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播电视台工作要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播电视台工作要点范文1
【关键词】制播分离;媒介融合;网台融合;网台合作
1引言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广电行业也不例外,加速了产业化改革的步伐,同时,也加速了网台融合的进程,媒介融合的程度加深,使媒介形态的概念日益淡化,媒体人越来越多提的是“全媒体”的概念,在这种背景下,已经被广电行业提了十几年的制播分离也发生了改变。
2近年来我国制播分离形态分析
制播分离,最早提出于英国,BBC在1996年的改革中,把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播出分离,开始了制播分离的尝试。我国于2004年提出《2004年广播影视工作要点》,正式提出了制播分离的改革,在接下来几年,又先后推出一系列举措和指导性意见,用于具体指导广电系统的制播分离改革。在十几年制播分离的改革中,节目市场进一步放开,大批社会力量投入到节目制作的大军中,为节目市场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新媒体逐渐兴起,广播电视作为传统媒体不再是节目的唯一购买方,视频网站收购节目的方式更加灵活,有些制作机构与视频网站开展合作,以点击率带来相应的广告收入实现分成,有些制作机构以卖片的方式与视频网站开展合作,视频网站会为片源评级,根据评级结果划分费用档次。近年来,视频网站除了大规模购买版权作品之外,越来越多的视频网站还进行了自制节目的摄制,并收获了上佳的点击率,腾讯视频、爱奇艺等网站每年都有大量自制节目上线,这些节目以综艺节目、网络自制大电影、网络自制剧为主,这些节目有着充足的制作经费,这是传统媒体无法与之相比的,大量的制作经费加上大投入的宣传推广,网站的自制节目更加能够制造轰动效应。反观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他们收购片子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以时段换时段”,制作机构以片子自带广告的形式无偿提供给电视台播放,制作公司赢利依靠的是广告收入。第二种是不带广告,制作机构将片子出售给电视台播放,因视频网站资金雄厚,越来越多的制作方乐于将自己的产品卖给视频网站这些新兴媒体。
依然以制作节目、寻找电视台买家方式生存的制作机构,他们的风险与日俱增,拿电视剧市场来说,保守估计,每年卖不出去的电视剧占了年生产量的半数以上,电视台购买方不仅对电视剧的质量有明确的要求,出于收视率考虑,电视台对于电视剧的主创群体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比如演员阵容是否强大,导演是否具备一定的知名度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了电视剧制作市场“高开高走”的局势,大投资、豪华的明星阵容成为电视剧能否卖片的关键,从而导致了明星片酬居高不下,大量制作资金用于支付明星报酬、制作成本被一再挤压的畸形发展局面。第三种是一些电视台以承包的方式将时段、栏目划给制作机构,这种方式以地方电视台实行的居多,有些属于电视台为转嫁危机将不盈利赢利的时段和栏目转包出去,因赢利难度大,有些电视台对制作机构的隐性收费采取半放任态度,形成恶性循环。第四种是制作方与电视台开展深度合作,以“对赌”的方式在节目策划、节目制作与实施阶段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这种合作方式多见于大型娱乐节目,如灿星制作与中央电视台、浙江卫视、东方卫视开展的一系列合作,《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了不起的挑战》、《中国达人秀》等节目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第五种是传统媒体与节目制作机构进行联合摄制层面的合作,这种合作方式多见于电视剧的摄制,对于制作机构而言,一方面可以分散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在投资影视剧之初就能与电视台进行合作,无疑是为电视剧制作完毕的播出买下了保险。
对于电视台来说,在电视剧制作之初就投入制作力量,对电视剧产品的质量可以进行全程监控,为来日的播出打下了良好的伏笔。第六种是由电视台进行前期策划,确定节目选题,再寻找合适的制作机构进行“定制”,这种合作方式需要电视台对合作机构进行认真的筛选,有些电视台对制作机构的软硬件提出明确要求,如注册资金不低于多少、是否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企业是否为一般纳税人等等,为保证节目质量,有些电视台会派责任编辑全程跟踪,对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把控。有些电视台则不对节目摄制环节进行把控,只对节目成品进行审查,质量合格付款购买,质量不合格则拒绝付费,这种方式的制作风险由制作机构一方来承担。
3网台融合与网台合作背景下的制播分离
制播分离的初衷是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制作节目,丰富节目内容,形成灵活的媒体产业化运作机制,而产业化运作一直是广播电视媒体这些年来一直在探索的,很多广电媒体都在积极尝试集团化发展和盈利模式的拓展,在新媒体层面,大多广播电视媒体采取了网台融合或者网台合作的方式来加强自身在新媒体领域的影响力,有些则是双管齐下,既发展自身的新媒体平台,同时也和其他新媒体开展多个层面的合作,如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它旗下的芒果TV已经发展成为节目源丰富、部分节目实现付费收看的新媒体平台,同时,它的一些知名节目如《我是歌手》,又以其他方式与QQ音乐、腾讯视频、爱奇艺等新媒体开展不同层面的合作。
3.1制作机构要根据平台的不同对节目进行调整。在媒体融合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只是播出平台,对于制播分离层面的制作机构一方而言,节目质量永远都是第一位要考量的,节目的播出只是平台的选择,很多制作机构不再单纯地依赖电视台进行节目的播出,他们的节目都是既在视频网站播出,又在电视台播出,有些制作机构根据不同媒体平台的特点对投放的节目做出一定的改变,如做出两个版本,电视台播出一个版本,视频网站播出另一个版本,这些都是为收视率/点击率而做出的改变。拿旅游节目来说,有些旅游节目在电视台播出的是30~60分钟版本,这是出于占有时段的需要,有利于形成节目的影响力。而在新媒体平台,节目会被分解成几个小段落播出,小段落播出使信息更加集中、有价值信息更加突出,更利于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新媒体播出尤其是移动媒体播出时,人们对于信息的选择和接受更趋于直接,于是播出的片子制作成少片花、精减片头片尾甚至删掉片头片尾的模式,减少华丽的包装,这是出于节省流量、选择最有价值的信息进行传播的需要。影视剧方面,有些影视剧在电视台播出时会对篇幅和集数进行一定的压缩,但是在网站播出时,会有加长版本、未删减版、导演剪辑版等多个版本出现,随着广电总局管理的加强,这种做法得到了遏制,2017年,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播出管理的通知》,对网络视听节目的内容及审查标准作出严格的规定,要求网络节目与广播电视节目采用同一标准、同一尺度,电视台审查不予通过的节目不得在网络上播出,也不允许在网络上传播“完整版”、“未删减版”、“被删片段”等等。同时还规定,网络节目进入广播电视台播出,要重新进行审核。这个规定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国家对于视听节目的管理,也说明网络视听节目的审查标准提高了,播出门槛变高,网络和广播电视台作为播出平台,对于节目质量的标准趋于统一,对于制作机构而言,则意味着节目质量的标准进一步提高了。
3.2打破媒体界限是传统媒体的出路。对于新媒体而言,从运营之初,采用的就是制播分离的方式,对于个体,它可以是自媒体的平台,对专业的制作机构,它可以是实现赢利的平台。海量的片源是音视频网站存活的根基,因而他们获取片源的渠道是多样的,并不存在传统媒体转型和产业化变革的问题。对于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而言,打破媒体界限、深化制播分离改革是当务之急,目前正在进行的网台融合与网台合作的发展趋势就是破除媒体壁垒,以全媒体的方式去经营与发展,通过网台合一来拓展赢利渠道。近几年,电视台节目制作的优势已经不再明显,新媒体的资金优势和人才机制的优势突出,大批广电媒体从业人员离职到新媒体就业,爱奇艺、腾讯视频、搜狐视频、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逐年加大对节目制作的资金投入,使新媒体平台的节目质量飞速提高,不再是前些年的粗制滥造,人们的收视习惯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广电媒体宣传了多年的VOD点播的播出方式至今仍在探索当中,但它在新媒体平台轻而易举的实现了,年轻一代收看节目的平台已经悄然转到了新媒体平台,很多地区有线电视收视费收入连年下滑,在很多年轻人的家庭,有线电视机顶盒已经被弃之不用。这就要求广电媒体放弃旧有的思维方式,以全媒体的方式来进行产业化运作,进一步开放办台,以网络媒体的优势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深化制播分离制度改革,采用更加灵活的节目制作与收购机制,净化市场环境,给专业制作机构足够的生存空间,专业制作机构的空间宽泛了,节目质量才有足够的保障,只有实现制作机构与广播电视媒体实现双赢,制播分离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目前有些广播电视台单纯的以挤压制作机构利润空间的方式来运作,造成制作机构微利甚至倒贴投入资金制作节目来保证播出质量,这种情况无法持久,最终会形成恶性循环。在广播电视媒体两极化发展的今天,除了少数步入第一军团的广电媒体有了上佳的发展态势,更多的媒体则是正在应对重重困难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与新媒体共同孕育一个高度成熟的节目市场,成为传统媒体亟待尝试的路径,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有些节目是由电视台流到新媒体播出,电视台首播,网络重播;有些是同步播出,利用新媒体互动性强的优势,在新媒体平台与观众展开互动;有些节目是由新媒体流向电视台播出,由新媒体首播,电视台重播;有些是新媒体与广播电视合制作节目,同步播出;还有些广播电视台为鼓励制作机构创作精品节目,对版权的收购方式做出变革,如不再全部收购版权,让出一部分版权给制作机构进行二次出售,这种方式既不增加收购方的成本,又可以为制作机构增加利润,有效的鼓励了制作方的创作积极性。这些都是对节目市场发展途径的尝试,一个良好的节目市场,需要制作方和购买方来共同培育和创造,对于危机重重的传统媒体来说,只有与新媒体开展合作、与制作机构展开良性互动,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够实现破局,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唐世鼎,黎斌,等.制播体制改革与电视业发展问题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广播电视台工作要点范文2
