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九年级物理教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九年级物理教学总结范文1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2、5)三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搞好新课教学,顺利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现将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业务理论,潜心研究教学方法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清楚新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书写了大量的学习笔记;
2、认真研究2016年至2020年的中考物理试题,了解中考的重点、难点、热点,在自己的新课教学中不断渗透中考考点知识。
二、敬业爱岗,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1、本学期我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抓教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坚持做到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
2、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大了课堂容量,使课堂高效有趣;
4、作业布置适量,有针对性,坚持及时批改和面批面改;
5、辅导注重实效,坚持集体辅导和个人辅导相结合;
6、做好单元检测,坚持一单元一检测,并做好批改和讲评工作;
7、落实培优转差工作,除课堂上重点提问和抽查外,课余及时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激励优生、鼓励差生,使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部分学生学习意识淡薄,学习兴趣不浓,对物理学科不重视,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
2、部分学生创新意识不强,探究实验课动手能力差,不能很好地完成实验操作,有的学生探究目标不明确,只为了探究而探究,归纳、总结能力差,不能将探究结果及时上升到理论高度;
3、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照抄作业现象严重。
九年级物理教学总结范文2
关键词:九年级 物理教学 难点 对策
在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一开始很有兴趣,感觉可以做实验,兴趣很浓。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多数学生感觉物理这门课难学,渐渐地失去了兴趣,有的学生尽管把知识记得很熟了,但是一到实际应用就不行,每次考试多数学生成绩很不理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尝试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能够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下面就以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为例进行阐述解决难点的有关对策。
一、要引领学生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
培养学生充分运用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验问题的能力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我在课堂上注重组织学生练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如:在讲授“重力势能”和“动能”概念的运用时,提出问题:甲球质量大于乙球质量,甲球静止在水平面上,而乙球在水平面上滚动,则这两个球的动能哪个大?重力势能又是哪个大?提出这样的问题。能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格外注重了这几个重要环节的运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实验演示突破难题
在滑轮部分难点知识的教学上,我们要注意:在讲滑轮这节课的时候,定滑轮的内容学生很容易接受,主要是动滑轮和滑轮组的内容处理的时候需要有所侧重,否则,在讲这一节时做实验得出结论看起来问题不大,但等到后面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问题就来了。在讲动滑轮时,学生通过自己探究或课堂演示很直观地看到两根绳子承担着动滑轮,容易得出在忽略滑轮和绳重及摩擦的条件下,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即G=F/2的结论,也容易得出拉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是重物移动距离二倍的结论(s=2h)。只要动滑轮进行顺利,滑轮组也就很容易进行了。这组实验只要教师在实验前交待好减小误差的操作方法,一般都会很顺利地进行完,关键是要强化学生对于结论的记忆。因为一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加之前面定滑轮拉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等于重物移动距离h的影响,后继课程很容易出现混乱。所以一定要未雨绸缪,在该节课教学时利用实物和放大的板图充分强调对于动滑轮s=2h的结论的记忆,以绝后患。
三、利用好学生身边的资源突破难点
在学习中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同时也能让学生感觉知识是无处不在,物理知识和人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应用所学的知识,只是人们没有注意罢了。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应用能力上面的课例都是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教学,一改过去的传统实验只能到实验室去做实验的做法。实验室的实验器材都是现成的,这样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比如教学《力》的教学时,我们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力的有关知识。现在就利用你身边的物品,通过实验来说明你学习到的知识。(很多同学迅速利用身边的物品做起实验来)
生1:用力推桌面上的文具盒,文具盒运动起来,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生2:用手接住飞过来的橡皮擦,橡皮擦由运动变为静止,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很好,其他同学那?
