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德育实践工作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德育实践工作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德育实践工作总结

教师德育实践工作总结范文1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联络二组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委精神,认真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安排部署,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密切联系所联络的13个督导组,有效指导102家省直单位,始终高标准严要求开展联络工作,推动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现将联络二组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履行职责,确保联络工作顺畅高效

1、 上传下达,当好活动“联络员”。传达上级精神要求,反映下级意见建议,是联络组的重要职责。我们提出“工作落实不过夜、任务时限不逾期、落实质量不打折”的工作要求,确保联络及时、沟通顺畅。在工作中,没有出现误时、误事的情况,确保了上级部署及时落实、基层意见建议及时反馈。活动开展以来,共下发通知1700余次(人),发放文件(通知、简报、学习材料等)共计7600余份,统计进度情况17次,汇总报告工作数据11700余个,总结汇报工作13次,反馈意见建议120余次,提出工作建议意见350余条(次)。

2、 加强指导,当好活动“指导员”。强化对督导组、省直单位统筹部署、业务指导是联络组的主要职责。在工作中,我们对全盘工作进行总体谋划,提出明确要求,对具体工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对于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等重点工作进行跟踪指导,随时掌握进度,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研究对策,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和建议,让督导组、省直单位开展工作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在第三环节中,我们针对省直单位实际情况,研究提出“一二三一一一”工作方法,对整改落实工作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将重点工作具体化、条目化,对于推动实际工作起到了较好作用。

3、 沟通衔接,当好活动“协调员”。我们认为,联络不仅是上下传达,也是综合协调。在工作中,我们注重加强与综合组、宣传组、兄弟联络组、13个督导组、102家省直单位的横向纵向沟通联系,重点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对综合组,我们协助解决问题39个(次),反馈工作意见17次,提出工作建议91条;对宣传组,我们共计3次推荐接受新闻媒体采访宣传的督导组、省直单位共计63家,推荐简报信息870余份;对督导组,我们共计协调解决问题290余个;对省直单位,共计协调各类问题140余次(个)。如,去年7月上旬,国土资源厅请示将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局纳入第二批活动范围,我们经向领导小组请示后,同意该厅意见。随后,我们参照此办法,协调解决了省国家安全厅、省驻京办等单位活动归属和活动规模问题。

4、 强化督查,当好活动“监督员”。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不打折、不缩水、不走样落到实处离不开有效监督。在工作中,我们坚持“三个不松懈”,确保工作效果。一是严格把关不松懈。对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具体工作都严格标准,不因时间紧急、任务繁重而降低工作要求。对于谈话提醒材料、查摆问题、撰写对照检查材料、民主生活会、专项整改等重点工作做到要求不符合、条件不满足坚决不批准通过。二是跟踪督办不松懈。对督导组、省直单位开展活动情况随时跟进,全程监督开展活动的时间节点、主要程序、关键环节等是否符合要求,三个环节中从未间断。去年12月中旬,我们利用4天时间对省直单位开展活动情况进行了专项抽查。三是务求实效不松懈。把取得实效作为评判工作的重要标准,工作中敢于当“包公”,对于工作浮在面上、程序上走过场、落实不到位等情况坚决要求返工补火。在查摆问题过程中,我们共计召开2次专题会议,3次以书面形式要求督导组深入省直单位督导把关;在审核对照检查材料过程中,我们共计要求27家省直单位41份材料重新补充完善,共计提出修改意见600余条;在把关民主生活会过程中,我们要求102家省直单位全面进行“回头看”,查漏补缺,及时“补火”,对13家单位提出具体建议。

5、 掌握情况,当好活动“情报员”。及时掌握活动进展情况,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不仅是联络组本职工作,也是领导小组关注的重点内容。工作中,我们主动加强与各督导组、省直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活动进展的第一手资料,并对开展活动的质量、进度、存在不足等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小组办公室决策参考。我们建立定时报告工作制度,每个环节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一次工作完成情况;建立周报机制,要求13个督导组每周报告一次工作进行情况。活动期间,我们先后9次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工作,提出建议,其中5次得到楼阳生、杨汉军等部领导批示肯定。

6、 推荐典型,当好活动“宣传员”。我们注重宣传推介工作,及时总结各督导组、省直单位好的经验做法,发现先进典型,并主动向综合组、宣传组重点推介。在两次全省教育实践活动大会上,推荐3个督导组、4家省直单位作了交流发言。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发的65期简报中,第七督导组“突出重点,开展分类指导”的做法得到专题推介, 102家省直单位中先后推介经验做法192家(次),其中32家得到了单独推介。

