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范文1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

每个人出生就保有了一颗童心,就像人们说得,孩子的世界是最简单、最多彩的,因为在孩子们的心里没有太多的杂念和世俗的烦扰。他们一定是活在世界上最开心的,他们用那颗一尘不染的童心去仰望尘世。但随着慢慢地成长,那颗青涩的心灵变得成熟了,原本简单的事物也渐渐复杂了。这时的我不禁感叹道:我们还能孩子多久?

其实大人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满了十八岁又怎样?孩子就是孩子,就该做孩子该做的事。可每当我把自己最真诚的童真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的时候,得到的确实这样的结果。

当我在折纸时,同学们却嘲笑说是小儿科;当我喝酸奶时,会问我几岁了,断奶了没有?当晚上睡不着觉想和妈妈一起睡时,妈妈会说:长这么大还要和妈妈一起睡,不知羞。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想保留的童心吗?大人们总喜欢把任性没收,却不知在无形中他们已经扼杀了自己心底那最后一抹童真。高速度发展的现代社会正在一步步吞噬他们的童心,他们早已是体无完肤了。

时光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却只剩下麻木的我们,没有了当年的童真。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的模样。当初的童真在哪里?事到如今只好用来祭奠吗?任岁月风干理想,却再也找不回最真的我们……

最后的最后,我们渴望守住童真。

特立独行

生活中,从众效应比比皆是,但当众人行为有悖于道德之时,我们就要坚守准则,不盲从于众人;在众人皆庸庸之时,我们亦要特立独行,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从众效应”多数情况下是对人的一种误导。如一人闯红灯,所有人都跟着违规;如一人偷窃而未被抓,许多人都以为这有利可图……因此,不盲目随大流,面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才是特立独行,才容易为生活添彩!

当众人皆为利奔波之时,我独寄情于书,收获一份宁静闲适;当众人皆悲秋伤春之时,我独赞秋高气爽,春满乾坤;当众人皆感慨时运不济之时,我独叹一声“阳光总在风雨后”,当众人皆言人心不古时,我独吟一句“人之初,性本善”……生活的疲累麻木了世人的神经,噬碎了对美的憧憬。而特立独行,似一声春雷,将光明的种子播下,为生活添彩!

特立独行的人,是对生命负责的人。

在众人皆苟且偷生的时候,偏有一个叫岳飞的汉子特立独行,想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展不世豪情,将精忠报国谨记心间,为浴血奋战;在众人皆麻木不仁浑浑噩噩之时,偏要有个神智清醒的鲁迅,以笔为剑,直指旧社会的愚昧与腐朽,将中华这条沉睡的巨龙从梦中唤醒……他们都处在混乱的年代,却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一已之力力挽狂澜,为信念而奋斗不息。

特立独行的他们,怎能不被世人谨记?

举世皆醉而我独醒,众人皆浊而我独清。中国的文人中,向来便有许我特立独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他们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他们热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憩淡,他们衷情于“黄河之不天上来”的磅礴,他们倾心于“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洁净……纵然身处污泥,他们也愿开出高洁独放的花!

特立独行的文人们,怎能不在文学的殿堂中馨香百年?本文来自语文茶轩不盲从于大众,摒弃从众心理。以道德准则为基,特立独行为信念,以鲜洁的思想开道,那么,成功的花将为你而绚丽地开放!

于和解中品味亲情

常会在报纸、电视上看到一些关于亲情的报道,那都是些催人泪下的故事,波折与磨难中讲述着爱的真理。于是.每当行完,我的心中便会感到一丝凌凉。我和父母之间从未有过这样的故事,并且时常闹别扭,这种想法伴随了我很多年.S到那一次……

去年假期,我又一次跟父母闹翻了,因为父母工作挤忙的缘故,我只能跟着一个阿姨去内蒙古旅游。但阿姨还要照顾她不足十岁的儿子.所以基本是我一个人的旅途。走时,我还气愤地摔了家门,头也不回地不管身后疲惫的父母。火车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笨重的行李箱扛上了车,突然想起要是父亲在就好了。掏出手机想给家里打个电话.却因刚才的行为硬生生地把拨了一半的号码用掉.但母亲的短信不一会从手机弹出,虽觉得唠叨但心中无比温暖。

