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话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话教学论文范文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在新世纪的教育背景下,对话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理念。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表明对话教育理念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指导理念之一。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的独白式语文教学的一种冲击、突破与超越。探索对话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与运用成为语文教学的新课题。

一、阅读教学中对话理念的运用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这里包含着“阅读对话”和“阅读教学对话”两层意思。阅读对话是师生各自与文本之间展开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对话则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的对话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中对话理念的运用也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阅读对话是阅读教学对话的准备、前提、基础;阅读教学对话是对阅读对话成果的表达、共享、检验、深入与提升。阅读对话包括读者与文本本身的对话和读者与文本相关者的对话两方面。先说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注重了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而没有注意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所以导致阅读的单一性。任何作品或文本当它被创作完成时,它已经超越原材料和创作者而产生了自身的意义。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在经验与它进行对话。后现代主义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文本,文本即行动。文本存在于每次不可重复的参与之中,存在于每次行动所产生的新的意义中。我们不能因为读者的理解与作者的理解不一致而简单地说读者的解读是错误的,而作者就是权威,就是唯一正确的。读者与文本相关者的对话,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元的,即理解作者意图的对话。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其内容又是十分丰富的,包括通过阅读体会作者的情绪、感情、心境,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的处境、创作状态等多方面。第二是读者通过文本与文本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对话。作者总是生活在一定时代背景中的,他的作品总会反映他那个时代的一些东西。文本也总是发生在一定时代背景中的,那个时代背景中的一些内容也在文本中得以反映。读者在阅读时,需要与两个时代背景,即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本发生的时代背景分别对话,又需要把论文格式两者联系起来进行对话。在语文教学中,还有一层对话是读者通过文本与课文编辑者的对话。对于这一点,我们的关注是不够的。与课文编辑者的对话主要通过编辑体例、课文前的提示、课文内的点评、课文内的注释、课文后的习题等等进行。阅读教学对话是师生基于各自的生活经验与对文本进行的前理解所进行的平等民主的交流过程。阅读教学的目标部分是预设的,但在对话的过程中也会生成有价值的新目标。师生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就新目标展开交流与对话共同研究、共同探索,让教学呈现开放的状态。这样不断把教学推向深入,最终通过课堂对话达到师生双方的知识重组与意义建构。

二、作文教学中对话理念的运用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其实是一种书面形式的对话。它是作者表达自我的过程,是作者与自我、与潜在读者(他人)交流及对话的过程。作者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世界、对生活的认识与体验。作者希望通过文字的表达来引起他人的共鸣或者认同,最终达到一种对话的效果。新课标对写作的表述即体现了这种对话理念。对话不仅体现在学生写作上,更重要的它还应贯穿于教师作文教学指导与作文批改的始终。教师对学生所作的写作指导应是对话式的。新课标提出:“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创作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指导者的角色更多地在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成为学生写作的参谋者与促进者,促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激发起学生表达真实自我的欲望。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也应改变原来的模式化、八股文式的批改方式。对话式作文批改中,教师要抱着与学生交流对话的观念去阅读学生的作文,通过与学生文本的交流而实现与学生的间接交流,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所作的批语同样应是对话式的。对话式的批语是有针对性的、具体真实的、富有情感和启发性的。对话式批语应饱含着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不是论断式的,而是探讨式的。它应能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进一步延续。学生从对话式批语中获得教师对自己作文的真实看法,明白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达到自我提高、自我超越。

对话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文化因素原则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外交流的渠道和范围不断拓宽,并由此引发了具有世界性的“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这种变化,一方面使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语言机能为重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汉语学习者渴望了解中国文化和进行深层交流的需求,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笔者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了三点教学原则。

一、文化因素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本质来看,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承载文化的工具。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对此问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原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吕必松先生曾经指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不熟悉或难以理解的文化现象,这类文化现象就成为理解和使用目的语的文化障碍。要消除这种文化障碍,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就必须同时进行相关文化因素的教学……对这类文化现象进行专门的研究,建立起系统的理论,不但是第二语言教学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语言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1]

具体到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及其教学应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语言存储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文化信息的传达则必须以语言为中介,两者共生共存,互相依托。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很多词语的意义来源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词语表面的指示意义包裹着含有文化因素的“内涵义”。如果不了解文化背景,不明白其内涵义,就难以理解语言的真正意义。

