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原型范畴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原型范畴理论范文1
一、进行体的“多义性”
在语法范畴中,英语动词的“体”(Aspect)是一个表示动作或过程在某一时间内处于何种状态的动词形式。章振邦[1991:426]认为进行体的主要特点在于它所表示的动作具有持续性、暂时性和未完成性。所谓持续性,指动作或短或长有个过程,不是一下就完成的;所谓暂时性,指动作的持续时间有一定的限度,是与不受时限的动作相对而言的;所谓未完成性,指动作在某时尚在进行中,即侧重于动作的进行而不是它的完成。所以有人这样归纳“进行体” ,即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持续性、暂时性和未完成性等基本属性。因而,英语进行体主要是表示进行着的、未完成的、能持续一段时间的动作。然而其句法功能所显示出来的意义却非常复杂,其语义功能及语用功能由于语境的复杂性而显得非常灵活,决定了其基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即其“多义性”。现代英语中进行体的使用频率相当之高,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语言不断得到更新,在日益频繁的使用过程中,进行体的“多义性”更显突出,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使用原型范畴理论来就进行体的体义层面进行解读,以探究其语义实质及语用功能。
二、原型范畴理论及其特征
1.原型范畴理论
六十年代以来,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致力于范畴理论的研究,并取得突破性成果。Wittgenstein认为,同一范畴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Rosch率先使用了原型(prototype)的概念, 认知语言学认为,“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 所有概念的建立都以原型为中心。”对范畴的界定是一个围绕原型建构的模糊的识别过程。”
英语中的category即“范畴”。 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范畴的属性并非是一些与主体无关的固有本质特征,它与人的认知模式密切相关;范畴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理、心里和文化因素的作用。自然类的范畴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原型”,也就是类中最具典型性的成员。认知语言学把原型理解为作为范畴核心的图式化的心里表征,是一种认知参照点。
范畴是由集合了范畴成员及模糊不清的边界组成,即范畴的三组成要素:原型、其它成员以及范畴边界。范畴模糊不清的边界使其具有开放性;原型理论同时揭示了范畴的向心性和开放性。由于具备以上特点,原型理论能够满足信息认知要求的信息密度、结构稳定和伸缩性。因此,原型理论在语义分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例如:
(1)The baby is sleeping.
(2)Ours is an epoch in which heroes are coming forward in multides.
例(1)表示“宝宝正在睡觉”,此句中的进行体表示说话时刻正在进行的动作,这便是进行体的原型用法。我们也常用be的某种形式+ -ing分词的形式来代表进行体的原型,这也是我们认识进行体其他用法的认知参照点。(2)句表达的语义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但该动词come是一个终止性动词,表示瞬间发生而又瞬间结束的无持续性的动作。但在此句中用进行体与复形的主语连用,表达了特殊的语义,即用进行本表示“一个接一个”或“不断”之含义。
由以上例句可以看出,例(1)代表原型意义,即核心意义为“正在进行的动作”,而其余几个例句则都或多或少地偏离了这一意义,家族相似性似乎并不太多,所包含的成员也越来越多,往往只有一个进行体标记-ing使其最边缘成员与最典型成员关联着,使其仍为进行体的范畴,但相对于进行体的原型意义来说,其语用功能随着进行体范畴的不断扩大而扩展,从而使进行体的语义更加丰富多彩。
2.原型范畴理论的本质特征具体表现
(1)范畴成员以具有相对的相似性而概括在同一范畴,各成员间不一定具有共同特征, 如:①He is eating meat now. 句中eat动作正在进行。②He is eating more meat now. 句中eat动作并非正在进行,而是与过去相比。
(2)范畴成员以与原型成员的相似程度划为不同的等级,边缘成员与原型的相似程度较低。例如:Our team is leading at present. 目前我们队领先。以上两句是进行体的原型成员,即进行体的原型用法: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
试比较以下句子:
(3)Oh dear! I was writing him a letter this morning and forgot all about it. 哎呀! 我本打算今天上午给他写信来着,后来就全给忘了。(此处是过去进行时表过去未实现的愿望或打算,助动词was须重读。)
(4)Will you be having some tea? 喝点茶吗? (此处使用将来进行时表示委婉客气的语气。)
(5)I’ll be forgetting my name next. 我下回连自己的名字也要忘掉了。(用将来进行时表示对自己的警告)
由此可以看出,后面三句并非正在进行的动作行为,而是进行体范畴的边缘成员。
3.范畴之间没有清晰的界线
同一客观情状由于表达的需要,可能划归不同的表达范畴。例如,同样要表示“我快要做完了。”却有以下两种表示:
(1)I’m finishing.
(2)I’ll be finishing it.
例(1)是典型的进行体的原型,但表示的并非动作正在进行,而表示动作即将结束。例(2)是用将来进行时表事情的发展,附带的含义可能是:过一会儿你就会拿到它了。
又如:I was hoping you could send me some books.