一、圆满完成宣传工作任务
1、新闻宣传:紧紧围绕县上中心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针对春节期间安全生产,各级领导心系百姓送温暖,“4411”工作,“感动”人物,精神文明先进个人优秀事迹等进行电视展播;围绕“改作风、提效能、抓落实、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两会,“三夏三秋四禁止”及一系列关于民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进行多方位的宣传报道;针对我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及平安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跟踪报道;围绕县委十五届四次全会和“强责问效抓落实,改进作风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开设专题新闻,并对十五届四次全会精神进行分期解读,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截止目前,共制作、播发广播电视新闻各130余期,分别发稿1500多条。
2、专题栏目宣传涵盖健康教育、农事科技、城镇建设、节能环保、文物旅游、文化名人、民生教育等诸多方面,是为了丰富电视宣传内容不可或缺的节目形式,截止目前,共计播发《回眸2012》、《春满有邰》、《书画名家彭元植》、健康教育节目《环境保护与肺功能的检测》、远教节目《人民的好公仆蒋智能》等40余期。其中《文化名人—刘志谋》等节目已在市台播出,《贺家草莓》等节目经市台播出后,推荐到省台播出,为扩大我县对外影响力,提升知名度开辟了新的渠道。
3、为了宣传,推介,提升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外宣传主要联系电视台《新闻联播》、《百姓视线》,一台新闻部、人民广播电台100.7,及时、准确报道我县的主旋律新闻和各类社会新闻,截止目前,共上送省、市台电视新闻150多条,播发近100条,上送广播新闻170余条,播发90多条,代表性稿件有《亲民躬政,播散温暖》、《手工挂面香飘万里成就致富路》、《县开展献爱心、共成长、关爱留守儿童培训活动》等。
4、广播栏目版块,截止目前已制作播出《美文共赏》期130多期,《歌曲欣赏》130多期,《天南地北话》近40期,《周末放轻松》近20期。
二、安全播出工作认真细致
认真贯彻60号令和61号令的各项要求,坚持对内部传输线路、播出前端进行定期检查、养护,规范播出程序,确保播出工作长期零事故。特别在节、假日期间,严格执行《县广播电视台安全播出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安全应急预案,加强值班安排,完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节目安全播出与传输。同时加大广告审查力度,并曾停播广告半年时间进行调整。
三、事业建设稳步提升
为进一步强化和扩大我县媒体舆论主阵地作用,合理有效利用频道资源丰富我县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我台通过充分调研,引进资金,增开二套电视节目,已于元月份试播,4月1日正式开播,目前一切运行正常。
为适应广播电视发展的需要,今年,我台把加强培训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素质放在首位,严格学习制度,完善学习措施,注重学习实效。一是制定学习计划,坚持每周一例会学习和各部室自行组织学习。结合“改作风、提效能、抓落实、促发展”和“强责问效抓落实,改进作风促发展”主题活动,集中学习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县上工作要点及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准确把握工作大局和舆论导向;系统学习了广播电视采、编、播等业务知识和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准则,不断丰富知识,提高了工作能力,提升了个人综合素质。通过学习,提高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为宣传、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四、班子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我台重视发挥领导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注重班子建设,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提高领导能力,全体班子成员在主要领导的带领下,精诚团结,勇于创新,既互相监督又互相支持,团结一心,勤奋共事,清正廉洁。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贯彻落实反腐倡廉七项制度,领导班子成员能按照“五个一”的要求,严格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重大事项由党组会集体研究决定,严格按照制度政策办事,在原则问题上不乱开口子。
在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以成功争创市级文明单位标兵为契机,开展文明机关创建活动,要求全体干部职工从自身做起,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争创文明科室,提升干部职工的文明素质。同时,认真贯彻“十六字”方针,全力抓好发展党员工作,召开支部会议6次,按时足额完成了全年的党费收缴任务。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单位各项规章制度、考核管理办法,实行岗位业绩打分制度,考核细则更加合理化、规范化、人性化,极大地推动机关制度建设科学规范化。
按照县上的统一安排部署,积极参加各项重要学习活动。在县上开展的“改作风、提效能、抓落实、促发展”和“强责问效抓落实,改进作风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中,领导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重要会议精神和规定篇目,要求每人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文章。通过学习和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干部职工的业务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五、认真完成县上重点工作任务
1、春节与夏收前期,我台领导分别对各自所包扶的贫困户进行走访、慰问,为了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分别向他们送去了过节用品以及麦收费用等。
2、为了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能,我台积极开展“改作风、提效能、抓落实、促发展”与“强责问效抓落实,改进作风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并结合县委十五届四次全会精神,对照我台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方案及工作计划,结合我台当前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了单位及各部室各项工作纪律制度及处罚机制,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为我台各项工作落实打好了基础。
总之,经过全体领导同志奋发努力,今年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圆满完成预期目标任务,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全面检查也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更加努力,以新的举措,新的姿态,再创广电工作新业绩。
2014年工作打算如下:
一、加强节目创新工作
1、新闻部要对现有的《新闻》进行创新,认真包装,新闻报道要多出亮点,增加节目的吸引力。
2、广播节目要重新设置,增加民生新闻篇幅,多创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版块,增加节目的趣味性、灵活性。
3、栏目部要大力搞好优化栏目组合,调整节目结构,进一步打造《魅力》品牌栏目,争取开设新的版块,节目形式要灵活,内容要丰富。
4、加大考核力度,充分调动全员参与节目创作的工作热情,多出精品节目,争取更多的节目在省市广播电视节目评选中获奖。
二、加大学习培训力度
为适应广播电视发展的需要,我台要把加强培训、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素质放在首位,严格学习制度,完善学习措施。
1、开辟学习培训新渠道,定期聘请省市专业人士来单位进行现场培训,选派部分同志去上级业务部门进行学习实践。
2、坚持每周一例会学习、党团组织学习和各部室自行组织学习相结合。按照近期“强责问效抓落实,改进作风促发展”、“正行风、促服务、树形象”等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要求每个同志都要有学习笔记,坚持定期测试考评,学习结果及成绩纳入个人工作考核。
3、学习内容要丰富。学习内容包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县上工作要点及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准确把握工作大局和舆论导向;学习广播电视采、编、播等业务知识和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准则,不断丰富知识,提高工作能力,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4、定期开展节目质量评审研讨活动,评优评差,对优秀节目进行奖励,对较差的进行处罚,以提高节目质量。