如“愚公移山”这个寓言,可以说是中国男女老少皆知的故事,对其寓意也不会有人提出异议。可是,外国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有的说“讽刺了一个真正傻的老头儿”,有的说“批评了不听别人劝的人”,接着他们会提出问题:“为什么愚公不把自己的家搬走,而要花那么大的力气把山挖平呢?”这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同时也说明了他们对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缺乏了解。他们不明白,在中国,愚公是以一个不怕困难的形象进入千家万户的,他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性的斗争精神。只有当我们把这个寓言产生和使用的文化背景讲解清楚以后,才能解除学生的困惑。

其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和学都受实用原则的支配。外国人学习汉语,或者是为了当教师、做翻译,或者是为了解、研究中国,或者是为从事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对中国文化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认识欲望。刚开始,他们想学的就是怎样打招呼,怎样问候,怎样称呼别人,等等;有的才学会一些常用词语,就迫切地想了解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社会习俗,而到了中高级阶段,他们更是对中国人的思维方法、民族心理、风土人情和潜在的观念差异等十分敏感。学生对交际文化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学习劲头,从教学对象方面来看,表明交际文化与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密切联系,说明单纯地学习语言不能满足需要。从教师方面来看,面对的不是自幼生长在母语文化环境中的中国学生,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采用同教中国学生完全不同的方法。因此,在教授目的语的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把目的语文化传授给学生,以弥补他们这方面的缺陷,使他们把语言技能转化为实际的交际能力,达到正确使用汉语的目的。

二、在文化教学中应遵循的三点原则

首先,总体设计,循序渐进。

所谓文化教学的总体设计就是在全面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各种内外因素,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制定出最佳教学方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互相衔接的、统一的整体。[2]

在进行总体设计时,循序渐进是我们应遵守的重要原则。一般地说,初级汉语教学的重心是语音和汉字等基础语言知识的训练。对于外国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汉语的音、字、词、语法的规律更重要。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语言以外的文化内容还是少一些为好。即便遇到具有风俗语义的词语,也不宜采取介绍和说明的方式,而应采取简单注解的方式,尽可能不分散学生对语言规律的注意力。相应地,这一阶段的文化教学应集中介绍汉字文化。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点,是初学汉语者探求中国文化的金钥匙。掌握汉字文化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第一步。

中级阶段,口语课和汉语课的文化内容都有增加,应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并重。这一阶段的语言教学主要集中在使外国学生掌握并运用大量的汉语词汇和句式。汉语词汇浩如烟海,意义相当丰富多彩,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宽广而深厚。汉语几乎每个词、成语、俗语、歇后语、谚语、惯用语的后面都有一个文化背景,汉语词汇能给学生展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而掌握不同的汉语句式能使学生具备语言交际能力。中级阶段汉语课的文化内容,对教材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除了考虑字、词、语法等方面与初级及高级教材接轨之外,还要兼顾到文化内容的系统性,把系统的语言知识和系统的文化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为表里,同步上升。

高级汉语教学是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提高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一时期的文化教学集中在介绍中国的文学、历史、地理、习俗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进行中外文化的多方对比,从中总结出中国文化的特点,有利于外国学生与中国人在更深层次上的交流。

其次,区分学生的文化圈,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属于不同的文化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此把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层次。

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如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等国,中国文化的若干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已经融入到这些国家的文化中。例如韩国、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许多习俗、饮食、价值观念,韩国文化里有许多诸如“远亲不如近邻”这样的俗语和“虚岁”这样的习俗,在日语中使用大量的汉字和偏旁。对这些国家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知识就比较容易,可以从较高的起点进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相反,像欧美、非洲等许多中华文化圈以外的学生,其本民族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很大反差,学生起点较低,文化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物质文化层面,并且要注意适度与适量。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讲清汉语与学生母语中所包含的不同文化,避免混淆。对中华文化圈外的学生,教师必须等他们的语言及文化知识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再进行较高层次的文化教学。

再次,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之一是“对外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外国学生使用汉语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他们的交际活动又是“跨文化的”,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也应该置于跨文化交际的维度之中来考虑。