在这里,用一般过去时也是表示客气的请求,但用过去进行体更加婉转,更加有礼貌。以上四例只有婉转程度的区别,而无时间关系的差异,这四种动词形式都表示现在的请求,可以说是心理距离的远近来决定你使用哪一种表达方式。
由此可见,进行体的原型意义与非原型意义是以隐喻的方式,沿着时间、心理和空间距离,不断向外扩展,从而形成更大的范畴,使进行体的语义和句法功能越来越丰富。
三、原型范畴的开放性和向心性决定进行体的多义性
模糊语义观揭示了范畴的开放性,同时,原型范畴理论也揭示了范畴的向心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进行体的多义性。
进行体的原型,即:be+v-ing,原型意义是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
(1)The telephone is ringing, would you answer it, please?
(2)George is studying in the city this year.
这两句也体现了范畴的向心性,即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当然有一些只是与原型相似而已。如:
You don’t believe it? You know I’m telling the truth.
I don’t know what you are talking about.
例(1)和例(2)代表像tell, talk, say, exaggerate等表示说话的动词,这些动词的进行体与其它边缘成员一起连用,表示刚刚过去的动作。
(3)I was wondering if you’d like to come out with me one evening.此句代表hope, want等动词,用过去进行体表示婉转、礼貌的请求。
除此以外,过去进行体还可能用来表示主观臆想的情况。如:
(4) I’d rather you were going at once.
进行体通常只用于动态动词,而不用于静态动词。动态动词包括三类:即表示持续动作的动词;表示状态改变或位置转移的动词;以及表示短暂动作的动词。一般来说,动态动词既可用于进行体又可用于非进行体。如:Someone was knocking at the door/Someone knocked at the door.
静态动词是表示静止状态的动词,这类动词通常用于非进行体。但是章振邦提出了动态/静态动词的跨类现象。其实,这是范畴的开放性的一个体现。如:
He is being foolish.(=is acting foolishly).
薄冰提出,现在进行体表站起来,有时含有“决心”的意思,多用在否定结构中,有时也用在肯定结构中,如:
(1)I’m not going.我不走了。
(2)I’m backing out. 我要打退堂鼓了。
而以下例句中的现在进行体用在与对方讲话时便成了命令,不过语气比较温和,如:You’ re staying.你留下吧。
四、结束语
原型范畴理论在语义范畴的多义性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借用原型范畴理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对进行体的“多义性”现象进行分析,解读进行体的体义层面,对进行体的语义实质及语用功能进行了初步探究。
参考文献:
[1]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原型范畴理论范文2
关键词:原型范畴;词汇教学
基金项目:2007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省级立项课题 编号:JXJG-07-67-15
一、引言
英国语言学家D・A・Wilkins认为:“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掌握足够的词汇是成功地运用外语的关键,没有词汇就不能运用所学的结构和功能意念。因此,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浅析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二、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是基于人类认知基础上的范畴化理论,也称现代范畴理论。从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说”到著名的哲学家维根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说”,我们把这个阶段的范畴理论称之为经典范畴理论。在《哲学研究》中通过对“游戏”这个例子的研究论证并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他认为语言其实是由各种各样的彼此间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语言游戏组成的整体,而语言游戏又是由语言和语言交织于其中的行动所组成的整体。他的“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在哲学界、心理学界、语言学界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家族相似性到现代认知语言学家Lackoff等提出的“原型范畴理论”则称之为现代范畴理论,可以说原型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现代范畴理论的形成。(王寅,2001) 原型范畴理论兼容了经典范畴和家族相似范畴观的优点,为词义提出了更为精确的解释,是对范畴理论的极大的丰富,对语言学习和教学也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三、基本词汇的教学
根据原型理论的定义, 词义范畴可以被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的层面:基本词(basic level),上位层(superordinate) 和下位层(subordinate level)。通常,人类大部分的思维活动都是在基本层次上进行的。位于基本层次上的原型是人们用来对周围具体事物进行分类的工具;位于上位和下位层的概念是在基本层次的基础上分别强调突显其综合或更具体的特性, 以便表达更笼统或更具体的意义。