二、把握重点环节,保证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1、多措并举,确保查摆问题准确深入。我们坚持把找准、找实问题作为第二环节工作的基础。去年9月上旬至10月上旬,集中力量抓好查摆问题工作。通过把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等方式抓扎实,确保了查摆问题的质量。一是通过群众提、自己找的方式“广泛查找”。 要求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认真对照中央、省委提出的“五个不放过”和不走过场“十条标志”,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深入进行自我查找。通过深入查找,各单位找出的问题普遍在30条以上,许多单位查找的问题达到100多条。二是通过上级点的方式“重点查找”。去年8月份,我们请省纪委、省委巡视组、省审计厅及我部干部监督处提供了他们掌握的省直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有关情况,结合我们在班子考察和干部考察中了解掌握的情况,形成了对各单位谈话提醒材料。去年9月初,我们集中4天时间,与13个督导组分别召开碰头会,对102家省直单位逐一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了“上级点”的问题。三是通过互相帮的方式“深入查找”。针对一开始查找个人问题比较少,相互间批评意见不多的情况,我们要求各督导组利用国庆前后的时间,到各单位与班子成员再进行一次深入谈话,重点听自我批评和相互批评的意见。通过谈话又新收集了一大批具体实在的意见。

2、三审把关,确保对照检查客观真实。写好对照检查材料是开好民主生活会的重要保证。去年10月中旬至11月初,我们按照督导组、联络组、部领导“三审制”的程序,对对照检查材料进行三审把关。在审阅过程中,我们明确提出“三看五要”的要求,对每一份对照检查材料都做到严格把关。在总体要求上坚持“三看”:一是看查摆问题是否聚焦“”。二是看剖析原因是否触及灵魂。三是看整改措施是否具体实在。在具体内容上把握 “五要”:一是遵守政治纪律部分要检查政治立场、执行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的坚定性、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情况。二是贯彻中央八项规定部分要说明住房、办公用房、配车、配备秘书、职务消费等专项检查情况。三是查摆问题要按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精神,全面列出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的问题。四是剖析原因要谈“活思想”,并深挖思想根源。五是提出整改措施要对应问题和原因,要有操作性。审阅过程中,共对27家单位41份材料提出了重新修改的意见,部分材料先后修改3次以上。总体看,最终审阅批准的材料,均符合规定要求,具有较高质量。

3、紧扣四个环节,切实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开好民主生活会是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内容。我们紧扣四个环节,对单位会前筹备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切实提高会议质量。一是精心组织会前学习。各单位在会前组织一次集中学习,时间不得少于一天。二是深入谈心交心。会前,各单位安排专门时间开展谈心交心,特别是对拟开展批评的问题充分沟通和交换意见,有话将在当面,不搞突然袭击,力求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会议前,确保会议高质有序进行。三是做好会前综合分析评估。各督导组会同单位主要领导同志对民主生活会准备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坚持时间服务质量,把握五个“不开”原则,做到条件不成熟的不得开会。四是准备好组长会上点评讲话材料。各督导组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前准备好组长的点评讲话,主要内容包括对单位民主生活会的基本评价、存在问题、整改建议等。经过严格把关,省直单位民主生活会达到了良好效果,很多督导组和省直单位反映,这次民主生活会与以往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真正开展起来了,参与和亲身体验这种这种严格的党内组织生活,深受教育。

4、加强督促检查,提高整改落实的实效性。为督促指导省直单位将整改建制工作抓具体、抓扎实,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对省直单位教育实践活动整改项目实行台账管理,明确整改项目,明确整改期限,并按时进行考核评估。一是组织省直单位填报整改项目呈报表,建立整改项目台账。要求一个项目一份表,明确项目名称、整改目标、具体措施、工作流程、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呈报表作为整改方案的附件,督导组留存一套,上报联络二组审核备案一套,督导组和联络二组分别建立台账,作为督促各单位抓整改的重要依据。二是组织单位填报销号表,进行考评销号。在教育实践活动的集中性工作基本结束时,组织各单位每个项目填报一份销号表,督导组对各项目整改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提出是否准予销号的意见,报联络二组备案。项目销号的情况,作为评价各单位活动成效及是否按期结束的重要依据。去年12月底,省直102家单位都按时报送了专项整治项目表,经我们汇总备案,共计整改项目1737个。目前,整改销号工作正在进行中。