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多元文化互动综合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关注。该模式承认多元文化的存在,把学习者的本民族文化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文化内容,以互动的方式与目的语发生关系,从而确定双向文化教学的方向。[3]

如在介绍中国传统节庆文化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国家的节日风俗进行比较,使他们更加关注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由教师阐释中国文化的内容,缺乏学习者的呼应,就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对比时,学生还应尽量摆脱浅层的文化对比,避免以狭隘的思维方式简化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进行对比和思考,将自身感受和客观的叙述结合在一起,超越由教师陈述文化事实、学生简单接受的教学模式,将文化教学也转变为人际沟通的过程。

对外汉语教学的大规模开展,历史并不长,而其文化教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也经历从无到有,逐渐丰富的过程。笔者对此问题的探索只是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心得,不当之处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9,(4):3-11.

对话教学论文范文3

对话教学是指在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意义和教学意义,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认为,教学目的是完成三个培养,即培养学生反思、批判、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沟通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理性的素质能力。

2对话教学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2.1创建良好的对话教学环境对话教学要顺利进行,需要创建适宜的外部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构建不同规模的交互学习集体。比如,《医学心理学》授课对象是定向生,一个班有50多人,依据某些主题的需要,我们会把学生进行适当分组以进行有效的小组学习,每组人数控制在8人左右,以保证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交互对话。软环境是指激活、维持、推进对话教学进行的态度情感等因素,比如真诚、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民主、开放、合作的课堂氛围等。在对话教学中,良好的对话环境对于学习的有效开展是非常重要的,在良好的对话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尊重、平等、开放、信任,彼此共同交流、深化理解,共同分享集双方力量而构建的知识图式。

2.2创设启发式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对话教学中,“问题”是核心,是对话双方需要探讨的教学内容。学习活动要以学生的初始水平为起点,教师要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期望解决问题空间以达到认知平衡的欲望,并创设合作互动的学习情境,协助学生自主学习。

2.2.1评估学生起点能力。在对话学习内容前,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知晓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以及可能达到的潜在水平。教师在开展新内容对话之前已经知晓学生发生了什么,就可以据此设想集体中每位学生表现出的先决性能模式,以便能更有效地监控与调节对话过程。学生的起点能力可以在本门课程开始之际进行诊断,也可以在新内容学习的预告阶段进行诊断,一般通过测验或调查完成。

2.2.2激发学习动机。在开展师生对话之初,教师需要评估学生起点能力、了解学生需求,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定对话主题,设计相关问题,提供相关学习资源,激活学生的对话动机。在动机的诱导下,学生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对话过程中,主动寻求各种有效资源以解决认知冲突,建构知识意义。比如,在学生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及心理健康知识之后,再来对话学习心理应激。在对话之前,可以设置某个案例,由案例来引发学生思考探索“该患者为什么会自杀?自杀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干预?”

2.3展开对话,建构图式学生的内部动机被激活后,将主动调用已有图式理解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的策略,完成知识意义的多层建构。

2.3.1学生自主学习,提出质疑。在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后,学生开始投入到小组内或组间内自主学习。学生个体通过对对话主题的认识了解,产生质疑,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以完成对问题的初级建构。

2.3.2提炼主题,确定目标,准备对话。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理解的不足,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分散或出现偏差。所以,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在对话中获得的体验及意义。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澄清,提炼出对话当中需要交流的重点内容,确定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的目标,保证对话的有效性。

2.3.3进入对话现场。学生在求知欲的引导下,主动调用已有图式解构和同化新知识,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质疑,不断探究。在这一阶段,学生可能因图式无法完成同化而发生认知失衡,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及鼓励,使其增强自信。在对话场中,依据提炼的主题,开展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对有争议的问题可放置班级群体中讨论。对话有问答、启发、讨论等多种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调动资源进行信息加工,完成新信息的次级建构。比如,对话主题是认知治疗理论,可通过心理剧的形式来开展对话。在心理剧表演中,角色扮演的学生能体验、理解认知治疗的理念,观看的学生也能形象地接触到认知理论的实践运用。

2.4评价反馈在对话后,师生要分别对对话内容进行评价反馈。学生将组内对话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讨论主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完整。教师依据学生汇报材料对学生进行评估与改进。师生之间也要进行双向评价。学生通过评价反馈,澄清问题,建构新的认知图式;教师通过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积累教学经验。

