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学消费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学消费论文范文1
每个人从离开母体开始,就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从一个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拥有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构成的社会环境时刻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四个因素对学生的消费观念的影响是怎样的。
1.家庭对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
我们现在面对的这批孩子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们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宠儿。这批孩子父母的青少年时期物质上比较贫困,因而导致家长们主观上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再吃苦;客观上,这批孩子的父母刚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期,他们通过经商等手段积聚了较多的财富,这也使得他们有能力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同时,这些父母多数受教育程度不高,大多数都是初中毕业,甚至有些初中学业也没有完成,因此他们虽然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对孩子的消费问题并不是很重视;相反,他们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多给钱作为奖励也无所谓。这样的家庭氛围必然导致孩子们从小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的引导。
2.学校教育对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
首先,先从教师本身说起,现在每个学校的教学压力和管理压力都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关注学生素质培养就成为了教师全部工作的重心,加上中国传统教育中对消费观念的忽视,必然导致教师对学生消费观培养的忽视。即使有教师在日常管理中对消费观念有所提及,也很少会作为工作重点来强调,更不要说想方设法去改变学生的消费观了。
其次,在当今的环境中,教师的权威性正在减弱。从学校组织社会学来讲,教师是制度所认可的权威;但是,许多学生并没有形成这种权威的意识。现在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只要老师不是严厉的批评,他就不会有什么改变。即使碍于教师的管理,短时间内有所改变,也不会真的对他们的观念产生什么影响,尤其在消费问题上,老师不可能用严厉的态度、细致的规定去强制约束学生的行为。这样一来,学生的消费观念就像田地里的野草,自由生长,长出各式各样的果子了。
3.同辈群体对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
学生中在家庭背景、年龄、特点、爱好等方面比较接近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一个同辈群体,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彼此间有很大的影响。特别在初中阶段,同龄人之间是很容易相互影响的,正如一个学生在周记里写道:“我也不知道为什,看到别的同学大口大口地吃豆腐干,我就觉得很美味;看到别的同学穿什么牌子的鞋子,我也就想要一双;甚至我明明喜欢喝白开水,可看到别的同学喝什么饮料,我也不自觉地去买。心里也知道这样不是很好,可大家都这样,我也就这样了”。
正是这样的从众心理,学生的消费中往往出现了杭州话所说的“杭儿风”,只要一样东西受到某几个人的欢迎,要不了多久,很多人都会去盲目购买,比如名牌球鞋,比如某种饮料。同时,由于学生心理的不成熟,很容易形成攀比心理。这样的攀比不仅影响了他们两个人的学习,也影响了班级的学习氛围,使更多的学生关注的焦点发生了转移。就是在这样的“杭儿风”、“攀比风”中,很多学生的不良消费观形成了。
4.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
今天的孩子是在信息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性,他们见多识广,比成年人更早地拥有了“品牌意识”,而且媒介中的形象正在成为孩子们的楷模,当他们喜爱的明星代言或正在使用某样产品时,他们也会尽自己所能去追逐同样的商品。对商品信息的大量摄入,造成孩子们消费观念的畸形成熟,而不是立体成熟。他们在某些问题上表现得极为幼稚,比如有一个学生他就认为只有“好丽友”蛋黄派才是好吃的,尽管他从没吃过其他品牌的同类产品。
二、培养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的几种途径
面对学生的消费现状,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通过日常的教育管理实践,我以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1.改变家长的观念
通过家访和家长学校等方式,逐步改引导家长重视学生的消费问题。记得曾经有一个家长,对我提出的控制孩子零花钱的建议不以为然,可是当他发现自己的儿子不仅花光了零花钱,还私自拿家里的钱买游戏点卡时,他才意识到光用钱去满足孩子是会害了孩子的。于是,他主动来找我沟通,在我的建议下,他改变了自己用钱来奖励孩子、对孩子的消费不闻不问的习惯,要求孩子对自己的消费记帐,同时也和孩子交流一些消费上的看法,还让孩子了解自己家庭收入的来源和金钱的开支,让孩子了解父母赚钱的辛苦和养家的不容易。正是在家长和孩子在金钱上的良好沟通后,这个男孩慢慢地改变了花钱大手大脚不把父母的钱当回事的习惯,学习成绩也慢慢地有所提高了。
2.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
作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当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消费观念的培养,同时也应当加强自己消费方面的相关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
记得有一次,在课间无意中提到银行储蓄利率提高的问题,结果才发现,竟然很多学生不知道银行的定期存款的利率要远远高于活期储蓄。当时有很多学生马上表示要到银行把他们的小金库存定期。这件事让我发现,其实我们的学生还是很欢迎一些理财方面的知识的。还有一次,在讲到课文《我的第一本书》时,我结合课文的内容,提到即使在现在,仍然有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就像文章中的乔元贞一样,因为经济问题无法继续上学,只能辍学;还提到许多普通人为“希望小学”捐款,正是为了让这些和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们也拥有学习的权利。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十分震动,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原来这个社会还有很多人为了温饱在辛苦地努力着。于是,我又借机让他们反思自己平日里对金钱的态度。后来,很多学生都有了改变。
