,其通风量往往达不到规定的最低要求每人每小时30m3的新风量。新风量的不足会造成室内有害气体超标。
参考文献:
[1] 周颖.论人防工程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J].中国房地产业,2011,(12):241.
[2] 程贤红.人防工程通风设计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1).
[3] 朱卫星.高层建筑下人防工程结构设计研究[J].科技风,2010,(24):201,203.
[4] 程贤红.人防工程通风设计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