3反思与体会

对话教学论文范文4

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拟人的手段来塑造超艺术的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主要的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的典型特点是天真活泼,富有幻想和乐于追求快乐。童话体裁正是迎合了小学生这一个性特征,它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因此,正确引导学生阅读童话,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一、童话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体

1、儿童文学在小学课外阅读中的比重

语文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新课标中提出的阅读目标,仅靠课堂上的阅读是达不到要求的,必须要依靠课外阅读来共同完成。通过课外阅读还可以增长学生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读写能力。小学生的课外读物中,2/3以上是儿童文学作品。这是因为非文学读物不如文学读物形象、生动,而作品在内容上远离儿童生活,思想、情感、语言等方面都较深刻,不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所以儿童文学自然而然地成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

2、童话在儿童文学中最能有效提高语文能力

童话是一种从童年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叙述童年的生活场景,表达童年的特殊感受和体验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具有神奇性、幻想性、叙事性及儿童性等特征。小学生在阅读童话时,常常会为那些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所打动,被作品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对种种如梦如幻的生活场景心向往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尽情地渲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活跃的想象力,获得如游戏般的快乐体验。同时不知不觉中,在他们的内心也建立起了生活的常识,形成了为一般生存和融入社会群体的必要的价值观念,作为方式和情感模式。因此,童话深受小学生喜爱。

二、童话对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1、培养小学生质疑、思考的能力

小学生的天性是好奇,童话利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塑造出超现实的艺术形象,勾起孩子的兴趣,满足小学生对自然和社会了解的欲望,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小学生将童话内容与生活和现实进行比较,找出相似与相通之处,这对于小学生观察、发现能力有着提高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夸张、变形的形象传达,让学生找到两者之间的差异,得出童话的形象是什么、像什么等思考,而不是简单的、被动地接受现实的结论,有思考的需求,这也是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培养小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童话的幻想可以发展小学生的想象力。童话是通过幻想反映现实生活,是主观幻想和现实生活交流的文学样式。童话的幻想根植于现实生活的虚构,童话反映的生活真实地通过幻想间接地反映出来,它所塑造的超艺术的形象和用场景引起形象感,让学生学会去理解、体会童话的艺术美,拓展小学生的思维广度,内化小学生的想象深度。

3、提高小学生表达能力

童话情节有完整和反复的特点,教学中通过朗读与复述,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表达能力。由于童话故事情节完整,生动曲折,语言简练明白,富于故事性,也适于讲述。教师通过讲述和有目的地让学生朗读、复述,激发学生对童话的兴趣。而小学生通过复述,可以绑住小学生理解通话中词句,领会语言的色彩,展现作品艺术形象,由此提高小学生对童话的理解,巩固学习效果。因此,小学生复述童话可以提高小学生“说话与思维”的能力。

4、培养小学生形式表演能力

故事性是童话作品的重要特征,童话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各样的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快速适应教学,快熟记忆知识。实践证明,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童话形象。教学中,还可以将童话内容改变成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和表演能力,使课堂教学向课外拓展,是课堂内容的补充。

三、正确认识童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对话教学论文范文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体现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自课改以来,沉寂的课堂空前热闹起来,对话教学成了语文课堂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1.创设对话的情境 ,提高学习的兴趣

阅读教学就是对话的过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和热情。具体可从下列两个方面着手:①创设课文情境。例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一课时,可播放几段关于索溪峪风光的录像,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既能为学生提供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②创设活动情境。把表演引进阅读教学。如“演一演”“做一做”“唱一唱”“画一画”等活动形式,均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识字的教学中,可以先将课文中的生字认读后,请学生来领读课文,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不同的组别进行连读练习,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表达力,这种氛围使教学变得轻松活泼。