5、鼓励同志积极参加县上举办的各种竞赛和技能展示活动。
三、加快事业建设步伐
1、积极争取资金,改善办公设施,添置、更新设备,加快新媒体设备的投入,从而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及收视率。
广播电视台工作要点范文3
一、立足全局,着眼赋予农机化宣传工作的新使命
今年是我市农机“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也是大力提升耕种收农机化综合水平的攻坚之年,全市农机化发展又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中央、省和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扶持措施,涉及农机购置补贴、农机基础设施建设、农机产销、农机服务体系、农机监理等主要工作,并逐年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力度,为推动我市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农机化宣传工作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我市农机化发展“四个四”战略中,赋予了“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新使命。全市农机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把信息宣传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大力度,不断提高我市农机化宣传水平。
二、凝聚合力,着力构建农机化宣传工作的新格局
要创新思路,开阔视野,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农机化信息宣传,逐步形成“多媒介合力推进、形式多样、重点突出、效果明显”的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新格局。
一要加强向党委、政府的信息报送,使各级领导更好地了解农机化工作,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农机化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促进农机化工作难点、热点问题的解决。
二要加强系统内部的信息宣传。依托部、省、市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突出业务工作特色,采编报送农机化信息,为上级业务部门了解形势、指导工作、研究对策、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三要加强对基层服务对象的宣传。要面向基层群众宣传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农机化新技术,加快先进适用、节本增效、安全可靠的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应用。
四要加强与党报和广播电视台的沟通协调,主动提供新闻线索,加强政策宣传、典型塑造、信息反馈和舆论监督,扩大农机化工作的社会影响。
五要加强农机化宣传工作队伍建设。要千方百计地充实信息宣传工作力量,注重从系统内部挖掘热爱信息宣传工作、政治觉悟高、思维活跃、具备一定文字功底的工作人员从事信息宣传工作。
三、规范推进,着重健全农机化宣传工作的新机制
各单位要认真总结,进一步优化信息采集、编写、审核、报送等流程,形成运转高效的工作新机制。各单位要认真填写《泸州市农机化信息宣传员表》(见附件二),明确1至2名信息宣传员负责信息宣传工作,上报的信息要经过领导审核,由信息宣传员上报市局办公室。
年,市局继续将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纳入对各区县农机化目标考核和局机关各科室所目标考核中。同时,市局对信息宣传工作中取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的政策不变。各单位要结合《2011年泸州市农机化宣传工作要点》(见附件一),按照市局下达的信息宣传工作考核的要求,合理分解落实任务,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广播电视台工作要点范文4
一、上半年工作小结
1、全力开展“三新”农业生产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按照市农委2009年的工作部署和本单位的工作要点,积极开展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以示范基地为载体,示范推广“三新”农业技术。在全市范围内,已建“三新”农业生产试验示范基地8个,分别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超高产示范基地、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试验示范基地、特色白皮花生选育试验示范基地、优新抗病花生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棉花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基地、西瓜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稻虾连作”生态模式示范基地、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共计安排试验示范项目9个。所有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做到有实施方案、有技术措施、有专人负责,并从品种选用、测土配方施肥、高产保优栽培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培训到户、指导到田,提供全程、面对面的技术服务,真正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2、强化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农技推广中心发挥自身技术优势,通过投标承担实施“*区2009年民生工程新型农民培训项目”、举办“全市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等大型培训活动,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宣传工作,全面提升农业技术“进村入户”的到位率与普及率。利用《*日报》、《农技推广》、《农作物病虫情报》、《土肥简报》和专业杂志刊登、发表专项技术材料近百期,同时通过“*三农网”、地方广播电视台和农技110等媒体传播实用农业信息,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接受农民的技术咨询,解疑释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
3、高度重视,打好抗旱保苗攻关仗
针对今年春节前后麦油罕见旱情,市农技推广中心高度重视抗旱保苗工作,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县(市、区)生产一线,实地调查各地抗旱保苗工作情况,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地制定春季田管具体技术方案,并通过发放技术资料、赠送田管技术光盘等形式现场指导抗旱保苗及田管工作,为抗旱保苗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4、午季植保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皖东“百亿粮仓”,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行动,突出午季植保工作服务于粮食生产安全开展工作。在强化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警监测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实现了重大病虫预警监测准确率达到90%以上;在重大病虫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午季重大病虫处置率达85%以上,即虫害处置率达到95%以上、病害处置率达到70%以上,化学除草比例达到90%以上,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损失率降低到3%以内,超额完成了预案目标任务。
5、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经各地农委和农技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率先在全省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任务。为切实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积极调研、总结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示范站建设经验,指导基层完善其农技服务组织建设;召开了“基层农技体系管理座谈会”,就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考核评价体系、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推广方式方法创新带来的成效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和经验,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总结,并出台了《“*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机制运行创新活动”实施办法》。
6、稳步推进农业环保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
积极配合“国家无公害害食品行动计划”、“安徽省食品放心工程”和“*市农产品质量振兴计划”的实施,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加快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证的步伐,目前已完成省全年申报任务;还积极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管理,主动联系各生产企业,做好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材料汇总上报工作,布置无公害农产品专项整治自查。此外,还组织实施了新农村清洁工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径流小区建设,做好小区田间管理、观察记载、采送水样等工作,并认真开展*市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以及编写《秸秆禁烧政协提案》、《2009年*市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实施方案》。