三、注重成果转化,加强省直单位班子建设

1、梳理建立台账,为干部工作打基础。我们结合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对省直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存在的问题、对照检查情况、制定的整改措施等进行全面梳理,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台账。台账资料归入干部三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管理台账中,作为班子运行状况分析研判和领导干部日常管理的参考依据。

2、对存在突出问题的班子和干部及时进行谈话提醒。对于工作中发现和掌握的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由部领导及时进行谈话提醒,把开展活动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活动开展以来,分管部领导和干部三处先后约谈了10多位省直单位领导干部。

3、将活动掌握的情况合理运用到干部调整配备中。干部三处根据教育实践活动中掌握的情况,对部分班子存在的结构不优问题,部分领导干部在同一单位、同一岗位工作时间过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适时提出班子调整和干部交流建议,目前已在有序操作。

教师德育实践工作总结范文2

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鼓舞下,在市教育局和中心学校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工作。为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以利于今后的工作,现把本学期的德育工作总结如下: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师德素质。

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通过本年度开展干部作风和效能建设年活动,把全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十六届五、六中全会、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学校教育工作的年度目标和学校发展规划任务上来。

1.首先抓好党员理论学习。我校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文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义务教育法》、干部作风和效能建设活动规定的理论文章、五五普法规定的必学法律法规列入今年党员的学习教育内容。要求不断增强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发展理念,以理论学习促进教育工作,以工作实绩检验理论学习效果。每月学习一次,做到带头抓、带头学、带头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把抓好党员学习作为加强学校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率先掌握先进文化、提高创新能力,带动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2.其次是抓好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学习。教职工学习每周一次,围绕“三大活动”(干部作风和效能建设活动、五五普法活动、平安和谐校园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活动,以提高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规范教育,树立为人师表、爱生敬业的师德形象。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利用政治课、班队活动、少团队、社会实践活动,板报宣传等形式营造学习舆论氛围,促使师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教师德育实践工作总结范文3

经过一学年的德育渗透,我班的孩子已形成了初步的道德观,能判断日常事件的对与错,说话有礼貌,会使用礼貌用语,知道正确地处理问题的方法,懂得谦让和尊重劳动者等等。这一切,都归功于我们班安排的系列活动和我们平时的点点滴滴随机的品德行为的培养。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精心设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幼儿优良的品德行为

我们设计、组织的活动,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1) 节日活动

一年四季,有不少节日,我国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利用节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三·八”节进行爱妈妈教育;“五·一”节进行劳动教育;“十·一”节进行爱国教育等等。

(2) 参观活动

组织幼儿参观小区风光,认识各种花草。让幼儿了解珍惜人们的劳动,激发幼儿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设施的情感。

(3)娱乐活动

幼儿喜欢看表演,也喜欢参加表演,因此,在娱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4)体育活动

幼儿园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教育幼儿团结一致,激发上进心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品德;

(5)“大带小”活动

由大班哥哥姐姐为主角的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我们班的孩子最感兴趣了。看着大哥哥姐姐们精神地升旗、敬礼,让孩子感受到国旗的庄严和神圣。通过这种活动,培养了幼儿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团结友爱、和善交往、办事有责任感等优良品质。

二、把德育渗透到幼儿家庭教育中去

幼儿园和家庭,是两个背景极不相同的群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一方面受到幼儿园的教育,一方面继续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的品德个性、习惯、爱好特长,为人处世的态度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努力做好幼儿家长工作,如家访、、电访、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接待家长来访等,及时了解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情况,向幼儿家长宣传和普及教育幼儿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他们端正教育观点,促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协调一致。

教师德育实践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德育能力;素质模型;德育实效

中图分类号:C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014-02

德育是教师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学生“德”的发展是全面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德育研究者对制约德育实效的教师德育能力关注得比较少,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者,对教师德育能力的发展也关注不够。

一、目前教师德育能力研究状况

笔者认为,教师德育能力是指教师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胜任德育工作,有效达成德育目的的能力。目前,教师德育能力研究的状况非常不乐观,主要表现在:

1.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深度不够

国内外大多教师教育政策都强调教师教育应该包含培养教师德育能力的相关课程,但是,多数国家的教师职业人职标准、教师职业伦理规范等均没有对教师德育能力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于是,教师德育能力包括哪些内容以及如何培养教师德育能力等问题,往往取决于教师教育机构对教师德育能力的个性化理解和他们自身的教育条件。这样,既不利于教师德育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提高德育实效。

另外,“教师德育能力(素质)”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为大部分研究者所认同的概念。就内涵而言,研究者所持观点差异较大。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教师德育能力是教师的一种心理倾向;有的研究者认为,教师德育能力是教师的德育“技术”运用并达到德育目标的能力。就外延而言,研究者分歧也不小。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教师的德育能力应该包括教师本身的基本文化素养、良好的人格特征、道德和科学素质及对学生和德育工作的热爱;有的研究者认为,教师的德育能力素质应该包括道德与文化素养、科学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有的研究者认为,德育能力应包括思想教育工作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德育教学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德育科研能力。凡此种种,均反映了当前教师德育能力研究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亟待加强和深入。

2.研究的科学性不强

为了向中小学教师提供德育能力发展参照标准,帮助,中小学教师迅速提升德育能力,部分中小学教师根据个人的德育经验,提出某些德育能力发展的内容和办法。因此,当前有大量的关于教师德育工作经验方面的书籍不断出版,这些书籍包括本土著作和译著。例如《班主任兵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给年青班主任的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优秀班主任99个成功的教育细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青教师的五项修炼》(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优秀教师是这样炼成的》(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等等。这些书籍大多是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创作的,多针对教师的日常教育(德育)工作总结的大量经验,这些书籍对教师德育能力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这些研究由于缺乏客观性和普适性,无法真正改变教师德育能力发展莫衷一是的混乱局面。而且,由于这些经验没有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受具体情景的局限,很难在更大范围内指导教育实践和教师德育能力的发展,因此其指导作用受到较大限制。

3.缺乏基础理论支撑,系统性和完整性欠缺

当前国内外教师德育能力理论研究不多,在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更多地是从“职业需要”的角度来论述的,导致其研究缺乏系统性,或者因脱离德育特质来论述而缺乏完整性,这都是缺乏基础理论支持的表现。

苏联教育家涅德巴耶娃在谈及“教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的问题时认为,教师应该具备12种能力,在这些能力中,尽管她没有直接指出哪些能力是教师的德育能力,但是,绝大部分能力都是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时所必须的能力。只是这些能力之间区分的标准不明确,各种能力之间的关系也相当松散,没有构成相对系统的德育能力结构。之后,英国教育家赫斯特(P.H.Hirst)、哈里斯(Alan Harris)对德育教学教师的德育能力提出了道德知识方面的要求,道尼(M.Downey)和凯利(A.V.Kelly)提出教师要熟悉学生道德发展心理的德育能力,但这些研究是比较零散的和不成系统的。相对较为系统的研究,是美国的教育研究者莱茵(Kevin Ryan)对德育教师提出的7种能力要求,但这些要求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过程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和学生心理过程对教师德育素质的要求。

在国内,汪刘生从班主任认知过程、意向和个性特征三个方面讨论了班主任的能力素质,这是我国早期对班主任德育能力进行探讨的文献之一。但是,这篇论文显然是仅仅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论述的,缺乏多学科的视角,对德育特质掌握得不够全面,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某些观点的偏颇,而且论文的研究对象局限于班主任,不符合当前德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戴锐认为,德育能力素质包括教育者自身的思想道德认识能力和践行能力,把握德育内容的能力,掌握德育规律、灵活运用德育方法的能力,德育信息搜集和处理的能力,了解并正确评价德育对象的心理品质和操行的能力,控制德育环境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他是基于德育过程的角度来展开论述的,但是他忽视了教师德育能力的心理结构,使得这些能力之间缺乏严密的逻辑,更缺乏能力发展的合理的心理学基础和解释。段洪和张兴认为,德育工作者的素养包括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括若干点具体内容,这是相对比较系统的研究。但是,研究者忽视了德育工作者对学生心理特征把握的能力和相关知识,同时,两位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的事实也缺乏考虑。戚万学和唐汉卫认为,德育教师应该是道德哲学家、道德心理学家和教育艺术家。但是,书中此部分的内容缺乏详细推理,有对德育教师要求过高之嫌。2007年第4期的《教育研究》刊登了《德育专业化问题笔谈》,数位研究者参与了笔谈,有个别研究者试图参照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提出教师德育专业化标准。在这些标准中,有些没有反映教学能力与德育能力的差异,有些没有突破德育教学的限制,成了仅仅探讨教师的德育教学能力,而且,这些探讨可能局限于“笔谈”这种形式,也没有系统的对教师德育能力结构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二、研究教师德育能力的意义