3.改变个别学生教师虽然对全体学生的权威性下降了,但是总会在某些学生的心理是有很高的权威的。在实际的对学生管理过程中,我往往通过影响个别学生去影响更多的学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今天在一个学生心理播下正确消费的火种,他日必将影响一群学生。记得我当班主任时,有一个女生特别喜欢我,总爱把我的话当名言。记得她那时特别喜欢穿名牌,加上家里还比较富裕,因此平日里总爱在校服里穿件名牌T恤或是脚上穿上名牌鞋,还有意无意地向其他学生炫耀。平日里,还聚集了不少的“同道中人”经常谈论什么名牌,还扬言非名牌不穿。于是,有一次,和她交谈过程中,我假装无意地说自己最欣赏班级里另一个女生了,她问我为什么,我就说,那个女孩子虽然家庭富裕,穿着却是朴素大方,很符合我心中的青春美少女的形象,那些名牌虽然不错,可是穿在一个青春少年的身上却显得累赘了,一个少年最美的装饰就是他身上的勃勃朝气而不是服饰。她听了我的话,若有所思。渐渐地,我发现她不太注重穿着打扮了,嘴里还常念叨着“青春无敌,无需名牌”;时间长了,连带她身边的那个小团体也不再强调所谓的名牌了。
4.团队心理辅导课
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心理辅导课,实际上心理辅导中的团队辅导课也是一种影响学生消费观念的有效手段。我们都知道班会课往往都带有一定的教育目的,有很强的是非判断和导向。可是学生对于班会课的心理认可度并不高。而心理辅导课就不一样了,它完全没有任何改变的意图,只是通过沟通让人们认识自己,它也没有强烈的是非判断,所有的想法都会被包容而不用担心被指责和批评。也恰恰因为团队心理辅导课的这一特点,学生反而很容易敞开心灵沟通,思考自己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一堂团队心理辅导课,让学生谈谈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通过小品、课外材料补充以及一些团队辅导的热身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有清醒的认识。
5.传媒的适当利用
传媒虽然对学生的消费心理有着不良的影响,但同时它也有自己独特的良性影响力。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有意识地扩大这良性影响力,从而达到我们教育人的目的。记得有一段时间,报纸上连续报道了关于年轻人中的“月光族”现象。于是,我把这组报道介绍给学生,和他们一起探讨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否让人满意,很多学生当即表示不希望自己将来也成为“月光族”;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人成为“月光族”,于是学生就提到了可能是因为这些人从小就不知道如何花钱,以致于长大后不能正确把握金钱,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谈到这里,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了自己的消费行为,而且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消费观念了。由此可见,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适当地引进媒体,将会产生“事实胜于雄辩”的教育效果,能够帮助学生的消费观念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在这篇文章结束的时候,我希望在已有努力的基础上,有更多的人关心学生的消费观念的培养。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文学消费论文范文2
1.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自我意识急剧膨胀,他们强烈需要社会承认他们的“价值”,这种心理使学生采取各种各样,甚至是有点另类的表现方式来希望引起他人注意,认为这样才是有个性,与一般人不同,这些想法和做法往往又在消费中体现出来。
2.社会风气的传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主义思潮在社会中蔓延开来,一些人只看重消费,讲求个人享受,甚至追求奢靡,挥霍浪费,纸醉金迷,把消费等同于享受。受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家庭特别是家庭中的孩子,往往迷失了方向,形成错误的消费观念而不能自拔。
3.家长对子女的宠爱和迁就。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整个社会由温饱向小康过渡,家中的经济状况好了,手里有钱了,曾经经历过贫穷和物质匮乏的家长格外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和物质享受,不少家长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他们宁愿自己缩衣节食,也要让孩子“吃得营养,穿得漂亮,玩得高档,用得排场”,另外家长望子成龙的传统思想与希望孩子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人生梦想的强烈渴望,也导致了家庭消费上的一些问题。作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而受到重点保护的孩子们从小就习惯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理所当然地享受着一切毫无感激之情。
4.消费教育的缺失。学校的消费教育多数停留在节约教育上,要求学生身边不带钱,或者要求学生要少花钱甚至于做到平时生活不花钱;学校开设的品社课程虽涉及到有关生产、消费、价值规律等问题,但那只是抽象的理论,缺少现实的说服力和实际的操作。因此,学生在这方面的教育几乎是空白的。
从上述种种畸形消费和滋生原因中不难看出:引导学生健康消费,树立科学健康的世界观,培养懂消费、会消费的消费者是放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特点出发,坚持正面教育,科学对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金钱的作用,懂得勤俭节约,又懂合理消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育学生认清金钱的作用。生活中无钱则无法生存,但“没有钱不能,有钱也不可能万能”“,一切向钱看”都是错误的,钱能买到我们所需的东西,然而在这个世界上也有钱买不到的东西,正如散文女作家孙淡宁所说: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知识;钱可以买到虚名,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小人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
2.积极取得家长的配合。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家庭行为,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沟通,可以要求家长有计划、有限制的给孩子零用钱,并关注孩子的消费,鼓励孩子把钱用在有意义的地方。
3.指导学生养成节俭的美德,合理使用零花钱。教师可以利用晨会、班会等场合,宣讲一些传统美德故事,让学生心目中树立更多的学习榜样,鼓励学生把压岁钱交给家长或存入银行,把零用钱用于买书籍、学习用品等,绝不乱花钱。
文学消费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育消费行为比较研究
1前言
体育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理解体育功能价值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需要和条件,寻找、购买和使用体育产品、劳务或服务的过程。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消费成为了新兴的大众消费之一。高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基地,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特点对我国体育产业的今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我国高校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以期为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合理的体育消费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开发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和体育产业提供有益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我国三十所所高校的全日制在校大一至大四男、女本科生各800名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600份(男生800份,女生800份),回收1512份(男生572份,女生580份),回收率94.5%,其中有效问卷1502份(男生566份,女生576份),有效率99.3%。将所得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及显著性检验,r=0.95,P<0.01,表明问卷是有效的。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最直接是在货币单位上进行反映。调查显示,高校男生每学期体育消费的金额在50元以下的占0.9%,51-100元的占8.5%,101-200元的占20.4%,201-300元的占44.7%,300元以上的占调查总数的25.5%。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金额主要集中在51-100元这个消费档次上。高校男生的消费水平远高于女生,笔者认为这与学生的经济状况没有太大关系,主要因为是高校男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较高,对体育的兴趣浓厚以及愿意在体育方面投入等是造成这种体育消费差异。
3.2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主要是由体育实物消费、体育劳务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组成。在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上,男女生都是以体育实物消费为主,但男生的体育实物消费占40.7%远远低于女生的63.2%,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更愿意将有限的金钱投入到能明显改变形象、见效快的体育服饰方面。而男生乐意花钱购买物美价廉的体育服装,但对体育运动器材上投入消费较多。在体育劳务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上男生均高于女生,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认为,由于男生体育兴趣相对广泛,更加注重体育信息的报道,喜欢观看体育比赛、报纸杂志,对体育信息的关注程度也比女生高。同时他们更乐于参与俱乐部、培训班等活动,去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
3.3体育消费的场所
体育消费场所是体育消费所选择的地点,是衡量育消费行为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男生在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是校内收费运动场所,其它依次为校内免费场所、校外免费场馆、校外收费场馆。女生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是校内免费场所,其他依次为校内收费场所、校外免费场馆、校外收费场馆。调查表明高校男、女大学生在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校内场馆,这主要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在校内有关,因为校内场所在时间上更加便利,在交流上更加顺畅。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男生选择在收费场馆中运动,主要是因为校内免费场地设施的不齐全、高峰时间人员较多设施不够用等情况,而收费场馆的条件、配套体育设施及运动的效果和身心感觉比较好;而女生的体育消费较多考虑到经济因素,以免费场所为主。
3.4体育消费时间的选择
对高校男、女学生体育消费的时间调查显示,56.7%的女生选择假期,34.3%女生选择周末,9.0%的女生选择学习之余;男生有57.2%选择周末,35.1%选择学习之余,7.7%选择假期研究调查了解,女生选择假期是因为假期时间长,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是体育消费时间最多的时期。男生则认为平时学习、生活过于单调,大都喜欢利用周末和学习之余的时间进行体育消费。调查发现,这与他们参加的运动项目有直接关系,男生喜欢篮、足、排等集体性项目,在周末和学习之余同学们在学校里可以更容易组织。女生喜欢健美操、跑步、跳绳等运动项目,这在假期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自由的支配练习。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体育消费水平上,由于高校男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较高,对体育的兴趣浓厚以及愿意在体育方面投入等方面的原因,男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女生。
4.1.2体育消费结构上,男女生虽都是以体育实物消费为主,但女生的实物消费所占比例大大高于男生,同时,实物消费上男生在体育运动器材上投入消费较多,女生将钱较多的投入到体育服饰方面;在体育劳务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上男生均高于女生。
4.1.3体育消费场所上,由于男生对运动的舒适度要求较高,在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校内收费运动场所,女生运动时较多考虑到经济因素,在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校内场馆。
4.1.4体育消费时间上,男生选择以周末为主,而女生选择以假期为主,这主要与他们参与运动项目不同有直接关系。
4.2建议
4.2.1加大对体育设施、器材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尽可能开放公共免费、低价的体育场馆来缓解学校场地器材紧张的状况。
4.2.2充分发挥学校主管部门的职能,引导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体育消费结构,提高他们的体育消费水平。
4.2.3多开展一些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如街舞、网球、瑜珈等项目,并形成教材。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尤其是女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也可以为开拓高校体育消费市场创造条件和机遇。
参考文献:
[1]王,等.消费者行为学[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陈英军.湖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及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4):65-68
文学消费论文范文4
讲解理论首先要对学生讲授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讲授过程中要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言要精炼。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可以选取简单易懂的图示、例子辅助教学。此外,在课堂上还要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总结。
精选案例在选择案例时要充分思考为什么选择这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此外,还要根据所讲授的理论知识选择最新的、接近学生生活的、有针对性的案例,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案例之中。个人思考进行案例教学时,需要提前将案例布置给学生做预习,要求他们阅读案例并通过自行搜集材料对案例进行思索与分析,对布置的预习题给出初步的解决方案。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此阶段学生没有做好准备工作,整个教学效果将会受到很大影响。分组讨论在个人充分思考、分析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4~6人小组,进行分组讨论。要求每个成员各抒己见,说明策略与方案并陈述理由与依据,最终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组内达成共识。这个阶段必须充分展开,让大家自由讨论,教师对此不做评价。全班交流教师主持全班进行讨论。在发言过程中出现意见不一、互相争论的情况时,教师要善加引导,使学生加深对案例的理解,最终形成合理的解决方案。这一阶段是形成教学结果的重要阶段,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归纳总结这是案例教学法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对案例分析的结果进行评价、总结与概括。通过对案例的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启示,应该怎样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最终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学以致用。
2在消费心理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效果
文学消费论文范文5
现如今,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大学生思想与道德修养课。但是,这样一门旨在提升学生思想觉悟,升华学生道德境界的综合课程却多数流于形式,成了学生的必逃课、睡觉课。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90后”学生存有逆反心理之外,应该是教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重在理论灌输,上课时一味地讲解那些枯燥的概念和条文,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所致。笔者认为,德育课程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就校园里出现的某个事件(如“暴力事件”)或某种现象(如“厕所文化”)展开讨论,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事件或现象背后的原因,相信这比教条的理论讲解更为有效。
二、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人之为人良好的品质修养,是人发自心底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其外在表现为个人良好的言行举止及待人接物时优雅、谦逊的处世态度。这种优秀内在的品质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因此,高职院校也应把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从学生入校报到的第一天开始,就应从各项工作中渗透学校文化教育理念,通过入学教育、军训、课堂渗透、校园文化建设等等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为例,新生报到第一课即“感恩教育”主题活动,通过向学生展示新生报到时父母、教师、学姐们忙碌的身影、关切的话语、殷切的嘱托等各种真实的场景照片,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通过相关的主题讲座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人文气息;通过鼓励学生自发开展的“光盘行动“”读书活动”和“班级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在学生自发组织的这些活动中,我们发现了校园里的许多可喜变化:在桌椅上乱涂乱画的现象少了;去食堂打饭学生秩序井然,会自觉地回收餐具了;校园里、楼道里吵闹喧哗的现象少了、图书馆、自修室里学生安静看书的人数愈来愈多了;班级之间、系部之间的沟通、合作现象多了……在学生的诸多变化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
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最大、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它使学校、教育名副其实,使一个学校真正站立起来,真正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活的存在,使教育散发出人性的光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学校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化人”的力量。真正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能够弥漫到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教育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以春风化雨般的方式起到引领、规范和升华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更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让学生感受到并不断认同这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力量。对高职院校而言,在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我们有必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文化建设中一些好的思路、经验和做法,但是也不能盲目照搬。任何一所学校,不论其历史是否悠久,在创办和发展的过程中,总会留下一些自己特有的理念和发展足迹,对于这些多年的足迹沉淀,我们要仔细、深刻地回顾、整理,尽最大努力从中提炼出一些值得继续保存和发扬完善的东西,只有在这种不断反思、补充和完善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四、结语
文学消费论文范文6
小学教育论文参考的题目有哪些呢?小学教育非常的重要,对初中、高中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份精彩的论文,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题目,小编为你们精心挑选了100篇小学教育论文的题目,仅供参考!
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分析
2.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规划与实施探讨
3.关于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4.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政策探析
5.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量表的编制
6.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心理学类课程设置该走向何方?——基于中美比较研究视角
7.关于中央苏区小学教育的若干思考
8.探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9.新课改下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10.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设计”课混合学习设计研究
11.农村小学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12.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问题
13.促进区域小学教育内涵发展策略
14.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以湖北省属6所高校为例
15.文化视域下的中美小学教育对比分析
16.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建设的途径 优
17.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及建设策略分析
18.关于贫困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
19.江苏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
20.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小学教育研究
21.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探究
22.回眸与反思: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
23.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探析
24.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整合研究
25.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地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6.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27.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与训练体系的构建
28.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与对策
29.小学教师专业化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
30.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综合培养模式
31.今日加拿大小学教育的特点
32.小学教育与“小升初”选拔模式的思索
33.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探析
34.小学教育应融入创新思维的渗透
35.小学教育中惩罚有效性的分析研究
36.美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与启示
37.本科层次小学教育音乐学专业素质探究
38.地区间农村小学教育投入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以河北省各县为例
39.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探析
40.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与学科建设
41.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核心任务——以海南师范大学为例
42.浅析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进一步推动的策略
43.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方向探讨 优
44.清代学海堂中的小学教育与小学研究
45.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
46.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
47.中国和英国小学教育制度差异分析
48.本科层次全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反思与建议
49.从教师专业化视角看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发展
50.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人本主义理论的应用 优先
51.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发展
52.对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几点思考
53.日本小学教育发展历史、现状及特征研究
54.宽与活:小学教育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改革构想
55.关于当今时代小学教育性质的讨论——当代小学教育宏观理论研究之一
56.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研究的思路与出路
57.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所在
58.基于儿童生命的小学教育之思
59.以未来的视角探问今天的小学教育——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首届小学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
60.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四问”
61.专业化背景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研究
62.中国地区间小学教育投入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财政能力和财政需求的视角
63.关于小学教育性质的再认识
64.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有效策略
65.美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析及启示——以佐治亚州立大学为例
66.新西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特征及启示——以奥克兰大学为例
67.小学教育改革的途径与启示
68.试论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征——关于小学教育特点研究之一
69.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术性”诠释——基于我国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现状的分析
70.美国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加州小学为例
7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
72.关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
73.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培养理念的思考
74.浅谈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75.关于当今时代小学教育作用的讨论——当代小学教育宏观理论研究之三
76.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研究
77.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数学教师知识的状况及来源分析
78.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比较研究
79.创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80.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8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机制
82.专、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
83.美国小学教师标准与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以佐治亚州立大学早期儿童教育专业为例
84.认识小学儿童 认识小学教育
85.论小学教育专业的性质和特点
86.清末新式小学教育改革述论
87.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兼谈《教育哲学视野下的小学教师知识基础》
88.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89.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分析
90.中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启示
91.小学教育福利供给的地区差异:现实状况与未来走向——基于我国31省、市小学教育状况的定量研究
92.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定位的向度分析
93.贫困农村地区小学教育普及情况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94.关于中国地方小学教育财政支出的实证研究
95.论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96.“全科—应用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刍议
97.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
98.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实践研究——以《小学数学教学论》等四门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