7、推进效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市农委效能建设具体实施办法,结合中心实际,布置中心效能建设工作,根据《市农委2009年主要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对照自身职能,分解制定单位、个人工作计划。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认真理论学习的同时,市农技推广中心工会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与市总工会“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等各项活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强化了为民服务意识和效能意识。
8、千方百计寻机申报农业项目和招商引资
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加大了申报农业项目和招商引资的力度,紧缩其它开支,制定《市农技推广中心招商引资具体实施办法》并下发文件,千方百计抓招商引资,力争农业项目在20*年的基础上又再上一个新台阶,目前已编报各类农业科技项目9个。同时,加强了项目资金的管理,做到了专款专用,以“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完成每一项农业科技项目。
二、下半年工作初步打算
1、继续抓好“三情”监测,组织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确保秋季农业丰收。
2、继续加强“三新”农业示范基地(片)建设,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3、继续抓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4、积极参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创新体制和机制,提高农技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
广播电视台工作要点范文5
2008年10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以来,芜湖市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首要任务,突出创新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建设,着力形成产业、科技、人才和改革成果,创造性开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主导战略和核心动力源。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668.95亿元,比上年增长39.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2.5亿元,比上年增长33.5%。高新技术企业达197家,新增52家;高新技术产品达204个,新增43个。专利申请累计11742 件、专利授权累计 5703 件,分别占全省总量的26.7%和31.4%。市及三县四区全部通过科技进步考核,我市连续第四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今年以来,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508.9亿元,同比增长18.8%,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3.4个、7.7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的最好水平。1-7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2亿元,同比增长36.1%;实现财政收入111.7亿元,增长30.4%。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592.7亿元,增长35.8%;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54.9亿元,增长25.1%。高新技术企业和省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新增36 家,累计达245家。高新技术产品新增52个,总数256个。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到8月底分别达4164件和2257件。核准注册商标707件,申报中国驰名商标4件、省著名商标19件、安徽名牌产品22个。
(一)着力加强战略谋划,完善政策体系,自主创新工作全面推进
2008年底,市委、市政府就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芜湖市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工作领导组和具体工作机构。 2008年12月22日市委、市政府了《关于印发芜湖市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的(试行)通知》,制定了政策扶持引导措施和奖励标准,落实了具体要求。2009年初,市委、市政府又以1号文件形式,出台了《芜湖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并陆续制定了《“小巨人”企业培育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今年,我们又出台了《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暨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工作要点》、《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商标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下达了自主创新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召开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推进工作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近期,还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见》、《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对自主创新工作开展发挥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为不断强化战略谋划,全面推进自主创新,我们还出台了推进“工业强市、三产兴市”战略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在工业发展上,继续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72.1%。今年上半年,四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65.9亿元,同比增长54.8%;实现产值168.6亿元,增长46.8%。到2015年力争打造汽车、材料、光电三个千亿元产业,奇瑞、海螺两个千亿元企业,新兴铸管等三个500亿元和若干个百亿元工业企业。在三产发展上,确定金融、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物流和专业化大市场建设等五大重点,努力打造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
(二)着力优化经济结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富有芜湖特色的产业体系
我们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干大事,着力形成富有芜湖特色的产业体系。
一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总投资120亿元的三安光电芜湖光电项目,主体厂房已封顶,订购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MOCVD设备107台,预计年底一期建成投产,全部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总投资60亿元的德豪润达LED封装项目厂房土建正在施工,订购了MOCVD设备70台,预计年底一期建成投产,全部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投资80亿元、年产能1000兆瓦的地面应用高倍聚光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基地项目,预计年内开工,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250亿元。总投资27.5亿元的信义光伏、节能玻璃项目,2条生产线点火,5条深加工生产线开始试生产。预计2015年芜湖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光电产业基地。总投资18亿元的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市政、房建、园林绿化完工,将于10月底试营业。总投资90亿元的生命健康城项目,已引进中科生物、深圳北科、深圳玛西普科技等9个项目入园,中科科技园生物产业孵化中心已开工建设。