1.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前提和基础

德育实效问题是一直困扰我国教育界的难题,很多研究者对这个问题都进行了研究,他们主要从德育目的、德育

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评价等角度对当前学校德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反思。但是,作为制约德育实效的另一个因素――教师德育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研究。

教师德育能力研究的缺乏,源于教师德育能力理论研究的欠缺。教师德育能力发展缺乏客观标准和方向,制约了教师德育能力的提升,德育师资无法满足德育的发展,最终导致德育低效。我们只有对教师德育能力有了比较全面、客观和正确的认识,才能很好地把握提高教师德育能力的规律,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从而为提高教师德育实效打下师资方面的基础。

2.能推动教师教育理论的科学化

教师德育能力理论从学科归属的角度讲,属于教师教育理论范畴。教师德育能力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比较零散和不成系统等现状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师教育理论的科学化。

教师德育能力研究应对影响教师德育能力的因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形成相对系统的教师德育能力理论,拓宽和加深教师德育能力理论;推动教师教育理论科学化。

3.能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科学化

教师德育能力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教师德育能力理论是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德育能力理论研究的不足,造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缺陷,也无法推动教师(德育能力)的专业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加深和拓宽教师德育能力理论,将有力于推动教师(德育方面的)专业发展的科学化。

三、教师德育能力研究的初步设想

对教师德育能力的研究,笔者提出下面几点设想:

1.确定当前我国社会文化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要求

社会文化是德育的背景和前提,它既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德育任务,又是德育工作开展的条件。因此,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教师的德育能力的要求会有所差别。只有对当前我国社会文化进行分析,我们才能明确社会文化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要求。

2.分析确定当前学校德育任务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要求

人的活动步骤、过程、方式以及对活动主体的要求都是活动目的的反映。因此,对学校德育任务进行分析,能对教师德育能力要求有比较明晰的认识。

3.分析德育特质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要求

我们不得不承认,引起研究者对教师德育能力认识产生较大分歧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对德育本质认识的分歧。而德育本质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为它涉及“德”的本质属性和教育的本质属性。因此,研究者应该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四个学科的不同视角,对德育的特质进行分析,然后确定符合德育特质的教师德育能力的基本内容。

4.调查当前德育实践中各个主体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要求和认识

为了提高对教师德育能力认识的普适性,扩大教师德育能力理论的指导范围,研究者应该尽量避免教师德育能力理论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因此,研究者应该对那些德育工作实效较高的教师、学生和德育管理者进行调查,总结他们对教师德育能力的共同认识和方法。

教师德育实践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小学 德育 对策

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应该以德育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德育工作。本文对于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德育工作的内涵,从而抓好小学德育工作,创造“将知识转化为智慧、让文明沉淀成人格”,促进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1]。

一、小学德育工作概述。

小学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小学德育工作的的目标是保证小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但是当前的小学德育工作仍处于弱势位置,为了做到达到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应该对了解小学德育的内涵与意义。

1、小学德育工作的内涵。

当前的小学德育工作是根据国家、学校的有关要求进行德育工作,为了达到小学的德育的目标,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方式进行小学德育的教育,通过有效的进行教育者品德,使学生的思想品德能够得到提高。通过小学的德育工作,使学生的的道德意识以及道德行为得到规范,从而使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符合教育的要求。小学德育工作包括许多内容,主要是包括道德的教育、道德的领悟以及道德的行为教育,通过采用多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等正确的道德教育,为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2、小学德育工作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的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小学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具有较高国民素质的未来人才打下基础,小学教育是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能够接触外界,从蒙昧的幼儿状态到具有世界观相对固定的青年时期的过渡阶段,因此小学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生是成长发展的基础阶段,可塑性极强,如果忽视小学的德育工作,可能对学生的未来成长造成消极的影响[2]。

二、农村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1、德育目标不明确。

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主要是以国家、地区的规范与标准而进行的德育教育,但是对于农村小学而言,并没有具体的专门针对农村小学德育的规范与标准,当前的德育教育目标与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存在差距,导致相应的德育目标与小学认识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的农村小学德育目标不明确,导致德育教育工作无法与农村小学的实践向结合,从而影响德育教育效果。

2、德育要求成人化。

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对于小学生的要求过于成人化,忽视了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成人化的德育工作主要的表现是将学生的缺点扩大化,将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当做是道德问题,从而不能够正确认识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影响了德育效果。

3、德育方式简单化。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通常采取说教的方式进行教育,而且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采用相对粗暴简单的方式进行教育。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农村小学家长与学校的协同工作不到位,而且农村家长的教育素质不高,因此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教育,导致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关系比同期啊,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开展。

4、德育渠道单一化。

当前的教育应该以学生的主动性为主,通过引发学生的主动性而达到德育的目标,但是当前的德育渠道单一化,德育方式不能够满足小学教育的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灌输式的教育,从而影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影响了德育效果[3]。

三、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对策。

1、注重师德建设。

为了做好德育工作,学校领导、班主任以及教师需要做好提升自身修养,通过自身的修养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结合起来,从而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保证学生能够保持正确的道德思量与道德行为。教师是德育工作的实施者,在德育工作中应该重视师德教育,通过提升教师素养与道德修养,从而调动教师积极性,为学生的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2、整合德育资源,抓好德育管理。

小学的德育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了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应该最大限度的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联合成为一个主体,从而保障德育工作的进行。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需要了解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注重配合与协调,从而保障德育工作的进行。在德育工作中,实行全员管理,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

3、尊重学生。

尊重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做好德育工作,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与学生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身心成长。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德育工作中关爱学生、理解学生,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德育。

4、发挥班主任作用。

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额实施者,是链接德育资源的关键环节,为了做好德育工作,应该发挥班主任的作用,从而引导班级学生的道德教育。为了保证德育工作,应该以班级为核心进行道德教育,班级制度是在班集体实际的基础上,建立在民主、自愿原则上的制度,需要班级全体遵照进行。对于班级的管理活动而言,班级规章制度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能够保障学生行为符合规范,促进德育工作的进行。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做好个案总结以及工作总结是完善班级管理,促进班级进步的必需。尤其在小学阶段,为了能够全面认识学生,保障教学与管理工作满足学生的需求,班主任应该做好总结工作,不断的总结自身的不足,从而为完善班主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班主任身为学生的领导者、组织者,只有积极完善自身、清楚学生需求,才能够保证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并重,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做好个案总结以及工作总结是完善班级管理,通过了解德育教育的不足,从而制定德育工作计划,促进德育工作进行。

四、结语。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整合德育资源,保障德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 覃春柳 优化班级管理主导德育教育--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初探[期刊论文]-学园,2013(28)

教师德育实践工作总结范文6

一、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实现德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1、探索和建立全员德育的工作机制,完善各项德育制度,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加强德育岗位培训和培训,以提高德育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转变观念,开拓视野,努力提高管理班级的科学水平。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一面旗帜,是一班之魂,是学校工作得以贯彻的中枢神经,班主任队伍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鼓励班主任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撰写德育案例、论文,积极参加各级评比。

3、全面构建全员德育网络,创设并形成“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工作阵地,事事是德育工作内容”的德育工作大环境,切实增强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责任感。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规划、组织实施全校的德育工作,形成“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德育工作体系。学校领导、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各司其职,通力合作。

二、重视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和育人水平。

1、师德师风建设是以德治校、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本学期我校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抓好此项工作(1)建立约束机制,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建交民主评议行风、学生问卷等制度,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监督,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习惯,学校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的先进典型。

(2)组织学习德育相关文件和学校德育各项制度职责,引导全体教师进一步更新育人观念,积极参与到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切实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责任。

2、推进德育阵地建设,提高德育渗透能力

(1)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强化德育的学科渗透。进一步加强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研究,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

(2)精心组织每周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演活动传统。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3)狠抓养成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成效首先体现在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文明行为的养成上。一学期来,学校继续狠抓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工作,采用激励措施调动各班积极性;每周进行“文明班”评比,在每周一升旗仪式进行表彰。

三、以活动为载体,注重体验,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1、开展法制安全教育。继续把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班把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贯穿到整个学期,常抓不懈,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进行教育,规范学生的课间活动,要求学生在校园内不玩危险性的游戏,以杜绝不安全隐患。

2、通过多种形式载体,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学生严格恪守“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无私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