生4:这张纸我稍一用力,纸就碎了,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生3:两手握住一根铅笔,双手同时用力,铅笔断了,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你在做这个实验时你手有啥感觉?说明什么。
生3:手感觉到有点疼,还能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生1:用大小不同的力推物理书,它运动的快慢不同;当力的方向改变时,物理书的运动方向也随之发生改变,说明力的大小、方向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四、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另外一难点是电功率计算类知识。在电功率的概念之后,电功率的计算是让学生感觉困难的地方。首先是电功率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其次是电功率的计算公式较为复杂,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另外,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两个概念容易混淆。所以这节内容应安排两个课时完成。第1课时,介绍电功率的概念和导出式,以应用为主,重点让学生熟悉公式的各种形式。第2课时,先复习概念和默写公式,强化上节内容后,再介绍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概念,并通过生活实际和课堂演示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电功率这节的计算题中应着重训练几个典型例题:一是类似“PZ220―100”等的电器铭牌题目的训练,要求学生熟练到看见这类数据时,脑中至少闪现出四个物理量:额定电压220V、额定功率100W、额定电流100W/220V=0。45A、电阻22021100=4840。特别是电阻的计算一定要练熟,因为好多题目的解题关键就是认为电压变化不大时电器的电阻可看作不变,这个题的训练是后面很多题解的基础。二是训练几个电器额定电压跟实际电压不相同的题目,让学生更深一步了解二者的关系。三是结合串并联的知识做几个求电功率的基本题目。这些类型的题目训练下来之后一般的功率计算题目应该问题不大了。电功率的计算题往往可以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结语
九年级物理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也是物理教师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我们应重新学教材、用教材。发挥其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承前启后作用。同时。我们应与时俱进,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观。开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课堂,并努力使自己成为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成为教学工作的研究者和开拓者。
参考文献
[1]林加宁.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九年级物理教学总结范文3
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初三是初中学生在校的最关键一年,每个学生都想在最后能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一级学校,作为教师就是要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走好这一步,在“以学生为本”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下,对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作出如下的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研工作方向,以常规教学工作为基础,进一步增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校本教研为重点,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以课程改革为动力,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指导与评价,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使物理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而努力工作。
二、目标任务:
1、协助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只靠一个人是不行的,需要各任课教师的通力合作。我作为物理任课教师容易了解学生的情况,定能和其他班主任互相协作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创造一个适易学生学习的环境。
2、做好教研、教改和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科任教师的主要工作,此工作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因此有必要作好教研、教改和教学工作。本期主要做好新课教学工作和中考模拟考试的训练工作。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项教学教改工作。
3、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中。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德育教育素材,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这些素材的使用,
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等。
三、方法措施:
1.
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反思”、“怎样交流”等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
课堂教学中注意“三基”的训练
由于九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八年级来说较难,因此,在教学中就更要突出“三基”的训练,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基础上,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基本方法的渗透。
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同时要帮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模型”等。