二是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抓住项目建设这个关键,实行市领导联系大项目制度,抓谋划、抓签约、抓开工、抓进度、抓投产。坚持每月调度一次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推动县区比学赶超。仅今上半年,全市新开工项目就达1084个,同比增加250个;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17个,同比增加62个,其中工业项目133个,增加51个;在建10亿元以上项目31个,其中当年新开工6个。总投资272亿元的奇瑞公司扩能技改、总投资108亿元的新兴铸管大型铸锻件基地、总投资65亿元的联合重卡和发动机、总投资47.8亿元的芜湖电厂五期、总投资37亿元的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总投资30亿元的芜湖海螺三期2条日产1.2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总投资22亿元的新联造船三山基地等项目正在全力推进。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瞄准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瞄准“好、大、高、外”项目,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企业,持之以恒,紧盯不放,引进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拉长产业链,做大产业群,抢占科技制高点,提高区域竞争力。仅今年1-6月份,全市招商小分队外出招商7757人次,签约项目1104个,在谈项目3277个,新批注册项目616个,总投资69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9亿美元,增长21.7%;实际利用省外资金466.1亿元,增长58.1%;招商引资在建项目1508个,已形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36.3亿元,同比增长43.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6.6%。上半年,全市新引进亿元以上内资项目11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4个;新批外资项目19个,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9个。
(三)着力培育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第一,抓投入。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加大扶持力度,兑现政策资金。制定了《“小巨人”企业培育办法》,连续5年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对100户总部在芜湖的创新企业,每户每年以奖代补100万元。2009年财政安排科技创新投入7.17亿元,同比增长66.6%;2010年,按照“两个高于”的要求,安排市级自主创新配套资金7.5亿元。截止目前,已拨付相关单位和企业3.2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22.3亿元。落实创新优惠政策,今年1-7月份兑现财税政策资金3.05亿元,有5.3亿元企业研发费用享受了加50%计入成本扣除计税的政策。我们还对一批资助的重大项目加大了检查、监管力度,确保各级财政资金及时兑现到位,专款专用,发挥效益。
第二,抓平台。芜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国家级汽车电子及关键零部件创业园建成使用。国家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高新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科技创新路路通芜湖分中心及9个服务站投入服务。科技企业孵化器总量达15万平方米。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最近公布的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居全国第16位、中部地区第3位。芜湖高新园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申报评审工作已圆满结束、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已获批准。科技部批准在芜湖建设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省部共建安徽省现代显示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全省获批仅有的四家国家工程实验室中,我市就占两家(奇瑞汽车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特种显示国家工程实验室)。芜湖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全国首批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试点单位。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被列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投资20亿元、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的服务外包产业园,投资4.3亿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已开工建设。投资10亿元的安徽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地将于8月份开工。总投资15亿元、占地30万平方米、亚洲规模最大的奇瑞汽车试验技术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已挂牌运营。三安光电研究院、信义玻璃光伏研究院下半年将开工建设,新兴铸管钢铁研究院投资4960万元的研究中心主体楼已建成。
第三,抓科技成果。2009年,全市取得各类重点科技成果108项,其中省级以上成果48项。成果登记、鉴定133项;技术合同交易额8.6 亿元。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13个。今年上半年,取得各类重点科技成果56项,其中省级以上成果27项。奇瑞公司自主研发了国内首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CVT无级变速器,缸内汽油直喷、6速自动变速箱、LED前大灯系统集成、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等4个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项目均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海螺集团的水泥工业窑炉低温载能废气高效再利用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安徽省铜合金材料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完成了近20项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项目,有13项成果成功应用于企业生产。安徽省汽车电子工程研究中心进展十分迅速,已研制开发生产线13条,在实验、检测、试制等领域开放多项对外服务项目。芜湖欧宝机电公司开发4款高效、节能、低噪冰箱压缩机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四,抓产学研合作。一是不断深化与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大学和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完善产学研战略联盟。今年以来,已组织各类产学研对接合作洽谈活动10次以上。正在筹备以“自主创新、合作共赢”为主旨的 “驻皖高校院所芜湖产学研合作恳谈会”。二是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互动机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的积极性,建立“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办学关系。与安徽工程大学共同创立了芜湖文化创意产业园;华强文化科技集团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联合办学,培养创意设计、动漫游戏人才。 三是以开发区为载体,建立了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体。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芜湖机械工业园区分别与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合工大等建立了各具产业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体。同时, 以“985工程”高校为主,“211工程”高校为辅,在全国遴选15-30所符合芜湖产业发展特色的高校院所寻求合作,招引更多的科研院所来芜设立研发转移机构。
(四)着力强化优先发展理念,打造人才高地,吸引更多创新创业人才不断向芜湖集聚
我们强化“引进资金不如引进技术,引进技术不如引进人才”的理念,大力弘扬创新文化,着力打造人才高地。出台了《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修订了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加大了人才激励和科技奖励力度。将人才引进的重点向企事业单位倾斜,向创新主体倾斜,对企业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财政资金除给予一次性10-80万元的安家补助外,另在三年内予以每人每月1000-8000元的生活补贴。奇瑞公司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后,给予了优先立项申报、优先补助资金、优先提供相关服务等政策支持,引进了数十名专家参与“汽车数字化设计”基地项目建设。我们还拟定了“产业振兴千名人才计划”,连续5年,每年选拔1000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财政给予每人3万元的税后奖励;对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由政府创投基金按照风险机构投资总额的20%予以配套;对风险投资机构投资项目流动资金不足的,由政府担保公司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贷款资金担保。2009年直接投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2200万元,新增中高级人才6100多人。今年上半年,全市又新增中高级人才5000人,其中高端人才450 人;人才投入达1943万元。