在内蒙古草原上的夜晚.璀璨的星空让我艘撼。北斗七星、天河·4·…都尽收眼底。突然有股冲动想让父母也衍到这一切.于是拿出相机拍摄,显示屏却是黑压压的一片。是啊!星里毕竞离我们那么遥远.但父母就在身边啊{我们却还因自己的任性时常与他们闹别扭.让本来身体就够劳累的他们变褥身心疲惫。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范文2

在今日书坛的中年书家中,陈大中先生无疑是最为特立独行的一位。特立独行是中国传统士人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对于大中先生来说,这份特立独行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专业的自信;二是学习书法的资历。前者下文有详细的阐述,后者,我们从其简历中可以知道,陈大中先生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完整地见证了中国美院的书法教育,是中国美院书法系所培养出来的代表人物之一。这在全国也是没有几个的,仅此一点,也足以构成其特立独行的全部理由。但大中先生的特立独行显然主要来源于前者。下面我以简、净、静、和四字来谈谈对陈大中先生书法的一点浅见。

一曰简。简的对立面是繁。很多做艺术的人都在追求繁,也就是丰富。从取法的多样性,到制作手段的花样百出,常使人眼花缭乱。陈大中先生却反其道而行之,走上了一条简化的艺术道路。

其书法以魏《张猛龙碑》为中心,以点带面,辐射至其它书体。楷书固然是筑基于《张猛龙碑》的,其行草书方起急收,戛然而止,峻快明了,节奏鲜明,也时时流露出《张猛龙碑》的影子,而迥异于一般世俗所谓“宗法二王”的甜美书风。《张猛龙碑》被清末康有为评为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陈大中先生选择它做为书风的基调,避开了当今书坛上取法一致的平庸化取向,可谓极为高明。

简更代表着一种审美态度。在日本有至简主义。以插花为例,我国多求大、满、多,以阔绿叶配大红花,五彩缤纷,喜庆热闹,有一种世俗艳丽之美;日本的花道则常取一枝,甚至只有一片叶子,这里面所透露出来的是一种禅境。这种简淡,是丰富的提纯,更具有艺术性的取舍。

二曰净。净,《广韵》释为“无垢也”。在一个以混浊脏乱为大气,以蓬头垢面为野逸,并趋之若鹜的时代,“无垢”竟变成一种难得之境。

我们回望数千年的书法史,明以前彪炳史册的杰作无一不是干净清爽的,特别是二王以来的帖学书法,这是文人气的一种表现。大中先生把碑都写得如此干净,无一丝尘埃气,实为难得。

历史上关于碑派书法的金石气表现,既有人写得较为粗糙,追求“毛而不光”的效果;也有人写得简净光洁,如清代伊秉绶的隶书作品。大中先生的书法得“无垢”之净,正如唐人所言“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范文3

某一天,一个神秘的激进团体频频出现在各大时尚博客,呼吁大家反对“生命燃料”合法化。什么是“生命燃料”?答案无从得知。单从名字来看,大家推测这应该是某种转基因食品,违反自然。总之,听上去比较严重。

既然是有害的,自然应当反对。于是,你一时冲动在网上加入了请愿,期待自己能帮上忙。

除了加入这个“反合法化组织”,网站还提供下载宣传小册子。每一张宣传单都印有充满哲理的口号,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尖刻观察,宣扬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例如“他们想要生活快点,我们想要生活长点”,“过多的自由等于不自由”,“爱不是那样的”,“抵制诱惑”,“一次生命,一个伴侣”等等。请愿网站呼吁所有参与请愿的人打印散发这些宣传单,或者在网上广泛传播。

几个星期过去了,事态没有任何发展。请愿也似乎不了了之。但不甘心的你仍然定期上网追踪反对“生命燃料”合法化的进展。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请愿的网页不存在了,你被转接到另一个网站――“生命燃料”主页。