3.
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4.
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教学进度计划:
周次(时间)
章节
课时
第1--3周(8.26--9.13)
第十三章内能
6
第4--5周(9.15--27)
第十四章内能的应用
6
第7--9周(10.7---25)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10
第10--12周(10.28---11.5)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8
第13--14周(11.18--29)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8
第15--16周(12.2---13)
第十八章电功率
8
第17--18周(12.16--27)
第十九章生活用电
6
九年级物理教学总结范文4
作者:潘中举 左安友 罗琬华
论文关键词:电学实验;初中物理
论文摘要: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具有的感性认识,对八、九年级物理教材中的电学实验进行改进,以期更能适应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学习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义务教育八、九年级物理教材也在全国各地编出了多种版本。本文旨在对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教材中的部分电学实验的设计,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以期与同行和教材编写专家商榷。
1教材内容设置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脱节
由于电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学生在未学习物理之前,已经具有了家用电器的一些用电常识。例如:用前要接线,用后要断电等。
基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了以上的一些感性认识,笔者认为北师大2007年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1章简单电路第1节,对通路、断路、短路知识点陈述时,图11-5[1]中对通路状态的情况并未涉及(注:笔者原来所在的湖北省利川市东城中学使用北师大版教材),且短路实验中,短路的危害也未明确地提出。而人教版2006年版教材第5章电流和电路第2节电流和电路中,在讲解电路的构成时,没有涉及到电路的三种状态,只作了如下叙述:“电源、用电器、再加上导线,往往还有开关,就组成了电路,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2]。笔者认为此处没有讲解电路的三种状态,如今在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的情况下,实在是有一种缺陷。
2008年5月5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理科实验操作中考利川市的监考(考试成绩计入中考总分)。在考试之前,大部分学校都对学生进行了实验操作的反复训练。监考过程中发现,大约有6.8%的学生在电学实验过程中存在错误,要么导线与接线柱连接不良,要么是小灯座与灯泡接触不良,或者小灯泡坏了而不知怎么办?以及还有少部分学生把电路接成了短路状态等情况。
笔者从初中物理教学20余载的经验和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对电学特别感兴趣、爱动手。因此,上面所讲的两个版本中缺少的知识点,教材中不应该去掉。正如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徐彤、杨志军两位老师所说的那样:“二期课改强调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我们通过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深刻认识到进行演示或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调整教 材电学内容设置
笔者利用学生已有一些感性认识对北师大2006年版教材中关于用电必须接线的知识,对该教材图11-5做了改进。 转贴于
原图演示短路的实验中,笔者认为有以下不足:由于电源电压低,即使用导线直接把电源的正负极相连形成短路,造成的危害不是特别严重,事实上,一节普通的“南孚”,“双鹿”干电池的短路电流不会超过3A,只要通过大约50分钟时间电池就没有电了。用手触摸导线只有发热的感觉,新干电池由原来硬邦邦的变软了,并有热乎乎的感觉。小灯泡不亮了。电路短路造成的危害,如剧烈的火花却不易察觉。
笔者在教学实际中对短路的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先找一块长1m,宽0.5m,厚4cm的塑料板,并用适当的塑料支架把该板竖直立放在讲台上,在板的一边恰当的地方钻上位置不同的两个小孔,再在小孔中插入适当大小的铁钉,然后选取一段长50cm熔断电流为2A左右的保险丝,把保险丝套在两颗铁钉上,并在保险丝下面用蜡粘上一些火柴梗,最后在铁钉两端接上带插头的电源线。教师演示时,把插头插入教室里220V的插座里,瞬间学生会看到保险丝熔断,火柴梗立即燃烧等现象。此短路实验也可采取在教室里先接一个卡口式白炽灯泡闭合开关灯泡正常发光,然后断开开关,打开灯头用保险丝把灯头的两接线柱接上,再闭合开关,可看到灯泡不亮,灯头处产生火花,后来,灯泡又亮的短路现象。
因此,电路短路造成的危害现象明显。从而教师可进一步引申短路不仅能损坏电源,而且还能引起火灾,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同时,这样改进也为以后的电流热效应和焦耳定律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3利用学生已有认识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
在人教版第5章第1节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知识点中,教师做了图5.1-5验电器A的电荷从金属杆流动到验电器B上这个实验。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电荷可以在金属杆中流动的概念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对该实验加以改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导体和绝缘体。改进方案如下:把图5.1-1中的金属杆换成金属丝,先做带电的验电器A把电荷转移给不带电的验电器B的实验。得到金属丝能导电是导体的结论。然后用虎口钳把金属丝从中间钳断,再中和掉验电器B的多余电荷,使它不带电,再用橡皮筋把钳断的金属丝两端连接起来,使学生看到验电器B的金属箔片依然没有张开,从而获得橡皮筋不导电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能接受橡皮筋不容易导电的事实,橡皮筋是绝缘体。