(五)着力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加快改革步伐,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
我们大力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创业、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为体制机制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一是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按照“在创新中承接,在承接中创新”的要求,规划建设230平方公里的芜湖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和10平方公里的芜湖保税港区,重点承接文化创意、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和金融、服务外包、现代物流、区域性大市场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1个国家级、8个省级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宁安城际铁路芜湖段、合福铁路芜湖段、芜申运河、芜雁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交通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强化,城市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将明显提升。
二是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去年以来,招商、中信、光大、兴业银行先后入驻芜湖,2家县级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成立农村合作银行,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村镇银行――繁昌建信银行,交通银行在南陵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已获银监会批准筹建。目前,南陵农商行、浦发银行繁昌县支行、齐鲁证券营业部等金融机构已经开业,扬子农商行跨地区发展步伐加快,民生银行落户芜湖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开业23家,注册资本 13.8亿元,累放贷款35多亿元。我们采取“积极引导、强化服务、规范运作”的方式,引导各类风险投资在芜投资,加快对创新型企业和项目的投资力度。目前,由政府出资2亿元的“芜湖市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先后引导设立了芜湖远大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世纪江东、芜湖瑞业投资等7家各类创司,注册资本达29.9亿元。创司累计投资5.5亿元,促进了安徽问天量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创新型企业加速发展,政府引导基金的“酵母裂变”效益初步显现。截至6月底,全市银行贷款余额945亿元,比年初净增135亿元。企业上市取得新突破,去年以来鑫龙电器、神剑股份、长信科技3户企业成功上市,全市上市企业达8家;顺荣汽配、亚夏汽车2户企业完成上市申报;10多家企业正在进行改制辅导,初步形成了“上市一批、报会一批、改制辅导一批”的企业上市梯队。
三是政务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一是 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招标采购交易中心,实行行政审批 “一门受理、全程办理、一站式服务”的审批模式;对政府部门的采购招标实行了“五统一”管理服务,集中运作。二是清理行政审批项目。2009年以来,共清理、调整、下放(削减)行政审批项目209个;通过清理收费,年减轻社会负担6.55亿元。目前,正在开展全市67个执法机关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裁决、行政征收等各项行政职权的清理审核工作,力争在年底前结束,并在网站上向社会公布,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三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最近将召开动员大会,初步考虑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开展“改进作风,提高效能,创先争优”机关效能建设活动,提升机关服务企业和投资者、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水平,力争机关效能建设在教育、制度、监督、奖惩上取得实效。四是推广应用统一办公平台。以现代办公需求为导向,以实际业务应用为重点,实行“平台统一、网络统一、应用统一”,年内全面实现无纸化办公,打造高效服务型机关。四是开展 “万人千企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初步确定全市党委部门、行政管理部门、执法部门、服务行业和窗口单位共127个单位和行业为评议对象,加大服务对象评议在单位考核中的权重,促进各参评单位转变观念、改进作风,不断提高执法水平、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是公立医院改革率先试行。芜湖是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我们在2008年市级医疗机构实行“医药分开”改革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芜湖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意见》、《芜湖市公立医院医疗集团化改革方案》等12个配套文件。成立了芜湖市医疗集团管理委员会,组建了三大医疗集团,在医疗集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进入9月份,芜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又取得两大新成果,一是医疗集团化改革向区级医疗机构延伸,取消区医院建制,市辖各区医院整体并入市三大医疗集团;二是芜湖所有政府举办的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将全部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改革。市辖各县均成立了药管中心并独立运行,在县级医院全面实施医药分开改革。
广播电视台工作要点范文6
根据通知要求,现将一年来省政府贯彻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执行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2014年8月至10月,省人大常委会检查组对我省2013年7月以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情况进行了检查。随后于11月听取和审议了梁黎明副省长所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执行情况的报告》及省人大民族华侨委员会《关于检查出境入境管理法执行情况的报告》,提出了6点审议意见,并要求省政府于2015年10月底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研究处理情况报告。6点审议意见高屋建瓴、切合实际、针对性强,充分体现了省人大对全省出入境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为进一步做好出入境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5年9月15日至18日,省人大常委会检查组专题听取了省政府关于6点审议意见整改落实情况的汇报,并先后赴台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办证大厅、玉环大麦屿港区、三门核电站实地检查,听取相关单位的工作汇报,同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对此,省政府高度重视,随即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要求有关职能部门切实落实责任,力求全面整改到位。各省级有关部门积极作为,对照6点审议意见,逐条落实整改要求,相关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特别是部分难点问题取得了新进展。具体情况如下:
一、学用结合,加强出入境管理法教育普及
省司法厅、省普法办积极协同公安、外事侨务、旅游、海关等职能单位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并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分工协作,形成工作合力。2015年3月9日,省司法厅、省普法办在省普法领导小组会议上就部分专业法宣传进行了分工落实,同时在《浙江省2015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及《关于进一步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的意见》中明确“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强化单位、部门的法治宣传教育主体责任,发挥各自资源优势,点面结合,努力促成省、市、县(市、区)三级联动的工作局面,确保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等专业法宣传落到实处。