2.通过疑问,增加交流对话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会产生疑问,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利用问题进行互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疑问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利用疑问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在教《影子》一文时,课文内容提到了光学知识,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不能很好的理解,有的学生问:我为什么有影子?有的学生问:影子有多大,别人踩了我的影子我还能动吗?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一下对影子的感觉。学生们在阳光下看着影子,争相说着自己的看法,这时适时的向学生提出问题“太阳在我们的上面,影子在哪?”“太阳在左边,影子在哪里?”“在树荫下,影子呢?”等问题,学生们抢着回答,在疑问中学到了知识,这种带着疑问式的互动交流方式很好地展现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在矛盾中对话,让学生懂得合作学习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人都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建构对新事物的理解。比如《落花生》一文的意愿是教育人们做个像落花生一样不讲外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在教这节课时,我尝试让学生以“你觉得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为主题展开讨论。我把学生分成“苹果”和“花生”两方,针对自己的好处和对方的不足展开激烈的答辩。“苹果”方说:“我认为苹果好,它富含维生素,一天吃一个苹果,可以少生病。”“人们看望病人为什么都送苹果而不送花生呢?”“苹果的价钱为什么比花生贵呢?”“妈妈为什么总喜欢给孩子吃苹果而不喜欢给孩子吃花生呢?”“试问,如果你有才华而不显示出来,那谁又能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而“花生”方也坚持自己的观点:“如果天生丑陋或残疾,那你会怎么办呢?难道就放弃自己吗?”“如果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又不干实事,那有什么用呢?”“你总不能因为取得一点小成绩就到处张扬,炫耀自己吧!”在学生激烈的辩论中,在他们的矛盾冲突中,他们已经懂得了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人才,当今社会“苹果”和“花生”两类人都需要,激烈的对话使学生真正懂得文本,达到了文本育人的目的。

二、领导学生与老师对话

在有效的阅读对话中,教材是凭借,是对话的资源,学生才是主体,学生的发展才是中心。因此,为了刻意突出“人文性”,刻意突出“主体性”,刻意突出课改的精神,教师该问的不问,该讲的不讲,该引导的不引导,片面地理解了对话的实质。有效对话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主体之间民主对话、合作互动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求,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令。学生在轻松、愉快、激励的氛围中想说、敢说、乐说,从而营造起互动交流、彼此促进的良好气氛。只有我们所构建的课堂散发出民主、温馨的氛围,才能听到发自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语言。

在对话中,学生从课堂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还锻炼了胆量、体验了成功的快乐。这样的课堂氛围不仅带动学习好的学生积极对话,还让某些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为以后的对话打下了基础,也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教学《挑山工》时,在学生谈到挑山工的危险时,介绍自己在爬泰山的经历和感受,便会让人感受到挑山工对于游人的重要性,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认识得以升华。

三、倡导学生与学生对话

有效的生生对话是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虽然合作交流的内容应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学生会在这种说服说明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这种对话中不乏有讨论、辩论,不乏有新思想、新观点。我想也正是由于他们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这就要求教者在学生反复读文的基础上,当学生有一定的领悟和体验时,有意识让他们交流汇报自己的理解情况,不仅有利于达成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与沟通,还有利于教者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和期望视野,可谓是一石二鸟。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我这样引导学生:巴金爷爷在不同的时间看到两种不同的景象,你想看哪一种景象?下面请大家分组选择参观内容,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学习,看谁能担任你们团的小导游。此时的课堂成了学生间表达与交流的乐园,你的感受,他的感受,我的感受都在相互碰撞、相互补充和相互融合。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学会欣赏,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交流。

对话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话轮创编;语言情境;话轮辅助语;综合语用话轮中图分类号:G633.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120-011.现状分析及课标要求

课堂观察表明,我国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普遍不够高。教师在课堂中往往满足于学生能读会说教材内对话内容为目的,不能将对话引入深入,进入深层次交际,因交际的完整性得不到实现,交际的深度达不到要求,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得不到高质量的培养。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各种语言知识的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为提高学生"用英语做事情" 的能力服务(教学建议二),即语言知识教学应该以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2.对话教学中语用话轮

对话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交际活动,在对话中不断地感受、吸纳、批判、反思、重构和创造的过程。所谓话轮,是会话的基本单位,是人们日常对话的基本结构,是交流得以持续进行的语言范围和自然交流的内容框架。正如萨克期(H.soaks)等指出,人们的交谈特点是轮流说话,一次会话至少由两个话轮(turn)组成;A先说,停下来后,B在接着说。任务后的综合语用话轮是对对话知识运用的一种反映,是对话知识运用的提炼和升华。运用外语会话的能力是外语的话语能力的核心。

3.综合语用话轮创编的问题及建议

问题一:情境不真实贴切,任务不突出,生硬对话对话是在一定情景下的习惯性语言,是自然而生成的交流。脱离了情境,对话交际也就失去其意义。波兰的人类语言学家Malinowski最早提出了语境的概念,他认为,"话语和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笔者观察到教师在对话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能读会说教材内对话内容为目的,让学生生硬地用本课的重点目标语句来问答,对话的情境不贴切,任务无意义、不真实,不能引起说的欲望,学生的对话产生得牵强、机械、枯燥!如,在PEP6 Unit5 Look at the monkeys. A Let's talk中,本课的语言功能是让学生学会用"What's the monkey doing? It's jumping/running...."询问并回答动物正在做的动作。教师在教授这一课中,最后的综合语用任务是让学生互问动物正在做的动作。课件中呈现一幅动物园中很多动物在做动作的图画,让学生用"What's ....doing? It's ...."来相互问答。笔者观察到课堂中学生对于教师的这一活动,问答的兴趣较低,机械问答。这样的话轮情境不贴切且没有信息差,所创设的任务不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失去了思维理解和体验的一个过程。

建议一:融入真实的语言情境,以生活化的任务为驱动。

人类学家马林斯诺指出:"如果没有语言情景,词就没有意义,也不能代表什么。因此词语也只有在情景语境中才能产生意义。"对话更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自然而生成,语言的情境是对话的源头,是激发人产生对话的初始动力。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抓住对话文本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情境。并提出生活化的任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以任务为驱动,这是对话产生的结构框架。在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创设的语境是动物园正在举行运动会(多媒体呈现运动会场面的动画及背景声音),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动物运动会中。教师介绍一只盲松鼠也正在听运动会,她看不到,只能问身边的小动物那些运动员正在做的事情、动作。教师提出的任务是当盲松鼠的运动会解说员。在此情境及任务下,同学们分小组来语用本课的知识。一个人当盲松鼠,其他三人当她的运动会解说员,话轮框架应运而生:

Blind squirrel: Hey, what's the monkey doing?

A: It's jumping.

Blind squirrel: Cool! And what's the rabbit doing?

B: It's running.

Blind squirrel: Wow. What's the ... doing?

C:It's....

Blind squirrel: Great! And the kangaroo?

A: ......

在建构主义思想的引导下,此话轮是通过真实的语境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在此情境中的对话是自然,让学生有言可语;以生活化、真实性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又言又语的兴奋剂,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将语言体系和功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感悟对话,习得语言。越是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贴近实际的情境,学生越是能积极有效地开展对话学习。

问题二:只有重点句,目标语句。

通常教师在备课是,最先把握的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目标语句是什么?以致其眼中只围绕着重点句型转,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完全是当堂所学的教材文本,既缺少与旧知融会贯通,又缺少了对新内容的创造性运用。如在PEP3 Unit5 What would you like? A Let's talk中,本课的语言功能是学生学会使用"What would you like? "来询问他人喜欢的食物,并用" I'd like ..."来回答及表达自己喜欢的食物。教师创设的情境是去餐厅点餐,最后的综合语用任务是点餐大调查,了解朋友们喜欢的食物。教师创编的话轮是:

A: What would you like?

B: I'd like .... What would you like?

A: I'd like ....

Food

NamericebeefvegetablesfishmilkeggNina√√本课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设置点餐大调查的任务能很好的让学生语用本课的知识。但是综合语用任务中,教师所创设的话轮只有孤立的两句目标语,不符合日常生活中对话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形成口语表达能力和英语的思维能力。

建议二:添加话轮辅助语,让话轮更丰满、有韵味。

话轮辅助语犹如对话教学中的"油"! 在创编话轮时,基于教学目标,在真实语言情境的前提下,及生活化的任务驱动下,添加对话辅助语就好比让话轮有了油能自由地转的起来,让学生展开自然、生动的对话。比如在这一课中,可以添加"Cool!" "Great!" "Fish is yummy!"等话轮辅助语,让对话生成得更自然、自由。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创编后的对话轮:

A: Sally, what would you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