通过以上教材内容的调整及实验内容的创新,能使中学物理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这些感性直观的实验现象,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奠定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教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九年级物理教学总结范文5
【关键词】初中物理;失败实验;教学策略
实际上,实验并没有成功与失败之分,通过现象了解规律才是实验的真正目的所在。所谓的“失败实验”,指的是期望现象没有出现的实验。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浅析“失败实验”的价值,与各位同行共享。
一、有意为之,强化认知
初中阶段的物理实验主要以演示实验为主,重点让学生观察现象,加深印象。换句话说,所谓的演示实验就是给学生增长见识,可以不出意外的成功,但是反过来一想,当然也可以“有所企图”地失败。有意设计“失败”的物理实验,可以强化学生的认知。
例如九年级第十五章的“两种电荷”一节。本节有一个引入实验,是摩擦起电的小实验。摩擦起电的实验由一对玻璃棒与丝绸、橡胶棒与动物毛皮来完成,但是在设计实验时,我特意改换了摩擦棒,换成了铁棒。铁棒当然不能完成这个实验的要求,我的目的在于通过“成功”与“失败”的对比,强化学生的认知,使学生真正了解实验原理。我拿着铁棒在丝绸上不断摩擦,然后试图吸引碎纸屑,当然没有任何反应。这时同学们就有疑问了:难道老师把实验搞砸了?我见时机成熟,就适时提问:同学们,这个铁棒摩擦丝绸,试了好多次都没有成功,我们怎么解决呢?有同学提出换一个新的丝绸,还有同学提出摩擦得快一些。可是经过尝试之后,这些方法都不可行,此时同学们也发现了问题出在了铁棒上。我进而解释道:铁棒是可以导电的,带上电荷后迅速就传导没了,一直带不上电。要想实验成功,必须选用绝缘棒,它们的电荷是“给出”和“接受”的关系,不能进行传导。这样一来,电荷形成的原理就大致形成在学生的头脑中了。
实验虽“失败”了,但是却“成功”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实验结果也可以是一种反向说明,强化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认知,加深了印象。
二、顺水推舟,引导探究
实验的成功与否由多个因素决定,操作者、实验器材、环境等很多因素都影响到实验结果。因此在课堂上出现实验的失误也很正常。但是失误也是一种资源,一旦实验出现失误,教师一定要随机应变,将“失败实验”顺水推舟,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以九年级第十五章第2节为例。本章节的实验主要是电路实验的演示,学生首次接触电路与电流,因此重点演示电路的组成与原理。我在课堂上连接好由电源、开关、灯泡、导线组成的简单电路后,然后闭合开关,灯泡并没有亮起。这不是我有意为之的,本意是向大家简单演示电路中的电流现象,因此看到实验“失败”后,我反复调整电源、灯泡,可是没有任何反应。想要按照原计划进行实验是不可能了,再调整的话又浪费时间,我灵机一动,借失败现象给大家讲讲“故障排除”。我问学生:同学们看,经过老师反复调整,电路中没有电流形成,这说明电路是“断着的”,我们该如何排除故障?这时候有同学反映可能是电源没电了,还有同学们提出可能是灯泡坏了。我听取学生的意见分别更换了电源和灯泡,结果更换之后灯泡还是不亮。此时的课堂氛围已经非常浓郁了,大家纷纷献计献策。有一位同学终于发现了“隐秘之处”,提出可能是导线有问题。我开始向大家展示逐根更换导线,最终检查出原来是开关与灯泡之间的导线故障导致灯泡不亮。
任何实验都不是能百分之百成功的,故障在所难免,排除故障也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能。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实验“应该”是什么样,更要教会学生“为什么”是这样,也就是出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积极挖掘,升华态度
(一)如实记录,实事求是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我们所有的大部分物理知识都是由历代物理学家通过实验总结而出的,物理实验的精神讲求一个“真”字。尊重数据、实事求是应该是每一个实验者的基本素质。
在八年级下册的第十一章有这样一个实验,验证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我们设计的实验是验证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具体操作是将小物块与纸条相连接,纸条穿过打点计时器,让物块自由下落,测出物块下落的高度h和落地的瞬间速度v,验证mgh=mv2/2是否成立。下落高度是预先量好的,物体下落的瞬间速度用该区间的平均速度代替。学生按部就班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比较顺利。但是在处理数据时,有几位同学的数据出现了问题,实验结论没有成立,动能与重力势能相差了有一倍之多。因此我用他们的实验器材重新做了一遍实验之后,发现数据仍然与结论不符。这时我下意识地检查器材,发现了实验室配给的纸条与打点计时器不匹配,使纸条与计时器之间产生了较大摩擦力,导致了重力势能的流失。我突然认识到,其他学生的数据很有可能也有这种情况,但是为了“迎合”结论而改造了数据。实验结束后,我当众表扬了几位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的几位同学,并渗透给大家实验要求真求实的思想。
实验数据是了解规律的第一手资料,保持数据的原貌堪比“保护现场”。实事求是也是一种必要的科学态度。
(二)反复试验,磨练意志
在物理中还有一种就是制作型实验,要求学生组装一些物理小模型。平时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在制作时出现失误在所难免,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反复实验,培养他们永不言弃的实验品质。
例如在九年级第二十章有一个制作电磁铁的实验。实验材料非常简单,只需一根铁钉、一卷漆包线和一个电源即可。但是在实验室,我的要求高了一些,要求学生把电磁铁装在相应的实验盒里,并且理清线路。在实验过程中,有几位同学迟迟安装不上,显得有一些焦急。在多数学生完成安装后,我开始鼓励他们:别着急,试试换另一种接线方式看看?铁钉缠绕的长度可不可以再调整一下呢?学生遵照我的建议进行尝试,期间我还为他们更换了难用的实验器材。最终令人欣慰的是,学生反复进行尝试,终于安装成功。实验失败的客观原因固然存在,但是不惧失败、坚持努力的精神却是非常宝贵的。
做科学的过程也是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不断改进的过程。方法可以改进,器材可以维修,但是攻克实验的意志是需要不断磨练、逐渐积累的。
以上是笔者对失败实验的几项应用,希望对教育同行们有所启发。失败实验作为一种物理资源,同样具有教学意义,也是初中物理课堂的一笔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 顾厚根,朱铁成.失败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物理教学探讨,2012,30(3):6-8.