(二)立足自身,做好相关执法人员的培训工作。公安部门梳理了新法中涉及申请人接待、证件受理、审核上传、执法工作制度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执法人员业务知识培训,重点提高一线工作人员学法用法水平;编写了《公安机关处置涉外案(事)件实战手册》,积极规范涉外案(事)件处置,切实提高全省公安机关处置涉外案(事)件实战水平;召开贯彻实施《往来港澳通行证、签注签发规范》培训班,对规范主要内容和重点问题进行了解读和说明,确保新《规范》规定的各项便民利民措施和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三)借力用力,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社会知晓率。各有关部门在巩固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体的基础上,积极利用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结合有关普法主题活动,开展全方位宣传教育活动。公安部门以召开新闻通气会、邀请媒体实地体验等方式开展专题宣传,并借力移动、电信、联通和社保平台,向市民发送宣传短信,在银行营业厅等人流密集场所和社区发放纸制宣传资料,利用街面各类电子屏和本地热门网站设置预约平台二维码和链接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宣传渠道,扩大宣传影响。青田结合侨乡实际,制作了出境入境管理法涉侨法律专题宣传片,在青田县广播电视台以及中国青田网、青田侨网和青田全球华文媒体联盟等媒体登载播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紧贴实际,突出特色化宣传。省外侨办通过举办外国人领事保护工作研讨会等活动,向各国驻华使节介绍外国人在浙领事保护工作情况,争取外国政府对我公民在所在国涉领事保护工作的支持。当地政府各有关部门在“三非”外国人(即外国人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主要集中地,通过上门走访、座谈交流以及与企业签订合法用工承诺书等形式,宣传出入境管理法律法规。丽水针对外籍新娘的问题,加强涉外婚姻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提醒广大群众提高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义乌小商品市场针对涉外商人开展出境入境管理法专题宣传,为涉外商户提供法律服务,切实维护涉外商户及外商合法权益。
二、打防结合,维护良好的出入境管理秩序
各有关部门主动融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坚持从严管理,构建完善打防管控相衔接的工作机制,促进各系统各单位各要素的互补性和协调性,积极妥善化解涉外领域各类不安定因素,严厉查处涉外领域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出入境管理秩序。
(一)严管出境入境源头。省外事侨务办坚持“谁邀请、谁负责”“宽严相济、区别对待”和“分级管理”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外交部《关于被授权单位办理邀请外国人来华手续的暂行管理办法》《浙江省邀请外国人来华暂行管理办法》等规定,严格审发外国人来华邀请函电,切实加强外国人来华的源头管控,进一步规范邀请外国人来华工作。公安部门严格出入境证件受理审批和边防检查,开展执法办案平台与不准出境报备管理的系统对接,运用系统报警、人像比对等技术手段,严防各类重点人员和“”人员潜入境内,严防不准出境人员、报备人员潜出境外。近一年来,全省公安机关共报列不准入境人员130余人次,共对453名特定人员实施口岸出入境控制(边控),共核查回复我国驻外使领馆要求核查的身份、持照信息函件3000余份。
(二)严控日常动态。公安部门将在浙外国人纳入派出所实有人口管理,全部实现信息系统联网运行。实行外国人住宿登记核查制度,指定专人每天对外国人住宿登记情况进行检查核对,严防漏报漏登。部署开展外国人基础大排查专项行动,共走访、排点场所516246家,其中企业47948家、出租房屋427440间、宾馆旅店26509家、其他场所14546家。目前,全省外国人住宿登记的准确率、及时率、登记率均保持全国前列。创新推出“签证回访”“签证互查”“签证抽查”“签证点评”等系列签证证件监管手段,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动态管控,共抽查回访数据8781份,发现单位地址信息不一致92人,人员住址信息不一致 317人,查处各类涉外案(事)件 243起,处罚单位4家、人员468人,宣布作废签证证件30件,得到了公安部的充分肯定。外事侨务部门充分发挥“境外浙江籍中国公民和驻外机构安全保护联席会议”机制牵头单位作用,加强与有关国家驻上海总领馆的沟通联络,认真做好涉外管理与维稳工作,今年前三季度共协调处理有关涉外案件200余件。
(三)严点人员和重点单位。公安部门强化来浙难民动态管控和信息掌握,安排人员定期上门走访核查,传导管控压力,促其主动离开。部署开展中介机构专项排查活动,加大对违规经营中介公司的打击力度,依法取缔了杭州澳海因私出入境服务有限公司的经营资格。基层公安部门对辖区涉外人员、单位进行筛选分类,分级确定重点涉外单位和重点关注人员,及时掌握外国人来浙目的、动态去向、人员交往、交通工具、通讯方式和涉外单位的经营活动、从业人员、租房等变动情况。建立健全动态管理和异常动向预警制度,对户籍迁至我省的敏感人员在我省申办出入境证件的,从严执行双重核查工作机制,对已经申领出入境证件的敏感人员,每季度组织一次信息排查。
(四)严打违法犯罪活动。公安部门始终保持“三非”活动严打高压态势,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清理打击越南、缅甸等毗邻国家人员“三非”专项行动,共处置涉外案件事件1863起,其中查处“三非”外国人1731人次,遣送外国人352名,共破获妨害国(边)境犯罪案件1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6名。严厉查处各类境外非政府组织、媒体、宗教团体以各种名义入境来我省从事政治、宗教渗透和破坏活动,目前已发现在我省从事渗透活动的境外非政府组织20余个,查破境外宗教渗透和非法采访事件数十起。
三、建用结合,着力推进出入境信息化建设
省公安厅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围绕建成横向互联、纵向互通的统一信息管理平台的工作目标,从实际出发,努力克服体制障碍,分步推进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一)顺利完成台胞证电子化改革工作。根据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意见要求,省公安厅成立了台胞证电子化项目建设工作班子,制定工作方案,组织软件开发和制证设备安装联调,并在全省开展实战操作演练和培训工作。9月21日,电子台胞证在我省顺利启用。
(二)全力做好全国出入境管理信息新系统试点工作。今年8月31日,公安部部署开展全国出入境管理信息新系统项目建设,该系统是贯彻落实全国公安机关“四项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涵盖现有出入境管理信息系统所有业务功能,实现系统技术路线统一、业务办理模式统一和服务群众标准统一,使用后将大大提升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警务实战能力和指挥决策水平。经我省积极争取,公安部决定在我省进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再在全国推广部署。目前,全省公安部门正在全力开展试点工作,并紧紧抓住试点机遇,规范业务管理,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管理服务能力。
(三)创新开展出入境移动警务通系统建设。今年以来,省公安厅汇集各方需求,积极研发出入境移动警务通系统。该系统以手机为移动端设备,具备出入境查询、境外人员日常管理、涉外单位日常管理、出入境核查服务等功能。通过授权,相关职能部门可共享使用移动端设备,并对系统相关数据进行查询和维护,达到信息实时比对和对外国人入境、居留、就业等信息进行动态管控的目的。目前,出入境移动警务通系统已经基本研发完成,将在今年本月投入使用,并用于世界互联网大会涉外安保工作。这是我省在出入境信息化建设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初步实现了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同时也为今后系统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专群结合,进一步构建“大外管”工作格局
各有关部门以强化协调联动为工作重点,不断整合资源、统筹协调推进,积极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外管工作新举措,着力构建“反应灵敏、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出入境管理工作新局面。
(一)内挖潜力,充分发挥出入境管理厅际协调小组作用。健全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强化各职能部门间的协助配合,制定并落实定期协调联动制度规范,不断增强出入境综合管理能力水平。在日常工作中,公安、教育、科技、民政、司法、人力社保、商务、文化、卫生计生、外事侨务、旅游等部门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培训、调研等主题活动,特别是多部门联合执法行动的力度、广度、深度达到了较高水平,有效净化了社会治安环境,执法效果和社会效果显著提升。
(二)外强协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基层单位的作用。按照“打通边界、内外协同”的原则,充分动员和借助社会力量,通过创新服务理念、优化政策措施,不断延伸出入境管理的触角和范围,方便来浙外国人出入境和停居留。比如,温州市相关职能部门改变工作思路,主动与本地院校对接,在温州医科大学建立第一家外国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整合借助社会化力量,将涉外管理服务送进高校校园,为周边高校的外国留学生、文教专家提供法律法规咨询、勤工助学信息、签证证件申办咨询、房屋租赁、困难求助等服务。
五、内外结合,进一步加强出入境管理力量建设
省公安厅等部门着眼于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出入境管理队伍,加强机构设置,改善办公条件,优化人员配备,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一)加强机构建设。公安部门从体现出入境管理中央事权属性出发,对部门机构设置、部门称谓、职级配备和编制规定等方面进行相应规范,更好地适应新常态下我省出入境管理工作需要。目前全省县(市、区)已经完成出入境管理单设机构83个,占有行政区划公安机关总数的82%,机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二)改善办公条件。近一年来,全省公安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出入境办证大厅面积增加3000余平方米,累计用于窗口建设、设备采购资金达5000多万元。
(三)优化人员配备。公安部门重视外语人才培养,从公安民警、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社会人员中遴选和培训了近700名外语人才,组建了一支精通波斯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等24个语种的服务队伍,为与管理服务对象的畅通交流提供语言保障。充分调动社会协管力量,加强翻译员、流动人口协管员、涉外单位联络员、旅馆信息采集员等“五员”队伍建设。探索建立重大信息和案事件奖励制度,织密群防群治网络。今年省公安厅还面向全省基层公安机关公开遴选具有涉外工作经历的优秀民警,充实出入境管理队伍。
六、创承结合,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抓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契机,坚持问题导向、民意导向,全面深化简政放权,优化简化办事程序,研究破解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一)深化出入境管理体制改革。公安部门着力推动出入境审批一体化改革,嘉兴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出入境审批市县同权的地级市,大大减少了审批层级,出入境办证时限从原来的15个工作日减少到10个工作日,工作效能提升40%。人力社保部门逐一梳理外国人就业管理职能和审批事项,稳步将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权限下放到县(市、区),缩短审批办理时限,平均办理时效提高30%以上。杭州口岸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配套设置引导标识和专门检查区域、通道,为外国人通关入境提供了便利和优质服务。经进一步争取,近期国务院批复同意外国人过境免签停留期限从72小时延长至144小时,并且实现浙江、江苏、上海相关口岸政策联动,外国人入境后活动范围更加广泛,出境口岸由单一变多元,外国人过境我省将更加便捷。
(二)大力推进“机器换人”。公安部门全面推广自助签注机、自助填表机、自助发证机等自助服务设备,以系统自动核查、审批取代人工审批,证件审批流转实现“光纤速度”,大大提高了出国(境)证件审批办理工作效率。目前,全省92个窗口启用自动审批系统,审批量已占全部申请量的64%。推广电子港澳通行证自助签注,非国家工作人员可24小时自助开展电子港澳签注的受理、审批、缴费、制证和发证等全流程操作,做到立等可取,服务群众全天候、无时差。目前,一体化自助签注机已在省厅和杭州、嘉兴等8个市地30个窗口安装启用。
(三)服务外国人就业和留学生勤工俭学。公安、人力社保、文化、外事侨务等部门在今年2月联合发文,明确外国人入境短期就业相关审批办理程序,截止9月底,累计服务外国人182名;公安、人力社保等部门积极做好外籍船员试点和外籍家政服务人员(主要是菲佣)就业审批试点工作,以会议纪要的形式明确了外籍家政服务人员在浙就业审批办法,成功争取将舟山列为我国低端工种首次向外国人开放的试点城市,批准国家远洋捕捞行业引进外籍船员,截止9月底,累计审批办理申请入境就业外籍船员425人次,公海作业外籍船员用工备案1009人次;教育、公安、人力社保等部门加强留学生管理干部培训,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政策,支持优秀留学生留浙就业,省教育厅已在浙江科技学院开展留学生勤工俭学管理改革试点工作,计划于年内出台《浙江科技学院来华留学生校外勤工助学实施细则(试行)》,明年初正式试行。
(四)维护华侨合法权益。省政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研究对策措施,努力推动《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十四条“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办理金融、教育、医疗、交通、电信、社会保险、财产登记等事务需要提供身份证明的,可以凭本人的护照证明其身份”规定落实落地,切实维护华侨合法权益。如外事侨务、教育、公安、民政、人力社保等部门就方便华侨华人子女回国就读中小学和幼儿园工作出台规定,明确华侨、归侨等在国内计划生育政策上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对持中国护照但在国内无户籍而不能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学生,可参加全国高校港澳台华侨联合招生考试;金融机构在对华侨一般业务受理上,认可华侨持有效护照办理(少数华侨申请贷款不予受理的,主要是因为华侨在国内没有资产、抵押物等原因所致),即从审批角度和国内居民保持相同标准;对华侨参加社会保险的,可与国内企业签署劳动合同,由企业以其护照代为办理社会保险关系;对华侨办理相关电信业务和购买房产后办理登记证明,可凭护照办理相关手续,且过程并不复杂。目前,《浙江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已列入省人大2016年立法规划,出台后将为华侨权益保护和侨商回归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五)服务在浙外籍妇女儿童。教育部门出台了《关于规范外籍子女学校管理的意见》,今年以来,先后在全省批准设立了3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丽水设立了外籍妇女管理服务中心,借助乡镇服务中心,将外籍妇女逐一登记,开展语言文化、生产技能、优生优育知识、出入境法律知识培训,并把境外新娘纳入民政救助体系,使其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生产,留人留心。温州、丽水、金华、衢州分别开展寄养儿童双重国籍情况专题调研,梳理了1500余名寄养儿童的身份信息,摸清了底数,对依法认定外国籍的,给予最长3年的居留证件。
(六)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对于管理权限属于国家层面的出入境事务,各有关部门根据我省实际,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建议。比如,省公安厅积极参与顶层设计,专门组织召开研讨会,专题研究对《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条例》《中国公民往来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管理条例》草案的修订意见,有关意见建议已反馈公安部。
《出境入境管理法》实施以来,我省主动加强各项管理服务工作,用足用好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全省出入境管理部门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对新常态下出入境工作的新形势、新挑战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全省出入境管理服务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一是学习宣传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部门和地方对学习宣传法律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执法者对新颁布、修改的法律法规一知半解,在工作中无法及时掌控处置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工作举措,深化法制理念教育,让每位执法者牢固树立尊重法律权威、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办事的理念,坚持“岗位不同、内容不同,层级不同、要求不同”的原则,有区别、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出境入境管理法教育培训,开展多种形式法律宣传,提升出入境管理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
二是信息互联互通有待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各自为战的现象仍然存在,还无法完全做到各相关单位间的信息实时共享。我们将以出入境移动警务通系统为基础,研究在公安信息网与互联网之间搭建专门传输通道,依托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将出入境管理工作信息化、科技化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是配合协作有待进一步密切。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各领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单打独斗现象,多部门共商共管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还不能实现多方协作的无缝衔接和最大限度的资源整合。我们将充分利用外国人管理厅际协调小组这个平台,共同研究解决全省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各级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公安内部各警种明确责任、落实工作,加强部门间、警种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措施共用。以落实省两办文件为抓手,积极推动将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纳入平安浙江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苏浙皖沪”三省一市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区域性出入境警务合作机制,加强常态合作,形成互利共赢格局。
四是机构和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优化。我省出入境业务量屡创新高,各项涉外工作任务日趋繁重,但是涉外服务管理人员配备依然不足,基层管理和执法人员的外语水平和外事能力也有待加强。我们将根据各地出入境管理工作实际,健全机构设置,建立一支数量上与任务量相匹配,质量上具备高素质、相对稳定的专业管理和服务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