原来,“生命燃料”并不是什么神秘生物实验室制造的违反自然规律的食品,它是时尚品牌 Diesel推出的第一款香水――燃动香水。

大家被 Diesel弄蒙了,但对燃动香水的营销团队来说,这正是他们想看到的。

作为香水市场的后进入品牌, Diesel明白,如果要脱颖而出获得成功,就必须时刻看准了年轻人这个消费群,机智、新颖、反主流自然就成为燃动香水营销的主题词,于是就出现了本文一开始的那一幕。

这个意大利品牌创始人伦佐 •罗索说 :

“Diesel从不诱导顾客该买什么,而是传递一种对生活的感受。我 相信顾客的智力,他们会选择最独特的。 ”

“独特”是 Diesel所标榜的最大的吸引力。伦佐 •罗索定下 Diesel(柴油 )这个名称时,就显出他的特立独行:大家都以为这个品牌是卖柴油机的。当你随便翻阅一本时尚杂志 ,最出挑的广告很有可能就是 Diesel的。 Diesel每年用于宣传的广告大片总给人以惊喜,它的名气相当部分来自于这些经常引发争议的广告。广告已被视为 Diesel产品的一部分。

“生命燃料”谜底揭晓后, Diesel顺势推出了主题为“你还活着吗?”的广告宣传片。巧妙地利用社会热点和争议的话题塑造品牌形象,这似乎是 Diesel一贯的作风。看 Diesel的广告,你会忍不住猜想, Diesel是否在利用这些广告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尖刻观察和对生命的思考。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范文4

由于人们对“生成”理论认识不够深入,也未能在实践层面上有效操作,“生成教学”在一段时期中陷入尴尬的冷寂。当此之时,特级教师李仁甫倡导“生成课堂”理念,从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进行双向开拓,指出师生“双主体”共同努力将课堂从“再现”走向“生成”的基本路径。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文本深度学习的习惯和水平上,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淡化预设之后随机切入文本的功夫上。师生两个主体共同发挥主体作用,才能生成无限精彩的意外和陌生。我有幸和李老师同在一个教研组,时常得到他的直接指导,下面就结合李老师的有关课例来谈谈。

一、深度学习: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

“深度学习”是李老师“生成课堂”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指出:课堂主要是为学生“看不懂”的东西而教,而且“这‘看不懂’的东西,绝非教师单方面的猜测,而是学生在能够‘看得懂’、也被给予机会看懂的前提下突然生成、自然建构的‘新大陆’”(《“互联”与“愤悱”》,《中学语文》2014年第1期)。也就是说,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单方面的猜测”(所谓的知识重点、有价值的问题等等)居多,然后在其“先发制人”、“满堂灌”、“满堂问”等战术下快速地达成愿望。这样的教法,显然有悖于知识具有建构性的心理学原理,有悖于人具有主体性的哲学原理,有悖于学生具有自学能力的学习原理。试看李老师是如何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逐渐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

1.让学生在经验的交流中把握知识重点

语文教学的知识目标包括听说读写方法的知识、语言知识、逻辑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等等。这些知识可以课前布置学生自行圈定掌握,不求统一,课堂上检查时一人或几人公开展示,多人补充或修正,让他们现场展开学习经验的交流,这样既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也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助于个人自学习惯的养成和班级自学氛围的形成。

就拿文言文来说吧,语法知识一直是教学的一方重镇。一些老师对文言文的教学还停留在“串讲”阶段,逐字逐段地翻译课文,总结词法、句法,如此怎能不让学生对之望而生畏,读之生厌?事实上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千古名篇,承载着极其璀璨的人文精神,再者文言文是现代汉语之母,我们要求在这个语言环境中浸润学习了十几年的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对词句基本意义和用法的掌握,其实是不难实现的。因此李老师主张在文言文教学中由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字词句段的理解与知识整理,教者只要提出学习要求并适时检查、纠正即可。

比如李老师教《寡人之于国也》时,先让学生交流自习成果,结果学生就“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中“移”的用法发生分歧:有人认为这就是一般动词,有人则认为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经过激烈的讨论、辨析,大家认识到原来使动用法中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而且有个同学还即兴发挥了一把,说出了不少使动用法在现代汉语中的留存,比如“光盘”行动,“乐果”农药,“万家乐,乐万家”这样的例子。有了这次自主讨论研究的经历,学生对“使动用法”这一知识点无疑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2.让学生在反复的激励下提升问题质量

李老师在一次学术讲座上说:有“学”必然会产生疑问,有疑问则有必要推进、发展为“问”;而“问”又必须依赖于“学”,不“学”情况下的“问”是虚假、无聊、无效的问,少“学”、浅“学”情况下的“问”是简单、肤浅、低效的问。只有让学生在“学-问”环节上下足功夫,教师的教才有十足的把握,教师的短教、少教、精教才有可能真正成为现实,教师“讲风太盛”的流弊才能彻底得到纠正。

可是在具体教学中,有的学生找不到疑难,有的学生则在不着边际的地方提出疑问,那么如何才能激励、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李老师的做法是,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一次次地去激励、唤醒他们。

有时率先示范,教给方法。比如李老师教授《想北平》一文,当他检查自学情况时,发现没有同学提出疑问,于是李老师就率先抛出一个自己的阅读“困惑”:作者在开头反复说“……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这只有说不出而已”,为何结尾时又写到“好,不再说了吧……”这不是前后矛盾吗?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最终成了激发学生讨论的导火索。教者发现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无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逐步知晓提出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有时提供资料,引导发现。比如在教授《金岳霖先生》一文前两周,李老师的推荐书目中就有《民国那些事儿》,上课时果然就有同学能够联系当时西南联大“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对人物进行深入解读。

有时鼓励讨论,多方争辩。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李老师在讲授《拿来主义》一文时有学生提出“大宅子既是‘因为祖上的阴功’,又为什么说是‘骗来的,抢来的’?主张‘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而只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来’,这样做不是显得太流氓了吗?”这个问题显然不在老师的“预备”范畴内,李老师似乎也一时惊愕,但他没有武断地否定问题的价值,而是从容直面并促使学生就此展开讨论,结合实例类比,深入把握了鲁迅杂文的的语言艺术及其思想内核。

以上几种做法,无论是哪一种,都不是耐心消磨之后的越俎代庖、脾气急躁之下的一步到位,而是采取高明的迂回战术,间接地向学生提供信心,提供方法,提供脚手架,最终让他们自己养成思考习惯,提升思维质量。

二、随机切入: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

有了深度学习,学生必然会产生属于自己的原生态的阅读体验。李老师称之为“原初感受”。虽然学生的初读感受难免肤浅、零碎,甚至不无偏颇、错误之处,但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确定教学起点的重要依据,是达成目标最鲜活、最宝贵的资源,是体现学情最客观、最真实的窗口,所以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原初感受,敢于从学生的原初感受出发。如果据此切入文本,就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究欲望。请看李老师的课例《金岳霖先生》精彩片段:

师:下面我们继续交流。

生16:我觉得,这篇散文有几个地方读起来显得多余。

师:哪些地方?

生10:比如第二段写金岳霖先生经常穿一件皮夹克,为什么特地多花费六行写闻一多先生曾穿过旧夹袍,朱自清先生曾穿过一口钟?有必要从皮夹克说开去吗?再比如,第八段写王浩的爱好、相貌和得到赠画,文字多达300字,这不是显得喧宾夺主吗?

师:好,下面就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些文字究竟多余不多余。

(讨论。)

师:谁来谈谈?

生17:我觉得不多余。写闻一多先生、朱自清先生,正应了作者开始所说的“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和文章最后一段话“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

师:你的意思是,作者虽然是在写金岳霖先生,但顺便列举几个跟金岳霖先生一样有趣的其他教授,以引起大家注意,希望大家也来写一写他们,这正好符合作者的意图?

生17:是的。

师: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

众:有。

师:确实有道理。这是从上下文的语境来研究的,很好。还有其他理由吗?

生18:补充其他教授的服饰描写,是为了说明当时西南联大教授们往往特立独行,这样就揭示出金岳霖先生穿皮夹克的意味,从而让我们理解金岳霖先生特立独行的个性。

师:你说的这个理由,老师也没有想到。大家看看他的理解符合语境吗?

众:符合。

师:原来当时西南联大有一批教授很怪,比如怪在穿着上,而金岳霖先生只不过怪人之一。再看第八段是否多余。

生19:不多余。理由之一是,王浩“师承金先生”,是金岳霖先生的得意门生,写王浩实际上就是从侧面写金岳霖先生;理由之二是,王浩的光头行为同样体现了西南联大特立独行的精神。

师:你说的第二个理由,我很赞同。你真聪明,刚才我们说西南联大的教授们“特立独行”,你受到这个思路的启发,从这个著名大学的毕业生身上也看到这种“特立独行”。是的,西南联大的精神就是“特立独行”,既体现在教授们的身上,也体现在受他们影响的学生身上。

就这样,基于学生原初感受、课堂自然生成的问题,在大家的相互质疑、自主研讨中就顺利解决了。这种做法与效果,就正应了叶圣陶当年给《人民教育》所写的两句诗“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

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时可能会打乱既定的教学框架甚至整个教学思路,但教就是为了学,一切从学情出发的教才是富有意义的教,而原先看似刁钻的“发难”也许就是传统课堂最缺乏又最难寻的思维生发点。对此,李老师经常提醒我们:教师首先必须打破习惯思维,以更宽容更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这类刁钻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非常规发言,以一种迥异于生产标准化、统一化教学产品的人文教学理念去应对这种蕴涵着创造性的“突发事件”;其次还需要教师在裸读文本的基础上,形成“互联”思维,机智、灵活地使用板块式教案,以应对学生各种可能的“原初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一连串教学环节。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范文5

1、《三十而已》王漫妮结局出国深造,告别前男友,按照剧情的发展来看,漫妮的结局是好的。

2、王漫妮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叛逆者,深信自己既有颜值又有脑子,永远值得更好的。所以她一直都在职场上打拼,即便是遇见了很不错的人,但也还是放弃了。

3、王漫妮深信自己在事业上可以取得一定的成绩,可到了三十岁,王漫妮依旧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她还是平平无奇的一个人,还是单身一人。王漫妮在事业发展上遇到了瓶颈,有了很多的烦恼,不仅如此,她在感情上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做选择。

(来源:文章屋网 )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范文6

2013年,俨然是酿酒行业发展中的关键一年。在行业陷入低迷的大背景下,各大酒企均放慢了发展步伐,其中下调营收目标、酒价下降就是重要表现。然而,这一趋势中,习酒在央视《新闻联播》、各类报纸、新媒体持续砸巨资广告,就显得特立独行。这引来了消费者和业内人士的关注、猜测和质疑,甚至被称为投机式营销。

那么习酒砸巨资进行的广告营销,到底收效如何?记者对此的调查显示,目前北京等地的餐饮消费场所和终端销售场所对习酒并不认可,很多消费者称习酒“不好喝”,对习酒的口感并不适应,而在北京等地的终端销售场所,也罕见习酒的身影。

习酒的“投机式营销”

据习酒官方网站《习酒的跨越》一文,习酒“特殊时期密集式的广告营销,两年广告费被指超过6亿元:两次逆势提价,窖藏1988终端价直逼‘普五’。”尤其是2012年习酒在某些特殊时段的大量宣传和铺天盖地的广告,更是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和猜疑。

十五年来,被茅台收购的习酒偏安贵州一隅,罕有人知。但2012年以来,仿佛是一夜之间,很多电视、报纸、杂志、网络、户外LED等媒体载体,都同时出现了习酒狂轰滥炸式的广告宣传。2013年,在中央八项规定和“禁酒令”的大背景下,白酒行业整体不景气,但习酒仍然在央视《新闻联播》、各类报纸、新媒体持续砸巨资广告,这在业界显得特立独行。

对于习酒的特立独行,有关专家称为投机式营销。“其中的关系不便细讲,只是因为习酒阴差阳错叫‘习’酒,但习酒紧抓这点做文章,最近的广告投放就很有针对性,宣扬其‘君品’的企业文化,这是裸的投机。”一位深谙白酒营销的专家这样对记者说。

不过,对于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习酒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德芹来说,他更愿意向记者澄清的是习酒的历史,“习酒并不是第一次进入北京市场,早在1989年,习酒就是第一个登陆央视广告的酒企,年过40岁的人对习水大曲是有印象的,习酒在北京有销售基础,我们现在重新登陆,有一定的契合点……”

据了解,贵州习酒2012年在央视黄金资源招标中以30037万元的中标额位列企业中标额第6位,在酒类企业中仅次于“茅台”和“西凤”。一个年销售额不到20亿元的地方品牌,如此大手笔布局央视,被很多业内人士称为“豪赌式营销”。

习酒豪赌巨额广告被疑“打水漂”

2013年,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及地方跟进措施的逐步出台,白酒行业也随之进入“寒冬”。不过,白酒行业的“寒冬”并没有影响到习酒的野心。张德芹曾经的豪言难掩习酒“十二五”的雄心:“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100亿元。”

事实可能与张德芹的目标显得惨淡一些。在去年四季度“红”了一阵之后,习酒开始陷入怪圈——即使砸了几亿元的广告弄得路人皆知,市场也并未如预期般快速打开。

近日,记者在北京一家贵州习酒专卖店里发现,习酒窖藏1988(500ml)标价是998元,已快赶上普通五粮液的售价。“(去年四季度)后已经涨了两次价了。”专卖店的营业员介绍说。但记者发现,专卖店里的生意罕有人问津。

记者随后又去了商超、中国烟草等终端销售渠道调查,发现很多终端销售店里都没有习酒的销售。“我们根本就没有进习酒,根本就没有人认习酒。拿习酒还不如拿茅台呢,价格都差不多。习酒就是广告打出来的名气,但实际上没有人认,没有人买。”店主张女士对记者说。

记者又来到北京一些高档消费场所进行调查,这些高档消费场所大多只供应茅台和五粮液,没有习酒的销售。在北京望京地区的一家饭店,倒是供应习酒,但当记者向服务员咨询习酒的销售情况时,服务员秦女士表示,很多消费者称习酒的口感很不好,反映不好喝,后劲太冲,容易上头,所以饭店里的习酒卖得很不好。

有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白酒营销专家向记者表示,北京、成都、重庆等地的商超、烟酒专卖店等终端渠道大多并无习酒踪影,从而可以断定习酒30亿元的销售业绩可能是渠道压货所致。假若果真如此,那么习酒2013年的40亿目标就无从谈起,2015年的百亿目标更是“水中月镜中花”。

“北京市场太大,销售五个亿基本都看不见,终端有时候都见不到,都通过许多其他渠道销售出去了。”贵州茅台集团习酒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陈庆勇经理就此对记者表示。不过,对于记者提到“到底通过哪些渠道销售出去”的提问,陈庆勇并没有正面回答。

针对一些消费场所反馈习酒因口感不好导致销量惨淡的问题,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习酒销售公司企划总监徐郢向记者表示,有些人之所以觉得习酒口感不好,是因为习酒是酱香型白酒,酱香型是需要口味培养的,可能北方不适应,但一些老年人越喝越好喝。

习酒或昙花一现?

对于习酒投巨资进行的概念式营销,白酒营销专家王天伟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酒企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情形,特别是习酒的概念式广告营销,存在过度炒作的情况。他认为,习酒如不依靠自身的品质、品牌、文化等核心实力,企业将无法走远。

一位贵州的白酒业人士向记者表示,“习酒或许会昙花一现,它在渠道上过于拔苗助长,在宣传上过于依赖广告。”经济学博士、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在微博中说,概念玩过头了有风险,习酒这种行为显然有可能助推某种不正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