Michael West提出了建立科学的符合英语词汇教学先后顺序的标准:(1)用于定义和构词的价值的大小;(2)文体中性的程序;(3)可得性,即大脑激活的速度;(4)学习的难易程度。(赵艳芳,2001) 人类学家Berlin通过对动植物范畴研究发现范畴成员成五个层次进行分布,第三层即属概念层为基本层,具有相对稳定,易记忆和词语紧凑等特点。Rosch把基本层次效果研究从认知人类学拓展到认知心理学,她发现最基本层在心理上表现在生物分类标准的中间层。例如:玫瑰花(rose),百合(lily),桃花(peach),康乃馨(caronation),鸡冠花(cockscomb),荷花(lotus),大理花(dahlia),向日葵(sunflower),(chrysamthemum)等处于基本层,而花(flower)是上位层。人们对基本层的“花”的感知(1)最自然,无需添加想象力;(2)感知上辨认最快;(3)交际功能上能反应的层次最高;(4)习得命名较早;(5)知识组织上最有效或图式化最快; (6)言语上有相应的独立词语表达且该词语一般长度最短和使用最频繁。(熊学亮,2003)
原型理论提出学生首先学到的词语属于“基本”词汇,因为这些基本词反映了世界的各个方面,是人脑最自然的反应。词汇表中的基本词更易于被习得和使用。学生在掌握基本层词汇的基础上,可以更轻松地构建上位层和下位层的词汇。词汇正是由于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四、多义词汇的教学
原型理论在词汇多义性方面已显示了强大的解释力。根据原型范畴理论,一个词所有相关的词义中,总有一个是更为中心或核心的意义,这个意义可以成为其他意义的原型,其他意义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幅射出来的,从而形成词义的幅射范畴。一词多义现象并不是偶然的、任意的语言现象,各义项是围绕原型义项通过一系列家族相似性相互联系的。一个多义词的各种意义构成一个意义范畴,各意义之间没有具体相同的特征,它们以某种方式发生联系,具有很多较典型的成员构成范畴的典型成员。Brugman和Lakoff以over一词为例,解释多义词意义之间的联系。Taylor(1995:99)认为多义词范畴中大多数具有多原型结构,即范畴中的无论哪一个成员总会与某一原型的表征相似,而那些与范畴联系在一起的原形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
以good一词为例,其汉语解释有:n. 好,好事,慷慨的行为,好处,利益;adj. 优良的,上等的,虔诚的,愉快的,慈善的,好心的,有益的。很明显“好”是其基本义即原型。其它义项都是在原型基础上引申而来。
…yet, as it sometimes happens that a person departs this life who is really deserving of all the praises the stone cutter carves over his bones; who is a good Christian, a good parent, child, wife or husband; who actually does leave a disconsolate family to mourn his loss; …… (W. M. Thackeray)
…不过偶尔也有几个死人当得起石匠刻在他们朽骨的话。真的是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女儿,贤良的妻子,尽职的丈夫,他们家里的人也的确哀思绵绵的追悼他们… (杨必译)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对这类词,重点讲解原型意义,突出重点,让学生理解各义项之间的深层关系,融会贯通,培养他们根据上下文推断具体意义的能力,灵活掌握词汇。
五、隐喻性词汇的教学
“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识能力。”(赵艳芳,2001) Lacoff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以另一件事和经历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或经历”;胡壮麟也说“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和新鲜感得益于隐喻的创造”。根据隐喻的构成,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 Johnson把概念隐喻分为结构性概念隐喻、方位性概念隐喻和实体性概念隐喻。按照Lakoff& Johnson的隐喻普遍存在的观点,隐喻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习以为常的工具,因此可以被视为二语习得的基础性目标,同时也被视为语言流畅或得体的目标。这样,隐喻就应该被视为二语习得的高级性目标。因此,要将隐喻引入到英语词汇的教学中去。
如汉语词汇:风里来雨里去;棋逢对手;石沉大海等等是典型的隐喻性词汇。大多数隐喻的动机基于心理和对情感的反应,如生气、幸福、悲伤、骄傲、爱等。对这一类词的教学应联系词语的基本义,激发学生想象力,使他们了解词义的发展规律,理解多义词演变机制,从而掌握词汇意义,提高学习能力。如:她就是这样风里来雨里去,成年累月地工作着。(This how she carries on her work, rain or shine, all the year round.);棋逢对手(diamond cuts diamond);遗憾的是,我们当时的呼吁石沉大海。(It’s regrettable that our appeal remained a dead letter.)
由此可见隐喻“是词义产生的主要理据,是同义和多义的来源,是强烈感情的释放口,是填补词汇缺口的方法”。通过了解空间概念在语义扩展中的作用,学习者就可以深刻理解英语词如rain, shine, diamond, dead等,并根据其空间意义来理解其抽象意义。因此,我们在外语词汇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
六、结论
英语词汇的习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有很大的启示和促进作用:重视基本词汇的教学,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多义词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词的不同意义间的本质的联系;挖掘词汇的隐喻,使学生认识词的发展的动因和机制。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Taylor, John.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M]. Oxford: OUP, 1995.
[3] Ungerer, F. & Sch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Press, 2006.
[4]熊学亮. 语言学新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王寅.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王寅. 原型范畴理论与英汉构词对比[J].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7]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原型范畴理论范文3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通过对事物的分类或范畴化来认识这个世界,原型是范畴中最典型的成员,因而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其他成员则是围绕原型建构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边界模糊的辐射状结构。[4]原型范畴理论强调中心成员与边缘成员之间的联系,应用于二语词汇教学,体现为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有效激活学生的词汇层级结构图与语义联系网,在联想中提升词汇学习效果和效率。其中,所谓的“点”是指人们较容易记住的基本词汇或词汇的原型和基本意义,而“面”则是指基本词汇之外的词汇或词汇的边缘意义。以下将结合对原型范畴理论的阐释,结合实例分析该理论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一、原型范畴理论
1、范畴与范畴化
范畴化(categorization)是指人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发现相似性,并据此对世界进行分类(classification)的认知过程。其以体验、互动、概括和归类作为基础,是人类思维、语言、推理及创作等高级认知活动中的一种最基本能力。人类在范畴化过程中将具有共性的相同事物或相似事物归为一个类别,就形成了范畴 (category)和概念(concept)。因此,范畴是范畴化的产物和结果,范畴化是概念和词义形成、以及语言运用的出发点,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在对事物的分类中,是否把一个范畴内的全部成员看成是同等的,是古典范畴理论与现代原型范畴理论的分界线。[5]
2、原型范畴理论
第一个发现传统范畴理论缺陷是名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家。他认为范畴没有固定的明确的界限,随着新事物的出现,其范围可以扩大,范畴成员也不像传统的理论认为的那样具有等同地位,而只有多种方式的相似性,即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在此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Rosch对不同文化的范畴形成进行了比较,发现许多范畴都是围绕一个原型(prototype)构成的。1987年出版的Lakoff与Langacker的两部认知语言学专著及随后的许多研究都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其理论的科学性,现代原型范畴理论也逐渐明晰化了起来。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凭借典型特征,即原型(prototype),建立起来的“完形”概念,范畴成员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共性特征,可以构成一个连续体,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6]
3、原型范畴
范畴可以按照从最普通到最特殊的等级来划分,而基本范畴就是介于普遍与特殊等级之间一个的中间等级。基本范畴是典型的原型范畴,体现了范畴成员之间最大的家族相似性,原型也在基本范畴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人类的大部分思维活动都是在原型范畴层次上进行的,知识也主要是在这层次上组织起来的。在原型范畴的基础上,还有上位范畴与下属范畴的概念,它们均属于寄生范畴,是依赖原型范畴而存在的。
人类对原型范畴的认识是靠完形(gestalt)感知来实现的,即从整体上而不是从各个组成部分来感知事物。完型感知由相似性原则和连续原则组成。相似性原则指出,相似物体常被人类感知为同类物体,原型范畴成员则更容易被感知为同一范畴。连续原则认为,连续不断的物体往往被感知为整体,而整体比组分更容易被感知。
二、原型范畴理论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在传统的二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常常在单一语境下进行一词一义一例式的讲解,或脱离语境对词汇的意义进行一次性的简单罗列。这一教学方法由于忽视了词语多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加重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也容易导致对词汇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因此,有必要依据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在二语词汇教学中进行适当的理据探索,原型范畴理论在这一领域为外语教育者提供了诸多启示。
1、原型范畴词的教学
原型范畴是人类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有力工具。在语言层面上,原型范畴词总是先于上位范畴词和下属范畴词而产生,是词汇范畴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层面。在二语词汇教学中,原型范畴词具有以下重要性。首先,原型范畴词音节少、词形简单。原型范畴构成认知的心理基础,是人们最常接触到的和接触最直接的事物,原型范畴最先获得了语言符号。因此,原型范畴词大多属于中性词,使用频率极高。例如,在表示“哭”的词汇中,“cry”属于原型范畴词。第二,原型范畴词具有历史稳定性。原型范畴词在历史的长河中生命力最强,变化极其缓慢,是构成新词的基础。例如,“口”、“月”、“水”、“火”等都是原型范畴词,它们早在甲骨文中就己经存在了,历经几千年也少有变化。其次,原型范畴词是日常交际的基础。人类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表达的最基本概念,使用的都是原型范畴词,而不受文化水平、阶级、年龄等的影响。例如,人们会使用“dog”来指称狗,而不是“hound”、“pug”或其他词汇,“dog”就是原型范畴词。最后,原型范畴词构词能力强。原型范畴词的历史稳定性使其成为词汇生长的基点,通常以词根的形式构成新词。例如,“tract”是表示“拖、拉”含义的原型范畴词,在其基础上逐渐形成了“attract”、“distract”等词汇。
原型范畴词的上述特征对于二语词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词根教学法、同义词归类记忆法等单词教学法都衍生于此。在二语词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原型范畴词及其延伸词汇的整合教学。
2、多义词的教学
多义词,也称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拥有两个或更多个义项。多义词在所有语言中普遍存在,体现了人类认知过程中的范畴化。在认知语言学中,多义性(polysemy)即被视为范畴化现象。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原型范畴是多义词的范畴成员间发生相互联系的基础,体现了核心的家族相似性。多义词的习得是二语词汇习得中的难点,也是二语词汇教学的重点之一。
首先,应重视多义词的原型讲解。多义词的众多义项总是在原型意义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因此在多义词的教学中,不应简单地列出多义词的所有义项,而应重点讲授该词的原型意义,从而促进对该多义词的整体感知。第二,应重视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理据性联系。Langacker认为,多义词的多个义项通过范畴化构成词义网络,有些词义处于更加中心的地位,即原型意义,其他义项则是围绕原型意义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系起来的。[7]因此,二语词汇教学中可以先讲授多义词的原型意义,然后引导学生将该词的其他义项与原型意义相联系,并推测多义义项的产生过程,从而建立多义词各个义项间的深层联系。此外,应重视在具体语境中猜测多义词词义的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多义词在语境中是以非原型意义出现的,应提示和引导学生根据该词的原型意义去猜测在具体语境中具体义项,并建立具体义项与原型意义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多义词的学习效果和效率,同时增强词汇学习的趣味性。
原型范畴理论范文4
【摘要】词汇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也是外语教师的责任。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本文简要介绍了原型范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探讨了原型范畴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一、引言
英语词汇的学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很多理论如语境理论、图式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等都曾被用以指导词汇的教学和学习,而这些只是众多理论中的一小部分。作为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的基础理论,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Category Theory)为词汇学习,尤其是多义词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新的理据。
二、原型范畴理论
亚里士多德基于二值逻辑建立了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可根据充分必要条件作出“是”或“不是”的明确判断;范畴边界明确;范畴内部成员地位相等。亚氏这一理论在学术界流行了2000多年,终被维特根斯坦(1953)的原型范畴理论所颠覆。
维氏用“游戏(game)”和“家族(family)”作比来否定亚氏的形而上学本质论,提出了他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理论,罗希(Rosch 1973;1975)将其称为“原型范畴理论”。即同一概念范畴中的成员不需要有共享的必要条件,但需要有一个能反映本范畴基本特征的典型成员作为原型,与该原型接近的称为典型成员,缺少原型特征的称为非典型成员。据此,在同一个范畴内部也不存在什么统一的本质,其内部若干成员只能是“既像又不像”,如燕子、麻雀被确认为典型的鸟,而企鹅、鸵鸟则为非典型的鸟。(王寅,2014)范畴围绕原型这个认知参照点建构, 其边界依照典型性程度向外扩展, 形成了边界难以确定的更大范畴。(解静莉,2006)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 相互作用构成了一张巨大的错综的语义关系网储存在记忆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原型范畴理论对于英语词汇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原型范畴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作用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仍然是制约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的瓶颈问题。作为教师,一味强调词汇量的重要性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有些学生虽然词汇掌握的很多, 但是他们在交际、写作或翻译中无法做到灵活运用,这与他们对基本词汇的理解不准确有一定关系。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基本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在此基础上扩大词汇量。
(一)加强基本范畴词的教学
在人类的认知中,基本范畴是最典型的原型范畴,原型范畴在基本等级范畴得到最好的体现,所以,具有原型特征的基本范畴正是人们对世界事物进行范畴化的有利工具。基本范畴事物符合认知的心理基础,原因是人们最常接触和有最直接接触的单一完型的事物是基本范畴事物,基本范畴事物最先获得了语言符号。而且,基本范畴词属中性词,使用频率最高。如人们在一般会话中,说一个孩子哭了会用“cry”(哭),而不会用 weep、sob 等其他表示“哭”的词。
英语词汇数量巨大,有些是常用的基本词,有些是不常用的非基本词。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起初所学的单词是最基本的, 因为它们反映了世界的各个方面, 是人脑最自然的反应。如:“corn”用来指“玉米”,属于基本范畴层面,但随着生产的扩展,又出现了许多能够被称为“corn”的粮食作物,如 wheat,oats,millet 等,这种情况下,“corn”所涵盖的范围就扩大了,变成了上位范畴。(马晓丽,2011)
另外,基本范畴词汇构词能力强。虽然基本词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大体上已经固定,但在它们的基础上用合成法合拍成组合的非基本等级词可以说是无限的。此外,在基本词语从基本意义(一般为原型意义)向外扩展过程中,基本等级范畴词汇发展了更多的隐喻和转喻意义。以动物为例,基本等级词汇如“狗、狮子、狼、狐狸”等比“动物”的隐喻意义更多。由此可见,基本词汇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语言研究者发现:英语学习者的能力水平是随着他所掌握的基本词汇的数量的增加而提高的。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优先重点考虑基本词汇的教学,首先要从教材抓起,常用的基本词大都是使用频率高、派生能力强的核心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基本层次的词汇还是上下位词汇的教学,教师应把重点放在词汇的典型意义上。因此,对那些以边缘意义出现的词汇的处理是词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只习得词汇的边缘意义是不够的,因为某一单词的典型意义最好地体现了最常用的意义,也就是首先要习得的意义。掌握基本词汇,对我们的口语、阅读、听力、写作等都有很大好处。
(二)重视多义词的教学,丰富学生的语义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一个词所有的相关的词义中,有一个意义是其它意义的原型,其它意义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来的,从而形成了词义的辐射范畴。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多义词时,应重点讲解词的原型意义,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来推断意义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词汇学习过程中重点突出、融会贯通、最终灵活掌握。同时也可以减轻学生词汇学习的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率。Tyler 和 Evans(2001)在总结 Brugman 和 Lakoff 等人对“over”多义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名为原则多义性的框架,全面讨论了“over”一词的多义性含义。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原型范畴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重视基本范畴词和基本词汇,可以使学生认识词的不同意义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进而提高学生词义学习的效果,同时重视隐喻的教学, 使学生对词的发展的动因和机制有一定的认识,加深对语言的认知。
参考文献:
[1]王寅.语言哲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解静莉.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英Z教学研究2006.
[3]马晓丽.原型范畴理论在大学英语四级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赣南师范学院,2011.
[4]董伟.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探讨英语词汇教学[J].外语教研,2008.
原型范畴理论范文5
【关键词】词汇教学 原型范畴 中医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011-01
一 原型范畴理论在中医院校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必要性
1.中医院校英语词汇教学现状
中医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市县,受到各地区英语教学水平不同的影响,学生英语基础有一定差距,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两极分化。在词汇教学中,基础差的学生连拼读单词都有困难,而基础好的学生又觉得英语课上教得太少太慢,学不到新知识,从而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中医院校内,很多大学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动机不强,很多学生选择到中医院校学习是因为他们想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的实践,他们将学习重点放在专业课学习上,从而忽视对英语的学习;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英语这门学科太枯燥、难度太大,从而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
2.认知教学法在中医院校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必要性
认知学习法立足于以学生为中心并遵循这种规律而被实践证明是可取的。认知语言学具有解释事物的能力,比一些传统的学习方法具有更多的优点。认知教学法能够以理论指导客观实际,加强教学效果,从而快速达到教学目的。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结合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并将会给英语词汇教学带来崭新的未来。
二 原型范畴理论在中医院校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1.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在语言使用中,词汇居于核心地位。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主要是指词的意义。原型范畴理论广泛用于语义学领域,尤其是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学生习得新词汇或旧词汇的新义项时,都应让学生理解各个义项之间的深层关系和语义索引性,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融会贯通,灵活掌握。
2.一词多义在中医院校的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一词多义在中医院校英语词汇教学中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中医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的需要,在词汇学习上与应试教育下的初高中学生要求不同,中医院校的学生学习词汇的内容与目的更加明确,在词汇量的掌握方面,他们更需要注重对所掌握词汇的灵活运用。
英语中多义词formula的意义在a peace formula(一项和平方案)和a formula of a new drug(新药的配方)中,后者是前者意义的隐喻性延伸,两个意义密切相关,因此formula 的这些意义构成一个原型范畴。很多中医院校的学生受到最初词汇学习的影响,孤立地记单词的一两种意思,而忽视了一些词汇在医疗语境下所对应的意思。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遇到的词汇“surgery”的例子:(1)外科大楼:The practice has moved to a new surgery on the Bright Street.(2)手术时间:The morning surgery is from 8∶30 to 12∶30.(3)手术:The patient needs urgent surgery on a burst appendix.
以上三个例句讲授的都是词汇“surgery”的意思,但在不同的语境下其对应的汉语意思却不尽相同,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在给出词汇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注重传授给学生所用词汇的具体语言环境。
在词汇教学中可以根据语境,让学生在句子中学习,在过程中体会,分层次理解,就能更好地掌握词汇的多层意思。以教授“bed”一词为例,教学中不但教授其原型意义“a piece of furniture for sleeping on”(供人躺在上面睡觉的家具),这是人最初的生理感知,后根据家族相似性,又推及对周围客观环境的感知;另外,还引申出新意“the flat ground at the bottom of a river,lake,or sea”(像床一样的地形),如“河床”、“海床”、“矿床”,再引申出“an area of a garden,park,etc,that has been prepared for plants to grow in”(供植物生长得像床一样的花园或公园),最后又扩展到抽象概念“温床”。
三 结束语
利用原型范畴理论可以有效地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质量。让一词多义在不同原型的范畴中体会学习,让学生在医疗语境中体会同一词汇的不同含义,从而能够灵活运用,为今后的工作和专业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原型范畴理论范文6
关键词:原型理论;释义;词汇;翻译
Abstract:As a newly-developed semantic analysis theory, prototype theory has been gradually applied into English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roposition of prototype theory, present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rototype theory, and, probe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heory into English learning and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exical definition, changes of lexical sense,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polysemy and translation.
Key words:prototype theory;lexical definition;lexis;translation
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是一种新兴的语义分析理论,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认知学科的各
个领域。原型最初是用来描述自然界,解释自然事物的,后来才被引入了认知语言学和语义学用来释义,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了原型语义学(prototype semantics)。西方对原型理论的研究要比国内早许多,国内现在也已经有很多研究原型理论及其应用的论著和文章。随着原型理论在释义方面的作用得到广泛的肯定,语义学家和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逐步将原型理论应用到英语学习和教学中,使其功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1原型理论的提出
“原型理论产生于当代语言学和哲学界对于经典的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的批判,尤其是维特根斯坦对于语义范畴‘家族相似性’的深刻揭示。”[1]“原型理论是针对传统释义方式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原型语义学的建立是与传统的充分必要条件从根本上决裂的。”[2]说到原型理论的提出,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和“充分必要条件”(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conditions)。
在原型理论之前,经典范畴理论一直占主导地位。该理论认为“范畴由范畴成员共同拥有的一组充要特征来界定并且这些特征是二元对立的,即一个实体如果具备了某一范畴成员的所有充要特征,那么它就是该范畴的成员,否则就不属于该范畴”。[3]经典范畴理论的运用十分广泛,尤其是在那些需要精确定义的领域,比如科学以及法律等领域,也曾对20世纪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当经典范畴理论被用来解释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以及日常概念范畴时,该理论就显得力不从心。从20世纪中叶开始,经典范畴理论日益受到质疑。 建立在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基础上的“充分必要条件”作为一种传统的释义方式,存在着很多缺陷。例如,“充分必要条件把一个概念范畴的所有成员看成享有共同语义特征的等值词,排斥不具备某一特征的同类成员;或者说因为某一成员不具备某一特征而把它视为非必要条件。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它的释义动能”。[2]“充分必要条件”的这种观点体现了其死板、僵化的一面。其缺陷还表现在,由“充分必要条件”得到的范畴的边界是清晰的而不是模糊的,而事实上,范畴的边界常常是模糊的而不是清晰的。由于“充分必要条件”存在着诸多缺陷,所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挑战。
为了弥补经典范畴理论的不足和“充分必要条件”的缺陷,原型理论就被提了出来。对于原型理论的提出,贡献最大的要属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和认知心理学家罗斯(E. Rosch)。1953年,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研究》中,提出了对经典范畴理论和“充分必要条件”的质疑,提出了他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他认为是一种叫做“家族相似性”的相似关系将一些词联系在了一起。这种“家族相似性”包括很多方面,诸如体形、相貌、颜色等等。到了70年代,罗斯对自然语言的语义概念范畴的大量研究及其意义理论为原型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原型理论
罗斯认为,任何一个属性在区别一个范畴时都不是必要的。“实体的范畴化是建立在好的、清楚的样本之上,然后将其他实体根据它们与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在某些或一组属性上的相似性而归入该范畴。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就是‘原型’,是非典型事例范畴化的参照点。”[3]简言之,原型就是一个概念范畴中最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成员。而原型理论实际上就是人们在解释某种现象时,将属于这种现象的某个个体视为原型,并在对这个原型的总体特征认识不变的情况下,把握这类现象中其它个体的特征。一个词语包含的这些特征越多,它就越接近其概念范畴的原型,反之就是非原型成员。原型理论的这种区分是对“充分必要条件”缺陷的弥补。
“原型首先属于语义学范畴。语义学家Stevenson认为,原型不是描述个体或挑选个体,而是描述一个类型的典型标本是什么样子的,从而找出个体与原型的相象程度。”[4]原型是指一个词语或一个类型意义的所有典型模型或原形象,是一个类型的一组典型特征。在原型理论中,词的意义是以原型范畴的形式而存在的。原型范畴是一个由原型和边缘构成的结构。原型是该范畴的典型成员,边缘是由该范畴中非典型的成员构成的。所以,原型范畴理论是一种既不同于经典范畴理论,又不同于传统语义理论的意义观。
3原型理论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
虽然国内对于原型和原型理论的研究较之国外起步晚,但是近些年来,却也有了不少成果。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原型理论应用到了英语学习和教学中,使得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目前,原型理论的释义功能,在国内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把原型理论引入词典释义;在原型范畴理论的视角下审视词义的扩大和缩小;原型理论在英语词汇记忆中的应用;运用原型范畴理论解释英语语言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将原型应用于翻译实践等。下面,将从以上这几个方面对原型理论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介绍。
3.1原型理论与词典释义
原型理论开始只是用来解释自然事物的,后被引入语言学和语义学,近十几年才被引入词典释义。原型理论认为词语的意义特征的每一个个体都不一定是必要的,所有个体的特征集也不必是充分的;概念范畴成员之间的地位也是不同的。一个词语包含的特征越多就越接近原型,属原型成员;反之,就属非原型成员。原型理论学家认为这种区分弥补了“充分必要条件”的缺陷。“因此,典型的个体就可充当一个概念范畴的原型,在释义中非原型与原型之间的关系可用‘原型+或-非原型的区别特征’来表述,通过适当的抽象归纳,用元语言表述出来就可成为语词的释义。”[2]
有些语言学家把原型释义看成是表述语义的最佳方法,但是,作为对“充分必要条件”缺陷的弥补和对语义理论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原型理论并不能够完全解决语义理论存在的全部问题。原型释义是完整和准确的,但是其语义分解过于繁琐,语义表达方式等也还远远达不到词典释义的要求,有些操作在词典释义中根本无法实现。所以,把原型理论真正引入词典释义,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3.2原型范畴理论与词义的变化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语言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词义的扩大和缩小。词义的变化则是与范畴联系在一起的。“‘范畴’一词在认知语言学中是个用途很广且含义模糊的术语,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事物类别的总体。客观事物固有的类别特征经过认知中介在思维和语言中固定下来,这个过程就是范畴化。”“词的意义就来源于对事物的认知以及对其范畴化的能力,词义的形成及演变就是不同层面上的范畴化的结果。”[5]
在原型范畴理论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来解释为什么有的词很难断定其词义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因为,词义的变化除了扩大和缩小外,还有转移、转类、虚化、实化、扬升、贬降等等,其实“都可以看作是原型构建的范畴,以原型为中心,其成员的范畴隶属度依次递减,直至不明确的边界,继而与其他范畴相互交叉”。词义的扩大和缩小,“不论是单个词例的纵向发展,还是整体现象的横向扩充,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范畴化的过程,进而形成语义范畴”。将原型范畴理论应用于词义的扩大和缩小,虽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词义变化的问题,但是为研究词义的变化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和理论基础。
3.3原型范畴理论与英语词汇学习
原型范畴理论对词义的解释也更为清楚和灵活,从而有助于学习者对词义的理解和学习。“原型范畴理论能帮助学习者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将词义记忆活动置于客观世界、人类经验及认知、语言结构和意义中,从而显著提高词义习得效果和记忆效率。”[6]原型范畴理论,能够有效地帮助学习者从认知角度分析与理解语言内在的联系,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对词义的识记和对词汇记忆的保持。
一个单词,通常是由几个表面上不相关联的意义组成的“多义范畴”,但事实上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核心意义”。原型范畴理论能够帮助学习者学会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从而能够避免孤立地记忆单词,而且通过使“学习者了解词义的发展规律,加深理解其演变机制,从根本上提高词义学习的记忆能力”。同时,由于原型范畴成员之间“家族相似性”,因此将同一概念范畴的词汇通过等级分类的方式将它们组织在一起,这样便于在记忆单词时找到联系的线索,并能按照层次次序来记忆和巩固单词。英语词汇记忆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也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一个环节,原型范畴理论对于英语词汇记忆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习者找到单词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达到提高对英语单词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3.4原型范畴理论与“一词多义”
对于“一词多义”,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对单词的每个意义在其特有的语境下进行讲授,或者在初次讲授某个单词时,顺便将它的其它意义一并罗列出来。这样的教学方法根本没有科学性可言,收效甚微。而事实上单词的多个意义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的。如果能发现并利用这种联系,那么对于单词多个意义的记忆,必定会事半功倍。而语义范畴原型理论的引入,恰好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根据原型范畴理论,范畴成员是以有范畴原型为中心,然后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的。由此我们可以受到启发,即一个单词的多个词义并不是偶然的、任意的,而是以一个原型意义为中心,各个意义通过“家族相似性”的特征相互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一词多义’词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重点介绍原型义项的同时,有意识地去寻找各义项中家族相似性的联系或‘意义链’来对之进行理据性解释,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多义词的丰富含义。”[3]
3.5原型与翻译
“仅从语义角度去研究原型是不够的,原型研究必须上升到句法和文本的层次上,才更具魅力”。[4]
原型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①译者必须在寻找源语、原型读者的同时,确定译语原型读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译者在进行翻译创作时,都要考虑到具体的读者或读者群,译者会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确定中心读者,即原型读者,并以原型读者为中心进行翻译;②译者必须从源语语言变体中识别源语原型。对翻译文本的原型分析,能够帮助译者确定文本的意图性、情景性等特征,从而有助于译者更好地进行翻译创作;③译者必须了解与源语原型相对应的译语原型;④译者必须善于改变译语原型来实现源语变体;⑤译者须善于原型词项与具体词项的转换。对于原型的了解,有助于对翻译文本的把握,原型理论为译者的翻译创作提供了基本的翻译策略,有助于译者更好的认识和再现原文。
原型理论作为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语义理论的意义观,弥补了“充分必要条件”在释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并在英语学习和教学的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讨论模糊词语限界时,‘原型’这一概念还是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的”。[7]还有的研究将原型范畴理论与义素分析理论进行了联系和比较,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探索了义素分析中存在的缺陷,为进一步深入了解、研究义素分析提供了借鉴。[8]作为新兴的语义分析理论,原型理论还面临着不少问题,需要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使这种理论在语言学研究融入现代前沿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世雄、陈维振.原型范畴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对模糊语义研究的意义[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9)
2 章宜华.原型释义问题探讨:兼评充分必要条件释义局限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
3 闻亚兰.语义范畴原型理论视野下的“一词多义”词汇教学[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3)
4 李和庆、张树玲.原型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3(5)
5 姜 敏.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词义扩大与缩小[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3)
6 范建闽.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词汇记忆中的应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