九年级物理教学总结范文6
【关键词】激发 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者的动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快乐地获取新的知识。众所周知,由于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在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一定差距。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物理教师,如何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学习成绩是我面临的紧迫问题。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在此和各位同仁做一个交流探讨。
一、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是和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光的直线传播时,我先用一片树叶遮住一只眼睛用手捂住另一只眼说我看不到大家了,再让学生尝试后告诉学生这叫“一叶障目,不见大家”,紧跟着问学生为什么小小的一片树叶能挡住那么多的人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声音产生和传播时我首先让学生听一曲美妙动听的音乐,音乐声停我立即向学生提问题:琴弦为什么会发出动听的音乐?然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又如在讲解光的折射时,我向学生投影片段:在沙漠中,一个迷路的人缺水缺粮,突然他的眼睛一亮,看见了绿洲,但走进一看,原来是幻觉,由此引出海市蜃楼的成因,让学生分析。不仅调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更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教材插图教学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把画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足见图片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总览初中课标物理教材的插图,种类繁多,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注重以图代文,简明直观。特别是图中所寓之“理”,所含之“情” ,所显之“行” ,更是想象力强,妙趣横生。在教学中有效地应用插图,对拓展学生思维,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至关重要。还有插图有着鲜明的特点,在教学中若有效地结合插图,图文并茂地讲解,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课标教材十分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编入了大量的漫画插图,这漫画插图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主要因素,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可寄揭示物理现象、抽象物理规律于有趣的画面之中,寓教于乐,情切意浓,从而改变学生“物理无味,物理难学”的观点。例如:教材八年级第90页图4.3-5,揭示“蒸发吸热”的额热现象,形象直观,学生易懂易记,再如教材九年级第76页图14.1-1和14-2,让学生体会到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学三、巧设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生学习兴趣。
做好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再把这种兴趣推至理性认识,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新编九年义务教材几乎每节教材都有配套的教学实验,此外还有学生分组实验及小实验,小制作等,通过这些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思考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例如,再讲声音的特征是,可以利用平时用的小吸管请音乐的老师在上面剪几个小洞,做成一个小乐器,在课堂上给学生吹出学生熟悉乐曲出来。这样,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的注意力就被老师抓住了,学习的兴趣就被紧紧吸引过来了,再有在讲“光的色散”现象时,学生对彩虹的兴趣本身就感十分兴趣,我们可借助其它方法得到人工彩虹,比如对着太阳光把水喷成雾状,或把一玻璃杯的水放在窗台上,让太阳光经过杯中的水经过折射,再在地面上铺一块大白纸,就能观察到非常美丽的彩虹,这样学生对这堂就很感兴趣。
三、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的终点。课堂提问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是大有益处的。但在现实的教学中,例如有的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较弱,学习兴趣不高,不敢大胆发言。每当老师提问时,都会出现大多数学生低下头,避而不答,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究其原因,造成学生如此表现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提问内容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第二,提问内容没有触及学生的兴趣点。那么,教师该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呢?首先,要对学生的实际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估和分析,这样就能解决刚才提到的第一个问题。其次,我们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他们最熟悉的细节来把化学知识和生活常识挂起钩来,这样他们会感到亲切,对提问也就多了几分参与的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勇气。比如,在给学生上第一堂物理课的时候,有趣的,当时,我叫两位同学上来做向上跳,看谁跳得高,我有意叫那位体型高大的,不准弯腰屈腿,二弱小的那位可以,做下来肯定不仅是那位小的跳得高,并且大的那位跳都跳不起来。学生奇怪,趣味浓,这不仅马上拉近了师生的关系,也触发了学生要学习物理的兴趣。再有我在讲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我引入新课是这样做的:如教材九年级第91页图14.4-1那样,都让学生做一做硬币“跳高”比赛,在学生游戏气氛浓烈好奇时马上提出你的问题是什么力使得硬币向上“跳”起来了?这样也就促进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感兴趣啦。例子很多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的问题设置的好,设的巧妙,教学效果一定会好,课堂气氛就较为活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过程迈进了一大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书目: